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10 小题, 每小题 1 分, 共 1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
1、 哲学基本问题是( D )。
A、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B、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问题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 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B )。
A、 事物的外部矛盾 B、 事物的内部矛盾
C、 事物的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结合 D、 矛盾的斗争性
3、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 A )。
A、 主观映象 B、 客观映象
C、 主观形式 D、 客观内容
4、 理解唯物辩证法整个规律和范畴体系的“钥匙” 是( A )。
A、 对立统一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认识运动规律
5、( B ) 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A、 矛盾普遍性原理 B、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 矛盾斗争性原理 D、 矛盾同一性原理
6、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虽然都坚持( A ), 但是二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A、 反映论 B、 辩证法
C、 实践观 D、 先验论
7、 因为真理具有( C ), 因此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A、 主观性 B、 相对性
C、 客观性 D、 具体性
8、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D )。
A、 劳动资料 B、 生产工具
C、 劳动对象 D、 劳动者
9、 最早出现的社会意识形态是( A )。
A、 艺术 B、 哲学
C、 道德 D、 宗教
10、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这体现了( C )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二、 多项选择题(本题共 10 小题, 每小题 2 分, 共 2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 2 至 4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多选、 少选、 错选均无分。 )
1、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 C. D )。
A、 辩证否定观 B、 质量互变分析方法
C、 对立统一方法 D、 矛盾分析法
2、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应当遵循的前提条件有( A. B. C. D)。
A、 从实际出发, 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B、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C、 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D、 尊重客观规律,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3、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地方在于( A. D )。
A、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B、 把可知论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C、 把反映论应用于认识论 D、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4、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能动飞跃是指( B. C )。
A、 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 B、 从实践到认识
C、 从认识到实践 D、 从主观真理到客观真理
5、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 这是由( A. B ) 决定的。
A、 真理的本性 B、 实践的特点
C、 真理的客观性 D、 实践的历史性
6、 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有( A. C. D )。
A、 必须从实际出发, 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B、 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地感性材料
C、 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D、 需要经过路线、 方针、 政策等中介环节
7、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A. B. C. D )。
A、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D、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
8、 马克思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 把社会历史划分为( A. B. C. D )。
A、 原始社会 B、 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D、 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9、 国家消亡大致经历( A. B. C ) 等阶段。
A、 政治国家 B、 非政治国家
C、 国家的自行消亡 D、 国家的强迫消灭
10、 社会物资生活条件包括有( A. B. C )。
A、 地理环境 B、 人口因素
C、 生产方式 D、 上层建筑
三、 判断题(本题共 10 小题, 每小题 1 分, 共 10 分。 请在你认为对的题后括号内打一个“√ ” ,
认为错的题后括号内打一个“×” , 不需要改错。 )
1、 与哲学基本问 题相一致,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 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
2、 静止和运动是物质世界不同的两种存在形式。( × )
3、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 )
4、 对立统一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 )
5、 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 )
6、 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来实现的。( √ )
7、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 最根本的关系是价值关系。( × )
8、 阶级斗争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 )
9、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 )
10、 唯心史观认为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 )
四、 填空题(本题共 5 小题, 每空 1 分, 共 10 分)
1、 意识从其起源来看, 意识不仅是 自然界长期发展 的产物, 而且也是 社会历史 的产物。
2、 事物的辩证发展是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经过了 两次 否定、 三个 阶段,
3、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有两个严重缺陷: 一是离开 实践 来考察认识问题; 二是离开 辩证法 来考察认识问题。
4、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 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认识采取了 感性认识和 理性认识 两种形式。
5、 经济基础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同 生产力 相适应的、 占 统治 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五、 简答题(本题共 5 小题, 每小题 6 分, 共 30 分)
1、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答: 世界是物质的, 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2、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相互关系
答: 自 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联系, 也有区别。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自 然规律与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 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 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 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思的活动来实现的。
3、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答: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 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即离开了 实践, 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 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 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
答: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首先,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5、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答: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 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首先,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劳动群众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主体。 其次,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劳动人民通过生产力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 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 同时人民群众还直接参加了 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最后,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 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
六、 论述题(本题共 1 小题, 共 20 分。 )
1、 联系实际分析说明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 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 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是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首先,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人类其他一切活动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 性质和面貌, 制约这人们的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上一篇:电影观后感格式模板
下一篇:特色亮点工作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