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1. 认识“洼、 印” 等 6 个生字。 会写“铺、 泥、 晶” 等13 个字。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 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 描述美、 赞赏美。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 描述美、 赞赏美。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我们每天走在上学、 放学的路上, 你有没有发现路途上美丽的风景? 本文作者就发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 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学会发现美、 描述美、 赞赏美!
2. 板书课题, 并齐读课题。
3. 作者简介: 张秋生, 诗人、 儿童文学家, 1939 年 8月 生于上海, 天津市静海县人, 长期从事少儿报刊编辑工作,曾任《少年报社》 总编辑,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上海作家协会理事、 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起创作集童话、 诗歌、 散文于一体的文学作品, 作品抒情、幽默, 篇幅短小, 富有儿童情趣和内涵, 颇受小读者喜爱。本课就选自张秋生的童话集《小巴掌童话》。
4. 法国梧桐: 大量传入我国约在上世纪一、 二十年代,主要由法国人种植于上海的租界内, 故称为“法国梧桐” ,简称“法桐” 或“法梧” 。 叶子有 5 个叶尖, 少有 3 个或 7个, 叶子长宽差不多。 正式的名称叫“三球悬铃木” , 属落叶乔木, 是世界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 有“行道树” 之称。
二、 自读课文, 完成以下要求。
1. 把课文读正确、 流利。
2. 认读生字, 指正字音。
3. 边读边思考: 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
三、 自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 自读课文, 把你喜欢的句子用横线标出来。
2. 课文分几部分, 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3. 通过上下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四、 交流课文内容。
1.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 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当堂解决, 解决不了留待进一步读书解决。 )
五、 学习生字。
1. 出示生字认读、 组词。
2. 记忆生字, 提醒学生与熟字区分比较。
3. 书写点拨。
4. 写生字和词语, 当堂展评。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回顾。
1. 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 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 自读课文, 感知内容。
1. 从哪里可以看出门前水泥道的美? 在文中找出相关的
句子。
2. 小组内合作交流。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 闪闪发光的地毯, 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3. 采用指名读、 比赛读等方式激励学生朗读。
4. 比喻就是打比方, 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 借助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 把一物当作另一物来写。 如,本文中“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 “每一片法国
梧桐树的落叶, 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 “我穿着一双棕
红色的小雨靴。 你瞧, 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 使人一
目了然, 形象生动。
5. 你能说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吗?
6. 短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 这个季节还有什么样的美
景?
三、 交流感悟, 丰富想象。
1.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 多美的发现啊! 你在上
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2. 小组内讨论交流。
3. 指名说一说。
四、 总结感受。
1. 这篇课文描写了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 秋天一夜风雨
过后天放晴了, “我” 在上学路上, 发现水泥道上布满了落
叶, 通过比喻的手法详细描写了水泥道的美, 最后动情地赞
赏了水泥道的美。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
五、 拓展练习。
1. 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2) 梧桐树的落叶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3) 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4) 我还知道: 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
2. 照样子写词语。
(湿漉漉) 的水泥道(亮晶晶) 的水洼
(绿油油) 的麦苗(青灵灵) 的树叶
板书设计: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发现) (用比喻手法描写) (赞赏)
水泥道上布满落叶水泥道——地毯
落叶——小巴掌
小雨靴——小鸟水泥道真美
反思一
在学习课文之前, 我让同学们读了很多次课文, 小希和小彤在读书时总是特别有感情。 通过多次朗读, 同学们自然能体会到整篇课文所包含的情感。
这是一篇散文, 也是一篇故事, “我” 被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吸引的故事。 这个故事吸引读者的, 还有语言的准确和细腻。 “亮晶晶的水洼” “小小的蓝天” “闪着雨珠的叶子” “湿漉漉的水泥道” „„读着这些细腻的描述,就好像身临其境, 也和“我” 一起走在了“一夜秋风, 一夜秋雨” 后, 铺满金色梧桐叶的水泥道上。 读着这样的描述,还很容易唤醒读者心中类似的经验和记忆, 并重新发现秋天的美。
