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作业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必须补充, 也是促进学生巩固知识, 内化知识并转化为技能技巧的重要环节。 可是基本上一线老师天天都会为追缴作业、 批改作业、 订正作业而大伤脑筋。 笔者以作业设计改革为切口开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 通过创新作业设计让数学变活起来。
一 、 作 业 变 活 动 , 让 知 识 动 起 来
每一项新内容的教学前, 笔者都会布置前置渗透作业, 把常规作业变成一项项可以参与的实践活动或小研究活动, 内容包括与新知学习相关的资料收集、 小调查、 小制作、 小研究等, 充分发挥前置渗透环节的作用。通过前置渗透作业分析, 笔者可以探明学生的已有经验, 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 有助于准确把握教学的真实起点, 实施有效教学。
1. 前置渗透, 活动积累经验。
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前置经验各不相同, 这就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差异性很大。 为了帮助学生积累必要的学习活动经验, 笔者会在前置渗透环节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活动。
比如, 学习 100 以内数学的组成后, 开展数豆豆活动, 活动要求是:先数出 68 颗豆豆(瓜子、 花生、 落叶等也可) , 按 10 个分一堆, 能分成() 堆; 按 5 个分一堆, 能分成() 堆; 按() 个分一堆, 能分成() 堆。这项活动要求从约定到开放, 一方面可以巩固 100 以内数组成的知识,解决数数中的数学问题, 另一方面会为后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
在教学《百以内数的认识》 前, 笔者布置学生回家开展数米粒活动培养学生数感。 活动要求先抓一小撮米粒, 先估再数, 然后在课堂上分享数的体会。
学生估的结果和数的结果相差很大, 有学生说“我估计的是 34, 结果数出 320, 320 好多啊! ” 有学生说“我怕数错, 数了三遍, 才数清楚。 ”从学生幼稚的话语中可以知道学生估数能力有待训练, 拐弯数是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就好确定了。
2. 动手操作, 让学生做中练
儿童与生俱来的学习方式是亲身体验, 实际操作, 因此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摆小棒、 搭积木、 玩七巧板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小棒是一年级学生操作最多的学具, 通过摆小棒练习数的组成, 比较数的大小, 练习数的计算, 让学生明白算理, 巩固算法。
积木也是小学生很好的学习材料。 在学习《立体图形》 后, 笔者设计的活动是回家搭积木, 看谁搭得又高又稳, 目 的是让学生在搭积木的过程中感知不同的立体图形的特征,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当天晚上, 家长们上传了 200 多张学生搭积木的照片, 笔者在家里通过网络群相册欣赏学生的作品并及时做出激励评价。 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自己的作品又成为了新的学习素材, 供分享, 供分析。
学习《平面图形》 期间, 玩七巧板是主要的活动。 按规定拼、 自主拼、创意拼, 学生在各种拼凑的过程中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凡此类教学内容, 其实都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来让学生更轻松地获取知识, 巩固知识, 也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能力, 形成数学技能, 积累活动经验。
3. 前置渗透, 自主建构新知
数学家弗赖登塔尔在《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 一书中指出: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 自 己去发现、 创造出来。 ” 当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根据自己已有经验,按照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自主建构知识时, 说明学生已经真理解、 真明白了。
笔者会让学生在学后设计一些自 主性的作业, 自选作业方法, 自 编作业内容, 自编试卷测试等, 把作业设计的权限下放给学生, 让学生的学习素材更广泛, 成为学习小主人。
在复习《20 以内的进位加法》 和《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的前一天, 笔者布置的作业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按照一定的规律整理所学的算式卡片,并在第二天课堂上展示学生在家整理的图片, 让学生自己汇报整理的不同思路, 排列的不同规律, 允许学生互相质疑答疑, 互动补充, 教师只需相机点拨, 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真正做到把学生推向前台, 真正做到让学。
二 、 作 业 变 游 戏, 让 学 生 乐 起 来
美国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 1946 年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 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学习者在两周以后平均学习保持率差距会很大, 其中采用“做中学” 或“实际演练” , 可以达到 75%, 采用“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 , 则可以记住 90%的学习内容。
由此可见, 让孩子在操作活动、 在实践中学习是一种很效的学习方式,练习巩固也如此。 因此笔者在作业设计与布置时尽量自主设计作业, 创新作业形式, 设计一些可操作、 活动性强、 游戏成分多的作业, 让学生喜欢并期待这类作业。
1. 互动游戏, 让学生玩中练
只要是游戏, 学生都很乐意参与, 因此笔者会把作业有意设计成一些简单有趣的活动。
扑克牌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很好的素材。 在一年级上学期, 玩扑克牌游戏成了整个学习阶段使用最多的游戏活动。 根据内容巩固的需要, 扑克牌也有不同的玩法, 不同的要求。 在学习数的组成时, 让孩子们玩“选两张”,比如在扑克牌中选出可以组成 9 的两张牌, 练习 9 的组成; 在学习 10 以内数的计算时, 让孩子们玩“选三张” , 任意选出三张, 组成不同的加减法算式, 训练看到三个相关的数说出四个算式; 在学习 20 以内数后, 让学生两人对玩, 同时出牌, 或比较大小, 或加或减, 谁先说出答案两张牌就归谁, 游戏结束牌多者胜。
学生在和同学玩、 和家长玩的过程乐此不疲, 还创造了一些新鲜玩法。玩扑克牌将单纯机械的计算活动变成有趣的游戏活动, 随时可玩、 随处可玩, 学生也在玩耍活动中夯实了 20 以内的计算基础, 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网络上有很多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小游戏, 笔者会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向学生和家长进行推荐。
2. 长短结合, 把研究带进来
每个儿童都是天生的学习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 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 基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 在教学中笔者会有意向学生早期渗透研究意识, 适时教一些研究方法, 利用学生相对充足的课外时间, 设计布置一些数学小研究活动, 引 导学生在研究中主动获得数学知识, 体会数学思维的乐趣, 培养数学学习能力。
(1) 短作业, 课前小研究, 主动学习
学生走进教室时从来都不是空着脑袋来的, 他一定有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基础。 怎样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开展有效教学呢?
