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
1、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从三个层面上揭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在认识论层面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社会现象;在目的论层面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与社会互动的机制及协调发展的规律;在选择论层面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中的教育社会问题。研究对象的三个层面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因此,可以在整体上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通过对教育社会现象,尤其是对教育社会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与社会互动的机制及协调发展的规律。
2、如何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坚持“奉行事实判断,摒弃价值判断”的研究原则?
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决定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必须奉行事实判断,摒弃价值判断。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保证研究本身的客观性,保证研究结果能真正成为指导实践的科学依据。
3如何理解有关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界定的争议?
尽管学者们对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确定表述不同,但基本上都倾向于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及社会子系统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这是贯穿于教育社会学研究过程中的一条主线。在此基础上必须进一步的分析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点:
一是研究对象的内容主要是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
二是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主要是来自社会学的。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
1、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有哪些条件推动了教育社会学的产生?
随着西方工业社会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现代教育在提高生产、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这使得西方教育学家逐渐把目光转向更广阔的社会,西方社会学家也希望借助教育来解决社会问题。教育社会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简述教育社会学学科制度成形的标志?
有三个标志:一是有关大学开设该课程或系列讲座;二是成立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三是出版学术刊物。
3、简述功能主义、冲突论学派和解释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1)功能主义,其早期代表人物有英国的H.斯宾塞、法国的迪尔凯姆等;当代的代
表人物有美国的T.帕森斯和R.H.特纳,英国的B.伯恩斯坦和E.霍珀,法国的P.布迪约该学派认为,社会犹如一台机器,它的各个组成部分都互相关联,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部分;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社会的和谐和进行筛选;主张通过学校进行道德教育,以使个人社会化,成为一个社会的人。
(2)冲突学派。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W.沃勒、S.鲍尔斯和H.金蒂斯等,冲突学派认为,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功能是再生产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即再生产未来的劳工被异化了的意识;资本主义的教育和经济之间有一种互惠关系;教育制度正是通过一种貌似公平、客观的英才教育机制把人们安排到不平等的经济地位上,从而使经济不平等合法化。
4、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向的修正表现在哪些方面?
?不同观点、不同取向的研究者之间交流。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理论与应用研究并存
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
?可分为三个时期:1922-1949创建时期
?1949-1979停滞时期;1979到至今恢复重建时期
?创建时期:翻译介绍国外,出版著作,开设课程
?停滞时期:学习苏联,取消社会学及相关研究
?重建时期:成产“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开设课程;建立学校团体,刊物等
教育社会学发展趋势
◆研究领域上,表现为教育社会学与社会教育学结合(社会发展的高龄化、信息化、
国际化、学习化、价值多元化,社会问题增多,研究焦点突出学校教育范畴,拓展至社会教育领域
◆重视国际比较研究及交流与理解(文化碰撞、文化冲突等导致新教育问题)
◆关注教育生态环境的研究(社会外部环境急变,导致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产
生新变化,如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人与人直接交流减少,不安、孤独
第三章社会结构:教育格局的规定因素
1、简述不同社会经济结构背景下教育职能的演变?
原始社会教育的功能模糊;奴隶、封建社会教育的政治功能占主导;近代社会经济功能是教育的核心功能;现代社会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达到统一。
从教育功能的历史演变来看,育人功能是教育内在的、本质的功能,社会功能是教育派生的、外显的功能。
2.结合实际谈谈不同的文化结构对教育取向的影响?教育影响
社会局部渐变导致教育中的部分内容细微调整。包括教育观念、教育规范系统、教育设施
及学校组织系统的变革。
三)社会剧变对教育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改造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思想等领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社会巨变彻底打破了旧教育制度,建立起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新制度。
四)社会转型教育教育影响
社会转型主要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的变迁(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封闭社会转向开放社会、伦理型社会转向法制社会等)
由于我国现代化基本上属于赶超型,其发展与早期现代化国家的知自然演进不同,结果是现代化因素与传统因素及新旧体制既相偶合又相冲突的形式共存。这种情况构成了当代我国教育变迁的整体背景。其中社会的“体制转型”与“观念转型”对教育影响最大。
3信息化时代的文化传递结构中,学校面临着哪些挑战?信息化时代如何去整合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影响?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学校里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无法回避信息化的巨大冲击,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其旧有角色的挑战,信息时代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要成功的从传统角色转换,其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成为转换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的信息素养正在成为教师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其能较好的进行信息时代的角色转换,成为当前教育界的一大课题。
第四章社会差异:教育机会不均的主要根源
作业题:
1、“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是什么?