教学环节: 理解词意
这篇课文要学会用“联系上下文呢” 的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 如:
我问大家“明朗” 时什么意思? 大部分学生默不作声,过了一会儿便有三四个学生举手说是“晴朗” 的意思, 后来我让大家读一读前后文, 从文章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明朗” 的意思? 个别学生反应很快, 但是部分学生还是不知所云。
教学“凌乱” 也是如此, 部分学生反应迅速, 马上找出前文中的“不规则” 。 午自习时, 我再次将词语的意思写在黑板上, 但是今天的作业本上还是有五个左右的学生不会写。
教学板块: 发现“美丽”
问: 在读书的过程中, 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很美丽呢? 将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划出来。
同学们找了许多句子, 小涵说: “老师, 有人几乎把整篇课文都划起来了。 ” 小希立马接上: “全部划起来就难看死了。 ”
大部分同学所找的句子集中在 6、 7、 8 自然段。 这三个自然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比喻。 这个也是显而易见的,
难不倒孩子们。 所以, 这篇文章是适宜用来进行句子积累的。
但是不足之处在于我没有在此环节让学生仿照“金黄金黄的叶子” “闪着雨珠的叶子” 这样的词语形式说一说。 而
这个是班里学生所欠缺的。 也可以仿写: 水泥道像铺上了_______________。 应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也可以用句中的词语写一写, 达到积累语言的教学目标。
教学板块: 小练笔
刚开始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在上学或者放学回家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时, 大部分学生都说自己没看到什么东西, 都是坐车回家的, 或者说自己只是看到了房子、 树、 同学家等。
我便让大家想一想再写下来, 孩子们一动笔, 确实比口头表达的句子要完整生动多了。
反思二
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 让读贯穿在课堂的全过程。 让学生在每次读的过程中都有收获, 如: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品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 并且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 和主人公一同走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 去感受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的那份快乐和欢愉, 以及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由衷的喜爱之情。
学会认真细致的观察,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是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必备的能力。 通过本文作者仔细观察而使自己有了新发现, 作者抓住水泥道的变化, 描写了雨后水泥道的变化, 特别是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描写更是形象, 文章写得很美, 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 同时, 又使学生真正懂得细致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 这样就非常自然地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变化的兴趣, 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不足之处:
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 要尽力做到用微笑来面对学生。
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学生的机会, 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 这样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地位。
篇二
教学目标:
1. 认识“洼、 印” 等6个生字。 会写“铺、 泥” 等13个字。 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并运用找近义词方法理解不懂词语。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文中比喻句。
3. 感受铺满金色巴掌水泥道美丽, 体会“我” 对这条水泥道喜爱。
教学重、 难点:
在朗读中感受铺满金色巴掌水泥道美丽, 体会“我” 对这条水泥道喜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题导入
1. 出示课题: 铺满金色巴掌水泥道。 学生齐读。
2. 思考: 看到这个题目, 你想到了什么, 有什么疑问吗?
3. 师总结: “水泥道” 我们经常看见, 但是“铺满金色巴掌水泥道” 是什么样子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去看看吧。
二、 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词
1. 初读课文, 遇到课文中带拼音生字多读两遍, 读不通顺地方反复多读几次。
2. 学生试读, 注意把生字读正确, 有不理解地方做上标记。
3.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新词, 正音、 巩固。 学生感到陌生词语可以试着用找近义词方法理解。
4. 读完课文后, 你有什么感受? 你觉得这是一条怎样“水泥道”?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学生自由谈, 教师指导。
提示: 这是一条美丽水泥道。 我从课文中“……” 这几句话可以看出。
三、 分组朗读, 组间比赛
1. 分小组朗读, 每组读一自然段, 各组练习。
2. 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四、 巩固字、 词, 指导写词。
1. 指名读生字, 新词。
2. 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字。
a. 着重分析指导“泥、 印、 迟” , 并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b. 学生写字。
