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篇一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考点一】了解二战后出现“冷战”出现的原因
原因:①战时的共同敌人消失;②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根本原因);③苏联成为美国称霸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考点二】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约的建立
1、政治:(美)杜鲁门主义——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冷战开始的标志)
2、经济:(美)马歇尔计划 —————— (苏)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
目的:帮助西欧经济恢复。(直接) 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根本)
3、军事:(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苏)华约(1955)(冷战最终确立的标志)。 性质:政治军事集团
影响:在欧洲出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考点三】了解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约的建立
1、苏联的反击措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一个社会主义世界市场,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
2、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形成:1949年,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建立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考点四】了解德国、朝鲜的分裂
1、德国 (1949年——1990年统一)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
2、朝鲜 1948年 大韩民国(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
【考点五】理解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历程
1、背景①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②西欧各国纷纷实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2、过程 ①1950年,舒曼计划的提出。
②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统一的欧洲共同体。
③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考点六】了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原因表现
原因:(1).把经济发展作为立国之本,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2).依赖美国保护,发展对外经济。
(3).重视教育。
(4).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表现: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高速发展
②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③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④90年代出现“泡沫经济”,但日本作为经济强国地位没有动摇
【考点七】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①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许多国家相获独立。
②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
2、概况
①倡导者: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理(尼赫鲁)
②形成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③政策:非集团、不结盟
④作用:推动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⑤(政治)斗争任务: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⑥(经济)行动纲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
⑦目的: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
【考点八】了解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1、原因: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矛盾。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
2、1991年,俄罗斯等11个国家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两极格局瓦解。
3、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篇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篇二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2)了解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
(3)了解德国、朝鲜的分裂
(4)了解古巴导弹危机
(5)认识“冷战”对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杜鲁门主义
(1)铁幕演说: 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美国对苏“冷战”的序幕。
(2)杜鲁门主义: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声称“遏制共产主义”,史称“杜鲁门主义”。冷战正式开始。
2.马歇尔计划
(1)提出:1947年针对欧洲国家普遍出现的经济困难,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2)影响:它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baihua3.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
(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49年,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2)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1955年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约”。
(3)北约和华约的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4.了解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美苏“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事件)
(1)德国分裂: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分别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西德和东德。
(2)朝鲜分裂:
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1948年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分裂状态。
(3)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苏联为改变美苏核力量对比不利地位,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美国发现后武装封锁古巴。经过紧张对峙和谈判,苏联最后从古巴撤走导弹。它说明,当时战略优势在美国一边。
5、“冷战”对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1)在“冷战”局势下,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得不到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的一次又一次紧张;
(2)美苏势均力敌,又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理解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历程
(2)了解日本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原因
(3)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4)了解苏联解体
(5)理解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欧共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历程
(1)欧共体的形成与扩大:
原因:二战使西欧丧失了国际关系的优势地位;
西欧各国在恢复和发展经济过程中联系日益密切
