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观察、比较,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2)能正确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或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和观察活动;能克服困难,努力追求成功。
教学重点:
1、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2、能根据看到的形状判断观察的角度。
教学难点:
能根据看到的形状判断观察的角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从学生喜欢的故事入手,出示《盲人摸象》的画面,选用成语《盲人摸象》的故事导入新课。
师:故事中的盲人们分别把大象说成什么,为什么?引发学生讨论。(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由“摸”过渡到“观察”。既能为新知做好铺垫,又能渗透本课的重点内容,从而使学生初步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结果是不一样的,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师:看来观察物体,只看到一部分或者一个面还不行,要不然就要闹笑话了。教师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物体。 板书:观察物体
二、体验感悟,探索新知
1、猜一猜。
运用课件出示一个小猴的照片,先出示从前面拍的让学生说一说都看到了这个猴子的哪个部位,再出示猴子的后面、侧面的照片,分别让学生说一说都看到了什么。师:拍的是同一个猴子,为什么照片会不一样呢?知道吗?(设计意图:这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从物体的不同角度去观察,初步感受观察点不同,所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我这样的做得主要目的是以身边的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观察物体的角度,如正面、侧面、背面)。
得出结论:同一个物体,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分别从正面、侧面和后面观察,看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出示课本例1
让学生观察图1,赵亮、王丽、丁一、江分别看到水壶的哪一面?并说一说为什么。
小结:为什么他们看到的图形不一样呢?(同一物体,从不同方向观察,看到的形状不一样;想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的形状,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
2、实物观察教学
教师在教室中间的桌子上放一个水杯,全体同学面向水杯进行观察。
(1)同桌之间说一说自己看到水杯的那些地方。
(2)课件出示水杯各个侧面图,请观察结果一样的同学举手,并说说你从水杯的哪一面进行观察的 ,分别看到了什么?
(3)刚才我们坐在自己的面只能看到水杯的一个面,怎样才能看到水杯的其它面?(小组讨论)请对面的两组同学交换位置,说说所观察到得结果跟刚才一样吗?你知道为什么?(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思考,位置的变化对观察结果的影响)
小结:站在各个位置观察到的水杯的部位是不同的所以得出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
出示课本例二
进一步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小女孩的正面、左面、侧面分别是小红、小军、小明画的。
3、观察验证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观察的方法以后,请每个小组的同学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实物(如长方体,正方体,玩具车等特征较明显的)放在桌面上,小组四个人分别在自己的位置观察,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自己看到的是实物的哪一个部位。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想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自主探究,总结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这一结论。(板书)。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下面的图形分别是谁看到的?
利用多媒体出示课堂活动第一题,说一说图中三个人看到的小汽车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汇报,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判断三个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学生很容易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 练习。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这节课中,你们都学会了什么?回家后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所看到的物体形状都不相同呢?(设计意图:本节课重点介绍了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得到的形状不同,然而,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有一些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形状是相同的,因此,可让学生在课下自己去寻找,观察,如球、苹果等,这样既体现了知识的严密性,同时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计量单位的教学从长度单位开始,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本单元要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能用这两个单位计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内容分四段编排,先是有关线段的知识,然后教学厘米,接着认识米,最后是实践活动《量一量》。这样编排出于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线段是测量长度的对象,它的有限长度是可以量的,线段的直使测量长度比较容易。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从认识线段开始。另外,一年级(上册)认识体,一年级(下册)认识形,二年级(上册)教学线,也体现图形知识的发展。
第二,学生使用的直尺上都有厘米,接触厘米的机会较多,形成1厘米的观念,掌握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或画线段的方法都比较容易。先认识厘米,然后教学米,便教利学。
第三,教学厘米和米,要用它们计量物体的长度。编排实践活动《量一量》,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发展动手实践的能力。
1. 认识线段要体会它的特点。
直是线段的特征之一。第48页例题中一根线放在桌上是弯曲的,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拉紧,它就直了。联系这些现象与活动,教材指出: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在首次引出线段的时候,就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线段是直的,也感受线段是有端点的,长度是有限的。接着画出线段的图形,形象地表示出线段是直的,是有端点的。由于线段具有直的特点,所以画线段要沿直尺的边,或者用有直边的其他工具。想想做做第1题在四个图形中看出哪些是线段,要根据直的特征作出判断,从而加强对这个特征的认识。
每条线段都有确定的长度,是可以比较或度量的。教材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折痕是一段直的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再要求学生分别折出比这条折痕长些的和短些的折痕。通过折和比,体会每条线段都有长度,而且长短不同,可以比较。
许多物体的边、许多图形的边都是直的,都有两个端点,有确定的长度。把这些边抽象地看成线段,是数学化的表现。
想想做做第3~5题都是在两点之间画线段。第3题只给出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线段。第4题给出三个点,每两点之间都能画一条线段,一共能画出3条。第5题给出四个点,每两点之间都能画一条线段,一共可以画出6条。这些题一方面能进一步体会线段的特点,掌握画线段的方法,另一方面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长度最短等知识作了渗透。另外,从第3题到第5题,问题的挑战性逐渐增加,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教学厘米,要通过多种活动建立清晰的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应用到具体的测量中去。
第50页例题量课桌的长,这时还没有教学长度单位,还不会用尺量长度。因此,鼓励学生选用文具盒、铅笔等工具进行度量。由于各人选择的工具长短不一,导致度量结果的表达不一致。设计这项活动有两个目的: 一是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二是需要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确定的、一致的结果,从而导出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尺。
认识厘米在直尺上进行,因为直尺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学习用具,上面有厘米。通过看尺上的1厘米,知道它是多长;用手指在尺上比画1厘米,体会它的长度;联想长大约1厘米的物体,把1厘米的长度保存在记忆中。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反复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逐步深入,初步形成1厘米的长度观念。
在直尺上看2厘米和5厘米的长度,能增强1厘米的观念,也为量长度和画线段作准备。因为2厘米(或5厘米)是2个(或5个)1厘米连起来的长度,量物体的长是看这个长度里面有几个1厘米,画若干厘米长的线段是连续画出若干个1厘米长。这样,在认识几厘米的过程中,加强了对1厘米的体验。估计长度的时候,如果估计它里面大约有多少个1厘米,不仅易于操作,而且能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
3. 教学米,要通过多条渠道建立1米的表象。
第52页例题教学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体会1米。第一个层次是直接感知1米,先看米尺,知道它的长度是1米。再通过操作体会1米的长度,如1米大约有5枝铅笔那么长、大约是地面到小朋友肩的长度、大约是一张课桌的长这些操作,有时把米尺横放着体会,有时竖直着体会,都有利于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第二个层次在米尺上看出1米等于100厘米,不仅教学了两个单位间的进率,还通过100个1厘米的长是1米,间接地体验1米的长度。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里的8米○8厘米的时候,由于认数范围还在100以内,所以不宜把8米化成800厘米与8厘米比长短,应该从1米比1厘米长得多得到8米比8厘米长得多。第三个层次是用双臂比画1米大约有多长,通过动作把对1米的感受表达出来;寻找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把初步形成的1米的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进一步认识米。
