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勇 于变革、 勇 于创新、 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要求, 为了 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创新能力, 今年以来, 我们通过个别走访、 召开座谈会等形式, 采取由点及面、 以面带点、 点面结合等方式, 认真分析和研究了 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创新能力 方面存在的新情况、 新问题, 对于如何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创新能力进行了 认真思考。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 总体感到: 多数单位能够着眼形势任务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统领, 用创新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遇到的新情况、 新问题, 对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 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个别领导班子、 领导干部在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思想不够解放, 创新意识不强。 主要表现: 个别领导干部缺乏创新的主动性, 不想创新; 满足现状, 小进则满、小富则安, 不愿创新; 思想僵化、 因循守旧、 墨守陈规, 不能跳出圈子看问题; 面对新情况、 新问题, 不能以开拓的精神面对、 分析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甚至还有的在"创新"上作表面文章, 忙于"唱新"、 "编新", 把创新当作动听的口 号, 而没有将创新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 工作不够大胆, 创新魄力欠缺。 主要表现: 个别领导干部患得患失有顾虑, 工作中, 惯用老办法、 老眼光看待和解决问题, 怕出问题, 怕担责任, 不敢创新; 困难面前,显得束手无策, 有畏难情绪; 在解决复杂问题和局面时, 守摊有余, 创新不足, 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 盲从权威, 沉溺于听招呼、 守规矩, 唯书唯上, 凡事找依据, 等上面、 看外边, 文件没说的不敢说, 外地没干的不敢干。
3、 知识不够全面, 创新招法不多。 主要表现: 工作缺乏主见, 人云亦云, 迷信、 沉醉于他人经验; 不能将上级政策与本地实际有效结合, 照抄照搬; 习 惯于凭老经验办事,满足于运用简单的直线思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对待出现的问题只满足或只看到一种答案, 不能积极思考多种答案并从中挑选出最佳答案; 在面对和处理复杂问题和局面时, 习 惯于在"是"与"非"、 "行"与"否"之间进行简单的抉择, 思维不开拓, 视野不开阔, 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个别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主观原因, 也有客观因素, 但最主要的症结是以下几点:
--责任意识不强, 工作标准不高。 个别班子、 干部"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 想问题、 定决策、 办事情首先考虑是对政绩有没有负面影响, 创新成本有多大, 风险有多高, 会不会影响自己的乌纱帽; 也有的认为,创新是上级和专门机关或者专家学者的事情, 与己无关, 自己只要干好本职工作, 严格按上级的要求抓好工作落实就是最大的创新; 也有的在解决问题、 破解难题中, 怕冒风险、怕担责任、 锐气钝化、 能力不强。
--自 身素质欠缺, 能力有待加强。 个别领导干部忙于事务性工作, 不能集中精力学习 , 造成"书到用时方觉少",遇到工作难题, 尽管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却拿不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建议; 有的觉得需要提高的方面和需要学习的知识太多, 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形势的发展, 造成了 不知怎么学、 学什么的现象; 有的满足于工作能应付,问题能处理, 不注重在工作中总结经验, 摸索规律, 影响了工作的创新与深化; 这些问题导致个别领导干部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联系群众不紧, 作风有待深入。 个别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不能主动深入到群众当中和群众打成一片, 不能开展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 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 也不善于甚至不懂得, 遇到问题主动深入到群众中摸实情, 了 解群众的所思所想, 从而在群众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奖惩机制不全, 导致创新动力不足。 在创新人才选拔使用的体制机制方面还有欠缺。 特别是干部能上能下的任用机制还没有完全走开, 造成了 该"出"的干部不能及时出,该"下"的干部不能及时下,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创新型人才的使用。 二是在调动干部创新积极性的体制机制方面还有待完善。 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还需不断完善, 特别是在创新绩效考核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三是在创新工作的监督体制机制方面还不够规范。 尤其对存在着创新能力稍差、 主动创新意识不强、 用创新的思维解决问题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的个别班子和干部。
三、 提高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创新能力的高低是责任心、 事业感的直接反映, 是自身素质的直接体现, 也是不断完善和健全相关制度的结果,提高领导干部的创新能力, 必须从多角度、 多途径入手, 才能达到有效提高创新能力素质的根本目 的。
(一) 坚持教育培训, 不断提高能力素质。 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更不是职位有多高, 能力就有多大, 必须经过艰苦学习, 不断磨砺, 反复实践。 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创新能力, 必须以教育培训为基础, 不断丰富领导干部的知识结构、 提高开拓思维、 创新工作招法的能力。