过程: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等6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扩大:70年代英国等国加入
影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 的外交政策。
(2)欧洲联盟的建立、扩大和发展
原因:冷战结束,为欧洲的统一提供了历史机遇
过程:1992年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订《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影响: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欧洲联合的特点: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出现统一货币;
向政治一体化发展;
逐渐扩及整个欧洲。
2.日本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原因
①战后日本的社会改革和民主改革,进一步扫除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奠定了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
②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③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大量订货的剌激
④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方针,制定适合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⑤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
3.不结盟运动兴起:
(1)原因: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非、拉赢得了民族独立的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2)概况:
在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国的倡议下,1961年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3)奉行的政策:非集团、不结盟政策
(4)意义:第三世界兴起,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4.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陷入困境后,1991年“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扩展,苏联完全解体。
(战后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结束)
5.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两极格局的瓦解:标志:苏联解体
世界格局: 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表现:① 成为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
②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③日本加快谋求 的步伐;
④ 拥有足以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武器,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⑤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国际地位与影响日益提高。
篇三: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篇三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课标要求】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的政策及苏联的对抗措施,双方以“冷战”方式进行的激烈争夺。作为开篇一课,它起着承接性和基础性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即两极格局形成。本课的学习不仅有助于理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也有助于理解必修二中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将本课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德国、朝鲜的分裂,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基本史实。
2、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
3、运用:认识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激化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的阅读与分析,提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概括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和苏联的反击措施,培养学生运用归纳比较的方法深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系列问题的设计和设置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提高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大国的争霸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重点难点】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1、雅尔塔体系确立:
◆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基础:美苏均势
◆实质: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
◆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1)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2)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4、主观: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二、美苏“冷战”
(一)美对苏的“冷战”
1.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2.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3.表现:
①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政治):
②马歇尔计划(经济):
a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还企图用马歇尔计划拉拢东欧国家;根本目的:稳定资本主义阵脚,遏制共产主义;
b提出者:美国国务卿马歇尔。
③成立北约(军事):
a1949年,美国等12国的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性质: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
c影响: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二)苏联的应对措施:
1、经济上——经互会的成立:
(1)时间、国家: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等国;
(2)目的: 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2、军事上——成立华约:1955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条约》,被通称为“华沙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一)消极影响:
1.导致一些国家的分裂,例如德国的分裂、朝鲜的分裂。
(1)德国分裂:
◆背景:
①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
②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③美苏双方未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
◆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分裂:
◆背景: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
◆分裂: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发展: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抗美授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2、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引发了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例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1)朝鲜战争:
①背景:1950年,朝鲜南北双方爆发内战,美国组成所谓“联合国军”直接参与朝鲜内战,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②概况: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7月,战争双方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战争结束。
