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多边主义:世界发展的破局之策 2024秋形势与政策中宣部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多边主义:世界发展的破局之策

【教学目的】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再次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当口。习近平主席系统阐释了21世纪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多边主义,为解决好这个时代面临的课题指明方向和出路。教学中,通过阐释多边主义的核心要义、基本原则以及中国践行多边主义的行动做法,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才能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中国始终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重点内容】

1.讲清楚世界面临的时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正确出路。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不稳,意识形态偏见仍存,发展鸿沟有待弥合,全球性挑战日益严峻。面对错综复杂的时代问题,出路在于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讲清楚多边主义的历史沿革和基本原则。我国倡导的多边主义建立在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之上,强调要坚持开放包容,不搞封闭排他;坚持以国际法则为基础,不搞唯我独尊;坚持协商合作,不搞冲突对抗;坚持与时俱进,不搞故步自封。

3.讲清楚中国践行多边主义的行动做法。中国始终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国际抗疫合作,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可持续发展,推进科技创新,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方案,作出了中国贡献,展示了光明前景。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多边主义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2.充分阐释多边主义的要义与“伪多边主义”的本质

【教学导入】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美截然不同的行动形成鲜明对比。在中国毫无保留、全力支持全球抗疫行动时,美国则上演“甩锅”“泼污”“追责”戏码,转移矛盾、制造冲突。美国拜登政府虽号称“回归多边主义”,但在全球抗疫方面“说得多,做得少”。2021年6月14日,一则“美国政府向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政府捐赠了80瓶辉瑞新冠疫苗”的消息,引发网友和国际媒体的嘲笑和吐槽。1瓶辉瑞新冠疫苗包含5~6剂疫苗,换言之,80瓶疫苗仅相当于400多剂疫苗,按照一人两剂的接种流程,只够为200多人接种。6月1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宣布中方已向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捐赠了10万剂新冠疫苗,其采购的20万剂中国疫苗6月15日已运抵,中方将继续为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公平可及作出努力。此外,在国际疫苗供应紧张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已抢购并超量囤积新冠疫苗约26亿剂,占全球1/4,远超自身所需,上亿剂疫苗正闲置在仓库里。这一行为引发国际社会的强烈不满。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一份研究报告预计,到2021年底,美国或将拥有超过10亿剂剩余疫苗。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性的问题和挑战,什么样的理念和行动才是国际社会的正确选择?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全球公共卫生面临严重威胁,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人类经历了史上罕见的多重危机。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之问,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发表特别致辞,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把握时代脉搏,倡导“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为世界发展提供破局之策、贡献中国方案。

一、当今时代面临的四大课题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英国文学家狄更斯曾这样描述工业革命发生后的世界。今天,我们也生活在这样一个矛盾的世界中。一方面,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意识形态偏见加深、南北发展差距拉大、全球性问题频发,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日益上升。

1.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不稳

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世界遭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以及主要经济体超常规的政策支持下,虽然世界经济在2021年企稳回升,但复苏势头仍然很不稳定,前景依旧阴影重重。

复苏势头渐显。得益于主要经济体的财政支持以及2021年下半年有望出现的由疫苗广泛接种推动的经济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6%,认为全球经济将出现更强劲复苏。具体而言,发达经济体总体预计增长5.1%,其中美国将增长6.4%,欧元区将增长4.4%,日本和英国将分别增长3.3%和5.3%;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总体预计增长6.7%,其中中国将增长8.4%,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推动力。此外,全球贸易与投资也有所好转。贸易方面,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21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将增长8%;投资方面,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202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仍将继续处于低迷状态,下滑幅度预计在5%~10%。虽然依旧是负增长,但是相较于2020年42%的跌幅已明显好转。

发展前景未定。尽管疫苗的持续推广提振了人们的信心,然而一年多来,疫情起伏反复、病毒频繁变异、病亡人数持续增加,许多国家不得不重启限制措施,对世界经济活动再次构成冲击。加之前期的刺激措施已极大消耗了各国政府的政策空间,部分国家债务与赤字同增,甚至已经陷入危机边缘。未来,这场公共卫生危机的演变路径、疫苗对变异毒株的作用效力、各国现行政策行动的效果以及融资环境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等因素将与各国国情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和步伐。

2.意识形态偏见仍存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差异性是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各国本应包容互鉴、相互尊重,共同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但总有些国家唯我独尊,在国际上炒作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差异,企图搞“小圈子”、制造分裂。

