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科幻小说的及作者的有关常识。
2.扩大词语的掌握范围。
3.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合理想象的写作手法。
4.锻炼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学讨论法,想象交流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破坏大自然必遭报应,懂得珍爱环境的道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预习作业及课前准备:
1.收集科幻小说及作者的相关知识。
2.字词积累与运用。
3.喜欢绘画的同学用漫画的形式来表达课文内容。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哂( )笑 牟( )取 众目睽( )睽 棘( )手 铆( )钉 贪婪( ) 履( )行
5.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讥笑。
牟取:谋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象荆棘刺手。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知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的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的合理,心理很坦然。
不容质疑:不允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二、导入新课
让学生根据课堂准备展示漫画,解说故事内容。
(教师提议:看漫画的内容是否与课文内容相符,看谁画的最好,看谁表达的最精彩。)
学生交流科幻小说和作者的相关知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说说文章的标题“喂──出来”是什么意思。
(相互交流看法)
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文中的故事是否真实?
明确:不会有这样的一个无底洞,但有生活的真实性在里面。
2.你认为故事围绕的话题是什么?
明确:环境保护问题。
3.洞真的是无底的么?
明确:表面上是,正象我们的地球,表面上无边无际,实际上已经不堪重负
4.题目用“喂──出来”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尾呼应,同时有表现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环境污染中将危及人类生存。
5.洞比喻什么?
明确: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
6.文中写了几种人?这几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生活中人是不是有他们的影子?
明确:为了自己的名利而忙碌的各种人。
7.作者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一切破坏环境的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到头来危害的的是人类自己。
四、探究活动
1.探讨文章的主题
提示:这篇小说写的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以下几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
学生看研讨联系二,小组交流讨论。
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学生多角度理解,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
2.想一想,在小说的结尾,那奇怪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来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这是一个循环式结构,体现了作者“谁制造的祸害,谁去承受”的想法。)
五、布置作业
1.展开合理想象,续写小说结尾,进一步想象生动具体的情节,可以借鉴课文的写法。
(适合表达能力稍弱者)
2.自拟题目,写一篇形式新颖,保护环境的科幻小说。
(适合表达能力较强者)
八年级语文教案2
本文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的美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运用课件,激趣导入,张显文章意境,体悟文章美感。品读文本,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句式。
2、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3、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赏美景,营造氛围,引入课文
1、播放课件,观赏富春江风光。
2、插入解说:桐庐──富春江旅游区简介。
富春江的美,激发了无数文人雅士的豪情,他们留下了许多吟咏的佳句。(播放佳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由此引入: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美景,让我们一起来细心体味,尽情欣赏。
二、由学生讲述作者的简历,教师作评价补充
展示课件:吴均,字叔庠,南朝文学家,史学家。他出生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他的诗文清拔有骨气,曾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赏。当时有人效仿他这种文体,称吴均体。著有《吴朝清集》和小说《续齐谐记》《齐春秋》《庙记》等,不少作品后来失传了。
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展开课件,提示重要词语的读音。
3、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并对其进行评价。
(教师可适当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注意语速、注意停顿、注意重音、注意节拍。)
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教师的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让学生理解文中加粗词的含义。(多媒体显示)
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面)上
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绝
猿则百叫无绝(停、断)绝
2、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准备质疑。
3、让学生自主提出翻译难句,小组讨论解决,也可求助于老师。
播放课件:(学生有可能提到的疑难语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五、理清课文的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一句最能概括富春江的景物特征?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板书),全文都是围绕着异和奇这两个字来写的,总领全文的作用。
2、小组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富春江山水的异和奇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引导边板书:
异水:千丈见底 水之清
从 急湍猛浪 水之急 天下
流
飘 奇山:高山寒树 树之奇
荡 独负势轩邈 山之势
泉鸟蝉猿 山之音 绝
息心忘反 山之力
横柯疏条 林之密
六、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摘抄文中景物描写的佳句。
第二课时
一、教师检查背诵
二、播放音乐,让学生想象富春江之美景,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三、教师评点,并提出问题
本文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引导学生进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可以通过同桌互动,师生互动进行交流、品味。)
四、再读课文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1、提问: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同学们反复品读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展开课件进行总结)
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让学生划出作者感怀的句子,细细体会。
展开课件: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五、品味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本文语言形象生动,以骈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富有韵律美。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多媒体显示写景佳句:
风烟俱净,天上共色。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教师要求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要求从描写角度、词语运用、表现手法、表达作用等角度,任选一点,揣摩妙处,体会写法。
3、学生齐诵这几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六、探究拓展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七、课外延伸
阅读吴均诗歌三首,进一步了解作者独树一帜的写作技巧。
山中杂诗 从军行 梅花落
山际见来烟, 男儿亦可怜, 终冬十二月,
竹中窥落日。 立功在北边。 寒风西北吹。
鸟向檐上飞, 阵头横却月, 独有梅花落,
云从窗里出。 马腹带连钱。 飘荡不依枝。
怀戈发陇坻, 流连逐霜彩,
乘冻至辽川。 散漫下冰澌。
微诚君不爱, 何当与春日,
终自直如弦。 共映芙蓉池。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不少感受。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会使人流连忘返;文中那些优美的语言,整齐的句式读来令人赏心悦目,琅琅上口;文中那些哲理性的语言,也会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请把你的阅读感受和同学交流一下,并写出来。字数在200字左右。
八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积累词语。
帷(wéi)
缯(zēng)
绡(xiāo)
瓤(ráng)
枇杷(pí)(pá)
醴酪(lǐ)(lào)
②搜集有关白居易的材料,包括其诗歌中的名句。
③学习文章中精美的语言描写。
2、能力目标
①学习说明静物的写作方法
②培养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③培养观察能力,领略荔枝的鲜美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
2、准确理解一些文言词语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播放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片断,导入课文。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投影有关文字材料及图像。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听清字音,借助工具书查清生字。(投影仪显示)
2、默读课文:用勾画圈点的方式进行。目的是扫清词语障碍,帮助理解大意,便于展开讨论,启迪个性化思维。(投影仪显示)
四、探究学习,研讨内容
1、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荔枝?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第二段:作者写作此序的目的是什么?(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
以上问题用投影打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点拨。
问题分析依次用投影打出。
五、师生互动
看图片,品语言,用文中最恰当的句子来概括图片内容。用投影打出图片。
①树形团团如帷盖
②朵如葡萄
③实如丹,壳如红缯
④核如枇杷
⑤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
⑥浆液甘酸如醴酪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荔枝图序》,这篇文章说明了荔枝的知识,着重描述了荔枝的形态,用了很多比喻,说明语言简洁而又形象生动,使人如睹其物。
七、作业
1、明代徐渤《咏荔枝膜》诗中写道: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你能说说这两句诗是写什么场景的吗?
