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红枣产业发展材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近年来, 我县在自治区党委、 政府和巴州党委、 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自治区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的战略部署, 坚定不移实施“枣业富民”战略, 目前, 全县红枣种植面积累计已达20万亩, 2010年红枣总产量 3.3 万吨, 总产值达 7.2 亿元, 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占的比重达到 74.66%以上。 在红枣产业的强势拉动下, 农民人均纯收入更是持续快速增长, 从2001 年的 2216元增加到 2010年的 14000.26元, 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居西部 12省市区首位。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 理清思路, 科学布局红枣产业

自 2001 年以来, 历届县委、 政府着眼于县域经济全局战略发展,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 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积极探索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和模式。 由于若羌县地处沙漠腹地, 夏季酷热少雨, 日温差悬殊, 年均气温13℃, 夏季35℃以上高温日多达65 天, 年平均降水量31.2毫米, 年平均蒸发量2902 毫米, 年日照时数3103.2 小时, ≥10℃积温4396.8℃, 无霜期198.7 天, 年均相对湿度 39%。 经过充分调研和专家论证, 认为我县虽水资源匮乏、 风沙灾害严重, 但丰富的光热、 土地资源, 却为发展耐旱、 节水,生态、 社会、 经济效益兼得的红枣产业, 生产全国最优质的红枣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具有得天独厚区位优势。 因此, 县委、 政府审时度势、 因地制宜, 以建设中国最优红枣基地为目标, 科学规划确定红枣产业发展战略, 始终坚持“干群联动、 政策扶持、 科学管理、 科技支撑、 龙头带动、 品牌营销”的发展思路, 按照农业“四化” 要求, 始终不渝, 常抓不懈, 强力推进红枣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 干群联动, 营造浓厚的产业发展氛围

为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激发全县人民发展红枣产业的热情, 县委、 政府积极采取措施, 充分利用广播、 电视等多种有效形式, 广泛深入宣传发展红枣产业的经济效益、 生态经济效益和种植技术及农民致富典型, 大力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县四套班子领导及县直机关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 带头走村入户进行宣传和发动, 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农民发展红枣产业的信心。 同时, 全县各级党员干部累计为红枣产业捐款500余万元, 并积极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头, “下地带着农民干、 组织农民干、 干给农民看”, 有力促进了红枣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 政策扶持, 奠定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几年来, 我们不断健全工作机制,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确保了红枣产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 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红枣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实行了县级领导包乡镇、 县直部门包村、 科技人员分片承包责任制和乡镇党政领导一把手负责制。 二是制定优惠政策。 组织制定了《红枣产业发展纲要》, 设立了红枣产业发展基金, 出台了水土开发、 税收、取消农田基本水利建设费等优惠政策。 不断加大投入, 将红枣发展资金纳入预算, 仅2010年县财政本级预算安排红枣产业发展资金3000万元, 2011 年又预算安排红枣发展资金 4500 万元。 三是以林业大工程带动大发展。 截止目前, 通过退耕还林、 三北四期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实施完成的红枣种植面积就达7.7 万亩, 占到全县红枣总面积的 55%, 其中仅退耕还林工程就完成4.9万亩, 按照国家政策兑现各项补助资金5045 万元, 仅此一项实现人均增收700余元, 为红枣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四、 科学管理, 打造全国最优红枣品质

