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并要求“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新时代,我们面临一些重要的战略任务。比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对老龄化挑战,国际竞争与合作。新时代的重要战略任务与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这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何理解高质量发展?可能大家更习惯从生产角度或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谈经济高质量发展,其实除高效产出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中国已经跨过了贫穷和资源短缺的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需求角度看,高质量发展下的产出要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今后一段时间,消费将越来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当经济尚不发达时,投资的拉动作用非常重要。经济发达后,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满足最基本的需要上,比如穿衣不仅为了保暖,还要有体现个性的各种款式。当产品不能满足人们的个性需求时,很可能无法售出。这就是为什么国家越发达,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大。所有发达国家,消费在GDP中所占比重均超过50%,相比之下,中国的占比仍然较低。经济学理论也反映上述问题,古典经济学强调供给,新的经济学,特别是“凯恩斯革命”以后的经济学,更加强调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谁来拉动消费?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要有收入,进一步推理的话,就是要解决消费者的收入问题或者就业问题。民营经济创造了大部分的就业岗位。二是从产品有效满足市场需求来看,民营经济受到利润动力和竞争压力的双重作用,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二、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前段时间,提到“共同富裕”,大家更多关注的是分配问题,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的是“未富人群”的收入问题。谁是“未富人群”?2024年我国GDP达98651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所以,真正的“未富人群”是广大的农村人口。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不能一味地让农民搞传统农业,而是要向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中小企业的从业人数占全部企业从业人数的比例达到80%。2024年中国私营个体就业总数达到4亿人,较2024年增加了2亿多人。未来,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为乡村振兴赋能添翼。
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发展不仅要进行“改进型创新”,还要重视“源创新”。推动创新发展同样需要动力和压力,需要形成机制。如何构建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举个例子,以前的分配机制是农民先留口粮,再交公粮,改革开放初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出“包产到户”,也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农户自己的”。此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生产动力,也产生了一定压力,使农民更为主动地提高农业生产率。所以,推动创新发展不能仅看投入,还要构建能够带来动力和压力的机制,民营经济就能提供这样的环境。
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0%。民营经济涉及信息技术、医疗、汽车等各领域,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在2024年全球最具创新力的50家公司中,中国公司有7家上榜,分别是华为、阿里巴巴、联想、京东、小米、腾讯和字节跳动。在“2024年度全球创新百强”榜单中,中国有13家公司上榜,大多数也是民营企业。
四、应对老龄化挑战
2024年,我国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人们对老龄化的担忧加重。面对老龄化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如此庞大,不必过分担忧或恐惧。老龄化现象本身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正常现象。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程度较低。从2024年到2024年老年人口就业率的国际比较看,中国60—64岁人口的就业率为26.9%,德国、瑞典、日本的就业率均超过60%;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的就业率为18.1%,处于中等水平。从国内的城乡对比看,乡村老年人口就业率远高于城市。
五、国际竞争与合作
中国民营经济在对外贸易当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2024年,中国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6.6%。
目前,国际社会已经从追求“互惠共赢”到追求“对等公平”。未来,面对国际竞争与合作,我们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总之,完成新时代的重要战略任务,需要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应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
2024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将此前在10月公布的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结果上调0.2个百分点至2.9%。增长0.2%,关键因素在于中国的贡献。中国对防疫政策进行调整,使经济迅速回归常态,世界对中国在2024年经济增长恢复可持续性的信心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对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从4.4%上调到5.2%,上调了0.8个百分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对全球主要经济体结构作出深入分析后,认为中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与中国有联系的经济体就会多增长0.3个百分点。随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上调0.8个百分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也相应提高0.2个百分点。
2024年,全球经济呈现两个特征,一是2024年全球经济规模首次超过了100万亿美元大关;二是全球人口首次超过80亿。
2024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如何分布?2024年,世界经济总量前十分别是美国、中国、日本、德国、印度、英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意大利,这也是全球GDP总量在2万亿美元以上的10个国家。