2、根据你的观察,写一篇说明一种水果的文章,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300。
八年级语文教案4
二.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生字
螫刺shì 甲胄zhòu 绷紧bēnɡ 钳子qián 积蓄xù
诧异chà 擒住qín 诅咒zǔ zhòu 束缚fù 毅然yì
厌倦juàn 臃肿yōnɡ 颟顸mān hān 腻烦nì 作呕ǒu
2. 形似字
3.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4. 词语
昆虫:节肢动物的一类,身体有头、脚、腹部组成,头部有口器、触角等,胸部有三对足,有气管呼吸。发育大多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阶段。如蜻蜓、蜜蜂、蚊子、苍蝇等。
遭遇战:敌对双方在行进中相遇而发生的战斗。
计穷智竭:计谋和智慧用完了,没有法子可想了。这里的穷和竭都是尽、完了的意思。
诧异:惊讶奇怪。
量力:估计自己力量或能力的大小而行事。
领地:这里指动物为自己圈定的活动场所。
陷阱:铺着野兽的深坑或害人的圈套。
惊惧:吃惊而惧怕。
精疲力竭:用尽了全部精力。
死于非命:遇到意外的灾祸而死亡。
逃遁:逃走。
臃肿:这里指身体肥胖,行动不灵便。
颟顸:糊涂而马虎。
自负:自以为了不起。
腻烦:厌烦、讨厌。
信仰:对某种宗教或主义等尊敬、信服而奉为言行的准则。
赌咒:发誓。
讪笑:讥笑。
温存:殷勤地抚慰、体贴。
痴胖:又呆笨,又肥胖。
畅心快意:心情舒畅而快乐。
诅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祷鬼神加害于所恨的人。现指咒骂。
5. 作者
左拉(1840~1902),法国作家。生于工程师家庭,7岁丧父,生活困顿。1857年和母亲随外祖父迁居巴黎,读完中学便当码头工人。这期间发表中短篇小说集《给妮侬的故事》(1864)和长篇小说《克洛德的忏悔》(1865)、《马赛的秘密》(1867)。60年代,左拉提出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从而成为人和人的情欲的审问官。这期间左拉写了中篇小说《黛莱丝?拉甘》(1867)和《玛德莱纳?菲拉》(1868),均受到社会的冷遇。1868年开始,他模仿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酝酿创作连续性大型作品《鲁贡--玛卡尔家族》的宏伟计划。经过25年勤奋写作,终于完成了这部包括20部长篇小说的巨著。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自然主义理论的影响。左拉继而又写了长篇小说三部曲《三城市》,揭穿宗教的虚妄,阐发通过科学改良社会的思想。1898年,他投身为受冤屈的犹太血统军官德雷福斯伸张正义的斗争,招致反动当局的迫害。流亡美国时开始写作的《四福音书》只完成三部。左拉的小说创作和自然主义理论深深影响了19世纪后数十年的法国文学。
哥尔斯密(1730-1774),又译哥尔德斯密斯,英国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曾就学于都柏林大学和爱丁堡大学。1759年给一家小刊物《蜜蜂》撰稿时,才作为文学批评家和散文家初露锋芒。哥尔斯密的主要作品包括小说《威克菲尔德的牧师》、诗歌《荒村》和喜剧《委曲求全》。作为英国优秀的散文家,哥尔斯密写了大量散文小品。如《世界公民》有意识地模仿法国启蒙作家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假托一个旅居英国的中国人的通信,讽刺英国社会的虚伪和矫揉造作。它的文体接近口语,流畅自然,充满了幽默和智慧,是英国散文的杰作之一。
(二)学习目标
《蜘蛛》
1. 知识与能力:①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②朗读文章,感知内容。
2. 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本文说明性文字与叙述描写文字各占一半,文风清晰生动的特点。
②品味科学小品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运用夸张描写的笔调体现生命的顽强。
《猫的天堂》
1. 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 ②能复述故事。
2. 过程与方法:
①体会两只猫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家习作风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在人生哲理方面、立世人格方面的重大思考:害怕艰辛,贪图安逸,乞讨施舍,必丧失自由、尊严和人格,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
三. 教师建议
《蜘蛛》
这一篇也是写小动物的,学习时要注意文体的特点,它显然和前面几篇有根本的不同。前几篇都是文学性的散文,作者独特的情感同化了对象,用人的心理来代替虫子。这当然是不科学的,但却是很艺术、很动人的。而这一篇则不同,是比较客观地写蜘蛛的,而不是借之来写人的。虽然有些感性,用了许多情感性的话语,但对于蜘蛛的描述,却是客观的、科学的,至少没有为了审美情感牺牲太多的客观性。
《猫的天堂》
在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习过一系列写动物的文章,每篇文章在观念上、写法上都不太一样,可以说风貌各异,但有一点可以说是相同的,那就是都以写实的笔法写动物。而这一篇却不同,一开头的题目就是:猫的天堂。这显然是虚拟。天堂是人的观念,猫是不存在天堂的问题的。全文以猫的第一人称自述,就更是虚拟了。最后的结尾又来了一句,单独成一段:我说的是猫的事。这不是废话吗?显然不是,因为文章写的是猫,但实质并不是猫。与其说是一篇写实性质的小说,不如说是一篇寓言,或者寓言性的小说,小说性的寓言。
四. 课文讲解
《蜘蛛》
(一)课文主旨。
作者通过长期观察,详细记述了蜘蛛捕食、结网、产卵、争斗等一系列活动。说明蜘蛛是最聪明的动物之一,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有许多值得研究探讨的方面。
(二)文章思路。
文章开头的五个自然段,就和文学性散文的写法不同,不是抒情和描写,而是说明其躯 体的特点,其身体就是为了战斗,不是为了和异类,而是和它自己的同类。文章相当系统 地说明,它的头覆盖着坚硬的甲胄,躯体裹着柔韧的皮壳,腿末的强壮可与龙爪相比,脚爪 之长如同长矛,它的眼睛、嘴巴都带有武器的特点。接下去作家就以记叙为主了。他看到蜘蛛织一张网要花三天工夫,这是很科学的。又发现另一只没有自己的网的大蜘蛛前来霸占,两只蜘蛛之间发生了搏斗,这也为读者提供了知识:并不是每一只蜘蛛都是自己织网的。
(三)写作特点。
文章用感性的乃至略带夸张的语言,表现蜘蛛之间的残忍争斗,但是观察到蜘蛛网到黄蜂,却没有当作美餐,作者的洞察是蜘蛛的量力的原则,对于不能制服的对手,就干脆释放,而且把破损了的网放弃。所有形象的、略带夸张的描写,都是为了这一点相当客观的发现服务。吸引读者的主要不是作者的情感,而是作者对蜘蛛生存策略的发现。每一发现,都是一种智力的胜利。读者在这样的文章里所享受的,不同于文学性文体的情感的审美,而是心智的聪慧。
