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5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

数学源于实际生活, 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己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 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从而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 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低下, 不能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以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也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 又回到生活中去, 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离不开数学, 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体验数学的实用性价值。

一、 导入生活化, 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在课的一开始, 如果教师能够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那么, 接下来的学习就会轻松很多。 在导入阶段, 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 就会让学生感到自然、 亲切、 感兴趣。 例如:在“克与千克”的教学中, 可设置学生到超市去调查的场景, 让学生在调查, 的情境中学习新知。 教师可以问:“小朋友, 你们到超市里去买过水果、 饼干和糖吗?”学生齐声答道:“去过!”教师问:“买这些东西要用什么来称?”

指名学生回答:“电子称”。 “用什么作单位”。 “称的少用克,称的多用千克”。 “对了, 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去超市购物, 一起来了解有关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的知识。 ”接下来整堂课就围绕着模拟买卖货物的场景进行教学, 学生学得高兴、轻松、 兴趣昂然。 到超市去购物, 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事情, 他们常常在家长的陪同下去超市购物, 对于这一情境, 学生有着相应的生活经验, 他们对这样的情境感到十分熟悉, 因而在课的一开始就充满了参与的积极性, 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这样, 从生活实际中引出问题来,能够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活他们的思维,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不断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 教材生活化,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新课标强调:“生活是数学学习的基础”、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 并且应用于现实, 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教学问题的过程。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因改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 己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实际, 转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 使用教材必须从属于、 服务于学生学习的需要, 因而在应用教材时, 要灵活处理教材, 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教材进行优化组合。 例如,在教学“3 的乘法口诀”时, 教材中是用三角形的几条边作为例题, 而我却启发学生借助教室的座位来帮助编口诀, 不够的小组同学进行合作。 这样,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自己整理概括出了 3 的乘法口诀, 亲身体验了 3 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学生易于接受, 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 当然, 对于自己能够编出口诀, 他们感到十分自豪。

这样, 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时的例题,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不仅仅是一个个单调的数字与符号的组合, 而是有着丰富的实际内涵的学科, 让学生更加了解数学, 喜欢数学。

三、 练习生活化, 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习数学知识, 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 学以致用。 因此, 在学生学完新课之后, 我经常出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 在教学完《克与千克的认识》之后, 与教材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 在教室里放置各种称,请学生带一些实物, 让学生根据自己带的实物轻重选择所需要的称。 活动结束后进行集体交流, 请每位学生说说自己称东西的重量, 互相掂一掂, 通过活动学生深深感受到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和用数学的习惯。

总之, 任何数学知识都有它的生活的基础和素材, 而不是简简单单的符号化的东西。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要以《课程标准》 为指导, 以教材为依据, 但不拘泥于教材, 让数学课堂富有生活气息, 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 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篇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资源现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当今社会最热门的流行元素“微”元素悄然进入了学生的课堂, “微课”这一新型的教学资源应运而生。 微课是将教学知识点进行浓缩, 是将教学目标中的重、 难点进行视频化, 比如概念的讲解、 公式的推导、 知识的系统归纳、 某一题型解答方法的讲解、 一种学习方法的阐述、 一个实验过程的操作等。 用视频的手段呈现讲课内容, 从而使得知识点更加生动且形象化, 使其更具有条理性。 面就以数学学科为例, 详细阐述微课的作用及其应用时机。

一、 根据“微课”特点, 促学生自主学习

微课以“微”著称, 它的呈现方式以视频为主, 由教师讲述实际教学内容, 内容短小精简, 一个微课只呈现一个知识点或教学重难点。 传播速度快、 范围广, 以移动学习为依托,讲述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 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1.短小生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学生而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的动力之一。

微课是围绕某个学科的某个知识点或具体的教学内容所制作的视频, 精彩往往就在这一瞬间。 学生的视觉驻留时间通常只有5-8 分钟, 如果时间太长, 孩子的注意力就很难集中, 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微课时长较短, 一般都在学生的视觉驻留时间之内, 集中阐述一个问题的时间更是集中在短短的3-5 分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问题阐述清楚, 层层剖析, 启发学生思考, 从而更好地体现“微”字的魅力。 综上所述, 微课必须做到短小精简、 生动有趣, 能够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传播面广——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微课视频的容量小, 它的总容量也就十兆上下, 我们可以把制作好的微视频上传到公共网络, 如学校或班级的 QQ群、 微信群或学校的网站等, 学生可流畅地在线观看视频,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电脑、 平板、 智能手机上,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 灵活学习。 教师可以把第二天上课的内容做成微课, 让孩子先在家预习, 每个孩子收获的肯定都不一样, 第二天让他们在课堂上把学到的知识进行交流讲解,在交流过程中取长补短, 相互学习、 相互探讨、 相互启发,真正实现了分层教学。 例如, 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 的时候, 就事先把《圆的面积推导》 做成微课发到班级的微信群里, 让孩子在家里先预习, 然后让孩子把预习后明白了什么, 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有什么问题都记录下来,上课的时候进行讨论。 由于有了预习, 课堂上学生对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掌握的牢固, 思路清晰, 踊跃发言, 积极交流,他们准备的注意点和问题正好是本课的难点, 孩子们在分享知识的过程中, 用自己的方法轻松解决了其他同学的问题,觉得很自豪, 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

