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谈谈十二五规划主线的认识 篇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就是集中讨论审议“十二五”规划建议,该建议在充分肯定“十一五”成就的同时,确定了2011年到2024年我国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以及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
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同时明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又一个鲜明特点,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方式,发展方式决定发展质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显著增加,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巨大成就举世公认。但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和国际市场格局深刻调整,我国经济发展中物质资源消耗过多和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性过强这两个基本问题也日渐突出。同时,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使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环境优美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使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人口多、家底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家底薄”,主要是指我国人均拥有资源量少、生态环境脆弱。这就要求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对进口资源的依赖程度明显偏高,国内发展容易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两年前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广泛而深远,它直接影响的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实质更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对过度依赖外需的增长结构的冲击,使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突出显现。“危中有机”关键在于从危机中发现问题所在,“化危为机”关键在于找到解决问题之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就是我们在应对这场危机中思想认识上的一大收获。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挖掘国内需求潜力,合理调整总需求结构,有效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才能拓宽我国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在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新形势下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历史经验证明,大危机往往引发大调整、大变革、大突破。两年前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家采取的一系列举措证实,关键时期,谁能够抓住历史机遇,创新发展模式,谁就有可能抢得先机、掌握主动,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反之则可能被抛在身后,陷入被动与落后。面对世界发展的新形势,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创造新优势,赢得主动权。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决定性基础,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现在距2024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只剩下10年时间,而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质量、效益、环境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这些问题引起的社会矛盾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影响大。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促使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跃上新台阶,使经济发展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造福子孙后代。
首先确立明确的就业目的。摆正心态,正确认识自己和就业环境,消除盲目性。其次,完备自身技能。在校学有余力的大学生应多学一门应用技能,以增加自己日后的就业机会。再次,把自身就业同所处的社会环境相结合,努力使自己跟上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 谈谈当前我国经济形势
篇二:怎样理解“十二五”规划,它的主题和主线是什么? 篇二
怎样理解“十二五”规划,它的主题和主线是什么?
从1953年开始我国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24年。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理解“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要把握五个一:高举一面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一个着眼点——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生活新期待;确定一条主线——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一个动力——深化改革开放;确立一个目标——为全面实现小康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同时,要抓住两个重点即“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
“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对此,要把握三点:一是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今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确立“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基础。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发展阶段看,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现在实现的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从发展目标看,人均GDP排在世界99位,人均国民总收入排在100位之后,追赶发达国家水平的路还很长;从发展过程看,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改革和发展处于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二是正确理解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实现人均GDP翻两番目标,解决保障就业、消除贫困、发展不平衡等突出矛盾和问题,都要靠发展,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 “总钥匙”,我们必须不断推动发展再上新的台阶。三是正确理解科学发展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这在本质上是发展还不够科学的表现。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不到10%,但消耗的资源却占到全球三分之一,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所以“十二五”规划的具体主题实际上就是“富民”。
“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二五规划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建议提出的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新特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正确理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在以后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改革开放等方面,规划了未来五年发展的十大任务。