均等包括着教育起点平等,过程的平等,以及最终目标的平等,而机会平等则是包括一组对个人的教育有影响的变量,其内涵是处于同一社会的个体,在入学机会,教育过程及受教育的结果上都应是平等的,任何受到区别对待或条件不均等都被视为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教育机会均等”
一“起点均等”
(包括就学机会及学校条件的均等)
二“过程均等”
(包括教育内容及师生互动的均等)
三“结果均等”
(包括学业成就、最终活动学历及教育对日后社会生活机会影响的均等)
2、地区差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我国我国现阶段省市自治区间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两个重要特征:
?(一)是各省市自治区发展水平所属层次一般较为稳定,
?(二)是不同层次间差距逐渐拉大。
地方政府的公共教育投入、群众的家庭教育支出、地区的地理自然环境及文化传统与教育价值取向——综合地决定着地区的教育机会状况,不同地区在上述诸方而因素的总体差异终将导致地区间教育机会状况的失衡。
地区间教育机会状况失衡,表现在两个方面:
1 首先表现为就学机会实际享有上的失衡
2 地区间教育机会失衡表现在儿童入学后所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上。
3、结合我国实际,谈谈阶层差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
第五章社会变迁:教育变迁的根本动力
作业题:
1、社会渐变对教育系统产生什么作用?
(一)社会渐变对教育影响
社会渐变可以分为两种形态:社会整体的渐变(迄今为止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的整体的历史长远都有是在渐变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局部的渐变(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社会子系统内部都可能存在或快或慢的变迁差异
(二)社会局部的渐变对教育影响
社会局部渐变导致教育中的部分内容细微调整。包括教育观念、教育规范系统、教育设施及学校组织系统的变革。
2、试析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混变对教育的影响?
“体制混变”指的是这样一种局面:新旧体制同存于世,既相互耦合又相互冲突;
同具功能,时而相互弱化时而相互强化。从分析的角度来看,混变中的社会体制
含有新旧两部分。而从综合的角度来看,混变中的社会体制既非完全的新体制,
也非完全的旧体制,而是一种大杂烩,其不同部分之间相互矛盾与冲突的现象之
普遍,整合程度之低,常使“体制的权威”荡然无存。
社会体制混变很少有不引发教育体制混变的。
首先,社会体制混变会致发“非教育的”乃至“反教育的”教育失范。
社会体制混变也会致发“非文化的”乃至“反文化的”教育失范。社会体制混变还可能致发“非社会的”乃至“反社会的”教育失范。与此同时,社会体制混变也可能间接诱发教育失范,其依据是任何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对教育均具有相应的“氛围效应”。社会体制混变很容易导致教育系统对社会的认知形成“混乱”、“无序”、“无科学性可言”之类的“刻板印象”,并在其自身变迁过程中不自觉地、有时甚至是自觉地逐渐形成“跟着感觉走”的“风格”,出现许多非规范的、非合理的行为,结果使得原本的一些有计划的变迁也常常带有无序的有计划变迁
或有计划的无序变迁的色彩。
第六章教育中的基本社会角色:教师
作业题:
1、要调查教师的层面社会地位,一般包括哪些步骤?
衡量教师职业地位的高低主要有三个基本标准,一是教师的经济收入和物质待遇;二是国家法律或政策上对教师职业重要性的评价,即政治待遇或社会地位;三是社会成员从主观上对教师职业群体自身能力及整体状况的评价,即社会声望。
2、结合实际,谈谈对教师双重角色及其角色冲突的理解?
教师角色十分复杂:教师对个体而言是职业;对社会而言是教育者;对学校来说是受雇者;对校长来说是下级;对其他老师来说是同事;对学生来说则是一个知识权威。
二、教师角色冲突
教师是承担着多种的角色的,并且这些角色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在这种情
况下,教师的角色冲突几乎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这种冲突既可能发生
在几种不同的角色之间,也可能发生在教师角色和承担这种角色的情景之
间
3、教师的权威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
比较严谨与细致地研究教师权威的学者,是克利夫顿与罗伯兹,他们在“教师权威:一种社会学观点”(1990)一文中,以韦伯的“权威三类型说”为基础,提出了教师权威的四层面说:法定的权威、传统的权威,这两者均源于教育制度;感召的权威、专业的权威这两者均源于教师的个人因素。四者的互动构成了教师的实际权威。
第七章教育中的基本社会角色:学生
作业题:
1、学生处于哪三重社会之中?
答:处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这三重社会之中。
2、学生为什么会形成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有何功能?
同辈群体: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主要指儿童、青少年的非正式群体)形成同辈群体的主要原因在于为了满足其在家庭与学校中得不到的各种需要,特别是平等的需求。
学生同辈群体主要有两个功能:
保护功能。保护功能是指同辈群体可以使学生个体少受或免受成人世界的伤害,表现为同辈群体提供了一种平等互助的社会环境。
发展功能。发展功能是指同辈群体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例如,同辈群体有助于发展学生表达自我的能力、展现自我的能力、相互沟通的能力、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3、哪些因素影响学生互动性重要他人的出现?
答:互动性重要他人是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其影响因素1:随年龄而变。2:随自身属性不同,如家庭背景、学业成绩,班级职务,
性别,人际地位等。3:有不同层面区分,如根据需要可同时拥有几个不
同的重要他人
第八章教育中的主要社会组织:学校
作业题:
1、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析学校组织有何特性?