严格按照红枣标准体系建设要求, 对苗木调进、 定植、 管理等红枣生产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 一是选优红枣种植品种。 确定了以优质灰枣为主的品种结构, 在产业发展初期每年由县委、 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带队,远赴河南、 河北等国内老枣区帮助农民调运优质枣苗。 与此同时, 为有效防控林果有害生物, 我们大力推广酸枣直播和品种改良技术, 加大标准化苗圃建设力度, 加快建立苗木自繁自育体系。 二是加强红枣科学管理。 严格按照无公害、 绿色、 有机红枣生产要求, 大力推广红枣先进适用技术, 通过领导干部、 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一帮一、 手把手、 面对面” 的宣传和帮扶,消除农民疑虑, 全方位开展红枣生产科技服务, 提高了农民红枣科学管护水平。 积极开展绿色、 有机认证工作, 完成了 3 万亩绿色、 3.9 万亩有机基地认证工作。 三是高度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 为预防红枣种植面积大、 品种结构单一带来的产业风险, 加大了“虫害、 风害、 冻害” 防控力度, 实行“固定和聘用” 相结合的人员构成方式, 组建成立了 13 支县、 乡、 村三级林果业机械化防治队伍, 按照“统一组织、 统一时间、 统一药剂、 统一配制、 统一施药” 要求, 及时有效开展防治服务, 确保了红枣产业和林业生态安全。

四是完善红枣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成立了红枣质量安全建设领导小组和红枣管理协会, 制定了《关于保证和提高红枣品质的实施意见(试行) 》 和《若羌红枣种植、 加工、 销售管理办法(试行) 》 、 《若羌红枣创品牌保品质工作实施意见(试行) 》 等文件, 规范了红枣企业和枣农的生产经营行为, 确保了红枣质量安全。 若羌红枣的品质上乘, 皮薄核小, 果形饱满、 果面皱纹细浅, 色泽紫红色, 果肉肉质肥厚, 食具粘性、 味香甜, 总糖≥72%, 单果重 4.5 克, 可食率≥90%, 水分≤20%-25%, 含有18 种人体所需氨基酸成份, 具有保健、 补脾胃、 安心肺、 退紫癜、 延年益寿等诸多功效, 被誉为“枣中极品” 、 “长寿之果” , 深受广大中外客商的青睐。

五、 科技支撑, 提高产业科技含量

始终坚持把提高科技含量作为做优做强红枣产业的重要手段, 不断强化红枣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 一是加强红枣科研, 推进科技进步。 成立了红枣科技服务中心, 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合作建立了若羌枣树研究所和红枣示范基地。 积极开展专业课题研究, 完成了《若羌红枣栽培技术规程》、《若羌红枣标准化体系》、《若羌红枣标准化管理规程》 等106个科研课题。 二是抓好科技培训, 提高干群素质。 通过“科技之冬”活动和邀请县内外红枣专家讲座、 现场观摩会等形式, 年均培训农民 4万人次以上。 全面实施红枣实用技能素质工程, 将熟知掌握创新枣树栽培技术作为全县广大干部服务“三农”的基本功, 累计培训干部 76期、 9200余人次。 三是坚持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典型引路作用。 依靠科学管理, 我县宋礼、 买买提· 依明等一批枣农率先致富, 发挥了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 吾塔木乡库尔贵村现年 63 岁的枣农宋礼, 通过熟练掌握和运用红枣科学管理技术, 2010 年 46亩红枣收入达90余万元, 早在2009年就在全村带头盖起了 200平方米的小二楼。 红枣已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成为若羌农民的“红色银行”和“摇钱树”。