无视文明多元共存。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不同,如同中餐和西餐、筷子和刀叉,各有存在的理由。美西方及部分国家的激进势力无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偏执地将人类文明分为三六九等,狂妄地将自身所在的族群视为“天选之民”“山巅之国”,将本国历史文化与社会制度视为“普世价值”。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上,对他国的政治制度、少数民族政策以及人权发展状况等进行无端指责与攻击,甚至恶意散布谎言和虚假信息,严重干涉他国内政,试图把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强加于人,这种以意识形态割裂世界的行为是历史的倒退。

敌视他国发展进步。21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经济实力快速增长,国际话语权逐步提升,正在成为全球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部分西方大国不仅没能以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态度对待这些国家,反被猜疑、敌视和恐惧的心理所左右,戴着“有色眼镜”对其一举一动妄加揣测和解读,将其视为可能挑战自身霸权的战略竞争对手,千方百计想要遏制其发展崛起。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多个领域对其进行打压,甚至专门制定纲领文件并推动立法,将这种对抗提升至战略层面。

3.发展鸿沟有待弥合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鸿沟,是当今世界发展的痼疾。2019年,联合国贸发会议一份名为《从发展到分类:世界改变了多少》的研究报告指出,在过去25年间,尽管不少国家经济增长迅速,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鸿沟依然存在。

贫富差距拉大。贫富差距问题一直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难题,各国之间的贫富程度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私人财富数量不断增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研究发现,全球最穷的20%人口的收入份额不到2%。然而,最富的1%人口的收入份额从1990年的18%已升至2016年的22%。总体而言,超过2/3的世界人口现在正在经历收入和财富不平等,这一状况极大破坏了可持续发展的前景。疫情之下,世界贫富差距面临扩大甚至固化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表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不包括中国)2020—2022年的累计人均收入损失相当于2019年人均GDP的20%,而发达经济体的收入损失约为11%。世界银行测算数据也显示,2020年全球因疫情产生的“新穷人”数量达1.19亿~1.24亿人,到2021年这一数字还将增至1.43亿~1.63亿人,其中约82%集中在中等收入国家。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拉大全球富有国家和贫穷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

不平等问题凸显。减少不平等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之一。联合国《2020年世界社会报告》指出,虽然某些基于性别、种族、族裔、残疾、移民地位和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等指标有所改善,但在其他许多方面,资源、机会、权力的不平等仍在增加。例如,乐施会2021年达沃斯报告显示,在教育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导致最贫穷国家的儿童失学近4个月,而高收入国家的儿童仅失学6周;在医疗方面,超过87%的新冠疫苗接种集中在高收入或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占全球人口16%的高收入国家购买了全球70%的疫苗。与此同时,随着疫情对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未来,工作、教育、医疗、保健甚至社交等领域都将越来越依赖数字技术,在线和移动技术等新领域正出现获取差距,这种数字鸿沟更加限制了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努力。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新型冠状病毒像是一张X光片,它令我们所建立的社会脆弱框架中的裂痕一览无遗。”

4.全球性挑战日益上升

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正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正在面临愈发严峻的全球性挑战。

传统安全威胁不断变化。联合国成立70多年以来,传统安全威胁的性质已发生变化。从全球来看,因战争死亡的绝对人数自1946年以来一直在下降,但冲突和暴力的发生数量正在上升。当前,大多数冲突发生在派系民兵、犯罪分子和国际恐怖组织等国内团体之间而非国家之间。尚未解决的社会动荡、政治分裂和地缘政治紧张等都成为冲突产生的主要因素。跨国界的政治、经济、军事问题相互联系,让冲突和暴力的持续时间更长、影响更深远。此外,技术进步正在改变冲突和暴力的发生方式。例如人工智能的使用正在增强网络、实体和生物袭击,提升了袭击的精确性和隐蔽性。

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类似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绝不会是最后一次。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粮食和用水短缺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并相互交织。气候变化是这个时代的决定性危机。过去4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世界气象组织2019年9月报告显示,全球气温比工业化前至少高出1摄氏度,接近科学家警告的“无法接受的风险水平”。如果人类不减缓全球碳排放,气温到2100年可能上升3摄氏度,对世界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此外,气候变化直接导致土壤退化,同时限制了饮用水和农业用水的可得性和质量,加剧了世界对土地、食物和供水等资源的竞争,进一步深化了社会经济矛盾,并日益频繁地造成大规模人群的流离失所。据世界银行估计,如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和南亚将有超过1.4亿人被迫从所在区域内迁移。