笔者从一年级学生开始, 会在前置渗透环节设计一些研究性的小作业。比如学习《100 以内的加法》 前, 布置学生回家研究“35+2 和 35+20, 35+2和 35+7 怎么计算, 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 学生在研究中可以摆小棒、 拨计数器、 画图, 也可以请教家长, 提出自 己在研究中的问题。学生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会成为课堂上鲜活的学习素材, 笔者也可以基于学生已有的研究基础和汇报展示情况, 相机点拨即可, 这样有效地缩短了教学时间, 孩子们也更轻松。
(2) 长作业, 假期小研究, 整合学习
寒暑假, 学生有很多充足的时间, 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呢? 笔者尝试设计了长作业。
每个假期笔者都为学生提供研究选题, 设计研究任务单, 鼓励学生在假期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 引导综合学习。
在寒假, 小学生有很多机会看到钱, 用到钱, 还有机会存一笔压岁钱。于是笔者就给一年级学生设计了一项小课题《关于钱的研究》 , 给学生提供一张研究单, 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项或几项活动, 邀请爸爸妈妈或者小伙伴一起研究。
这样, 在第二学期学习人民币的知识之前, 学生就已经在父母的指导下, 对钱的产生、 发展历程、 作用、 世界货币、 钱的文化、 钱的兑换和换算等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开学第一周, 笔者组织学生开展汇报活动, 展示每个学生的研究成果。学生共提出关于钱的 15 个问题, 收到 21 份研究小报告, 16 份自制小报,14 份电子幻灯片, 布置了 2 块班级文化墙专栏, 1 块年级数学专栏。 也正是因为假期的小课题研究, 学生对关于钱的知识充满了兴趣和期待, 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 这一单元时, 采用单元整合学习方式, 学生收获更全面, 思考更深刻。
后来, 学生还用这样的研究方法开展了《长度测量工具的研究》 和《关于计算工具的研究》 等小课题研究活动, 成效非常显著, 很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三 、 生 活 实 践 , 把 数 学 用 起 来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倡“即知即传” , 学习了马上应用能有效促进学生内化吸收, 真正把知识变成能力。
每学习一个新知识, 笔者都会让学生反思, 这个知识有什么用? 可以解决生活中哪些问题? 通过点点滴滴的影响, 帮助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意识, 学会从小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 用数学语言描述世界, 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学习人民币后, 笔者设计了一系列活动任务: 在家玩兑换游戏, 到超市商店参加购物体验, 认识商品标签上的钱, 真正做到放手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在实践中用数学。
学习数据收集与整理后, 周末笔者为学生设计了调查实践活动, 调查项目全部开放, 交给孩子自 己做主。 由于没有内容的限制, 孩子们充分挖掘了生活中的材料与资源, 就自 己最关心, 最感兴趣, 最想了解的话题进行了调查。
他们也学会选择不同的调查方式, 有的当面询问, 登门访问, 也有打电话调查, 通过网络调查, 更有孩子走出家门, 走上街头, 走进公园, 走进超市开展调查, 并实时将调查活动照片传到班级 QQ 群。我国数学家苏步青曾说过:“如果你用一份力量备课, 两份力量上课,你就用三份力量批改作业。 反之如果你用三份力量备课, 两份力量上课,你就可以只用一份力量批改作业。 ” 创新作业设计需要老师对教材内容精准把握, 对学情充分了解, 对家长教育观念适时引导, 更需要家校坚持不懈的密切配合。
实践证明, 通过对作业设计与布置的改革, 可以有效转变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数学、 在快乐的玩耍中学习数学、 在生活实践中用数学, 也能有效发展学生学习能力、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让学生的数学能力、 数学素养得到持续发展。
篇二
内容摘要:
根据教育部门扎实推进“双减” 工作落地见效的工作精神, 为进一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数学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整体设计课内外的学习活动; 要把课外作业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以少而精的高质量作业取代简单、 机械、 重复性的大量作业, 达到“减负增效”目的; 要使作业真正为教学服务, 为素质教育服务, 使之有利于学生知识、 能力、 综合素质的发展。
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作业。 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 又能发展学生能力, 还是教师和家长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依据。 周而复始、 形式单一的作业已变为学生一个包袱, 成了一个枯燥而又不得不投入的一种负担, 使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 创造性受到压抑。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我该如何看待作业,如何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 创造、 游戏的乐园, 使作业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 对新课改下的教学作业设计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作业内容童趣性, 激活学生创新的火花。教师设计作业时要摆脱单调乏味的重复、 机械的练习,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 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 与画画、 游戏、 制作、 参观、 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巧妙结合, 把知识、 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开发及活动巧妙联系, 设计出趣味性强的数学作业。 