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毫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节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估计, 交流, 测量等活动。 让学生通过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不仅为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创设自由探究的空间, 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自主探究知识的喜悦和快乐。

1、 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为学具, 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在这节课中, 我不仅准备了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的物品, 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 同时把测量的物品换成实物,(例如铅笔、 粉笔、 文具盒、 硬币等) 为准确的估计提供条件,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 只要认真细心的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2. 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培养估测能力。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培养目 标之一, 本节课从一开始情境的创设中就有了估测能力的有意训练──估测数学书的长、 宽、 厚。 紧接着, 在练习时让学生先估一估, 再精确测量。 这样的编排设计给了学生尝试、 修正的机会, 使学生的估测能力在这节课上有了一定的发展。

3、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知” “情” 的密切结合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之一。 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愿意亲近数学, 了解数学, 讨论数学。 如: 我让学生用手势体验一米, 一厘米、 一毫米的长度。 拿出自己的尺子, 自己认真观察尺子上都有什么? 并让他们同桌互相交流, 指一指从哪到哪是 1 毫米, 2 毫米等等。 让学生自己去观察, 在观察操作中发现新知, 在交流中归纳新知。 让全班学生都动起来在学习中发现、 探索、体验。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哪些物体的长、 宽或厚大约是 1 毫米。 学生通过这样自由、 灵活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数学学习, 长久保持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从课堂教学的反馈情况来看存在的一些问题:

1、 所有的操作活动都为建立表象服务的, 测量与估测联系在一起, 实际也在于验证表象。 第一节课我在二班上课时是让学生俩人一组合作测量数学书的长、 宽、 厚。 虽然在引入新课前我提问: 用尺子怎样测量物体? 但有一部份学生还是使用不当, 不能用 0 刻度对准书的一端, 而是用格尺的顶端对准了书的一端, 这样测量出的长度很不准确。 所以我马上改为领学生一步步来测量书的长度, 学生掌握方法后再独自测量书的宽和厚就容易多了, 测量也准确了。 所以第二堂课我给一班上课时就改变了方法, 这样学生一次成型, 测量没有什么误差, 而且没有浪费时间。

2、 练习中从学生测量的错误情况来看: 由于我没有强调 5 毫米这根刻度线的缘故, 学生容易把这一刻度线当成厘米刻度线, 还有个别学生对 1 毫米的小格数的不够准确, 所以有时出现 1 毫米的误差。这些都是我课前没有预料到的。

3、 本课在巩固练习时测量三角形、 四边形各边的长度, 由于个别学生在测量斜边时不能把 0 刻度对准边的顶点, 格尺和边不重合,所以测量不准确。 我就在黑板上画图来讲解。 如果这里使用多媒体来演示会更形象, 逼真。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