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的危害、成因及应对措施 本文关键词:欺凌,成因,应对措施,危害,校园
校园欺凌的危害、成因及应对措施 本文简介:作者:邢婉秋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持续曝光,校园欺凌问题逐步走进大众视野。校园欺凌具有持续性、反复性、直接性与间接性并存的特点,加之校园时期是学生人格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校园欺凌可能扭曲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危害。无论是学生个人、家
校园欺凌的危害、成因及应对措施 本文内容:
作者:邢婉秋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
摘要:近年来, 随着新闻媒体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持续曝光, 校园欺凌问题逐步走进大众视野。校园欺凌具有持续性、反复性、直接性与间接性并存的特点, 加之校园时期是学生人格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 校园欺凌可能扭曲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危害。无论是学生个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和政府都要为防止校园欺凌问题做出努力, 杜绝校园欺凌行为发生, 让学校成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净土。
关键词:校园欺凌; 危害; 成因; 思考;
一、校园欺凌多种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校园欺凌是指在同学间一方 (个体或群体) 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等手段实施欺负、欺辱, 造成另一方 (个体或群体) 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事件。校园欺凌不是朋友之间的吵架, 而是一种恶性的霸凌。校园欺凌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一, 肢体欺凌。即欺凌者对被欺凌者进行推搡、拳打脚踢、扇耳光等肢体冲突, 使被欺凌者受到身体上的伤害。肢体欺凌是一种最易被察觉的欺凌形式。欺凌者大多成群对弱小一方进行殴打。其二, 言语欺凌。即欺凌者当众嘲笑、谩骂、散布谣言, 以及起侮辱性绰号等, 对被欺凌者进行言语攻击。言语欺凌是一种易被察觉且广泛的一种欺凌形式, 对被欺凌者进行精神摧残。其三, 社交欺凌。即欺凌者利用手段对被欺凌者进行社交孤立, 是致使其身边没有朋友的一种欺凌方式。社交欺凌因没有进行肢体冲突或言语攻击, 是最不易察觉的一种欺凌形式, 但社交欺凌将对受欺凌者产生巨大的心理伤害。
校园欺凌存在持续性及反复性的特点。一旦被欺凌者被选定成为欺凌目标, 将存在持续性与反复性, 欺凌可能长达整个小学、中学、高中或大学阶段。而且欺凌大多并不是一次的, 而是多次的、反复的。同时, 校园欺凌也存在直接性与间接性并存的特点。欺凌者可以是第一当事人, 直接对被欺凌者进行肢体冲突或言语辱骂。与此同时, 旁观者的附和与冷漠或对被欺凌者形成社交孤立, 致使校园欺凌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二、校园欺凌的危害分析
校园欺凌的危害不是单向的, 而会对欺凌者与被欺凌者双方同时产生极大的危害。同时, 校园欺凌也会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 影响良好健康的社会风气。
1.校园欺凌对欺凌者的危害。一方面, 对于校园欺凌的欺凌者而言, 校园欺凌会严重阻碍其身心健康与发展。欺凌者通过欺凌的形式, 以给自身提供优越感, 然而这种优越感是错误的、扭曲的。在步入社会时, 一旦这种优越感消失, 便会不安与自我否定, 不利于良好性格养成的同时, 欺凌者可能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分子。另一方面, 校园欺凌者很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欺凌行为而遭受学校处分甚至法律惩罚, 轻则被学校开除, 失去继续学习的机会, 重则进入牢狱, 影响终生。
