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名词解释题。(5 题, 每题 4 分。)
1. “寓庄于谐” : 生活中的这种戏剧本质和特点反映在戏剧艺术中就是“寓庄于谐” , 即用诙谐可笑的形式表现严肃深刻的思想内容。 艺术家必须按照生活戏剧本来的特点进行再现和表现, 才能产生喜剧效果, 产生喜剧效果, 产生优秀的喜剧作品。 所以“寓庄于谐” 是戏剧的本质。
2. “大音希声” :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 “声” , 指单一所发之声; “音” , 指各种声之配合变化; “大音希声” , 即音声相和莫辩宫商的妙境。 它含义丰富, 是一种自然完美、 蕴藉宏深、 变化多端之音, 其声悠扬回荡, 若断若续, 达到高度的和谐。
3. 气韵生动: 中国绘画的最高品第是“气韵生动” ,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从理论渊源看, 谢赫的“气韵生动” 是对前人尤其是对顾恺之以形鸟神论的进一步拓展。是对“神” 这种观念的具体化、 精密化。
4. 气韵之韵: 韵, 本指音韵、 声韵, 这里是从魏晋时人物品藻中引用过来的概念, 是就人物形象所表现的个性、 情调而言, 指一个人的风神, 风韵、 风姿、 神貌, 即一个人内在的个性气质, 精神风貌, 以及性格特征。
5. 有我之境: 所谓“有我之境” , 是指诗人把自己的感情移入景物之上, 物因情迁, 移情的结果, 是“物皆著我之色彩” 。 如“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
6. 无我之境: 所谓“无我之境” , 是指作家在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中, 把自己的情感意趣隐藏起来, 物和我似乎合而为一, 使人看不出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 就是“以物观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 。
7. 意味: 所谓“意味” 是指一种极为特殊的, 不可名状的审美感情。 这种感情只有在有审美能力的人审视上述纯粹形式时, 才能出现。 “意味” 实际上就是各类视觉艺术品带给我们的审美感情。
8. “游” (外物、 外天下、 外生) 也可以称作(无己、 无功、 无名) 和(心斋、 坐忘) :外物: 抛弃贫富得失等各种计较。 外天下: 排除对世事的思虑。 外生: 把生死置之度外。
9. 以物观物: 第一个“物” 是指纯粹自然状态的, 一平如水的诗人心境, 是指审美静观中的主体; 第二个“物” 是指审美静观中的客体。 “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 , 按叔本华的说法, 是诗人“在客体中丧失了自己” , 就是说, 甚至忘掉了他个人的存在。
10.共通感: 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 此“理” 即人性中共通的东西, 人与人之间彼此一致的可能性。 有了它, 美才是可以共享的, 而必须是共享的; 美感才是可以传达的, 而且必须是传达的; 艺术才是可以欣赏的, 而且必须是欣赏的。
11. (“真善美” 、 “赋比兴” 也需要注意会在名词解释中出现, 需简明解释。 )
二、 简答题。 (2 个, 一个 10 分, 一个 15 分。 )
1. 作为美学范畴的“气” 包含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 第一, “气” 是艺术的根源, 刘勰: “写气图貌。 ” 钟嵘: “气之动物, 物之感人, 故摇荡性情, 行诸舞咏。 ”
第二, “气” 表现为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曹丕: “文以气为先, 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强而致。 ”
第三, “气” 构成艺术品的生命。
2. 什么叫做“有我之境” 和“无我之境” ? 举例说明。
答: 有我之境: 所谓“有我之境” , 是指诗人把自己的感情移入景物之上, 物因情迁, 移情的结果, 是“物皆著我之色彩” 。 如“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 无我之境:所谓“无我之境” , 是指作家在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中, 把自己的情感意趣隐藏起来, 物和我似乎合而为一, 使人看不出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 就是“以物观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 。 如: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3.悲剧的分类。
答: 第一类, “某一剧中人异乎寻常的, 发挥尽致的恶毒” 所造成的悲剧, 如理查三世、 雅葛、 夏洛克等所造成的悲剧。第二类: 盲目的命运所造成的悲剧, 大多数古典悲剧属于这一类, 近代悲剧也有这样的例子,如《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三类: “道德上平平常常的人们” 造成的悲剧。 这一类悲剧由于来源于平常生活, 没有什么偶然的人为因素, 更容易使人们看到人生的苦难和不幸就是人生的本质, 从而悟出放弃整个生命意志的道理。
4.什么叫“无利害而生愉快” ?