二、照亮前行之路的多边主义

历史总在不断前进,时代期待新的答案。面对当今时代的四大课题,各国是选择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决定着人类的前途命运。对此,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的问题错综复杂,解决问题的出路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多边主义历史沿革

基于联合国宪章的多边主义经历了持续演进的历史过程,体现了人类社会从战争到和平、从特权到平等、从垄断到协商的历史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联合国应运而生。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其确立的尊重国家主权、和平解决争端、不干涉内政等原则,构成了现代国际法的基石,标志着多边主义新的重要开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亚非拉国家掀起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运动,一大批发展中国家获得独立并加入联合国,有力促进了多边主义发展与进步。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加入,对多边主义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联合国逐渐成为最具普遍性、代表性、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多边主义的正义性、进步性、人民性不断增强。

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机制不断建立和完善,多边主义成为世界各国明确政策取向。例如,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应运而生,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等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决策。

2.多边主义四项原则

我国倡导的多边主义建立在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之上,同世界多极化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一脉相承,并提出坚持开放包容、坚持以国际法为基础、坚持协商合作、坚持与时俱进四项原则。这些主张体现时代进步,符合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利益,为多边主义增添了中国智慧。

坚持开放包容,不搞封闭排他。多边主义的要义是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多边主义是旗帜,而不是幌子;是信念,而不是说辞。我们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抵制伪多边主义。无论是以多边主义为幌子,搞新的集团对抗;以多边主义为借口,将少数国家制定的规则强加给国际社会;还是以多边主义为掩护,抱持意识形态偏见,搞“小圈子”“新冷战”,排斥、威胁、恐吓他人,动不动搞脱钩、断供、制裁,都只能把世界推向分裂和对抗。

坚持以国际法则为基础,不搞唯我独尊。“法者,治之端也。”国际社会应该按照各国共同达成的规则和共识来治理,而不能由一个或几个国家来发号施令。联合国宪章是公认的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多边机构是维护多边主义的基本框架。要厉行国际法治,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维护多边机构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恃强凌弱、唯我独尊,靠胳膊粗、拳头大说了算,世界终将滑向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给人类带来灾难性后果。

坚持协商合作,不搞冲突对抗。一个和平的世界应该承载多样的文明,一个稳定的秩序应该容纳不同的制度。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面对国家交往中的差异和分歧,通过沟通增强政治互信、推动对话协商消弭分歧、利用斡旋调解定分止争是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理念,以邻为壑、自私自利的狭隘政策,垄断发展优势的片面做法,结果必然是封上了别人的门,也堵上了自己的路。

坚持与时俱进,不搞故步自封。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是大发展的时代,也是大变革的时代。当前,国际贸易、金融、安全等领域的形势和国际力量对比均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美国主导建立的全球治理体系,无法有效应对国际上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21世纪的多边主义要守正出新、面向未来,既要坚持多边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也要立足世界格局变化,着眼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在广泛协商、凝聚共识基础上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三、践行多边主义的中国行动

“践行多边主义,不能坐而论道,而要起而行之,不能只开药方,不见疗效。”中国不仅多次表达了坚定捍卫多边主义的立场和意愿,而且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多边主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方案,作出了中国贡献,展示了光明前景。

1.积极参与国际抗疫合作

疫情初期,一批印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抗疫援助物资温暖了中国人的心灵。面对疫情,无论是“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的西方智慧,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理念,都说明战胜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疫病,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都体现着多边主义协商合作的基本原则。

坚定站在抗疫国际合作的“第一方阵”。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始终高举“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大旗,站在多边主义的一边,开展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全球紧急人道主义救援行动。截至2021年5月,中国在产能有限、自身需求巨大的情况下,已经向150多个国家和13个国际组织提供了抗疫物资援助,为全球供应了2800多亿只口罩、34亿多件防护服、40多亿份检测试剂盒。此外,中国同联合国合作,在华设立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全面落实二十国集团“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缓债总额超13亿美元,是二十国集团成员国中落实缓债金额最大的国家。中国还将在未来3年内再提供30亿美元国际援助,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抗疫和恢复经济社会发展,将多边主义协商合作的原则书写在全球抗疫答卷中。