③特点: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2)侵越战争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
◆时间:1961年—1973年
◆结果: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3)在中国:“扶蒋反共”。
(4)古巴导弹危机:
◆原因: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
◆结果:美国武装封锁古巴,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二)积极影响
①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争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不结盟运动形成,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④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争夺,一些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共体、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开始形成。
【巩固练习】
1. 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 材料中的“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表现为
a.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d.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解析:b 战后,美国在欧洲推行马歇尔计划,其中也包含了东欧,苏联认为这是向社会主义国家的渗透,为了应对这一局面,苏联和东欧其他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2.关于“马歇尔计划”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用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b.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
c.是“杜鲁门主义”一次大规模的运用
d.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完成了经济封锁
解析:d马歇尔计划只是孤立社会主义阵营,没有完成经济封锁。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陆续发生了朝鲜战争、柏林危机、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国际冲突,其共同背景是
a.亚欧对抗力量失衡 b.不结盟运动兴起
c.美苏冷战对峙格局 d.雅尔塔体系逐步瓦解
解析:c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属于“冷战”,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虽然属于热战,但都与美苏“冷战”有关,被称为“冷战中的热战”,c项符合题意。
4.马歇尔深知苏联根本不可能接受欧洲复兴计划。他曾说,如果一开始就把苏联和东欧国家排斥在计划之外,就会吓跑欧洲人,有的欧洲国家就会表现迟疑。这不能用来说明
a.美国有意识地制造了欧洲的分裂
b.美国将分裂欧洲的责任推卸给苏联
c.美国有意掩盖其从经济上控制西欧的企图
d.美国有意在欧洲建立起一个军事战略同盟
解析:d欧洲复兴计划是要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巩固西欧资本主义制度,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不能说明d项所述。
5.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芝加哥太阳报》指出:“紧接着这位伟大而盲目的贵族所高举的大旗,就会使我们投入这个世界最恐怖的战争中去。”同时,斯大林在《真理报》上指出:他的演讲是“危险的行动”,是“站在战争挑拨的立场上”,是“号召同苏联战争”。上述材料所指的事件是
a.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
b.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
c.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d.美国发动朝鲜战争
解析:a 材料反映的是西方国家对苏联的冷战政策。从二战结束后初期、演讲等信息中可以判断是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6. “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
a.进行反苏的舆论宣传 b. 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约组织 d.实行军事援助
解析:b “面包”意思是经济援助,所以能够体现此观点的是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
7.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凭借雄厚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加强了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援助。这些受援国家能够得到美国援助主要得益于
a.与美国同为资本主义国家 b.都属于二战的主要战胜国
c.美苏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 d.都参加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解析:c联系相关史实,“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凭借雄厚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加强了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援助”主要指的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在当时美苏冷战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对抗苏联、维护国家利益所做的的一些活动。
8.下列用图示法表示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关系的表现,正确的是
①冷战 ②杜鲁门主义 ③对西欧国家经济援助 ④ 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⑤朝鲜战争
解析:b 冷战表现包括杜鲁门主义、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朝鲜战争是热战的表现。
9.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解析:b 这两个计划都是二战后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冷战政策采取的具体措施,实质是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抗。
10. 它“利用‘冷战’的阴影,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划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它”是 ( )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马歇尔计划 c.世界贸易组织 d.关贸总协定
解析:b “它”既遏制共产主义,又把制造商和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具有政治经济双重目的,有一箭双雕效果的应该是马歇尔计划。
11. 1945年12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维护在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年5月停止战争赔偿计划。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了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推行民主改革 b.“冷战”局面的加剧和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
c.加紧孤立、封锁和威胁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d.扶植日本,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解析:b 1947年美苏冷战局面形成,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孤立、封锁中国和遏制共产主义势力,美国对日采取扶植政策。
12.1946年,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指出: 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它坚信,如果苏联政权要得到巩固,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其本质意图是
a.苏联是个很狂热的国家 b.苏联与美国有很大的矛盾
c.苏联必然会危害美国的利益 d.美国应该对苏联采取遏制的政策
解析:d 用排除法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凯南论为:“苏联是是个很狂热的国家”、“ 苏联必然会危害美国的利益”,这只是美国单方面的片面之辞,不足为凭,故而ac排除。