趣味浓厚的作业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内部需求, 会让学生跃跃欲试, 内在的需求, 活跃的思维, 常常会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 进而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一、 设计游戏型数学作业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学生在游戏中边学边玩, 学中有玩,玩中有学。 游戏活动型作业将所学数学知识蕴涵于游戏之中, 让学生在愉快而欢乐的气氛中完成作业, 是学生最喜欢的数学作业。 例如教学完“乘法口诀” 后, 我设计了“对口令” 的游戏, 让学生与老师玩, 学生与学生玩, 学生与家长玩。 再如教学《统计》 这一课后, 我让学生玩“剪刀、 石头、 布” 游戏, 并统计出每人赢的次数; 还让学生在“抛硬币” 活动中统计出硬币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 并让学生发现抛的次数越多, 正反面朝上的次数越接近,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游戏让学生身临其境, 在他们熟悉的, 感兴趣的情境中理解体验了统计的作用, 而且学生在游戏中轻松作业, 增强了合作意识, 体验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 设计情境型数学作业
小学生一般具有好奇、 好问的探究心理。 生动的情境型作业, 往往能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迅速由抑制达到兴奋, 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自我需要, 引起学生内部认识矛盾的冲突。 让学生在趣中生疑、 疑中生奇、奇中生妙, 不断激起学习的欲望。 例如学习完《10 的认识》 后, 我设计一道“10 的一半是什么?” 的题目 , 让学生通过想象观察、 思考, 反馈结果:
(1) 从数的知识认识 10 的一半是 5。 (2) 从字形结构认为 10 的一半是 1、0、 或拼音 Shi。 学生在数学与生活结合的情境中, 激发了学习兴趣, 激活了想象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又如在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 后, 我设计了帮小兔找门牌号的情境作业, 类似的作业还有“小猴闯关” 、 “小壁虎找尾巴” 等。 这些带有童趣的作业, 把计算融入故事情境中, 学生快乐的进行作业, 掌握了运算方法和技能, 提高了计算能力,同时学生体会到计算课不再是枯燥无味的, 而是快乐的, 充满乐趣的。
三、 设计绘画型数学作业
“儿童是用形象、 色彩、 声音来思维的” 针对这一特点, 我结合教学内容特点, 设计一些绘画的方式巩固、 应用所学的知识。 例如学习了时间,画一画一天的安排; 学习完《轴对称图形》 后,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绘制一些相关的美丽图案, 或用学过的图形来设计一下他们喜欢的家, 并涂上颜色; 认识方向后, 画一画旅游分布图。 这样就让他们感到新鲜有趣, 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 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把一次次作业变成艺术品。 然后在班级展示台中展览。 这样的作业, 不仅能巩固知识, 而且有激活学生原思维, 使他们迸发创新的火花, 将枯燥原作业变成了件件艺术品。
四、 作业内容有层次。
设计作业不能“一刀切” 而应该实际出发, 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 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 都能得到提高。我将作业难易程度分为三个层次。 例如, 在二年级下册学完《解决问题》后, 便设计了如下的作业: (一) 、 小华今年 10 岁, 比爸爸小 27 岁, 爸爸今年几岁? (二) 、 小华今年 10 岁, 比爸爸小 27 岁, 今年爸爸和小华共几岁? (三) 、 小华今年 10 岁, 爸爸 38 岁。 当小华 33 时, 爸爸几岁?此种作业设计可以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避免作业的单调、 枯燥, 同时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点、 积极思考, 提高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 设计操作实践型数学作业
“让学生从做中学” 。 开放学生的双手, 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 使学生手、 眼、 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 把他们带入一个全新的“情境” ,使之在求知欲的驱使下饶有兴趣的学习, 促使思维活动的开展,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 例如: 在教学“圆柱与圆锥” 这一章节时, 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 将一张长 6. 28 分米、 宽3. 14 分米的长方形纸卷成一圆筒, 再配上一个底做成一个圆柱形的容器,哪种卷法所容纳的物体比较多? 再去超市看一些圆柱形容器, 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通过计算比较、 争论, 让学生用具体的数学知识去研究生活, 服务生活, 体现其生活化的一面, 让数学与生活更加紧密。
六、 发展学生思维, 体现作业的开放化
如果能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 合理、 恰当、 巧妙、 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 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求“新” 、 求“全” 、 求“活” 的调控。 那么, 将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提出各种问题, 进行大胆创新。 开放化的数学作业, 让学生对所获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得到不同的解决结果, 并且从中发现最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闪烁着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 也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思考的快乐感和创新的成就感。
我在平时设计作业时避免“题海战术” , 防止“熟而生厌” ; 为学生着想, 从学生需要出发, 加强作业设计的灵活性、 趣味性及实践性, 提倡探索创新、 自 主选择, 使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 创造意识和能力得到较好培养。
篇三
