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现代化模式的特点和世界性意义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变迁的一股巨大潮流。 无论愿意与否, 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卷入这一潮流中。 现代化也是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 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 从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变的历史进程。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来解释,就是从人的依赖的社会, 向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的转变。 在马克思看来, 现代化的目的就是要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体系、 全面的关系、 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 从而为实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社会, 即共产主义社会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准备。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其目的就是要实现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按照马克思列宁的观点, 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其本身就应当是通过资本主义使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 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但中国的社会主义并不是这样, 由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的诸多历史前提,中国的社会主义本身并不与现代化的结果相联系,而是与现代化的进程相伴随。 故而就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模式具有许多自己的特点。 这些特点也对世界上其他国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地方, 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一、 中国现代化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模式按照现代化的一般类型来划分, 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也就是说中国的现代化并不是中国自身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而然的结果, 而是迫于外力的重压被动地走上现代化道路。 1840年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表明, 中国是在帝国主义侵略的炮火中无奈地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当时之所以走上现代化道路并不是像英法那样为了积累更多的财富, 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而仅仅是为了实现民族的独立。 在中国启动现代化的历史初期甚至只是为了巩固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 中国现代化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共经历了四个时期, 即启动时期、 道路的选择与确定时期, 初步探索与曲折时期以及全面推进时期。

1840年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准备与启动时期。 在这一时期, 以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和立宪运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运动为中国现代化的开启创造了物质和思想条件。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的正式启动…。 辛亥革命摒弃了君主专制统治而首先实现的是推动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实现共和。 接着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这样中国就步欧美资本主义的后尘, 走上了通过资本主义来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1912年到1949年是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选择与确定时期。 1912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 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并未真正地解决中华民族的内忧外患。 帝国主义压迫日益沉重, 国内军阀混战此起彼伏。 尽管有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努力, 但在混乱的时局和外来经济的双重重压下,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是举步维艰。靠资本主义救中国的理想被历史无情地否定了。

1917年十月 革命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1919年的“五四” 运动, 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阶级第一次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使中国现代化事业从此有了崭新的、 无比坚强的领导核心。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为了历史的选择、 人民的选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三座大山” 的推翻,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与模式被最终确定。

1949年到1978年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和曲折前进时期。 建国初期, 通过三年的恢复、 四年的改造, 到1956年“三大改造” 的完成, 我国的经济、 政治、 文化、 国防、 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到1957年底, “一五” 计划超额并提前完成。这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建立, 为中国之后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是1957年的反右斗争扩大化, 1958年的“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1959到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都给中国的生产力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虽然从1962年国家开始调整经济政策, 到1966年国民经济开始走上正轨, 但随之而来的持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使中国的现代化陷入了停滞状态。

1978年至今, 是中国现代化模式的全面推进时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 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与此相伴随的就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现代化模式的形成。 这一时期的中国现代化模式从被动变为主动, 从模仿变为创新, 从封闭变为开放,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不断胜利向前发展。

二、 中国现代化模式的特点

(一)与社会主义相结合, 并具有自己的特色邓小平同志认为, 现代化作为一种世界进程, 绝不仅仅是一种模式, 一条道路, 一种实现方式。 有资产阶级干的现代化, 就肯定有无产阶级干的现代化;有通过资本主义方式实现的现代化, 就肯定有通过社会主义实现的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模式就是无产阶级干的通过社会主义实现的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模式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其核心就在于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共产党领导下, 通过社会主义来实现的现代化。 这种现代化通过社会主义的方式和途径, 限制、 克服、 避免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弊端, 以真正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为最终目标。 这种现代化模式是真正的由人民来参与的现代化, 也是真正的为了人民的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模式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不同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中国的现代化模式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所有制前提下进行的, 这样就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为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 中国的现代化模式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它不像资本主义那样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 在另一极却是贫困的积累, 而是要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精神需要, 实现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基础上的共同富裕,使现代化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 第三, 中国的现代化模式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 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其目的就在于向更高一级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模式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 消灭了剥削, 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促进了社会的正义与平等。 这就证明, 只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按照社会生产与人类发展的本性在进行的现代化, 这种现代化也更能发挥人的能动性, 更能推动人类发展和进步,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的发展。

