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几点认识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摘 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应在落细、 落小、 落实上下功夫。 落细、 落小、 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仅是工作方法, 而且是思想方法, 其立足点是坚持走群众路线, 理论联系实际, 防止和避免形式主义 ; 其着力点在于解决人们精神层面的问题, 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 提升国民素质; 其切入点应放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上, 以传统美德为导引 ,树立人们的价值信仰。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落细    落小    落实    传统美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2X(2015)02-0033-05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2013 年12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要求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14年2月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 必须融入社会生活, 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 领悟它。 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在落细、 落小、 落实上下功夫。”

[1] 2014年3 月 , 中宣部召开组织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电视电话会议, 强调要在落细、 落小、 落实上下功夫。 这一精神体现了党中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决心。 对此, 笔者有几点认识以供切磋。

一、 落细、 落小、 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

落细、 落小、 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仅是一般的工作方法, 而且是重要的思想方法。 马克思说过 :“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 为了实现思想, 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2] 这就是说, 思想是一种精神力量, 要使它能够对物质产生反作用, 就不能在它本身范围内兜圈子, 而必须通过人的物质活动——实践来实现。 价值观作为思想、 观念形态的东西, 不能束之高阁, 只有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与从事社会生活实践的人民群众紧密结合, 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使它真正成为指导人们价值追求活动的内驱力, 成为人们实践行为的约束力。 落细、 落小、 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 就是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理论联系实际, 防止和避免形式主义。

落细、 落小、 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党对社会转型期以来人们精神价值空间被严重挤压,社会信仰体系呈现解构状态的反思和纠偏。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高速度, 但也付出了高代价。一段时间以来, 经济理性的观念侵袭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成了左右人们判断、 选择和决定事物的基本依据。 现实或物化了的实在被过度追捧, 而理想和信仰则被现实化和功利化。 有鉴于此,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 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因其更偏于宏观, 难以把握, 不容易在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交融中突出其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了“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国家、 社会、 个人层面更加突出核心要素, 注重凝练, 强化实践导向。 落细、 落小、 落实这一核心价值观, 就成为其必然要求。

从细处、 小处、 实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就要注意克服与避免粗、 大、 虚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 落细、 落小、 落实, 这是三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指向要求。 以“小”为例,“小”是事物发展的起点, 是价值观培育的切口和载体。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 以小见大是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 古人云 :“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一个人若在行为处事上不拘小节, 放任自流, 积少成多就会造成价值观的扭曲, 人生的行远登高就难以实现。 一个社会若不从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体现主流价值观的坚定性, 那么公民对价值观的认同与信仰就无从建立。 譬如, 当“以权谋私”、“走关系” 在社会生活中大行其道时, 我们如何让公民信仰法治和公正? 当假冒伪劣充斥市场、 作弊欺瞒歪风盛行时, 人们何以执守“诚信”? 价值观教育不能坐而论道, 而应体现在每个公民点点滴滴的行动中。 俗话说, 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只有从“小”处着手, 把“小”的文章做好做足, 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近群众, “让它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 无时不有”。

[3] 总之,落细、 落小、 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求我们必须切中群众利益的关注点, 找准人们情感的共鸣点, 在实际生活中让全体人民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 亲和力和感召力。

在落细、 落小、 落实核心价值观方面, 国外有许多经验可资借鉴。 比如, 美国通过强大的大众传媒和公共环境, 向公民传导其核心价值观。 大街上随处可见的美国国旗, 免费开放的国会大厦、 白宫、 林肯纪念堂、 华盛顿纪念馆等都润物无声地进行着价值观渗透。 英国的“绅士文化”强调人们要有高雅的生活情趣、 彬彬有礼的行为举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这些作为其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被渗透在英国的教育中。 他们通过大量的实践类学习活动如社会服务活动、 社团活动等将国家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自 己的价值观念。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可喜的是, 当前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 政府、 媒体、 学校及社区已有一些落细、落小、 落实的具体举措, 如电视公益广告的花样翻新, 大街小巷的宣传栏“图说我们的价值观”, 等等。 当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的时候, 耳濡目染就理所当然了。

二、 落细、 落小、 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指向, 是建设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 生态“五位一体”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实现全面小康。 它所倡导的国家层面的“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及社会层面的“自 由、 平等、 公正、 法治”凝结了对这“五位一体”的追求。 然而这一切都有赖于高素质的国民去实现。 因此, 落细、 落小、 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 应在于解决人们精神层面的问题, 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 提升国民素质。

人无德不立, 国无德不兴。 一个人、 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自 己,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 而每个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准就关乎整个民族的素质。古人云:“顺德者昌, 逆德者亡。” [4] “君子所贵在德。士庶人有德, 能保其身 ; 卿大夫有德, 能保其家 ;诸侯有德, 能保其国 ; 天子有德, 能保其天下。”[5]