坚定担当疫苗公平分配的“第一梯队”。疫苗分配公平是国际公平正义的体现。中国坚定秉持疫苗公共产品的“第一属性”,反对搞“疫苗民族主义”,努力弥合“免疫鸿沟”,努力提高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让各国人民用得起、用得上,真正成为“人民的疫苗”。中国在全世界率先承诺疫苗研发后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并在全球健康峰会上再次承诺,尽己所能对外提供更多疫苗,支持本国疫苗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转让,支持疫苗知识产权豁免。截至2021年3月,中国已经同10多个国家开展疫苗研发和生产合作,100多个国籍的10多万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向80多个有急需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援助,向40多个国家出口疫苗,践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

2.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

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升温的背景下,中国始终坚持包容开放、与时俱进的多边主义原则,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坚定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与其他国家分享发展经验,共享发展红利。

扩大开放,开出促进经济复苏的良方。立足当今,开放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现实要求。放眼未来,开放合作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2020年11月4日至1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如期举行,向世界彰显了中国坚定扩大开放的决心。在疫情这一特殊背景下,各方合作意向热度不减,累计意向成交726.2亿美元,进博会日益成为畅通国际经贸血脉的世界级平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为各国客商搭建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贸易投资平台;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释放深化国际经贸合作的积极信号;全面实施外商投资法,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中国不断与时俱进,致力于以更短的负面清单、更好的营商环境、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各国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为世界经济走出晦暗隧道指明方向。

合作共赢,践行追求共同发展的诺言。中国的发展,追求的不是一花独秀,而是春色满园。中国践行开放包容的多边主义原则,从不搞歧视性、排他性标准、规则、体系,不搞割裂贸易、投资、技术的高墙壁垒,将自身发展寓于全球发展,在同各国多边互动中实现普惠共赢。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截至2021年6月23日,中国已经同14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6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规模宏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惠及沿线各个国家。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产品,疫情期间,中欧班列货运量逆势上涨,成为稳定全球供应的“钢铁驼队”,带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迸发生机。此外,作为国际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者,中国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东盟十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共同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共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贸区,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3.促进世界绿色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相近、理念相通,都将造福全人类、惠及全世界。中国一直秉承多边主义理念,同各国建设紧密的绿色发展伙伴关系,与世界携手共建美丽家园。共筑绿色发展之路,中国是毫不推脱的践行者。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坚信在气候变化挑战面前人类命运与共,单边主义没有出路,坚定不移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达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宣布努力实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碳中和等国家自主贡献新目标。中国着眼绿色发展,打造面向未来的合作动能,倡议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加强国际绿色能源、绿色基建、绿色金融合作,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全球绿色发展中不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共绘可持续发展蓝图,中国是兼济天下的贡献者。扶贫减贫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重要目标。习近平主席强调,“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坚持多边主义,同世界各国携手推进国际减贫进程。2020年中国提前10年实现减贫目标,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带动发展中国家脱贫。从惠及东南亚国家的“湄公河太阳村”“光明行”“爱心行”等活动,到非洲民众交口称赞的菌草种植、杂交水稻等项目;从设立上海合作组织减贫联合工作组,到发挥数字减贫作用为中小企业、妇女、青年等群体提供更多脱贫致富机会,中国力所能及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4.推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坚守开放包容的多边主义原则,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为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致力于推进科技交流合作。世界发展受益于科技进步,人类命运因科技合作而更加紧密。中国致力于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促进世界科技互惠共享。嫦娥四号探月工程顺利实施的背后就凝聚着诸多参与国的贡献。嫦娥四号探测器上搭载了德国、瑞典、荷兰和沙特的载荷,中继星上配置了荷兰低频射电探测仪;中国在南美洲建设的阿根廷深空站参加了测控任务,与俄罗斯合作的同位素热源保障嫦娥四号安全度过月夜,与欧空局在深空测控方面也相互支持;中美双方也开展了积极合作,商讨利用美方在月球轨道运行的月球观测卫星对嫦娥四号进行观测,开展科学研究。

主张共享科技发展成果。近代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曾说,科学无国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中国主张科技成果应该造福全人类,而不应该成为限制、遏制其他国家发展的手段。中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目前,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系统已经开放给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从巴基斯坦的交通运输、港口管理,缅甸的土地规划、河运监管,老挝的精细农业、病虫灾害监管,到文莱的都市现代化建设、智慧旅游,北斗系统已大显身手,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此外,从承诺嫦娥四号载荷所获取的科学数据将同各国航天机构、科研院及空间探测爱好者分享,到开放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平台向国际同行使用,中国的科技成果能够让更多国家和人民所及、所享、所用。

