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9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小数加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的总分高呢?高多少?”的问题,一起看看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全册教案!欢迎查阅!这次范文网为您整理了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9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篇一:四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完整 篇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的例3、例4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会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

提问: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将天平的一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

谈话:现在天平恢复平衡了,你能在上面这个等式的基础上,再写一个等式表示现在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

2、出示第二组天平图,说说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分别列出两个等式吗?

3、出示第3、4组天平图,提问:你能分别说说这两组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吗?

谈话:怎样用等式分别表示天平两边物体变化前的关系和变化后的关系?

启发:这两组等式是怎样变化的?她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

4、提问: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到了两个结论,你能用一句话合起来说一说吗?

5、做练一练的第1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2、讲解:要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要先写“解”,要注意把等号对齐。

3、完成试一试

4、完成练一练

提问:解这里的方程时,分别怎样做就可以使方程左边只剩下_了。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一的第3题

2、做练习一的第4题

3、做练习一的第5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等式性质和解方程

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50=50 50+10=50+10解:_+10=50

_+a=50+a 50+a-a =50+a-a _-10=50-10

_=40

检验:把_=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40+10=50,_=40是正确的。

篇二: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二

一、指导思想

1、重视以同学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同学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同学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同学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同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同学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同学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同学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总复习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同学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同学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同学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同学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同学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同学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同学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同学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同学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分九个单元:大数的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统计;数学广角;总复习。以上各单元内容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数学思想方法)用数学四大领域。

四、同学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三年级的学习,同学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同学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认识小数、年月日、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个别同学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表现在数学思维理解较差,对数学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弱。有些同学学习不用心,懒惰,有不做作业的坏习惯,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本班的。优势,充分发挥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同学自觉地有效地探索知识,寻求规律,不断培养同学的能力,发展智力。适当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同学素质。在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的同时,要通过辅导使这部分同学得以进步。

五、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单位之间的转化。

3.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4.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5.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6.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7.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8.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六、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①教学重点:万级数的读、写法。

②教学关键:把个级数的读、写推广到万级。

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

①教学重点: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转化。

②教学关键: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转化的方法。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

①教学重点:用量角器量角、画指定度数的角。

②教学难点:量角的方法。

③教学关键:量角器刻度的认识。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①教学重点:口算、笔算的方法。

②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①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②教学难点:垂直线与平行线的画法。

③教学关键:通过多种活动,使同学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①教学重点: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②教学难点: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第七单元:统计

①教学重点: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②教学难点: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①教学重点: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②教学难点:使同学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第九单元:总复习

①教学重点:使同学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并巩固和提高。

②教学难点:使同学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

七、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及方法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同学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生网合作等),自主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合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由同学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当好后勤,作同学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视从同学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学要考虑同学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习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识的课外延伸,加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开放性。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正归一和反归一等应用题时,结合生活实例,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同学求知的内驱力。

3、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同学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同学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同学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4、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同学的整体素质

(1)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口算训练,。在应用题方面,要重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在练习中必须重视应用题结构的训练,如根据条件补充问题、根据问题补充条件等,这种题目要经常训练,它对于提高同学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实施分层教学,弹性教学,针对同学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布置不同的作业,注意因材施教,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下要保义务教育的共同要求,上要引导兴趣浓厚,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发展。把共同要求和发展个性结合起来。

(3)重视同学的课时目标过关和单元素质过关,作业严把关,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5、结合实际问题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我计划在教学中以注重培养同学质疑问难的能力指导。常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同学,给他们提供广阔的参与空间,让他们学得主动积极,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

6、作业设计力求准确、简洁、规范、方便教学

同学学业成绩的提高有赖于高质量的练习,我们必须重视课堂作业的设计和同学练习的达成度。课内外作业均要经过精心设计,力求从培养同学能力出发,体现课改精神,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重在发展同学思维,培养同学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采取“基础练习+个性作业”形式,针对同学不同的学习水平,分层设计作业。教师针对不同层面的同学完成不同难度的作业,让同学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和形式,实现差异发展。

7、三位一体,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社会、学校对同学的教育影响,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只有三者协调,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益。教师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访问同学家庭或开家长会,与同学家长相互沟通同学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使二者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同时,要适时适当地向部分同学家长讲明教育方法,共同教育同学