材料中可以很直接的看出,美苏之间有很大的矛盾,这只是现象上的,并不能体现本质意图,故而b排除
13..xx年9月10日,俄罗斯两架战略轰炸机在委内瑞拉“解放者”军用机场降落。这是1991年后,俄罗斯战略轰炸机第一次在西半球着陆。此间有舆论认为这类似于上世纪60年代的“古巴导弹危机”。对这两个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a )
a.都导致两国关系紧张 b.都发生在“冷战”时期
c.都体现了社会制度的对立斗争 d.都导致两极格局的瓦解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基于时间的原因可排除b和d,而俄罗斯和委内瑞拉的社会制度相同,可排除c,故答案为a。
14. 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英国首相斤吉尔说过一句话:“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人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人的北关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b.英国力量受到削弱
c.社会主力力量增强 d.英国与苏联和美国矛盾加深
解析:d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但是英国和美苏关系还没有陷入低谷。战争中英国和欧洲被削弱,英国也在其中所以有了丘吉尔的说法。
15.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完成,这一转变是指开始
a.对苏联发出了战争叫嚣 b.放弃了维护雅尔塔体系的政策
c.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 d.发出了进行“冷战”的信号
解析:c美国的外交政策有局部霸权主义到全球霸权主义。
16.(山东济阳质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了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的成立 d.华约的成立
解析:d 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正式形成。
17.若以“风”字开头的成语来概括二战后的世界形势的特点,你认为最贴切的是
a.风雨同舟 b.风云变幻 c.风调雨顺 d.风平浪静
解析:b二战后美苏两国争霸,世界格局由两极格局走向多极化。在冷战的背后有局部的热战,acd都太平静,只有b最贴切。
18.(临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陆续发生了朝鲜战争、柏林危机、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国际冲突,其共同背景是
a.亚欧对抗力量失衡 b.不结盟运动兴起
c.美苏冷战对峙格局 d.雅尔塔体系逐步瓦解
解析: c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争霸的局面,在双方争霸过程中双方势力此消彼长,在国际格局的表现上就表现为题目所述的事件。d项发生在二十世纪后期。
19.法国和德国是两个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是
a.都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b.共同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法德和解,开始欧洲一体化的探索 d.自力更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解析:c法德两国在二战之后“相逢一笑泯恩仇”,这指的是两国和解,探索欧洲合作的一体化之路。
2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解析:d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而“冷战”的目的则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21.前一段,因格鲁吉亚冲突,美俄关系空前紧张。双方领导人言辞强硬,军事上各有动作,美国军舰进入黑海,俄罗斯战略轰炸机巡航拉美。有人说,俄美之间将步入一种“新冷战”关系。但有人认为,用“新冷战”描述当前的美俄关系似不准确,冷战时代的时空毕竟不是今日的时空。之所以说“不准确”,下面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现在不存在直接对抗的两大意识形态体系
b.现在不存在两大军事集团的直接对峙
c.俄罗斯目前对美国的全球支配地位构不成挑战
d.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冷战的概念。冷战主要体现的是美苏之间意识形态的对抗,是两极格局。
篇四: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篇四
第九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通史概要:
二战后至今,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由美苏两极格局到多极化发展趋势的重大变化。
(1)、二战确立的以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基本轮廓,随着战争的结束和美苏双方的“冷战”而逐渐形成美苏对峙的局面。美苏两强在世界范围内的激烈争夺,使得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2)、美苏争霸使双方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实力相对下降。与此同时,由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世界各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欧洲的走向联合;日本的迅速崛起;不结盟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国的振兴。这些都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开始出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得到了加强。
(4)、经过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十多年的较量和磨合,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与此同时,世界格局也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一节 美苏争锋
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雅尔塔体制的确立、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德国的分裂、朝鲜半岛的分裂和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②、理解:美国为独霸全球所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的内涵、事例。
③、能力:分析美、苏各自采取的措施,学会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能力;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辨证的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美、苏各自采取的措施,理解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通过阅读地图、图片以及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理解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结底是由一个国家的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所决定的;由于二战后美、苏双方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方面的尖锐对立,反目成仇,最终形成了两极对峙格局;美苏“冷战”造成了战后初期世界的动荡不安,对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争取和平与发展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美国为独霸全球所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美苏对峙格局形成的过程。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难点:“冷战”格局出现的背景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学建议:
(1)、讲述本节具体内容之前,首先采用师生谈话法,通过双边互动,简要回顾一战以来和二战期间国际关系的变化,向学生指明: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结底是由一个国家的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所决定的,可借此对学生进行历史发展规律的教育。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形成了以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此处也为以后讲述两极格局演变的原因打下伏笔。由此导入新课。
(2)、“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目,需要讲明三个问题。
①、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建议教师向学生讲明确:这是二战后国际关系新体制,它建立在以美苏为主导的基础上,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主导的旧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格局的基本轮廓,以后的美苏争锋直接影响着世界格局的走向。利用“课本”导言,使学生理解“世界格局”的概念。