中华民族历来是重德尚义的, 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性, 强调道德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且按下自 汉以来历朝历代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实行“德政” 不说, 就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的关头, 有识之士依然以道德为抓手, 提出进步主张。他们疾呼要根除纲常名教的旧道德, 冲决伦常之网罗, 建立新道德。 比如, 严复、 梁启超、 章炳麟等人提出“新民德” 的主张。 梁启超说:“夫言群治者,必曰德……道德乃国之存亡所由系也。”

[6]他认为,中国国力之所以不振, 主要由于国民公德缺乏、 智慧不开。 封建社会偏于私德, 而公德殆阙。 故主张以提高公德为急务。 章炳麟喊出“道德革命”的口号,强调“无道德者不能革命”, 以宣传革命道德为救亡图存之要务。 孙中山也认为, 革命不仅是对封建社会之经济政治结构的改造, 而且是国民文化心理和道德人格的改造。“我们要造成一个好国家, 便先要人人有好人格。……要正本清源, 自 根本上做功夫, 便是在改良人格来救国。” [7] “五四” 以后, 一批早期的共产主义者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将道德革命与社会革命、 经济改造相联系, 如李大钊求“物心两面的改造”, 推进了无产阶级革命道德的宣传。道德何以对社会发展如此重要? 因为它是人类精神的标识, 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作为建立在一定经济关系基础上的意识形态, 道德对社会而言, 是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价值和行为标准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从而调节社会关系 ; 对个人而言, 是实现个人的人格完善, 人们通过对一定社会关系和处理原则的自 觉认识和对善的理想的自 觉践行,来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人格的升华。 缺失道德, 人类就与一般动物的存在无异。 一旦人们失落了对自 身存在意义的终极关切, 那么将靠什么安身立命? 一旦社会规范底线决堤, 物欲横流, 道德沦丧, 那么社会的运行如何有序? 德国社会学家舍勒认为, 现代性或现代化问题在本质上是人的理念、 心态和精神的转变问题。 在这一转变中, 原先形成和存在于人的精神领域的理念、 心态要转换成为一种符合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现代人的理念、精神气质和心态。 从世界范围看, 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性、 社会性危机, 如环境污染、 人口 膨胀、阶层冲突、 恐怖袭击、 邪教肆虐等, 很多都与人类自 身活动的失范有关, 与人类的精神气质、 道德水准尚未步入现代化有关。“无论已完成现代化还是正在努力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调节问题。”

[8] 今天, 我们的国家正在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前行, 全面实现小康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实现。 在这一过程中, 如果我们不能对市场经济与道德的“二律背反”有理性的认识, 不能对现存的拜金主义、 见利忘义、 荣辱不辨、 是非不分等社会病灶刮骨疗伤, 那么发展将难以持续,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的局面就不会到来。

因此, 落细、 落小、 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应在道德问题上聚焦。 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 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 尊道德、 守道德的生活, 提升国民素质。 为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提出“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的道德要求。 当社会中的大多数成员都能崇德向善、 见贤思齐的时候, 社会就能培育起知荣辱、 讲正气的良好风尚, 我们的民族就充满希望。

三、 落细、 落小、 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强调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比如,2013年12月 30日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 尊道德、 守道德的生活, 让 13 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 中华文化的主体。” [9]2014年9月 24日 ,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这些都是中央关于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信号。 笔者以为, 当前落细、 落小、 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应放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上, 以传统美德为导引,树立人们的价值信仰。中华传统美德对于落细、 落小、 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特殊的作用。

1. 中 华传统美德能提升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感, 增强价值判断力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 信、 道路自 信、 制度自 信基础上的, 它的践行离不开中国国情、 中国背景、 中国风格。 而以中华传统美德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具中国国情、 中国气派、 中国风格的东西, 是我们增强价值观自 信的前提。 中华传统美德何以能代表优秀传统文化? 这得从传统道德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加以说明。 中国传统文化, 与西方的“智性文化” 相比较, 显示出一种“德性文化” 的特色, 伦理思想对其他社会上层建筑的影响举足轻重。 中国古代的法律是道德化的法律, 道德被赋予法律效力。 比如, 违反了“忠孝” 道德, 就要被处以刑罚。 中国古代哲学以研究人生哲学为主要使命, 伦理学对道德生活的哲学思考与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几乎异曲同工。 中国古代的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 封建社会“家国同构” 的社会制度, 使人们重视孝悌忠信的教育, 把它看成是齐家治国的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也鲜明地体现出伦理性质。 所谓“文以载道”, 形象地揭示了“文” 是手段、“道” 是目 的的真谛。 文学艺术的道德教化功能无处不在, 其审美标准也往往取决于道德的善恶。 由此可见, 中国传统道德建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 占据了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 这种伦理道德思想通过道德价值观、 道德理想、 道德信念、 道德规范等逐渐深入人心, 并化作中华民族的灵魂, 成为民族精神之所在。 当然, 传统道德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 那些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对社会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的道德思想、 规范及其实践精华被称为“美德”, 自 然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 中华传统美德, 既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锤炼, 又重视社会道德规范的践行和整体利益价值的追求, 是我们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思想资源。

