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读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与儿童发展之家庭教育心德体会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整个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家长,一名七岁儿童的母亲,我也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并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用于引导孩子的健康发展。在参阅《中国儿童纲要与儿童发展》一书后,我进一步了解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特征、优势和发展现状,深感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家长,我就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谈点自己的意见。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前题。

传统教育观念重视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现代教育侧重于能力的培养和实践,二者各有利弊,目前能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的家长还是少数,大部分仍以传统教育为主。受中国几千年传统教育方式方法的影响,中国家长习惯性的采用“家长式”教育手段,孩子在求学阶段极少有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仅能成为接受知识的功具,最终导致中国孩子重知识,轻能力,重成绩,轻实践。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人知常情,但如果总是把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强加于孩子身上,让孩子为实现家长制订的目标而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课本,这样会使孩子失去童年的快乐,增加他们成长的压力和负担。作为家长,应该尽量保持与孩子一样的高度,站在和孩子一样的地平线上,从更加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去选择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第一,从思想上解放自己。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在当前美国教育教学改革中产生广泛的积极影响,已经成为许多西方国家90年代以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加德纳认为每个孩子至少具有语言、艺术、逻辑等七个方面的智力,每个孩子在各种智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优势是有差别的,有的侧重于语言的表达和沟通,有的侧重于艺术的体现,有的侧重于逻辑推理……,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数学家、钢琴家、作家等多种形式的人才。所以父母必须改变“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唯有读书高”等传统观念,不能一味的要求孩子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能读书、读好书并不是培养孩子成材的唯一途径。要善于分析孩子具有的智力优势,正确引导他在充分展示自己优势智力领域的同时,将自己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中去,从而使自己的弱势智力领域得到尽可能大的发挥,促进孩子各种智力的全面发展。

第二,辩证的方法进行教育。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全盘否定,也不意味着现代教育理论就是完美的教育方式。家长要正确看待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优势和弊端,充分认识两种教育思想的精髓,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审视它们,将二者统一起来。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既不能忽略孩子的客体地位,也不能忽略孩子的主体地位,要认识到孩子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发展和教育的主体,使孩子的双重地位统一起来,处理好继承与革新的关系,科学地运用教育规律,使教育更加人性化。

第三,善于总结教育方法。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借鉴别人的教学教法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借鉴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照搬照抄,认为凡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都是对的,凡是教育家说的都是对的,凡是老师说的都是对的。而应在利用多种形式学习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和引进科学教育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孩子的特质,制订适合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方法。只有因材施教,善于总结,找到孩子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才能使父母与孩子的双边教育在愉悦和谐的环境中达到预定的效果。

二、转变“家长式”作风是关键。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仅要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从观念上实现根本性的转变,还要给孩子创造宽松、舒适、快乐的环境,着力转变“家长式”作风,努力做到三个“学会”:

学会“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是人的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一个孩子如果生活在尊重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尊和尊重别人。因此,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在受到尊重时,就会产生积极主动的心态,这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精神。父母首先必须把孩子作为一个有思想、有需求、有情感的独立的“人”来看待,要理解他的愿望,正视他的努力,赞赏他的“成就”。其次,尊重孩子是父母灵魂深处对其关爱与负责的态度,尊重孩子就意味着接纳孩子的个性,接纳孩子的思想,接纳孩子独特的创造,接纳孩子的内心感受。任何命令式、威胁式、训戒式语言和行为都是对孩子的不尊重。第三,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时刻对孩子进行鼓励,鼓励孩子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十分吝啬自己的表扬和赞赏,不肯给予孩子半点鼓励,而孩子出现过错时,不是挖苦,就是讽刺。这样,孩子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其自尊心还会受到了严重伤害。第四,作为父母,要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努力寻求与孩子心理上的沟通与默契。父母错了,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时,如果能主动并真诚地向孩子道歉,请求孩子的谅解,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培养孩子尊重别人的良好习惯。

学会“发现”孩子的兴趣。兴趣是孩子认识事物的内驱力。孩子一旦对某个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倾向它、注意它,并且积极主动地去探求它。但孩子的兴趣又是因人而异的,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无法复制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的家长总爱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并试图把其他孩子的爱好强加于自己孩子的身上,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孩子的个性成长。常言道:“知子莫若父、怜子莫如母”,这充分说明了父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孩子喜欢学什么,在哪方面有发挥的潜力,是父母深入研究的课题,而不能简单的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孩子的身上。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利用很多机会来发现孩子的兴趣,比如在孩子学习时,我们可以观察他喜欢什么样的学科,是数学、语文、自然还是科学;在孩子锻炼时,我们可以观察他喜欢什么样的活动,是打球、跑步、跳绳、滑板还是游泳;在孩子参与社会教育时,我们可以观察他喜欢什么样的形式,是钢琴、跳舞、绘画还是唱歌;在孩子看电视时,我们可以观察他喜欢什么类型的节目,是新闻、电影、娱乐还是科教……因此,家长只有善于观察,才可能“发现”孩子的兴趣,只有善于启发引导,才可能使孩子将兴趣变为一种爱好,将爱好变为求知的动力和追求的方向。

学会“模范”自己的行为。父母的榜样是最有效的教育“工具”。孩子除了有很强的求知欲,还有很强的“模防”能力,有时父母不经意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家长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检查自己的行为习惯,并及时改正恶习,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其次,要不断加强学习,把学习作为自己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这样不仅能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还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型”家庭氛围,培养孩子爱学习的习惯。第三,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爱好。我们总是要求孩子要全方位的发展,却忽视了对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单方面的要求容易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如果父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到各种培训学习中,也和孩子一样努力去学习和提高,这样不仅能消除孩子的消极情绪,还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