但是, 同样是作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中国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同于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苏联的现代化模式是在马克思主义教条影响下, 不顾本国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与特点, 一味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条来指导自己实践的现代化, 这种忽略了最基本的发展环境的现代化方式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败。 而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与此不同, 它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的国情特点融合了起来, 不断地依据时代与实践的发展变化, 大胆地进行理论创新, 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 这条道路是对中国现代化所面临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生动解答, 把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 的理论精神发扬光大, 使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改苏联模式的教条僵化而显示出了勃勃的生机。

(二)两次“转变” 中的齐头并进从18世纪后半期到如今, 整个世界共经历了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 第一次科技革命是以1785年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 从而实现了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 产生了新的通讯手段;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原子能技术、 航天技术、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 包括人工合成材料、 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第四次科技革命形成的是生物能源、 生物信息与生物材料的全方位生物产业革命, 将带来的是生物太阳能、 生物计算机与生物反应器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化。 如果我们把这四次产业革命加以概括,可以发现其实前两次革命实现从手工业向机械化的转变, 后两次革命是从机械化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由于中国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 所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就需要跨越式地追赶其他内生先发型的现代化国家, 例如英美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大国。中国的现代化模式就是利用社会主义制度, 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包括改革开放、 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等, 利用资本主义的优秀文明成果, 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完成从自然经济、 手工生产向商品经济、 机械化生产的转变, 并且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还同时兼顾知识经济的世界发展潮流, 力求使两次最深刻的变革合为一体, 使这两次变革齐头并进,共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历史成就充分地证明, 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模式使中国不但在极短的时间内走完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来所走过的道路, 而且赶上了历史的潮流,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奋勇前进。

(三)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现代化的不竭动力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 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 其优越性就在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使生产力从束缚它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中解放出来,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因此可以说, 社会主义制度在本质上是能够实现现代化的最佳模式。 但是由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先决历史条件,再加之中国的具体国情, 生产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解放与发展。 因此,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先从经济体制入手, 再到政治体制、 文化体制,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地改革生产关系、 经济制度、政治设施、 思想文化中阻碍生产力解放与发展的因素。 可以说, 30年的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通过不断改革与调整,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这其中牵扯到了一系列涉及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 文化体制的内容。 也正是通过不断地改革, 使整个中国社会,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都充满了动力与生机。

中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 关键在于不断地产生着能够适应中国国情, 指导改革过程, 满足现代化需要的理论创新成果。 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这些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能够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不断胜利向前发展的理论创新成果。 理论的创新, 必然催生着科技的创新、 体制的创新以及一系列制度的创新。 因为只有有了理论的创新才能从宏观上指导其他的创新, 才能为其他的创新提供条件与保障; 而其他的属于实践层面的创新又反过来为理论的创新提供着现实的基础, 使理论创新有了根与源。 但是, 不论是理论的创新还是科学技术、 制度体制的创新, 归根到底, 都需要创新的精神。 中国现代化模式的特点就在于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创新来推动现代化的发展。 创新是改革的前奏, 改革属于实践的范畴, 而这种实践产生的是指导以后改革继续发展的理论成果, 这些理论成果又催生着新的一轮的创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现代化进程就是这样一个循环往复, 不断上升的历史过程。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如此的重视理论的创新, 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使整个社会在不断的变革中保持持久的动力。 中国的现代化模式之所以能够使中国的国民经济连续30年来保持平均9. 8%的增长率, 经济不断发展, 民主不断完善, 文化不断繁荣, 科教不断进步, 社会愈加和谐,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大好局面, 其根本就在于改革创新的动力不断推动着现代化向前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模式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这种模式既独立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 又是对苏联模式的更正。 它以社会主义为制度保障, 以两次技术革命的齐头并进为依托,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不断地迎合世界发展的潮流, 努力追赶着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三、 中国现代化模式的世界性意义

