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9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建立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求好不求快,干一件成一件,努力让农村具备更好生活条件,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农村发展概论论文(9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篇一:农村发展概论论文 篇一

【摘要】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尤其是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正视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准,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经济论文;意义

一、前言

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要实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与生态的和谐统一。农村经济为了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必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型生态系统经济。

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概述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主要目标是实现人与社会、资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共存,良性发展,是一种全面的的发展与繁荣。这一建设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而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下的经济,主要立足于生态系统的承载范围,发挥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重视发挥资源的潜力,发照相的生态经济,形成合理的体制,实现生态健康,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于经济发展,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其发展的新时期。对于农村经济,在实现腾飞的同时,促进环境保护,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发展,达到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协调一致。因此,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尤其是生态经济的进步,意义重大。但是,也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进行积极应对,在根本上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三、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农业农村经济高效发展的保障

(一)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观念,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观念的更新是基础和关键。要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的思想上,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对于农业,要因地制宜,强化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重视对农民的教育,加大宣传,转变其根本观念,增强环保意识,普及生态文明的理念,形成更好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中,主要包含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两个方面,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人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其得以长久发展的关键,需要服务于人与自然的矛盾。在根本上说,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在人类发展中,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要避免对当下人类生存产生的不良影响,又要避免对后代产生的威胁,要实现社会发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文明发展的道路。

(三)加对城乡环保的统筹在新农村建设中国,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制定,将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有效结合,保证生态建设有法可依。另外,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避免同一化,要因地制宜,实现城乡有效统筹,发挥各种优势,不能以发展农村建设的理由,对环境进行破坏。

(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农业是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渠道,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立足与此,自然生态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也就是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农业实现高效、优质和长远的保障。

(五)推广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优势产业当前,环保绿色理念得到重视,深入人心,人们对环境、饮食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保护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更希望能够回归自然,这也成为一种新风尚。这也就是使得一些远离城市、环境状态保护良好的偏远地区反倒成为自然环境优美、物产丰富、生态经济价值潜力较大的优势,因此,要推广绿色环保观念,重视环境保护。在农业发展道路上,重视发展绿色、高效、优质的安全现代农业,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扬长避短,发展优势产业,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和理念有助于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各个环节的良性发展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其主要依赖的是资源的优势,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对资源的有效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一)要重视绿色消费的观念和发展的特点在绿色生态消费发展的时代要求下,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为整个社会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农业产品。将生态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关键点,对广大群众进行生态农业知识的普及,地方政府也要重视推广生态农业的理念,做好示范工程,形成科学的标准,注重生态农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加强过程监督,强化产业化和标准,增强产品的优质性,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形成绿色品牌,主球生态农业经济效益。另外,要拓宽农业产品的种类,尤其是一些地方特色产品,为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对传统的农村工业化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方式进行改变要重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和发展,以优质生态资源为基础,注重精深加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增值增效的目标。同时,重视循环经济,注重资源节约型企业的形成和建设,注重横向资源的共享,加企业间的联合,在增长的同时,降低能耗。

(三)加快生态乡村建设要大量发展优美乡村建设,以此为基础,为生态文件建设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发展清洁家园、绿色基地等,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实现对室内外、公共场所的美化。同时,重视对污染企业的管控,推广无公害资源的循环利用,在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

五、重视对生态脆弱地区生态养护,奠定生态建设的基础

首先,要重视对生态脆弱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政府要加大对生态脆弱地区公共设施和服务的投入,营造更加优质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同时,实现对公益事业最低收费标准,使得当地居民能够感受到现代文明的发展优势。其次,注重生态保护措施的执行。注重对这些地区进行水源和植被的保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促进环境保护。再次,重视对青少年技术培训。对于当地的青少年,要加强技术培训和教育,降低对环境产生的压力。

六、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对于循环经济,主要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建设环境污染,加大废物资源化,实现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支出,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用发展的观念实现对资源的有效利用,解决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矛盾,这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要重视对农民的交易,开展多种形式的循环再利用工程,逐步引导农村走向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和发展的道路。

七、农业生态文明有助于限制农业的盲目开发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下,能够事项对生产布局的规划,在总体目标上实现宜农则农的目标,发挥自然规律的作用,降低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另外,要推动生态治理工程的进展,促进生态的保护和恢复。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地区性设计和布局,保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有效统一。

八、立足生态文明,重视生态项目发展,打造农村生态经济要重视

高端农业的发展,大量促进品牌农业和绿色农业的融合。减少农业生产中对化学肥料和添加剂的使用,倡导原生态生产,提高无公害性。要在发展生态农业基地,对农业区域、布局以及品种结构进行不断优化。

