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申论(行政执法类)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一、 认真阅读“给定资料”, 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 分)

1.“给定资料 1”和“给定资料 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资料, 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10 分)

要求: 准确、 全面、 有条理。 不超过 200 字。

【作答思路】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 这道题的作答范围要锁定在材料 1 和材料 2。 从作答要求上看, 准确、 全面、 有条理, 不超过 200 字, 这里有条理这条要求需要我们多加注意, 这预示着我们写出的答案结构一定要清晰, 建议形式上采用部分的结构框架, 内容上, 通过对材料 1、 2的整体把握, 要分两个方面来阐述, 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和公办学校两个方面的表现, 这样就可以将摘录出来的要点进行分类, 应该将一些重复的要点进行归纳总结, 保证字数的要求。

【参考答案】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的具体表现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两个方面:

公办学校不仅学费、 赞助费、 借读费高昂, 而且缺少专门供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公立学校;农民工子女没有城市户籍; 考大学成为难题; 不公平待遇和歧视, 使农民工子女心灵受到创伤。

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数量有限, 条件简陋, 经费紧张; 没有办学许可证, 没有合法地位,没有政府支持; 教师队伍不稳定, 生源不稳定, 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 根据“给定资料 4” 中的有关内容, 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 这一表述的理解。(10 分)

要求: 准确、 简明。 不超过 150 字。

【作答思路】

从题干可以看出, 本题属于综合分析类试题, 着重考查的是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题目要求理解“困境中的不绝希望” 这句话的意思, 首先要指出困境是什么, 接下来要指出不绝希望是什么, 最后简要说明应该如何实现在困境之中不绝望。 在题干中要根据给定资料 4 的字限, 那么作答本题, 应该主要从材料 4 之中寻找要点。

【参考答案】

随着教育成本越来越高, 上学难在农村表现的尤为突出, 有些地方出现因教致贫、 因教返贫的困境, 辍学之风抬头, 但是仍然有许多农民越是在这样的困境中越是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受教育上, 并且不惜血本地投资教育。 因此, 应该下大力气, 改变教育资源不合理分配以及农民子弟就业难的问题, 给广大农民寄以希望的教育。

二、 L 县政府拟进一步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 以期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

请根据“给定资料 3”, 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各村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20 分)要求:

(1) 内容具体, 符合实际;

(2) 用语得体, 通俗易懂;

(3) 不超过 400 字。

【作答思路】

根据题干, 可以得出作答的角度是某县教育局的工作人员, 作答任务是“给各村中小学家长写一封信”, 作答目的是进一步宣传 L 县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 于此同时, 本题的作答要求明确提出, 用语具体, 通俗易懂, 这就要求作答的语气要平易近人, 尽量写得口语化一些, 不能写成强制性的政策性文件。 在答案的组织上, 首先在答案的开头, 要有一定的格式要求, 不能省略称呼。 其次在内容上也要有一定的结构, 应该从建设寄宿制学校的必要性和措施等方面入手。 最后, 要有总体的号召。

【参考答案】

给各村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各位家长:

你们好!

为了改变我县学校不合理的校点布局, 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明显提高办学效益,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我县将有效利用各方面条件, 逐步推进寄宿制办学。

我们会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学校的各项设施。 将资金投入到建议新的教学用房、 学生宿舍楼、 学校食堂等, 学生厕所等, 保证学生学习的环境。 我们会推进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 统筹规划学校布局。 一是从实际出发, 将农村校点多、 规模小的有限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二是着力调整中小学布局, 建议一批试点学校, 形成富有特色的实践模式, 如联村办寄宿制学校、 民族寄宿制学校、 边境形象学校等。

创办寄宿制学校, 意味着孩子们要去更远的地方读书, 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 难免会加重家长们的担忧。 我们将努力把寄宿制学校办成群众满意, 家长放心, 学校“进得来、 留得住、 学得好” 的学校, 希望广大家长朋友能够共同关心和支持我县寄宿制学校建设, 共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xxx县教育局

xxxx年xx月xx日

三、 假定你是一名派到农村的支教人员, 请根据“给定资料” 简要分析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 并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具体建议, 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考。(20 分)要求:

(1) 对原因的分析准确、 全面; 不超过 100 字。

(2) 所提建议具体、 有针对性、 切实可行; 不超过 300 字。

(3) 条理清楚, 表达简明。

【作答思路】

通过阅读材料, 可以看到本题的作答条件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分析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 对原因的分析准确、 全面, 不超过 100 字; 二是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具体建议, 所提建议具体、 有针对性、 切实可行, 不超过 300 字。

首先, 分析希望小学遭到废弃的原因, 通过阅读材料, 可以将与之相关的要点锁定在给定资料 5、 6 中, 给定资料 5 中, “新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又让很多农村小学陷入‘沉睡’ 状态, 这其中, 也殃及部分希望小学。” 体现了希望小学遭到废弃的第一个原因, 即农村教育布局调整。 给定资料 6 中,“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外出务工, 部分学龄儿童只好随家长走, 异地就读。” 体现了第二个原因——学龄儿童跟随家长异地就读; “农村税费改革后也引发了农村学校经费的紧张” 和“而学校过多让有限的经费投入像撒胡椒面一样, 有效投入降低, 于是进行大撤并。” 这两句话体现了第三个原因: 即农村税费改革引发农村经费紧张, 财政经费的有效投入降低。

其次, 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具体建议, 根据“从问题中得到对策” 的提炼技巧,可以从材料中的“……为学校修建了一栋两层教学楼。 然而, 当教学楼建好投入使用时, 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却并到了乡 中心小学。” 这段话中提炼出希望小学的建设缺乏规划这个问题,从而得到出“要科学规划” 这样的对策建议; 从材料中“但更多是被闲置下来, 甚至直接被用作仓库, 有的操场被翻垦成了田地, 准备种上苞谷, 有的学校甚至养起了猪和鸡。” 这句话中可以提炼出闲置校舍遭到废弃的问题, 从而得出“要合理规划” 这样的对策建议。 通过“从原因中得到对策” 的提炼技巧, 可以从“学龄儿童跟随家长异地就读” 这个原因中得到“加强宣传引导, 鼓励农民工子弟本地就读” 的对策。

【参考答案】

希望小学遭到废弃的原因包括: 一是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和“撤点并校” 政策殃及部分希望小学; 二是生源锐减, 部分学龄儿童追随外地务工的家长异地就学; 三是农村税费改革引发农村经费紧张, 财政经费的有效投入降低。

解决希望小学遭到废弃的具体建议包括科学规划、 合理利用和宣传引导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科学规划。 新建希望小学的选址, 务必符合当地农村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计划, 在捐建希望小学之前, 首先要了解当地教育部门未来的发展布局, 一旦被撤并, 要及时进行资产置换, 保证捐方利益, 在新学校里也要保留捐方曾经捐赠过的痕迹。 二是合理利用。 废弃小学的校舍属于集体财产, 应当最大限度的利用起来, 采取积极措施建立乡村图书馆、 村文化活动中心等村民文化娱乐场所。 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实现废弃校舍的“零闲置率”。 三是宣传引导。 通过增加就业岗位, 增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议等方面的努力, 鼓励农民工在家乡 务工、子女在本地就学, 保证希望小学生源情况。

四、“给定资料 7” 的画线部分写道:“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 在家乡成了异客’。 这样, 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 还是农民工那里, 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 我们都发现了‘失根’ 的危机。” 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 参考“给定资料”, 自拟题目, 写一篇文章。(40 分)

要求:

(1) 自选角度, 立意明确;

(2) 联系实际, 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 语言流畅;

