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区卫生健康局“十三五”工作总结及今后五年工作重点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区卫生健康局“十三五”工作总结及今后五年工作重点

  一、“十三五”工作总结

  “十三五”期间取得的主要工作成绩:xxxx年,xx区被评为“x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项目均等化示范区”;xxxx年,xx区作为x市主城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同年通过省级“健康教育示范区”评估验收;xxxx年,xx区成功创建省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至xxxx年,xx区连续十五年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名列全市先进;xxxx年x月,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x隆重召开,xx区荣获“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工作先进单位(xxxx-xxxx年度)”称号,并受到表彰。

  主要工作成效如下:

  (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全面实施区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推行基层绩效工资改革,有效破除以药养医局面;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与区域内市、区两级医院之间的畅通转诊;创建基层医疗机构专家支持团队,建立技术对口支援机制,持续推进“双下沉、两提升”工程,提升基层整体水平;建成临床检验中心、心电诊断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影像诊断中心,实现了区域诊疗资源共享;初步形成多元化办医体系,民营医院床位数占全区床位总数的xx%。

  (二)计划生育工作创新转型。进一步巩固发展“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活动成果,通过“新一轮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省级评估,稳妥有序实施“单独两孩”、“全面两孩”生育政策,创建x市首个省级“三优中心”和x个“流动人口规范化服务中心”,建成全区婚育服务中心和“国免”体检中心,成为第三批“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区;探索建立性别比综治工作常态化新机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创新开展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七彩阳光”帮扶工程和关爱女性生命全过程“五色花”工程,成为“全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帮扶模式探索项目”试点区,充分发挥计生协及会员作用,实现计划生育工作转型发展。

  (三)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恩泽医院新建项目及区中医院、区第二人民医院迁建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区第三人民医院迁建工程有序推进;解决了xx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x镇卫生院业务用房问题;完成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全面覆盖辖区内各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建成区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实现数据与人“一对一”; xxxx年底,全区每千人口床位数x.xx张,比“十三五”期末增加了x.xx张。

  (四)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大力推进等级医院建设,建成省三级乙等综合医院、省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省二级乙等综合医院、省二级乙等中医院、国家二级甲等中医骨伤医院各x家。建成“x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家,“x省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家,x等乡镇卫生院x家。按户籍人口全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x.xx人;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x.xx人,分别比“十三五”期末增加了x.xx人和x.x人。

  (五)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健全了以区疾控中心、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区卫生监督所为xx,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公共卫生工作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逐年增加,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巩固省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成果,利用医疗支持团队力量,提高对慢病患者的管理干预水平;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明显增强,传染病、地方病和职业病等重大疾病得到有效遏制。

  (六)中医药特色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中医科、中药房设置率达到xxx%。建成x个省级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示范基地,建成x个区级、x个市级重点中医特色专科;x个市中医(中西医结合)重点扶持学科;x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设立中医药综合服务区,进一步完善了以区中医院为xx,综合医院中医科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中药房为基础的中医药服务网络。

  二、今后五年工作重点

  (一)全面实施健康xx战略。

  1、树立全民健康理念。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创新健康文化传播方式,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生活理念,提高居民健康文明素质。充分利用提高居民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促进居民身心健康。群众文明卫生素质显著提升,健康意识不断加强。

  2、开展健康xx建设。全面开展健康城区、健康城镇、健康社区和健康单位的建设,逐步引导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完善建设健康xx的政策环境、公众参与机制和社会支持系统,推进控油、控盐、控烟、控体重和体育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活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除“四害”达到C级标准。

  3、加强健康阵地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面向群众的方针,在市民活动集中、场地宽敞的广场、公园,打造“健康广场”、“健康主题公园”,xx%以上的广场、公园要有健康教育的内容;在人流量大的地段、社区或窗口打造“健康长廊”;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百姓健康大讲堂”,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在车站、机场等窗口建立“健康教育宣传栏”,大力宣传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行动。