篇三: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三

“小数点移动”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一规律既是小数乘法算理的理论依据,又是名数改写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地位显着。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过程要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概念教学的特点,教学中,我首先做到扶放有度,巧妙平衡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验证猜想的初步方案由学生提出,名数改写练习放手学生尝试解决……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而验证猜想由教师适度“导引”,填表口算环节精细处理小数点位移方法,既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又帮助学生迅速形成口算技能,体现了教师的有效引导。其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的难度更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我首先引导学生去理解小数点移动;然后指导学生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与原数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单位名称之间的转换明确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数的10倍,而这个过程也是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接着引导学生根据这一规律,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三位……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最后指导学生根据“扩大”的规律,去总结“缩小”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迁移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了一环扣一环的探究过程。

以往,学生即便掌握了规律,在做具体的这类题目时错误仍然很多,如何能让学生掌握这一规律呢?教学中我采取了这样两个方法:

1、从网上找了2个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规律:小数点,真奇妙,向左移动就缩小,向右移动就扩大,左小右大莫混淆。小数点,跳跳跳,几个圈圈跳几跳。

2、强化练习,并要求学生把小数点的移动过程写出来。

教学中,我有时忽略学生的想法,没能及时捕捉到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学在动态中延续不够,这些都是今后我在教学中要改进的。

篇四:四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完整 篇四

教学内容:课本第14页例3,练习四第1-3题,三步计算应用题(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会解答简单的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40人;四年级有114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思路训练。

全班同学口答:

(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有8盏灯?

王平同学每天早晨跑500米,跑了5天?

8个打字员共打字1600个?

三年级有160人,四年级有114人?

(2)根据问题找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

平均每人采集树种多少千克?

火车速度是汽车速度的几倍?

香蕉比桔子少多少筐?

买足球共用多少元?

订正第1题,说说解题思路,是怎样分析的。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复习题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如果问题不变,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使其为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应该怎样表示?(学生可能想到,四年级人数不直接给出,改为四年级比三年级少46人。这样改是合理的,但它不是三步计算题了,因此只能改成: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

教师点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三步应用题)

2、出示例3。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审题、理解题意。

学生读题后,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

每班40人

三年级:

每班38人共?人

四年级:

(2)分析数量关系。

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自己分析,并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交流,说出解题思路和过程。

分析:从最后的问题入手分析,要求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三、四年级各有多少人。但题中这两个条件都没有直接告诉,因此第一步先算三年级有多少人?40×4=160(人);第二步算四年级有多少人?38×3=114(人);第三步再把这两个年级人数合并起来,160+114=274(人)。就是要求的问题,即三、四年级的总人数。

教师板书:

①三年级有多少人? 40×4=160(人)

②四年级有多少人? 38×3=114(人)

③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60+114=274(人)

答: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274人。

刚才的思考方法是从问题入手,找出所需要的条件,然后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大家想一想,如果从题目的条件入手分析,那么题目中哪两个条件有密切关系?可以得到什么新的数量?

(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可以求出三年级有40×4=16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可以求出四年级有38×3=114(人);最后把两个年级人数合起来,160+114=274(人)就是题中要求的问题。)

3、反馈练习。

如果例3的已知条件不变,把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应该怎样解答?

全班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订正时说明是怎样想的。

小结:

我们解答应用题时,在认真审题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分析方法,既要根据条件想问题,得到新的已知数量,也可以根据问题找条件,哪个条件是已知的,哪个条件是未知的,因此要先把未知的条件求出来。这两种分析方法是要经常用到的所以要切实掌握。

三、巩固反馈。

1、独立解答。

体育老师买了3个排球,每个40元,还买了2个篮球,每个62元,小学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一)》。一共用了多少元?(先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

解答后,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并订正。

2、比较题。

(1)菜场运来黄瓜8筐,每筐25千克,茄子12筐,每筐20千克,运来的黄瓜和茄子共有多少千克?

(2)如果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茄子12筐,改为8筐,其余条件和问题不变,应该怎样解答?

学生会出现的两种解法:

25×8+20×8 (25+20)×8

=200+160 =45×8

=360(千克) =360(千克)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哪种解法比较简便?