能不能在简单的情境中正确使用米或厘米,反映出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观念是不是清楚和牢固。第53页第3题在量出身高中1米长的那段以后,剩下的部分不够1米,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能进一步体会米和厘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第4题为4个物体的长度选择适宜的单位,如床长2()。可以先想一想家里的床,由此选择米作单位。还要想一想如果用厘米作单位,那么长2厘米的床还能让人睡觉吗?引导学生开展这些形象思维,使米与厘米的长度观念得到巩固。
4. 掌握长度单位,要用于实际测量。
在认识厘米的教材里,教学用尺量长度的方法,第51页第一道例题用图画作出示范。还设计了想想做做第1题,只有中间那幅图的量法是对的,另两幅图里的量法都不正确。通过辨别与判断,进一步明白用尺量长度的时候,应该把尺的边和物体的边靠近着平行摆放,而且尺的0刻度线要对齐物体边的一端。接着通过第2题量线段长度和第6题画7厘米长的线段,学会正确地使用直尺。在认识米的教材里,安排了用米尺量黑板的长、量教室门的高,掌握使用尺的方法。
实践活动《量一量》重点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长度观念,培养测量技能,在编排上有四个特点: 一是认识卷尺和选择测量工具。在量相当长的距离的时候,如量篮球场的边长,用米尺也是不方便的,这就需要卷尺。在量1拃、1步、1庹的长,以及量肩宽、腰围、裤长、袖长的时候,提出各用什么尺比较合适的问题,引导从实际出发选用测量工具,并通过测量获得体验。二是培养量长度的技能。用学生尺分别量一张长方形纸的四条边的长度,把上、下,左、右各边的长度填在教材指定的地方,初步体会长方形边的特点。用适当的尺量1拃、1步、1庹以及肩宽、腰围等,解决了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是继续开展以前进行的活动,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认识线段时,学生曾经折过长方形纸,把折痕看成线段,并直观比较几条折痕的长短。现在再折长方形纸,还要折出最长的折痕,量出长度,从而体会线段的长短不仅可以通过观察,还可以通过测量进行比较。四是渗透步测。步测是估计长度的一种方法,在不要求精确结果的时候经常使用。先走10步,量量大约是几米。再从篮球场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数数步数,量量长度。在数出从一端到另一端走的步数以后,如果根据10步走的米数,估计篮球场边的长度,就有了步测的意思。这里主要是让学生用卷尺量长度,步测仅是渗透。
估计较短线段或较短物体的长度是一种能力,教材十分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在第51~52页想想做做里有细致的安排。第3题在看出直尺上面的红色线段长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长8厘米少一些以后,指出它们都是大约长8厘米,初步体会大约的含义。第4题用直尺量自己的手掌宽和食指长,往往得不到整厘米数,需要说成大约多少厘米,从而了解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第5题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量出实际长度进行对照,这里并不要求学生估计得怎么准确,而是体验估计长度的方法。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信息窗1,第二个红点问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并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
2.在理解除法各部分名称和意义的基础上,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3.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
重点难点:
掌握除法竖式的计算方法,会正确书写乘法竖式,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步骤。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同学们在上节课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求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 下。 指名背诵2-5的乘法口诀。
2. 指名口答 42≒ 63= 84= 155= 124≒ 204= 93= 164≒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同学们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情景。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解决了两个问题,还有哪个问题没解决? 生回答: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
2.引导学生把相关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交流,引导明确:学生交流完整问题:3人一共捉了15只蝴蝶,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
3. 请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指名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交流明确:求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也就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列出算式:153=?
4. 提问:你会用乘法口诀计算这个算式吗?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想一想、算一算、集体交流,指名回答:想3和几相乘得15,想乘法口诀三五十五,商是五。
5. 引导:乘法可以写成竖式,除法可以写成竖式吗? 板书,并讲解,除法竖式的正确写法。 课件按步骤演示讲解: 15 3 =5 5商 3)15被除数 15 0 这就是除法竖式,很 奇怪吧!仔细观察,同桌互相说说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质疑: ①为什么要有3个5? ②0是从哪里来的 ? 师:孩子们,你们的问题提的非常好。 交流明确:竖式要向上面那样写完整。
6. 试一试:把第一个红红点问题的除法算式写成竖式。
学生独立写写,集体订正。 教师巡视,选择学生作业展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补充练习: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164= 33= 204=
84= 105= 62=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课本P8---P10例1、例2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 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景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P9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完成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三、练习,实践应用
1、 练习二第1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2、 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两位数加两位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如果只要求正确计算得数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又快又准地用最恰当的方法计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觉得本节课的难点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优化算法。算法多样化不是一题多解,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体现。我们的学生由于生活背景不同,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于相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这时学生便需要教师的肯定、激励和引导。最后让学生自主地去比较、选择和完善自我。
在教学中我打破了传统的计算教学,改变了原由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把静态的情景动态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和实践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交流、质疑亲历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这个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的情感,注重算法多样化。 课堂中我把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这一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猜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真实的情境再现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他们联想到的方法也不一样,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并在交流中内化计算方法,完善自己的方法。同时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多次的验证,从多种算法中选取学生认为简便的计算方法。 在动脑筋猜一猜()+()=43,有多少种答案,你能有序地写出来吗?学生喜欢猜一猜的活动,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可是由于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学生的思维没有被充分的激发。整个教学过程,我始终把自己放在 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位置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并及时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学习情况,及时捕捉信息,使教与学真正容为一体。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和比较的过程,学会辨认对称图形。
2、经历多种感官多种形式的参与,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能找出对称轴。
3、经历剪、拼、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对称图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练习纸、图形纸、剪刀、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优美的草地上有许多蝴蝶。
2、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蝴蝶怎样的?
