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族团结一家亲先进个人事迹篇一
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哈尼喀塔木乡琼萨依艾日克村3组,有这样一位名人,他是人人熟知的写作能手,他是龟兹古城文化传播者,他是沙漠绿洲的民族团结之花,他是身残志坚的坚强引航人,他就是优秀的共产党员热合买提·布尔汗。
热合买提·布尔汗,男,维吾尔族,中共党员,1942年12月出生,现为库车县哈尼喀塔木乡琼萨依艾日克村3组农民。
以身作则 身残志坚为群众俯身甘做孺子牛
1966年,热合买提·布尔汗在他24岁的时候,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村干部,怀揣着造福家乡的想法,热合买提·布尔汗一干就是32年。在这32年里,热合买提·布尔汗兢兢业业带领农民群众抓农村经济生产、抓基础设施建设,一心一意努力改善家乡群众的生活水平,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1967年,由于忘我的工作精神,他在工作岗位上失去了一条宝贵的腿。在他生病期间,他迷茫过、痛苦过、彷徨过、愤怒过、无奈过。最终,坚强的信念使他重新“站”了起来,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永不改变的信念,热合买提·布尔汗在伤口基本痊愈之后,又一心扑在了工作岗位上。由于其残疾,原本不富裕的家庭生活更加困难了,但热合买提·布尔汗仍然默默奉献着,在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总能看到热合买提·布尔汗的身影,积极为遇到困难的人想办法,用自己的收入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乡亲们默默的被这种精神感动了,都积极的支持他的工作开展。
无微不至 照顾汉族群众盛开民族团结之花
1978年,一个山东的汉族群众支买林来到了库车县哈尼喀塔木乡琼萨依艾日克村打工,由于当时交通通讯不便,条件艰苦,支买林的生活成了一个难题。热合买提·布尔汗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想办法为支买林解决了住宿问题,从自己家里为支买林拿去了被褥等生活物品,并为支买林解决了食宿上的困难。支买林感动地说:“真的感谢热合买提·布尔汗,要不是他,我不知道生活该怎样继续,他真是民族团结的好榜样。”热合买提·布尔汗却说:“我做的只是一名党员干部该做的,各民族同志都是一家人,互相帮助是应该的。”就这样,琼萨依艾日克村的民族团结之花一直盛开着。
坚持创作 宣传路上的红色领航者
热合买提·布尔汗爱好创作,虽然他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他从1966年开始一直坚持写作,同时尝试创作诗歌,在其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350余首诗歌和文学作品,有的作品里他歌颂了党、有的作品里宣传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的作品里他称赞党的惠民政策和崇尚科学。就这样,他用一首首诗歌,一部部文学作品,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教育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群众抵制宗教极端思想、崇尚科学,教育群众积极维护社会稳定、打击暴力恐怖活动。
由于其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的突出表现,受到了地区和县级的多次表彰,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和文明户的荣誉称号。
继续前行 始终为群众发挥党员余热
由于身体原因,1998年之后,热合买提·布尔汗不再担任村干部职务,但热合买提·布尔汗仍然时时刻刻做力所能及的事,发挥党员的余热。由于工作业务熟悉,乡里仍然让他负责琼萨依艾日克村的远程远教工作,热合买提·布尔汗利用空闲时间在自己家里办起了农村书屋,为农民免费讲解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积极传播抵制宗教极端思想,崇尚科学的理念,使群众受益很多。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热合买提·布尔汗发挥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作用,积极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坚定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政治立场,扎实树立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的信念,教育广大群众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珍惜民族团结和现在的幸福生活,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的思想,促进了各族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谅解。受到了党组织和群众的积极肯定。
如今,热合买提·布尔汗仍然在他的岗位上孜孜不倦的奉献着,他就如民族团结大花园里的一株“万年青”,永远播撒着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爱党、爱国的种子,我们也希望有一天,他播撒的这些种子生根、发芽,创造一个和谐、稳定、幸福的团结家园。
新疆民族团结一家亲先进个人事迹篇二
胡慧玲,一个被喀拉盖巴斯陶社区各族群众所熟悉的名字;一个辛勤耕耘在平凡的岗位上的社区书记,始终把社区的民族团结工作牢记在心,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自己工作和生活的人生信条。
