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其评价标准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篇一

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成为当务之急。 但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我们应当朝着一个怎样的目标来做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工作? 如何评价教师是否具有信息素养? 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使我们的工作很容易走进误区, 导致人力财力资源的浪费。 本文将以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为切入口, 探讨上述问题, 探讨构建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 使上述问题得以解决。 寻求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正确方法和途径。知识经济、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 社会正朝着信息化的方向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 教育信息化也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 一系列的相关研究课题自然应运而生。 其中之

一, 便是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 如何尽快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使广大教师迅速适应教育发展的这一新形势, 更加主动地投入到这样一场教育的变革中去。 很多地区和学校在探索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这是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体现,是可喜可贺的。

然而, 在我们投入大量人力、 物力、 财力去着力研究一个问题时,是否应该对我们所研究对象的具体内涵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呢(尤其是我们的国家尚不富有)? 也就是说, 是否应该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应该如何做? 为什么要这样做? 是否应该知道我们要向着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或曰“预期结果”  ) 努力登攀? 笔者以为, 答案应当是肯定的。 因为行为的盲目性必然导致令人大失所望甚至适得其反的结果, 从而造成极大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

我们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 这毫无疑问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 信息和信息素养为何物? 教师信息素养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公务员、 电信人员、 商务人员的信息素养有何异同? 信息技术是否仅指计算机技术? 信息技术是否就是信息素养的全部? 我们如何判断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亦即评价教师信息素养的标准应该是什么?本文将对上述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 关于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

什么是“信息” ?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N· Wiener) 曾指出, “信息是人和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交换内容的名称” 。 这个定义大体是正确的。 但还应当承认, 在没有人参与的情况下也存在着信息的交换, 例如动物之间、有关物种和太阳、 气温之间等等。 本文不打算对信息的界定作深入探讨。 但从上述“大体正确” 的描述中, 我们可以知道“信息” 不是新东西, 它是早已有之的客观存在, 是和物质材料、 能源并存的人类社会三大资源之一, 只不过我们先前未有有意注意而已。 自古以来我国战场上的击鼓鸣金、 长城上烽火台的烟火升空乃至民间的巡逻打更,都是原始的信息传递活动, 也是一种原始的信息技术的运用。 据此,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育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传递和加工、 处理的过程。 教师备课就是在进行信息的处理和加工, 是对信息的再次“编码” 。 学生上课学习也同样是这样。

什么是“信息技术” ? 作为信息工具的计算机及其技术是否即为信息技术的全部? 信息技术是否即为信息素养的全部?

信息既然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 人们就要设法获取和利用它, 于是, 为获取和加工信息的信息技术也就应运而生。 信息技术是信息的获取、 理解、 分析、 加工、 处理、 传递等有关技术的总称。 如广播、 电视、 计算机、 互联网、 各种电信设备、 电信系统的运行、 常规电化教育技术等。 由于计算机多媒体功能及其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当今的信息技术可以说已经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了——很多不同媒体、 不同形式的信息处理和传输技术也都与计算机技术进行了整合。 正如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章慧敏、 傅德荣在《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 一文中所指出的: “计算机作为获取、 分析、 处理信息的一种重要工具在信息技术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 而紧接着文章就强调: “但我们决不能以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掌握完全代替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掌握, 只能将计算机作为获取、 分析、 处理信息的工具进行学习。 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应把握从信息技术的高度、 信息技术的角度来开展, 而不是脱离这个前提进行学习。 ”

我们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认真学习和研究, 深为赞同这一观点。因为就目前的状况而言, 我们似乎更不可以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就看作信息技术的全部; 同样, 更不能将信息技术看作信息素养的全部。在教育领域尤其如此。 因为在不使用计算机的情况下, 广义的信息技术仍然在设计教学(信息加工、 编码) 、 实施教学、 传统电教媒体(投影、 幻灯、 录音等) 和其它媒体的使用上表现出来; 而且必须看到,国内发达地区——即使发达国家, 大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的使用频率上, 较多的还是借助常规电教媒体或其组合以及传统媒体。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教与学的工具, 还是处于明显的辅助地位——关于此, 在下面还将专门论及。

总之, 作为信息工具的计算机及其技术, 自然是信息技术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毕竟不是信息技术的全部。

学校的课堂教学当然是非常集中地进行信息加工、 处理、 传输和利用的时间、 空间之一。 然而, 任何技术都离不开人。 技术是人创造的, 也是为人所利用的, 没有人就没有技术可言。

什么是“信息素养” ?

