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观看电影《绝杀慕尼黑》心得体会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前段时间,爱好篮球的同事向我推荐了一部电影《绝杀慕尼黑》,这是一部以篮球为主题的俄语片。久未进过电影院的我,怀着对境内少见俄语电影的好奇与憧憬,二话不说买票进场,接受了两个小时的视听洗礼。

  电影基于真实事件改编——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前一年,强大的美国男篮所向披靡,36年未逢对手。此时,刚更换主教练的苏联男篮可谓内忧外患:国家经济的不景气使队员们生计都成问题,出国比赛买回生活用品又会接受严格的审查,种.种行为使队伍从上到下心生不满;队伍内,来自立陶宛的核心球员因为政治经济的原因一心想出走;手感绝佳,投射精准的得分手因种.种原因缺少团队合作精神;与同期的女篮运动员坠入爱河却患有罕见心脏病的少年天才因被诊断认为不久于世陷入爱与恨的感情纠葛;家在格鲁吉亚的老将因妹妹结婚,训练时显得有些心不在焉……表面上看,这是一支矛盾重重,不好管理的队伍。

  然而,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教练说出了“在奥运会男篮决赛上击败美国”的想法,并信誓旦旦地表示“美国人多年未败,如果失败,最好败在我们手上”。此话一出,舆论炸了锅,好奇的、怀疑的、想进一步深挖的,都将目光聚焦在临危受命的主教练身上,苏联体育高层也因巨大的舆论压力对主教练产生了不信任,毕竟要打败的对手,是财大气粗,篮球底蕴深厚,“家家户户门口都有篮球架”的美国队。执着于篮球的主教练,没有太在意外界的声音,悄悄开始自己的计划。

  接下来,一个以弱胜强的故事由此展开:为了树立队员们面对美国队时的信心,教练争取到上级同意,带领全队赴美拉练,队员们从最开始输给街头篮球爱好者20分,到面对大学篮球队由败转胜,自信心一点点建立起来;患有心脏病的球员在美国接受了手术,用的是教练原本用于给自己患有腿疾的儿子治病的钱;私下里,教练找队中“头号射手”谈心,告诉他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而妹妹远在格鲁吉亚的老将,受到了全队一起赴格鲁吉亚为之庆祝的待遇,不用说,这也是教练的主意;甚至奥运会开赛前,教练还在劝导想出走立陶宛的中锋,告诉他如果家庭和亲情比荣誉更重要,那就去吧,换得后者重归队里。一年前队伍中的矛盾已烟消云散,凝聚力不可同日而语。

  到了赛场上真刀真枪的时刻,苏联面对强大的美国,并没有惧怕,开场就给了对方一个下马威,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压着美国打,打得世界第一的美国队有些自乱阵脚,只是凭借出色的个人能力和强大的整体实力苦苦追赶;直到终场前几分钟,美国队实现了反超,苏联再度追回,形势变得胶着,比分交替上升;最后时刻,苏联出现重大失误,美国领先,苏联没有抓住仅有的三秒再度反超比分,耗尽了时间,没能击败美国人。但奇迹竟然在此刻发生:苏联代表队认为裁判对最后几秒的判罚存在问题,提出申诉,要求重新进行这三秒的比赛,该提议遭到满场嘘声,却获得国际篮联的支持,经过裁决,这三秒的比赛真的重新进行了,又因为第一次重赛的技术问题进行了两次重赛,正是这两次机会拯救了苏联,他们做出一次长传,前线球员持球打板进框,用最简单的方式获得比分,改变了比赛结果。

  影片结束后,回想起刚才荧幕上的桥段,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初中时看过的一部美国电影《最长的一码》,随着对两部电影情节的对比,我越发感觉他们存在很多相似之处,甚至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同样是一个以弱胜强的故事,同样是弱队内忧外患、强队兵强马壮,同样是弱队在解决一系列问题后,变得更加具有凝聚力,最后在与强队的对抗中靠着出色表现和一点运气获胜,最重要的时,两部电影都在情节中穿插了人文关怀,体现出了一些超出体育竞技本身的东西。只不过,我们已经习惯了由美国人为我们讲述一个故事,而这次的故事却是由俄国人讲述的。

  从未踏足美国的我,与大多数人一样,无时无刻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我们看着好莱坞大片,听着流行音乐,吃着连锁快餐店的食品,拿着奖学金或者靠家里人的资助去常春藤留学,参与由美国主导的各类国际组织,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选举,受关注度远远超出那片太平洋西边的广袤土地。美国人也习惯了这种“万方来朝”,对其他地方的事情不闻不问。似乎这也没什么不好,大家都习惯了这样,几十年过下来也稳稳当当。

  提到俄国或者前苏联,会有一部分人有不太好的看法,因为它不够“民主”,不够“自由”,经济也不够发达。更多的人可能会忽略它的存在,因为除了军火、能源一些文化艺术和年代久远的历史文物,实在想不出什么东西和这个国家有关联。在好莱坞电影中,俄国和俄国人也多次充当了“反派”角色,最近大热的美剧《切尔诺贝利》,讲的也是那里的故事。

  我有幸去过两次俄罗斯,对俄国人的性格略有了解,在我看来,俄国人性格中有执着、顽固,不懂变通的一面,也有坚韧、刚毅、顽强不屈的另一面。对日常生活的一些琐事,俄国人的处理方式让人觉得有些死板,而当国家、民族面临生死攸关的时刻,俄国人又展现出令人敬佩的意志。这样的二元性格,在电影中也有体现:教练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顾身边的一切,连亲生儿子的健康也置之不理;而篮球队面对事关国家的奥运决赛时,以气吞山河的豪迈,拼下了那座沉甸甸的金杯。

  习惯了自己为中心的美国人,面对这样的对手,最终尝到了失败,当年,美国代表队集体拒绝出席颁奖仪式,据说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当年篮球队中的队员拒绝领取奖牌,并告诉自己的子孙后代永远不要去领。从处处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到最后被自己定下的规则所打败,美国人心里想必有万千苦水。苏联一边,由于最后三秒的两次重赛,其冠军的合法性也存在可疑之处,甚至可以认为苏联这次夺冠存在侥幸。但“侥幸”的说法未免主观,历史却已成定局,无论如何辩解,苏联男子篮球队获得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子篮球比赛冠军,尽管这是一届因人质绑架被害事件而沾上了恐怖主义阴影的奥运会,但不管怎样,这个冠军为苏联人带来了荣誉,为教练本人带去了收入,使得这个团队之间的感情加深,苏联人需要这样一个冠军,这就够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电影中的一幕:刚到美国的几名苏联篮球手和当地的街球爱好者打比赛时,双方分别拿出鱼子酱和美元做赌注,层层叠加。这是两个典型的分别具有两国特征的事物,而我与这两种事物也有过接触:一次去东南亚的旅途中,我发现当地人更喜欢使用美元而不是本国货币,据我了解,这样的现象还存在于很多国家,美国以其强大实力带来的国家信用为这张绿色的纸质钞票背书,确保其在世界范围内的通行力度和以此产生的购买力;鱼子酱则是我在贝加尔湖畔集中品尝过的当地特产,俏皮的当地小姑娘故意挡住盒子上的字,让我按照俄语发音说出鱼子酱的名字,成功过关的我品尝了几口,印象不深,感觉这盒黑乎乎的东西尚能果腹,但谈不上被称作美食。

  这段街头斗球的末尾,一盒鱼子酱压住了下方的一沓美元,和之前层层磊出的所有东西,似乎象征着鱼子酱取得了最终胜利。

  因为美元也许会有失去购买力的那一天,但鱼子酱还能吃啊。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