通过讨论明确,有些应用题,由于解题思路不同,解题方法就不同,而且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的三步计算题可以用两步计算,这样使得计算比较简便。

同学们想一想,(1)题能否用两步计算?为什么?(从而明确由于两种蔬菜的筐数不一样,也就是当求两个积的和(或差)时,没有相同的因数,就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3、粮店运来25包大米,共重2500千克,运来40袋面粉,共重20__千克,一包大米比一袋面粉重多少千克?

四、全课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简单的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解答是首先要理解题电,在此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是关键,无论采用哪种分析方法,都要找出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计算时要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

五、作业。

练习四第1~3题。

附板书设计:

三步应用题(一)

例3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 菜场运来黄瓜8筐,每筐25千克

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 茄子8筐,每筐20千克,运来的

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黄瓜和茄子共多少千克?

每班40人 解法一:(1)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三年级: 25×8=200(千克)

每班38人共?人 (2)运来茄子多少千克?

四年级: 20×8=160(千克)

(1)三年级有多少人? (3)共运来黄瓜、茄子多少千克?

40×4=160(人) 200+160=360(千克)

(2)四年级有多少人? 解法二:(1)每筐黄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38×3=114(人) 25+20=45(千克)

(3)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 (2)运来黄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160+114=274(人) 45×8=360(千克)

答:三、四年级共有274人。 答:运来黄瓜和茄子共重360千克。

篇五: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五

《梯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后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已通过操作、实验、探索等积累了探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即剪、移、转、拼等),并初步领悟了“新旧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教材如此安排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不仅巩固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且能初步形成这种思考问题的习惯,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仍放在帮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习惯上。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本节课首先让学生回顾上几节课的内容: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复习过程中让学生容易将转化的方法迁移到这节课来。

二、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

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有多种方法,比如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接成一个平形四边形,从一个梯形的对角线剪开,成两个三角形,还有从梯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成平行四边形等到。我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汇报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明确是利用转化的思想把梯形转化成已知的图形来推导的思想,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与初步的假设、实验、验证等科学探究能力。

三、在练习中巩固提高

本节课的练习既有直接运用公式计算的简单运用,又有等积变形的思考,还有计算垒成梯形的圆木的根数。对于计算圆木的根数,有些学生是层层计算解决,有些学生把这堆圆木的横截面转化成一个梯形,运用梯形面积公式来解决,在交流中让学生认识运用梯形面积来计算的方便性。

篇六: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六

这节课概念多,知识零碎,不容易讲好。这一课,知识目标比较清晰,理解“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画三角形内部的高”。

课的开始,我出示了一些世界上有名的建筑,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建筑上都有三角形,或者整体造型近似于三角形。然后出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说说,对于三角形自己都有哪些知识储备,然后引入课题——继续深入认识三角形。对于“三角形的概念”这一知识点,我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让其机械的记忆,而是通过一步一步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最终得出结论。首先,让学生试着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并且在画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接着观察自己的三角形有哪几部分组成?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只要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就是三角形?出示几个图形让学生判断是不是三角形,通过前两个三角形的判断得出三角形是封闭图形,所以“相邻的两条线段的端点必须相连”,通过第3、4个图形总结出三角形必须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里重点强调,“三条线段”“围成”。这时,孩子们就在自然而然的观察中自己总结出了三角形的定义和特征。

下一步,“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的理解及画法”,首先给三角形取名字,然后学习“顶点和它对应的边”。对于高的理解,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在四年级上册时,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和梯形的高,所以本课学生对于高的认识是有基础。于是,我提出了一个问题“顶点A如果想到它的对边去,有没有一条最近的路?”引导孩子们回忆出“垂直线段最短”,同时回顾“过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可以画几条垂线?”勾起学生联想到四边形时的高的含义,以及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高的区别,这些理解都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接着,为了让学生清晰的展现原先思考中对高的表象,我出现了三幅三角形ABC不同的高的画法。在对比判断中使有点模糊的高的表象清晰起来。然后再让学生看看书中对高与底的解释,使文字与图结合起来理解。但这些还不够,由于学生之间阅读理解的差异性,我又以最直观的方法——电脑演示画高,达到使所有学生都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和底,如何画高这一目的。最后,让学生在自己刚上课时画的三角形上画高,同时发现一些孩子由于开始画的是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就不知道该怎么画高了。于是,我利用孩子们提出的这一问题,先引导孩子们观察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用画高的方法让他们看出两条边就是其余的两条高,再用电脑演示出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告诉学生钝角三角形其余需要延长边画高的方法不要求掌握,只是让他们了解即可。

最后,给大家抛下一个思考的问题,“我们刚才已经总结出三角形有三条边,那么这三条边又有什么特点?是不是任意长度的三条边都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呢?”