2.校园欺凌对被欺凌者的危害。首先, 身体伤害。若欺凌者对被欺凌者进行殴打等肢体冲突, 绝大多数情况下欺凌者不仅仅是一个人, 而是一个小群体, 而被欺凌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会受到肉体的折磨和身体伤害。小则肉体损伤, 大则丢失宝贵的生命。其次, 心理伤害。心理伤害不同于身体伤害, 但危害性却远远超过身体伤害。欺凌者一般选择性格老实、胆小的同学, 若受到长期的肢体校园欺凌, 可能因为害怕而选择忍气吞声, 闭口不言。而使原本就不自信的性格更加脆弱, 变得自卑、自闭、造成心理阴影, 影响健康性格形成。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最终辍学, 影响终生。同时, 欺凌者的行为也潜移默化地影响被欺凌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很可能在以后很长的时间里会对世界产生抗拒、冷淡、片面的观点, 致使幸福获得感程度降低。若被欺凌者受到长期的社交孤立等软暴力, 会致使其丧失社交能力, 以至性格孤僻, 严重影响其良好品格的形成。
3.校园欺凌对社会的危害。由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消息传播的速度大大提升, 校园欺凌的风气对于社会的影响是隐形的、非物质的, 同时也是巨大且消极的。校园欺凌对社会公众安全心理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 据统计, 有六成学生对校园暴力心生恐惧, 八成家长担心孩子会受到校园暴力。由此可见, 校园暴力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三、校园欺凌的成因分析
1.个人因素。就欺凌者而言, 想要通过欺凌行为来彰显自己, 哗众取宠, 来获得某种心理享受。这种行为动机和欺凌者自身要强霸道的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 欺凌者也缺少对他人基本的尊重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就被欺凌者而言, 一般都是性格胆小、老实的学生, 对欺凌者有畏惧、怯懦的心理。在欺凌行为发生之后, 往往选择闭口不言, 不愿寻求老师、家长的帮助。一方面, 他们认为寻求帮助可能是一种懦弱无能的表现, 害怕伤及自尊。另一方面, 也害怕在寻求帮助之后欺凌者可能会对其实施更加严重、恶性的报复。就旁观者而言, 往往认为校园欺凌与己无关。殊不知正是在校园欺凌中的这些沉默者, 才助长了欺凌者的气焰, 导致了严重后果的发生。最后, 处于校园时期的未成年人, 心智发育不成熟, 辨别能力不足, 遇事容易冲动, 面对一些问题也不能够理智地解决和处理, 青少年的这些鲜明性格特点, 都为校园欺凌提供了可能。
2.家庭因素。校园欺凌的根源在家庭。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模仿学习的过程, 一些家长做事不讲规则、处理问题粗暴、不善沟通, 孩子长时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接受适应了相应的处事原则, 也会形成不善沟通、暴力处理问题的性格。一方面, 一些家庭父母外出打工或者忙于工作, 父母对于孩子在校情况关心不足, 使得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帮助, 孩子在受了委屈之后也无处倾诉。另一方面, 一些家长的教育理念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教育观念滞后。对于校园欺凌, 认为只是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 而选择忽视, 然而正是因为这样的忽视, 使得孩子最后的寄托也被打破了。
3.学校因素。第一, 学校的监管不力给校园暴力提供了滋长的土壤, 学校的政教处和任课教师同时负有责任。在校园欺凌发生前和发生过程中, 学校和班主任没有及时地发现问题, 在监督管理上缺位。第二, 在校园欺凌之后, 学校没有相关可依的规章制度。以至于问题不能很好地处理, 欺凌者不能得到适当的处罚, 被欺凌者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第三, 学校没有为学生培养好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没有一贯的相关教育课程, 缺乏相关知识的宣传, 没有培养好学生的自尊与他尊的意识。最后, 学校没有和家庭做好沟通工作、形成联动机制, 以共同保护学生, 防止校园欺凌。
4.社会因素。社会上的一些暴力观念, 电视、电影中出现的暴力情节, 网络游戏中的格斗情境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新媒体上也充斥着暴力文化, 推崇暴力解决问题, 形成一系列诸如“简单粗暴”等网络语言, 都对学生们的价值观产生着悄然的负面影响。校园欺凌的社会共同意识尚未形成, 公众对于校园欺凌认识尚不深入。近年来, 我国不断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但是对于校园欺凌问题的处理则处于无规可依的状态, 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尚不健全。目前, 我国处理校园欺凌只能援引《治安处罚法》《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处理。