3.利用率高——自主调节学习进度以往我们利用PPT 或flash 等制作课件时, 总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或者由于技术水平的问题, 不能把心里的想法充分表现出来。 相比之下, 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把教学过程边教边录, 甚至你身边只有一张白纸一支笔, 也可以把这道题通过手机一边讲解一边书写的方式录下来, 解题思路异常清晰。 教师再将微课视频分发给学生,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 自由地确定学习的时间, 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惟有跟着教师的教学进度走。 同时, 学生在利用微课学习的过程之中, 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选择视频播放的进度, 容易的、 会的内容可以选择向后快进, 没学会的, 可以重复播放, 直到学会为止。 总之,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 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设计制作微课, 短小精悍, 传播面广, 利用率高, 寓教于乐,让微课视频触动学生的心灵, 焕发应有的魅力。

二、 借鉴“微课”优势, 促学生高效学习

微课是一种创新教学一次尝试, 它有利于实现高效教学课堂、 提高教学质量。 在微课的使用过程中, 它确实有一种无形的“微力量”给我的数学教学带来极大的变化, 其作用不可估量。

1.目的性强——“围剿”教学难点

我们一直在强调数学课堂要高效, 也努力地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收获, 但是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 总有学生会“吃不饱”或“吃不下”, 对于这些孩子我们可能课后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培优补差, 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不佳。 例如,我在教学用假设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 共有 25个头, 72 条腿。 鸡、 兔各有几只? ”的问题时, 利用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 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对假设后的数量关系进行逐一思考, 从而解决问题;但是还有一小部分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 从作业反馈上看正确率较低, 对于课堂上没有练习过的题目, 他们更不知如何下手。 针对这个情况, 我就把这些练习题的讲解过程做成微课, 让学生在家学习, 学生在微课中可以看到我针对练习设计的动画, 听到这道题的思路讲解,比课堂上语言的讲解更加生动、 形象, 学生更容易理解。

2.难度调控——实现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习者的性格、个性、 思维、 智力等特点的差异,把学生组成几个不同层次几个不同学习小组。 在老师调控下,学生能够自主设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方式,并自发地完成学习任务。 实施分层教学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得好”、 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吃得饱”、 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吃得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从而达到人人都能学到有用的数学的目的。 微课能满足学生分层学习的需要。 学生学习基础、 能力和方式的差异在传统课堂往往难以被顾及, 使用微课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课堂的重点,突破难点, 提高效率。 不仅如此, 微课还能满足学生深度学习的需要, 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共享优秀资源,对于知识的固化、 迁移、 渗透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使用微课可以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的难度与深度, 从而让学生能动地学习, 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习成为了学生的自身需要。

例如, 教学《3 的倍数的特征》 时, 设计几道答案不唯一的作业:139, 借助两个微课对这道题目提出不同的要求, 微课一的要求是:“要使这个数是3 的倍数, 可以填几?”而微课二的要求是:“要使这个数是 3的倍数, 可以填几?请写出所有可能。 ”学困生只要选择学习微课一的内容就可以, 而优生可以选择稍难一点的微课二,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 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都能产生获取知识的最大乐趣, 并发展了他们的求异思维。

总上所述, 微课是数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的到来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鲜血液。 我相信, 精心设计与实施微课教学, 把握微课的应用时机, 它一定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载体, 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相信, 这一股悄然集结的“微力量”,必然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便捷、 高效。

篇三

一、 认真组织

做好“组织”工作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 我的做法是, 先把班内的学生按性别、 性格和学习情况以及课堂上的表现按每 4—6 个人分成一组, 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 当一人发言时, 要求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 别人讲完后, 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我班的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上能够顺利进行了。

二、 优选内容

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 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呢? 我认为选择合作活动的内容和确定讨论的题目至关重要的。 这就要求我们我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

三、 明确要求

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 我要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目标, 完成任务的方法等, 让学生知道小组合作要求任务之后, 进行合理分工, 组员有序地开展讨论、 交流, 动手操作,探究活动。 这样做避免了学生乱说话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 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也使那些胆小怯弱,被动的学困生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充分体验自身的价值。

四、 及时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期间, 我要进行巡视, 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指导, 教育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 “和同学说话态度要友好, 遇见和自己的观点不同, 你可以这样说, 我是这样想的……或者说我帮你补充一下……”为了培养学生友好合作, 在活动中, 我有意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题型训练,说出自己的观点, 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

五、 总结评价与反思

每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后, 我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 一方面是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 主要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 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等方面进行。 另一方面, 是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 让学生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

合作学习中的我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指导者和参与者。 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学生合作学习时, 我要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来, 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参与学生的讨论, 获得有关信息, 为有效调控作好充分的准备。