由于引导学生学习“什么叫顶点对应的边”以及“如何画高”的时候浪费了很多的时间,所以讲完画高时就已经下课了,最后一个问题是我临时加上的……由于板书时,我只写了“三角形”(原本打算等讲到“特性”时再把课题补充完整的),所以这样收尾大家也没感觉到课没讲完,以为这节课我只是让大家学习初步“认识三角形”呢!

接下来就是学习“三角形的特性”了,这部分知识本来在四一班试讲的时候,讲出了,但是真正到四二班的时候,却没时间了……郁闷……

对于“三角形的特性”这一部分知识,我原本的设计是发给学生每人三根小棒(大家一样),然后我手里也拿三根和他们一样的小棒,让他们自己摆一个和我不一样的三角形,或者小组内摆出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三角形,通过动手尝试和比较,大家发现不管怎么所有摆出的三角形都是一样的,同时想一想如果是四根小棒可以摆成什么形状?接着通过拉一拉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不管怎么拉都拉不动,也拉不成其他的形状,而平行四边形可以拉成长方形,通过比较得出三角形不容易变形,而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从这两个试验得出结论:三角形的稳定性不应该仅仅是因为学具中两种图形在拉的过程中有无变形,三角形稳定是因为它的三条边长度固定,所以三角形的形状也固定,不可能再围成另外一个形状的三角形,但四边形是可以围成不同形状的四边形的。从这点上考虑,我就在突破三角性具有稳定性这个重点时,加上一个摆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环节,结合学具和摆出的三角形更深一层次的体会三角形为什么会稳定性,会不易变形。

最后,让大家欣赏一些生活中带有三角形的物体,与课的开头照应,说明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是否善于捕捉“生活现象”,留意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课后作业是一个如何修理椅子和如何固定小树,这两个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够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知识就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

其实,这节课除了在本班没有讲完有些遗憾外,课后还感觉有些不太妥当的地方:

1、在引导学生比赛画三角形这一环节,我觉得可以带领学生拿小棒去拼一拼、摆一摆,那样会使他们更加明确三角形由三条边围组成。学生在画完并剪下三角形以后,我觉得可以让学生去摸一摸三角形,去深刻感知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也许那样会更好一些。

2、在让学生说出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有三角形时,比如篮球架、书桌的什么地方有三角形构架呢?是不是应该引导学生说的再具体一些?避免给个别学生造成混淆?”

3、上册“画高”这一部分知识学生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说明上学期这一部分教师讲的不够扎实。

不管准备的多充分,预设的效果有多好,试课的时候有多成功,可真正的让老师们看到的是一节没讲完的课,最起码教学目标没有完成,所以这节课还是失败的。没关系,只要看到了这次绊脚的石头,下次才会想出更好的办法除掉它,才不会再次忽略它。

篇七: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篇七

教学目标:

1.掌握含有两级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多位数。

2.掌握含有两级数的写法,能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多位数。

3.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大数的感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

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1.说说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组成的。

4250000 3040000 10500000

2.写一写。

三千零二十四万 四百万 六十五万

3.读一读。

30050000 5060000 170000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都是整万的多位数,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含有两级的多位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第一幅算盘图。

(1)认识含有两级的数。

提问: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几位数?含有哪几级?每个数位上的数各是多少?