(4) 总字数 800-1000 字。

【作答思路】

联系实际, 不拘泥于“给定资料”——这是今年市级作文作答要求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大纲中关于文字表达能力的规定“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 对事件、 观点进行准确合理的说明、 陈述阐释” 其实是一种限制, 许多考生囿于材料事件和观点, 无论是论点或是论据的选择上都有掣肘之感, 无从发挥, 今年作答要求上的变化放开了这一限制条件, 而且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考生平时要有对社会热点问题有足够的关注和思考, 而且要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 要把平时所看、 所学、 所思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 并和材料的主题和观点相结合。

更多的背景提示——今年作文题的作答要求中有较为充分的背景提示: “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 在家乡 成了异客’, 这样, 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 还是农民工那里, 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 我们都发现了‘失根’ 的危机。” 对考生来说, 这段背景材料可以作为文章主题的重要参考。 材料 1-6 都在谈农村教育问题, 最后一则材料中则使材料的主题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即城乡 精神文化一体化和城乡之间的血脉联系, 不仅仅停留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单一层次, 考生要有更深入的思考。

【参考范文】

愿君莫做摇摆人 愿君惜取同源血

——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中解决外来人员无根化危机

城市与农村、 城市人与农村人的身份认同危机和文化断裂, 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 那位来自农村、 身在城市的知识分子, 疑惑于自己在城市融不进、 在农村回不去, 成了徘徊于城乡 之间的“摇摆人”, 这种“无根化” 危机的意识在我国社会中普遍存在, 我们要建设一个和谐社会, 不要断裂社会。 因此,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解决好发展理念和发展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我们期待在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进程中,能够解决城市外来人员的精神困惑与无根危机, 让每一个社会成员获得平等地位, 珍惜同源的血液, 再也没有一个摇摆人。

城乡 摇摆人是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 在人口流动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现象, 像农民工, 像毕业后在城市工作的青年, 由于户籍壁垒、 经济实力、 地域文化的隔膜等因素, 陷于农村回不去、 城市融不入的尴尬境地, 许多城乡摇摆人怀揣梦想来到繁华都市打拼, 与早期外来农民工群体相比, 有着更为鲜明的时代烙印: 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更强, 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更加趋向于现代文明和城市文化, 当然他们也更加渴望融入这座城市, 但是受困于自身因素及现实的制度门槛、 政策限制等, 他们当中的大部分狐朋狗友只能游走于城市的边缘, 被喻为“无根” 之人: 回不去的是故乡 , 城市也吝于敞开怀抱。 作为一支庞大的、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如何表达他们的诉求和情感, 如何实现他们的权利和梦想, 又如何在工业化、 城市的建设大潮中找到他们的未来, 成为当下的一个重要命题。

解决无根化危机, 消除“摇摆人” 现象, 首先在于加强制度建设, 加快推进城乡 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进程, 打破户籍壁垒和地域限制, 使公共服务普遍惠及城市生活与工作的每个群体、 每一名个人, 要将外来人员普遍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 给予教育、 就业、 医疗、 住房、养老等全方位的普遍保障, 要让外来人员享受同等的市民待遇, 才能促使他们落地生根, 特别是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明确要求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落实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 以输入地为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 全面取消借读费。 研究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参加升学考试办法, 推动逐步实现农民工子女入学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同等待遇” 就意味着平等, 意味着公共服务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均等化, 意味着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的一体化和紧密衔接, 这理应成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要着力。

解决无根化危机,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给予外来人员以精神上的呵护, 一些“摇摆人” 之所以感到难以融入城市, 关键在于城市文化的大门没有向他们打开, 在加大文化公共服务建议力度的过程中, 要突出对外来人员的重视, 积极创造条件、 提供平台, 打造融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员于一体的文化共建、 共享体系, 让外来人员参与共建, 分享城市精神文明的成果,在城市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不管是纯粹的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 我们具有同源的血液——源自一个民族, 共踏一方热土, 让我们珍惜、 呵护不同群体本出同源的血液, 化解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无根危机, 在实现每一个社会成员地位平等的同时, 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