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精编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参考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把学生真正培养成理想信念坚定,理论基础扎实,动手操作能力强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大学生。看了朱有勇院士的视频资料,被他对扶贫事业的执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学精神所感动,学习他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科学求实的工作态度,激励自己在工作中认真钻研业务,对学生满怀感情,利用专业知识,更好服务社会。76范文精心整理了“精编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参考范文”,望给大家带来帮助!更多优秀精选范文!

精编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参考范文【一】

  群众说他是知百姓冷暖、解民生疾苦的贴心人,学生说他是彰学者风范的传道者,同行说他是“顶天立地”、矢志创新的科学家,而他自己却说:“我不过是一名农民教授,农民在前,教授在后。”他是谁?想了解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吗?12月2日21时整,《时代楷模发布厅: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朱有勇》将于在CCTV-1首播。

精编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参考范文

  在x,有这样一位农业专家,他扎根云岭大地,奉献三农事业,几十年如一日,恪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用辛勤汗水育希望之苗、浇幸福之花,用渊博学识尽兴党之责、务为民之实。这位专家,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x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

  2024年,中国工程院对口x省x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开展脱贫攻坚,召集在x的工程院院士开会决定由谁来牵头这一重任。当时60岁的朱有勇毅然决然地说:“我最年轻,我来干!”接到任务后,他立即带着团队驻扎在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走进田间地头、深山密林开展实地调研。

  调研过程中,朱有勇发现当地地处热带雨林区,温度高、x长、水资源丰富,人均可利用土地多、种植条件好。当他看到,这个自然资源丰富本不该贫困的地区,因为没有技术、没有产业,当地群众素质型贫困问题突出,良好的自然条件并没有利用起来,心里很难过。

  为此,朱有勇带领团队利用专业特长,科学制定了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展措施,按下澜沧扶贫“快车键”,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在当地建立“科技小院”,和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全力以赴带领当地少数民族农民群众依靠农业科技脱贫致富。在全国首创的院士培训班上,1440名农民学到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中药材、冬早蔬菜、畜禽养殖等技能。

  四年多来,随着科技的注入,曾经搁置的“冬闲田”变成“效益田”,平均亩产3300公斤冬季马铃薯,为每户增加收入2500至7000多元;利用未曾开发利用的退耕还林思茅松林,成功开辟出科学种植有机三七,每公斤的干品价格能卖到8000元以上;昔日人畜共居、污水横流的山村,变成了亮化、绿化和美化的美丽村寨。朱有勇带领团队结合贫困地区实际走出了一条崭新而富有实效的精准扶贫之路。

  目前,这里的贫困发生率由2024年的41.17%预计可下降至2024年的3%以下,实现了从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到 “x省科技扶贫示范县”的跨越,为全国科技扶贫做出了有力的示范。

精编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参考范文【二】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对所有扶贫工作者吹响的进攻号角。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已经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我们需要更多的“朱有勇”。

  朱有勇,中国工程院院士、x农业大学名誉校长、x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致力农业科学研究,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会种庄家的农民”,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忠诚践行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成为人民群众心中最美的“农民院士”。

  为民谋福,他有着强烈的担当精神。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要有担当,他说:“既然是扶贫,当然要到最穷的地方去。”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科技扶贫上,在大山深处“最穷的地方”洒下一名老党员的血汗。敢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精神特质,也是我们党能够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重要原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也必须有一代人的担当。当前,脱贫攻坚决胜时期,更是呼唤着共产党人的担当。我们要积极学习朱有勇院士的担当精神,切实扛起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脱贫攻坚,他有着强烈的实干精神。面对贫困,朱有勇并没有丝毫犹豫,以实际行动开展科技扶贫。他立足贫区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x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他扎根边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把科研论文写在了大地上。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有实干才能给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实干精神是共产党人的实践品质和先进本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我们要积极学习朱有勇院士的实干精神,把所有对未来的希冀凝练在双手之间。

  作为奋进新时代的一份子,我们都要积极学习朱有勇院士先进事迹和担当实干的崇高精神,投身建设国家的伟大事业,为实现民族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精编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参考范文【三】

  “农民院士”朱有勇主导的澜沧科技扶贫班这个月迎来了首批电商学员。来自澜沧县20个乡镇的60名学员,将在半年内参加3次集中授课。这是从农产品种植、养护、收获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扶贫新尝试。

  朱有勇:越来越喜欢在下面扶贫。下来的时候都不愿意到x了,总想在村子里面。

  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2024年,朱有勇受命带队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驻乡扶贫。尽管语言不通,但调研了半年,朱有勇和他的团队对当地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分析后,开始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户种冬季马铃薯和冬早蔬菜。村民每年十一、十二月种植,来年三四月份收获,不仅不影响夏季作物水稻的种植,还为农户每亩增加2500-7000元不等的收入。

  拉祜族村民李扎袜:朱院士教给我很多技术,我们怎么想都想不到能赚到这么些钱,以前是根本想不到的!