学生交流后得出: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八位数;含有两级,分别是个级和万级;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3,百位上是2,千位上是5,万位上是9,十万位上是3,百万位上是2,千万位上是5。

追问: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这个数由几个万和几个一组成?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最后组织全班汇报。

得出结论: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一”,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这个数由5239个万和5239个一组成。

再问:万级上的“5239”和个级上的“5239”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虽然数字相同,但表示的意义不同:万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万,个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一。

(2)学习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让学生根据算盘中每个数位上的珠子进行写数。

展示学生写出的数,并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交流写含有两级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写含有两级的数时,先写万级上的数,再写各级上的数。

(3)学习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先让学生分别读出“52390000”和“5239”这两个数。

讨论:万级上的数和个级上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交流后,反馈:

相同点:“5239”不论在个级还是在万级都读作五千二百三十九。

不同点: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读数时要添上“万”字,而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读数时就不读这个“一”。

小结:我们在读含有两级的数时,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2.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下面两幅算盘图。

(1)观察思考。

提问:观察这两幅算盘图中拨出的珠子,它们和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两幅图中,有些数位上没有珠子,也就是一个数都没有。

(2)小组交流。

让学生说说算盘中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3)写一写。

提问:有些数位上一个数都没有,该怎么写?

(4)读一读。

提问:6004000和3080007这两个数中都有许多0,我们读数的时候,这些0都应该怎么读?

3.小结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写法:先写万级的数,再写个级的数,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2页“练一练”。

指导学生先说出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再写一写、读一读。

2.课件出示下列题目。

(1)读一读。

①20xx年中国科技馆接待观众1900803人次。

②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0075700米。

③永乐大钟上铸了230184个汉字,是世界上汉字最多的大钟。

学生试读后,让学生说说这些数分别是怎样读的。

(2)写出下列横线上的数。

①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

②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二千一百六十万零九百册。

学生独立写数,并组织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篇八:2024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八

教学目的: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

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二)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方面

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直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填空(投影出示)

(1)0.1是(    )分之一。          0.7里有(    )个0.1。

(2)10个0.1是(    )。           10个0.01是(    )。

(3) 写成小数是(    )。        写成小数是(    )。

(4)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2、教学小数的产生

(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的宽度,发现了什么?

(2)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题:(用整数表示结果)

1000÷10=      100÷10=     10÷10=      1÷10=

(3)总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表示。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

3、教学小数的意义

(1)填写

①投影出示:在图中填出分数和小数。

学生填完结果并订正

②启发学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

③引导学生口述:1分米是10分之1米,还可写成0.1米?(板书:

④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2)出示米尺教具

这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根据以上学习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由于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理解,在两位小数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3)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

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投影)1厘米的放大图

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

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①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

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

③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

④师生共同概括: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投影出示)。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⑤完成"做一做"。

(5)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

①学习阅读教科书,学习小数的计算单位。

②出示0.457,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三、巩固发展

1、填表格:

2、判断:

(1)0.40里面有4个0.01( )

(2)35克=0.35千克( )

3、把小数改写成分数

0.9      0.09      0.0359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独立作业:

六、板书设计

篇九:2024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九

教学内容

教科书52~53页小数的读写法,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九的第6~7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读、写小数。

教具准备: 幻灯、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0.2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0.15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0.008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2、0.4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138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新课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

(0.2 0.05 0.005 0.01……)

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小数吗?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1.5 40.6 3.134 6.8……)

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还是0吗?

观察一下:小数可以分为几部分?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

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边在黑板上板书整数数位顺序表。

接着提问:0.2表示什么?(表示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5表示什么?(表示百分之五,有五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有六个千分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

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等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那个?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这些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这和整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一样的,因此,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可以用小数点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的右边,向整数一样计数。

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整数个位的右边应该是什么位?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十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百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呢?再往下还有万份位、十万份位等,所以我们在数位表上用……

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多少?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

指出345.679整数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

再指出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分别是多少?

2、教学小数的读法

出示古钱币的相关数据:高:0.58米、厚:3.5厘米、重:41.47千克

问:你会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

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

强调: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完成做一做:读出下面小数

3、教学小数的写法

(1)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

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

(2)做一做: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七 五点零六 十点零零二

三百点七一 零点零一四 十五点五零三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0.9里面有( )个0.1

0.07里面有( )个0.01

4个( )是0.04

2、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 )位,第四位是( )位,第一位是( ),第三位是( )。

3、说出24.375 每个小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4、读出下面各数

(1)南江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