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完整教学设计(精选5篇)_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完整教学设计(精选5篇)由好文档网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学设计案例完整版”。

第1篇:《长城》完整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1课《长城》。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长城的雄伟壮丽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学习方法。教学重点

体会长城的雄伟壮丽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学习方法和在观察中展开联想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解法、情景教学法。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1.导入:

这节,我们上语文课。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录像。(播放长城录像。)谁知道这是哪里的景色?

对了,是长城。在世界历史的伟大奇迹中,最著名的要数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了。我国的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长城到底是什么样呢?让我们通过学习《长城》这一课,具体了解一下。(板书:长城。)

2.你对长城有哪些了解呢?(很长、像一座城墙、很高大坚固。)我这里有一些关于长城的介绍。(播放长城资料介绍。)你们想不想知道课文里是怎么介绍的啊?

3.那就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课文,用你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播放生字读音。)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可真强。二.自主学文,主动探究。

1.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一起游览万里长城,你们愿意吗?不过啊,我还有一个要求,你们必须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及时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懂的问题,能做到吗?

2.请你们同桌合作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记住自己的疑惑和收获。

3.讨论、交流读书收获。(巡视。)4.提问:作者是按照什么思路写的?(板书:观察、联想、赞美。)

三、交流体会、合作探究。

现在,同学们可以通过读课文、说体会、提问题等方式了解长城。我们一起游览长城。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调控教学过程。)

(一)导学第一自然段

谁先来汇报一下你的收获。你想读课文是吗?

1.汇报读第一段,这一段写的是书中哪一幅图的内容?作者在什么位置观察的?

(板书:

远景:)

2.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和问题都可以提出来。比喻句:把长城比作长龙。(板书:长龙。)体会蜿蜒盘旋。(课件演示:长城远景。)3.起点终点。(播放山海关、嘉峪关图片。)(板书:六千多千米。)

计算:六千多千米是多少里?体会“名副其实”,造句。4.总结:

连绵起伏的高山,依山而建的长城,远远望去,长城像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一条长长的龙。再加上作者后面用具体数据的说明,使我们更能想象到长城之长,山岭之险,我国古代建筑——长城的气魄如此雄伟!(板书:气魄雄伟。)5.再读文。

(二)导学第二自然段

只在远处看长城是远远不够的,同学们想不想具体感受一下长城的风姿啊?

1.学习第二段,对照第二幅图读文,作者又是在什么位置观察的?(板书:近景。)2.长城有什么特点?(板书:高大坚固。)

3.你们有什么问题吗?提出来一起探究一下。(垛子、屯兵。)4.讨论:作者介绍了长城的哪些部分呢?

5.交流:分几部分?(板书:顶上、外沿、城台。)比喻句、垛子、屯兵。(适时播放长城近景、垛子图示。)

(三)读第1、2自然段,说一说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总结:

作者观察方法: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

(四)导学第三自然段。

(幻灯切换到近景。)我们游览于长城之中,看到了长城的近景、远景。此刻,我们犹如站到了长城之上,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到了什么?(长城是怎么建造的,谁建造的。)

1.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长城→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板书:劳动人民。)

2.这段第三句中的“凝结”是什么意思?“才”是什么意思? 请同学们边读边画出相关词语,同桌交流。(数不清、一吨多、没有、一步一步、陡峭。)

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板书:血汗、智慧。)

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有感情的朗读。)

(五)导学第四自然段。

1.齐读,讨论:为什么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奇迹”?(板书:伟大的奇迹。)2.回答:

--长城之长,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长城修建时间之久,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长城修建时条件艰苦、困难之大令人佩服,--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令世人无不赞叹,--长城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力量,--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3.让我们再一次体会这伟大的奇迹。(播放幻灯片。)

四、回顾全文,延伸升华。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说说你的收获?

2.希望同学们有一天能到长城亲自旅游,体会出祖国的壮丽。请大家课后搜集祖国的景观资料,下节交流。板书设计

长城

观察

远景:气魄雄伟

长龙

六千多公里

坚固

顶上

外沿

血汗、智慧

近景:高大城台

联想

古代劳动人赞美

伟大的奇迹 6

第2篇:船长教学设计完整版

《船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课文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短篇小说。作品语言生动、情节感人。主要讲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之后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船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脉络,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哈尔威船长在指挥救援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

3.领悟文章抓住人物语言叙事写人的写作方法。教学重难点:

品读人物语言,体悟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设计理念:

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始终要“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以各种教辅手段促读”,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把书读好,在读中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让他们能“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情节感人,“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像”感人,以“情”感人。因此,学生的阅读学习必须把文本的形象丰满、鲜活起来,才能入境动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刻骨铭心的感受。