  除了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外,朱有勇和他的团队还开设了茶叶种植、林业班等24个技能班,培训了1500多名乡土人才。云山村此前共有未脱贫农户375户,贫困发生率42.93%。2024年,预计贫困发生率可降至1.09%。

  朱有勇:2024年关注最多的是山上的农民。大量的精力还是在扶贫上。我们不光说是脱贫,还要致富。

  朱有勇曾说:“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他和他的团队把科研成果带到田间地头,真正解决农民生产上和思想上的问题,实现农村经济效益和农民观念更新双丰收。从一位农民子弟到院士,从院士到“农民教授”,朱有勇将论文写在了广袤的希望田野上,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

精编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参考范文【四】

  潜心钻研,科研报国的朱有勇把论文写在大地,把农民装在心里。他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两项技术都创造了显著效益,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更有许多其他的贡献。因此被人称为“农民院士”,而他自己却说“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让农民过好一点,是他的初心,也是他一路走来坚持的原则。

  这让我不由得心生感叹:身为一名有如此高成就的科学家却能够做到初心不改,不慕名利,这是多么令人敬佩的啊!这也让我不禁联想到自身:我们身为学生干部,初心本就是为同学们服务,做好老师和同学间的桥梁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那么我们也不应该受利益诱惑,在工作中渐渐遗失初心。也应该时刻保持谦虚的心态,不能因一点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应该像朱有勇学习,在谦虚中学会进步,在反思中获得提高。

精编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参考范文【五】

  朱有勇在工作行动中信念坚定。他把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践行到脱贫攻坚的行动中,主动到深度贫困区域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在他这里,信念就是行动力,信念就是主动力,信念就是表率力。他让时代楷模的“信念”二字闪烁出温暖的光辉,照亮人生之路。他让时代楷模的“志向”二字释放出强大能量,铺就群众致富路。

  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像朱有勇一样志向深远,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作为学生会干部,要像朱有勇一样有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我们是学生会的中流砥柱,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不断创新,打造自己部门的特色品牌。

精编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参考范文【六】

  在x,有这样一位农业专家,他扎根云岭大地,奉献三农事业,几十年如一日,恪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用辛勤汗水育希望之苗、浇幸福之花,用渊博学识尽兴党之责、务为民之实。这位专家,就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十七次、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和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x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群众说他是知百姓冷暖、解民生疾苦的贴心人,学生说他是彰学者风范、显师者情怀的传道者,同行说他是“顶天立地”、矢志创新的科学家。而他自己却说: “我不过是一名农民教授,农民在前,教授在后”。

  朱有勇出生在x省x州个旧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家排行老四,家乡独特的风土民情给这颗日后闪亮的学术明星打下了独特的烙印,历经时代纷纭变化造就了他一以贯之的自称“农民教授”。

  从我们朱院士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独特品质和个性,做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霸气十足,不作出一番事业决不罢休,正因为这样,他坚守自己的领域,一头钻进自己的植病学,一干就是几十年,行程万里,走遍大半个x省,深入田间地头,为了农业的发展,为了穷苦的中国农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的朱院士励精图治,辛勤耕耘,有人疑惑朱院士为何如此孜孜不倦,我想这首先得有坚定的信念,中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兼农业人口大国,然而现实不容忽视,中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从大的范围来讲是不高的,一代一代的农民兄弟总是难逃脱贫穷的境地,作为农民的儿子吗,这样的现实一直是他心头的一块病。其次是敢于突破勇攀科学高峰的那份执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深入农业一线,就不能和中国的农民心连心,情系情,把农民的事情当自己的事业来干,如今朱院士的事迹已经传遍云岭的大街小巷,当年和朱院士一起激情燃烧过的知青们都成了当代中国的脊梁,教导指引中国的青年一代。

  朱院士作为x省本地首位晋升为中国工程院农业领域的第一位院士,激励了x农大的所有人,振奋了5000万x同胞,为x农业乃至整个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要像朱院士一样不平凡。得做到,不怕寂寞,潜心研究;不甘平庸,勇攀高峰;不辞辛劳,敢于吃苦;不求名利,教书育人;不图享受,爱岗敬业。

精编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参考范文【七】

  “朱有勇”教授深入脱贫攻坚基层一线,挂钩联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来,全县的扶贫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以林下种植三七等中草药的做法成功带动了当地森林资源的充分利用,带动了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他将论文写在了土地上,将“生物多样性”研究成果运用到扶贫攻坚中。