九、结束语

综上,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以此为基础,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有序发展,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发展优势产业类型,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篇二:农村发展概论论文 篇二

[关键词]

江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对策

[提要]

江西是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较高,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把巨大的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江西省当前迫切的任务。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从当前江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的成因,依据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及江西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江西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省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在农村。作为承担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事业,其现状及发展直接影响到我省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尽快解决我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切实发挥我省农村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紧迫任务。

一、江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结构及课程设置难以适应新世纪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纵观现在的一些农村职校,在专业设置上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专业陈旧,知识老化,学生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在专业设置上片面迎合学生的择业观念,不顾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争开所谓的热门专业。也即在专业设置上没有考查当地的实际需要,更谈不上专业设置的超前性、实用实效性。农村职业教育未能以变化快、周期短、知识新、形式活的办学来满足新形势下对人才的需求。

2.农村职校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单一,教学环节脱离农业生产实际,不能有效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在办学定位上,脱离了当地农村区域经济特色;在教学内容上,脱离了农村经济专业内容;在教学形式上,教学环节脱离实际。

3.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办学方向与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相背离。相当数量的学校以对口升学作为办学的主要目的,这也成为大量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直接目的。这种做法与国家和社会赋予职业教育的任务严重背离,不仅无法发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产业升级的功能,也给自己的办学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4.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僵化,师资实践技能缺乏,人才培养水平低。目前,虽然农村职业教育已开始面向经济、面向市场,但其内部运行机制与计划经济制度下的学历教育并无真正区别,从组织领导、办学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到教材、教学活动等都还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学历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模式,许多职业学校的教学仍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缺少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总体上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低,素质不高,专业教师缺乏,专业课教师与普通文化课教师的比例失调。

二、江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经费不足与政策导向影响。经费不足是影响农村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因素。此外,教育政策导向也直接影响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高等职业教育得以蓬勃发展,一是本科扩招;二是高职高专发展过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加之城乡差别的拉大和人们对农村职业教育认识上“重普教轻职教”,以及择业观念的陈腐,致使本来条件较差的农村职业学校愈加萎缩;三是高校扩招对就业产生极大的影响,使人才市场出现高学历求职者“扎堆”的情况。

2.办学条件与办学定位影响。一是实验设备条件不足,老旧的实验设备不能得到及时更换,不能适应专业技能培训的需要;二是“双师型”教师比例不够,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差异较大;三是教师待遇差,留不住人才。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以学制性教育为主,忽视了对农村青年进行短期培训。没有把劳动力转移和技能培训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限制了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

3.就业影响。毕业生出口不畅,就业率低,工作选择面窄,是导致农村职业教育滑坡的重要因素。农民花钱让孩子学习技术,最终目的是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工作,但目前广大农村职校毕业生由于多种因素未能找到工作或工作回报率低,导致农村孩子对上职业学校不感兴趣。

三、江西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1.整合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要本着现实性原则和统筹性原则,打破部门之间、城乡之间的界限,调整职业学校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对那些规模小、效益低、质量差的学校进行合并,使闲置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把那些办学条件好、教育质量高的示范性职业学校不断做大做强。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要以大职教观指导农村各类职业教育发展,健全适合农村实际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办学上不局限于层次,为农村现代化培养高层次的技术人才。

2.科学定位、务实办学,实现农村职教办学形式的创新。首先要转变观念、科学定位,由面向农村办学改为面向城乡办学,并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职业学校的主要定位与办学目标,人才流向不仅仅限于农村建设、农业生产,更为重要的是区域经济建设。其次要由学历教育为主转变为学s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与实践课之比以1∶1为好。改善实验设备条件,突出技术操作性、职业技能性和教学实践性,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另一方面要不断扩大校外实习基地。

3.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试行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变“输出地”培养为“输入地”培养,依托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有效增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使职业学校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生产情况,毕业生就业也更加有保障。允许学生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以满足特困学生的求学需求。将学校本位模式转向与企业、社会有机结合的模式。

4.提高农村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加强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合理设置各门课程。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师素质,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对现有职业教师的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措施和方案,注重对专业技术骨干教师的培养,建立激励教师不断加强业务、技术学习的机制;努力为教师创造进修和学习的条件,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二是优化职业教育师资结构,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到企业或其他单位进行学习和锻炼。三是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根据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和发展需要,不断充实专业技术人才,逐步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5.运用市场规律,实现江西农村职教体系的创新。创新农村职业教育体系,要创新管理体制,搞活办学体系,给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如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用人机制、教学方式等。要鼓励私人企业和社会力量办职业学校,形成市场调节竞争的办学机制。通过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和教学方式,真正把江西农村职业教育办实、办活、办大,办出特色,走出一条农村职教新路,创建江西农村职教的新体系。