总之, 我在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 了解合作学习进展情况, 引导展开讨论, 指导合作探究, 及时鼓励有创意的见解, 科学评价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只有以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为指导, 加强实践, 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有实效。

篇四

一、 小数数学生活化的意义

(一)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思维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 社会经历比较少。 他们渴望像大人一样, 独立地去挑选自己想要的东西, 可以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加强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探索, 将学生的学习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及生活结合起来。 一方面引导学生独立生活, 另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中, 养成运用数学的思维模式。

(二) 提高小数数学的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是初中、 高中乃至大学数学的基础, 所以小学阶段, 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打好数学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最终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培养数学思维, 是学习数学这门学科至关重要的学习方法。 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运用数学思维的好习惯。 小学数学生活化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好办法, 它将生活与理论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索

(一) 教师要树立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意识

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重要前提, 是教师要树立起数学生活化的意识。 只有教师树立起数学生活化的意识,才能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才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拥有饱满的热情。 比如,学生在学习了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之后,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测量课桌、 学校花坛等设施的长度、 宽度, 并让学生估计花坛的实际面积。 教师转变教学意识, 带领学生动手操作、 合作探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巩固所学知识, 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 营造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因为小学生对于教师有着畏惧心理, 所以当教师的情绪、态度不一样的时候, 学生在不同的状态下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 所以, 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 融洽、 合作、 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氛围中, 舒展绷紧的神经, 变得活跃起来。 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的时候, 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积极探讨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 比如, 在加减混合运算中, 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喜欢吃什么零食, 价格是多少。 引起学生的兴趣之后, 提出问题: 每个面包 5 元钱, 花生米一袋 2 元钱, 什锦糖果一袋 3元钱, 每个东西都买一份总共需要多少钱? 在这种熟悉的生活场景中, 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是无处不在的, 通过这种方式, 赋予数学算式生命力。 然后, 教师可以变换题目: 如果你有 100 元, 你可以怎么购买东西? 还有剩余吗?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让整个教学气氛变得活跃起来。 这种和谐的学习环境,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减少学习的心理压力。

(三) 将生活融入到教学中,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无处不在, 它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 所以,数学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将生活融入到数学教学中, 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 教师安排家长周末带领学生去超市买东西, 然后给学生一部分零花钱, 让学生通过自己计算, 花掉手里的零花钱, 并且分开结账, 留下收费的单据。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会更多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并且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等到学生返回课堂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收费单, 并且由每一个学生拿着自己的收费单据, 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 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方式, 教师将生活融入教学中,这样能够让数学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得到极大的扩展, 既可以让学生发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又可以切实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的同时, 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四) 数学探究生活化

小学数学不仅仅只是传授简单的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尤其是培养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探索数学知识的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探究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比如, 教师在教授物体的体积时, 可以利用身边的实物,让学生知道体积是一个什么概念, 然后通过对体积的认识,推导出物体的体积公式。 教师利用教学模具, 取出四个棱长为 1 分米的正方体拼接成一个长方体, 要求学生说出长方体的长、 宽、 高, 然后算出长方体的体积。 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模具的同时, 进行板书, 通过这种探究方式,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最后给学生布置任务, 让学生回家做关于体积的实验。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 提出对于体积的疑问,并且通过讨论得出答案。 这样的方式可以极大地扩展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加强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三、 结语

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更加和谐、 民主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想象,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并且积极地将生活融入到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五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最初阶段, 在小学阶段培养好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数学核心素养, 主要就是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学习态度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能够促进学习能力的形成, 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受到教师的普遍关注。

一、 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意义

1.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在小学阶段, 由于学生的年纪较小, 学习能力有限, 对于问题往往思考得不够全面。 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发散自己的思维,合理对问题进行研究, 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为学生日后更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1]。

2.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有利于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所涉及的方面较为广泛, 它涉及一个人的工作、生活以及个人成长等方面。 核心素养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对于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 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能够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使得学生能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

1.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 在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过程比较机械化, 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所以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想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起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就要加强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体现, 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思路对问题进行研究, 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比如,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数的收集与整理”的学习中,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的对问题进行讨论与研究。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对自己家里的水费、 电费等数据进行统计, 然后在课堂之上让学生对自己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在这种教学的模式下,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对问题进行思考, 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2.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在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背景下, 社会所需要的都是综合型的人才。 所以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进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比如在学习“观察物体”的相关知识时, 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对不同的物体进行制作, 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物体的了解。 在学生制作完成之后, 教師就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对自己所作的物体进行观察,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在这种教学的模式下, 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够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3.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团队合作意识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教学的过程中, 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教师就要加强对教学模式的创新, 鼓励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学习。

以人教版教材中的“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进行分析,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让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讨论。 由于每位学生的思维模式都不相同, 所以学生对问题的计算方式也都存在差异,这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竞赛, 进而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4.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是导致教学难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 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首先应该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进而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进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现阶段情境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式。

综上所述, 数学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应该转变教学的理念, 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同时, 教师还应该对教学的内容与教学的模式进行创新, 进而实现对学生的综合培养, 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