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范文网整理的初中物理的说课稿优秀6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篇一: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一
一、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会中去。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进实验的配置与设计,注重效果反馈,让自主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部分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三、学生分析
学习本节课的学生首先已经具备了机械运动和力的知识,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四、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测距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树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难点
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
六、教法与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与学:
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对于“声音的传播”,过去学生可能想得较少,所以采用先自读,再以集体对话讨论的形式凸现知识点。
3、对于“回声问题”学生对现象已经非常熟悉,关键是对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体直观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认识。
4、最后要说明的是针对本节课侧重现象的特点,不准备设计独立的评价与练习,而是把学生对教材以外的现象的解释作为一种练习,让学的现象和练的现象浑然一体。把课堂最后时间作为知识的升华,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去了解有关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在体会中华民族古代的灿烂文明同时,进一步把现象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带着思考结束本堂课。
七、教学过程
1、引入:播放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引出声音的重要。
2、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3、从声音的产生开始研究:
篇二: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二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弹力》,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过渡句:首先来说一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2节,本节主要从弹力的产生,及其大小、方向、作用点等几点详细剖析了弹力的相关知识,其实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弹力,所以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知识基础,但高中阶段的弹力,重点是弹力的产生、几种弹力的方向以及弹力的大小,比初中阶段的知识更复杂,更深入,学生学习本节课之后,能够对弹力有更深层的认识,本节中对弹簧弹力大小的探究,也为学生今后分析更复杂的物体受力情况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因此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理解学生。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在初中阶段接触过几种基本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所以此时的他们已经能够较为科学地分析物体的受力,对于弹力的产生、方向学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较为复杂的弹力方向,如轻杆、轻绳等,学生还需要系统地进行学习。这个时期的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分析设计简单的实验,并且他们也乐于在课堂上亲自操作,动手实验,所以本节中我将胡克定律作为探究实验来进行,更好地让学生们融入课堂,主动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和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弹性形变与弹力;知道弹力的产生条件;能够判断常见几种弹力的方向;掌握胡克定律。
过程与方法
在实验探究胡克定律的过程中,学会客观、科学地分析问题,加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弹力的认识,领略自然的奥秘,懂得物理与生活生产密切的联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弹力的产生条件,常见弹力的方向以及胡克定律。
难点
弹力的有无以及弹力的方向。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学生思维特点)
本节课我采用了演示实验法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实验现象,体会微观放大法的巧妙之处,利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厚积而薄发,在做了一系列的准备活动之后,我的教学过程将如下呈现,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环节一:导入环节
(过渡句:首先是导入环节)
上课之前请同学们观看蹦极视频,并谈谈对这项运动的的了解,提问学生:在绳子绷直的时候,人受到绳子的力是什么样的力?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追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弹力?引入本节新课——《弹力》。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起来,极限运动会造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在惊心动魄的视频之后,让学生思考其中包含的物理学知识,养成学生以物理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现象的习惯,学生学习过弹力,可以很轻易地回答出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而对于第二个问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环节二:新课讲授
(过渡句:接下来的新课讲授环节,这也是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
本节课的内容包含四个重要知识点:首先是弹性形变和弹力。
学生在初中对于弹力的学习,距离本节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些知识点他们可能已经遗忘,所以在进入本节较难知识点之前,我还是会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感受弹力,回忆起之前学习过的知识。我会让学生们亲自拉动橡皮条,捏橡皮泥,观察松手之后二者是否恢复原状,并让学生回答二者分别是什么形变。紧接着,我会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做的实验和之前对于弹力的学习,尝试归纳弹力的定义,我补充并强调弹力产生的条件。接着继续提出问题:如果施加在弹簧、橡皮条这样物体上的力越来越大,会出现什么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弹性形变的概念,并让学生意识到初中阶段学到的弹簧测力计使用时不能超过量程,其实就是不能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这样可以将初高中的知识联系起来,解答学生在低年级时产生的疑惑,让学生体会到物理课程螺旋式学习,层层递进的学科特点。
接着是第二个知识点:研究几种常见弹力。
我会提问常见的弹力都有哪些?此时根据学生以前的知识基础,可能会回答压力,支持力等,接着我会让学生们注意到研究的关键点,向他们提出问题:刚才说到的的这些弹力,他们真的发生了弹性形变吗?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理论推导不如眼见为实,所以接下来我会演示实验,用手压桌子,以平面镜放大微小形变,让学生们观察墙上光斑的移动情况,演示结束后,询问同学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意识到,虽然手压桌子的力产生时产生的弹力形变非常微小,但是确实存在,让学生们体会微观放大法对物理研究的精妙之处,接着,为了让这个实验充分发挥作用,我会让学生继续思考,手压桌子时,压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是什么样的,并让学生练习画出弹力的示意图,我会在此时强调,弹力的作用点是在两物体的接触面上,为了方便研究,要画在受力物体的重心上。这样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弹力的方向有清楚的初步认识,为接下来复杂的受力分析做好铺垫。