篇三:农村发展概论论文 篇三

摘要:

随着全国、全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也越来越重视电子商务工作,尤其是农村电子商务,并相继出台了专门针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发展规划。农业信息化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和目标,来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势在必行。

关键词:

农村经济;电子商务;制度建设

1发展电子商务的宏观因素

为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释放内需潜力,增强消费信息的互通,世界各地都已经关注和注重电子商务工作作为,其不仅能够购帮助扩消费、稳增长、调结构、增就业,随着电子商务逐渐地从线上走到线下,从虚拟走到现实,网络经营同实体产品相结合的新形式,已经开始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可阻挡的影响。电子商务优化了传统的资源配置,更带给生产企业、流通企业、营销企业新的经营模式。发展电子商务对目前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提升产业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辐射力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重要意义

(1)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调结构、转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电子商务加速了农村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变革,促进了农产品流通环节及渠道的改变,是转型升级的“催化剂”,是促进农村流通方式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大家知道,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就是农产品的产业链条逐步拉长,形成生产的规模化,产品的精品化,品牌的知名化,从而促使我国传统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适合现代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而电子商务正是这一趋势的加速器。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也是发展地方经济的新抓手。这些年来,各地都把建设的重点寄希望于招商引资大项目或工业项目上,以此拉动经济增长。而本身的农业和农村却部过多的关注。但是引进资金往往后续跟不上,问题存在多,解决程序复杂,更容易带来环境污染的问题。相比较而言,农村电子商务能在环保的前提下,促进农产品的销售,提供商品的互通性,为农村人思想转变及文明程度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且能确保一直伴随着农村的发展。

(2)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手段。传统农产品生产、储运、加工和销售的链条较长,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环节较多,影响了流通效率,增加了流通成本。而电子商务的优势就是不需要有实体店铺性的货架、地铺位置等,不受资金的影响,可以直接同各地顾客进行沟通,销售面更广,渠道更宽,顾客更多,也减去了其中很大部分的成本问题。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正在通过网络走进千家万户,为农民解决卖难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传统意义上农民只能在地头等着客商来收购农产品,渠道有限,如果没人收购或行情不好,农民往往会遭受损失,而农产品网上销售面对的则是来自全国的消费者,使农民变被动为主动,简化了供应链环节,降低了农产品交易成本,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同时,电子商务改变了农村流通方式和消费观念,增强农村消费活力。过去,留守农村的老人小孩想消费,既无能力又不便利,而今网上购物,只需在外工作或打工的子女、父母在网上确认一下,任何商品都可以迅速的送递到农村老人、小孩手中,农村居民由此真正实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购物待遇。农村消费通过电商无疑形成当今消费新的增长点。

(3)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农村电子商务解决了农民和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缩短了销售途径,减少了销售成本,避免了供大于求或供大于求的不平衡情况,推动了农业生产的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和品牌化,是产品定价更低,产品销售更多、更广、更远,是销售者和购买者双方获益。农村电子商务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新视角,是实现强农富农的巨大机遇,是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和新模式。提高了农产品价值,真正实现助农增收。改善了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就业、农业物流、农村生活品质提升、农村组织结构优化等事关“三农”的全方位课题问题。

(4)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利用互联网+下的各种平台及途径,让农民接触到最新的知识及信息,大大缩短了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享受到很多城市里享受到的资源,实现许多足不出户的便利,促进农村的发展,还可以引发出农村对时尚潮流、生活方式的新追求。这对于改变农村现有的相对于城市较简陋的生活状态,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加快城镇化进程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5)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培养新型农民、推进创新创业的有效举措。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农村电子商务的推广,必然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带动农户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直接对接市场在家中就实现创业致富,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帮助农民充分就业。同时,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提供了许多的就业机会,可以吸引部分农村青年的回归及部分人才的进入,有效地制止“农村空巢现象”的蔓延,农村“留守”老大难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纵观各地,不少乡村立足自身的地理位置、文化底蕴、风俗习惯等特点,利用网络出售自己的特色产品或农产品,在本地看来很一般的货物,却可以获得异地百姓的喜爱,进而获得丰厚的利润,百姓对与电子商务销售自己产品的热情空前高涨,“淘宝村、淘宝乡(镇)”不断出现“农户+公司+网络”的模式。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必然是新形势下我国农村的一次深刻革命。

3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政府工作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制定电子商务斤农村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和任务。提高领导对农村电子商务工作的重视,政府领导要率先垂范,亲力亲为,带头狠抓落实;要明确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深入一线督促检查,协调解决问题,抓好具体工作指导协调和关键环节落实,确保事有专管人员、有明确职责、有完成时间,迅速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各项工作。