根据教育部门 扎实推进 “ 双减” 工作落地见效的工作精神, 为进一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数学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整体设计课内 外的学习 活动; 要把课外作业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少而精的高质量作业取代简单、 机械、 重复性的大量作业, 达到“ 减负增效” 目 的; 要使作业真正为教学服务, 为素质教育服务, 使之有利于学生知识、 能力、 综合素质 的发展。
一 、 提高认识, 更新作业设计理念
作业作为课程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 前在作业的设计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作业形式枯燥、 单调、 僵化; 作业评价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等, 长此以往将会降低学生学习 数学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作为教师我们应积极、 正确地看待作业改革, 努力探讨如何布置能有效布置作业, 努力提高学生学习 数学的积极性, 使其形成数学学习 方法, 发展数学思维, 增强数学问 题解决能力。
二 、 整体把握, 明 确作业设计原则
通过作业改革, 我们希望数学教师通过学生的作业及时了 解教学效果, 找出 现状和预期状态之间 的差距, 发现其存在的问题, 以便于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降低教学难度和调整教学进度; 通过作业学生了解自 己知识、 技能的掌握情况, 激发他们的学习 热情, 使其更积极地投入到今后的学习 之中去。 基于这个出 发点, 我们明 确了作业设计的原则:
一是目 标与作业的一致性原则。 作业设计要紧紧围绕学习 内 容,与学习 目 标保持一致、 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 并把学科知识、 学科思想、 学科价值融入到作业的内容设计中去。
二是层次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作业的内容要适合各个学习层次学生的需求。 每个学习 层次的学生都应有适合自 己的作业。 要注重趣味性, 使学生愿做作业、 乐做作业。
三是适度性与多样性的原则。 作业设计的量要符合各年级书面作业的时间要求, 作业内容要适当, 作业难度要符合学生实际。 作业形式要多样, 应体现拓展性、 综合性、 开放性、 实践性要求。
三、 形式多样, 优化作业设计内 容
作业设计的目 的应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 我们对数学作业进行了 大幅度改革, 将作业融于活动, 融于生活, 充分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既减轻了 学生课业负担, 又提高了 学习 效率。
( 一) 前置型作业, 引 导学生自 主学习
数学知识之间 是相互联系的, 已有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前置型作业是指教师预先设计探究性问题, 以作业单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学生结合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活动经验进行自 主探究。 设计前置型作业好准备。
例如, 在教学“图形的密铺” 时, 鼓励学生在家自 己借助图形动手拼摆, 学生带着初步了 解的图形密铺知识进课堂学习 , 会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同时学生在剪一剪、 拼一拼的过程中, 巩固了 对图形的认识, 在操作中 体验到了 数学的美, 享受了 成功的喜悦。
( 二) 实践型作业, 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围绕现实问 题, 我们让学生动手实践或是实际调查, 激发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 拉近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例如, 在教学“1-10 各数的认识” 后, 设计“找找生活中 的数字” 实践活动, 教师鼓励学生找一找生活中 的数, 通过有趣的找数、 认数活动既巩固了 10 以内数字的认识, 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对数学的热爱
再比如, 在教学“ 时分秒的认识” 后, 设计“家庭作息时间 表”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设计自 己的作息时间表, 既巩固 了时分秒的知识,又能引 导教育学生学会珍惜时间 。
( 三) 复习型作业, 整体建构知识体系
复习 是学生系统完善、 深化知识的关键环节, 有利于学生巩固、内 化基础知识, 建立网状、 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设计复习型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巩固 所学知识中明 确知识之间的内 在逻辑关系 , 建立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学会更全面、 更系统地思考问 题。 我校在三至五年级学生中开展“整体建构知识结构” 思维导图的制作活动, 学生在学完每个大单元知识的基础上根据知识之间 的内 在联系建立单元知识思维导图。
设计这样的复习型作业, 一方面可以使原本散乱的知识变得清晰、完整, 从而使复习 更形象化、 生动化, 提高复习 的实效; 另 一方面将单元内 容进行结构化重组, 能使知识之间 的逻辑关系更为清晰, 有助于学生形成条理化、 结构化的思维。
四 、 改进评价, 保证作业设计实效
对学生书面作业的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从对作业的态度、 书写及格式的规范程度进行评价; 二是从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而且要给学生及时订正错误、 再次学习 的机会。综上所述, “ 双减” 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能够帮助学生积累 丰富的学习方式、 解题技巧与数学经验, 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通过数学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丰富多 样的数学作业引 导学生在完成作业之中展开深度学习, 在深度学习之中 领悟数学的本质, 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最终实现学生的高质量数学学习 。
篇四