5.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空前紧密,利益共生不断深化。中国坚持多边主义的核心要义,秉承开放包容、厉行法治、协商合作的多边主义原则,倡导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

不退群,不站队。多边主义行不行、好不好,联合国是一面镜子,也是一个标杆。作为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中国厉行国际法治,从不退群毁约,也不要求别国选边站队。迄今已加入了几乎所有政府间国际组织和500多项国际公约,是联合国第二大会费与维和摊款国。中国坚持协商合作的多边主义原则,积极推动朝鲜半岛、伊朗、阿富汗、缅甸、中东、叙利亚等重大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参与30余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官兵4万余人次,是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常任理事国。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高度评价:“中国是联合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和主要参与者,也是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的支柱。”

不结盟,不对抗。中国坚持开放包容的多边主义原则,认为没有哪个国家有包揽国际事务、主宰他国命运、垄断发展优势的权力。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走出了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在多边层面,和东盟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成功、最具活力的典范;中阿关系逆势前行,焕发出生机活力;中拉在抗击疫情中守望相助、在复苏经济中共克时艰,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天涯若比邻”。在国际组织层面,中国积极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围绕世界经济复苏等重大命题,参与并引领二十国集团合作,助力世界经济恢复增长;重视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推动金砖合作走深走实;倡导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弘扬“上海精神”,为维护地区稳定、加强务实合作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亚太经合组织秉持亚太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中国将始终站在多边主义一边,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链接一:权威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谈多边主义

单边主义没有出路,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任何国家都没有包揽国际事务、主宰他国命运、垄断发展优势的权力,更不能在世界上我行我素,搞霸权、霸凌、霸道。单边主义没有出路,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由各国共同维护普遍安全,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共同掌握世界命运。——2020年9月21日,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

国际上的事应该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不能把一个或几个国家制定的规则强加于人,也不能由个别国家的单边主义给整个世界“带节奏”。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2021年4月2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发展是世界各国的权利,而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我们要推动各国加强发展合作、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提升全球发展的公平性、有效性、协同性,共同反对任何人搞技术封锁、科技鸿沟、发展脱钩。任何以阻挠他国发展、损害他国人民生活为要挟的政治操弄都是不得人心的,也终将是徒劳的!——2021年7月6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讲话

加强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以史为鉴,以实际行动践行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维护国际秩序。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全球事务由各国一起商量着办,治理体系由大家携手建设,发展成果由各国人民共同分享。——2020年11月10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的讲话

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从“本国优先”的角度看,世界是狭小拥挤的,时时都是“激烈竞争”。从命运与共的角度看,世界是宽广博大的,处处都有合作机遇。我们要倾听人民心声,顺应时代潮流,推动各国加强协调和合作,把本国人民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统一起来,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前行。——2021年7月6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讲话

链接二:观点

1.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多边主义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一脉相承

我国倡导的多边主义建立在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之上,同世界多极化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一脉相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提供了方向引领,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国际制度方面的重要保障。(摘自2021年2月21日《人民日报》)

2.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多边主义体现人类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

坚持多边主义是顺应人类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变革的必然选择,是应对日益严峻复杂的全球性威胁、维护人类共同家园的必然选择,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无论现在还是未来,多边主义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都占据重要位置、凸显重要价值。(摘自2020年11月5日《人民日报》)

3.外交学院副院长高飞:四个“要”字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方案的核心

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中系统地回答了“21世纪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多边主义”这一重要问题。这其中,开放包容是核心,国际法则是基础,协商合作是路径,与时俱进是方向。四个“要”字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方案的核心。四点倡议坚持多边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立足世界格局变化,着眼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为多边主义理念增添了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摘自2021年1月27日《人民日报》)

4.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金砖国家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王磊:“伪多边主义”无法团结全人类应对共同挑战

“有选择的多边主义”不是真正的多边主义,从本质上而言它是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思维。此外,在国际社会中打着多边主义幌子的各种“伪多边主义”,还包括封闭排他的“小圈子的多边主义”、表现为政治军事同盟的“俱乐部式的多边主义”等。这些“伪多边主义”以邻为壑、偏狭自私,不仅无法团结全人类应对共同挑战,相反只会把世界推向分裂和对抗,甚至引入自相残杀的死胡同。(摘自2021年3月24日《光明日报》)