作者的行文,带领着读者,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现。蜘蛛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做网,其体内的资源并不是无穷无尽的,到一定的时候就枯竭了,它的生存就不再依靠网,而是依靠隐藏和突然袭击,有时则是依靠霸占其他蜘蛛的网。霸占和反霸占的斗争有时长达三天之久,有相当形象的描写,但这种描写,是服从于说明耗尽体内储存的蜘蛛的生存策略。在文学与非文学的交织中,读者兴味被调动起来,继续获得动物科学知识:蜘蛛善于保存体能,当苍蝇落入罗网时,它并不急于吞食,而等待苍蝇挣扎到精疲力竭之时,才去捕获。这其间所用的词语,诸如(避免引起)苍蝇更大的惊惧、俘虏奋力逃走、耐心等待、俘虏的无效挣扎、精疲力竭、玩弄于股掌、胜利品等,其功能,都不过使过程更为有趣。用类似的手段,作者又让读者逐渐得知:雌蜘蛛比雄蜘蛛体大,蜘蛛如何用网将卵包起,偶遇外侵,为了保护后代,不惜牺牲生命;小蜘蛛在长大以后,自己织网,能够在三四天不得食物之时还能继续长大,但是在老了以后,失去捕食能力,往往就死于饥饿。所有这些知识,之所以有趣,就是因为它与人类的经验相异,对于习惯于以自己的经验来想象生命的人来说,都是一种知识、想象和智慧的开拓。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凡是与人类相异者均津津乐道,而不是像文学性散文那样把人类的感情赋予动物。作者的行文原则是,凡与人类相类者大抵省略了。读文章,不但要注意其重点表述的地方,而且要想象出作者省略了的地方。这样才能化被动为主动。
《猫的天堂》
(一)文章主旨。
写一只家养的猫虽然吃住条件优越,但整天盼望着屋外自由的生活,当有一天获得自由之后,它却遇到了生存的困难,不得不无奈地回到主人身边。故事诙谐有趣,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强烈嘲讽了那些好吃懒做,只有仰人鼻息才能够生存的人是没有资格获得自由的。当然,我们也可从中体会到生之艰辛和生之乐趣。
(二)文章思路。
这个寓言性的小说的特点,首先在它的结构上。这是一种双重的、对称的结构。
第一重对称,发生在猫身上。先是明明无忧无虑、安逸的生活,却感到不舒服,讨厌、愁闷、烦腻得要作呕,不幸福,要逃脱到外面去。为什么会有出逃的信仰呢?在一生中,除了煮得半熟的、带着鲜血的肉以外,总应该还有些别的东西。这就是说,有物质上的富足不够,还要有精神的追求,从具体描述来看,它追求的是自由的生活。但是左拉暗示,它的这种自由自在的信仰有一个前提:生存的物质条件是不在考虑之列的,在每一扇关着的窗子后面都有现成的肉(门的那一面可就是人家藏着的肉)。与此相对称的是,一旦到了窗子外面,自由自在是不成问题了,可是生存却成了问题,尤其是丰裕的物质条件丧失了,饥饿和寒冷使得信仰、幸福都变了质。自由成了灾难。感觉发生了倒转,原先的一切,变成了向往,逃离变成了回归。
第二重对称,发生在猫与雄猫之间。同样在艰难的物质条件下,对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自由,有着两种相反的选择:一个选择放弃自由,一个选择坚守自由,将艰难的物质生活视
为享受。文章的寓意正是由于情节结构的双重对称,而显得特别鲜明。
(三)写作特点。
左拉的艺术细节很精致。左拉的细节,全从猫的感觉出发。例如:它感觉中好的肉是煮得半熟的、带着血的;它感到烦腻的是主人的抚摩,它向往的快乐和真正的幸福是可以在屋顶上随意滚来滚去,打架,晒太阳等。左拉的创造力就在于把人和猫不着痕迹地结合起来。打架、在地上滚,算什么幸福呢?这是在屋子里关得太久的猫的感觉,是很有趣味的。在猫的种种感觉中,厌倦现成的、安逸的生活,又和人的精神息息相通,就显得有意味。作家的功力就在于把有趣和有意味既相错位又相统一地交融起来。在猫到了外面以后,猫的感觉和人的感觉的错位幅度拉开得更大了,趣味就越浓了: 这屋顶多美啊!屋顶四周有水槽围绕着。从水槽中发出一种很甜美的气味。我畅快地循着水槽走;我的脚踏在槽底的烂泥里。这烂泥的温和与柔润是无可形容的。我就好像在天鹅绒上走路一样。 甜美的和水槽,烂泥和温和与柔润、好像在天鹅绒上走路一样,在猫的感觉中是有理的,而在读者的感觉中却是无理的。强烈的错位,显而易见的荒谬,反差越大,趣味就越浓。下面的快乐、有趣、美、好和读者的阅读观感的反差继续扩大: 啊!现在是远离了你姑母的温存了!我要喝水就在水槽里喝,那美味是调糖的牛奶绝对比不上的。我觉得一切都好,都美 荒谬感带来了幽默感,猫感到肚子饿了,问它的朋友--一只老雄猫,应该怎么弄到东西吃,老雄猫带着一种学者的态度说:找到什么就吃什么。左拉强调了学者的态度和找东西的艰难之间的反差,显示了他的幽默。在偷肉被打之后,老雄猫像个硬心的哲学家教导它:晚上到街上垃圾堆里去找食吃。垃圾堆找食的杀风景和像个硬心的哲学家的严肃之间的错位,使得幽默强化了。如果事情到此为止,左拉的幽默还算是比较温和的。但是,困境不仅仅在于饥饿,而且在于寒冷,外加生存的威胁。这就使得猫的感觉变化了,原来一切都美的感觉变丑了,能够得到的食物,只能是垃圾堆里的没有肉的骨头。生存的困境是严峻的,左拉的幽默上升到理性的层次,变成了反讽: 啊!该死的街道!该死的自由!我多么想回我那牢狱啊!反讽就是反话,歪理、不合理。自由怎么会是该死的?牢狱怎么可能变成向往的地方呢?但是从这只猫的角度来说,这是合乎逻辑的,它不能忍受生活的艰难,自然就想回到坐享其成的安乐窝里去。
五. 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两篇都写作者观察到的小动物的活动。《蜘蛛》一文记叙了蜘蛛捕食、结网、产卵、争斗等一系列活动。以说明为主,叙述描写也多,清晰生动;说明蜘蛛是最聪明的动物之一,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而《辛劳的蚂蚁》一文则是一篇幽默小品文,意在借蚂蚁的愚蠢嘲讽现实中那些盲目劳作,缺乏思考的人。
第二题
《猫的天堂》一文是从生存与自由的角度来揭示生活的。从自由、尊严的人生哲理思考表现生之机趣。最后一句是反语式风趣表达。这里的猫不同于其他小动物,它的生存条件是主人创造的,离开了主人它就无法生存,因而它也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自由。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作者再一次强调了这种幸福属于猫。而非那些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人。
第三题
要写好这样的文章,首先要进行细致的观察,掌握丰富的资料。其次要进行深入思考,联系生活,联系社会。最后,提高表达能力,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技巧也是写好文章的必备条件。
八年级语文教案5
古诗是古代汉族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一、教学目的
1、加深对古诗词内容,思想意境的理解延伸拓展。
2、单人交流分组竞赛个人展示背诵积累。
3、培养学生思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读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鉴赏古诗词,积累古诗词。
三、教学难点
谈出新意,有理有据。
四、活动流程
1、全班分成若干小组,确定一人组长。
2、由小组推荐一人向全班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或词。
(1)朗读其诗。
(2)从诗的内容入手并讲解思想和自身的体会。
3、其他同学点评也可补充或是提问。
4、知识竞赛。
(1)各组派出一人,准备好有关唐诗宋词文学家的资料,将从难到易分3个层次提示,其他组队员答对一个就得相应的分。
(2)书法展示。
各组派一人在黑板上写出自己最喜欢的哲理诗句。
(3)名句集锦。
按分类说出名句如写风的,雨的,树的,长江的,黄河的,人生的,青春的等等。
5、古诗词新唱。
(1)《明月几时有》
(2)《东风破》
(3)《窗前明月光》
五、小结
各组得分,表现,奖励表现最好的学生,感受体会!