人, 是信息工具以及信息技术的主人。 “信息素养” 是针对人来说的。“素养” 与“素质” 是近义词。 一般来说, 它们是指人所具有的那些相对稳定的心智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及水平的基础性因素(如我们常说的“艺术素养” 、 “军事素养”  ) , 由于其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它是人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的基础。 信息素养, 则是指人在心智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及水平上与信息的获取、 处理、 加工、 利用等相关的上述相对稳定的基础性因素。 那么, 在教育正大步迈向信息化的今天, 教师的信息素养如何确实至关重要。

既然信息、 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具有如上属性, 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来探讨信息素养的具体内涵。

对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 我们必须承认发达国家走在了前面。

“信息素养”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 PaulZurkowski 于 1974年提出来的, 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 随着人们对信息、 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研究的深入, 20世纪 90年代初, 对信息素养的内涵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我国华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宫淑红、 桑新民在《创新推广理论与信息时代教师的信息素养》 一文中阐述了这一认识:

“1992年, 美国的 Christina Doyle利用循环问卷的方法, 集合全美各地 136位受访者的意见, 将信息素养进一步定义为“有能力自各种不同的信息来源, 获取、 评估及使用信息” , 并细分为以下十种能力: (Doyle,  1992)

“ 1、 能辩识自己的信息需求。 *

2. 能了解完整的信息和智慧决策之间的关系。 *

3. 能有效地陈述信息问题, 表达信息需求。 *

4. 知道有哪些可能有用的信息资源。

5. 能制订妥善的信息检索策略。 *

6. 能使用印刷方式及高科技方式存储的信息资源。

7. 能评估信息的相关及有用程度。 *

8. 组织信息使能有实用性。 *

9. 组合新信息成为自己原有知识的一部分。

10. 能将信息应用于批判性思考及解决问题。 *”

我们认为, 这基本上较确切地界定了信息素养的内涵。 需要指出的是, 以上国内外资深学者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和界定涉及了几个层面的因素, 并非专对信息技术乃至计算机信息技术而言。 以上“*” 为笔者所加, 表示该因素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际操作没有直接的紧密联系。

二 、 教 师 信 息 素 养 的 构 成 要 素

当我们认真地阅读并分析、 体会以上文字的内涵, 当我们联系一系列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育工作实践经历时, 我们就会发现, 信息素养是这样一种涵盖面较广的以获取、 评估、 利用信息为特征的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 它应该是一个思想意识、 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 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能力系统。

我们在上述基础上, 再来考虑教师信息素养的特殊内涵就不是很困难了。 通过以上探讨, 我们已经可以感觉到我们所研究的“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方法、 途径” 的课题, 可谓任重而道远。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结合我们自身 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过程中的体会, 笔者认为, 就中小学而言, 教师的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以下两个层面的内涵:

一是在认识、 态度层面上的内容, 即对信息、 信息社会、 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态度方面, 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素养。 二是信息能力——即实  际操作层面的素养, 是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 即对信息的获取、 理解、 分析、 加工、 处理、 创造、 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 这是一种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 以这两个层面为纲, 我们可以列出教师信息素养的如下构成要素, 它不同于其它行业, 与学校非教师职务的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也略有不同:

1、 有强烈的信息意识; 对信息、 教育信息化、 信息社会有基本正确的理解; 关心教育信息化进程, 积极投入教育信息化工作。

2、 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 认识到获取信息资源对教育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为学习或教育教学工作等问题的解决, 能确认自己的信息需求, 能灵活地通过多种渠道较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

3、 能准确、 高效地解读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信息; 能将信息应用于批判性思考。

