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企业人才发展战略规划, 加快人才的培养、
使用, 使人才培养工作规范化、 制度化, 满足企业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 经研究, 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人才培养坚持“甄才、 选才、 育才、 用才、 留才” 的用人方针, 实行目标管理策略, 有目标、 有措施、 有责任、 有落实, 留住人才, 培养人才、 用好人才, 造就一批年富力强、 扎实肯干的企业人才队伍。
第三条: 为充分调动各子公司培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经研究,设立人才培养基金, 主要用于鼓励、 支持企业及各子公司在人才培养、管理、 使用过程中经费的需要。
第二章 管理机构
第四条: 企业人才培养实行统一领导, 分级负责的办法。 党支部负责企业人才需求计划的制定及引进, 并负责对各子公司人才培养计划、 措施的指导、 监督及考评工作。
第五条: 各子公司人事主管部门在党支部的统一指挥协调下, 负责对本单位人才的培养、 使用和管理工作, 企业本部人才的管理由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
具体工作职责:
1、 审定列入企业人才培养计划的人员名单;
2、 负责人才培养目标和措施的制定及落实;
3、 做好人才培养基金的分配、 使用和管理工作;
4、 研究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第三章 管理实施
第六条: 人才培养规划的制定。 对每年引进的大中专以上毕业生,都要列为人才培养对象, 并根据所学专业和特长制定培养目 标及措施, 做好人才培养规划。
第七条: 人才的跟踪考评。 对纳入人才培养规划的各类人员要实行动态管理, 人事部门应跟踪考评, 要建立人才培养跟踪考评记录,纳入人才培养档案; 每季度要对培养对象进行一次考评, 并根据培养人员的工作表现及思想情况在培养方式上进行适当的调整, 激励人才增强自我完善意识, 珍惜机遇, 自我加压, 早日成才。
第八条: 人才的培养方式:
1、 以老带新。 对新引进的各类毕业生和专业人才, 在培养期内,要安排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同志担任指导教师, 负责对其思想政治、 业务技术上的指导帮助, 使他们能快速的成长, 尽快地成长为企业的有用之才。
2、 加强培训, 提高整体素质。 要积极组织人才培养对象参加各类培训学习, 增强其综合知识水平, 使其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3、 加强锻炼, 促其成长。 对人才培养对象要敢于压担子, 提要求。 在用人机制上, 应提供更多的竞争上岗机会, 可先压担子, 后帮带, 先试用, 后定职, 通过挂职、 定岗等多种形式, 促进各类人才的健康成长。
4、 提供学习深造机会。 企业将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 组织、 选送部分对企业做出突出贡献、 具有一定培养前途的优秀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 科研单位继续深造, 使他们真正成为企业的支柱人才。
5、 加强交流、 取长补短。 要通过多种渠道, 为各类人才提供技术交流的机会, 有计划地选送青年人才到其它省市单位进行学术交流、 科技合作、 参观访问或进修学习, 开阔他们的视野。
6、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 满足青年人才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 积极组织各种健康文明的文娱体育活动,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篇二
在快速发展的 21 世纪, 企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作为第一资本的人才的培育、 拥有和运用能力。 人才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 无论从宏观角度, 还是从微观角度来看,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 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 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企业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要实现广西有色集团的整体发展规划目标, 必须实施人才强企的发展战略。
要实现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 必须按照“广泛宣传、 做好规划、规范制度、 建立机制、 完善设施、 强化载体、 注重创新” 的总体思路来制定相应措施。 根据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及所从事产业的特点, 建立集团选人、 育人、 用人政策, 制定科学的考核与激励机制, 重视人才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具体措施和方案如下:
(一) 舆论宣传
制定宣传工作方案, 采取多种形式, 大力宣传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 宣传各单位各部门做好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 营造全系统高度重视、 关心支持人才工作的氛围,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构建人才强企的经营理念。 在有色集团站和《广西有色》 报上开设“人才强企” 专栏, 定期组稿宣传人才强企战略, 及时反映战略实施动态和取得的成果。
(二) 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1、 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现有的人才培养平台, 发挥“人才小高地”、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作用, 利用八桂学者、 特聘专家岗的设立优势,推进集团公司“高端领军人才引进工程” 计划, 通过项目合作、 校企合作、 产学研结合的途经, 通过柔性引进的办法引进院士和博导等,带动科技队伍的成长和培养。
2、 抓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领导班子建设, 对班子的考察选拔、使用配置、 能力标准、 培养方式手段、 绩效评价、 激励约束、 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 加强对年轻管理干部的培养使用,促进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和年轻化。
