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研发工作的核心理念,也是对研发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只有创新,才能制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使产品具有核心竞争力。作为一名研发人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下面是范文网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树立创新意识【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一:树立创新意识 篇一
——从手机的功能变迁和创新发展历程谈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辩证否定的含义、实质和要求、形而上学否定观 、革命批判精神的内容和要求
◇理解: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两种不同的否定观,提高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
(3)通过分析事例,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价值观目标:学习了这一目,要求学生了解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是批判革命的和创新的,它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在实践中坚持做到既要学好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既要立足实践,关注发展着的实践,又要解放思想,敢于破除落后观念和思想意识,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二、教学内容
这一框的教学内容流程是这样的:(1) 第一目,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含义──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2) 第二目,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对其否定的理解──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的暂时性方面的理解──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培养批判性思维──关注变化的实际─,─突破成规陈说──破除落后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
教学重点和难点:1、辩证否定观;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和复习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观点,为即将要展开的教学作铺垫。
(二)用ppt展示三代手机的样式和功能特点,让学生对手机功能和样式的变化有更加直观的了解,通过设问:1、从辩证法的角度谈谈手机产生这些变化的动力是什么?2、你认识到了三代手机的哪些“变”与“不变”?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特征?3、从手机的“变”与“不变”中怎样理解“否定”?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含义和要求。
1、从辩证法的角度谈谈手机产生这些变化的动力是什么?:让学生了解到手机的发展并不是外力强制作用的结果,手机更新换代的动力来自手机的性能和消费者的需求之间的矛盾,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手机本身固有的矛盾推动着手机的发展,说明了辩证的否定观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自己发展自己。
2、你认识到了三代手机的哪些“变”与“不变”?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特征?通过对手机变与不变的辨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原有手机和新的手机之间的关系应当体现了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进一步说明辩证否定观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3、从手机的“变”与“不变”中怎样理解“否定”?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手机的变代表着对原有手机的否定,手机的不变代表着对原有手机的肯定,说明辩证否定观既有肯定又有否定,回归到辩证否定观是事物自身的否定,他的实质是扬弃。进而提出在既要继承又要发展,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这一块内容的价值观要求是运用辩证否定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既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但又要求尊重书本,尊重权威。
(三)用多媒体呈现手机发展的历程,让学生通过手机发展的历程来探究怎样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那就是要有革命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1、第一代手机和很多二代手机已经停产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要学生来感悟要批判、要创新的依据是什么,是一位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
2、库珀和后来的“库珀们”对原有的移动通讯工具的改进体现了什么精神? 说明库珀这些人有批判的革命精神,并理解说明批判革命精神是怎样的一种精神。
3、这种精神跟他们的新成果有什么联系?这疑问是让学生明白革命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关系:要创新,必须首先要有革命的批判精神,实际上破与立的关系,不破不立。
4、“库珀们”的创新精神给我们什么启示?根据教材让学生懂得应该怎么破,应该怎么立。首先要明确破的是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落后的思想观念。立的是要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开拓新境界。再提出我们为什么要破和立?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四)根据板书对本框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理顺这一块知识的结构,同时回归课文标题,说明创新意识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这一块知识从价值观的角度要求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有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与创新精神,并付之实践。
四、巩固和检验知识
通过印发的框题练习的做和讲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这块知识。
篇二:树立创新意识 篇二
10.1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疑难解析】
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区别
【针对练习】
1、种子发育为植物是 ( b )
a、事物的量变过程 b、事物自身否定的结果
c、外力作用的否定 d、新事物与旧事物一刀两断
2、没有新物种对旧物种的否定,生物就不会进化,人类就不会出现;没有新的社会形态对旧的社会形态的否定,社会就不能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都是新旧事物的相继更替。否定意味着新旧事物的决裂,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折。这段话主要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 ( a )
a、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b、量变的过程
c、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d、事物联系的环节
3、成语“吐故纳新”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b )
a、新事物曲折中前进的原理 b、辩证否定的原理
c、对立统一原理 d、量变质变的关系原理
4、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作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把这一观点用于向外国学习的问题上,应该坚持 ( a )
a、肯定中有否定 b、肯定一切
c、否定一切 d、赞成和反对的统一
5、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我们也必须采取有分析、有选择地吸收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是全盘照搬,也不是一概排斥;既反对崇洋,也反对派外。我们采取这样的态度,其哲学理论依据是 ( d )