强化培训,培育人才。政府要发挥部门农村各类人才培育的优势,加强京东、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商企业合作,邀请知名电商专家授课,要充分发挥电商孵化园作用,对农村党员干部、电商企业、经营农户进行技术培训,鼓励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积极引进优秀的电商人才,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和物质奖励,切实解决农村电子商务人才不足的问题。电子商务正在快速的发展中,农村的经济模式也在不停地改变中,人才是关键,启用和发展电商,将极大地改变农村传统经济和产品形式,更会改变着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完善配套,畅通物流体系。交通物流、邮政、供销等部门要整合利用农村现有流通网络资源,进一步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发展与电子交易、网上购物、在线支付协同发展的物流配送服务。加强与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合作,积极引进知名快递物流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升级已有的物流网点及纤细平台,整合配送途径和第三方配送。大力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各主流媒体和实体广告进行宣传,讲解电商基础知识及实施过程,及时解决农民的疑问和疑虑,宣传各地发展电子商务的新经验、现做法、新企业、新产品、新渠道等。加大宣传普及力度,共同营造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浓厚氛围。督导调度,形成合力。要加强工作协调,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出台电子商务奖励扶持办法,用好电子商务产业专项基金,鼓励推动我市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要强化督促检查,对工作进展顺利的总结经验、全面推广,对进展不力地查找原因、立即整改;要建立科学的考核奖惩机制,要将农村电子商务工作纳入年度量质化考核体系,年终组织考核。

篇四:农村发展概论论文 篇四

摘要:

近年,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愈发明显,但还是存在问题,保险为农村金融难以完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为此加强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从二者的现状以及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出发提出相应对策,不仅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还能加快农村金融的完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农村金融;农村经济;影响;发展

一、背景介绍

自“三农”问题提出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一直是政府和社会重点关注的焦点。随着经济金融化趋势的加剧,城市金融体系已日趋完善,大大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基于此,如何加快农村金融建设,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与帮助就成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从某方面看农村金融是整个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创新完善农村金融体制与体系会给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深远影响,提供强大的支持,当然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也能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坚实经济基础,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为此,深入研究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快速上稳步发展,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做贡献。

二、关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概述

(一)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整体来看,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还是相对缓慢滞后的,更多的以政策性金融手段为主,不断的引进正规金融机构,以加快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并形成了中国农业银行为主,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分别为合作性和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建构的农村金融体系。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促使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支持作用大打折扣。首先,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在农村的覆盖面还有待扩大。基于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商业银行为了生存发展从战略上减少了对农村金融的投入,导致一些农村地区的信用社从金融服务网点退出了,进一步加重了农村金融机构缺失的问题。其次,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有待完善。回顾历史,在农村金融中农村信用社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一枝独秀的局面,大有垄断农村金融之势,但效率却难以提升,逐步削弱了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难以更好地为农村金融发展贡献力量,更遑论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最后,农村资金外流趋势严重。众所周知,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了城市,他们的收入自然也借助金融机构流向了经济水平更高的城市,逐步拉大了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大量的农村资金外流,大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资金支持力度。

(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由于在不同时期农村不同行业的经济比重有所不同,导致农村经济在不同发展时期呈现不同的特征,例如在农村经济发展初期,以农业活动为主,手工业在整个农村经济中的比重较小;而进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期,传统农业所占比重逐渐被农村服务业所替代,越来越小,反而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快,成为农村经济主体,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而在政策指导下,在农村经济转型期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也在不断开展,对渔业、林业、畜牧业等第一产业进行优化整合,一定程度提高了所占比重,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当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缺陷,无论是资金投入力度还是农民收入等还远远不如城市经济,还需要不断改善。

(三)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农村金融规模大大影响农村经济发展。通过总结分析发现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资金严重缺乏,由于农村经济周期长、回报率低,难以吸引有力的外部资金投入,仅仅依靠自身构建的经济主体发展,不仅规模小,发展速度还缓慢,阻碍了农村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进度。不难发现,当前农村金融规模根本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来自农村金融的大量资金支持,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化与规模化。加上不少农村发展资金流向了更加发达的城市,促使农村经济发展资金规模严重萎缩,资金缺口越来越大,但依靠政府的财政经济支持远远不够,农村金融依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支持对象,能有效解决农村资金缺口问题,为此首先要加快农村金融发展,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第二,农村金融效率也会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对于农村金融而言,不仅要扩大规模,增加农村服务点覆盖面,还要提升金融效率,即促进金融服务速度与质量的双双提升,才能更有效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现目前,农村金融机构较少,信息传递方式单一,合作交流途径有限,资金流动性弱,因此难以最大化发挥农村金融资金的经济作用,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资金需求。鉴于此,提升农村金融资金使用率相当重要,利用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的合理调剂、配置,不断提高金融资金存货比率,并不断的开发更多新型的金融服务,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金融产品,促使农村金融服务更加高效、全面、科学、安全,才能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更加多元。当然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农村经济势必也会影响到农村金融的发展。据调查实践发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金融成正相关,当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能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反之则会让农村金融变得较为脆弱。其中以东南沿海地区最为明显,该地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因此农村金融发展也较为强健,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从而推动当地农村经济的稳健运营,实现了农村企业融资能力和范围的双双提升。