3、我们今天要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它!(课件演示:蝴蝶翅膀合起来,又展开)
二、认识对称图形
1、老师带了很多图形,看看有哪些图形。
2、拼一拼。从上面的图形中,你能不能选两个拼成下面的图形呢?
A、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B、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C、除了这些图形外,你们还能不能拼成同类型的其它图形?
D、学生展示。
3、小朋友拼的对不对,我们先来看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生:一样;对折会重合……
4、看看我们同学拼出的图形,有没有不是同一类的?(验证)
5、得出名称
像这样的图形,让我们给他取个名字。(对称图形)
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6、联系生活找找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制作对称图形
师: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真多。现在我们就来制作一个对称图形。我们要制作一棵小松树,有什么好办法?
生:画一画(怎么画?)画半棵/直接剪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展示学生作品,你是怎样剪的?
只有这样剪,左右才是对称的,我们就把这条折痕叫做对称轴,对称轴的左面和右面形状是一样的。(课件展示对称轴)
你能画出这条对称轴吗?
四、判断对称图形,画对称轴
1、仔细观察,判断这些图案是不是对称图形。说一说验证的方法。
2、画出对称图形的的对称轴。
3、画正方形和圆的对称轴(机动)
五、多种形式,自主联系
1、上面的图形对折后会是下面的那一个,用线连一连。
2、上面的图形展开后是下面的那一个,用线连一连。
3、脸谱欣赏。(出示一半,让学生想象完整的脸谱,再呈现)
六、课外延伸,丰富知识。
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多,古今中外,都有广泛的应用。我们一数学百花园。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借助小棒、计数器等直观学具的操作,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算法,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通过探索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多样化的过程,培养学生。
3、通过方法的比较和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计算内容、不同的计算方法之间是有联系的。
4、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表示数位的盒子
教学过程:
侯课时间:计算小游戏:“对对碰”(旨在练习20以内进位加法)
一、复习铺垫,促进迁移。
1、师:昨天老师布置的“生活中找数学”的作业是——在生活中找两个数相加的例子,用算式的形式表示出来,你找到了吗?先和你的同桌互相分享一下!
2、请学生代表展示收集到的加法例子。
(1)一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
(2)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法;
(3)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加法;(说算法)
(4)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加法。(说算法)
3、师:同学们掌握了这么多两个数相加的知识,一定能够解决很多的生活实际问题吧?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班里联欢会邀请到了30位家长来参加,张老师一共准备了这些瓶矿泉水,每人1瓶,够吗?生猜测:够或是不够。
师:要解决“够,不够”这样的问题,我们通常是用哪三步走?
突出方法的指导(列算式、比大小、下结论)
(2)师:怎样列式?24+9=(板书)
2、操作体验,探索方法。
(1)实际操作,建立表象。
师:24+9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请同学们尝试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看谁原意充当今天的“小老师”,能一边摆一边给同学们讲清楚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如果你想好了,可以先尝试着给你的同桌讲讲看。
(2)组织小组讨论计算方法;
师:把你的摆法在小组内说一说,选出能代表你这一组的计算方法。
学生中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①先在左边摆24根小棒,再在右边摆9根小棒。左边的4根和右边的6根合起来是10根,我把10根捆成一捆,30加3等以33。
②先在左边摆24根小棒,再在右边摆9根小棒。左边的1根和右边的9根合起来是10根,我把10根捆成一捆,23加10等以33。
③先在左边摆24根小棒,再在右边摆9根小棒。左边的4根和右边的9根合起来是13根,我把13根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3根,20加13等以33。
3、多种方式,理解算理
(1)看——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操作过程;
(2)想——让学生闭眼睛想一想上述操作过程;
(3)说——让学生将上述操作过程说一说;
(4)填——让学生根据操作过程,填一填计算要点。
(5)思——图中的2捆小棒怎么变成3捆的?为什么要打捆?
用同样方法进行第二种算法的理解。
4、比较异同,体会算法。
(1)结合板书上的口算过程,让学生分别说一说两种算法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结合小棒图让学生说一说: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总结: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可以先算几加几,加得的得数和原来的整十数相加;也可以先把两位数凑成整十数,再加余下的数。当个位的数相加满10后,需要向十位进一。
6、寻找方法之间的联系。
师:解决这个新知识,我们都用到了哪些前面学过的旧知识呢?说一说。
三、练习巩固,及时反馈
1、做一做第1题
圈一圈,算一算,仍然是借助实物进行算法的巩固。
2、填一填,说一说
没有直观小棒的帮助,通过数的分解组成来填一填算法,巩固算理。
3、填出方框里的数
45+8=□3 36+5=□1 6+24=□0
68+9=□7 36+2=□8 7+31=□8
区分进位和不进位的方法。
4、生活中的数学:
“爱心学具店”购物,四样新学具:转笔刀15元,学具盒9元,油画棒28元,三角尺4元,自己试着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5、互测
每个同学写出三道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算式,考考自己的同桌,然后进行批改。
四、全课总结,完善新知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进位加法
数位对齐
个位加起满十进一
8+5=13(元)24+5=29(元)24+8=32(元)
8+9=17(元)
5+9=14(元)
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是在学生已经系统掌握了加以内的进位加法和整十数加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前面已学加法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教材呈现的是开联欢会的部分场面,并用图画和对话形式呈现问题和所需要的相关数据。这幅图呈现的情境很好,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得比较紧密,但是内容较少。因此,应创设学生喜欢的、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运用知识,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注重算法的多样化,在教学活动中,对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我没有束缚学生的手脚,而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性学习,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发现、自己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相互补充,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在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的同时,引导学生的优化计算方法,增强优化算法的意识。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比如教学的评价有时缺少针对性,因此评价显得有些单一,还有个别环节的点播缺少及时性。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第一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初步体会乘法含义,认识乘号,会读会写乘法算式。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
多媒体,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景图。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园好吗?多媒体出示第44页主题图。
2.观察画面。
师:仔细看一看,你都发现了什么?互相说一说。
想不想把你看到的告诉其他的小朋友或者听课的老师呢?