a、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
b、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观点
c、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点
6、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看,新制度必然代替旧制度,新的社会形态必然代替旧的社会形态。从哲学上说,新社会对旧社会的否定是 ( d )
①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②彻底砸烂旧社会的一切 ③“扬弃” ④社会发展的中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司马光看到小孩掉入水缸,他不是按照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让水脱离人。这件事情给我们的启示是 ( c )
a、办事情必须充分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b、必须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坚持两点论
c、办事情要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创新思维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8、列宁号召青年要成为共产主义者,要成为和过去的旧东西实行彻底决裂的一代新人,然而他又说:如果你们试图从这里得出结论说,不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就能成为共产主义者,那你们就犯了极大的错误。
根据所学哲学原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⑴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
⑵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没有否定旧没有质变,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因此,我们青年要真正成为共产主义的新的一代人,就必须和过去旧东西实行彻底决裂。
⑶否定又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和旧事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无产阶级的文化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拒绝学习和吸取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因此,我们青年只有在实践中不倦地学习古今中外一切有用的知识,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真正成为共产主义者。
篇三:树立创新意识 篇三
10.1
●课标要求
1、 内容目标:列举多方面的创新表现和成果,辩证地说明批判性思维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2、提示与建议:生活中有许多实例表明迷信权威的危害和独立思考的价值。收集以批判性思维获得创新成果的事例。
●设计理念
1、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的发挥。在设计中给学生提供更多表现机会,让学生“动”起来,在学生“动”起来的过程中激发兴趣,挖掘潜力,提升能力。
2、创设文化课堂:故事、名言等的渗透,质疑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识记:辩证否定观的内涵,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基本特点;理解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学会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现实问题;通过学习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使学生初步形成批判性思维,初步具有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逐步培养和形成自己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能力。
(三)价值观目标: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批判精神
三、知识联系:第八课第二框“新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1、问题引导,微观思考明知识: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学课结束还有哪些问题
2、活动法: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探究原理。
五: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结构:先学后练,教练结合。
七、学习环节
●课前5分活动:
1、学生活动(讲哲理故事、时事点评、生活感悟等,锻炼胆量和口才,增长智慧)
2、或教师课前时事渗透。
导入:1、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讨论司马光急中生智,砸缸救人,落水的孩子轻松得救,这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得出:司马光是打破常规,让水脱离人。创新是司马光办事取得成功的关键,这说明我们应树立创新意识。
2、学术界研究结果:“司母戊大方鼎”变“后母戊大方鼎”。说明不唯书,要创新。
(一)先学:基础自主学或互助学
●基础自主学习
1、微观思考——问题引导
(1)辩证否定观的含义、特点和实质是什么?
(2)辩证法否定观的的实质是什么?
(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对我们树立创新意识有什么要求?
2、宏观把握:自主学习教材,简要建构本框知识体系。
3、自学中你有哪些疑点请大胆提出来?(口头提问或小纸条的形式提问)
4、自主学习时参考资料《世纪金榜》。
●展示学生自主建构的知识体系
●展示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二)后练:检测自主学习效果
1、(浙江卷)XX年以来,中国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形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今天,中国已步入高铁时代,并正在成为高铁技术输出国。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表明b
①创新就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 现实的肯定 ②创新的过程必定是"扬弃"的过程
③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 ④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三)再教:以学定教(教重点、难点,自学中的疑点和易混点、联系点。)
●辩证的否定和创新意识
1、自主探究一
鹰的重生:视频
鹰是寿命最长的鸟类,它可以奇迹般的活到70岁,超过这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动物。然而,有一部分的鹰却在40岁的时候就会死亡,只有大约3成可以活到70高龄,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当一只鹰活到40岁左右,它的喙会变得弯曲、脆弱,不能一击而制服猎物;它的爪子会因为常年捕食而变钝,不能抓起奔跑的兔子;双翅的羽毛也会粗大沉重,不再能够自由飞翔。这个时候,鹰有两个选择:一是回到巢穴,静静等死,一是通过150天的漫长煎熬,获得重生。
如果一只鹰选择了重生,那么它必须艰难的飞到山崖顶端,在那里筑巢。然后,它要忍着饥饿和疼痛,在岩石上日复一日的敲打它的喙,直到脱落。等到新的喙长出来,老鹰必须更为决绝的用新喙将磨钝的爪子一个个拔出,直到长出新的、锋利的爪子。在这两件工作完成后,老鹰还要把那些粗壮而沉重的羽毛从翅膀上一根根拔掉,好让新的羽毛长出来。当这150天痛苦的历程过去,老鹰可以重又获得30年的新生,再次翱翔在天空。
谈一谈:看了《鹰的重生》,你有什么感受?鹰的重生是在彻底否定自己的过去吗?重生的鹰与旧鹰有什么不同?(说明: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并非彻底的否定;没有新喙长出,没有新爪子长出,那些粗壮而沉重的羽毛不拔掉,没有长出新的羽毛,就没有鹰的重生,就没有发展,可见,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并非肯定一切)
说一说: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辩证否定)
复习:发展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p64
2、自主探究二
说一说:材料——教材p75,有人认为,否定就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排据或毁灭,是借助外力作用实现事物的变化。如果我把虫子踩死,就是否定了虫子;大风摧折了庄稼,就是风否定了庄稼。把否定理解为外力的作用的结果,是种什么否定观?