三、农村金融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实现金融主体的多样化

随着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与时俱进的以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为主,加快农村金融的转型改革势在必行,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农村金融主体,实现多样化。首要的要加快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建立更多与市场相符的金融主体,打造一支支农主力军,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现状,不少农村信用社撤销后,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和规模上都出现缺口,为此应当建立更多农村商业银行,在政府政策下强化商业银行的改革,调动参与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的积极性,并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实际需求调整金融战略。例如:农村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以“三农”发展目标为指导的战略目标,并不断强化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积极探寻适合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促使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最大化。与此同时,还要不断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主体,为更多民间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降低准入门槛,加快新型金融机构建设,如农村信贷公司,并不断拓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创新金融产品,完善农村金融经济服务体系,实现农村金融主体的多样性。同时还要在政府的带头下加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宣传,让更多农民了解认识新型金融机构,再利用优质的服务形成口碑效应,增强农民的存钱的积极性,并提供的贷款政策,促使农村金融机构真正做到以农民为主,惠利于民,从而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

农村金融市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小,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金融市场的完善,推动乡镇企业发展,减少农村劳动力和资金的外流很有必要。其中最重要的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利率,能很好地降低农村经济发展资金风险,随着利率的市场化能提供更多风险补充,降低经济成本。当然在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时,为了保证资金的安全,还需要有完善的担保中介体系给予支持和规范,建立农村经济与农户、农业经济企业的合作,以强化农业经济主体风险承担能力,而农村金融保险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商业性金融产品与保险服务、政策性金融服务的结合,促使农村合作式保险业务的形成,能进一步完善优化农村金融市场,以便更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当然乡镇企业作为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能忽略,要高度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才能逐步完善地区产业结构,为更多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减少劳动力的外流,从而减少资金的外流,集中为农村经济发展做贡献,确保城乡协调发展。并通过城乡流通市场的建立,打破城市和农村的壁垒,推动农村第二、三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吸引更多非农业就业人数,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提升农村金融效率,增强金融资本市场灵活性

从上面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中可以知道,农村金融效率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要想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农村金融效率至关重要,以便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高效服务。关于农村金融效率的提升,具体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首先,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的改革创新,将农村金融服务质量放在首位,转变传统服务理念,并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制定相适应的农村金融战略,在不断优化农村金融运行模式基础上,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为更好解决“三农”问题做贡献。当然对于农村金融来说,改革创新不单单集中在服务上,产品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改革创新环节,在研发金融服务产品时要始终围绕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和农村经济主体需求,为当地农民群众提供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农村居民房屋产权、农村中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农村商户联保贷款、农户林权抵押贷款等多种金融产品,加强对农民创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帮助更多农民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同时还能帮助乡镇企业有效解决融资问题,在保证乡镇企业长远稳健发展的同时,还能减少劳动力和资金的外流,一举数得。其次,以国家相关政策制度为基础,优化完善农村金融服务规章制度很有必要。当形成相对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规章制度后,能一定程度约束农村金融的运行,促使农村金融更加规范、合理,能有效规避一些违规违法现象的出现,这是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最后,要积极调动当地农民参与农村金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民是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需要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和手段帮助农民树立农村金融意识,全面正确认识到农场金融资本的价值,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强对农村金融资本的应用,不仅有利于提升农村金融效率,还能让整个农村金融资本市场变得更加灵活多样,与农村经济发展更加协调适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因此要提高重视,不断加快金融机构自身的改革创新,才能确保经济作用最大化,真正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篇五:2024乡村建设论文 篇五

作为一名奋战在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肩上更是扛着振兴乡村的艰巨任务,就是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将党的好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好,才能把外来“输血”帮扶转变为自主“造血”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农村的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筑牢乡村振兴之基的重点。在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下,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贫困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历史欠账多、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各项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水、电、路、污染处理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这都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掣肘。在实现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必须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工作,立足群众需求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补齐水、气、污染处理设施等突出短板,解决制约当地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许多地区在脱贫攻坚的带动下,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是部分偏远山区,在水、电、路、生态治理等方面依然非常落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推动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随着全县全域旅游的发展,旅游业逐步做大做强,也将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红利。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更是农村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关键。许多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不说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扶贫济困,连基本办公经费都全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农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责无旁贷,应该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篇六:农村发展概论论文 篇六

