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李道子、元、明(公元1260~1644年)张三丰、明朝(公元1368~1644年)王宗岳和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等几种不同的说法。太极拳综合吸收了中国古代以来的各种拳法的精华,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太极拳的哲学基础,综合而成,这里我谈谈它的健身价值。
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在于外练全身的关节、骨骼、肌肉,内练意识、精神气质、神经功能。初练的是呼吸、姿势、动作、筋骨和皮肉,深入进去练的是意念、内气活动和内外结合。这种方式就不是简单的活动,而是在意念的支配下,全面的、自然的、科学的,使人的神经系统、运动机能和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得到全面的改善。
一、心静用意、动静结合,改善神经系统。
如今生活节奏紧张,人际关系复杂,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希望修身养性,获得安宁。多参加运动是放松身心的好方式,但大多数运动的形式简单、短快、粗浅、没有丰富的内涵,真正能够高质量的达到放松心志、陶冶情操的全面运动就是太极拳。太极拳运动要求意念、动作、呼吸三者密切结合;在意识的支配下,意念不动,外形寂然不动,意念一动,引导内气、催动肢体,随之节节贯串而动,一动全身各部位都参与运动,而且是在极松静、极轻灵的情况下所达到的;所以要心静用意,排除杂念,追求筋骨、肌肉、关节、在意念上的空松圆活;因此,神经系统受自我意念的控制能力得到提高,能迅速、正确的传达和接受各种信息;随着锻炼的不断深入,熟练程度的提高,筋骨、肌肉收放、转换能力的增强,神经系统的均衡性、灵活性以及传递信息的速度也在提高,正确性也在提高,从而改善了神经系统功能。
二、气沉丹田,八面支撑,有助于减轻心脏负担,促进血液循环。
坚持练习太极拳,不仅锻炼了肌肉、骨骼、关节,而且由于意念的作用使精神、肢体全面放松,使经络通畅、气血周流,从而减轻了心脏的负担。意守丹田、气沉丹田、丹田内转的练习形成了腹式呼吸,促进了血液循环,加强了心肌的营养作用,改善了心脏营养的过程,有助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健康,同时由于练拳时身体重心的降低,增强了腿部血液循环的功能,也起到了减轻心脏负担的作用。
三、一动全动,节节贯串,促进消化功能和体内新陈代谢。
太极拳动作松柔缓慢,随着动作的引导,呼吸功能的改善和神经系统对内脏器官的调节过程的改善,膈肌、腹肌的收缩和舒张对肝脏、胃肠起到了自我“按摩”的作用,使肠、胃、肝、肾随之发生了适当的运动,促进了内脏器官血液循环,提高了胃肠的张力、蠕动、消化和吸收能力,增强了肾上腺素的分泌功能,改善了体内物质代谢。因此,常练太极拳可以改善胃肠功能,减少便秘,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下降,也起到了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
四、刚柔相济、连绵不断,加强了肌肉、骨骼和关节的韧性和弹性。
练习太极拳要求松柔、螺旋的运动形式,动作连绵不断、刚柔相济、快慢相间,从而使身体各部位的肌肉、肌纤维在反复绞转、缠绕中都参加活动;在意念的引导下,动作、姿势用意不用力,筋骨、肌肉放松,这就使得肌肉纤维能拉长到一般运动所不能达到的长度,并且匀称丰满、柔韧而富有弹性。由于肌肉的收缩对骨骼的牵拉作用和新陈代谢作用也得到了加强,骨骼组织的供血量增加,因此骨质的形态、性能发生了良好的改善,提高了骨骼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抗扭转性,肌肉和骨骼的活动锻炼也使关节周围的关节囊和韧带得到磨炼,其韧性、灵活性不断增强。避免和减少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以及扭伤、宜摔倒、关节炎、腿力减退、足膝痿软、僵硬、乏力等症状。
五、静极生动,动中求静,达到畅通经络,延年益寿。
练习太极拳应掌握完整的太极练习方法,太极拳重在练“意”,用意不用力;重在放松,松透则气通,受阻则不通。反之阻力越小,通的质量越高。站桩求得是一个“静”字,看似不动、简单,实则不然,站久了就会有体会。在站桩的过程中是求一个“松”字、一个“通”字,从上到下一遍一遍的找,一点一滴的找。采气求得是一个“感”字,感觉、气感,但不可强求,练出静的心境、松的体态、精确的动作。养成采气、站桩、基本套路相结合的锻炼方式,才能达到通经络、养气血、练筋骨、强身养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上一篇:企业员工消防培训内容
下一篇:幼儿园消防安全演讲稿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