链接三:数据

1.中国军队参加维和行动30年来累计派出官兵4万余人次

2020年是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周年。30年来,中国军队先后参加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官兵4万余人次,16名中国官兵为和平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30年来,中国军队先后向柬埔寨、刚果(金)、利比里亚、苏丹、黎巴嫩等8个维和任务区派遣111支工兵分队2.5万余人次,累计新建和修复道路1.7万多公里、桥梁300多座,排除地雷及未爆炸物1.4万余枚;向苏丹达尔富尔派遣3支直升机分队420人次,累计飞行1602架次、1951小时,运送人员1万余人次、物资480余吨;向刚果(金)、利比里亚、苏丹、黎巴嫩等6个维和任务区派遣85支医疗分队4259人次,累计接诊救治病人、抢救伤员24.6万余人次。(摘自2020年9月18日新华网)

2.中国与中东欧17国贸易额首超千亿美元

自2012年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成立以来,与中东欧17国贸易年均增速8%,是中国对外贸易增速的3倍以上,是与欧盟贸易增速的2倍以上。2020年,中国与中东欧17国贸易额达1034.5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增长8.4%,均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增幅和中欧贸易的增幅。(摘自2021年2月5日《人民日报》)

3.中国连续12年蝉联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

中国对非直接投资保持平稳发展,连续12年蝉联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2020年中非贸易额达30亿美元,1100多个合作项目保持运行,助力非洲复工复产。中非“一带一路”合作不断走深走实,46个非洲国家和非盟委员会同中方签署了合作协议。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八大行动”整体落实率超过85%,600亿美元配套资金有70%投入使用或作出安排,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为非洲经济复苏提供有力支撑。(摘自2021年5月27日外交部网站)

4.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30年间增长80多倍

30年来,中国与东盟经济融合持续加深,经贸合作日益加快,双边贸易额从不足80亿美元跃升到6846亿美元,30年间增长80多倍;2019年,双方人员往来超过6500万人次,每周有近4500架次航班往返于中国和东南亚之间;双方互派留学生超过20万人,结成了200多对友好城市。新加坡外长维文评价说,在东盟的战略对话伙伴中,中国是与东盟最具实质性合作的成员之一。(摘自2021年7月22日《人民日报》)

5.2021年中国将努力向全球提供20亿剂新冠疫苗

2021年全年,中国计划将努力向全球提供20亿剂新冠疫苗,并向“新冠疫苗实施计划”捐赠1亿美元,用于向发展中国家分配疫苗。截至2021年7月,中国已经向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和南太平洋地区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5亿剂疫苗和原液,相当于当前全球疫苗总产量的1/6。(摘自2021年8月5日外交部网站)

链接四:国际视野

国际人士积极肯定中国践行多边主义的做法

日本中央大学教授梶田幸雄:当今时代,无论是消除贫困、应对气候变化还是抗击疫情,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愈发具有全球性,需要世界各国展开积极有效的合作。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表现向世界彰显了其为推动各方共同保护人类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不懈努力的坚定决心。

法国巴黎第八大学地缘政治研究院主任弗里德里克·杜泽:中国积极参与抗疫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在多个国际场合发出维护多边主义、合作应对挑战的声音。中国展现的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的大国责任和担当,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危机提供重要思路。

巴西瓦加斯基金会国际财务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夏华声:中国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一系列全球性经贸盛会,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顺畅稳定,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南非金砖国家研究学者加亚·乔西: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挑战,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无论是共享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分享防控和诊疗方案,还是研发、生产、分配疫苗,都表明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共渡难关。

作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和经济全球化,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纳伊朱:习近平主席在国际会议中的演讲展示了中国对多边主义的一贯支持。近年来,中国进一步展现出开放包容的姿态,中非合作论坛和“一带一路”倡议等是中国维护多边主义、推动共同发展的坚实平台。

联合国贸发会议资深经济学家梁国勇:中国始终支持经济全球化,坚定扩大对外开放,对增强各界信心、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将继续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明确反对利用疫情搞“去全球化”、搞封闭脱钩,将有力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副行长兼董事会秘书丹尼·亚历山大:近年来,多边主义遭遇挑战,习近平主席向世界阐明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的重要主张。多边主义能在明确的规则和法治原则基础上,凝聚多方合力,让大家朝着共同目标前进。亚投行的创立和运行正是维护多边主义、深化国际合作的一个典范,我们证明了新兴机构可以通过践行多边主义发挥积极影响,促进解决全球性问题。(摘自2021年1月27日《人民日报》)