学生可能说:
看到小火车、过山车、摩天轮、小桌子等等。
看到小火车有4排座位,每排坐3个人??
二、探索新知
1.摆图形游戏。
(1)(过渡)师:小朋友们可真聪明,给你们一幅图,你们就能想到这么多的问题,现在老师手里有三根小棒,你能想到什么呢? (△、个、工)我想摆两个三角形得用几根小棒?给你们4根小棒,你能摆什么呢? (口、山、2个人)4根小棒的作用真不小,能摆口、山,还能摆2个人字呢。现在每个小朋友都有一捆小棒,你喜欢什么图形,就摆什么图形。开始吧。
(2)摆图形听音乐。
教师巡视,有目的地问几名学生。
(3)交流。
师:摆好了吗?给同桌说一说,你摆了什么图形?每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共用了几根小棒?并把算式写到题卡上。
师:谁摆的是一样的图形,告诉老师。
(板书三个加数相同的算式)
师:谁摆的是不一样的图形? (板书一个加数不相同的算式) 师:你们想不想看看其他同学摆的图形?走下座位看一看,谁摆的图形最好看,再算一算他一共用了几根小棒?(课件出示音乐)。
师:小朋友刚才看了其他小朋友摆的图形,好看吗?刚才老师也看了,小朋友们摆的图形各式各样,都很好看。现在我们看黑板。
2.导入乘法。
师:观察前面三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师:在加法算式中,如果每个加数都相同,我们就把他叫做相同加数。
师: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叫做乘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齐读一遍。
3.教学乘法。
用学生说出的算式进行教学。
以3+3+3+3+3+3=18为例。
师:刚才我们说这个加法算式的每个加数都相同,那么相同加数是几?跟老师一起数一数有几个3呢?(带领学生数1、2?6,板书: 6)
师:求6个3是多少,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就在6和3的中间写乘号,看老师怎么写,先写“/”,再写“\”,伸出小手练一遍,这就是乘号,读作“乘”。我们读一遍。
师:因为6个3连加是18,6X3也是6个3连加的意思,所以6X3也等于18。这个算式读作:6乘3等于18。(板书)
师:6个3连加可以写成6X3=18,还可以写成3X6=18,这个算式会读吗? (板书“读作:3乘6等于18”)。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两个数交换了位置;得数不变。
4.尝试。
(1)师指第二个算式问:你能把这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互相说一说,谁来告诉大家(10X3=30,3X10=30)。10是什么?为什么要写3?
(2)师指第三个算式问:这个加法算式用乘法怎么表示,谁能上来写?
(3)师指第四个算式问:这个算式能用乘法表示吗?为什么?
(4)再看看自己题卡上的算式,能否用乘法算。能用的写出乘法算式,学生写完后投影出示。
5.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你学会了吗?现在有三个小朋友想考考你们,请做好准备。
6.考考你。
(1) “我是李明,我想考考你,我摆了4把小伞,共用了几根小棒呢?”
课件出示
(2)“我是丽丽,我摆了6个△,用了几根小棒呢?” 课件出示 △△△△△△
(3)“我是王冬,我摆了一座房子和一棵小树,你知道我用了几根小棒吗?”
课件出示
师:我们的课堂真热闹,把小鸟也吸引来了。
三、趣味练习
1.课件出示“做一做”图,小鸟说:“小朋友们,我叫Magi,我想和你们一起玩好吗?你能算出这儿有几个小朋友在荡秋千吗?”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1,2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2的乘法口诀。
3、会用2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4、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不要用一次性筷子
教学重点:
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
会用2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教具:
实物展示台、挂图、小棒、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吃饭用什么工具?......
2、引入新课
二、学习例1
1、学生操作填表。用小棒模拟筷子,一双一双地摆,摆出9双。边摆边数,一双2根......然后填6页的表。
2、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2双筷子有多少根吗?怎样求3双筷子有多少根?4双呢?......9双呢?
板书:2+2=4
2+2+2=6
......
2+2+2+2+2+2+2+2+2=18
3、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接上面板书
如:2+2=22=4
......
2+2+2+2+2+2+2+2+2=29=18
4、这些乘法口诀有什么共同点?揭示课题:板书2的乘法口诀
5、学习编口诀。
①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22等于几?
教师:2乘2等于4,可以用二二得四这句口诀表示。二二表示2乘2,得四表示2乘2的结果是4。板书:二二得四
②小组活动。说说232425......29乘法算式的结果,再说说232425......29的口诀。
③反馈,板书口诀。教师:从25开始,得数是两位数,为了口诀顺口,将口诀中的得字去掉,说成二五一十,把后面几句编一编。
④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相邻两句口诀间的关系)记一记口诀。
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什么?
三、学习例2
1、出示情境图,看图提出数学问题。
2、共有几个人在滑冰?算式怎样列?24用哪句口诀?42呢?
3、教师小结:24和42都用口诀二二得四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五、课堂活动
1、教材7页第1题。摆一摆、说算式、说口诀。
2、游戏。教材8页第2题。同桌活动,对口令。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数学书101页第3题,102页第4题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学习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掌握更牢固。
2、使学生提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学习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掌握更牢固。
教学过程: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路北区兴盛丽景小学的刘老师,我们又见面啦,今天我们将继续闯关摘果,复习本册书中的知识。
上节课,我们运用强大的计算能力,挑战了数这个领域里的第一关和第二关,成功摘取了两个硕大的智慧果实。现在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练习,为今天的挑战热热身吧!请同学们打开书,完成103页练习二十五的第5题,在圆圈里填上加,减、乘或大于,小于,等号。好,按下暂停键,开始吧!