八年级语文教案6
第二课时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遂(suì) 寝(qǐn) 相与(yǔ) 藻(zǎo) 荇(xìng)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盖:大概是。
3.古今异义。
但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古义:助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户古义:多指门
今义:窗户、人家
念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思念、读
4.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5.朗读指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宋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黄州。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二)整体理解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交流点拨】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交流点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清闲的人。
4.“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交流点拨】一个“闲”字饱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心情的寂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文本精读 赏析佳句
1.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交流点拨】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积累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佳句。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
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唐·李白)
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
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
⑦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
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
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附: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贬官谪居追求美好事物人生观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八年级语文教案7
1、深刻理解“灵魂”的内涵,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2、严谨的结构,有力的说理
3、准确的语言
自读设计
一、解题
周国平,当代学者,散文家。
课题:“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二、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
字词积累
帕斯卡pà平庸yōng赫赫hè携xié嘈杂cáo沐浴mù缅怀miǎn萎缩wěi
平庸:寻常而不突出;平凡。
卑鄙:(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无足轻重:无关紧要。
显赫:(权势、名声等)盛大。
贤哲:贤明的人。
缅怀:追想(以往的事迹)。
2.找出揭示文章论点的语句,说出证明论点所讲的道理和所列举的典型事例,初步掌握文章的内容要点。
明确:揭示文章论点的语句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为证明论点所列举的典型事例有:阿基米德蹲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个图形这个细节和他说的一句话;第欧根尼躺在地上晒太阳这个细节和他说的一句话;作家王尔德的行为和言论;一个少女在车厢专心读书;许多青年画家的纯正追求。
三、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给全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明确:第一段,提出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第二、三段,列举事例证明“一切贤哲”都十分珍惜内在的精神生活。
第四、五、六段,以一个少女和许多青年画家为例,赞颂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
第七段,表达期望——祝愿人们保持纯正的追求。
四、深刻理解“灵魂”的内涵。
1、根据文章阐述的道理,分条概括出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体现在:⑴有思想;⑵有丰富的精神财富;⑶有一种纯正的追求
2、可否把“高贵”改为“高尚”?
不可。因为“高尚”一般指人的道德水平或趣味,而本文内容主要不是提倡一个人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平或较高的审美趣味,“高贵”虽然也指人的品质,但说“人的高贵”,又不限于品质这一个方面。本文的“高贵”主要强调的是要“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五、精读课文
1、提问:课文第2段是怎样摆事实、讲道理的?
第2段,叙述阿基米德的例子,突出了“一个老人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个图形”这个细节和他说的一句话;叙述第欧根尼的例子,突出了“正躺在地上晒太阳”这个细节和他说的一句话。两个例子各有侧重,一是在生命将被别人夺去的时候,一是在地位显赫的人物要提供帮助的时候,这样就更丰富地展示了贤哲们“灵魂”的内涵。精要的议论揭示了所举事例蕴涵的道理:在这些有着丰富内在世界的伟人面前,无论是能夺取生命的屠刀还是至高无上的大帝,都是那么无足轻重;在这些有着高贵灵魂的伟人眼中,肉身和身外的一切又是那么的毫无价值。
2、阿基米德在罗马军人的剑朝他劈开时,说:“不要踩坏我的圆!”第欧根尼在亚历山大大帝问他需要什么帮助时,说:“不要挡住我的阳光!”两个人的话都耐人寻味。
提问:他们的话表达了什么深刻的含义?
请不要影响我的思想
3、课文中说:“其实,无需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现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你认为什么是“动人的光彩”?你在平时的生活里发现过这样“动人的光彩”吗?请与大家交流。
所谓“动人的光彩”,也就是能够坚守住自己的灵魂。比如说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想,在物质的竞争中仍有丰富的精神追求等。
六、布置作业
八年级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难点)
2.学会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训练概括能力。(重点)
2.学习准确、生动、典雅的说明语言。(重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1)作者简介:竺可桢,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2)文体知识: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科学小品文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孕育( yùn ) 簌簌( sù ) 载途( zài ) 销声匿迹( nì )
连翘( qiáo ) 农谚( yàn ) 差异( chā ) 翩然( piān )
(2)按照意思写出词语
①指一个挨一个地。( 次第 ) ②动作轻快的样子。( 翩然 )
③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孕育 ) ④纷纷落下的样子。( 簌簌 )
⑤满路、遍地。载,充满。( 载途 ) ⑥每一年都像这样。是,此,这。( 年年如是 )
⑦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没有了音讯。( 销声匿迹 ) ⑧草木盛衰。荣,草木茂盛。( 草木枯荣 )
⑨一个周期结束又重新开始。指循环往复进行。( 周而复始 )
3.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填写下表,体会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结构特点。
层次
段意
从文中提取的信息
第一部分
(第1~3段)
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第二部分
(第4~5段)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第三部分
(第6~10段)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①纬度 ②经度 ③高下的差异 ④古今的差异。
第四部分
(第11~12段)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小组评分( )
【课堂探究】
1. 重点阅读6-10段,理解物候现象的各个因素,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作者把纬度差异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个来讲?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 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从主要到次要(逻辑顺序)。
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第六自然段一个设问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2.本文语言准确、生动、典雅。请同学们精读1、2自然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具体说说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随堂检测】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人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人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课堂小结】
本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运用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说明顺序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得清清楚楚。
【拓展延伸】请课外收集一些农谚,进一步了解物候知识。
例: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布置作业】独立完成本课校本作业,查缺补漏,巩固本课学习要点。
八年级语文教案9
一、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体会朴实无华的语言中蕴含深情的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手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会分析文中人物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培养尊重、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的精神。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品味文中的心理描写,理解作者矛盾的情感。
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传统习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对于旧历新年的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感受新年浓浓的节日气氛,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新年景象,通过引导学生讲述过新年的事情,渲染节日气氛,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过年的情景之中。
2.讨论点拨法。对于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矛盾情感,老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及作者自身情况探讨。
3.品读鉴赏法。学生通过多次默读和自由朗读体会文中情感,感受节日气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过春节的有关图片或视频)
师:看到这些画面,你一定不会陌生,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学生一般都知道是春节的景象)
师:大家说说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你过春节时心情怎样?