工作期间,为了更好的维护民族团结,更好的服务好社区各族群众,她认真学习哈萨克语言,经常走访入户,深入群众当中,时刻把民族团结放在心坎上,时刻把民族团结落实到行动上,努力办好关系社区各族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实事。逢年过节,她总是不忘贫困群众。为辖区低保残疾户、少数民族贫困户送去大米、食用油、面粉等生活用品,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帮助和关心。
社区哈萨克族孤寡老人古丽扎达老大妈,今年已经80岁了,她的儿子因患多种疾病,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全家一直靠老人微薄的低保维持生计,儿媳因忍受不了生活的清苦撇下两个年幼的孩子离家出走了,半年后老人的儿子经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一声不响地也离开了家,至今杳无音讯,接踵而至的打击使这个原本就拮据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年幼的两个孙子需要抚养,自己的身体又每况愈下,生活的重担都压在了年迈的古丽扎达老大妈一个人身上。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的胡慧玲主动与她结对帮扶,她从自己的工资里每月拿出500元钱资助老人,为了解除老人的后顾之忧,胡慧玲又积极协调孩子所在的学校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让他们也像别的孩子一样茁壮成长。古丽扎达老人被胡慧玲一次又一次的帮助和关心深深的感动着,老人不会用电话,但每次家里改善生活的时候,她总是第一时间跑到社区,热情的邀请胡慧玲到家里做客。简单的饭菜却总能让胡慧玲和老人一家三口感受到家的温暖。当细心的老人得知胡慧玲平时就爱吃个奶疙瘩,每当邻居老乡给老人几块奶疙瘩,老人总是背着自己两个孙子悄悄的给胡慧玲留着。”正是在这平常不过的小事当中,却总能让我们感到一种团结温情在不同民族间流淌。
作为一个社区书记,对群众的实际困难,胡慧玲总是尽心尽力帮助解决。社区80多岁李广平老人一家是辖区低保人员,老人患糖尿病20多年了,并发症使他的视力越来越差,因为没钱治疗而导致双目失明,没有子女,与老伴儿相依为命的他还照顾着自己近90岁的哥哥,屋漏偏逢连阴雨,老人的哥哥又患上了癌症,哥哥的病情给这个原本就贫困潦倒的家庭又蒙上了一层阴影,胡慧玲入户了解到情况后,动员社区干部职工,为这三位老人募集医疗资金五千余元。正当幸福悄悄走向这个家庭时,意外发生了:春节前夕,老人去世了,这个贫困的家庭,连丧葬费都无法支付,胡慧玲得知情况后,来不及难过的她,第一时间协调民政局相关领导为老人解决了丧葬费的问题,在老人下葬的那一天,她组织社区人员送了老人最后一程
年迈的回族爷爷杨百军老人多年来一直孤苦伶仃的一个人生活,胡慧玲了解到情况后,经常到老人那入户走访,陪老人聊天,帮老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老人没有文化,不认识汉字,出门买药就成了难事,无论工作再忙,她总是会挤出时间去药店给老人买药并送到家中。老人住院了,为老人送饭、抽出时间陪老人聊聊天又成了胡慧玲每天必做的事儿。
胡慧玲所在的喀拉盖巴斯陶社区孤寡老人比较多,每年端午节,为了让各族老人都能吃上粽子,胡慧玲带着所有的社区干部和“访惠聚”工作组成员,亲自包粽子和老人们一起过节,一位哈萨克族老人激动地说:“虽然这个节日不是我们哈萨克族传统节日,但吃了书记和大家包的粽子,我们也算过节了”
扶老携幼、爱心倾注,在平凡的岗位上,胡慧玲总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各民族间的真情大爱,不论严寒酷暑,她总是这样执着的坚持着、坚守着,这让她成了社区群众的贴心人、暖心人。
民族团结在基层,正是有了像胡慧玲这样的基层干部,有了他们这样为各族群众的真实行动和真情实感,才让民族团结永远驻留在各族群众的心里。一个社区好书记就像基层一面旗帜,一个始终把社区群众的困难挂记在心上,时刻维护民族团结的基层干部更是各族群众的贴心人、至亲的人,我们喀拉盖巴斯陶社区的好书记—--胡慧玲是这样承诺的,也是这样做的,让我们大家都为她点个赞!
新疆民族团结一家亲先进个人事迹篇三
她,以平凡的母爱,温润着学子们幼小的心灵,帮贫困学生放飞生活的梦想,助孩子们有一个无忧的童年!
她,以拳拳赤子之心,无私无悔地奉献,创造出一份人间质朴的母爱,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就要面对什么样的命运和人生。
帕力达·胡特勒克,一位平凡朴实的维吾尔族母亲,每天过着平凡的日子、真实的生活,却有一颗慈母之心、一个博大的胸怀,近三十年来,一直无私奉献,帮扶了老人、孩子无数,有汉、回、哈等各族民族的人,以博大的慈母之心,创造了人间超越亲情、跨越民族不平凡的爱。
一、 泉水最清,母爱最真 ----- 哈萨克族谚语
1959年8月,帕力达出生在新疆托里县,兄妹8人。由于家庭困难,年幼的帕力达最能体谅父母的无奈,为了让兄妹们上得起学,学习成绩优异的她最终选择了休学,外出打工挣钱。
婚后,年轻漂亮的帕力达与丈夫阿扎提养育着自己的3个孩子,连同母亲和兄妹组成一个14口人的大家庭,过起了虽然辛苦平淡但又充满着温馨和幸福的日子。
为了补贴家用,1990年她开起了一个小商店。就在这一年年底,在这个小商店里发生一幕让她终生难忘的事情。那天傍晚,店里来了一位汉族青年,抱着一个才一个月大的小女孩,对着帕力达说:家里实在太困难了,别说吃面粉,就是取暖的煤也没有了,实在无力抚养孩子,没有办法,想要把这孩子送人。当时帕力达虽然不太懂汉语,但还是听明白了这位汉族青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看着孩子可怜的小脸,生性善良的帕力达,深知眼前这个汉族青年内心的痛苦和无助。“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个娃娃饿死,我养了……”。没有利益驱使,没有豪言壮语,只是一种人性最本能的选择让帕力达在这位汉族青年面前做下了承诺。家里突然增加一个年幼的孩子需要抚养,一句承诺让生活的重担再一次压在了善良的维吾尔族妇女帕力达身上,从此,建立了一个特殊的民汉团结的大家庭,这也注定了她一生的劳苦艰辛。
时隔4年,帕力达看到邻居家一位60多岁的汉族孤寡老人,没有人照顾,心里不忍主动把老人接回家,为她洗衣、做饭、看病,这一照顾就是10年。直到2004年底,老人的妹妹终于联系到她,把老人接走了,帕力达才算放下了一桩心事。老人走的时候,激动地流下了泪水。平凡中的民族大爱弥足珍贵,在这位维吾尔族亲人的照顾下,老人有了一个温暖的家,有了一份胜似亲人的爱!