中国现代化模式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 从中国国情出发走出的一条适合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相对于西方资产阶级国家而言比较落后的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但是中国现代化的模式却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中国的一隅, 在其身上所表现出的一些基本准则与特点也同样具有世界性意义。

(一)中国现代化模式显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可行性

人类或早或晚的必将走向现代化, 这是不争的事实。 正如马克思所说: “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 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 日1那么走向现代化的方式是怎样的呢, 马克思并没有给出我们明确的答案。 而通览《资本论》 第一卷可以发现, 马克思隐含在其中的意思就是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都会经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 也就是说都会通过资本主义的方式来实现现代化(马克思晚年对这一观点有所改变, 认为俄国可以在胜利了的西欧无产阶级的帮助下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实现现代化, 但还是认为单纯的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落后国家是无法实现现代化的)。 列宁领导的十月 革命的胜利, 以及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一定时期内所显示出的惊人的发展速度和现代化水平, 使人们对现代化的道路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但是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苏东剧变, 使人们又不得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可行性产生了怀疑。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中国模式的形成再一次印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可行性。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现代化模式取得了令世界惊讶的成绩。 经济增长率平均保持9.8%, 政治民主化、 管理法制化、 农村城市化、 工业机械化、 思想多元化进程不断加快,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中国的现代化模式就是一条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的通过社会主义方式而实现的现代化。 中国以自身所取得的成就向世界宣告, 现代化不仅仅只有资本主义一种模式, 通过社会主义的方式也同样可以实现现代化, 而且实现的现代化比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效果更好, 质量更高, 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启迪作用更大。

(二)中国的现代化模式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方式的现代化与资本主义方式的现代化共同构成了当今世界范围内现代化的两种基本范式。 从这两种基本范式的对比中, 我们就可以发现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孰优孰劣, 谁更有前途。 由于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本质差别, 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方式现代化与资本主义方式的现代化的本质差别。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通过资本主义的方式而实现的现代化是一种为了资本家的个人利益而采取对技术进行改良所带来的附加结果。 资本家实现现代化并不是为了满足工人的利益、 满足社会的需要与文明的进步, 而仅仅是为了满足自我的贪婪。 因此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是充满了血与火的现代化。 环境的污染, 贫富的分化, 文化的危机以及人的异化,这些都表现出了资本主义方式现代化的弊端。 归根到底, 就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性矛盾。而社会主义方式的现代化, 是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环境下进行的。 社会主义方式的现代化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理想, 以所有人的共同利益为宗旨, 把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 自然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有机的统一到了一起。 这种现代化, 才是真正意义上为了实现历史的进步而进行的现代化, 这种现代化也是最有前途的。 中国通过自身现代化模式的发展充分证明了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三)中国的现代化模式验证了实事求是、 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性

实事求是、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工作方法。 这一原则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 而这一工作方法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的建设中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原则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走出一条贴近中国实际, 具有中国特点, 解决中国问题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的实践清晰地告诉我们, 如果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进行现代化建设我们就会取得巨大的成就; 如果脱离了中国的实际而仅仅是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或是从主观意识出发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就会遭遇重大的挫折。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现代化模式的发展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历史, 在这期间, 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归结原因就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我们认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实事求是、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指导下, 走出的一条紧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现代化道路, 属于实践层面。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以实事求是、 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 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新鲜经验进行及时地总结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用于指导今后的实践的科学理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现代化建设不论是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都离不开实事求是、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 中国现代化模式以其巨大的历史成就以及不断发展着的新的成就与经验已经验证了和正在验证着这一原则的科学性。 无论是实事求是、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还是在这一原则和方法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与模式都对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具有现实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中国现代化的模式归根到底就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社会主义的方式来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这种模式、 这条道路拓宽了世界人民的眼界, 拓宽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为世界上的其他正在进行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与原则。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