  深入基层,与群众耐心交流。澜沧拉祜族当地少数民族由于语言交流障碍且当地人民不愿交流和沟通,导致了解情况进度缓慢。朱教授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获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和欢迎。他科学地分析当地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温度湿度等森林资源比土地多的得天独厚的长板,也分析出了素质性贫困的短板。他鼓励贫困群众放平心态,不要因为贫困而害怕和羞愧。针对森林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他与自己的团队在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林下种植三七等中药材进行试验,经过验收开始推广,林下三七的种植有最初试点的5亩扩大到第二年的300亩,再到3000亩,不断扩大林下三七的经济效应。

  开展培训和指导,为贫困地区带去产业发展技术和销售渠道。朱教授让来参加培训的人员明确此行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自己富、带动身边的人富”,让参训人员坚定学习和掌握技术的决心和信心,全身心的投入到种植技术和实地操作的学习中去。朱教授将产业和电商平台向结合,为贫困地区规划了一条产品直销到消费者手中的渠道,避免了中间过程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他对自己科技成果撒在扶贫土地上深感欣慰,他说这是一个知识分子该做的和必须做的,是一种本职责任和使命,这种全新全意为国家、为人民的真心令人动容。

  朱有勇教授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和满满当当的收获,为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彰显出了其坚守党员的信仰和使命,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勇于担当作为,激励更多的党员干部!

精编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参考范文【八】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过去三十多年间,他带领团队研发的两项控制农作物病害技术,可减少60%的农药使用,并增产20%,这两项技术造福了上亿农民。2024年,60岁的朱有勇来到家乡x最贫困的地区,带领澜沧“直过民族”拉祜族农民走上生态脱贫致富和绿色发展之路。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新目标:用科技改变贫穷。

  院士做扶贫,得先把自己变成农民。朱有勇院士带领团队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户种冬季马铃薯和冬早蔬菜、发展林下经济。用科技的力量带动和改变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贫困面貌,让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

  今年10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团队指导澜沧村民种下的“林下三七”,在大塘子村竞卖会上卖出了鲜品每斤1050元的价格,换算成干成品约8400元/公斤。而这个月,“农民院士”朱有勇主导的澜沧科技扶贫班迎来了首批电商学员,来自澜沧县20个乡镇的60名学员,将在半年内参加3次集中授课。这是中国工程院澜沧科技扶贫继技能班之后,首次引入电商课程,以实现从农产品种植、养护、收获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扶贫新尝试。朱有勇说:“现在越来越喜欢在下面扶贫。都不愿意到x了,总想在村子里面。”

  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79%,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为了让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役,中国工程院从2024年开始结对帮扶澜沧县,经过对澜沧县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的分析后,朱有勇和他的团队认为,这里具备发展冬季马铃薯和冬早蔬菜产业的条件,当地农民可以因此脱贫致富。朱有勇告诉记者:“种蔬菜、种土豆、养猪、养鸡,一百天左右可以见成效,让拉祜族同志马上见到效果,一个冬季一户农户种上三亩五亩冬季马铃薯就直接脱贫了。”

  “直过民族”贫困的根源之一是当地落后的观念,朱院士团队的到来,无异于对症下药。澜沧县扶贫办副主任杨凯说:“素质性贫困是制约我们最大的问题,贫困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一直都发挥不出来。中国工程院来了以后,让我们解决素质性贫困有了突破口,老百姓生产生活技能和农业生产能力有了根本改变。”

  院士、专家的亲身示范和实实在在的收成让当地群众焕发出好学向上的精神面貌。村民朱永情说:“以前七八点钟都没有人起床,现在一个看一个的,你一个人睡懒觉,别人在干活是不可能的,很早就起来了。”

  除了“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外,朱有勇和他的团队还开设了冬早蔬菜、茶叶种植、林业班、猪牛养殖班等24个技能班,培训了约1500多名乡土人才。随着扶贫的深入,目前,澜沧整体贫困率正在降低。云山村此前共有未脱贫农户375户,贫困发生率42.93%。2024年,预计可实现脱贫357户,贫困发生率可降至1.09%,现已申请贫困村脱贫退出。

  在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民小组,朱有勇院士团队因地制宜制定了短、中、长期相结合的产业发展规划,他有信心带领他们几年间脱贫致富。他认为,如果整个x、甚至西南地区,都能把林下经济盘活、做起来,这就是山区的增量。朱有勇说:“你能把他的资源变成商品、变成他的产业。做成一个产业,把一个成果推广开来,让农民有实实在在的收入,这种比发一篇论文的成就感要强得多。带着学生一起去,学生的博士论文也好、硕士论文也好,和生产结合起来,真正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