(两三个学生谈谈)
师:确实,说到过节,大家都很兴奋,都很激动。我们中国,过节的习俗由来已久。在过去人们是怎样过节的,他们的心情会和我们一样吗?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林语堂先生去感受感受上世纪30年代他“庆祝旧历元旦”的氛围吧!(打出题目《庆祝旧历元旦》)
二、整体感知
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1、文中的“旧历元旦”究竟是什么节日?
2、“旧历元旦”有哪些习俗?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读书,老师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生读后基本上能回答:“旧历元旦”就是现在的`春节。文章写到的“穿好的衣服,停止营业,闲逛,赌钱,打锣,放鞭炮,拜客,看戏”“红色春联贴满在每家门上”“街头屋前,到处是爆竹声,充塞着硫磺味”“春联、年夜饭、鞭炮、红蜡烛、福建橘子、清晨拜年”等等,这些景象和我们现在的春节景象基本一样。
三、素养提升
1、再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为几部分?
(主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层次,理清文章思路。具体是几层不是很重要,但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其是否把握文章脉络。分两部分可以,分三部分也可以)
第一部分(1-3段):总的写过旧历新年的习俗。
第二部分(4-5段:政府及我对旧历新年的态度。
第三部分(6段-末尾):具体记叙廿四年过旧历新年的经过。
(或者:第一部分:(1-5段):总的写过旧历新年的习俗。
第二部分:(6段-末尾):具体记叙廿四年过旧历新年的经过。)
2、精读重点段落(6段-末尾),理解作者情感。
(1)文章6段之后具体记叙廿四年过旧历新年的经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勾出表明顺序的标志性词语!
一月初、一星期后、二月一号、二号、到二月三号、早餐后、中饭时、下午三时、五时、五时半、六时
(2)在第5段中作者说“我在过新年时大失所望”。他真的“失望”了吗?作者过新年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勾出表明作者情感态度的词句!
我并不要旧历新年----这是我屈服的开始----儿时情景不自禁地出现在我眼前----我很激烈地感到我像一个罪人-----心旌显得有点动摇,但还能坚持-----我的科学理智已很模糊,微弱,虚空了------那不是我的科学意识,一定是另外一个意识-----向我的意识深处进攻------我不自觉的感觉到很愉快
(4)怎样理解作者过新年时的矛盾纠结的情感?
这一点对于学生应该是一个难点。可以分两步引导学生理解:
A.结合林语堂《纪元旦》一文理解。学生阅读《纪元旦》一文,看看当时作者写此文时的情感。
学生可理解到是作者既想玩耍又想工作,所以内心烦躁矛盾。
但真是如此吗?试比较两文,看看两篇文章有很多相同的内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可见此文是作者加以修改了的。比较本文和《纪元旦》,看看课文与《纪元旦》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读后不难发现,课文中多次提到“科学”“理智”“守旧”等词句,如“中国政府早已正式废除阴历新年,但阴历新年依然故我,不曾被废除掉。”“我是个极端摩登的人。没有人可以说我守旧。我不懂遵守旧历,而且还喜欢倡行十三个月的年历,每月只有四个星期或二十八天。换句话说,我的观点很科学化,很逻辑化。就是这点科学的骄傲,使我在过新年时大失所望。每人都假装着庆祝,一点没有真感情。”“科学的理智教我不要遵守旧历,我也答应照办。”“似在嘲笑我的科学理智。那时我的科学理智已很模糊,微弱,虚空了。”“那不是我的科学意识,一定是另外一个意识”
由此可想,作者写此文一定有深刻的意图,那他究竟要表现什么呢?那就要看看林语堂所处的时代吧!也许会帮助我们理解。
B.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师问:课文写于那一年?(提示学生在《纪元旦》一文中找到写作的时间!)
写于廿四年(民国二十四),即1935年,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呢?
老师介绍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加剧,国民党政府文化专制主义政策日益加强,在亡国灭种的外患内忧催化下,中国知识界先进分子的民族和民主意识被唤醒了(林语堂就是其中一员)。在五四运动后,即20世纪30-40年代又发生了一个“新启蒙运动”。新启蒙运动倡导自由、理性,主张科学的逻辑思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要求以西方文化代替中国旧有的文化,但是新启蒙运动者则是力求辩证对待中西方文化,他们认为,一种新的文化的出现,是综合了多种不同的文化产生出来的。新启蒙运动是一场民族的科学的民主主义文化运动,运动中对中西方进行了全面考察和区别对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辩证的继承,并结合符合中国特色的外来文化,促进了新的文化在中国的生根发芽。它所要造的文化不应该只是毁弃中国传统文化,而接受外来西洋文化,当然更不应该是鼓手中国文化,而拒绝西洋文化;而应该是各种现有文化的一种辩证的或有机的综合。(部分摘选自《20世纪30年代新启蒙运动浅论》)
课文其实就可见到当时时代的印记:“中国政府早已正式废除阴历新年”“我的观点很科学化,很逻辑化”“科学的理智教我不要遵守旧历”。
了解了时代背景,那同学们觉得本文要表明什么思想呢?
(学生探讨发言)
老师总结归纳:阳春佳节的意味,迫着人喜跃,科学的理智无法镇服心灵深底的荡漾,是应该做理智的动物呢,还是应该做近情的人呢?作者在文中一直矛盾纠结,但最终理智抵制不住节日的浓厚气氛,被周围人们的欢愉所感染而不自觉地沉浸在愉悦之中。可见,我们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早已深入人心。走进新时代,接受新思想不是要否定旧的一切文化一切思想,尊重人们的思想情感,尊重传统文化是在20世纪30年代处于新启蒙运动中的作者所要倡导的吧!