链接五:案例

1.“交钥匙”工程为特多抗疫保驾护航

2021年初,多巴哥岛东部小镇罗克斯伯勒迎来了一座新的综合性现代化医院——由中国铁建承建的罗克斯伯勒医院。医院占地8031平方米,科室齐全,医疗设施先进,还特别提供了50余张能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床位。该医院的建成改变了原来医疗中心很小、仅能提供一些保健服务的不足,让当地居民的突发疾病可以得到及时救治。在开业仪式上,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总理基思·罗利盛赞中国项目团队高效率、高标准的施工水平,认为“新的医疗机构将为抗疫提供有力保障”。

罗克斯伯勒医院项目是“交钥匙”工程,从设计、施工到医疗设备采购、安装、试运行、人员培训等都由中方项目团队负责。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人员、物资往来受到限制。为了保障工程进度,项目团队一方面提前报批采购施工材料和重要设备,安排备用供应商,另一方面大量招聘当地劳务及技术人员,并积极与业主沟通,解决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两岛间交通问题。中方项目团队还专门从上海订购了呼吸机和麻醉机。医院项目负责人彭才柱介绍说:“为保证施工进度,我们选用空运方式运输。虽然成本有所增加,但医院建成后能帮助当地人民抗击疫情,这样做很值得。”(摘自2021年2月1日《人民日报》)

2.援助一个项目致富一方民众

恩斯特是布隆迪布班扎省基航佳县林格4村村民,也是中国援布隆迪农业专家组培养的农民技术员。2020年,他被安排到锡比托克省示范基地常驻,跟着中国专家在田间地头为农民们答疑解惑、传授杂交水稻种植技术,当地水稻产量由每公顷2~2.5吨上升到7~7.5吨。恩斯特说:“看到乡亲们种植杂交水稻收入翻好几番,有的家庭还盖起了二层小楼,我非常高兴。”像恩斯特这样的当地农村“带头人”还有很多。2021年,中国援布农业专家组将向布隆迪12个省派出36名农民技术员,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专家组还将开展25个水稻新品种试验,同时进行高山区苹果试验、稻草就地还田提升地力技术等科研工作。

中国水稻专家杨华德已担任3期专家组组长,获得了布隆迪农业部授予的“突出贡献奖”。据杨华德介绍,当地政府借鉴专家组开展的杂交水稻示范村建设经验,改革支农资金管理模式,按生产性投入基金管理模式发展杂交水稻,实现资金保值,促进产业发展,并在未来7年规划中明确将推广杂交水稻作为核心工作。布隆迪总统恩达伊施米耶高度评价示范中心的工作:“中国在非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减少贫困、消除饥饿、保障粮食安全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农产品的增产增收,从而进一步改善民生,推动国家发展。”(摘自2021年2月1日《人民日报》)

3.在波中之间架起一座重要的桥梁

2020年“双11”前夕,满载着50个货柜1100余吨乳制品的“波兰乳品专列”抵达中国,助力波兰乳制品在“双11”期间创造在中国市场的最佳销售成绩。“近年来,波兰成为欧盟牛奶产量增速前三名的国家之一,乳制品产量和出口额逆势上扬,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市场需求的增加和中欧班列的稳定运营。”波兰味奇集团首席商务官马齐亚尔奇克—皮萨尔斯卡感慨说。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波兰乳制品在欧洲市场的销售面临一定的困难,波兰奶农的收益下降严重。“中国迅速控制住了疫情,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中欧班列的发车次数不断增加,我们的对华出口额也屡创新高。”马齐亚尔奇克—皮萨尔斯卡说。

“波兰是欧盟乳制品生产和出口大国,中国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中欧班列在波中之间架起一座重要的桥梁。”这一全新的国际物流解决方案,将波兰到中国的运输时间从海运的40天缩短为陆路的14天左右,对波兰乳制品和其他农产品企业是一大利好。

“中欧班列为欧中贸易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机遇。波兰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经并将继续从中受益。”马齐亚尔奇克—皮萨尔斯卡表示,波兰的乳制品等农产品以绿色天然、质优价廉在欧洲市场广受欢迎,希望能够通过中欧班列,“让更多中国消费者了解并爱上这张波兰的‘国家名片’”。(摘自2021年8月2日《人民日报》)