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和理解课堂知识, 所以布置作业是有必要的。但是, 布置作业应该考虑学生特点、 教学任务、 课标要求等诸多因素, 合理地分量适度地布置, 不可以一味追求大量练习。 过度布置作业采取“题海战术” 存在太多的危害性。 对学生来说, 过多的负担会导致学习动机下降, 学习兴趣不高, 影响学习效率; 过量学习会侵害学生休息权, 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对教师来说, 过度依赖作业布置提高学生的分数, 不利于改善课堂教学, 阻碍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批改大量作业会加重职业负担, 产生职业倦怠; 影响师生关系。 对家长来说, 过多作业可能促使“家长成为编外教师”“家长批改作业”, 花钱请课外辅导机构辅导学生作业等现象严重增多, 造成精神经济双重负担。 因此, 促进“双减” 政策的落实, 学校教师责无旁贷。在“双减” 背景下, 数学作业布置要尊重差异,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严禁“一刀切”, 提倡分层、 分类布置作业。 作业布置不能太多, 题海战术收效不大, 反而造成学生厌学。 作业布置要小而精, 精心设计, 既照顾学有困难的学生, 也照顾吃不饱的学生。 加强教师的学习培训, 更新教学理念,明白减负并不是单纯的减少作业数量, 关键是如何在“减负” 的同时提高质效。
我校在数学作业设计时, 重点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必须控制好纸笔作业的总量, 要做到少而精, 精而有趣, 尽量避免出现机械、 单调、 重复性无效作业或惩罚性作业, 尽量缩减一些死记硬背、 反复抄写的练习。
2. 书面作业形式中, 重点通过教材配套的数学补充习题这种形式途径巩固和锻炼学生对于学过的知识的熟悉程度。 同时提倡让学生自己出题的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如低年级学生, 给你一幅图片, 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考考大家; 中年级学生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自己编题, 给你几个简单的词汇和一些数字, 学生自己编出题目; 高年级学生可以尝试应用思维导图学会梳理数学知识, 可以按照单元或者知识内容分类, 把你认为最重要或者最难理解的知识整理出来。 出题比做题更有难度, 如果孩子自己能出题, 那么再去做题就没有难度, 同时通过孩子的出题, 也可以反应出孩子掌握了哪些知识点, 哪些知识对于孩子来说是难点。 这需要长期的坚持, 更需要科学化的设计、 实践不断地验证和完善, 才能真正检验效果。
3. 利用数学报的阅读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视野,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报的阅读采取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校内利用延时服务的时间带着孩子开展阅读、 思维训练的活动, 帮扶着学生学会并喜欢上数学阅读, 然后激发学生利用校外的时间自主进行阅读,让学生喜欢上数学, 爱上数学。
4. 作业设计还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 作业的形式必须多样化,切忌只有单调的书面作业, 应该增加更多的实践性、 操作性等体验类作业。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 合理地进行筛选和整合, 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操作性的综合类数学作业。
范例 1: 比如一年级学生在认识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和球时, 布置学生利用孩子们喜欢玩的橡皮泥做一做我们认识的一些图形, 比一比谁做得好、做得快, 夸一夸我的小作品等等一系列的综合性活动。
范例 2: 比如二年级数学上册多边形的认识这一单元中“有趣的七巧板”,根据这个内容也可以设计出一系列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作业。 学生们完全可以在玩中学、 乐中学。 而且这样的作业设计一定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作业。
范例 3: 六年级数学上册“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孩子们更是想出了很多的方法。
五年级学生在学习“认识小数” 的数学的学习中布置一些实地观察记录的作业, 要求学生观察身边出现的小数并记录分享; 在学习多边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找一找符合要求的多边形, 通过自己的实际测量计算出面积, 以此巩固学生对于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能力……各种体验类作业形式不仅是学生所喜爱的, 而且还可以激发学习困难生的学习兴趣。
“双减” 政策的意义是有利于解放儿童天性, 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
发展; 有利于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健康快乐的成长。总之, 作业练习只是手段, 让学生在课后得到巩固才是最终的目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作为教师要精细设计课堂作业, 做到少而精, 设计一些既能检测孩子的学习效果, 又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创新型综合型的作业, 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让学生在做中学、 乐中学。 既让所学知识得到有效巩固, 增强作业的有效性, 又让“双减” 政策落地生花, 让孩子们真真正正感受到‘双减’ 政策给他们带来的新变化。
篇五
作业原本是教师学校日常教学的“小事”, 但随着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成为了国家和社会关注的大事、 要事。 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 如何立足“作业” , 深化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 助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是广大教师需要思考的新问题。
01 在作业目标上, 处理好“学科本位” 与“学生立场” 的关系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作业, 不仅要促进教学提质增效, 同时需发挥好作业育人功能。
要从学科本位学生立场系统设计作业。 对数学学科, 要确保学科难度不超标、 内容不超量。 “双减” 文件明确分类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总量。
在政策范围内, 数学学科所能用的时间有了大致的范围, 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 在有限的时间里该做怎样的作业? 如何“少而精” , 如何体现“能力为重, 素养为本” ?
