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是云南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现代化程度很高, 各类物资丰富, 特产众多,除了著名的宣威火腿、 陆良板鸭等食品外, 独一无二的会泽斑铜器、 精巧的陆良棕草编等都是当地的特色手工艺。
“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 。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曲靖的民间手艺曾经熠熠生辉、 璀璨夺目, 让这个世界增添了许多生机。 滚滚长河, 淘尽了风流。 曲靖民间老手艺, 源于民间, 技出艺人。 在曲靖历史上, 曾经产生过许多让世人感叹和折服的工艺。
木器
就木器来说, 笔者以为, 可以称为“曲靖手艺”的, 当数宣威、 会泽的烟锅和烟盒了。 宣威、 会泽的烟锅在本地俗称“毛耳斗”, 为什么叫“毛耳斗”却不得而知。但是, 查阅资料可以发现, 把烟锅叫“毛耳斗”不是曲靖人独有的, 至少在西南的四川、 重庆、 贵州等地, 特别是彝族聚集区, 都习惯把把烟锅叫“毛耳斗”。“毛耳斗”一般由烟嘴、 烟杆和烟斗三部分组成, 烟嘴用铜做成, 烟杆一般用上好的乌木, 也有用黄杨木和其它高档木材的, 烟斗处大而圆, 外包铜皮。 “毛耳斗”短的五六公分, 长的可达一米多, 粗细可从手指般细到壮如臂膀粗的。 如臂膀粗、 一米来长的“毛耳斗”一般还可以用来做武器, 在村里出入可以打狗, 在荒野之地则可以与土匪搏斗。
宣威和会泽的“毛耳斗”是有区别的。 宣威的“毛耳斗”现多产在宣威的龙场、宝山一带。 宣威“毛耳斗”工艺精湛, 从下料、 压铜皮、 卷筒、 焊口、 打磨、 抛光、錾花、 做烟嘴、 接烟嘴、 做烟斗、 包烟斗等有十几道工序, 全部是纯手工制作,其中以錾花最显功夫。 据专家介绍, 要在烟嘴、 烟斗的铜皮上錾出各种细碎而精致的花纹, 难度不亚于桃核刻舟。 做学徒的时候, 不少人就是在这一道工序上学不到家, 最终放弃的。 烟嘴、 烟斗除用铜皮包以外, 高级的“毛耳斗”还用许多高档材料, 比如: 金、 玉、 玛瑙、 宝石等, 当然, 这些多为当时大户人家才能够拥有的玩意儿。 会泽的“毛耳斗”则多选用黄杨木, 间或用乌木、 小叶紫檀来做, 与宣威“毛耳斗”相比较, 大小相当, 但是更为原生态。 由于省去了许多手工的部分,不论铜还是木, 多采用车工, 看似光滑细腻, 却缺少了许多灵气。 但是不论是宣威的, 还是会泽的“毛耳斗”价格往往不菲, 根据工艺和木材的好坏, 现在的市场价格也从一二百元到上万元不等。
除了“毛耳斗”, 曲靖民间与烟锅配套的装旱烟的烟盒工艺也是很不错的。 曲靖民间的烟盒多半也是用高档木材来做的, 北方古代的烟盒多为长腰型, 曲靖的烟盒大多是将就木材和方便使用, 多为圆形。 制作烟盒的材料多采用细腻的小叶黄杨。 也许是黄杨木难生长、 在过去多用来做烟具的原故吧, 时至今日, 曲靖人从来不把黄杨木叫“黄杨木”, 而是叫“黄烟木”, 以至于网上有许多网友一直在追问何谓“黄烟木”而无果。
银烧蓝
许多曲靖人也许都还记得, 在儿时逛街时, 经常能够看到一些曲靖本地人,特别是农村妇女, 手上戴的戒指, 头发上别的簪子, 腰上系着围腰的缀饰, 都是用一种白色金属做的, 这种白色金属很特别, 因为是饰品, 一看就知道是银的。但是这些银饰往往上面还有一层宝蓝色的珐琅物质, 非常鲜艳。