  4、扶持发展健康产业。完善健康产业行业标准和执业规范,大力发展与健康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产业,形成完整的健康产业链和产业体系。重点支持和规范发展以预防疾病、维护健康为目标的健康管理产业、养生保健产业、商业健康保险产业、老年护理产业、健康文化产业,进一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持续深化区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基本定位,引导公立医院顺应供给侧改革要求,根据各自特点,积极拓展错位发展空间,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建立完善现代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创新公立医院人事薪酬管理,逐步推行编制备案制,全面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探索建立公立医院自主控费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控制医疗总费用不合理增长,药品、耗材和检查检验占比明显下降。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严格落实院感管理,加强护理技能和管理培训。加强临床用血管理,保证血液质量和安全,无偿献血率达xxx%。在二级以上医院开展临床路径共xx条以上,探索建立适合我区实际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2、持续推进社会力量办医改革。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单体规模盲目扩张,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允许市场根据需求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引导社会资本有序进入市场。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健康需求。重点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老年医疗护理、康复、精神卫生、儿科、妇产科等医疗服务供给不足的专科医疗机构,到xxxx年,社会办医疗机构新增床位xxx张。鼓励有条件的民营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的大型医疗集团发展,探索特需医疗服务。鼓励公立医院与社会力量以合资合作的方式举办新的非营利性医院,规范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方式。鼓励有资质人员开办个体诊所,探索与医院建立签约医师制度。

  3、持续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改革成果。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改革,建立面向全社会、覆盖全人群、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借助上级医院人才和技术力量,在下沉服务的同时,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结合开展分级诊疗工作,形成初诊、分诊、转诊的平台化操作。对下转病人,重点抓好跟踪管理和公共卫生随访服务。加大分级诊疗工作宣传力度,引导患者合理有序就诊,在保证医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报销比例。结合基层医疗支持团队建设,抓好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使签约病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上级大医院的专家服务。探索全科医生激励引导机制,为签约群众实行“点单式”医疗卫生服务,促进基层医疗卫生向契约式、主动式服务模式转变。

  4、探索医养融合的发展模式。加强部门协作,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老年养护、临终关怀等特需服务,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推进医疗、养老、护理一体化的居家健康服务新模式。到xxxx年,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基本适应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三)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1、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疾病防治工作需要,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逐步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和绩效考核等管理制度,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高质量服务到位。健全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和医院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强化对城乡居民健康问题的干预,逐步实现由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居民的可及性。

  2、加强重大疾病防制能力建设。提高以应急处置、疾病监测、卫生检测检验和应用研究为核心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努力形成与市民健康需求相适应,制度健全、功能完善、设施齐全、技术精良、队伍优化、能力突出、服务到位、保障有力的疾病预防控制运行机制。加强艾滋病监测与管理,做好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创建,推动实施“三位一体”的艾滋病综合防控模式,探索建立高危行为干预、病人随访管理由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新型工作模式。加大对结核病、急性肠道传染病、乙肝、狂犬病等重大传染病、地方病,以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的防控力度,控制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认真实施国家免疫规划,落实重点人群的乙肝疫苗免疫接种。

  3、加强卫生计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强化卫生计生执法监督事业发展的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增加人员编制;优化行政执法工作机制,创新卫生监督执法手段,增强技术执法能力,提升卫生计生行政执法管理水平;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不断提高卫生监督服务能力与水平,建立并完善卫生计生监管常态长效机制。严厉打击“两非”行为,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规范出生秩序和医疗服务秩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着力卫生监督队伍培养,形成专业人才梯队;推进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强化医疗执业行为监管。

  4、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完善区级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基本构建 “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完善卫生应急体系。推进区级医疗卫生综合应急队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卫生应急队伍人员配置和装备建设标准,继续推进卫生应急队伍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应急处置培训、演练。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和调用机制,提高卫生应急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医防结合,提高处置传染病重大疫情、重大自然灾害,以及核辐射、化学中毒、生物恐怖等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能力。

  (四)促进区域人口均衡发展。

  1、全面实施两孩生育政策。实施两孩生育政策,取消生育证发放,实施生育登记服务制度,继续推行计划生育代办制和承诺制,简化办事程序,方便育龄群众。巩固加强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稳定基层工作网络和队伍。改革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利益引导和宣传倡导。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的生力军作用,积极推进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提升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能力。推进妇保计生技术服务融合,建立、完善覆盖城乡居民、涵盖流动人口的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较高水平的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到xxxx年,各项主要指标达到全市领先水平。实施“妇女健康促进工程”和“五色花”生命全过程关怀行动,使妇女在整个生命周期享有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妇女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常态化开展妇女两癌筛查,扩大两癌检查的覆盖面,提高两癌早诊早治率,提高妇女健康水平。加大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力度。积极倡导、促进自然分娩和母乳喂养,努力降低剖宫产率。加强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建立与常规妇幼保健工作相结合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模式,减少出生缺陷,提高人口出生素质。

  3、加大计划生育家庭的扶持力度。到xxxx年,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及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关怀等利益导向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家庭发展能力有效提升。建立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制度,把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节育手术安全保险、子女安康保险等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开展以提高家庭发展能力为目标的幸福家庭创建活动,鼓励和支持基层计生协组织做好计生家庭发展、青春健康促进等生育关怀行动。落实好各项免费的卫生计生服务,进一步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和公共服务,将公共服务渗透到每个家庭。

