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数学是高度抽象的。 它研究的不是客观世界本身, 而是借助抽象的思维形式, 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两个维度对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展开研究。 因为抽象, 所以, 数学学习能够让我们摒弃外部世界的物理属性, 从纯粹的形式、 结构等维度切入。 它能够帮助我们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建构一种独特的数学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或许在其他学科中也有所体现, 但其抽象的程度及纯粹性, 却是其他学科所难以比拟的。
数学是逻辑严密的。 尽管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我们也强调猜想、 合情推理等, 但整体上, 数学学科依赖严密的逻辑推理。 儿童学习数学的过程, 就是不断经历严密逻辑推理的过程, 就是感受数学严谨、 规范、 准确的过程。 这样的学科特性, 有利于培养人的理性思维与精神。
数学同时又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因为数学的高度抽象与逻辑严密, 所以, 数学的概念、 规则、 结构、 模型等早已摒弃事物对象的具体属性, 具有更大的一般性与通性。 有人说,“数学是关于模式的科学” “数学的本质是抽象、 推理与建模” 。 模式与模型, 是对现实世界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或结构的抽象与概括, 所以, 它们自然能够重新回归现实世界, 对更多类似的现象、 问题作出解释和应用, 无往而不利。正是基于上述对数学学科的理解, 所以, 在数学课堂上,更加关注数学的学科本质, 更加关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抽象、推理、 模型思想的把握, 更加关注现实情境背后对数学结构的抽象, 更加关注数学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与数学思想。“让学习真正发生” , 成为数学课堂的第一准则。
“让儿童真正站在课堂正中央” , 成为数学课堂的核心理念。
“没有问题, 就不可能有学习发生。 ” 关注学生的真实问题, 并以此作为数学教学的逻辑起点, 成为我数学课堂的全新路径。
“了 解学生已经在哪里, 要往哪儿去, 如何去那里”。 “理解学生、 支持学习、 提升学力” , 是我所在区域的共同教学主张, 也是我持续实践多年的“课堂经验” 。
新的认识已经深深植根于自己的教育信念中——学习永远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 如果学习者自身的学习主动性、 创造性和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 教学就永远不可能获得最大的效益。
篇二
研读张齐华的“如何高级的回应” 有以下体会:
1. 上一堂课, 最忌讳“虎头蛇尾”。
2.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当无法超越别人时, 完全可以超越你自己, 用自己对数学课堂独特理解与个性化演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课堂。
3.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 处理要看教学内容的把握, 教学结构的处理等方面, 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学习 数学的过程,即学生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吸取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思维。
4. 生活化是不能代替数学化的。
5. 挖掘数学内在的文化价值, 外化数学本身的文化意义,理应成为数学文化探索的重要旨归。 我们应该设法引导学生超越对数学内容外部形体美感的唯一关注, 而致力于关注其内 在的美誉和谐。 这才是数学课上对数学美的正确态度。
6. 一切课堂语言只围绕着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而展开, 拒绝无病呻吟的抒情与感怀。
7. 在《圆的认识》 一课张老师说: 总得留下些什么吧: , 很简单, 那就是数与形, 然后便是数学思考, 数学思维, 数学思想。
8. 探索与实践的道路上, 只有起点, 没有终点, 每个人永远都只是在路上。 因为, 新的问题已经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9. 数学文化虽然没有公认的定义, 但不管怎样界定, 它都指向思维方式、 价值判断、 思想观念等。
10. 数学的文化性应建立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上。 数学的文化性不是用眼睛看到的, 用耳朵听到的, 也不是用其他感官感受到的。 数学的抽象性、 形式化特点源自数学的思维活动, 感受数学文化就必须要通过思维, 没有数学思维活动, 就不可能感受数学文化。
随堂课中的数学文化, 或者说数学味, 浸润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 随堂课中, 充分的展示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也就让学生有机会领悟数学的方法; 有机会体会原来数学并不是来自权威和课本, 自己也能创造数学; 有机会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有机会感受怎样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等等。 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形成过程中开展积极地思维活动, 随着理解的不断加深跨越纯粹的认知层面, 而直抵数学的文化层面,这就体现了 鲜明的数学味。 因此, 教师不应该脱离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 去琢磨给课堂加什么文化的东西, 怎样体现数学味, 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 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 文化品味的流淌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数学味也就成了 课堂的灵魂。
篇三
研读张齐华的“学会倾听从细化开始” 有以下体会:
1. 好课如同好茶, 都是需要品的。 品茶, 静心悟道才是至理。品课, 莫不是如此。
2. 衡量一节课好不好, 不仅要看教师做了 什么, 更要看因为教师学生能做些什么。 也就是说, 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状态和发展程度是评价一节课的最重要指标 。
3. 好的教学应该指向并体现在学生的自 我导向学习 上。
4. 教师不要自己总当“导游”, 而应该把“导游路线” 设计的“天机” 有意识地泄露给学生, 使他们能体验出“导游”是怎么当, 从而自 己也能尽早成为“导游”。 学生成为导游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 周边的景致就是激发、诱导学生创造的力量, 这种力量来源于设计的“天机” 与景致的自然融合。
5. 很多时候, 我们教师应该腾出另一只手, 更多的去研究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
6. 数学教学有两种不同的层次。 低级层次是介绍数学概念,陈述数学规则, 指出解题的程式和套路, 以便通过考试。 高级层次是着眼于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 方法,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深层次的数学思考, 经由思维训练, 获得数学美的享受。
7.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 其所折射出的精确、 抽象、 公理化的思维方式, 务实求真的理性精神, 不断超越及自我否定的创新气度以及简洁、 对称、 和谐、 秩序等独特美感的敏锐洞察等, 却是其他所有文化门类中所鲜有的。 而这正是数学所内涵的更为丰富、 广远的文化价值, 也是我们的教学实践在彰显了 数学的工具价值之后, 更需着力开掘的文化宝藏。
上一篇:听张齐华课的心得体会-教育论文
下一篇: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