为了让学生对于常见弹力的方向有较为全面的的了解,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多种典型情境,我选择的案例如下:匀速运动小车内靠在车内壁的球,物体之间点与点,点与面,面与面接触,轻杆、轻绳、轻弹簧上挂物体等,让学生尝试到黑板上画出弹力的示意图,此时学生可能会不断地出错,我会带领学生详细分析案例中弹力的方向,让学生这种知错,改错当中,对于弹力方向的判断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最后我根据典型案例,总结正确画出弹力的方向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思考,我再进行纠错,最后将分散的知识点系统地进行总结,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知识点。
然后是第三个个知识点:探究胡克定律。
学习力时通常从三要素进行研究,到这里学生已经知道了弹力的作用点、方向,所以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让学生进行猜想后利用实验进行探究,安排让每个小组利用不同规格的弹簧进行实验,我会提醒同学们实验中注意记录实验数据,实验后画出 F----x 图象,分析弹力与弹性形变量之间的关系,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胡克定律内容。
环节三:巩固提高
(过渡句:新课讲授之后就进入到了巩固提高环节)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果胡克定律利用F---kx来表示,它又代表了什么意义呢?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胡克定律,可能只知道表达式,没有对其物理意义进行深入思考,此时让他们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更好地把握胡克定律表达出的意义。
环节四:小结作业
(过渡句:最后就是小结作业环节了)
小结时,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则是画出课后习题中弹力的示意图。
设计意图:这样的作业可以让学生继续在课下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为今后分析更复杂的受力打下良好基础
七、说板书设计
篇三: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三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的知识对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又是学习压强、功的基础。“重力”是“力学”中的基础,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本节课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材处理
在授课中本人认为把“重力的由来”由最后学习内容调整为首先进行学习再学习重力的概念比较符合知识的认知逻辑顺序。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对重力的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农场孩子,纯朴上进,通过半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缺乏一定的探索问题的能力。
根据2011版物理课程标准对重力学习要求,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因万有引力而产生的。
2、了解重力的作用效果,会由质量计算重力大小。
3、认识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心”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牛顿关于“地球吸引月球”的理论思想,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认识并掌握求重力的公式。
3、通过“重锤实验”“找重心实验”理解并感受重力的方向与作用点---重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认识“质量”与“重力”关系。
2、通过对重力产生的原因的探究,了解牛顿的贡献,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的意识,树立探索太空奥秘的理想和信念。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掌握重力的“三要素”;能进行重力大小的计算。
难点:重力的方向;重心的含义。 为更好完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读书自学和讲解法等,多种方法配合使用,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上教师讲解,将达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1、选择教具依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学用具及设备选取得当有利于使教学过程从抽象到形象。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还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为此,我选择以下的教具及设备:
2、教具:下落物体视频、多媒体课件、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重锤线、钩码、三角板、坐标纸、铅笔、细线、橡皮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导学内容:
播放视频: 石往山下滚,水往低处流,雨从空中下落,月球围绕地球转,抛物下落。演示系绳橡皮圆周运动,撒手后运动情况。
问题:以上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是万有引力?谁发现万有引
力?什么是重力,用什么表示?物体只要在什么附近就会受到重力?
2、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引发思考;阅读教材,p9导读与p12重力由来,回答问题。
3、设计意图:
从生活情境中寻求规律,形成理论,树立探索太空的理想,激发向科学家学习意识,让学生自然进入课题。
(二)实验探究,寻求规律
1、导学内容:
托起不同的钩码,感受它对手的压力,提出问题,猜想质量与重()力之间有何联系?分组实验,用测力计和钩码探究质量与重力之间遵循什么规律,总结结论。设计,填写表格。
以m为横轴,G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描点绘图像,计算G/m,小结g=9.8N/kg.总结重力公式。
2、学生活动:
学生感受后回答,质量大的钩码对手的压力越大,说明重力越大。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测力计测量相应钩码重力,利用直尺铅笔描点、作图,分析规律;填入表格并计算比值,总结G = mg 。(一次函数类型)
3、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学会正确的探究规律、方法、步骤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导学生建立理论来源于实践,规律就在身边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分析归纳,理解应用
1、导学内容:
P11,先阅读后例题解析,分析小结整理过程;重力的方向;解决用什么工具确定竖直向下的方向?平面是否水平?我国与美国重力的方向是同向吗?有何规律?p12,重心,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物体重心在哪里?
2、学生活动:
学生即时解答例题,板书解析;学生阅读重力方向与重心部分内容,回答问题,学生小组讨论重力的方向应用及规律。学生寻找规则物体重心。
3、设计意图:
熟悉公式,规范解题步骤;理解力与重力关系,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能力,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四)课堂训练 巩固新知
1、下列分析哪些是正确的?
A.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面,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B.篮球拍到地板上有弹起,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C.地球上各地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均指向地心
D.宇宙飞船离开地球很远后,可认为不受地球的重力了。
2、关于物体重心,下述正确的是?