摘要

当前,如何进行新农村建设,怎样将农村优势整合并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农民富裕、农村繁荣,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所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如何引领农民走上富裕的道路,该选择哪种模式去发展农村经济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基于此,本文从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工业带动型及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对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可行模式进行探讨,为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改革创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水平较之以往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较为落后、公共事业发展程度不高、农民收入低下,这些因素导致我国不能完全引入国外发达国家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因此,要另辟蹊径,寻找适合我国的农村发展模式,如此才能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一、创新农业产业化,向生态农业型改革

当前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农村改革脚步不断加快,一些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尤其是当前经济体制和农业市场化要求不相适应。非集中式的家庭生产形式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很容易与市场经济体制产生矛盾,对于现代化农业和规模经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为非集中式农户生产模式对于生产效率会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导致农户收入降低,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增大[1]。农村产业化是解决该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因为我国各地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各有不同,农业的主要产品和主导产业也有所差别,但其本质都离不开农村的农业和特色农副业,然后依据此进行配套的销售和加工。比如,现今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中比较典型的一种就是龙头企业带动型。这种经济模式主要是一些以销售或者加工农副产品的龙头企业,让农户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加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这种模式可以看作是“农户+企业”型。农户根据当地实际,依托农村现有资源、村内有技术的农户等生产要素,开办企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发展。这种模式在安徽省运用效果较好,比如,池州市和黄山市依靠自身独有的环境和生态要素,现今该地域的旅游产业已经发展成型。该地区的工业已经步入自我调节、自我约束、持续积累的良性发展道路[2]。另外,处理好环境和农业发展的关系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也是不可忽视的。所以,要清楚地认识到生态农业这一概念。生态农业指的是结合农村实际,遵循环境和人的互养共生规律,建立良性循环、能够全面发展的无废弃体系。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要用科学的方法和生态理念,将传统农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促进农业经济良性发展,且不破坏生态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比如,种植业、养殖业和沼气的循环模式,这就是比较典型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3]。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是多样的,但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根据农村地理和气候现状,要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

二、向工业带动型经济模式转变

我国人口比重大,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全世界不到1/10的土地要养活全世界1/5的人口。农村生产资源相对缺乏,很多农民在此背景下不得不寻求其他方式来谋生。农村实行工业化带动型经济模式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这一模式是在农村资源现状基础上开办相应的企业,以企业拉动农业和农村发展,农村工业拉动型经济模式在我国浙江、安徽和江苏等省份发展较好,安徽省肥西县是工业带动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代表地区。该地区走的就是工业转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农村经济在此模式下有了很大的发展。该地区政府部门积极引导农户聚集产业,同时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源,现今已经形成了主导产业拔尖、配套产业多样且创新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肥西县不但将工业作为农村发展的要务,该地区也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还有大家所熟知的“苏南”模式。集体积累在苏南地区是农业原始积累的主要表现,过程中也有一些私营企业和家庭工业产生。很多乡村农户自己筹集资金开办企业,使得农业公共投资或积累方面的不足得到弥补,还使得乡镇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苏南地区城乡工业和农村工业的融合,使得苏南地区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虽然现今苏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型,但是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和缺陷。首先,工业转移比较简单,设备落后和陈旧,产品类似,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产业升级时需要很大的成本支撑,在对结构进行调整时难度也较大,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中占据的比重不高,大部分制造业都局限于附加值较低的行业。其次,中小企业在所有企业中的数量较多,民营企业形态多以非开放式家族企业为主,这些企业不愿与其他企业联合,更不愿意被兼并,这对于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不高,发展风险程度高。因为通常不会对农村工业有系统的规划,因此,需要农户自身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保证在发展工业过程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在工业发展过程中要制订合理、科学的发展计划,保障农村经济不同方面都能得到综合发展和优化完善[4]。