篇三:两会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以及主要目标 篇三
“两会”两会主要是五件事: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四是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五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2011两会主题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也是关注的焦点;对这些民生问题的关注成为“两会”的主题
2011两会热点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四是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五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
“保民生”、“调结构”和“促新兴”将成为 “两会”期间的三大热点主题。
1、就业问题
2、民主监督
3、教育公平
4、医疗改革
5、调控房价
6、事业单位改革
7、通胀预期
8、司法公正
9、贫富差距
10、低碳经济
11、网络问政
12、依法拆迁
13、养老保险
14、户籍改革
15、反腐倡廉
16、网络扫黄 2011中国两会热点前瞻 如何实现国富到民富
五年只是历史长河一瞬,但不可否认瞬间中孕育的变化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甚至一个民族的未来。
2011年的中国全国两会适逢“十一五”和“十二五”的交汇点。在这一节点上,中国已经实现从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向第二大经济体的跨越。在中国经济世界座次不断上升的同时,隐藏在国内生产总值背后的未来发展问题更令人深思。国富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实现民富?前不久,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的消息引人关注,但另一方面,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的基尼系数在中国也不断扩大。收入分配改革的呼声在2010年成为热词,“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成举国上下思考的问题。如何让更多人分享经济繁荣的成果,人们期待能从两会中找到更明确的答案。反腐倡廉靠什么取信于民?两会前夕,刘志军等高官落马再度引起海内外关注。权力“寻租”、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现象会否滋生蔓延又如何有效遏制,是民众始终关心的话题。新华网、人民网所作的两会热点调查榜上,反腐倡廉始终位居前列。人们期待中国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回答好这一“老大难”问题。新起点上如何给力法治国家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10年业已形成,中国用短短数十年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的立法进程。在总体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后,下一个五年期间“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更加突出、更为紧迫。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快完善司法制度、建设法治政府,人们期待今年两会能更给力。怎样让民营经济迸发更大活力?两会代表委员中,民营企业家是一个不小的群体。上下的共识是,从就业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拉动经济增长,民营企业都不可或缺。民营经济是中国最具成长性的经济力量之一,如何发挥其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如何拉动民间投资,使其与国有企业一道,推动以强国富民为主要目标的“十二五”规划更好实现,人们盼望能在两会上听到更多声音。面如何营造更加开放宽容的创新空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解放思想和大胆创新。两会是集民情、纳民意、聚民智的公共平台。中国的发展需要全民的智慧贡献,这有赖于民意的顺畅表达。人们期待,两会将为民意的表达创造出更多的渠道,让创新意识在政府决策、民主法治和科技进步中发挥出更大力量。人民如何舒心、安心、放心和有信心?温家宝总理在两会前夕接受在线访谈时表示,面对人们对未来幸福的期待,他想说的是如何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综观过去一年中国社会的流行词,“蚁族”“蜗居”等,都折射出公众对保障民生要件的渴盼,对公平正义的关切。今年两会将拿出什么样的民生清单,提升民众幸福感,将是从根本上减少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的应有之意。中国如何处理与世界的关系?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拉动世界走出危机做出令人瞩目贡献,但国际的声音中也不乏疑虑甚至担忧。“中国威胁论”、“中国独秀论”、“中国衰退论”、“中国责任论”时而可见。“十二五”规划恐怕是中国史上与世界关联最大的发展议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面临更大机遇,也面临更大挑战。比如,一些国家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施压动作有增无减,部分国家针对中国的反补贴、反倾销等贸易救济、贸易保护措施几乎覆盖了中国大部分出口商品。中国能否和怎样实现和平发展?中国的强大对世界意味着什么?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请期待两会上十二五规划纲要提供的“路线图”。两会热点网民聚焦收入反腐今年两会网民五大关注点之首:尽快把保障房从图纸变成实物与前两年相比,“加快保障房建设”“稳定物价严防通胀” “促进就业公平”成为新关注点最为关注的“五大热点话题”分别是:保障住房、收入分配、稳定物价、惩治腐败和就业公平。
热点一:保障住房加快建设 分配须公平透明网民“向北方”:保障房的分配机制必须公平公正,只有严格落实“问责制”,才能让保障房落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上,“保障房,要扎紧篱笆墙拦住宝马车”。
住房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网民议论热烈。但是,今年“两会调查”中网民议论的焦点已经从以往的打击房地产投机、抑制房价,转变为如何实现保障房的建设及如何公平透明分配。很多网民呼吁,各级政府要尽快把保障房从图纸变成实物,建设进度必须加快。
热点二:收入分配要加大改革力度 提高收入
网民“大地园圃”:工资收入应该和国家经济发展协调增长,建设和谐社会也体现在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上。连续几年的统计报表中,居民收入增长低于税收和GDP增速的情况引起了网民的关注。在今年网络“两会调查”中,不少网民呼吁要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成果。
热点三:稳定物价 拿出强有力措施 严防通胀
网民“灰菜鸟”:稳定物价严防通胀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保证。要打击不法游资对一些民生商品的疯狂炒作。
在过去的一年里,一些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使网络上出现了诸如“豆你玩”“蒜你狠”“糖高宗”等一批“热词”。“两会调查”中,网民呼吁国家拿出强有力措施稳定物价。
全国人大代表徐境人说,这反映了广大网民期待国家严厉打击投机炒作行为的呼声。希望政府今后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稳定物价,保障民生。
热点四:惩治腐败加大反腐力度 健全防腐制度
网民“话八仙”:腐败是中国发展的绊脚石,搬掉这块石头既要大力查处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监督。
今年两会前,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落马的消息引起网民的关注。很多网民高度肯定了中央反腐败的决心,同时也期望国家继续加大反腐败力度、建立健全预防腐败的制度。
全国人大代表吕忠梅说,反腐败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同时要细化一些具体措施,如财产公示制度等。
热点五:就业公平增强透明度 严防“萝卜招聘”
网民“乡土味”:现在一些事业单位都是先招聘后公开,让很多符合条件的人根本就没有参加的机会。
去年,部分地方在招考公务员、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过程中,发生了一些暗箱操作、营私舞弊事件。今年“两会调查”中,网民除了继续关注和呼吁增加就业岗位外,“促进就业公平”也成为就业话题的新热点。
全国政协委员柯锦华说,在就业压力大的背景下,公平显得尤为重要,应严防“萝卜招聘”事件的发生。
缩小收入差距 走向共同富裕
一、我国贫富差距拉大,到了需要遏制的转折点
(三)贫富差距是否必须调整?