比如: 布置 100 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作业。 刚刚获得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的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张天孝主编对此特别有经验。 他罗列了 100 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一共 369 道算式。一般来看, 16+7和 17+6 的价值难分高低。 但是在他看来却不一样。 像 748×7 这样的算式会用到进位加法算式 28+5 和 49+3, 但是不会出现 28+7 和 49+8 这样的进位加法。 所以同样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 有的只在加法当中用到, 但是有的会在后续的乘法中用到, 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业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在这 369 道当中会出现在多位数的乘法当中有 60 道。 所以对于作业设计来说, 要把力气花在刀刃上。
当然, 不是做得越多、 花的时间越多就越容易学好。 在合适的时间内学习“少且重要” 的数学才是数学课的理想状态。 有时过多机械重复同水平的练习, 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 甚至迷失好奇心, 反而“熟能生厌” 。
02 在作业内容上, 处理好“基础性作业” 与“拓展性作业” 关系华罗庚曾说: “学数学不做题, 等于入宝山而空返。 ” 在信息化的今天,要帮助学生找到“题海” 已不是难事, 难的是为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成长的“题组” 。 “双减” 文件明确要求: 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 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 鼓励布置分层、 弹性和个性化作业, 坚决克服机械、 无效作业, 杜绝重复性、 惩罚性作业。
基础性作业是要面向所有人。 对于那些“分层、 弹性和个性化作业” 可以归为探究型作业。 在“双减” 之下, 为什么还要布置探究型作业呢?顾泠沅教授有一项研究, 将认知目标及其对应能力表现水平描述为“操作、 了解、 领会和探究” 的四层次框架。 在组织的大样本区域小学数学质量监测的过程中发现, 学生对于操作、 了解类的目标达成度较好, 而领会和探究的目标相对不足。
也就是说, 我们常在低水平的层次高频训练, 却在高阶思维水平层次低频发展。 适当降低这种低阶思维水平的“高频训练” , 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更多时间去经历“高阶思维水平” 的挑战, 应该成为日常作业教学改进的方向。探究性作业并不是每一课学习之后都需要设计, 而是要对整个单元的数学教学目标充分解读, 再根据单元的基础性练习内容剖析学生还需要经历怎样的思考过程, 进而进行相应的探究性作业设计。
小学生的探究性作业, 不一定要探究出一个新的重要发现, 而是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基于自身的知识经验去表达, 去展现他们个性化的思考结论。比如, 人教版三年级的面积单元, 我们经过分析发现这一单元的习题已经把本单元需要落实的知识点和生长点都涉及到了。 但是, 课题组觉得还可以加强习题的开放度, 以提升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理解, 因此设计了一个探究型作业: “画一画, 说道理: 一个平面图形, 周长越长, 面积就越大, 有道理吗? 很有道理, 还是毫无道理, 还是有一丢丢道理? 请画一画写一写,说明白你的道理” 。
学生基于自身的知识经验, 举例、 画图, 表达他们自己的看法。 不同学力的学生会有不一样的作品呈现, 创新火花层出不穷, 作品处处现惊喜。 这是课堂教学和基础性作业做不到的。
数学家陈省身所说“数学好玩” , 数学的作业也可以很有意思很有意义的, 不仅仅只是做题, 可以阅读、 实验、 游戏、 绘本、 魔术、 可以 STEM、 可以进行项目化学习。 让数学因为作业的形式改变而变得生动活泼、 有滋有味。
03 在作业评价上, 处理好“作业批改” 与“作品展示” 的关系
作为日常教学来说, 做好作业的评价, 完成了批改, 才算完成“作业程序” 。 “双减” 文件对此也有细致具体的要求: 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 及时做好反馈, 加强面批讲解, 认真分析学情, 做好答疑辅导。 文件还特别提到:不能要求家长批改和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 毫无疑问, 批改作业属于教师的工作, “精选、 先做、 全批” 是教师作业布置的基本准则, 教师也不会要求家长和学生批改作业来减少自己的工作量, 但学生因此就放弃作业的“自我检查” , 家长就对孩子的学业“放任不管” , 这就是对文件的误读。 任何关于学生成长的工作, 都离不开学生主体的自主和家校合作形成的合力才能取得更好效果。
作业的批改看结果也要看过程。 老师批改的一个简单的分或者“×” ,反映不了学生学习过程的经历和收获, 还会掩盖学生作业过程火热的思考、丰富的情感和真切的体验。 在批改时, 尽量多一些鼓励, 多一些尊重。 有时一句话, 足以鼓励学生的斗志; 一个符号, 可以缓解学生的焦虑; 一个图示,能激活学生的思路。
课程改革背景下, 数学也主张结合现实生活, 要与其他学科跨学科融合。在作业设计和评价上也要与之相匹配, 原本单一的“作业” 从某种程序开始转向“作品展示” 。 “一次手工制作的学具” “一次精彩的成果报告” “一个创意的解题思路” “一次项目学习的成果” , 用图画、 视频、 音频或实物作品记录下来, 都可以作为学生作业的作品。
如果我们保持欣赏的眼光, 学生的每一份作业都是一件作品, 哪怕是一道简单的习题。
如在认识圆柱之后, 设计“圆柱与长、 正方体有异同之处? ” 这一问题。学生展现出了以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与思考路径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要大胆给学生时间和空间, 他们从来都不会让我们失望。 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中, 学生用毛线绕出一朵花、 用小木棒搭出一座桥、 用纸箱板造出一幢小房子……是数学项目组的作业, 也是跨学科综合实践的作品, 如下图。数学课程要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从作业设计的角度来说, 人人可以做不同的作业, 要提高作业的差异化水平和个性化水平。 未来, 如果有信息技术的支撑, 基于大数据的作业设计将会更智能, 更能促进学生充分的成长。
篇六
一、 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为宗旨, 体现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整体设计课内外的学习活动, 把课外作业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以少而精的高质量作业取代简单、 机械、 重复性的大量作业, 达到“减负增效” 目的。