三、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依据农村现状,在发展农村产业化和工业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保障产业多元化发展态势,如此才能保障农户收入的增长和农村劳动力过剩等问题的解决。第三产业发展状况能够反映出市场经济成熟与否,但是第三产业在我国整体经济中的比例不高。新形势下,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有效发展往往会带动一二产业的快速进步,进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第三产业为发展主导模式涉及到的行业较多,因此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岗位,劳动力过剩这一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5]。同时,就业结构因为有集体办、合股办、联户办等众多的形式而更加多元化。第三产业的主要载体是城镇,可以在农村有计划和目标地发展一批小型城镇,农村劳动力能够就地消化,农民可以进行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同地域的农村可以按照自身的情况及条件,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第三产业,有市场存在,就能够推动发展。2013年,浙江省第三产业相较于2012年有超过10个百分点的增长,农村就业人口数量1900万,占浙江省总就业人口的40%,数量比2012年增长了80万人。2013年,浙江省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的比例为45%,比2012年增长了将近9个百分点。有研究表明,在浙江省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下,劳动力转移现象明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增加了农民收入。浙江省的案例说明,哪里的小城镇建设步子大、速度快,哪里的第三产业发展就快,绍兴、义乌建镇兴商带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事实足以说明这一点。反之,农村商品经济不发达、城镇建设迟缓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也很慢。同时也可以看到,第三产业的发展会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一个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一二产业时,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就会得到快速发展,相应的城市化水平也会不断升高。当前我国的国情是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发展,虽然这是一条出路,但是城市的容量也不是没有限度的,农村自身消化才是最好的途径[6]。所以,在农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供更多的岗位给农户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结语

本文从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工业带动型及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几种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对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可行模式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为农村经济和农村建设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农村在选择合适的经济模式时,一定要考虑农村发展实际和地域现状,要认识到农业和工业、发展和生态之间的关系。也要意识到我国农村经济还比较落后,底子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农民的收入始终处于各阶层的底端,所以,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要避免形式主义和简单主义,这对于农村经济和新农村建设都是不利的。农村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和农村本应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整体。经济发展以城市发展为中心,不断地向乡镇延伸,靠城市的带动,将两者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建设成一个长效发展的农村。农村可以为城市提供所需的必需品,城市间接地为农村的劳动力提供工作机会,优化传统农业。两者兼顾起来,才能解除农村发展受到的经济体制的制约,农村经济才能有效、长久地发展下去。

篇七:2024乡村建设论文 篇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推动农村全面提升,共建美丽和谐乡村。“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40年以前,我们通过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40年后的今天,我们通过乡村振兴战略来推进农村全面进步,共建美丽和谐乡村,必将开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壮丽图景。在全民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城市和农村都要发展,都要全面进步。一方面,我们要加快突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建设农村美丽家园;另一方面,我们要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安定团结,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农村安居立业,生活幸福美满。

乡村振兴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遵循国家策略,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是关键点,要想让农民收入提高,一方面是加强农业的帮扶和现代化农业作业的发展,让乡村的土特产有销路,有市场。另一方面是可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来带动经济收入。在发展的同时要贯彻国家的政策要求,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做到可持续发展。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实现产业兴旺,要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其中坚持质量兴农是重中之重。比如,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转向提质;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建设,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等;实施产业兴农行动,推行标准化作业,打造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牌、一县一产业的发展新格局。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总要求,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要不断提高乡村的自制能力,从而形成治理有效、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

篇八:2024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篇八

近年来,农村发展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日益重视,从过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现在的实现城乡一体化,不同时期,国家对农业农村的发展都会做出相应的部署。而在如今,十九大报告中,针对农村的发展,又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就成为新时期指导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行动指南。

乡村战略的实施对当前我国农村发展至关重要。这将成为解决好“三农”、激活农村活力、弥合城乡差距的重要武器。从我国农村和城市发展的固有轨迹来看,农村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处在边缘地带,停滞不前。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现代化的推进,不少乡村,尤其是边远偏僻的乡村,逐渐没落、慢慢消亡。以至于每次谈及农村问题时,农村人口流失、农村空心化、留守问题等,不可避免。特别是当前我国在开启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农村所面临问题必须解决。所以必须要实现农村振兴,让农村重新焕发出应有的活力。如果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活力繁荣,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更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十九大报告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它分别从乡村的生产发展、生态建设、精神面貌、社会治理、生活状态这五个角度提出的具体要求。对于农村发展总体要求,曾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也有提过,当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要求。相比较而言,此次“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要求更高。这二十个字的表述除了“乡风文明”表述没有变化外,其余四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以前强调“生产发展”,现在要求“产业兴旺”,即不仅仅是发展生产,而且要求发展产业,从层次要求更高;以前要求做到“生活宽裕”,如今在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将要开启现代化的征程的时代背景下,农民当然也要“生活富裕”;对于农村面貌,以前要求做到“村容整洁”,现在要求做到“生态宜居”,上升到生态环境的高度;以前乡村要“管理民主”,现在则表述为“治理有效”,从一维主体的“管理”到多方参与的“治理”,所体现的正是当前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这些种种变化都是步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如何来实施乡村发展战略?报告里面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当前“三农”问题仍然我国全面发展的短板问题,在即将开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征程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安排,这是坚持问题导向,补好发展短板的必然选择。这就意味着未来在社会资源要素配置上尤其是公共服务资源的投入上向农村倾斜,为实现农村振兴打好基础。

