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xx局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振兴乡村,要抓住关键重点、补齐短板,以产业振兴的“乘数效应”激发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化学反应”,集聚乡村发展合力,奋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市。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大抓“产+融合”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增添无限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振兴居于“五个振兴”首位,建设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市,要做好乡村“土特产”大文章,持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放大产业“乘数效应”。培养创建“大厨房”。用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谋划农业,因地制宜选准主导产业,搭建发展平台,培育龙头企业,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全产业链思维,做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营销、仓储物流等环节,推动产业强筋壮骨、延伸增效、全链条升级,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打造科技“创新链”。发挥龙头企业创新引领作用,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整合。聚焦产学研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验室搬到企业,共同研发创新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放大倍增“融合度”。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发展高效立体循环农业,产业链主体留在乡村、价值链收益留给农民,拓展农业产业多重功能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电子商务、健康医养等业态深度融合,提升农村产业价值链,实现效益倍增。围绕市场“树品牌”。壮大以葡萄酒为代表的“紫色名片”、奶产业为代表的“白色产业”,打好品牌组合拳,发展特色“原字号”“老字号”“银字号”产品量级,让xx菜心等“好品牌”“土特产”走出xx、走向全国,进入寻常百姓家。
大抓“产+人才”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人才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要振兴,关键靠人才,建设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市,要抓住以人为本核心,产才融合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推动乡村人才治理“释放张力”。坚持从一线选拔基层领头雁,从高校毕业大学生、退役军人、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中选配村党支部书记,鼓励带头参与主导产业发展。拓宽充实乡村基层干部队伍渠道,鼓励吸纳社会各界人才参与,挖掘乡村拔尖人才能力潜力,为乡村产业发展贡献才智。激发新型职业农民“创造活力”。坚持教学链与产业链融合,开展全产业链培训,使乡村人才发挥才能,实现价值。拓展人才来源路径,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全科人才队伍,在本地村民、域外人才、高校毕业生等群体中培育高素质“新农人”、懂科技“田秀才”、善经营“农创客”。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定向选任、使用和评价有机统一,引进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创造机会、畅通渠道,引导大学生毕业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开展导师帮带、派驻科技特派员、组建专家基地等凝聚人才措施,强化乡村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突出特色产业“聚集人才”。围绕“六特”优势产业制定“一村一策”“多村一体”产业发展整体规划聚集人才,推动形成企业愿投入、技术能落地、人才留得住、产业有发展的科技新模式。
大抓“产+文化”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精神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建设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促进产文融合,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动能注入乡村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文化与特色农产品、传统手工艺品“联姻”,植入乡村文化元素,进行品牌营销创新。支持发展具有传承基础和生产规模、前景广阔的乡村文化产业,打造乡村乐园、农文旅融合集聚地。文化引领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深化优秀农耕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发挥文化铸魂、文化赋能作用,推动文化产业资源要素融入乡村产业发展,挖掘提升乡村人文价值,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传承挖掘乡村传统文化。深度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形成各具特色、辨识度较高的乡村传统文化名片,重建乡村文化自信,汲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乡村文化。多方参与发挥主体能动。制定政策,营造环境,调动企业、社会组织、高等学校、文化工作者等各方力量广泛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培育支持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大抓“产+生态”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绘亮生态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村的底盘,建设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市,要发展生态经济体系,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自然生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相结合,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和乡村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全面增强。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坚持保护性耕作模式和绿色化生产技术相结合,实现生产清洁化、药肥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发展生态商业、生态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推进产业生态改造。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加强数字技术推广应用,促进农业向绿色、有机、生态方向发展。引入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发展环境敏感型产业,推进传统乡村工业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优化生态产业链条。坚持生态治理和特色产业有机结合,以稻渔空间为模式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休闲度假、自然康养等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坚持生态产业链与现代工业、金融、教育、文化、旅游等同各个环节紧密结合,立足乡村特色资源,推动生态产业前后端延伸、上下游拓展。
大抓“产+组织”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组织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落实”。建设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市,要深入实施“两抓两增”工程,推动产组融合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提升思想引领力。建设网络化、服务型党支部,将党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触角延伸到细枝末节。加强农村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保持统一思想、强大合力。提升服务建设力。基层党组织要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升农业生产、市场经营、乡村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服务能力,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民生需求,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提升凝聚沟通力。围绕“党建+产业”,搭建政府、金融、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多方沟通桥梁,塑造“政府+协会+平台+合作社+农户”工作架构,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和各类社会资源向农村倾斜,用组织链精准串联产业链。提升产业带动力。依托独建、联建、共建等模式,在合作社、家庭农场建立党小组,形成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的党建联合体。建立利益连接机制,组建“党支部+合作社+党员+农户”发展共同体,以组织化带动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形成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带动等经营模式。
发言完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
上一篇:在专题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