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云南一颗印——中国传统特色民居古建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一颗印”是云南昆明地区汉族、彝族普遍采用的一种住屋形式。云南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墙厚重。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住宅整个外观方方整整,如一块印章,当地称“一颗印”,又叫窨子屋。

一颗印式民居,是由汉、彝先民共同创造,如果要追根溯源,“一颗印”建筑实际上是北方四合院在南方的形式。然而,南方的四合院受到人口密集、建筑面积有限,加上云南地形多山地,气候多雨的诸多客观条件限制,北方四合院在云南就变成“一颗印”。


“一颗印”民居为一楼一底楼房,正房三间,底层一明间两次间,前有单层廊(称抱厦),构成重檐屋顶。左右两侧为一楼一底吊厦式厢房,厢房的底层一般各有两间,称为“三间四耳”。

“一颗印”民居主房屋顶稍高,双坡硬山式。厢房屋顶为不对称的硬山式,分长短坡,长坡向内院,在外墙外作一个小转折成短坡向墙外。院内各层屋面均不互相交接,正房屋面高,厢房上层屋面正好插入正房的上下两层屋面间隙中,厢房下层屋面在正房下层屋面之下,无斜沟,减少了梅雨的麻烦。

外墙封闭,仅在二楼开有一两个小窗,前围墙较高,常达厢房上层檐口。农村的“一颗印”民居,为了适应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方便农民在堂屋和游春上干杂活;堂屋一般不安装格子门。而城里的“一颗印”民居建筑,堂屋一般都安装有格子门。


每幢窨子屋都是坐北朝南,门内有门,大门照壁上方尚留有色彩斑斓的绘画,或大禽猛兽,或松菊梅兰,中门来贵人才开。跨过高高门槛,里面是天井,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使青石板上长满了青苔。廊阶铺的也是青石板,大的有4米长,1米多宽。院子都为两层穿斗式木结构小楼。堂屋门前很多挂有木匾,有的勉强看出是“艺苑先声”,有的已辨不出颜色。

在一颗印中,正房三间的底层中央一间多作客堂,为接待客人用,左右为主人卧室,耳房底层为厨房和猪、马牲畜栏圈,楼上正房中间为祭祀祖宗的祖堂或者是诵经供佛的佛堂,其余房间供住人和储存农作物等。

进得屋来,地面一律是用石灰、桐油、瓷粉混合筑就的“三合泥”,这样的地面平整光亮而不滑,凉爽而不潮湿。再看厅堂、居室的门雕、格扇、栏杆都十分精巧,图案家家不同样,但都有福禄寿禧、封侯拜相的吉祥寓意。就是一个五层的台阶,高椅人也要建得一级比一级宽,一步比一步高,意谓步步高升。


在中国人的思想深处,有一种对阴阳相融和谐的追求,保护两股力量的对称均势。这种中庸和谐的哲学思想存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点也真切的体现在高椅的建筑格局中,高椅中的两方池塘最为传神准确的表达出这一特点。

“一颗印”无论是在山区、平坝、城镇、村寨都宜修建。可单幢,也可联幢,可豪华,也能简朴,千百年来是滇池地区最普遍、最温馨的平民住宅,随着城市的改扩建,一颗印式的昆明古民居建筑,已经越来越少……

房屋是人类生存的必要物质条件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居住建筑除了满足人们遮风避雨的需要之外,也逐渐被赋予了文化内涵。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生存需要与审美意识,也有着不同的择居方式。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