(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通过对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比较,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否定观,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
比一比: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辨证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
否定的动力: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 外力的否定,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是主观任意的否定。
否定同发展与联系的关系:辩证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消灭,是发展的中断;否定是自我发展的中断,是联系的中断。
否定与肯定的关系: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3、自主探究三
材料一: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早已被写入教科书,人们一直深信不疑。但在XX年8月24日,地位备受争议的冥王星却被“开除”了出太阳系行星行列。
材料二:1589年,年轻的伽利略做了轰动一时的自由落体实验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在一千多年前宣布的“不同重量物体落地速度不同”的理论。
上述材料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材料一启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材料二启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重要——爱因斯坦)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按照教科书的说法,实验的结果是伽利略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 “越重的物体下落越快”的教条。伽利略为什么能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教条。这说明,我们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但又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要树立创新意识。
材料拓展:袁隆平对传统遗传学的认为水稻没有杂交优势的质疑,用实践证明这一观点的错误;
●辩证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1、自主探究四
材料:德国化学家维勒一次实验偶然发现用无机物氰酸和氨制造出了尿素,而尿素是有机化合物。维勒很兴奋地把这一消息写信告诉了老师柏济力阿斯。维勒的老师柏济力阿斯也就是“有机化学”这一概念的提出者,他认为有机物是生命过程的产物,所以有机物只能在细胞中受到一种奇妙的“生命力”的作用才能产生。维勒的发现显然是对“生命力论”的沉重打击。它证明了,不依赖神秘的“生命力”,可以用人工的方法制成有机化合物。但是老师柏济力阿斯尽管柏济力阿斯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习惯于固定的见解,常常会导致错误。由于“生命力论”这一固定的见解的影响,导致这位化学权威犯了不小的错误。
维勒的老师柏济力阿斯曾复信给维勒,挖苦地问道,能不能在实验室里制造出一下小孩来?维勒很冷静,即使是导师的话,不符合科学,他并不偏听偏信。
说一说:你认为维勒身上有一种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批判质疑创新的精神)
2、 查一查、说一说、记一记:质疑、创新的名言
(1) 孔子: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2) 朱熹: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
(3) 陈献章(明):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4) 爱因斯坦: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5)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诗经)
(6)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
(7)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
(8)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9)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10)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汉•刘安)
(11)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列传》 )
(12)德贵日新。(康有为《论语注》卷九)
(13)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1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15)不日新者必日退。(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
●疑点解答:
● 预设板书设计(★为补充内容▲为重点●为难点)
含义:事物自身的否定
联系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 特征 树立创新意识
发展的环节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实质:扬弃
革命的
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决定 辩证法的本质 批判的 敢于突破陈规,破除落后观念
善于提出新问题,确立新观念
创新的
(四)再练:能力提升
2、(安徽卷)(20分)动漫大片《田螺遗梦》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剔除了其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作品制作运用了目前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了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从而使作品更具国际口味。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动漫节和电影节,摘取了多个奖项,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
(2)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创作过程如何体现辩证否定的实质?(10分)
参考答案: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有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内容,保留其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田螺遗梦》的创作就是一个辩证的否定过程,它删除了原因传说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保留了其中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融入国际元素,使之发扬光大,是一次成功的“扬弃”。
八、课后反思
篇四:树立创新意识 篇四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全面理解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含义、实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能力:通过具体事例,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激发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教育学生要正确理解辩证否定的实质,自觉树立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用创新意识分析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用创造精神看待我国社会的发展,树立拥护改革、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思想。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辩证否定观及方法论意义,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及方法论意义
★ 难点: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教学设计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不仅要一起来学习本课时内容,我还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招聘
活动创设:招聘(多媒体呈现招聘信息)本公司银业务发展需要,特向社会各界高薪招聘木梳营销员一名,具体要求如下:年龄不限,工作经验不限,只需要尽可能多地向和尚庙推销梳子。
限时3分钟,届时回报你的设计方案,由现场评委裁定,则有录用。(XX年9月17日)
学生可独立思考,也可组合成智囊团共同应对。后由部分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简要分析观点,直到有学生能答出:将真正的销售对象确定在香客身上为止,通过寺庙将梳子推销出去,并适时请现场评委评选最佳方案。
第二步:分析最佳销售方案的成功之处(采访提出该观点的学生是如何一步步想到这么好的方法的)
生:一开始也觉得只能从和尚身上做文章,但想下去觉得有很多不妥当的地方——
成功者的奥秘何在?——懂得克服和保留
(1) 梳子在社会上的需求是存在的(包括寺庙),而且使用周期不长,更新换代快。
(2) 本企业木梳质优价廉,有推广的优势。
在思考过程中,这是值得肯定和保留的(即我仍然能够按照这一思路去解决问题)
(3)原有的思路是将梳子直接给和尚:软磨硬泡、陈述种种好处等即使成功,销路仍然有限。 对原有的销售方式和销售对象应该否定和克服(即我必须改变这种销售理念)
这种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的思维方式我们称为——辩证否定观
请大家看书找出辩证否定观的含义、特点和本质
板书:(一)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1、辩证否定观的原理内容
(1) 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理解:“自身的否定”,同学的销售创意并不是外力对你的否定,而是你自身思维过程中对不合理因素的克服和否定(不同于形而上学否定观)
过渡:思考为什么要对自己原有的销售思路进行否定?