这样的故事在帕力达身边比比皆是。在她听说很多牧区的孩子上不起学,交不起学费,心里就暗自有了决定:一定要帮助这些孩子上学!她开始了对牧区贫困学生的资助,帮他们交学费,买新校服、新书包和学习用具。
多年来,性格开朗、乐观、善于持家的帕力达,默默地承担着生活的重担,用无怨无悔的行动,时刻在做民族团结的事,虽然辛苦,但她却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心!她相信她相信自己平凡的生活中处处都能体现各民族间的真情;她同样相信自己的真心付出会感染身边更多的人。
二、骏马要看它的眼睛 ----- 哈萨克族谚语
多年来,帕力达与托里县第二小学各族师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个缘分来自于她帮扶的3名哈萨克族学生、1名蒙古族学生、2名汉族学生和更多她关心的孩子,为这些孩子她倾尽爱心,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万元来帮助这些孩子。
每逢开学和“六一”,帕力达会来到学校,买好教学辅导资料、带着学习用具,为孩子们送来新校服,交学杂费。
这位自已因家庭困难而被迫休学的妈妈,眼里全是爱!这种爱是不分民族的爱,是不求回报的爱。她要用自己的爱,减轻了每一个孩子在生活学习上的压力。这份是母爱!更是各民族团结的大爱!帕力达渐渐成为孩子们最亲的人、最敬的人、最爱的人,孩子们都发自内心地叫她“妈妈”!
罗序成,一个帕力达始终挂记心头的孩子。一次意外中,小序成的爸爸撒手人寰,永远离他而去,妈妈又因车祸致残。面对家中突如其来的灾难,年幼的孩子孤苦无依,在邻居的帮忙下料理完后事,和妈妈一起艰难度日,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当帕力达得知孩子的母亲身患残疾以捡破烂供小序成上学时,帕力达来到了小序成身边。帕力达说:“大妹子,你放心,虽然我们不是一家人,但孩子上学的费用今后全由我来负责。”听到帕力达的话,小序成的母亲紧紧握住帕力达的手,眼中留下了感激的泪水。转眼间,小序成已经小学毕业了,看到听话懂事的罗序成生活如此艰辛,善良的帕力达再次承诺,会帮扶罗序成到大学毕业。
一句句暖心的话语、一次次温暖的帮助,让两个来自不同民族的家庭从此结下了缘分,让两位母亲的心紧紧地交织在了一起,让两个不同民族的感情汇聚在民族团结大爱的长河里,静静地流淌…
三、英雄要看他走过的脚印----哈萨克族谚语
帕力达常说:“小时候,我的家庭也比较困难,兄弟姐妹多,我自己非常想上学,但最终没有能上成学。我出外打工,去供兄妹们上学。现在,兄妹们都长大了,考了上大学,有了工作,慢慢地都过上了好日子,看到有困难的孩子,我总想起自己小时候,上不起学的遗憾,所以我总想用这种帮扶贫困学生来实现我曾经的理想,让更多的孩子能快乐的学习。我知道,无忧无虑的童年,是每一个孩子的梦想开始的时候。
有人说,帕力达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数不清。她自己也说不清到底帮助过多少人,在她看来,她帮助别人,不是为了出名,只要别人有需要,她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她总是说:她之前帮助过的孩子马上小学就要毕业了,她要继续从一年级选一些贫困的孩子进行帮扶,也希望更多的人同她一道伸出援助之手,让更多的贫困孩子享受到爱。
爱是无言的奉献!多一点付出,才会享受更多的满足,也会让爱得到升华。因为,爱加上爱是更多的爱!在托里县镜泉水边的这普通的家庭里,每天都上演着一幕幕人间温情剧,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心底有爱天地宽,帕力达用自己的人生书写着民族团结的赞歌!虽然没有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但是她有一腔热血、一颗爱心在各民族间传递。
大爱无疆,真爱无言!爱心妈妈帕丽达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崇高精神,谱写出一首首民族团结之歌,绽放出一朵朵民族团结之花,这花儿在爱心的浇灌下盛开地更加绚丽多姿,更加光彩夺目!
下一篇:七个有之五个必须个人对照检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