4、 能有效地吸收、 存储、 快速提取和发送信息; 能较好地管理自己搜集到的或自己生成的信息。

5、 能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 能用尽可能好的方式表达、 呈现(和储存) 自己生成的新信息。

6、 能将以上一整套信息技术更好地运用于自己的继续学习和交流。

7、 有较强的信息道德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

三、 教师良 好的 信息素养在教育教学 实践中 的 具体表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从实践始。 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对任何问题的研究都不应当脱离实际。

一个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在最经常的、 大量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应该有怎样的实际表现呢? 研究这一问题, 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确认构成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诸因素及其评价标准。 那么, 一个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 是否一定就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手? 是否一定就是极频繁地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者? 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用数字来说明这一判断。

我们对几所省和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教师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媒体辅助教学的情况作了 调查和分析。 概括如下: 一般来说, 中小学教师每周平均任课量约 12节, 以一学期平均 20周计算, 中小学教师每学期任课量约 240节。 从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管理部门得到的统计数字是: 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媒体辅助教学较多的教师, 其频率为每学期约 5—12节次不等, 占教师学期任课总量的 2. 1%—5%;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每学期只有 0—2节次。 这样的数字告诉我们, 教师的信息素养高与不高, 是不能完全用使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工具辅助教学的频率来衡量的。 即使数年以后算机等硬件条件有了 充分的改善和发展, 教师日 常使用现代信息工具辅助教学的频率也不至于会超过 30%(以平均每周使用 3节次计算机等现代媒体辅助教学计, 一学期也只有 60节, 也仅占教师学期任课总量的 25%) , 因为辅助教学的软件制作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的。 具体内容的教学软件要达到优化的 100%资源共享, 也还是有很多难以克服的障碍。

那么, 良好的信息素养在教师 90%左右不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媒体辅助教学的日 常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学习中, 就不产生影响、 不发挥作用了 吗? 我们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从可以了 解到的范围, 综合在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统计可以描述这种表现:

1、 非常明确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在研究、 解决问题时总是想方设法获取有关信息(有目 的地经常上网搜寻信息或阅读有关纸质媒体、 电视媒体、 电子读物信息) , 对信息源了 解相对较多;且解读信息的能力很强, 能从一般人不易觉察之处发现那些隐含的信息。 对信息有一定的分析评价能力。

2、 为了 更好地获取和利用信息, 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热情很高, 进步很快, 且努力地将其整合到自 己的学习和教育教学策略之中, 学以致用。

3、 对相关信息的整合能力很强, 能够创造性地策划处理和加工所获信息的方案(如设计撰写课件脚本, 设计课堂教学方案) 。能从实际出发考虑利用信息的最有效方式(比如无须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内容, 就考虑用所获取和加工整合过的信息, 以其它信息媒体呈现和传送) 。 即使运用常规电教媒体或传统媒体, 也能体现崭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组织形式、 方法。

4、 能经常根据获取的教育教学的最新信息调整自 己的教学思路、 策略, 在自 身 的教育教学中经常处于“否定之否定“的状态,因而做到与时俱进。

5、 对于那些特别适合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媒体辅助教学的内容, 则会不厌其烦地制作软件或获取有关软件信息, 用以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且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媒体相对较多。

6、 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总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引导和指点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 使之养成习惯。 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 书刊、 电视等信息工具、 媒体等渠道来开展学习(包括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 。

四 、 教师信息素养的 评价标准

从行为学的角度来说, 目 标在客观上对行为有导向、 激励、调控、 评价的功能。

在我们初步探讨了 教师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以后, 在我们综合了 一个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在最经常的大量的日 常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客观表现以后, 我们就可以本着科学的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尝试编制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 有了 这样的评价标准, 将更好地促进教师目 标明确地努力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以提高自 身 的信息素养; 目 标一旦明确, 学校在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工作中, 就能探索到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虽然这样的评价标准肯定还很不成熟, 难免有挂一漏万等欠妥之处, 但比完全没有要好。 它将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实践是可以检验和丰富理论的。

篇二

( 非信息技术课专业教师或专门工作人员 )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