3. 抄写本课中与生字有关词语。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1. 指名朗读生字、 新词, 检查学生对生字、 新词掌握情况。
2. 导入: 通过上一课学习, 我们知道了上学路上这条水泥道是一条美丽水泥道, 那么它究竟美在哪里呢?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
二、 精读课文, 感悟美丽
(一) 学习第1—4自然段。
1. 请各自轻声读第1—4自然段, 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 学生读后交流。
3. 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 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 谁来读一读?(鼓励学生主动展示自己)
4. 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二) 学习5—11自然段。
1. 学生自由朗读一部分。
2. 说一说, 读了这一部分, 你知道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提示: 我知道了水泥道上“金色巴掌” 其实就是梧桐树叶子。
3. 文章之所以写得这么美, 是因为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 请你在这一部分找一找运用比喻修辞方法句子, 并选择最喜欢一个比喻句作简要分析。
出示比喻句:
(1)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地毯。
赏析: 这里把水泥道上“落叶” 比作“彩色地毯” , 写出了落叶很多、 很厚, 并且颜色鲜艳、 美丽。
(2)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落叶, 都像一个金色小巴掌, 熨帖地、 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赏析: 这句话把“法国梧桐树落叶” 比作“金色小巴掌” , 生动、 形象而富有趣味, 体现了作者童真、 童趣。
(3) 我穿着一双棕红色小雨靴。 你瞧, 这多像两只棕红色小鸟, 在秋天金黄叶丛间, 愉快地蹦跳着、 歌唱着……
赏析: 这里把“棕红色小雨靴” 比作“棕红色小鸟” , 写出了“我” 在铺满金色巴掌水泥道上尽情玩耍快活情景, 也表现出了“我” 对这条水泥道喜欢。
4. 齐读第11自然段。 说一说, 你从这一段中感受到作者什么心情?
提示: 说明作者十分喜爱这条铺满金色巴掌水泥道, 并且恋恋不舍心情。
(三) 学习第12—13自然段
1. 自由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和第一、 二自然段对比。(首尾照应, 点明门前水泥道美丽。 )
2. 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三、 拓展练习
1. 把自己喜欢句子抄写在积累本上。
2. “铺满金色巴掌水泥道” , 多美发现啊! 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景色? 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篇三
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洼、 印、 凌” 等 6 个生字, 学会“铺、 泥、 晶” 等 13 个生字, 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 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体会梧桐叶的可爱与美好, 读懂作者对秋天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激发热爱秋天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秋天的梧桐叶的可爱与美好。
难点: 能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三、 教学时间: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实物, 引出课题
1、 老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梧桐树叶(或者出示梧桐叶的图片):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树叶吗? (梧桐叶), 那它长什么样儿? (黄绿色、 像小手掌.....)。 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从树叶的颜色、 形状等方面来描述。
2、 谈话引入: 这样一小片梧桐树叶, 在大家的眼里就已经非常有趣可爱了, 那想象一下, 如果满地都铺满了像巴掌一样的梧桐叶, 那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 接下来, 就让我们去欣赏铺满了梧桐叶的水泥道吧。
3、 出示并板书课题, 学生书空, 师相机强调“铺、 泥” 两个生字的写法及读音:
“铺” 是多音字, 在这里应读第一声, 在黑板一侧板书“铺” 的另一个读音, 指名组词, 齐读两个词语, 巩固知识。 书写“铺” 注意左窄右宽, “甫” 字第一横要起笔于竖中线, 第二竖压竖中线。
“泥” 的声音是鼻音“n”,书写时同样注意是左窄右宽, 三点水书写要呈弧形, 不要写得太死板, “尼” 最后一笔要适当超出上部的“尸” 字头。(出示两字) 学生在生字本上仿写三遍。 师巡视指导。
4、 那咱们现在就走上这条“铺满梧桐叶的水泥道” 上去瞧一瞧吧。(出示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呀? (金灿灿的、 很美、 像铺了一层地毯、 真想去走一走.....)
二、 自主朗读、 感知文意
1、 过渡: 有一个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小朋友也被这条美丽的小路给吸引住了, 那在他的眼里, 水泥道又是怎样一番别致呢, 孩子们, 听听课文朗读吧, 哪些字词你自己读得不太好, 记得做上记号呀。
2、 播放朗读音频, 学生边听边进行圈画。
3、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读不准或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4、 检查字词:
(1) 检查生字
过渡语: 听到你们响亮的读书声, 梧桐叶纷纷飘落, 和可爱的它们打打招呼吧。
Wā yìn líng zēng zōng xuē
洼 印 凌 增 棕 靴
pū ní jīnɡ jǐn yuàn tú àn pái liâ ɡuī zã chí luàn
铺 泥 晶 紧 院 图 案 排 列 规 则 迟 乱
依次出示生字, 开小火车读, 教师适时进行范读指导, 重点指导读准生字“凌、 增、晶” 三个字的后鼻音。 同时, 注意“印” 是前鼻音, 另外, “靴” 字不要读成了“化”字。
集中出示生字 认真观察生字, 看看自己都有哪些识记生字的方法。
预设:
生 1: 我用顺口溜的方式记住了“晶” 字——三个日头亮晶晶。
师: 既抓住了字形, 又记住了字音, 很好!