3、 制定和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计划, () 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规模数量、 能力标准、 培养方式手段、 开发培养计划进度、考察选拔、 使用配置、 绩效评价、 激励约束、 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 创新和完善人才评价、 选拔、 使用、 激励、 保障机制, 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 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
4、 摸清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 制定和实施高级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计划。 对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 培养方式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
5、 制定和实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的董事和监事队伍建设, 加强集团公司对下属公司的调控力度。
(三) 职工教育培训
制定员工教育培训管理办法, 对员工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制度化、规范化、 科学化的管理。 严格执行培训经费的按规定提取和使用, 严禁挪作他用。 使培训经费和资源得到有效和充分利用, 把员工教育培训作为公司的一种投资行为, 将公司培育成学习型组织。 拓展人才培训渠道, 满足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学习需要, 为开发员工潜能、 实现集团发展目标提供智力支持。
围绕创新能力建设, 各下属企业根据自身各类人才特点, 研究制定各类人才的能力建设标准,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和不同类别员工的培训需求, 以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岗位胜任能力为目标, 按人员层次设计培训内容, 分层次、 分类别、 重点突出地设置培训课程。
研究设立高级人才开发培养专项资金, 有计划、 有重点的培养高尖端有色人才。 适时研究和提出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训计划, 为下一步集团“走出去” 战略提供人才。
全面加强企业领导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作风建设, 企业领导人员及其后备人员五年内全部轮训一遍。 分批选送优秀后备干部到各类党校、 高校学习深造。
制定分阶段培养计划, 有计划地开展后续学历教育, 优化员工队伍文化结构。 加强技能开发培训与鉴定工作, 制定分阶段开发培养计划, 分批进行技能升级, 优化员工队伍技术等级结构。 经常性地开展员工业务技术比武活动。
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抓好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和职务评聘工作。
(四) 人才的考核评价
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人才考核和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岗位考核标准, 创新人才评价方法。 建立技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在人才考察使用中试行定量评价、 能力测试与职业倾向测试。
(五) 人才的选拔使用
制定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办法, 使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走上制度化、 规范化的轨道。 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后备队伍, 制定后备干部管理办法。
完善下属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管理制度, 切实行使其相应权力,履行其职责。 加强董事和监事的选聘、 考核和管理。 使董事监事的管理走上制度化、 规范化的轨道。
研究制定首席专家和专业技术带头人评选和聘任制度。 建立集团公司各类专家人才库。 实施人才储备战备。
(六) 人才的激励机制
1、 完善企业管理人员年薪制实施办法, 研究探索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方式。
2、 制定实施首席专家和专业技术带头人津贴制度。
3、 研究制订集团公司优秀专家、 优秀员工等荣誉称号序列及评比表彰、 奖励办法。
4、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 进一步推进实施有色集团企业年金管理制度, 强化各类保险和福利待遇的激励作用。
5、 设计员工职业生涯通道, 有效支撑企业内部的晋升制度和职业生涯规划, 建立技术类和管理类人才通道, 并实现对员工的激励,引导员工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
篇三
根据《江苏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意见》和《江苏省“百校千企” 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 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通过实施常州市“十校百企” 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以下简称“十校百企” 工程), 推进院校和企业全方位、 深层次、 多形式合作, 建立政府搭台、校企互动、 产学结合、 资源共享、 校企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 为加快培养适应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急需的紧缺型高技能人才、 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技能人才保障。
二、 目标任务
1、 全面推行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机制。 省级重点技工院校要和不少于 10 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 国家级以上重点技工院校要和不少于 20 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 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 并有效执行。 每个高级工班、 技师(含预备技师) 班专业均要与 2 家以上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培养协议, 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 并有效执行。