答 : 无利害而生愉快: 鉴赏判断是一种无关利害, 只关系对象形式的情感判断。
(1) 鉴赏判断力使人获得的不是一种知识, 而是一种感性的愉快, 这种愉快是主观的、 审美的。 美感是一种快感。
(2) 鉴赏判断力不涉及利害关系, 不是欲念的满足, 只关系到对象的形式, 对对象只存在着无所欲求的美的形式方面的快感。
(3) 既然审美判断不涉及欲念和利害关系, 审美活动就是自由的。 所以审美是无利害的, 或者说, 是超功利的, 但同时又是能够带来快感的, 这就叫做“无利害而生愉快” , 即“唯一利害关系的自由的快感” 。
5. 崇高与美的差异。
答: 1. 从崇高的对象看, 崇高的事物是无形式和无限的。 美在于对象的形式, 美的事物必须有具体可感的形式。 而崇高是无形式和无限的, 所谓无限时心理意义上的无限。
2. 崇高感是消极的愉快。 从二者所激起的心理反映看, 美感是单纯的快感, 崇高则是由痛感转化的快感。
3. 崇高在人的心里。 康德认为, 崇高的根据全然不在对象, 而反存于主体的心中。 能唤起人内心的崇高观念。
4. 崇高的类型。 康德认为, 崇高就是全然伟大的东西, 它分为两种类型, 即“数学的崇高” 和“力学的崇高” 。
三、 论述题。 (2 个, 20 分一个。 )
1 马克思把戏剧的产生放到一个更加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去揭示其产生的必然性。 马克思说:“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 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 可以说都出现过两次, 他忘记补充一点: 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 第二次是作为闹剧出现。 ” 如何理解?
答: (1) 关于“第一次是以悲剧出现” 指当新生事物诞生时, 新生力量总是弱小的, 而旧势力总是强大的, 在新生事物战胜旧势力的历史进步过程中, 新旧势力交锋的结果是新事物受到挫折, 旧势力对新生进步力量的矛盾激化而成的巨大历史事变常常以悲剧形式出现。
(2) 关于“第二次是以闹剧出现” 指随着历史的发展, 新旧力量的对比不断发生变化, 旧事物最终要被新事物取代, 新生进步力量最重要被新事物取代, 新生进步力量最终要战胜腐朽落后的旧势力, 而旧势力往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以强大的假象掩盖其虚弱的本质。 在必然灭亡的情况下与新生势力较量, 从而形成新旧势力的再次交锋以闹剧的形式出现。
(3) 所谓“闹剧” 1、 指社会生活中的否定方面, 即讽刺性喜剧。 因为陈旧的生活方式走进坟墓时, 往往具有“用另外一种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 的特征, 这正是陈旧方式的一种自我嘲讽。 2、 喜剧是以倒错、 乖讹、 自相矛盾的形式显示现实生活本质的一种美学范畴。
2.结合卓别林《大独裁者》 分析黑格尔的喜剧观。
答: 黑格尔的喜剧观: 喜剧的过程及结果来自于人物自身性格与行动、 目的和动作的内在矛盾。 喜剧人物所追求的是一个脱离实际的目的, 从根本上实现不了, 在喜剧过程中不断地制造矛盾, 不断地暴露自己的缺陷和可笑之处, 最终使主体意志和行动都落空, 化为无意义,他们是一些低下的人。 (结合卓别林喜剧《大独裁者》 分析。 资料)
3. . 何为“赋、 比、 兴” ? 举例说明。
答: 赋: 赋就是铺陈直叙, 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铺陈与排比往往结合使用。 例子: 《七月》 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 就是用赋。比: 比即打比方, 以彼物比此物, 诗人有本事或情感, 借一个事物作比喻。 一般说, 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 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 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例子: 如《魏风·硕鼠》 以硕鼠比喻统治者、 《卫风·硕人》 描绘庄姜之美, 用了一连串的比。兴: 兴也叫“起兴” ,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它往往用鲜明的形象为抒情发端, 而这些形象绝大多数就取材于周围的自然世界。 例子: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借此起兴。
四、 分析题。 (1 个, 20 分)
范围猜测:
大音希声、 游
气韵生动
有意味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