报告中特别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里提出的“城乡融合发展”,可谓是报告中的亮点。在过去“城乡一体化”的提法上,再次升级,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即通过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农村发展来促进城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决不能处于从属地位,将其看作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垫脚石,而是要和城市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所以,在过去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发展模式下,未来我们国家试图从制度建设、政策体系上开始着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在农村的土地承包问题上,报告中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一政策安排,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体的热烈支持。土地政策的连续稳定是农民安心搞生产的前提,土地承包期长久不变,从短期来看,可以让农民消除疑虑,全身心的投入农业生产,长远来看,这更有益于农业农村长期稳定发展。

乡村的振兴离不开基层的有效治理。报告里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一政策安排是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的“治理有效”的具体体现。其中自治是治理有效的基础、法治是治理有效的保障,德治最终是融合在乡村自治和法治中,是治理有效的内化与升华。这三者各尽其能又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乡村治理格局。治理体系的执行最终要靠人来落实。人才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因此报告中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就有利于把各行业中热爱“三农”优秀人才吸纳进来,充实农村工作队伍,加强三农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要振兴乡村,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下回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篇九:农村发展概论论文 篇九

摘要:

由于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也在不断变化。为了促进我国农村经济能够更好的增长,本文主要分析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希望能够给相关学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农村金融;农村经济;对策

伴随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研究表明,通过构建完善的金融体系,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保证农村产业结构得到更好的优化。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断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1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农村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金融体系至关重要。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农村的金融体系构建不够完善,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村金融产业结构缺乏足够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虽然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农村金融机制依然不够健全。相比与其它产业,农业贷款额度比较小,使得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为了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国家相关部门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村创建镇银行与农村金融服务社等新型经济服务结构等[1]。

2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金融对策

2.1打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通过打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优化农村金融体系,能够保证农村金融制度得到更好地完善,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安全性。国家相关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特点,不断打造稳定的农村金融环境,在保证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之上,合理调整农村金融结构。在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可以不断改进农业贷款流程,为我国农村金融的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能够保证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得到有效完善。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有关部门要适当调整农业贷款利率,明确农村贷款业务流程,减少农业资金的浪费。另外,有关部门可以结合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适当提升贷款额度,并认真遵守国家相关制度,对贷款流程进行严格的审核,保证农村金融环境的和谐稳定。通过打造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优化农村贷款流程,能够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农业经济的流动率。

2.2构建合理的农村金融信息中心

为了保证农村金融服务得到更好的优化,要合理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根据农村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构建合理、有效的农村金融信息中心,提高农村金融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保证我国农村金融信息的准确性。农村金融信息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结合金融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设置有效的金融监管机构,并统一农村金融机构财务指标。为了保证新农村得到更好的建设,政府可以采取税收减免、风险补偿等政策,保证农村金融环境的合理性。为了保证农村金融服务得到有效完善,加大新农村的发展力度,政府要合理调整农村金融产业结构,保证农村金融供给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例如,政府可以改进传统的贷款业务模式,增加农业理财与风险评估等新型金融业务。在构建农村金融信息中心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适当扩大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在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基础之上,保证农村金融信息中心的构建质量。另外,政府可以结合农村金融信息中心的运行情况,合理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村产业结构的完整性。通过构建合理的农村金融信息中心,能够帮助有关部门更好地了解农村金融制度的实施情况,针对农村金融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制定妥善的解决方案,不断提高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2]。

2.3不断优化农村金融结构

与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相比,优化后的金融结构运行风险更低,农村产业结构更加完善。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通过不断优化农村金融结构,不仅能够有效降低金融结构的运行风险,还能够提高金融结构的合理性。在优化农村金融结构时,国家相关部门要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镇化建设。保证我国农村金融结构得到更好的优化。在聘用人才的过程中,要进行严格考核,不断提高人才的管理能力。对于国家相关部门来说,在优化农村金融结构的过程当中,可以适当调整我国农村产业结构,明确农业经济发展目标,从根本上保证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得到更好的调整。由于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比较紧密,通过合理优化农村金融结构,能够有扩大农村经济的发展规模,促进农村经济能够更好的发展。另外,不断优化我国农村金融结构,能够帮助相关部门更好地了解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制定妥善的解决措施。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打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构建合理的农村金融信息中心、不断优化农村金融结构,能够促进我国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保证农村金融机制能够更加的的完善。为了保证农村金融体系得到更好的建立,可以不断扩大农村贷款规模,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合作组织的重要作用,并合理调整商业银行内部金融结构,提升新农村的建设力度。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