生 2: 我用编字谜的方法“歹徒真可怕, 带刀走天下” 记住了“列” 字。
师: 非常形象生动的识字方法。
生 3: 我用熟字加偏旁的方式记住了“铺、 泥、 院、 迟” 等生字。
师: 这是我们记住生字的主要方式, 孩子们, 我们再齐读梧桐叶上的这些生字。(去拼音)
(1) 出示新词
亮晶晶 紧紧 铺满 水泥道 院墙 印着 排列
规则 凌乱 雨靴 棕红色 迟到 水洼 湿漉漉
自由练读、 指名读。 齐读。
(3) 出示句子, 引出多音字“数” 字。通过组词巩固多音字的用法。
(4) 理解词义(出示课件)下面加点的词语, 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交流一下。
(1) 啊, 多么明朗的天空。
(2) 每一张法国梧桐树的落叶, 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熨帖地、 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3) 它们排列得并不整齐, 甚至有些凌乱。
预设:
生 1: 我用联系上文的方法理解“明朗” 就是“晴朗” 的意思, 因为上一个自然段有句话“天开始放晴了。”
生 2: “熨帖” 就是紧贴的意思。 我是通过查字典查到的。
生 3: : “凌乱” 就是“杂乱无条理” 的意思, 我是通过上文的“它们排列得并不整齐”。
师小结: 是的, 在无字典、 也没有师长教你的情况下, 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义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5、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教师适时进行部分句段的朗读指导。
6、 再读课文, 想想“金色巴掌” 在文中指什么(梧桐叶)。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中, 找出文中描写梧桐叶的部分(第 5—9 自然段), 同时再读并思考: 作者分别都写了梧桐叶哪些方面的特点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归纳板书(颜色 样子 状态)
三、 指导书写
1、 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 11 个生字, 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及占格情况, 想一想哪些生字在书写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
教师适时进行部分生字的范写指导, 重点强调:
“晶” 上面的“日” 略比下面的两个宽。 且正好落在它们中间位置的上方;
“印” 左边的笔顺是撇、 竖提、 横, 右边单耳旁的第一笔是横折钩;
“排” 右边“非” 的两边的三笔横画要注意对应, 且略向右上斜, 注意横画之间等距。
2、 学生自主描写生字, 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及时予以重点字的书写强调指导。
四、 课堂小结
这些铺满了水泥道的梧桐叶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文章作者为什么要写它们呢? 下节课我们再深入到课文中去探究了解。 接下来让我们再来写一写本课中的生字。
第 2 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顾、 引入学习
1、 课件出示“看拼音写词语” , 指名上台默写, 其他学生在本子上默写, 出示答案, 学生对照修改, 同时将写错的词语挑出来进行巩固练习, 教师结合书写情况予以朗读、 书写强调。
2、 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引入: 孩子们, 这么美的景致, 不去亲自领略欣赏真是太可惜了。 接下来, 让我们一起出发, 去那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走走吧!
二、 精读课文, 体悟文情
1、 质疑交流: 一场秋雨过后, 世界给我们呈现了怎样的一种美好景象呢? 认真读一读 1-4 自然段, 看看作者都看到了怎样的风景。
(1) 学生自读体会, 交流感受(天空很明朗、 地上很潮湿......), 教师适时出示雨后天空的画面, 引导学生说说对“明朗” 一词的理解, 教师补充(光线充足, 看上去很明亮), 同时引导学生说说看到这样明朗的蓝天, 自己的心情如何(非常轻松、 快乐、天终于放晴了......)