  (五)发展中医中药事业。

  1、加强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区中医院在农村中医药工作中的xx作用,加强中医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推进中医药建设重点项目,确保区中医院如期启用。实施中医院标准化建设,到xxxx年区中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建设标准。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院或中西医结合医院。充分发挥中医在预防保健中的特色优势,在疾病控制和妇幼保健中运用中医药的方法技术。发挥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肾病等重大慢病以及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新发传染病中的作用。挖掘、整理和总结民间中医药技术,建设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2、发展基层中医药事业。加强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能力建设,推进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以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利用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优势。不断巩固和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网络,推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的一体化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开设中医门诊,提高中药处方比例。提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能力,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x种以上。在老年人及x-x岁儿童中推进中医药健康管理,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普及中医药文化,试点建立中草药种植基地。

  3、加强中医重点学科建设。培养一批医德医风良好、科研及临床能力突出,具有真才实学的学科带头人。以中医特色明显,临床疗效确切的慢性病、多发病和常见病为抓手,到xxxx年建成x个市级以上中医重点学科,提升相关优势专科对应病种的中医药防治能力,其就诊及住院人数、医疗质量和综合疗效有明显提高。重点学科建设单位要将学科建设纳入医院发展规划,加强组织领导,给予政策和条件保障,做好学科建设经费的匹配工作。

  (六)加强医学技术人才培养。

  1、创新人才招聘引进机制。建立完善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才招聘引进机制,加快各类卫技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引导人才合理流动,逐步消除影响人才流动的体制限制和政策障碍。对一些紧缺的专业技术人员,长期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编外人员,以及具备执业资格、技术过硬、群众认可的人员,适当降低考录门槛。简化招录手续,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优秀的医学毕业生和临床经验丰富的实用卫生技术人才,充实到医疗机构。继续开展农村定向培养工作,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人才支撑。加强精神医学、产科、儿科、康复、医学影像、老年医学、老年护理等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探索建立卫技人才数据库,针对医疗机构需求进行定向推荐。

  2、创新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建立完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持续提升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机制,围绕“优秀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优秀人才、后备人才、基层实用人才”进行梯次培养。推进医教协同,依托恩泽医院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重点落实全科医生培训培养工作。大力推进人才选拔、培养向人才团队建设拓展,探索实施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发展模式,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医学科技人才队伍。加大重点学科、专家团队下沉指导力度,打造xx医学领域xx,辐射和带动基层医疗人才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改革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加大优秀医学人才外派进修力度,实施卫生计生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制定学科带头人中长期培养计划,到xxxx年,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在市内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和名医工作室。

  3、创新基层人才激励机制。调整改革绩效考核方案,加大业务实绩考核比重,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领导班子的实绩考核。鼓励和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完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在平稳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上,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向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和临床一线工作任务的岗位倾斜,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鼓励优秀医学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服务基层,促进对口紧缺人才向基层医疗机构流动,研究落实医疗人才优惠政策,加大对基层的倾斜力度,留住更多优秀人才。

  (七)加强智慧医疗能力建设。

  1、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依托信息化手段,提高卫生计生服务管理水平。扎实做好x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建设项目。加快完善电子健康档案与区域HIS系统等信息平台,全面建成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基础数据的互联互通、授权应用。有效整合医疗与健康档案信息资源,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患者医疗信息共享、政府管理信息共享,达到居民健康档案“记录一生、管理一生”的工作目标。加快全科医生签约、妇幼保健管理和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信息化建设,推进区域协同医疗体系建设。做好软硬件的维护工作,加强信息安全保护,保障全区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系统运行顺畅。

  2、推行智慧医疗惠民化应用。积极推进云医疗、医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应用,探索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技术、新应用,打造高度智慧化的医疗体系。加强分级诊疗平台建设,建立医学检验项目信息共享和患者医学信息网络查询系统,逐步实现医疗服务信息共享。尝试开展慢病管理“掌上通”活动,加快就医流程改造,试行市民卡(x健康卡)在各医疗机构之间实现“一卡通”,增设自助挂号发卡机,探索多种移动支付模式,在基层医疗机构推行电子挂号、付费等便民举措,大力推广诊间结算。推动“四中心、一平台”建设,建立“基层医疗机构检查,区级以上医院诊断”的服务模式,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预约就诊、双向转诊、区域诊疗、远程医疗,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市级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提升信息化惠民水平。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