四、杜绝校园欺凌的几点思考
1.提升个人素养, 杜绝校园欺凌问题发生。首先, 在校学生在面对校园暴力时要及时与家长、老师沟通, 能够正确调节自我心理状态, 学会释放情绪与寻找帮助。要学会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如若受到校园欺凌要勇敢地站出来, 绝不忍气吞声, 寻求法律保护, 绝不做校园欺凌的被欺凌者。其次, 在校学生要加强道德修养, 善于通过沟通解决矛盾, 绝不做校园欺凌的实施者。最后, 我们也绝不做校园欺凌的旁观者, 绝不选择冷漠, 要勇于帮助被欺凌的同学, 绝不助长校园欺凌的风气。
2.肩负家庭使命, 保护孩子远离校园欺凌事件。家庭是每个孩子人生成长的第一站, 家长负有保护和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新时代背景下, 家长要不断革新教育理念, 对校园欺凌形成正确的认识。家长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 对校园欺凌知识予以传授, 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校园观念, 绝不做校园欺凌的实施者、受害者和旁观者。培养孩子沟通的能力, 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要关心孩子在校的生活状况, 及时与老师沟通, 及时化解孩子的负面情绪, 保护孩子远离校园欺凌,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3.完善学校规章制度, 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学校在杜绝校园欺凌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 学校要做好防范校园欺凌的长线准备, 形成防止校园欺凌的教育体系。设置一贯的相关教育课程, 加强培养学生的防范欺凌意识。第二, 学校要加强对校园欺凌的监督和管理。首先, 教师作为与同学生们关系最密切的人, 负有观察监督的责任, 一旦发现校园欺凌问题要及时与相关同学进行沟通, 第一时间向学校反映情况, 并且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行成校园与家庭的联动机制。其次, 学校应加强校园值班和巡查工作, 在校园隐蔽角落设置摄像头, 实现校园监察全覆盖。第三, 形成一套有关校园欺凌的体系办法, 在欺凌发生之后, 有规可依, 能够按照相关的校规校纪及时处理, 做到不缺位、不越位。第四, 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 培育学生自尊与他尊的意识, 绝不做欺凌者, 也绝不甘于做被欺凌者, 同时也不做不作为的旁观者, 对校园欺凌说“不”.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相关主题班会、黑板报、校园广播, 或请警察做相关知识的讲座等形式来培育校园文化氛围。
4.加强价值观引导, 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第一, 政府要加强对公众社会价值观的引导, 加强对社会上暴力文化的管理, 优化网络环境, 推进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 推进大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加强公众对校园欺凌的认识, 形成全社会联动机制, 防止校园欺凌的发生。第二, 政府要完善针对校园欺凌的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体系。只有制定了法律法规, 才能有法可依, 推进校园欺凌的法制化进程。我国可以借鉴挪威、英国、日本等国成熟的法治体系, 推进防范校园欺凌。第三, 政府要对学校提出针对校园欺凌的教育要求, 使学校把防范校园欺凌纳入到教学常态化进程中。同时, 政府要对校园欺凌开展专项督导治理, 落实相关责任人, 严肃处理校园欺凌问题。
参考文献
[1]刘芳。校园欺凌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小学教学参考, 2024 (10) :21
[2]乔东平, 文娜。国内外校园欺凌研究综述:概念、成因与干预。社会建设, 2024 (05) :20
[3]杨岭, 毕宪顺。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社会防治策略。中国教育学刊, 2024 (11) :10
[4]罗怡, 刘长海。校园欺凌行为动因的匮乏视角及其启示。教育科学研究, 2024 (02) :10
校园欺凌的危害、成因及应对措施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上一篇:党员政治合格方面
下一篇:巡察组巡察情况反馈工作会议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