②、“冷战”格局出现的背景。这是本节的难点之一。
由于二战后美、苏双方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方面的尖锐对立,反目成仇,最终形成了两极对峙格局。还要让学生知道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材料,为学生提供历史情境,使学生从分析中得出信息:二战后美国要“领导世界”,而苏联要与之争锋,双方必然要“反目成仇”,从而加深对这一背景的理解。同时要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双方矛盾尖锐又不轻易动武?(势均力敌)美国采取什么办法对付苏联?(冷战),以加深对“冷战”的理解。
③、美苏对峙格局形成的过程。这是本节的重点之一,这一格局是由美苏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注意领会:
“美国的‘冷战’政策”,先弄清“冷战”的含义。利用“知识链接——冷战”加以领会。利用课本“资料卡片——丘吉尔‘铁幕’演说和杜鲁门发表‘冷战’演说”的图片,再现历史情境,感受“冷战”氛围,加深对“美苏争锋”的体会。建议结合图示一(可以用多媒体演示)全面了解“冷战”政策措施。学生应学会用多种途径获得知识方法,并学会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能力。
舆论上
政治上
经济上
军事上
(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 (1947年)
杜鲁门主义 (1948年)
马歇尔计划 (1949年)
组建“北约”
序幕 全面开始 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
(图示一)
“苏联的应对措施”,运用启发式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对该问题的探究。重视过程并及时给予恰当评价。提问:既然美国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对苏联进行全面冷战,苏联又采取怎样应对措施?启发学生也从这几方面探究,加以对比分析,进行归纳、概括,制成表格(图示二),与前表对应,便于记忆,以利掌握这一重点知识。利用课本地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加深对“对峙”的理解。(可以用多媒体演示)
领域 政治上 经济上 军事上
时间、措施 (1947年)
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9年)
成立经互会 (1955年)
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目的 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 建立与西方对抗的社会主义市场 应对美国的扩张和威胁
(图示二)
(3)、“‘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一目,从利和弊两个方面讲述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学生应学会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能力。
“美苏的全球对抗”,教材从四个例证反映了美苏的全球对峙的基本状况:德国的分裂;朝鲜分裂和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这几例“对抗”遍及世界几大洲,建议教师用好历史地图册中相关形势图,以使学生有明晰的空间概念。讲述“德国的分裂”时,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相关图片和“柏林墙”,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使之充分感受“冷战”带给百姓的国家分裂和骨肉分离的痛楚。适当补充古巴导弹危机产生的背景,通过历史图片、地图、数据和文字资料等为学生充分再现古巴导弹危机的历史情境,以便学生充分感受危机之中核大战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以及危机解除的内在原因。利用教材的注释使学生理解越南战争中,“特种战争”和“局部战争”的含义。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使学生深刻理解这些军事对抗中美、苏双方的手段,培养归纳能力。(“冷战”与“热战”相交织)理解“冷战”局面形成初期美、苏之间的政治、军事对峙情况和对抗程度。(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建议教师利用“学习思考”栏“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的问题,展开讨论,加以探究。学生可回答“有利”或“不利”,也可回答利弊兼有等观点,但要言之有理。最后,从课文中整理,加以归类。要指明的是学生的观点要辨证客观(“一分为二”),以此来培养学生运用辨证的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可借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不利方面: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搞军备竞赛和局部战争,到处插手,使世界政局动荡,形势紧张,长期不得安宁。
有利方面:由于彼此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为了在两极格局中取得优势,双方都在注意发展经济。注意进行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整体的发展。面对两极对峙格局,亚非拉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崛起。
篇五: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篇五
一 美苏争锋
【课程标准】
1、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 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教学要求】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基本过程。
2、认识美苏之间的“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3、明确国家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将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
【知识梳理】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制,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3)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公开宣称要“领导世界”。
(4)苏联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成为美国实现霸权主义野心的严重障碍。
(5)1946年3月,丘吉尔“铁幕”演说,实际上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冷战”的序幕。
2、表现:
(1)政治上:
美国:“杜鲁门主义”: ①时间:1947年3月。②内容:声称共产主义威胁了世界和平和美国安全,美国要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③影响: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它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苏联的反击措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1947年9月,苏联、波兰等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波兰建立,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
(2)经济上:
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①提出: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②影响: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联采取的对策: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①建立: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等6国代表在莫斯科成立。②目的;建立一个社会主义世界市场,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
(3)军事上:
美国:北约:①建立:1949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集会,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②性质: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
苏联的对策:成立华约:①建立:1955年,苏联和东欧7国在华沙缔结《友好互助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②性质: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③影响: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二、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1、国际局势的特点: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