当前, 以中华传统美德为切入点, 落细、 落小、 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利于人们从思想感情上拉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距离, 充分发挥中华传统美德在价值认知、 认同中的基础性作用。 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先敬祖的传统, 以中华传统美德来凝聚国人, 容易与国人的民族心理相契合, 人们在感情上难以拒斥这份道德资源。 同时也有益于增强民族自 信心, 树立我们的价值信仰。在当今权威弱化、 信仰危机的社会转型期, 应以中华传统美德为切入点,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中, 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 领悟和践行,使之与人们的日 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从自 己做起, 从小事做起,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2. 中 华传统美德能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有益的参照与 借鉴。 在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 有两种范本是不可或缺的, 这就是经典范本和经验范本。 前者主要用于促进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 后者则用于引领价值观的实践。而这两种范本都可以在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找到它的资源。

首先, 从经典范本看, 中华优秀人文典籍浩如烟海。 就道德领域而言, 像《周易》、《礼记》、《论语》、《孟子》、《孔子家语》、《颜氏家训》、《朱子语类》 等古代经典到近现代绵延相续的梁启超、 王国维、 胡适、 鲁迅、 朱自 清等大师之作, 无不立意高远、 内涵丰富、 思想深邃, 为国人留下丰厚的文化宝藏。 毛泽东曾指出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 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我们应当给以总结, 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10] 对民族优秀人文经典的阅读, 是与思想巨人的对话, 它不仅能够丰富国人的人文知识储备, 提升文化品位, 而且能够增进对中华民族历史的了解, 培养深厚的民族感情和坚定的民族自 信心。 毋庸讳言, 当代国人尤其是青年对中华民族优秀人文经典总体来说知之甚少。 网络时代电子出版物的全方位呈现,“看” 与“听”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传统“阅读”方式。 快餐文化因其便捷、 轻松和娱乐性而受到追捧, 它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人文经典的思想性、 艺术性和权威性。 这种局面必须加以改变。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应当注重传统美德经典范本的阅读和传播, 让国人在经典阅读中, 品尝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美食粮, 汲取其丰富的思想营养。

其次, 从经验范本看, 传统美德的典范人物、典范事迹感天动地、 可歌可泣。 不论是独善其身还是济世利民, 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社会名流, 不论是家教家风还是化民成俗, 传统美德的典范人物和事迹层出不穷, 口口相传。 从屈原放逐著《离骚》到司马迁忍辱负重、 殚精竭虑写《史记》, 其追求真理、 求索攻坚的精神令人景仰; 从孟母择邻断机杼到曾国藩教子尚勤俭、 除骄奢, 其不图富与贵、 但求子孙贤的良好家教家风为人折服; 从王充居贫穷不鬻智干禄到文天祥丹心照汗青, 其风骨节操令人肃然起敬。 尽管这些典范人物、 典范事迹有着历史的局限和印迹, 但它为中华民族积聚了丰厚的道德经验范本。 它绵延千年、 薪火相传, 激励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延安精神、 红岩精神、 雷锋精神、“两弹一星” 精神、 焦裕禄精神、 铁人精神、 抗洪精神、奥运精神等就是中华传统美德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弘扬和光大。 这些经验范本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其示范和引领效应是毋庸置疑的。 在当前落细、 落小、 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 树立“中国典范”, 彰显“中国英雄”, 认真研究民族典范脱颖而出的社会条件与机制, 使学习、 效仿经验范本的活动常态化和可持续。

[本文系 2014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 落小、 落实研究”

( 项目 编号 : 2014B032) 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 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 时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 报, 2014-02-2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7: 152.

[3]习 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14: 95.

[4]汉书·高帝纪上[M].

[5]荆惠民.中国人的美德: 仁义礼智信[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1.

[6]梁启 超.新民说[M].沈阳: 辽宁人民出 版社, 1994: 178-180.

[7]中山演讲集[M].广智书店, 1927: 178-179.

[8]叶小文.富起来更要“厚德载物” [N].北京日报, 2014-07-07.

[9]习 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 时强调: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 报, 2014-01-01.

[10]毛泽东选集, 第2卷[M].北京: 人民出 版社, 1991: 534.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