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材料)由好文档网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授课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本,承认学生的能力。教师扮演的角色则应更倾向于促进者,能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小说文本内容一般较多,教师在有限的授课时间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这一点在小说教学中表现得尤为重要。
【教材分析】
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选自高中语文课本苏教版教必修
(二)中专题一“珍爱生命”的第二篇。这一专题要求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读不仅能够品味作者的作品语言,感受其思想和艺术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中激发自身热爱生活的情感,并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切身的感受和体悟,从而能更好地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
这篇课文讲的是老画家贝尔曼为鼓励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琼姗顽强地活下去,在风雨之夜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他为绘制这一“杰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琼姗却因此获得勇气和希望活了下来。小说情节设置并不复杂,但需挖掘其包含的深刻意义。
【学情分析】
《最后的常春藤叶》作为一篇短篇小说内容较为浅显,相信高一学生在理清故事头绪和揣摩语言上基本没有多大困难,但要求他们在一课时内完成三千五百多字的文本研习并且能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和感受到深层次涵义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学生大多只对小说情节感兴趣,对于小说反映的深刻内涵却没有太多的思考。
针对以上状况,教师在小说教学中更应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真正走入文本;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积极思考后进行分组讨论,通过与人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研读文本,从而锻炼他们概括小说情节、提炼小说主题、鉴赏小说语言特色的能力和沟通交流、语言表达的能力。但有一点需注意:教师设置的问题应有大致的指向,旨在肯定学生对小说文本个性化解读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文本研读的基本导向,避免个别学生走入误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故事梗概,分析小说基本要素,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文章主题的传达及其之间的关系,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2)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如小说语言的幽默艺术和修辞艺术等,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体会小说构思和语言的巧妙,提高小说鉴赏能力,继而提高学生作文构思和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炼小说主题,使学生感悟“信念”对于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积极面对苦难的精神。
2)感受文中人物所传达的人性光芒,在思想上进一步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真情,学会在生活中关怀他人,成就大写的“人”。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体会小说巧妙的情节构思,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
深入把握文章主旨,设身处地地体会学习人物精神。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幻灯片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1、导入
佛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今天我们也要透过一片小小的常春藤叶来看看人类世界间的真情。
在黑板上书写板书《最后的常春藤叶》及作者名字,并在下面画一片大大的绿叶。设计意图
名言导入,言简意赅,并紧扣主题,可快速引入新课,节约时间;
将一片绿叶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鲜艳的颜色、生机勃勃的样子顿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2、整体感知
1)请学生快速阅读文本内容,之后请1-2位学生发言,用一句或几句简短的话概括小说情节梗概。
2)通过表格设计引导理清小说的基本要素,了解情节的发展。
意图 调动学生主动性,并在概括小说情节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表格设计清晰明朗,能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故事情节。
3、重点分析
1)题目分析,讨论如果将题目换掉适当吗,为什么?
答案明确:不恰当,因为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她对自己的健康已经毫无信心,并且迷信地觉得自己的生命就像窗外的那棵藤一样,当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她的生命也将结束。但她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因此它象征着生的希望,也是小说人物命运的象征,和文章的主旨密切联系。
2)人物分析,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出于与常春藤叶有直接关系的人物 答案明确:琼姗和贝尔曼
分析人物形象
提示:
琼珊:
穷困,体质差单纯、理想/现实的冲突使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 心。→脆弱,悲观,对生失去信心
→重新获得信心
贝尔曼:
初见: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牢骚满腹——一个穷困潦倒、失意消
沉、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的老画家。(正面描写)
又见: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语言描写)
重见(结局):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
(侧面描写)
形象逆转: 人格升华后,我们重新审视“初见贝尔曼”,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
象 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
心。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期
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志仍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
除此,文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苏艾
穷困,依然细心地照料朋友,善意地撒谎、拉窗帘、一直陪伴她、宽慰她。
讨论主角是谁?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贝尔曼,他无疑是小说中最闪亮的人物,他的闪光点恰恰也是小说中那个最是震撼的情节而越发地让人铭刻于心,3)写作手法分析
讨论:贝尔曼画叶这个环节作者没有实写有没有必要还原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欧亨利的写法好吗,理由是什么?
明确:作者采用“留白”手法,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欧·亨利式尾巴
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让学生寻找线索,找到后在原文中朗读这些片断。
探讨: 什么是真正的幽默?
为世人所看得见的笑料中饱含着为世人所看不见的眼泪
意图 具体鉴赏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文章主题的传达。
体会小说构思和语言的巧妙,提高小说鉴赏能力,继而提高学生作文构思水平。
4、知文论人
欧•亨利是十九世纪末美国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他的小说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欧•亨利的作品主要以“含泪的微笑”的独特艺术风格描写城市里市民和小人物的悲欢和他们真挚的友情和爱情。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如《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美国]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
[法国] 莫泊桑《项链》《羊脂球》
[俄国] 契诃夫《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意图拓展学生课外知识,积累学生文化常识,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小说鉴赏能力。
5【课堂小结】
1、拓展
课外认真研读史铁生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我与地坛》,体会中国作家笔下从绝望到寻求希望的过程。
2、课题总结
1)检查学生对字词,包括字音、字形、字义的掌握情况。
2)教师赠语:漫漫人生路,我们也许要面对很多很多的坎坷,学业的困扰、家庭的烦恼、病痛的折磨、生离死别的痛苦等等,不要沮丧,不要绝望,更不要轻言放弃。当我们想要放弃时,希望你想一想属于自己的那片“最后的常春藤叶”。
3、布置作业
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以琼姗的名义为贝尔曼写墓志铭,字数不限,可以是几个字,也可以是几句话:题材不限,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画一幅画。
意图巩固所学知识。提炼小说主题,培养学生积极面对苦难的精神。使学生感悟“信念”对于生活的意义,感受文中人物所传达的人性光芒。
是学生在思想上进一步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真情,学会在生活中关怀他人,成就大写的“人”。
【板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2. 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3. 理解小说中含蓄而深刻的批判,和精心建构的美好人......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体会小说的巧妙构思,感受“欧·亨利式的结尾”的艺术特色,并学习其留白的写作方法。2.探讨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之美的文章主题,学习主人公贝......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教学目标:1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2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汇总
最后的常春藤叶邳州四中 张弋学习目标1、、探讨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之美:3、体味关爱与善良的美好感情 学习重难点重点:设身处地体验人物性格,理解人性美 难点:体会结尾的高妙学习......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目的: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2.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3、学习主人公“牺牲自......
上一篇:詹天佑教学反思
下一篇:描写探险家的故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