4.泰中罗勇工业园助力当地提升发展水平

位于泰国“东部经济走廊”核心区域的泰中罗勇工业园是中国首批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和共建“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的重要平台。入驻罗勇工业园的中资企业数量从建园之初的30多家发展到如今的167家,泰籍员工达4万人,累计工业总值超160亿美元,成为中国传统优势产业在泰国的产业集群中心与制造业出口基地。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新技术、新材料企业入驻园区。2015年,腾晖光伏落户罗勇工业园,为泰国带来第一个由外资企业投资的光伏板项目。几年来,腾晖PERC电池第三方测试效率已达23.56%,正积极研发效率有望超过24%的下一代PERX电池技术。项目还带动了当地组件销售和电站开发业务,其产品辐射到东南亚及周边地区和欧美市场。2019年9月投产的鼎亨新材料公司安装了不少国际领先的生产设备。“工厂年产铝箔约8万吨,不仅在泰国市场供不应求,还出口欧美等地。”公司总经理胡文倩说。

疫情防控期间,罗勇工业园利用数字技术,探索出一整套“云招商”“云服务”新模式,2020年吸纳20家新企业入园。泰国开泰银行高级副总裁蔡伟才表示:“中国投资者视泰国为面向东盟乃至全球市场的重要生产基地。除了电子商务和制造业等领域,泰国的基础设施和新能源建设也对中国企业具有吸引力。”据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统计,2019年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泰国最大境外投资来源地,双方投资合作前景广阔。

泰国副总理兼商业部长朱林表示,随着泰中双边关系不断深化,各领域合作尤其是经贸合作日益紧密。未来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合作框架下,“两国合作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为泰国经济复苏增添动力”。(摘自2021年8月6日《人民日报》)

5.跨国企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机遇

20世纪80年代,德国汉高公司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开启了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起初,汉高只生产信封用黏合剂,并提供一些简单的应用方案。伴随中国快速发展,汉高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如今,汉高已在中国拥有25个生产基地和办事处,约5000名员工。在上海,汉高建立了亚太和大中华区总部,以及汉高全球最大的黏合剂工厂。2021年5月,汉高宣布投资约5亿元人民币,在上海张江成立新的黏合剂技术创新中心。

汉高大中华区总裁荣杰认为,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凸显了中国对创新、可持续发展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的重视。汉高同样重视创新、可持续和数字化发展,与中国的发展趋势十分契合。同时,“中国政府通过减税降费、简化行政手续和扩大市场准入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改善营商环境。尤其是近些年,中国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跨国企业面临更广阔的发展机遇。”荣杰表示,中国实施外商投资法和相关配套法规,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挑战,出台的纾困惠企政策对境内外注册企业一视同仁,为市场注入了新的动力,汉高将继续增加对华投资,强化本地研发和生产能力以加快创新步伐。(摘自2021年7月21日《人民日报》)

6.坚守和平续写使命担当

2020年8月,在黎巴嫩发生贝鲁特大爆炸事件后的第14天,中国第19批赴黎维和部队多功能工兵分队、建筑工兵分队和医疗分队第二批次官兵顺利抵达黎巴嫩。救援重建工作刻不容缓,中国维和部队官兵临危受命。每周工作6天,每天作业近10个小时,佩戴五星红旗臂章的中国维和官兵成了救援场上最忙碌的身影……仅用19天,中国维和官兵便同法国、西班牙、柬埔寨等多国维和部队一起完成了贝鲁特港近6万平方米的废墟清理以及文物遗迹搜寻、受损古遗迹保护加固和黎巴嫩外交部大楼清理修缮等多项任务,受到黎巴嫩政府军、联黎部队友军和当地民众的高度称赞。

不久之前,黎巴嫩境内炮火再起,对于受领联黎部队接种疫苗任务的中国赴黎维和部队的医疗分队来说,听着枪炮声接诊成为他们的日常。时间紧、任务重、安全风险高,然而医疗分队所有医、护、行政、后勤人员全部投入到一线工作,最终圆满完成疫苗接种任务。与此同时,建筑工兵分队在黎以边境“蓝线”附近执行工程施工任务。2020年9月,他们受领年度首个防卫工程施工任务,对意大利营和波兰营等4个分队的2条常用巡逻道路进行维护修缮。经过近两个月的奋战,建筑工兵分队提前完成任务,不仅改善了友军雨季巡逻条件,也极大方便了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难度越大,越能体现中国维和工兵的专业水平,不愧是敢啃‘硬骨头’的中国蓝盔!”在工程验收之际,联黎部队人员由衷称赞中国维和官兵。

2021年7月28日,新一批中国赴黎维和部队再次出征黎巴嫩,续写中国蓝盔的使命与担当。(摘自2021年7月31日新华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