中国和美国作为全球第二和第一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40%以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预测2024年全球经济发展态势的同时,对中美两国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预计到2027年,美国经济规模将达到30.28万亿美元,五年间经济增长将达到20.9%。美国已经在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位置上坐了124年。1894年,美国在工业生产总值上超过英国;1899年,美国在综合国力上成为全球第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五年后美国仍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中美两国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预计到2027年,中国经济规模将达到26.44万亿美元。但此预测的前提是,未来五年中国经济要保持每年8%的名义增长率。什么是名义增长率?就是实际经济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也就是说,预计中国未来五年要达到年均4.5%的实际增长率。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面临极大的不确定因素,但是发展经济对每个国家都至关重要,关键是要在公平的规则下进行。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高质量发展,把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有机结合起来,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新形势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时明确将“实现高质量发展”包含在内,突显了高质量发展对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正在改变国际分工原有的“中心—外围”结构,成为影响大国兴衰的关键力量。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牢牢把握主动权。
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有利条件。与此同时,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攻关期,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增多。经济企稳回升,但动力仍不强劲,国内需求不足,矛盾仍然突出,经济体系负债表的修复仍需时间,房地产市场仍处在调整之中,人口负增长带来新的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面对新形势,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四个关键的着力点。
第一,要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什么是经济发展质量?从宏观层面看,主要体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条件和边际产出发生改变,也就是生产函数发生了变化,同时资源环境的硬约束持续强化,已经不可能像过去高速增长阶段那样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来驱动经济增长。2024年我国人口净减少85万,劳动力人口逐年下降,土地资源也越来越稀缺,靠要素投入这个条件发生了变化,必须转向更多依靠生产效率的提高。在经济增速放缓和要素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只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对冲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稳定投资的边际产出,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缓解资源压力,减缓过去积累的风险。从国际比较看,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中国的发展质量要逐步赶上发达国家水平,全要素生产率就要以比发达国家更快的速度来提高。2024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有所放缓。虽然最近几年有所回升,但增速有限。中国要在2035年实现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不仅要争取以较快速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质量的提升,来带动汇率水平的提升。
一般来说,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意味着达到了初级发达国家水平,达到3万美元意味着迈向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超过4万美元就是高度发达国家。2024年我国人均GDP为1.27万美元。要迈过2万美元的门槛,到2035年我们要实现4.8%的增速。过去三年的年均增速为4.5%左右,过去五年的年均增速为5.2%。如果按照前高后低的增速规律来看,达到4.8%的增速是很不容易的。
要想迈过发达国家门槛,就要达到4.8%的经济增长。如何能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需要价格因素和汇率因素发挥作用。从过去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汇率水平的提高。
第二,要着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努力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位列第11名,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是前30位当中唯一的新兴经济体。
如果把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评判标准,按照创新指数前五位的指标一一对照,我们就会发现,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后,不仅在创新指数上还会有明显上升,而且在科技研发、原创能力、人力资本水平等方面都会有新的突破。
近年来,中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置迅速提升,已经成为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我们在一系列领域都实现了新突破,但是与科技强国这个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短板和弱项。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基础研究较为薄弱。2024年中国基础研究的投入占R&D经费的比重是6.32%,与发达国家包括美国的18%左右相比,中国的差距还很大。尽管“十四五”规划提出基础研究占R&D经费比重提高到8%,但依然存在一定差距。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迅猛发展,科技创新是大国竞争的制高点,中国一定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聚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我们要更好统筹教育、科技、人才资源,通过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实现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原创能力的战略性突破,塑造科技创新的新优势。
第三,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努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形成规模庞大、配套齐全的产业体系,中国也是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是,中国的产业体系大而不强、宽而不深,总体上还处在价值链中低端,产业链、供应链还存在不少堵点、卡点。面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调整,以及个别西方国家推进“脱钩断链”的做法,要求中国必须把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必须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首先,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来加快制造业的数字化、
智能化转型,提升传统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同时,还要抓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快前沿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运用,培育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此外,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构建智能制造生态。工信部也在推动“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推动中国产业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和新优势。
第四,要着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努力实现“双碳”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从全球碳排放的轨迹看,许多早期工业化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甚至更早就实现了碳达峰,但达峰之后碳排放的下降速度十分缓慢。