(2) 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齐声朗读第 1-4 自然段。
2、 激趣引入: 走着走着, 咦, 什么东西落到了头上? (梧桐叶) 孩子们, 认真读一读课文第 5-9 自然段, 看看梧桐叶的颜色、 样子以及它们落到地上后的状态都是怎样的。 试着用文中的词语来描述它们的不同特点。
(1) 学生自读圈画, 并与同学、 老师交流, 教师适时归纳板书: 金黄金黄、 闪闪发光, 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平展、 凌乱。
(2) 再读第 5-9 自然段, 边读边看看课文中哪些词句写得特别好, 好在哪里。 将自己的理解简单地写在相关的词语或句子旁边, 同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
(3) 师生共同交流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预设:
生: 我非常喜欢“金黄金黄” 这个词语, 因为它写出了梧桐叶颜色既黄又闪着金子一样光芒的样子, 看上去很漂亮。
师: 这是一个叠词, 确实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生: 我觉得“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 闪闪发光的地毯, 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一直到路的尽头......” 这句话写得特别好,因为它写出了梧桐叶颜色各不相同, 而且满地都是的样子。
师相机出示句子: 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的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梧桐叶多且颜色很丰富的特点写出来了。
师: 你们也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一说自己眼中的事物特点吗?
生: 秋天的小草, 就像营养不良的麦穗一样, 枯黄而且没有精神。
师: 一下子就写了秋天小草枯萎的特点, 很好。 课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 谁还发现了? 找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 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熨帖地、 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这一句也是, 把梧桐叶比作“金色的小巴掌”, 让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梧桐叶的颜色和样子。
相机出示句子, 巴掌与梧桐叶, 引导学生再次进行比较, 体会比喻的奇妙、 准确。
生: 我觉得还有这两句——“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 你瞧, 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 愉快地蹦跳着、 歌唱着......” 作者把自己穿的小雨靴比作成了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读起来很有趣。
(师相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把自己的小雨靴比作小鸟呢? 学生交流, 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抓住“蹦跳着、 歌唱着” 体会作者心中如同小鸟一样地欢快和开心, 同时展开想象补充后面省略号的内容(挥舞双臂、 大声欢呼.....),教师再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中对于眼前美景的喜爱 之情。
(2) 带着对梧桐叶的喜爱之情齐读第 5-9 自然段。
3、 想象体验: 孩子们, 如果你就是文章的作者, 你此时最想说的是什么话? (这景色真是美极了......) 教师归纳并板书: 真美。 同时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注意强调“真美啊” 几个字, 突出“!” 的赞叹语气。
4、 质疑探究: 文章作者仅仅只是喜欢这些梧桐叶吗? (不是, 他还喜欢秋天.....)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借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三、 课堂小结, 延伸拓展
1、 播放音乐,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注意读出课文的语言美,
2、 用心感受, 最熟悉的地方却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咱们再来看看另一个孩子门前的大街又是怎样的。(课件出示短文片断)从我家到小学要经过一条大街, 一条曲曲弯弯的巷子。 我放学回家喜欢东看看、 西看看, 看看那些店铺、 手工作坊、 布店、 酱园、 杂货店、 爆仗店、 烧饼店、 卖石灰麻刀的铺子、 染坊„„我到银匠店去看银匠在一个模子上錾出一个小罗汉, 到竹器厂看师傅怎样把一根竹竿做成筢子, 到车匠店看车匠用硬木车旋出各种形状的器物, 看灯笼铺糊灯笼„„百看不厌。
——选自汪曾祺的《自报家门》
(1) 自由读, 指名读。
(2) 互相交流:
说说“我” 的上学路是怎样的? (要经过一条大街, 一条曲曲弯弯的巷子)“我” 在上学路上都看到了什么? (看看那些店铺、 手工作坊、 布店、 酱园、 杂货店、 爆仗店、 烧饼店、 卖石灰麻刀的铺子、 染坊„„我到银匠店去看银匠在一个模子上錾出一个小罗汉, 到竹器厂看师傅怎样把一根竹竿做成筢子, 到车匠店看车匠用硬木车旋出各种形状的器物, 看灯笼铺糊灯笼„„)“我” 有什么感受? (百看不厌)
3、 出示: 小练笔: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多美的发现! 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1) 学生自己动笔写。
(2) 指名读文, 全班评析。
下一篇:竞选大队委演讲稿10篇正式完美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