多数人叫不出这种饰品叫什么名称, 也不知道是怎么做的。 其实, 这就是著名的工艺品“银烧蓝”。 什么是“烧蓝工艺”呢? 对于云南人, 特别是曲靖人来说应该是既陌生又熟悉。 “烧蓝”又叫“珐琅银”、 “银胎珐琅”、 “印烧蓝”、 “点蓝”, 甚至可以叫“七宝烧”或者“银胎景泰蓝”, 是以银作胎器, 敷以珐琅釉料烧制成的工艺品, 尤以蓝色釉料与银色相配最美而得名。 “烧蓝工艺”不是一种独立的工种,而是作为一种辅助的工种以点缀、 装饰、 增加色彩美而出现在首饰行业中。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 “烧蓝工艺”几乎要成为“绝学”了, 多数人, 特别是曲靖人, 都以为这是云南本地发明的传统工艺, 因为目前曲靖也只有罗平的富乐有这种工艺了,并且在当地已经流传了七八代人。
殊不知, “烧蓝工艺”是 13 世纪末, 由意大利工匠发明, 14 世纪在法国流行开来, 巴黎出现了多彩的透明珐琅器, 距今已有近 800 余年的历史。 有据可考的“烧蓝工艺”在 18 世纪传入中国, 且中国工匠融进了中国的传统工艺技法。 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烧蓝工艺”实物是清雍正年间(1723-1735) 的“银烧蓝五福捧寿八方盒”, 已有近 400 年的历史了。
陶瓷
曲靖历史悠久, 人文厚重。 在曲靖市郊的八塔台古墓二期火葬墓的发掘中,曾经出土了泥质细灰陶, 还出土了以刻划和彩绘三角形实茎蕉叶纹、 莲瓣纹、 缠枝牡丹、 缠枝覆莲、 附加带状荷叶边纹为代表的绿釉葫芦塔形盖、 平顶珠形钮荷叶形盖、 敛口或短颈溜肩鼓腹折胫莲瓣座或镂空座罐等物。 经过科学鉴定, 证明这些物件为元代典型陶器。
在曲靖市郊的田间地头, 人们还曾经发现过一些古梵文“陀罗尼经咒”青砖,这些经咒青砖残片, 多半是当年此地区佛教艺术标志物: 塔、 幢、 石窟、 寺庙的遗迹。 伴随着这些青砖附近往往还有一些灰陶片, 这些灰陶片多为罐和塔等火葬塔物。
在云南曲靖城郊的越州镇潦浒, 在从古至今 600 年的历史长河中, 这里一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许多陶瓷作坊, 是曲靖有名的陶瓷之乡。
曲靖这些目前沿袭下来的民间陶制品多半可以归结为青瓷系列, 这些“青瓷”古朴凝重, 颜色有深有浅, 浅为“青瓷”, 由浅渐深的就是“柿色釉、 紫金釉、 酱釉、 黑釉”。 如今曲靖农村仍在广泛使用着这样的陶器。 酱釉也称为柿色釉、 紫金釉, 酱釉的出现始创于北宋的北方窑口, 盛于明代, 如定窑、 耀州窑等窑场中均有烧造, 以定窑酱釉最著名, 非常名贵。 黑釉瓷器出现于东汉中、 晚期, 釉色为深褐绿色乃至黑色, 釉层薄厚不均, 常有蜡泪痕, 并在器表的底凹处聚集着很厚的釉层。 早期烧制的黑釉色黑如漆, 可与漆器媲美。 唐代黑釉较为盛行, 宋代则是黑釉的高峰时期。 明、 清时期御器厂所烧黑釉器做工精细, 多在纯净的黑釉上施以各种低温色彩, 黑釉则成为各种美丽颜色的衬托。 黑釉也是日本人从古至今制作非常多, 且非常喜欢的釉瓷产品。
土漆
土漆又称大漆, 是野漆树的汁液提取物, 自古人们就将土漆汁液进行煎熬后,做为油漆使用。 土漆器物, 产生年代久远, 由于附着力、 遮盖力、 耐久性和防腐蚀性都很强, 而且耐水、 耐热、 耐溶剂侵蚀、 耐摩擦, 光亮度比现代任何油漆都光亮, 耐用度在 100 年以上, 所以广受欢迎。 曲靖野漆树主要分布在宣威的一些乡镇, 为落叶乔木, 一般不过碗口粗细, 十多米高。 野漆树的主干挺直, 光滑,灰黄色, 布满铁锈似的斑点。 绝少节外生枝, 只在靠近顶部的地方开枝散叶。 新生的幼叶, 表面紫红色, 背面则呈阴绿色, 有些像椿树叶。 漆树的漆毒很厉害,其毒性在树的汁液, 很多人碰到都会过敏。 对生漆过敏者皮肤接触即引起红肿、痒痛, 误食引起强烈刺激, 如口腔炎、 溃疡、 呕吐、 腹泻, 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