对学生而言:规范性组织:以学习规范、行为规范来控制。主要是根据教育活动本身作用来,社会要求内化到个体身上,这原则上要求以说服或感化为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强制性组织
规范性是以一定强制性作为前提的。
学生作为“学校组织的成员” 是外部“逼迫”的结果(义务教育)。学生角色是一个非自愿的角色,在学校组织中被制度地规定作为教师权威的服从者,学生无权利自已决定是否“脱离”学校,无法改变自已在学校组织中的服从地位。
现代社会学校并末根除物理的威逼手段。体罚或变相体罚在各国都存在。训斥更是家常便饭。可以说仅次于监狱之类的管制组织与部队之类的军事组织。
特别是当教师以精神手段说服学生无效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物理手段。师生冲突往往发生于此时。
对教师而言:规范性组织
学校对教师的育人活动无法象企业对工人那样通过物理手段来要求服从,不得不寻求精神的监督手段。
教师作为文化阶层,不得不时刻注意自已言行,有“自尊”与“自律”特征,最有效的手段是精神的监督。
功利性组织
教师获取经济来源的职业场所。
学校利用教师与其的经济关系采用增减工资、奖金等物质刺激手段来显示其权威,促使教师服从学校。
同时教师根据经济关系来调节自已行为,以便服从组织行为来谋求更多物质利益。
2、为什么说学校是一个异质性结构的组织?
学校是一个异质结构,首先体现在学校成员的组成实际上主要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教师与学生。师生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学校作为一个异质结构,还体现在教师与行政领导、教师与非教学人员之间所存在的观念差别、所依据的规范不同等,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对立与冲突。这样一个异质结构往往意味着,学校是一个充满冲突和对立可能的组织。
3、在学校中,普遍主义取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我国“讲授教学论”所秉持的是普遍主义方法论。这种方法论的价值追求是:消除个性、控制一切。其具
体表现是“知识传授论”与“讲授法主导论”。
4、学校间的分层对学生和教师会产生什么影响?
第九章教育中的主要社会组织:班级
作业题:
1、为什么说班级是自功能性和半自治性组织?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具
有自功能性和半自治性两大特点。1)作为学习者组织的自功能性。班级成员是担负着学
习任务的学习者,这一学习任务的性质是为了学习者将来进人社会生活做准备
的“奠基性学习”。因此班级作为一种组织,它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实现更有
效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培养技能以及价值观。它的目的是直接指向组织内部成
员—一—学生的。另外班级组织的建立也是由于现代社会中,青少年学生的奠
基性学习,尤其是社会文化的奠基性学习没有办法在个体独处的空间里完成,
而是需要借助于群体生活的环境。而班级组织就是社会向青少年提供的一种在
校期间群体生活的基本环境。归根结底,班级组织的功能体现在受教育的人身
上,它的根本生存目的在于其组织成员的社会化,因而自功能性是其区别于其
他组织的重要特征。
(2)作为非成人组织的班级——半自治性。班级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特
性就决定了这一组织的特征。毫无疑问,也是非成人组织。与成人组织不
同,班级的管理并非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而是在相当程度上必须借助外部力量,
这就形成了班级的另一个特征一半自治性。
半自治性有两层含义,一方面班级有自治的倾向,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
班级无法实现完全自治。班级自治的倾向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学生的自
主愿望。学生的自主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不断增长,他们开始寻求不再完
全依靠父母,独立控制自己的生活。但在家庭的环境中,实现这点还需时日,
于是在离开家长进入学校的那一天开始,学生就在这片新天地里开始努力尝试
独立自主的生活*可以说,追求自治是学生的一种自然倾向,也是他们社会化
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其次,班级的性质也为学生实现自主提供了平台。班
级是一个同辈组成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没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处于平等的
地位。也不会有家长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们独立自主地与其他
同学交往、参加班级活动。构建自己的人际关系。
2、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对班级会产生哪些影响?
非正式群体特点:人数少,三五为群;吸引力强,群体内部为相互选择;凝聚力
强,能自觉维护本群体利益;沟通效率高,信息能在群体内迅速传至每一个人。
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组织的作用
积极方面:满足学生交往与表现自我需要;加强班级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
消极方面:容易导致班级中小圈子现象;影响成员对班级组织活动的参与
3、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师生互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是一个由认知、情感、行为相互作用动态发展的系统。教师期
望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影响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积极期望和消极
期望对师生互动的影响不同,教师对学生的期待表现在态度,肢体行为,
及言语行为,积极的期待比如奖励、鼓励等会促进课堂学生师生间的互
动,促进知识的吸收,利于教学,而消极的期待会表现在对学生的批评,
会不利于师生互动,长期下去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第十章教育中的特殊社会文化:课程
作业题:
1、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对课程的不同价值赋予?
2、同套课程间的地位分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试分析教师和学生如何影响课程的实施?
第十一章:教育中的核心社会活动:课堂教学
作业题:
1、结合实际,谈谈我国中小学课堂的时间构成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2、结合教材和实际,谈谈师生互动差异的表现和影响?
第十二章:教育的社会功能诸论述评作业题:
1、简评教育的“唯正向功能论”?
2、简述“学校消亡论”的主要观点
上一篇:恭喜亲友考上大学的祝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