(5)拓展延伸
传统文化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它为何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值得我们去传承?你能否通过本文的阅读找到人们喜爱春节的些许原因?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通过作者对人们过旧历元旦的描述,探讨春节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学生交流后,可归纳出几点:A.热闹喜庆;B.寄予人们美好的祝福与愿望;C.是生命复归的日子;D.有着自由、民主、平等
是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尊重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我们的民俗文化的观念也越来越强,比如,每年清明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国家要放假,我们的“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都表明我们国家及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的尊重。
3.体会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作者运用有何特点?
表达方式:用了记叙、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生动形象)、抒情等表达方式。(举文中语句说明!)
特色:记叙:既有概括叙述又有细致描写;
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生动形象;
抒情:作者情感的抒发多和记叙描写相结合。举具体语句分析!如:
A.五时炒年糕吃,满房是水仙的芳香,我很激烈地感到我像一个罪人。“我不准备过新年”我下了决心说,“晚上我要出去看电影。”
B.“谁给她穿的新衣服?”我责问,心旌显得有点动摇,但还能坚持。
C.六时发现蜡烛台上点起一对大红蜡烛,烛光闪闪,似在嘲笑我的科学理智。那时我的科学理智已很模糊,微弱,虚空了。
D.一时鞭炮声音四起,一阵阵的乒乓声,像向我的意识深处进攻。
E.在一片乒乓声中,我坐下来吃年夜饭,我不自觉的感觉到很愉快。
四.总结:
我们通过作者对过旧历元旦的习俗及自己过旧历元旦过程中的矛盾复杂的心情的描述,感受到了新春佳节浓浓的节日气氛,看到了中国传统习俗及传统文化的魅力,懂得了应该尊重并传承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
八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感知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理解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了解其象征意义;
3、指导学生尝试多种朗读方法,体味诗歌情感;
4、背诵诗歌,积累语料。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较为准确地把握其象征意义;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透过具体意象来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体验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二、初读,把握诗歌内容。
学生速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提问:
⑴从字面上来理解,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对空气的赞美)
⑵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空气?(因为空气给予我太多的帮助,给予我特别的关爱。)
⑶重点读解2~5诗节。
三、研读,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1、诗人在这首诗中,尽情讴歌了空气给予自己特别的关爱,这里的空气的意象无不染上诗人浓浓的主观色彩,因此这个意象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物象,而是寄托了一种特别的味,这就是诗歌中所常有的一种手法,你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手法吗?(象征)
2、诗歌中所赞美的空气,你认为它象征什么?请从诗歌中找出具体的例证加以说明,如能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谈更好。
(学生思考讨论后自由述说,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3、学法迁移
阅读下面两首短诗,谈谈你的理解:
写给一只搪瓷碗
有了光洁的外表
就忘了曾经是土坏
有一天
你猛然一跳
摔在地上
与泥土融为一体
老马(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年4月
四、指导朗读。
1、引导学生分别用高兴与感激、后悔与悲伤、向往与期盼的心情来朗读诗歌。
2、配乐背诵。
五、课堂小结。
《致空气》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诗人以人们司空见惯、习焉不察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在对空气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的赞颂。
六、布置课外作业。
1、熟练背诵全诗。
2、仿照《致空气》或《老马》写一首有象征意义的小诗。
板书:
致空气
邵燕祥
内容:对空气的赞美
象征
情感:对友谊、真情……的赞颂
(高兴与感激、后悔与悲伤、向往与期盼
八年级语文教案11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2.学习作者成功地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3.叙述中多处摘引居里夫人的笔录的作用。
1.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
2.把握文章内容,学习作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方法。
3.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1.从具体事件的分析中,认识居里夫人的精神和品格。
2.通过品味语言,体会其中蕴涵的感情。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居里夫人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她的伟大不仅在于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了贡献。在其道德品质、思想境界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过著名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在所有的著名人物中,她是唯一不被荣誉所腐蚀的人。她说:“我们不应该虚度一生。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她在艰苦条件下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和科学研究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今天让我们走近居里夫人,进一步了解这位把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的伟大女性。
二、简介居里夫妇
比埃尔?居里(Pierre Curie)(1859—1906)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居里定律”的发现者,1859年5月15日出生于法国巴黎。1877年,年仅18岁的比埃尔就得到了硕士学位。1900年,比埃尔被任命为巴黎大学理学院教授。1903年,居里夫妇与放射性的发现者贝克勒耳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06年4月19日,居里不幸在街上被马车撞倒受伤后致死。
玛丽1867年11月7日生于波兰王国华沙市一个中学教师的家庭。1891年,二十四岁的她赴巴黎求学。1895年7月通过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7月26日玛丽与比埃尔?居里在巴黎郊区梭镇结婚。1910年,她和法国化学家德别爱尔诺一起分析出纯镭元素,确定了镭的原子量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又荣获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仅有的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居里夫妇一生淡泊、谦虚,不喜欢世俗的恭维与赞扬,不关心个人的名利与地位。在发现镭和提炼成功以后,他们不请求专利,也不保留任何权利。他们认为,镭是一种元素,应该属于全人类。他们向全世界公开他们的提镭方法。对他们花费十几年制备出来的、约值十万美元的一克多镭,全部交给了镭学研究所,不取分文。对美国妇女界捐赠给她的一克镭,也不据为私有,一半给了法国镭学研究所,一半给了华沙的镭学研究所。在将镭用于治疗癌症时,他们本可以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但是他们商定,不要他们的发明带来的一切物质利益。他们辛勤劳动的目的,是为人类从新发现中获得幸福。
三、关于《居里夫人传》
《居里夫人传》的作者是居里夫人的次女艾芙?居里。在书中,作者用自己的笔和心记录了母亲在科学道路上不畏艰难、孜孜以求的光辉一生,表现了母亲的高尚品质。她在《居里夫人传?前言》里这样概括母亲的高尚品质:“坚定不移的性格;智力方面锲而不舍的努力;只知贡献一切而不知谋取或接受任何利益的自我牺牲精神;尤其是成功不骄傲、灾祸不能屈的非常纯洁的灵魂:这些就是玛丽?居里生来所具有的品质,比她的工作或丰富多彩的生活更为难能可贵,我希望读者在人生暂时的荣枯浮沉中,能随时加以辨识。”
四、整体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概述要求:叙述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事件简要的经过、结果。
2.在概述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居里夫妇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提取了镭。)
在概述的过程中我们能了解到作者主要是记叙了居里夫妇提取镭元素的工作情景。
3.作者着重抓住了工作情景的哪些特点进行叙述的?