1、 要创新培训理念。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 加大对各级的教育培训力度, 必须要有正确的教育培训理念作为前提。开发的理念, 要确立大开放、 大教育、 大培训观念, 使提高创新能力素质的培训工作"运行线"始终围绕党委、 政府和各单位的"需求线"展开, 与地区经济结构相匹配, 与产业升级相适应。 不仅要把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创新能力作为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 使各级的能力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同时, 还要大力提高主管部门和每个施教者的施教水平、 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形成全方位、 立体式、 宽领域、 开放型的教育培训体系。 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制定工作规划要坚持阶段性工作和经常性工作有机统一, 当前工作和长远工作的有机结合, 立足现实, 着眼未来, 认真分析当前及下一步工作中存在和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 科学把握工作发展的总体趋势及其不断出现的新情况、 新问题, 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 系统性。 同时, 还要教育各级领导干部, 勇于摈弃不合时宜的观念、 制度、 做法和模式, 真正做到把继承和发展、 推陈和出新统一起来, 不断提高各级的创新意识。
2、 要创新培训内容。 教育培训要根据领导干部本职工作中"需要什么学什么、 缺少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有针对性地开展, 达到提高能力素质, 固强补弱, 全面提高的目 的。要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培训。 要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训, 进一步引导广大干部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 指导实践、 推动工作, 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科学执政、 民主执政、 依法执政的水平和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本领。要强化胜任本职的技能培训。 根据各级各类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要求, 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必备知识和能力的培训, 开展办公自动化、 信息网络技术、 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知识的培训, 加强创新思维、 沟通交流、 团队合作、 心理调试、 应对媒体等方面的训练, 通过培训, 切实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驾驭市场经济、 应对复杂局面、 依法执政、 总揽全局等四种能力。
3、 要创新培训方式。 根据各级班子和广大干部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 认真研究适合形势发展的培训方式方法, 使干部的教育培训符合干部实际。 要建立提高能力素质相适应的培训方式。 通过找准培训工作的切入点, 促进教育培训的"教"与提高创新能力"需"的结合。 在教育培训的形式上, 要加大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 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相结合、 中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力度, 不断提高培训的综合效果; 在培训方法上, 要在充分继承原有好的培训方法的基础上, 大胆尝试依据案例分析讲解、 一人提出问题大家帮助会诊等培训模式, 做好有针对性地教育培训工作。要紧密结合实际, 促进学用 结合。 在培训过程中, 注重引导参训者带着问题参加教育培训, 用所学的内容思考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难题。 积极把干部放到重点工作、 重点工程、 关键岗位以及一线岗位工作, 使广大干部经受锻炼, 增长才干。
篇二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新时期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 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是国企党务工作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任务。 笔者认为, 必须认清当前企业党建工作形势, 正确把握党建工作新的方向, 与时俱进地创新党建工作机制, 把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与生产经营有机结合起来, 更好地推进国企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充分认识国企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国企党建工作是提高员工素质、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加强国企党建工作, 能够引导广大员工积极发挥其内在潜能, 提高党员素质。 重视对员工进行理论修养、战略思维和党性锻炼的教育与培养, 组织员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够促进员工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 提高与发展。 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有助于营造昂扬向上、 团结奋进、 开拓进取的舆论环境, 构建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 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加强国企党建工作是推动企业科学发展、 实现新跨越的强大动力。 只有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 才能集中集体智慧、 协调各方关系、 统筹大局和把握大势, 促进企业科学决策; 才能充分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 提高职工素质, 激发蕴藏在职工群众中的创造力量; 才能把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企业的发展理念、 经营宗旨和员工准则,打造先进企业文化, 提高企业的软实力, 最大限度地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 共同推动企业科学发展。