六、 品牌营销,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实施品牌营销和龙头带动战略, 做精做强红枣产业。 成立了若羌红枣管理协会和行业商会, 先后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楼兰”等系列商标,取得了若羌红枣“地理产品证明商标”、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制定了各项指标高于国家标准的《若羌红枣地方标准》, 统一和规范了外包装及商标、标志的使用, 进一步提升了若羌红枣的核心竞争力。 坚持“龙头”企业带动,已拥有楼兰枣业股份、 三海瓜园、 好想你枣业、 七星羌都枣业、 楼兰庄园枣业及农业部认定的定点市场--楼兰果蔬综合交易市场等红枣产业化企业20余家, 其中: 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 家、 自治区级3 家; 拥有红枣专业合作社17家, 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 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供销相衔接的机制。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采取展示展销、 交易洽谈等形式, 积极开展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 若羌红枣已远销北京、 上海、 广州、山东等国内大中型城市, 2/3 销往疆外市场, 其中 20%左右走出国门。 积极与科研机构、 院校合作, 加快研发多醣等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高的红枣系列产品, 提升产品附加值。 深入提炼和宣传“楼兰红枣文化”, 积极参加乌洽会和内地相关展会, 成功举办了六届楼兰红枣节, 进一步提升了若羌红枣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经过不懈努力, 若羌红枣以其独有的品质先后被评为 “中国红枣优质产品一等奖”、 “中国绿色食品上海博览会畅销产品奖”、 “中国(国际) 首届枣业博览会金奖”、 “2008 年奥运果品推荐奖”、 “2009年新疆名牌产品”等诸多荣誉称号, 我县也先后被授予“自治区林业工作先进单位”、 “自治区科技兴新先进县”、“ 自治区退耕还林工程先进单位”、 “中国果蔬无公害十强县”、 “中国红枣产业发展龙头县”、 “全国绿色小康县”、 “中国红枣之乡” 、“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 等荣誉称号。

七、 坚定信心, 做强做精红枣产业

今后, 我们将抢抓新疆大建设、 大开放、 大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 继续按照自治区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的战略部署, 坚持以建设中国最优红枣基地为目标, 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科技+品牌+市场”的发展模式,确保今年有 1 家企业产能达到 1 万吨、“十二五” 末达到 5 万吨以上、 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 力争“十二五” 有1 家以上企业上市。

(一) 加强基地建设, 提升基地建设水平

为规避红枣一支独大给农民稳定增收带来的风险、 构建合理的农民增收新模式, 我县将坚持以“红枣产业为主线, 设施农业和现代畜牧业为一体”的发展思路, 通过发展设施农业为城乡居民及矿区提供蔬菜, 辐射青海、 西藏等周边区域, 打造绿色蔬菜副食品基地; 畜牧业丰富县域及周边肉食品市场,粪肥用于有机红枣、 设施农产品的生产; 三者之间实现良性循环, 形成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比例合理, 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红枣产业上, 在稳定红枣20万亩种植规模的基础上适度扩大, 将重点转向提升品质和高水平转化。 设施农业上, 今年计划新建温室大棚 2000 座, 到“十二五” 末力争建成万亩设施农业基地。现代畜牧业上, “十二五”末实现全县牛羊年末存栏12万头(只)、出栏4.4万头(只), 生猪出栏10万头以上, 禽类出栏30万羽以上, 建成辐射县域及周边区域的肉食品供应基地。

(二) 狠抓加工转化, 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

坚持科学规划引导, 形成品牌产品引领、 科技服务支撑、 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 产加销相互衔接的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 继续加大引进、 培育和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 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建设, 确保龙头企业加工能力始终大于农产品生产能力, 红枣等主要农产品当地加工转化率达到 80%以上。 加快与区内外大龙头企业或大集团合作, 快速推动现有龙头企业在技术、 质量、 经营等方面上档次、 上规模、 上水平。

(三) 着力开拓市场, 延伸外销渠道

坚持把市场开拓能力建设作为红枣特色林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积极开展外销平台建设, 在北京、 上海和广州等中心城市搭建长期外销平台, 加快建设辐射大型农产品市场、 超市和龙头企业的营销网络和销售窗口。 加大红枣品牌营销力度, 实施积极的营销策略, 提升红枣产品包装的档次和水平。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 引导企业和农户增强主体意识、 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完成注册果园和有机果园 10万亩, 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大力扶持1—2个区域性著名品牌建设, 进一步规范红枣的包装、 商标、 标志的使用, 积极有效开展打假行动。 建立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 重点抓好仓储、 保鲜、 运输、配送等关键环节工作, 积极采取连锁经营、 物流配送、 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手段, 推动“农超对接”。 加快培养眼界开阔、 适应变化、 勇于开拓、 善于研究、 会抓机遇、 懂生产、 懂市场、 会经营的复合型农产品营销队伍。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