二、 设计原则
1. “依标设计” 的原则
作业设计要符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合理设计与实施书面测验的要求。 一要指向数学本质的理解及在具体情境中的合理应用, 二要体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十大核心素养, 三要设计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作业。
2. 一致性原则
作业设计要与学习目标匹配, 体现“教学评” 一致性的理念。 把“评价”嵌入作业布置之中,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的功能。
3. 书面作业与实践作业相结合的原则
严格控制书面作业的量, 要符合各年级书面作业的时间要求。 适当布置实践类作业, 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育。 一二年不留书面作业, 布置一些小制作、 小调查、 小阅读等实践类的作业, 其他年级在书面作业的基础上可适当布置与学习内容密切联系的实践性作业。 让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层次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作业的内容, 要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需求。 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作业, 避免“吃不饱” 和“吃不了” 的情况。 注重趣味性、 层次性和开放性, 作业形式要灵活多样, 使学生愿做作业、 乐做作业。 三、 设计策略基于当下课外作业存在作业量大、 形式简单、 内容重复、 目标单一等的问题, 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体现“作业育人” 功能的课外作业设计与布置的策略。
1. 前置性作业
为了了解学情和初步感知新知, 设计前置性作业。 这类作业与第二天的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 在反馈作业完成情况的基础上, 引入新知教学。 如:上《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 这课时, 教师前一天可以布置如下作业。 笑笑打的国内长途, 每分 0.3 元, 通话费 5.1 元; 淘气打的国际长途, 每分 7.2 元, 通话费 54 元。 谁打的电话时间长? 请你把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记录下来, 并准备交流汇报。 第二天上课时, 学生可以先汇报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体思路, 教师将问题的焦点聚焦于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索。
2. 检测性作业
为了巩固知识技能、 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要布置检测性作业。 这类作业是对学习目标的检测, 设计时要思考作业与目标匹配的问题。 有检测结果性目标的, 也有检测过程性目标的, 还有两者兼有的。 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及时评价与反馈。 如:先给圆柱形茶叶筒包上包装纸,再想一想,这个圆柱的表面是由哪些面组成的? 并写出来。 这个作业检测的学习目标是结合具体情境, 能说出圆柱表面的组成。 再如: 要检测能说明梯形面积公式这一学习目标, 可以设计观察把梯形由中位线剪开后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图,说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再除以 2 的理由。 以此来检验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3. 趣味性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设计作业时, 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 设计新颖有趣的数学作业,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学完了《因数与倍数》 内容后, 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猜电话号码, 联系老师。 ” 老师把自家的电话号码编成一个竞猜题, 学生会觉得十分有趣。 还可以将这份作业推广, 要求学生把自家的电话号码编成一个竞猜题让同学猜。 把课内知识应用起来, 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实践性作业
为了使数学作业贴近生活, 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可设计实践性作业。 如: 学习《角的认识》 之前, 让学生用牙签、小棒等材料制作角的模型, 通过动手操作来体验角的特征; 学习了《图形的拼组》 之后, 请你回家后用七巧板拼出不同的图案, 画在纸上返校后与小伙伴们交流; 学习了《克与千克》 之后, 掂一掂不同的实物, 估一估、 称一称,感受 1 克和 1 千克的质量; 学习了《千米的认识》 之后, 选择一个显著的起点, 实际走一走, 感受 1 千米的距离。 这样的作业能够搭建起“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 之间的联系, 学生学得扎实, 感受深刻。
5. 调查性作业
调查性作业是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 针对一些涉及数学知识的实际问题而设置的。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 收集资料、 调查、 访问, 了解现状,对不合理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 加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 服务社会的良好素质。 例如: 高年级学习了《统计》 之后, 学生可深入社区、 街道、 企业调查统计汽车数量; 走访交警、 城管部门了解辖区内停车位的分布情况, 征集居民对现在停车问题的意见, 自行设计多功能停车场方案。 驱动孩子们解决停车难问题, 培养其策划、 调研能力, 实现从课堂走向生活, 从学校走向社会, 最终成为一个真正完整的人。
6. 分层性作业