2、 努力扩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规模。 技师学院的高级班、 技师(预备技师) 班在校生的比例达到 50%(或者 1200 人) 以上, 年组织企业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 500 人以上; 高级技工学校高级班在校生比例达到 30%(或者 800 人) 以上, 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 400 人以上; 国家级重点技校高级班在校生的比例 20% (或者 300人) 以上, 年组织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 200 人以上。
3、 着力提高高技能人才培训质量。 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通过校企合作着力提高分析、 解决生产实际难题的能力, 确保高级工、 技师(预备技师) 考评合格率 80%以上, 对口就业率 90%以上, 用人企业认可满意度 80%以上。
三、 实施要求
实施“十校百企” 工程, 关键要找准企业和院校的对接点, 注重在载体、 途径和方法上下功夫, 不断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 院校和有关企业要因地制宜、 不拘一格、 突出特色, 积极探索多种模式和灵活有效的合作形式, 共同搭建对接平台。
1、 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平台。 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共同搭建常州市技工院校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平台, 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信息服务。 各企业要积极为“平台建设” 提供人才需求信息, 为技工院校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信息; 各技工院校要及时提供毕业生就业信息, 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与企业需求信息紧密对接, 拓宽毕业生和企业方便快捷的双向选择渠道。
2、 人才交流对接平台。 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挂职制度, 技工院校要派教师到企业挂职, 顶岗实践, 参与产学研活动, 系统掌握相关业务技术流程, 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 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 以提高实践教学技能, 建立企业优秀人才到技工院校兼职制度, 聘请优秀企业家、 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 作为特聘教师到院校授课, 形成校企人才交流机制。
3、 课程改革对接平台。 建立院校专业设置、 课程内容改革与企业发展联动的促进机制。 校企共同研究一体化教学内容、 教材和课程体系, 根据企业人才层次和数量需求变化, 引导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推动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备与职业活动零距离、 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 增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紧密性和有效性。
4、 物质交流对接平台。 加快校内校外基地建设, 大力推行“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 与“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 的做法, 建立校企合作的物质交流平台。 选择一批优秀企业、 行业协会和产业集群, 分类建立学生实习基地, 以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5、 技术交流对接平台。 充分发挥企业和院校各自优势, 校企联合建立“技术研发中心” 或“名师工作室”, 共同研发新材料、 新工艺、 新技术与新产品, 建立校企合作的技术交流平台, 不断提升技工院校的办学水平, 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
四、 保障措施
1、 加强领导。 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 工程领导小组, 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 督查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各项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推动工作的展开。 各院校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制定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案并推动组织实施。组织机构由学校领导和教学骨干, 有关行业、 企业的领导, 人力资源部门和技术骨干组成, 其中行业、 企业代表要占一定比例。
2、 合力共推。 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充分发挥部门综合协调与指导服务的职能, 建立协调共推的协作机制, 共同推动技工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 毕业生就业、 科技成果转化、 企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协调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 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3、 强化考核。 各技工院校要按照本实施方案抓紧建立机构、 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 确定具体的工作进度,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上见实效。 市经信委将“十校百企” 工程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建立现代职工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和安排, 并将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效作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市人社局建立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统计、 检查评估、 考核和通报制度, 并将“十校百企” 工程纳入技工院校“十项目标” 考核指标体系每年年终进行考核评比。