生:学生写题。
填完了吗?请同学来说一下答案。
生:订正答案
大家都填对了吗?哇,你们可真优秀。下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闯关活动。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挑战数这个领域里的第三关,解决问题,运用我们所学的加减法和乘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到第三关的挑战中吧!
第三关,解决问题
同学们,我们学习计算的目的就是要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接下来,就跟随老师去海洋馆看一看吧!(出示103页练习二十五第3题)哇,海洋馆里的小鱼好漂亮呀,有黄金神仙鱼,花面神仙鱼和透红小丑鱼。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题目内容,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海洋馆有13条黄金神仙鱼,花面神仙鱼比黄金神仙鱼多9条,透红小丑鱼比黄金神仙鱼少8条。
恩,你找到的数学信息很准确,那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生:花面神仙鱼有多少条?两种神仙鱼共有多少条?
是的,这个问题你们能独立解决吗?快按下暂停键,写一写吧!
好,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解答的?
生:第一个问题。因为花面神仙鱼比黄金神仙鱼多9条,求花面神仙鱼的数量,那就是在求数量多的,所以做加法。我列的算式是13+9=22(条)。第二问题,因为花面神仙鱼有22条,黄金神仙鱼有13条,所以求两种神仙鱼一共有多少条,就是要把两种鱼的数量合起来,做加法,列式为22+13=35(条)。
是的,这位同学解答的完全正确。那现在你还能根据题目内容,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生:我提的问题是,透红小丑鱼有多少条?列式为:13-8=5(条)因为透红小丑鱼比黄金神仙鱼少8条,那求透红小丑鱼有多少条,就是在求数量少的,所以做减法。
这位同学不仅问题提的好,解答正确,并且还清晰的阐述了自己的解题思路,老师要为你点个赞呦!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透红小丑鱼和黄金神仙鱼一共有多少条?列式为:13+5=18(条)
大家一定还提出了其他的问题,你可以把自己提出的问题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问题写在书上并解答!
同学们,这道题就是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和解决连续两问的综合实际问题。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同学们一定要根据问题来选择合适的条件进行解答。
接下来,请大家解答一下数学书104页练习二十五的第7题,请按下暂停键,开始吧!解答完了吗?好,请你来说一说你的解题结果和方法。
生:在这道题中我知道了,每种颜色的跳棋都有6枚,一共有3组,求一共有多少枚棋子。我认为这就是在求3个6是多少,所以要做乘法。我的列式为6x3=18(枚)
这位同学对于乘法的含义理解的很透彻,解题思路很清晰。不知道下面这道题大家是否也能解答正确呢?请看数学书105页练习二十五第14题。按下暂停键,先21想一想,再解答。
好,大家看,按照规律,像这样继续摆下去,第4个图形有12根小棒,第7个图形有21根小棒。你们都答对了吗?好,谁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第一个图形有3根小棒,第二个图形有6根小棒,也就是有2个3,第三个图形有9根小棒,也就是有3个3,所以这些小棒的数量都与3的乘法口诀有关,所以第4个图形就是有4个3,所以是12根,第7个图形就是有7个3,所以是21根小棒。
生:我是这样想的,通过观察,我发现每边小棒数都是依次增加1根,那么到第4个图形时,每边就是4根小棒,有三个边,所以是三四十二根小棒,同理,第7个图形,就是每边有7根小棒,有三个边,所以三七二十一根小棒。
生:通过观察,我发现下一个图形的小棒数都会依次递增3根,所以第4个图形就是在9根小棒的基础上,加上3根小棒,等于12根小棒。同样的道理,第7个图形就是在18根小棒的基础上,加上3根小棒,等于21根小棒。
你们都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只要我们肯动脑观察,题目中的秘密都能被我们发现。刚刚这两道题都是与乘法有关的实际问题,在解答时,只要我们理解了乘法的含义,熟记了乘法口诀,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乘法问题就可以轻松解决。
接下来老师想邀请同学们到我的菜园里去帮帮忙!(出示数学书102页第4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老师的菜园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菜园有葫芦。有冬瓜。
生:我看到菜园有花,有南瓜。
生:我还看到菜园中有大蒜。
大家观察的很仔细,那你们能根据我们观察到的信息帮老师解决下面的问题吗?好,按下暂停键,快去算一算吧!
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位同学是怎么列式,怎么想的吧?(学生视频)
生:第一个问题求菜园里有多少个南瓜?因为一个筐里有两个南瓜,有四个这样的筐子,那就是求4个2是多少,所以做乘法。列式为2x4=8(个)。然后求冬瓜有多少个?因为这道题南瓜有8个,冬瓜比南瓜多5个,也就是求比8多5的数,所以要做加法。列式为8+5=13(个)
第二问我提出的问题是菜园里有多少个葫芦?列式为3x3=9(个)
这道题是一道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题目,看来这位同学的综合运用能力很强,想一想,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么解答?
生:我提出的问题是菜园里有多少盆花?列式为2x5=10(盆)
生:我提出的问题是菜园里有多少头大蒜?列式为3x9=27(头)
你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意义,相信大家一定还提出了很多问题,请你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问题写在书上并解答吧!
在刚才的这道题中,我们不仅用到了乘法的知识,还用到了加减法的知识,其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需要将知识融合在一起来解答。最后让我们再去书店逛一逛吧!(出示数学书104页第8题)你们能独自完成这道题吗?那就开始答题吧!
好,我们来看一下结果。
生:在这道题中,我发现经典故事书4元一本,连环画7元一本,科学世界8元一本。第一问求买6本故事书和1本科学世界一共要花多少钱?因为一本故事书4元钱,6本故事书就是6个4,再加上1本科学世界8元,就是一共的价钱。列式为6x4+8=32(元)。第二问求买5本连环画和1本科学世界,50元钱够吗?这道题我们要先算出5本连环画和1本科学世界的价格,列式为5x7+8=43(元),因为43<50,所以50元钱够了。第三问,我提出的问题是买3本科学世界和1本经典故事书,一共要花多少钱?列式为3x8+4=28(元)。
这位同学的解答内容都是正确的,相信同学们对于第三个问题,一定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你可以把你的想法跟你的爸爸妈妈说一说呦!