从当前看,缩小差距成为民心所向。近10年来的各种社会调查都显示,贫富分化是首要的问题或最大的风险,也是连续8年来的“两会热点”,而且越到后来越热。今年富士康员工连续自杀的事件影响恶劣,也敲响了警钟。今年5—7月《人民日报》几篇关于贫富差距的文章,引起很大反响,表明收入差距逐渐超出社会的承受力和容忍度,民众对公平公正有着强烈的期待。
从长远看,差距过大将危及国家长治久安。贫富差距成为经济社会问题的一大源头。从政治上看影响到和谐,大量群体事件的背后有贫富差距的影子。从经济上看影响到扩大内需,居民收入比重低、收入差距大是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日益影响到发展后劲。从道义上看影响到公平正义,机会的不公平和结果的差距超过一定限度,将危害国家长远发展。综上所述,我国贫富差距逐渐超过合理界限,成为民怨之根、社会矛盾之源,成为全面小康、第三步战略目标和民族复兴之路的拦路虎,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措施,遏制其扩大势头,逐步转向共同富裕。
二、转向共同富裕目标,是当前的最佳战略选择 与我国“三步走”战略目标相对应,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步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在承认合理贫富差距、充分尊重财产权、保护财富创造力的基础上,采取综合配
套措施,分步形成一个基尼系数0.35左右、劳动报酬占GDP的50%以上、中产阶层50%以上、城乡收入差距1.6倍以内、全民社会保障、各阶层和谐相处、橄榄型的共同富裕社会。
当前提出这一共同富裕目标,既必要,也可行:
(一)有调控能力和空间、可以实现的目标。我国30年的“先富”积累了大量财富,初步具备了支持“共富”的物力和财力。城乡二元体制、垄断收入、地区差别、企业内部分配、公共服务、不合法收入等诸多拉大差距的因素,都有很大的调节空间。
(二)提高效率、促进发展的目标。
(三)不可能通过市场自动实现的目标。
(四)化解矛盾、辩证统一的中性目标。这个标准适度、分步实施的目标,一是有利于“先富”与“共富”的有机统一。当“先富”的旧问题基本解决、“共富”的新问题已经出现,国策也宜与时俱进,及时由“先富”转向“共富”。主动调、温和调则副作用小,被动调、急剧调则代价大。二是有利于财富创造与财富分配的有机统一。我国刚过中等收入国家门槛,“做大蛋糕要继续,分好蛋糕要加强”,共同富裕应以不抑制财富创造活力为前提。要把“适度再分配”作为政策目标,防止再分配不足和再分配过度两个极端。三是有利于富人与穷人的互助和谐,给贫富双方一个合理的、透明的预期,让“富人心安、穷人心平”。
三、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思路推动共同富裕,要充分借鉴前30年渐进、增量改革的经验,既要积极推进,也要防微杜渐。政策选择既要创造机会均等,也要改善结果不平等;既要“扩中”和“扶贫”,也要适度“劫富”;既要“增收”,增加就业和工资,也要“减支”,通过社保与公用事业来减少低收入者开支。调节财富可以“先动财富增量、后动财富存量”、“先动机会不公平、后动结果不公平”,“先动社保福利、后动税收调节”,减少政策阻力,平缓、有序推进,(一)将共同富裕作为战略目标。明确将共同富裕作为战略性、方向性的发展目标,(二)深化体制改革,保障机会公平。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完善农民工社保、农民工变市民、地产及林权改革等多种措施,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对垄断行业可采取征收资源附加税、限制过高工资与福利、向财政上缴超额利润、鼓励竞争等措施。对国有企业实行分红,推动国企收益向居民转移。建设阳光政府和有限政府,减少腐败收入。把收入分配纳入法制化轨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改善三次收入分配,促进结果的基本公平
上一篇:我的初一生活作文(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