(“极端的艰苦”和“极大的快乐”。)
“极端的艰苦”是指哪些方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体现艰苦的语句。
①工作条件艰苦实验室是棚屋冬冷夏热漏雨取暖的只是一个炉子②试验工作艰难“烟刺激眼睛和咽喉”“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极端的艰苦
“极大的快乐”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加以概括。
毫不妥协——“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顽强乐观——“觉得冷的时候,我们在炉旁喝一杯热茶,就又舒服了。”全身心投入——“只见很少的几个人”“在黑板前谈话” 热爱科学——“被新领域吸引住了”“谈的总是他们所迷恋的镭”执着追求——“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极大的快乐
五、课堂小结
本文记述了居里夫妇提取镭元素(镭:一种放射性元素,具有很强的放射性,并能不断放出大量的热)的工作情景。全文以“极端的艰苦”与“极大的快乐”贯穿始终,形象地表现出居里夫妇对于“镭”的爱恋,以及由这种爱恋所带来的“毫不妥协”“极端顽强”的工作热忱。
第二课时
一、揣摩语言
小组讨论、交流:
1.玛丽?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突出这种快乐是达到顶点的快乐。)
2.这是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这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两次都挑选了最简陋的布景。揭示“微妙”的含义。
(“微妙”是深奥玄妙的意思,在这里修饰“快乐”,说明这种快乐的非凡、深远,其意义是不可言尽的。)
3.穿过院子,比埃尔把钥匙插入锁孔,那扇门嘎嘎地响着,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理解这里“领域”“梦境”的意思。
(“领域”这里指他们的学术范围,“梦境”又将其形象化,将其比喻为美妙的境界,这就将居里夫妇这种爱科学的情怀又一次显现出来。)
4.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反映出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
(体现出人物痴迷于科学,面对研究的成果内心无比的快乐和幸福。)
二、体会手法
小组讨论:说说这篇传记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1.鲜明的对比
(1)小木屋的极其简陋与主人公的极大快乐对比,突出人物献身科学,乐于追求的崇高精神世界。
(2)极差的实验设备、超强度的劳动与人物的“柔情和智力上的热情”对比,突出挑战困难的顽强和勇气。
(3)提炼镭的极其艰苦的过程和成功的幸福对比,充分展示出主人公在科学的道路上历经艰辛、获取成功是人生最大快乐的伟大情怀。
小结:本文通过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2.生动细致的描写
对棚屋的描写从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和简陋的设备进行细致的描写,从而反映出条件的艰苦,衬托出人物的伟大精神。
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感觉、神态做深入细致的描写,从而反映出人物的伟大性格。
3.本文除了直接的叙述以外还多处摘引居里夫人自己的笔录,这有什么作用?
本文多处引用居里夫人的笔录,一方面增强文中记事的可信性、真实性,另一方面可直接表现居里夫人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小结写作特点:
(1)成功地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2)叙述中多处摘引居里夫人的笔录,增强真实性,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拓展延伸
你读过有关居里夫人的其他作品吗?你觉得居里夫人成功的主要秘诀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在了解了居里夫人的光辉一生以后,我们从中得到的教益和启迪是深刻而广泛的。
第一,受压迫、处于困境的人们,只要意志坚强,不畏艰难,勤奋学习,勇于攀登,胜利与成功之路是可以走通的。
第二,要接受和支持新生事物,要用创新精神去从事科学研究和其他一切工作,并且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勇气去完成它。
第三,在科学的道路上,有时可能会遇到不应有的压抑和歧视,但只要有信心,有脚踏实地的忘我工作精神,保守的枷锁和禁锢是可以打破的。
第四,在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中,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地去创造条件,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建议阅读:《三克镭》、《跨越百年的美丽》、《居里夫人与镭的发现》、《悼念玛丽居里》等。
极端的艰苦极大的快乐 鲜明的对比细致的描写多处摘引笔录 。
八年级语文教案12
【学习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
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预习案】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祇( ) 骈( ) 槽枥( ) 食马( )粟( )邪( ) 奴隶( ) 执策( )
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
(3)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
(4)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
(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3)不能尽其材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4)其真无马邪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1)食: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
(2)策: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其: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
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
3、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五、同桌二人对译课文。
六、自读自背课文。
七、阅读课文并独立思考: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3.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八、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翻译了课文,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九、课堂练习: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二。
十、布置作业:背默并翻译全文。
板书:
马说
韩愈
一、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二、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三、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文章;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1、齐背课文。
2、指名2——3名同学背课文。
3、提问:文章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探究:
1、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学生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提问:一开篇作者就亮出了他的什么观点?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进一步提问:在作者的观点重,还包含着一个反命题:无伯乐,则无千里马。那么,这句话实际阐明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什么关系呢?(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追问: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无伯乐则名马不名)
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日行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追问:无知会造成什么样的恶果呢?用书中原句回答。(“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追问: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呢?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再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怎样?(“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一反问句,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
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
有感情的自读。
4、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
最后发出感慨: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齐读
5、者对食马者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千里马又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呢?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对千里马是同情,对食马者是强烈的谴责与辛辣的嘲讽。
三、背景介绍
根据文意,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被用,未被采纳,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四、教师小结:
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文章采用的是什么写法?(“托物寓意”)。托物寓意,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理,是这种文体的特点。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干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迁移: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学生自由发挥。(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六、布置作业:伴你学
板书:(出示小黑板)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食马者无知,千里马埋没(谴责嘲讽)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语文教案3
【目标定向】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托物寓意的写法。
2、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1.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着“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nìng(奸邪谄媚的人)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介绍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二、自学生疑,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学习释疑,感知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点难拨疑,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⑴ 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⑵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课文中作者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为了强调了什么?