4、 表彰激励。 建立激励机制, 根据行业企业和技工院校培养紧缺型职业(工种) 高技能人才数量和工作绩效, 按照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办法给予适当补助。 对“十校百企” 工程中取得显著成效的技工院校和企业, 给予表彰或奖励。
5、 跟踪服务。 拟成立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 围绕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主题和“十校百企” 工程的相关工作, 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 校企合作调研、 技术交流、 文化共建等合作活动, 研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有效办法, 探索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 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 对校企双方进行监控和考核评估, 推动“十校百企” 工程顺利开展。
五、 实施步骤
1、 组织发动。
****有限公司作为上海简爱科技有限公司在注重人才培养的同时, 更重点关注人才梯队的建设, 不断壮大和完善人才队伍。 项目小组作为独立开展工作的研发团队, 对其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团队内部分工不同, 将分为负责人、 核心成员和其他成员三个层次。
一、 项目负责人的培养
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整个团队的工作, 重点做好管理协调、 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工作。 团队负责人应着重抓好核心成员的培养, 建立良性循环的团队内部三级人才自我培育机制, 努力创造条件, 搭建好平台, 按发展方向着力培养出具有国内外一流研发水平的团队。 项目负责人要在不断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 特别强化和提高专业发展的预见性、 专业研究方向的决策能力和团队人力资源管理及协调能力。
二、 项目核心成员的培养
项目核心成员是整个团队的中坚力量, 是各个专业方向的核心人才, 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研发水平和科研项目管理水平, 带领专业研究小组完成创新项目的研发工作; 另一方面需要承担对专业小组中的其他人员“传、 帮、 带” 的工作, 做好团队内部三级人才后两级的自我发展工作。
三、 项目其他成员的培养
项目其他成员主要是在项目负责人和核心成员的指导下, 通过各种方式, 不断提升自身研发水平和综合素质, 养成扎实、 严谨的工作作风, 尽快成长为核心成员。
目前, 公司科研团队人员以中青年为主, 中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也成为人才培养的基础, 为确保团队人才培养的可持续, 制定如下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
(一) 实施原则
立足现实、 着眼长远、 讲求实效
(二) 实施对象
公司项目研发团队成员(包括项目负责人、 核心成员以及其他成员)。
(三) 实施目标
根据企业内部人才队伍建设、 干部队伍建设、 专业队伍建设、 科研工作开展以及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实施情况, 指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 激发团队成员的学术潜能和研发热情, 引导成员主动自觉参与到团队工作和管理中来, 提升自身的业务合作和专业研发能力。 以增强成员的研发能力为重点, 加大对研发工作的支持、 投入和激励力度,全面提高成员的学术水平、 研发能力和创新意识。 以建立一支素质优良、富有激情、 勇于创新、 适应创新的团队为目标。
(四) 实施内容
1) 专业指导: 根据实际需求, 对专业领域核心人才重点培养,使其成为改专业优秀的技术导师, 为该专业其他成员传授技术经验及研发方法, 同时也提高其自身的学术水平。
2) 小组培养: 推行“核心成员骨干+技术小组” 的人才培养模式, 将优秀的研发成员按重点划入项目研发梯队, 以培养、 锻炼研发成员的团队意识, 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
3) 进修培养: 大力支持和资助团队中优秀成员的提高及进修过程, 根据团队业务需要, 每年有计划的选派优秀骨干成员前往国内外高层次的院校、 研究所进修, 以提高团队业务能力和研发水平。
4) 前沿跟踪: 统筹并有计划的安排优秀成员参加国内外重要的学术论坛及研讨会, 及时了解专业技术的前沿信息, 跟踪相关技术的最新情况及发展水平。
5) 思想交流: 项目团队中的成员, 不定期的进行思想交流,针对工作、 研发过程及专业领域进行研讨, 相互学习, 相互提高。
6) 建言献策: 团队成员在工作中应积极建言献策, 加强团队大局观和责任意识, 在今后工作中能尽快的融入并转换角色。
7) 实践锻炼: 根据团队成员的不同经验、 专业和特点, 有计划的对培养对象进行实践锻炼, 帮助他们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使其尽快的成才起来, 提高团队的组织领导力。
8) 人事制度: 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制度, 在岗位聘任上实行以实力竞聘上岗, 避免出现论资排辈, 对团队中确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 破格晋升, 确保人才激励的公平公正公开。
9) 分配制度: 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 实现多种分配形式兼备,薪酬体系灵活, 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
10) 创新与成果转化: 鼓励团队成员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和著作,鼓励成员的创新和研发成果转化, 鼓励成员积极申报专利及知识产权等, 建立良性的研发创新循环体系。
通过对研发人员的人才培养, 树立科学人才发展观, 善于发现人才, 合理培养人才, 有效使用人才, 完善人才培养制度, 才能使得企业与员工得以可持续的发展。
下一篇:社区网格员工作日志精选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