2、表现:
(1)德国的分裂:德国投降后,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如何处置德国是美苏斗争的焦点之一。由于美苏冷战加剧,双方就德国统一问题的谈判未能达成协议。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
(2)朝鲜的分裂:
①分裂: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形成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两个占领区。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②朝鲜战争:1950-1953年,美国发动了侵朝战争,操纵联合国组成以美国军队为首的“联合国军”,中国政府组织了抗美援朝。1953年,双方签订板门店协定,朝鲜战争结束。这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局部战争
(3)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为改变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开始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美国发现后,开始武装封锁古巴,美军进入最高戒备状态。苏联武装部队也随之进入戒备状态,。经过美苏两国的对峙和谈判,苏联最后从古巴撤走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结束。古巴导弹危机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在美国。
(4)越南战争:为阻挠越南统一,美国长期占领越南南方,1961年,美国发动了所谓的“特种战争”。1965年上升为“局部战争”。从1969年起,美国在越南推行“战争越南化”政策。1973年签订《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越南战争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
3、影响:
(1)消极影响:
①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②经济上,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③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人类陷入了新的战争威胁中。
(2)积极影响:
①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合作探究】冷战的含义:
“冷战”含义:是指二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c)1.“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
a.支持自由国家抵抗外来侵略b.稳定希腊和土耳其的社会秩序
c.帮助受援国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以抵制社会主义d.干涉别国内政
(d)2.“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
a.金元外交政策的延续b.帮助欧洲经济复兴
c.引诱东欧各国摆脱苏联控制d.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a)3.美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北约的直接目的是
a.遏制苏联b.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c.镇压人民革命d.防止法西斯势力东山再起
(a)4.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b.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集团
c.政治经济一体化集团d.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的大国
(b)5.二战后初期,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有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③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④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
(b)6.杜鲁门曾说过: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其含义不包括
a.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b.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其目的都是反苏反共 d.都是为了美国自身利益
(a)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美苏两极新格局的根本原因
a.美苏国家利益的对立 b.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被打破
c.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d.美苏政治军事力量形成抗衡
(b)8.1945年12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维护在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年5月停止战争赔偿计划。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了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推行民主改革 b.“冷战”局面的加剧和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
c.加紧孤立、封锁和威协东欧社会主义国家d.扶植日本,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二、判断题(对的填a,错的填b)
(b)1.欧洲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2.冷战局面的出现,制止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世界带来了安宁。
三、材料题:
阅读以下四段反映同一时期的材料:
材料一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材料二 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材料三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
材料四 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回答:
⑴材料一是谁说的?他所说的“铁幕”是指什么?他演说的意图是什么?
丘吉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号召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对苏联采取强硬措施。
⑵材料二、三、四反映了冷战政策的哪些内容?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的建立。
⑶针对材料四所反映的内容,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它意味着什么?
1955年5月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建立了华约组织。它标志着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史论共享
“冷战”的原因与影响:
二战后,在“冷战”局势下,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得不到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的一次又一次紧张。但是美苏的势均力敌又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篇六: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篇六
第九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通史概要:
二战后至今,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由美苏两极格局到多极化发展趋势的重大变化。
(1)、二战确立的以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基本轮廓,随着战争的结束和美苏双方的“冷战”而逐渐形成美苏对峙的局面。美苏两强在世界范围内的激烈争夺,使得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2)、美苏争霸使双方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实力相对下降。与此同时,由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世界各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欧洲的走向联合;日本的迅速崛起;不结盟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国的振兴。这些都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开始出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得到了加强。