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要, 设计层次不同的作业,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作业菜单。 如: 采取“自助餐” 形式, 分为必做题, 选做题, 拓展题几个层面安排;“套餐型” 形式, 分为模仿练习、 变式练习、 拓展练习。 为控制作业时间, 提高完成作业的效率, 规定作业时间。 如: 二十分钟能做几道题, 对了几道题。 将选择权力下放给了学生, 学生会更愿意完成作业。 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7. 阅读性作业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 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教材中编排了“你知道吗? ”“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游戏” 等栏目, 专门向小学生介绍有关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趣闻与发现、 数学方法与思想、 数学史等。 在学习《十进制计数法》 之后, 安排学生查找、 阅读“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古埃及、 古印度、 古巴比伦数字的演变历史”“二进制、 十六进制” 等相关内容, 了解古代人民的计数方法和计算方法, 感受数字的美妙, 体现了数学文化的价值, 通过数学阅读, 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除此之外, 数学日记、 思维导图、 数学游戏、 数学魔术等都可以走进我们的作业。 设计多样性的课外作业, 把数学的“学科知识” 变成学生可以感受、 操作、 体验的“生活状态”。 总之, 通过精心设计与布置课外作业、 及时评价与反馈作业和用心修改与完善作业等措施,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充分挖掘课外作业的育人功能, 达到激发学习兴趣, 培育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等目的。
篇七
作业是检测教师教与学生学习效果的中介, 是师生交流的工具, 是教师常规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作 业类型及作业量
1. 教师在布置作业前一般先将作业做一遍, 将作业分为“必做作业” 和“选做作业” , 作业布置应根据学生的学情, 为学生精心选择作业, 作业要保证基础性和时效性, 杜绝机械重复的作业, 严禁布置需用手机完成的作业和给家长布置作业。 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和学习能力,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 为不同的学生的学习创设不同的作业空间。
2. 作业的形式应该多样化, 要根据学科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 积极探索作业的形式, 从数学学科特点出发可安排口头作业, 书面作业, 综合实践性作业等, 学生可采用书面、 社会实践等形式来完成。 布置的课外作业要适量。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教师要先做一遍。 除书面作业以外, 可根据需要布置调查、制作方案、 数学日记等实践性作业, 并根据不同作业形式明确不同的要求
3. 学生的课堂作业一定要适量适度, 一般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十分钟左右的作业时间, 尽量保证课堂作业在课内时间完成。 其中数学作业应该一天一练。
4. 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 三-六年级不超过半小时。
5. 严禁教师将书写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
作 业本与书 写规范
1. 各年级统一课堂作业本。
2. 一、 二年级用铅笔书写作业, 三、 四、 五、 六年级用用蓝色或黑色钢笔、 签字笔书写, 一本作业用同一种颜色笔书写, 不得混用, 字的大小约占线格的三分之二。 书写要做到认真、 工整, 字体端正、 清楚。 数学作业中的汉字书写以楷书为规范, 做到笔划、 笔顺、 结构正确无误, 字距合理, 在整齐划一的基础上逐步达到美观。 数字书写, 笔顺正确, 大方规范。
3. 画图一至六年级一律用铅笔, 尺规作图。
4. 作业本封面要清晰填写: 校名全称、 年级、 学号、 姓名。 封面、 封底不得乱涂乱写乱贴, 保持干净整洁。
5. 做题时要写清练习几、 题目序号。课本上的图形和解决问题不要抄题,直接列式解答。 如果是补充的, 则要将题目抄上。
6. 竖式计算一般列在横式下面居中位置, 如验算可将竖式位置适当移向左边, 验算竖式必须并列在算式竖式的右边, 竖式中的较长横线要求用直尺划。
7. 计算题题目抄题时至少前空一格(一个字位置) , 第一个等号应另起行, 递等式的等号要对齐, 同级运算一次可脱式, 指明要简便计算的须写简便过程。
8. 应用题如要求抄写题目则格式同课本, 换行书写必须与上一行开头对齐; 列式计算后, 单位名称加上“() ” ; 答语要完整。
9. 使用铅笔做作业时, 清除误写的图字应用橡皮擦, 注意保持卷面的整洁; 使用钢笔做作业时, 清除误写的图字统一用双横线划掉即可。 不准使用涂改液、 更正纸或者透明胶涂改作业。
10. 作业中的错误必须及时订正, 订正时先写上“订正” 两字, 换行开始订正。 除应用题外, 订正时题目需重抄, 应用题也应写上“答”
11. 课堂作业每周 3 次, 基础训练学完做完。
12. 课堂作业、 家庭作业量: 一般口算题每次 16 道, 笔算题每次 6 道,几何题、 应用题每次 4 道。(建议学生分层次布置作业数学基础好的多一点)
13. 班级每学期举办一次优秀作业展示, 发挥学生之间作业的传帮带作用。
作 业批改要求
1. 作业批改要及时、 准确、 精细, 批改符号规范、 统一。 每次作业批改均使用红笔, 并在作业右下方标明批改日期。 不得要求学生或家长批改作业。练习批改要求: 正确的打“√ ” , 错误的“--” 。 不完全对的作业题有的可以不打“×” , 只在题旁打上“?” , 或将错误之处圈出或划出, 以引起学生思考。 对于错误的作业题, 督促学生在本次作业后或指定位置更正“△”,并进行第二次批改。
作业评定用“优”“良”“合格”“不合格” 四个等第, 英语用“A”“B”“C” 标示等级。
2. 教师在学生做作业时, 教师要经常进行巡视, 及时进行指导, 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作业情况, 对学困生的作业提倡面批。
3、 要发挥作业的诊断功能, 布置的作业要及时批改和反馈, 对于作业中的错误要督促学生及时订正。 要求课堂作业当天收回、 当天完成批改, 不无故拖延(包括二次批改) 。
4. 一二年级可配合使用小红旗、 小红花、 大拇指等鼓励性标志, 中高年级可在等级后配合使用五角星或加号等激励性评价标志。 等第在作业右上方,日期写在作业最后的右下方。
5. 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错误, 如果是共性问题, 可在课上集中讲评, 及时矫正; 如果是个性问题, 教师应做好“面批” 、 “面辅” 工作。 在批改作业时发现作业中有创意的解法和典型的错例要及时做好记录。 对有创意的解法要予以表扬, 对典型的错例要分析成因, 以改进教学。 教师要作好学生上交及完成作业情况记载, 认真分析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从中获取改进教学的信息。
6、 “无作业日” 落实要求
1. 年级组内设立每周的一天为无书面作业日。
2. “无作业日” 当天我们可以开展开展亲子阅读或亲子实践活动, 家长可指导孩子学做家务, 带领孩子进行体育锻炼、 发展兴趣爱好、 与孩子一起做游戏、 散步、 聊天等, 帮助孩子修养身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