生:只有否定了原有的销售思路才能创立新的销售思路
多媒体:肯定——旧观念中合理的因素 旧事物
否定——旧观念中不合理的因素
增加——旧观念中所没有、但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 新事物
发展的环节 联系的环节(说明:新观念建立在对旧观念的辩证否定之上)
(2)辩证否定观的特点: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
(3)实质是“扬弃”(扬—旧事物中合理部分;弃—旧事物中的不合理因素)
思考: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想到这条营销策略,结果如何?给了我们怎样的方法论启示?
生:销路无法开拓。启示我们应树立创新意识
2、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1)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上级命令、权威理论),不唯书(书本知识),只唯实(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客观事物)
深一度思考:“不唯书,不唯上”是否意味着创新应该抛弃权威和书本知识、经验呢?
(2)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过渡:(指着提供优秀营销策略的学生)这名优秀的销售员为我公司在“十一黄金周”期间创下史上最好的销售业绩。可是现在本公司遇到了很严重的困难,不得不进行第二次招聘
多媒体呈现:寻求危机解决途径——第二次招聘
近段时间因木梳的原材料价格和人工价格急剧上涨,碰上旅游淡季更是雪上加霜。寺庙因木梳价格上涨减少了购买,现高薪寻求各类营销人才,帮助嘟嘟木梳厂渡过生死难关。
招聘要求:能提出切实可行的企划案继续向寺庙推销,并能扩大销路。
生思考并作答
优秀思路1:就近取材运至寺庙,开辟个性木梳区,由香客自行设计(减少人工成本)
优秀思路2:说服住持出售木梳得善缘等
过渡:这些妙计的确帮助木梳厂渡过了燃眉之急,但这样的销售策略未来是否能永远用下去?从唯物辩证法角度思考原因
生:没有一条销售策略能够永远适用,因为世界是变化发展的,随着时间、事件、条件的不断变化,现在的销售方法也许很快就不能适应未来的形势。
师总结:这就是辩证法的批判和革命的一面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内容
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对现存事物的暂时性的理解;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理解批判—对旧事物的不合理;革命—促使旧事物的灭亡;创新—推动新事物的出现和成长)。
过渡:从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出发,为嘟嘟木梳厂今后如何制定营销策略出谋划策。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方法论
(1)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破)
(2)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立)
树立创新意识(破旧立新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3、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两者紧密联系,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课堂小结
原理(哲学依据)
方法论意义
具体要求
辩证否定观
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是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
既肯定有否定、既克服有保留,其实质是“扬弃”
树立创新意识
要处理好书本知识、权威和实际的关系
------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树立创新意识
“破”和“立”
现场大练兵——聚焦新一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1987年十三大明确指出,提出了允许合法的非劳动收入,要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等政策主张 。
1992年十四大提出,“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个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XX年xx届六中全会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xx大以及xx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运用辩证否定观,探究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合理性
要点提示
(1)辩证否定观原理、方法论
(2)指出每一次分配政策调整的必要性(是对前一次的合理的肯定和不合理的否定)
(3)每一次新观点的提出是创新意识的体现。
●课后探究:搜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体现创新意识的重大政策调整实例
上一篇:党员年终个人工作总结精选7篇
下一篇:囚绿记(优秀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