加强国企党建工作是保持国企改革发展正确方向的重要保证。 国有企业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 国企党建工作在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中, 不论企业的资产如何重组, 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体制如何改变, 有了 企业党组织, 就可以保证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企业中得以全面贯彻落实, 从而确保国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准确把握国企党建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思想认识不足, 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企业对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 发挥党组织作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虽然口 头上也讲围绕经营抓党建、 抓好经营促党建, 但在具体工作中重经营、 轻党建的问题依然突出。 特别是在国有企业改制后, 一些人对党组织是不是还要继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这个问题, 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 模糊和犹豫的现象, 认为党群工作就是敲敲边鼓、 摆摆样子、 搞搞宣传, 从而导致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时地位功能难以显现, 在工作中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方式方法陈旧, 工作效果不佳。 在新的形势下, 一些国有企业党组织仍沿用以往传统的方式方法, 创新意识不够。有些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 仍然停留在“填鸭式”、“简单灌输”、“以会代教”的做法上, 认为只要把党员召集起来,学学文件、 念念报纸, 就等于是做了 党员教育、 管理工作。基层党组织还没有找到服从和服务于生产经营中 心任务的有效方式, 在工作方法上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 使得党组织凝聚力不够, 党建工作效果不理想。
观念宗旨淡化, 先进性不明显。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企业改革的深化, 国有企业党员队伍的结构也相应发生了 变化。 一些党员在改制和利益调整中, 组织观念和党的意识淡化。 部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弱化, 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 淡忘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先进性的表现特征不明显。 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和职工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的意识增强, 客观上使企业党组织吸引力、 号召力下降。 党员队伍结构的多元化和思想多元化, 对国企党建工作提出了 新的要求。
进一步改进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的对策抓住与时俱进、 锐意创新这个关键, 永葆国企党建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一是要创新工作理念。 顺应时代潮流, 审时度势, 用科学的态度、 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为党建工作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二是要创新组织构架。 要顺应利益主体多元化、 社会群体复杂化和自由流动的趋势与需要, 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组织构架, 以有利于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和作用发挥。 三是要创新工作方式。着眼于管理方式的改进和工作重心的转移, 探索新途径、 创造新方式, 变传统的行政命令为说服教育, 变高高在上为深入其中, 推动企业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抓住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这个关键, 筑牢国企党建工作基石。 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强化自身建设, 不断适应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和活动方式, 努力使基层党组织更广泛地影响各社会阶层、 利益群体, 从而增强党的号召力。 基层党组织要努力适应日趋复杂的执政环境, 不断提高宣传群众、 组织群众、 团结群众和带领群众的能力, 提高妥善应对和处理各类复杂矛盾问题的能力, 巩固领导核心地位, 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抓住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这个关键, 推进国企党建工作规范化、 制度化建设。 国企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 必须要有长效机制作保证。 要健全“大事集体决策, 党政共同负责” 的领导体制, 进一步完善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机制, 规范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 确保重大问题决策科学化、 民主化, 降低决策风险和失误。 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 对不履行职责或职责履行不好的要严厉追究有关党组织责任人的责任。 建立量化考核制度, 使党建工作由“虚” 变“实”, 由“软任务” 变成“硬指标”。
抓住服务生产经营这个关键, 促进国企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始终将是否协助完成生产经营任务作为企业党建工作是否合格的主要衡量标准。 把生产经营的重点和难点作为企业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组织和发动广大党员在急、 难、 险、 重任务中挑重担、 扛大梁, 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 促进企业生产经营任务的实现。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深入现场调查研究, 掌握第一手资料, 切实把各种矛盾和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切实做到围绕经济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发展。
抓住构建和谐稳定社会这个关键, 发挥国企党建工作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要树立人本思想, 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 最迫切、 最现实的问题。 统筹协调, 关注、 关心、 关怀每一位群众的生活和生存状况,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 切实开展维权活动,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 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 最迫切、 最现实的问题, 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强化管理意识, 优化社会管理, 听民声、 顺民意、 解民难, 理顺各种关系, 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