同学们,在这一关,我们解决的每一道题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练习,现在你们每个人都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小能手了,快,让我们赶紧摘下这充满知识与生活的智慧果吧!现在数这个领域的第三个智慧果我们拿到手啦,快给自己的出色表现鼓鼓掌吧!
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加油,我们马上进入第四关,量与计量的关卡,瞧,第四关的大门已经向我们敞开啦!
第四关 时间
在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习了认识钟面和整时的知识,而这学期我们对时间又有了进一步的学习,下面我们就来考验一下大家的知识掌握的如何啦!请完成数学书101页第3题。
生:学生写时间
我们订正一下结果。请你说。
生:这四块表的时间分别是8:05,7:10,4:50,11:20.
认读时间正确。那你能告诉我们你是怎么读表的吗?
生:首先我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分针走一圈是60分钟。1时=60分。然后认读时间时,时针走过数字几,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几时多少分。第一块表,时针走过了数字8,分针从12起走了5个小格,就是8时零5分。第二块表,时针走过了数字7,分针从12起走了10个小格,所以就是7时10分。第三块表,时针走过了数字4,分针从12起走了50个小格,就是4时50分,最后一块表,时针走过了数字11,分针从12起走了20个小格,就是11时20分。
同学们,你们都会读写时间了吗?这道题是不是有些简单?现在老师这里有一道具有难度的题,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帮老师解答出来呢?请看题,数学书105页第12题。写出相应的时间,画出缺少的分针。我们先看第一组。现在钟面上的时间时多少?
生:8时
正确,请在钟表下面记录下时间8:00。再看,过10分,指的是分针从12起走了10分钟,是多少时间呢?
生:是8时10分。
没错,现在请你把这个时间写在第二块表的横线上。接下来让我们来画分针。8时10分就是分针从12起走10个小格,也就是分针要对着数字2。画完了吗?注意分针要画的又细又长哦。根据第一组的方法,请自己独立完成第二组吧?检查一下,你们都写对,画正确了吗?(订正答案)
同学们,经过刚才的知识复习,可以看出大家不仅能够认读时间,也能利用时间解决问题,说明大家都是时间的小主人。瞧,第四个智慧果也被你们摘下来了,大家要接好呦。
在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与加法,减法,和乘法有关的解决问题的题目和认识时间的内容,提高了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了对时间问题的认识,一起将数和量与计量这两大领域的关卡统统闯过,大家的表现真是太棒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勇闯其他领域的的关卡,刘老师很期待你们的精彩表现呦~!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同学们,咱们下节课再见!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2~5的乘法口诀,通过图文结合的应用题,学生学会看图,弄懂题意。
2.能力目标:能够找到有关的条件进行列式计算,训练学生应用所学的乘法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通过看图,弄懂题意,找到有关的条件。能够用乘法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4×83×85×44×95×59×53×92×9
(一)算式说说各算是表示什么?
(二)直接说结果。
(三)用了哪句口诀。
二、训练
(一)看图,说题意,再列式计算。
(二)学校按下表发给各班体育用品
跳绳 球拍 毽子 沙包
3根 2副 5个 4个
1.6个班需要多少副球拍?
2.4个班需要几根跳绳? 说题意,知道是求几个几。
3.学校有48个毽子,发给9个班够不够?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全班共同解决)
(三)口算卡
1.直接说。
4×75×63×98×42×53×36×45×79×43×14×56×3
对口诀,师生对,生生对
2.完成口算卡。
(四)出示学生课外活动图:(说说你通过看图都发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通过看图,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三、作业
完成帮数上相应的练习。
课后反思:
对于图文结合的应用题,有的学生不会看图,不懂题意,找有关的条件进行列式计算有困难,个别学生单位名称找不准。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教科书98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借鉴排列问题的学习经验,通过摆一摆、写一写、画一画等活动找出组合数。
2.在排列问题与组合问题的对比中,感悟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考。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最简单事物的组合数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排列与组合的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师:这是谁?出示课件懒羊羊图片。大家看懒羊羊怎么了?大哭。他为什么哭?馋哭了。原来慢羊羊村长做了一个大蛋糕,但是想吃到蛋糕人呢必须要做出慢羊羊村长出的这道题。看懒羊羊哭得那么可怜,我们还是帮帮他吧!
二、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蛋糕上面放着一张纸条谜语如下:用三个数5、7、9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明确问题,交流思路师:自己读一读,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
2.独立完成此题。师:同学们,你可以摆一摆,画一画,列表等方法找到自己的问题的答案。
3.汇报交流解题思路。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你能做到不重不漏吗?(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回顾解题策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经验。)
三、亲历探索感受新知
师:大家做得很好!我们帮懒羊羊解决了困难,可是调皮的沸羊羊把懒羊羊的蛋糕藏了起来,非要懒羊羊帮他做作业,不然沸羊羊就吃掉蛋糕,懒羊羊又哭了起来,我们怎么办?好人做到底吧!
1.明确问题
教师出示题目:有三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数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师:求和是?得数有几种可能是什么意思?生答。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猜一猜,有几种可能?
师:有不同意见了,那么到底是多少呢?请大家动起手来验证一下。
摆一摆,画一画,利用表格都可以,你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
3.交流分享
(1)同桌交流组内交流,师:得数有几种可能呢?同桌先交流一下,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他听。然后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想法。(2)全班展示交流师: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让大家分享你的精彩!学生代表到台前讲解,教师配合板书。有不同思路的学生到台前交流,教师引导归纳。
(3)对比分析
师:刚才我们成功做对了两道难题。但是现在老师糊涂了,为什么排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可以摆6个数,而两数求和时3个数却只有3个和呢?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不同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进而梳理知识,总结归纳)结论:摆数与顺序有关,求和与顺序无关。摆数可以交换位置,而求和交换位置没意义
四、拓展思维深化体验
1.师:今天,咱们合作的真是太愉快了!让老师握握你的小手吧!2.老师随意与学生握手,使秩序乱了起来。
师:哎呀!老师刚才和几位小朋友握了手?我记不清了。还是你们来表演一下吧!