强调了伯乐的重要──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⑶ 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八年级语文教案13
知识与技能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
《饮酒〈其五〉》《春望》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重点)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难点)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
饮 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
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提问1: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偏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提问2: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提问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提问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明确: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提问5:本诗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评析。
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描写,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悠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三、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而无车马喧——生活宁静
心远地自偏——内心恬淡
采菊见南山——热爱自然
山夕飞鸟伴——内心愉悦宁静致远
淡泊名利
春 望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学生放声自由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点名读,正音。注意“搔(sāo)、簪(zān)”是平舌音。
提问1:思考:本诗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他热爱国家、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描绘画面
提问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写了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提问3: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言之成理即可)
提问4: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三、板书设计
春望望所见:寄情于物
所感:触景生情翘首望景
盼所盼:家书万金
所思:战休国安低头思亲忧国思亲
第2课时 《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
1.熟读古诗,并背诵。(重点)
2.体会意境,把握情感。(难点)
3.品读诗句,体会修辞之美。(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内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见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首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二、教学新课
雁门太守行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一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2.学生放声自由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深入赏析
提问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提问2: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明确: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色的血迹,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出了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科*网]
提问3: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诗点明主旨,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提问4: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明确: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色,不但鲜明浓艳,而且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三、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首联:敌军围攻,守卫森严
颔联:号角满天,战斗残酷
颈联:夜半偷袭,战斗又起
尾联:报效君王,甘愿身死以色示物
以声感人
赤 壁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感知大意
提问1:读准节奏,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提示: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泥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深入赏析
提问2: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提问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杜牧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反映了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这句诗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提问4:有人认为,杜牧只关心两个美女的命运,而不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杜牧用的是以小见大的写法,“锁二乔”是作为东吴政权灭亡的特征而出现的,用两个美女的命运来象征国家的命运,更为形象贴切,耐人寻味。
三、板书设计
赤壁兴感之由——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
感慨咏叹——若非东风之利历史将会改写
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
渔家傲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古词
1.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画,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但这首《渔家傲》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2.反复诵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目标导学二:理解词义,概括主旨
提问1:理解词句的含义。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明确: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明确: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上阕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明确:“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有惊人句”,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明确: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去,奔向缥缈的神山寻求幸福。
提问2: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该词通过梦境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通过回答天帝的问话,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三、板书设计
渔家傲
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瑰奇雄伟
词人的理想和抱负:辛苦求索、未见光明渴望自由
追求光明
可取之处
反复诵读诗歌是理解诗意和情感的基础,本节课注重从诵读入手,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作者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不足之处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重点,但有些学生还是难以通过诗词内容来理解。
八年级语文教案14
知识目标:
⑴了解评论的文体特征。
⑵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从事例中引出观点、层层深入说理的特点。
能力目标:
⑴继续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阅读评论的能力。
情意目标:
了解人类探索精神的可贵之处,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建议
课文主题
文章通过对"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事件的追思,回顾了人类敢于探索的精神,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一切科学事业都需要探索精神,"挑战者"号爆炸了,人类的探索精神是不灭的。
课文思路
全文共4个自然段。围绕着人类的探索精神展开。
第1段:由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入笔,写到因此而罹难的麦考利夫以自己探索太空的勇气,为全世界上了惊心动魄的一课。
第2段:由航天飞机,联想到早期的飞机,说明从早期的飞机到今天的航天飞机都是人类探索精神的物化。"挑战者"号虽已化为碎片,但人类的探索精神却得到了发扬。
第3段:由航天事业推及到一切科学事业,说明探索精神不可缺少。
第4段:由自然科学论及社会科学,说明社会科学同样需要探索精神,并由"挑战者"号爆炸了,美国的宇航局并没有因此关门,航天飞机仍会在万里苍穹中穿行,得出结论:人类的探索精神是不灭的。
写作特点
1、摆事实、讲道理。
文章在第1、2段中先后列举克里斯塔·麦考利夫为实现上两次"太空课"的愿望,冒险登上航天飞机最后遇难;以及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和早期飞机的乘坐者的事例,证明探索精神在航天事业中的重要性。作者把"挑战者"号化为碎片,看作是"人类的探索精神"得到了发扬。
在第3段文字中,又列举了达尔文、诺贝尔、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等科学家的事例,说明一部科学史证明一条定理:为了开拓,必须冒险。生动的事例,使人信服,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2、层层推进、深入说理。
本文追思"挑战者"号的目的在于赞扬人类生生不息的探索精神。作者认为:从早期的飞机到今天的航天飞机都是人类探索精神的物化。航天事业需要探索精神,一切科学事业也不例外,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同样如此,这样层层推进,由点到面,有力地证明了人类探索精神存在的可贵之处和普遍意义。
文章由事及理,事理结合,血肉饱满,富于活力。
教学重点切入方法建议
本文是一篇针对"挑战者"号升空后爆炸一事发表看法的评论,旗帜鲜明、举例典型、说理透彻。如何针对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表明观点和态度,摆出事实从不同角度论证观点、层层说理,这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本文可以从这样一些角度切入:
一是从题目的解析入手:"追思"是追忆和思考的意思,表明本文是对"挑战者"号升空后爆炸一事发表看法的,阅读时,要思考作者对此阐述了怎样的观点。
二是从介绍评论特点人手:评论被称为报纸的"旗帜"、"灵魂",是新闻宣传的"第一提琴手",评论有社论、短评、述评、编者按等不同形式。本文属短评,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平易灵活。
三是从比较阅读人手:与新闻《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相比较,在内容、写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有何区别、联系,注意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或通过怎样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的。
八年级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切实掌握文言基本知识,夯实文言基础。
2.充分利用朗读与想象,培养文言语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鉴赏与写作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善于通过辨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字词;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进行品读赏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字词,品味妙语佳句,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诵读法、归纳法、讨论质疑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在情境中,朗读再现
1.导入
展示富春江山水图片,配以悠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营造气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导语:同学们,这就是名闻天下的富春江,景色雄奇秀丽。早在1500多年前,就深深打动了旅程中的吴均,他在寥寥百余字的书信中,将这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今天,我们也来读读这封书信,跟随作者的笔触,饱览富春江的美景吧!
板书课题:与朱元思书吴均
2.朗读
以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齐读、范读、听读等)来培养语感,初步感知内容。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可先由学生发现、质疑、讨论、总结,然后教师助归纳疏通。
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黑板展示:
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泠(líng)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横柯(kē)
(2)读出节奏
这篇课文大部分是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但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还有“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应重读“箭”和“奔”。
(4)注意语速
写景散文,应放慢语速,在舒缓的语调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二、在合作中,归纳疏通
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通过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知识,并设置解答疑难和提交学习成果的环节进行归纳疏通,努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分小组,由组长带领,参考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
2.划出疑难语句,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运用归纳法,小组共同完成重点词汇的整理,力求知新温故。
4.各小组提出疑难问题,全班讨论解决或提交小组学习成果,全班共同分享
如 a 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返回。
b 一词多义:绝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百叫无绝:停止以为妙绝:极
c 重点词语:奔:飞奔的马;负:凭借;轩:往高处伸展;邈:往远处伸展;经纶:筹划……
三、在品读中,质疑赏析
阅读中有所思考、善于发现才能学有所得,教学中应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注重品读,通过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去质疑、探究,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探讨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欣赏水平。
赏析写景之妙:
(1)巧用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表现景物特征,语言美。如“共色”、“缥碧”、“寒树”、“轩邈”、“泠泠”、“嘤嘤”、“疏条交映”等等,都很具有画面感,能激发想象,让人如见其景。
(2)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如:形、声、色等。
(3)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如:对偶、比喻、拟人等。
(4)情景交融,溶情于景。
(5)整体布局巧妙,结构安排得当。采用“总分”的形式结构全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四、在创作中,拓展提高
学有所得,更要学以致用。利用掌握的方法进行创作,才能真正提高。利用品读中领会的写景方法与技巧,活学活用,创作现代版的“我心中的富春江”。
设置一个小小的游戏:设想你是富春江的导游,要求你用最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述富春江如画景色,力求打动听众,吸引他们报名参加富春江之旅。支持人数最多者获胜。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上一篇:凡卡教案范文锦集9篇
下一篇:《五彩池》教案(通用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