中国是全球碳排放大国。中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能源效率偏低,给实现“双碳”目标带来更多挑战。未来特别是2035年前,我们要实现碳达峰后稳中有降,关键还是要实现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而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能源的低碳转型与能源安全的关系,2024年因为能源保供稳价,煤炭和火电装机又有所增长。从更长的时间看,怎么把控好能源低碳转型和能源安全的关系,这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课题。
从传统能源视角看,中国能源资源基本特征是富煤、缺油、少气,但从新能源的视角看,中国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储量丰富,所以我们对能源评价的视角要发生变化。中国的石油、天然气等优质化石能源难以自给,石油能源的对外依存度高达70%以上,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达40%以上。长期依靠石油、天然气,特别是在国际形势复杂变化的情况下,具有很大的外部风险。因为要减碳,长期依靠煤炭又不可持续,但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可以保障中国能源的长期可持续供应,同时也可以逐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所以我们的战略方向就是要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从趋势看,中国碳排放达峰后很可能也会形成一个平台期,还可能出现多峰突起、波动下降,但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推进碳减排的进程。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使化石能源的逐步退出建立在可再生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逐步提高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等发电装机比重,更好发挥零碳能源在保供增供中的作用,实现碳达峰后稳中有降的目标。
我们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中国的质量变革,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平等保护民营企业财产权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指出:“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这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产权保护制度不断完善,特别是202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构建了产权的基本框架,确立了包括保护民营企业家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财产权益的基本规则。随着我国法治的不断健全,民营企业在推动发展、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扩大开放等多个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因此,如何坚持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平等保护原则下,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是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平等保护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两处阐述了平等保护原则,一处是第一百一十三条,从平等保护财产权的角度,确定了平等保护原则;另一处是第二百零七条,从物权的平等保护角度,规定了平等保护原则。从经济层面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所明确的平等保护原则就是“两个毫不动摇”在法律上的表现。
贯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必须建立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只有强化平等保护,才能够真正建立让“恒产者有恒心”的机制,为市场主体提供合理预期,不仅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而且鼓励他们能够积极投资创业,拓宽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途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平等保护原则,必须贯彻落实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负面清单实际上是一种“非禁即入”的模式,从对民营企业的产权保护而言,这种“非禁即入”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非常重要。这一模式顺应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负面清单需要不断瘦身,要压缩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各种不合理限制,要破除民营资本进入重点领域的隐性障碍,从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创新,特别是发展新业态、新模式,解决民营企业准入门槛过高的问题。同时,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就要实行“法不禁止即自由”,民营企业只要取得了合法的经营资格,经营权就应当依法受到法律保护。
坚持平等保护原则,必须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各个环节,贯彻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各个环节,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立法,强化平等保护,特别是要加强与民法典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对产权的保护,进一步优化营商法律环境。
其次,要加强执法的平等保护。法治的根本要义在于规范公权,保障私权,行政机关在行使公权的过程中不得以侵害私权为代价。要给民营企业家吃一颗长效定心丸,就必须深化行政执法中的平等保护。政府应当树立善意对待民营企业产权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执政理念,尊重包括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在内的各个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产权和企业家的权益。同时,要真正树立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和政务诚信的观念,特别是不得以“新官不理旧账”等理由任意毁约。相反,政府部门要以政府的诚信来带动整个社会的诚信。
此外,要善用民事方法来遏制各种违法行为,坚决防止利用刑事手段查处民事案件,防止将经济纠纷当作犯罪处理,要防止将民事责任变成刑事责任。对民营企业产权的限制必须要有合法依据,不得违背法律规定随意督促减损公民法人的财产权益,不得随意增加民事主体的义务。
最后,要加强司法的平等保护。司法保护是产权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实现社会公正最有效的手段。俗话说,一个案例胜过一沓文件。要全面贯彻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对民营企业财产权的平等保护。在办理有关企业家案件的过程中,应当严格依法办案,准确把握和应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坚决防止利用刑事手段查处民事案件。要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政策,严格按照法定程序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对“滥用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把民事纠纷刑事化”“搞选择性执法、偏向性司法”等行为应该严肃追责问责。
我们要坚持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特别是对新业态、新领域、新型交易的纠纷,要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犯罪的界限,坚决防止利用刑事手段来非法干预经济纠纷。刑法是对违法犯罪行为的一种最严厉的制裁手段,在罪与非罪界限还不清晰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实行民法扩张、刑法谦抑,不要轻易动刑。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们要严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平等保护民营企业财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
上一篇:组织生活会班子对照检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