3.设置情景表演
三个小朋友,每两个人只能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师:一人做裁判,小组的其他三个同学握一握,试一试,到底几次?学生汇报表演。
师:他们握手,咱们一起来数吧!(注意:握过小朋友一边休息)
师:A和B握手了吗?B和A握手了吗?这算一次还是两次呀?师:三个小朋友握手只有三次,那刚才三个数却摆了六个数,是怎么回事呢?
小结:看来,两个人相互握手,只能算一次。刚才排数,交换数的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两节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五、作业
回到家,你和爸爸妈妈拍全家福,交换位置再拍(咔嚓),再来一张,试试看能拍几张不同的全家福?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新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应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我特做如下设计:
1、为新知做好知识铺垫。
复习能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分散难点,从而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适时、适度地安排复习,在“短、精、新”上下功夫,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使后面的“好戏”顺理成章。在课前复习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两道复习题目,旨在唤起学生对前面知识的回忆,为新知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我首先出示一组加法与乘法的对比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加法与乘法的意义有所不同;然后设计一道与新课密切相关的题目,既能复习乘法和加法的意义,又能为新课中画图解决问题做好知识铺垫。
2、在自主探究中经历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与获得数学结论同样重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思考、操作等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找出两道例题的异同,并动笔尝试计算。然后设计了“两道题目中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分组讨论、设计摆学具的方法,将两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使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接着让学生说出两幅图的意思,突出理解乘法和加法的意义,使学生有理有据地选择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正方形纸板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直接写得数。
5+4= 6+6+6= 3+4=
5×4= 6×3= 3×4=
(引导学生说出每组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看图列式计算。
■■■■■■■■■■■■
■■■■■■■■■
■■■■■■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关于乘法和加法的一些实际问题,请同学们认真读题、审题,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复习乘法和加法计算题,为本节课做好知识上的铺垫,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本节课的知识。
⊙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读题,对比两道题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例7
比较下面两道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
(1)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2)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预设
生1:两道题目的数量相同,所求的问题相同。
生2:(1)题中的4表示4排,5表示每排有5张桌子;(2)题中的4和5都表示桌子的张数。
2、自主解题。
(1)提问:根据刚才分析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打算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预设
生1:(1)题是把4个5加起来,可以列乘法算式。
5×4=20(张)
生2:(2)题是把4和5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5+4=9(张)
(3)讨论:两道题目中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呢?
(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学具摆一摆,表示出两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明确原因)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8的乘法口诀,并会运用口诀正确计算。
2、从7的乘法口诀推出8的乘法口诀,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通过8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概括、记忆等能力。
4、结合编、记、用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渗透联系的观点,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8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螃蟹图片
学生已有知识分析:
这部分的内容是在提出实际问题后,让学生在自己填表的基础上,利用编制1-7乘法口诀的经验,直接编出8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教学课件
A、指名回答算式的得数和口诀。
53 口诀: 75口诀: 37口诀:
76口诀: 63口诀: 77口诀:
B、指名回答下列口诀的前一句口诀和后一句口诀。
三七二十一 四六二十四 五七三十五
黑板出示准备题。
小动物跳远,每次都跳八格,让同学们看看每次都跳到什么数字下面。把数字写在空格里。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谈话:今天,小企鹅预到了一个小问题,同学们能帮它解决吗?(能)
出示一个
我们来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来的?(8个小正方体合成一个大正方体)
这里有几个小的正方体?同学们一起来数一数好吗?(同学们一起来数)有几个??(8个小正方体)
现在小企鹅不止有一个这样的大正方体,还有很多,要请同学们帮他数一数有多少个小的正方体,同学们能帮他吗?(能)
1、教学例1、(多媒体出示例1)
出示一个 请同学们告诉老师这有几个大的正方体(1个)
有几个小正方体?(8个)
那么这里有是几个8?(1个8)
1个8 是多少呢??(8)
1个8的话同学们能写成乘法算式吗?(能)
指名回答(出示电脑答案18=8,并表扬)
出示两个 请同学们告诉老师这有有几个大的正方体(2个)
(指名回答)有几个小正方体?(16个)
那么这里有是几个8?(2个8)
2个8 是多少呢??(16)
2个8的话同学们能写成乘法算式吗?(能)
指名回答(出示电脑答案28=16,并表扬)
老师已经写出了两道了,如果有3个大正方体?4个呢?5个呢?6个呢?7个呢?8个呢?同学们你们会算吗?
请各小组一起交流,并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学生情况)
(指名同学说说自己所写出的算式,老师、同学们集体订正,多媒体演示)
订正时并板书:18=8
28=16
38=24
48=32
58=40
68=48
78=56
88=64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17的乘法口诀了,猜猜看我们今天所学的是几的乘法口诀?(板书:8的乘法口诀)
2、自编8的乘法口诀。
(1)小朋友,你们有前面学习乘法口诀的经验,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够自己编出8的乘法口诀。请同学们根据黑板上的算式编出8的乘法口诀。
先独立编写口诀,再在小组里进行讨论。(全班交流,板书乘法口诀)
板书:18=8 一八得八
28=16 二八十六
38=24 三八二十四
48=32 四八三十二
58=40 五八四十
68=48 六八四十八
78=56 七八五十六
88=64 八八六十四
(并出示电脑的口诀)表扬同学
3、练习记忆口诀
A、齐读口诀
B、指名读口诀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出示课件(做一做)
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螃蟹有多少条腿!