(4)、经过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十多年的较量和磨合,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与此同时,世界格局也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三节 走向多极化
教 案
课标要求: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后果;东欧剧变;“八一九”事件;苏联解体。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欧盟的组建及发展;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的发展;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一支重要力量。
②、理解:苏联东欧剧变的实质;苏联的对内政策和国内矛盾导致了社会主义政权的解体;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步骤;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多种力量的重新组合。
③、能力:通过分析冷战后国际形势变化特点,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经济与政治的辨证关系原理分析欧洲的联合过程。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认识必然性和偶然性、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②、问题探究:日本为何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为什么在国际上仍然有巨大的影响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虽然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世界重要力量都应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推动力(如欧盟、中国等),而不应成为世界和平的潜在威胁(如日本);在世界多极化发展中,大国仍然是重要力量中心;在多极化趋势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必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难点:怎样认识苏联解体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建议:
(1)、可采用多种方式,如:①播放有关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音像资料,配合教材内容,创设历史情境导入;②请学生回忆本单元的旧知识,在归纳、总结雅尔塔体系形成、演变的基础上,开始本课学习。
(2)、关于“别了,雅尔塔”
①、戈尔巴乔夫改革:阅读课文第一段,从政治生活、经济困难、社会矛盾三方面来提炼改革的背景;改革的方针从书中的第一节去找,至于措施教师可适当补充些资料,加以说明,使学生对导致改革失败的后果有一定的理解,但不要补得过多,也不作要求;改革失败的后果是个一连串的复杂问题,让学生从教材中的东欧剧变、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苏联在东欧构筑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面崩溃等知识来加以提炼,以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②、东欧剧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东欧剧变的实质及其原因。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并尽可能搜集其他相关历史图片、重要人物的代表性观点等资料,扩充学生的了解范围,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波兰、民主德国等东欧国家东欧局势的动荡和剧变的状况。教师必须点明东欧剧变的实质,使学生明确东欧剧变的“变”是指东欧国家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讲述波兰剧变和德国统一时,教师可补充必要的音像资料,如“柏林墙”的拆毁等,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东欧剧变的内因和外因,进而引导学生从世界两极格局的大背景出发,遵照全面把握事物内在联系的要求来认识问题,全面地总结东欧剧变发生的原因。
③、“八、一九”事件:从根本原因(改革走入死胡同)与导火线(新联盟条约公布)两方面来分析起因,以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事件的具体内容,来认识其实质是党内一些高级干部为了挽救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所做的一次失败的努力;引导学生从苏联力量对比的改变和政权性质的变化来认识其影响。
④、苏联解体:该目重点在于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建议教师在探究该问题时可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应该注意,结论应该是师生共同合作形成的共识,而不是教师灌输的认识和结论。使学生在分析苏联解体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必然性和偶然性、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怎样认识苏联解体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这是本节的难点。建议教师联系上一节“中国的腾飞”有关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苏东剧变只能说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失败,而不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让学生加深今天我国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必要性的认识。
通过“课前提示”,让学生回答“学习思考”——“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然后,教师加以小节。向学生指明:多极化趋势既给世界新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新的机会,也使这些机会伴随着极大的风险,由此导入下一目的学习。
(3)、关于“鼎足之势话西方”
①、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文“资料卡片”,并结合课文内容,来得出原因;利用“1998年,空袭伊拉克,1999年,发动科索沃战争,后又发动对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等知识来引导理解“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的实质是“要独霸世界”。
②、欧洲一体化:引导学生回顾欧共体有关内容,利用好“马约”图片,再一次强化学生对经济与政治的辨证关系原理的理解和自觉运用。从欧盟的成立到欧元的正式启用,再到建立独立防务体系的努力,这一历程反映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③、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努力:建议设置探究性问题:日本为何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基础何在?鼓励学生多方发掘材料,自主探究,只要言之有理就行。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懂得:世界重要力量都应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推动力(如欧盟、中国等),而不应成为世界和平的潜在威胁(如日本)。注意发挥历史学科的警示作用。
(4)、“走出低谷的俄罗斯”
建议教师设置探究性问题:俄罗斯为什么在国际上仍然有巨大的影响力?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分析,最后以适当的点拨。向学生强调:在世界多极化发展中,大国仍然是重要的力量中心。以加深对走出“低谷”的俄罗斯的理解。
(5)、“风云际会看东方”
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归纳“第三世界的斗争手段有哪些?”最后总结:团结斗争、成立区域性组织、召开不结盟首脑会议、发展民族经济。
②、“中国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议教师运用教材“知识链接”栏目提供的关于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的注解以及本页图片提供的情境,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理解。同时指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一支重要力量,必将对世界多极化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③、“‘一超多强’局面的暂时形成”:阅读课文,理解“一超”与“多强”的力量中心。同时指出,这只是暂时现象,从长远看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建议教师利用“学习思考”——“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进行问题探究: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多极化的表现,另一方面更要分析美、欧盟、日本、俄、中几大力量中心的对外政策给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带来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全面把握、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