A.物体上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都作用在物体的重心上
B.一个均匀铁环,它没有重心
C.篮球打足气后,它的重心也在球心处
D.向一个杯子中慢慢地加水,杯子和水的重心会越来越高。
3、某同学用弹簧秤称一盒牛奶,示数如图,则这盒牛奶
的质量有多大?(g=10N/kg)
4、某同学的“体重”(质量)为50kg,则他的重力是多少牛顿?当他乘坐飞船,离地球较远时,质量是多少千克?(地面附近g=10N/kg)
设计意图:检测从基础巩固、能力提高、发展思维三个层次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五)课堂小结 感悟新知
关于重力
(一)重力产生的原因——万有引力
(二)重力大小G=mg,g=10N/kg
(三)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是重心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情况,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小结。
(六)课下作业 巩固升华:
p14,动手动脑学物理 1----5.
设计意图:1-3题考查重力公式的应用,训练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公式、运算过程和结果的规范与准确。4、5题考查学生是否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呈现本节课重点内容,便于学生系统掌握本节知识。
篇四: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四
一、课标要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
2.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能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思想
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问题引导和实验探究指导学生认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 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间的关系;
(2) 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3) 能运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学习从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方法;
(2) 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的形式,了解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3) 通过对生活中各种摩擦的观察与思考,学习结果表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过程中,领略自然界的和谐和奇妙,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
四、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
分组讨论:生活中关于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例子有哪些?
2. 新课
(1)静摩擦力
思考与提问:你对静摩擦力的认识有多少?你所知道的静摩擦力的规律有哪些?
以下根据学生道出的关于静摩擦力的规律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对错误观念进行纠正,重点放在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引入最大静摩擦力。
堂上小练:请分析以下三种情况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并准确把该静摩擦力在图上标出
(a) (b)(c)
木块受到水平方向的外力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为0,保持静止F=1N ,保持静止 F=3N ,保持静止
引导学生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相关知识分析静摩擦力的大小,结合图讨论木块所受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归纳出静摩擦力与接触面相切。
实验与探究一:研究静摩擦力的规律
实验器材:木块、弹簧秤、砝码、粗糙木板
带着问题完成实验,并把有关数据填入课本P42表3-2-1中
①用弹簧秤水平拉木块,逐渐增大拉力,静摩擦力有何变化?与弹簧秤拉力读数有何关系?依据是?
②观察弹簧秤拉力增大到什么程度木块刚被拉动?(引入最大静摩擦力)
③木块被拉动后匀速运动,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这时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如何读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④对比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何关系?
⑤在木块上增加砝码,对最大静摩擦力有没有影响?
实验后小组讨论,归纳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a.互相接触且挤压
b.接触面粗糙且双方有相对运动
以及静摩擦力大小和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规律
(2)滑动摩擦力
引入:a. 刚才的实验可观察到滑动摩擦力是一个怎样的力?(引导学生归纳滑动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物体之间存在着的摩擦力)
b. 刚才的实验给我们暗示了一个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是什么?
篇五:教法分析 篇五
结合本人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我选择了如下的`教法:在感觉水温的高低与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中我用实验法,在自制温度计中用到了观察法和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篇六: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六
初中物理教科版说课稿:《滑轮》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通报版教材第一册第十一章第四节《滑轮》。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届讲授的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各自的优点,指出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的实质是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并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了它们的省力情况,把滑轮与杠杆联系在一起。最后讲述了能同时应用定滑轮和动滑轮优点的滑轮组。
经过对孩子的生理、心理分析,根据孩子的特点和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关键是抓好孩子的随堂实验。 因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②能分辨定滑轮与动滑轮,会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能力目标:
①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②培养孩子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
③培养孩子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归纳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实验对孩子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的教育。
②通过交流与合作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
③培养孩子乐于探索并善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二、说教法、学法和教学原则
根据《滑轮》一课的特点和孩子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孩子实验、放电脑动画、观察、讨论、讲解为主的多边法教学。通过观察、实验和看电脑动画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探索新知,充分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遵循以下原则:
①以孩子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④巩固与提高相统一的原则。
⑤具体和抽象相统一的原则。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分以下几个环节:
1、新课引入:
用课件(胖子和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轮,激发孩子学习这节课的兴趣。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2、演示、观察、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演示定滑 轮、动滑轮的用法,孩子实验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此实验中重物重力要大些,以减小动滑轮重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让孩子把实验结果填到设计好的表 格中。各实验小组分析论证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观察实验和相应的理论分析,培养孩子运用物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 力。
研究滑轮的实质用课件动画说明滑轮是杠杆的变形。这样做可以让这个问题更直观,使孩子更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接着提出 问题:有没有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的方法呢?然后孩子思考并讨论得出结果,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来。然后用课件提出如何连接滑轮组,让
孩子在练 习本上设计滑轮组,用课件动画给出答案。孩子在按照图中的设计组装滑轮组,研究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绳子移动距离和重物上升的高度的关系。这个实验有可能出 现偏差,这时可让孩子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培养孩子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巩固强化:
①让孩子对照本节知识进行小结,培养孩子总结归纳的能力。
②完成按照本节目标设计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孩子对知识形成持久性记忆,有认识的表象转化为孩子的内在能力,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简历的自我评价(最新9篇)
下一篇:转正自我鉴定(优秀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