集体订正:
出示1只螃蟹图片 18(指名回答并列出算式并要说出运用了哪个口诀)
出示2只螃蟹图片28=16
出示3只螃蟹图片38=24
出示4只螃蟹图片48=32
出示5只螃蟹图片58=40
出示6只螃蟹图片68=48
出示7只螃蟹图片78=56
出示8只螃蟹图片88=64
2、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口算题
83、5、7、4、6、8
教师巡视
集体订正(指名回答)
3、完成口算题
84 8 3 82 87
81 8 5 88 86
教师巡视
集体订正(指名回答)
4、完成闯关题
82+8= 85+8= 87+8=
83+8= 84+8= 86+8=
教师巡视
集体订正(指名回答)
5、完成练习聪明的你想到了吗?
A、( )( )=16 B、( )( )=24 C、( )( )=36
82 83 66
28 38 49
44 64 94
46
教师巡视
集体订正(指名回答)
※课间休息:游戏对口令。
同座位两人,一人说口诀,一人根据口诀说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四、全课总结。(播放歌曲)
提问:今天同学们学的开心吗?有什么事让你觉得高兴的?(今天你得到了什么收获?请告诉你的同学!(指名回答)
课后问题:
前面的四个组,每个都座了8个同学,但是最后一个组只座了5个同学,班上有几个同学应该怎样算呢?请同学们回去思考!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表示意义,从情境图中提出有关乘法的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进行计算,从而进一步地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2、在具体的情境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表示意义,能够列出乘法算式进行计算,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教学用具:课件、
一、活动一
1、创设情景:在美丽的地球上,有很多可爱的小动物与我们朝夕相处。瞧!它们来了!(多媒体演示:各种小动物慢慢走来。)
2、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讲一讲关于它你在画面上看到些什么。
3、独立思考:提出关于数学方面的问题。(教师个别辅导)
组内交流
在组内交流自己的问题,并请人或自己解决,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全班交流:将你们组里最好的问题告诉大家,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乘法问题上。
教师板书个别问题,并以学生的姓名命名,激发兴趣。
4、讨论:小兔子一共有几个萝卜?
学生可能出现加、减两种方法,让学生再次感受乘法运算的简便性,并回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质疑:算式3×4=12(根)中,3是从那里来的?4表是什么?12呢?
5、“连一连”
(1)由学生独立完成,有问题的可与同桌或老师商量。
(2)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1:“6+3”没有吃到水果。
生2:桃子表示3个6,松果表示6个3,但都可以与3×6,6×3连起来。
生3:桃子和松果同样多。
二、活动二
1、“说一说”:学生以看图讲故事的方式理解图意,再试说算式。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生1:四幅图都可以用2×3或3×2来表示。
生2:有的表示2个3,有的表示3个2,还有的既
表示3个2,又表示2个3。
师:对!它们都可以用2×3来表示。
2、“摆一摆,说一说”: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实物,再出示算式
(1)、讨论:3×2表示几个几。再动手摆出两种摆法。
(2)、由“小老师”出题,其他同学动手摆一摆,并与同伴说一说。
3、“接力赛”:
(1)、出示“练一练”第一题的两个画面。
(2)小组接力完成:一个说图意,一个列算式,
一个说还可以怎样写,一个评价是否可以得到“智多星”。
三、活动三
1、出示超市中商品乱放的场面,提问:这样的地方你们喜欢吗?该怎么办?
2、学生口述,多媒体演示。
3、以小组为单位,帮售货员阿姨清点货物。
4、交流评价:老师这里有一张货物清单,看一看,你们点的对吗?
四、活动四
生活中,那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与同伴说一说。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情说起,如:
每件衣服用5个扣子,4件衣服用几个扣子?
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就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此题可以在同桌之间进行,互相提问题并检验对方的计算结果。
整理
交流评价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给这节课起名字。
六、布置作业:
将这节课中最感兴趣的讲给爸爸、妈妈听。
七、板书设计
动物聚会
小鸟有几只?
3+3+3=9(只)3×3=9(只)
松果有多少个?
3+3+3+3+3+3=18(个)
3×6=18(个)6×3=18(个)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1. 猴妈妈要把6个桃分给2只小猴,你猜猴妈妈会怎样分?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的回答:
(1) 一只小猴分1个,另一只小猴分5个;
(2) 一只小猴分2个,另一只小猴分4个;
(3) 每只小猴分3个。
2.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 这几种分法你认为哪种最公平?为什么?
3. 小结: 每只小猴都分3个,也可以说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板书: 同样多、平均分)
[说明: 通过富有情趣的素材,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
二、 说一说,下面哪幅图表示平均分
1. 出示两幅图: 第一幅图9颗草莓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3颗;第二幅图10颗草莓放在2个盘子里,一盘放6颗,另一盘放4颗。
2. 提问: 第一幅图为什么表示平均分?这是把几颗草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颗?
3. 第二幅图为什么不是平均分?怎样改变可以使它变成平均分?
[说明: 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辨析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意义。]
三、 动手操作,丰富对平均分的认识
1. 课件出示小兔搬萝卜的画面。
小兔提出问题: 我可以把8个萝卜平均分几次搬呢?
(1) 说一说:平均分几次搬是什么意思?
(2) 同桌合作,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 汇报: 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如下方法:
① 每次2个,搬4次。
② 每次1个,搬8次。
③ 每次4个,搬2次。
(4)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整理并板书:
① ○○ ○○ ○○ ○○
② ○ ○ ○ ○ ○ ○ ○ ○
③ ○○○○ ○○○○
师: 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搬法。请大家说一说,第一种方法是把8个萝卜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第二种、第三种方法呢?
[说明: 通过动手操作与汇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体会到尽管分法不同,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四、 巩固练习,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1. 按要求分小棒。
(1) 每2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
学生分小组操作后,组织交流。
(2) 每3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每4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
学生分小组操作后,要求说说这几次分小棒的操作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
(3) 启发:像刚才这样,还可以每几根分一份?把12根小棒分成几份?
2. 先圈一圈,使每份同样多,再说一说,把多少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
(1) 出示10个苹果图(每组1张),要求:把10个苹果,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2) 出示15个青椒图(每组1张),要求: 15个青椒,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3. 归纳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知道些什么?学会了什么?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说明: 通过不同形式的基本题与提高题的练习,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
上一篇:七年级语文教案15篇
下一篇:健康宝宝教案含反思(通用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