鉴于以上认识,本课教学,确定以读为主线,以人物语言为切入点,以学生质疑为突破口,紧扣教材的重点、教学的难点、学生疑点,创设情境,始终置学生于惊心动魄的灾难现场,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人物的具体言行反复研读、细细揣摩,在充分朗读中渐渐进入情境,走进船长的精神世界,与文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患难,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在层层推进的读书活动中,逐步让理性的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的疑难点也就在不断深入的交流、对话与朗读中不攻自破。

设计思路:

从故事入手,巧设悬念,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带着强烈的阅读期待进入初读,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遇险——救援——殉职”。从“险”入手,紧扣人物语言,让学生动情自读,品味领悟,体会文章紧张的情节,并借助媒体、模拟人物角色说话训练等方式,引导学生移情体验,激发内心情感。读出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精神。努力以各种形式的读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从而震撼心灵,升华情感。最后通过“写话”这一环节的设置,实现感悟积蓄到倾吐的情感渲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检查预习。(一)揭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伟大作家雨果写的一篇小说《船长》。故事发生在英国南安普敦附近,那是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船长哈尔威像平常一样把“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谁也没想到一场可怕的灾难正悄悄逼近“诺曼底”号轮船,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设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以亢奋的心情进入新知的探究。)

(二)检查词句,重点指导多音字“薄”的读音,理解“肇祸”。1.出示词语,认读,正音。重点强调“薄雾”读bo

薄雾 肇祸 哭泣

秩序

舰桥

井然有序 巍然屹立 阴森可怖 2.讨论词意。肇祸中“肇”的左上角的这部分古代表示“人”,右上角的这部分表示“敲打”,下面这部分表示“士气”,合起来的意思是:一个闲来无事的人乱敲乱打,惹出事端,甚至大祸。

(三)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试着用三句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试着用三个词来概括。相机板书:遇险——救援——殉职 二、品读人物语言,体悟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一)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关注文中人物语言,想想这些语言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你从中感受到哈尔威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简短地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二)学生自主探究。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展示自我的自信心,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三)汇报交流,主要从以下两处人物语言着手。1.“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1)学生读句子,说感受。

(2)有没有关注这段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3)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出示句子,:

只听一声巨响,“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了船舱。

生读句子,说感受。(情况十分危险)何以见得?“剖”用手当刀“剖”三,二,一!说明破坏地很快,很彻底。

(4)播放《冰海沉船》电影片段,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尖叫声,海水声,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人们很慌乱。)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教学时就是要运用多媒体手段来适应学生特点,发挥它的穿透力,串起英雄的精神,让学生从文字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5)如果你是船长,你会怎么做?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出示句子: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6)读句子,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灾难突降,我自岿然不动,我自处乱不惊。)这短短的40个字,说出了什么内容?

说出了救援的目标,方法,顺序。

(7)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冷静、镇定)只有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出示句子,再读,你又有什么感受?

“大家请安静,请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赶紧放下去。妇女可以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跟在后面。尽量把60人全都救出去!”

(8)该怎样读好这句话?应读出怎样的语气?提点建议。(严肃、有力、稍快。)自由练读。

(9)引读这一段,体会这一人物形象。

过渡:①事实上,人们并没有照船长所说的那样做,船上发生了更可怕的事,看看发生了什么?② 引导学生读第五自然段。出示句子: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险些把小艇弄翻了。奥克勒大副和三名二副拼命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③照这样乱下去将意味着什么?(死亡)投影出示: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① 引言:然而,局面发生了急剧的变化。②学生读课文第24自然段。③此时,你的心中会有怎样的疑惑呢?(学生质疑,预设:什么是“井然有序”? 是什么让这场灾难化解了?)

2.课文7-21自然段写哈尔威船长与两名船员的对话,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要求抓住语言的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讨论、体会并交流:你从这段对话中了解到了什么?你再一次感觉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哈尔威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写出自己的点滴感受。

(设计意图:创设出一个能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的情境,激发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思考,去体会人们的各种表现,从而真正走进文中的世界,和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随着阅读的逐步深入,船长的英雄形象也必然会在学生心中渐渐高大、丰满起来。)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2)汇报交流。①指名学生回答。投影出示: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的声音,黑暗中人们听到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①这仅仅只是船长与船员的一段对话吗?还是话中有话?② 师生参与讨论并交流:你从这段对话中了解到了什么?你再一次感觉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③面对猝然而来的灾难,可以说是死亡,在惊慌失措的人群中,为什么船长却能够做到如此镇定、沉着呢?(体会人物忠于职守的精神品质)板书:忠于职守④船长尽到自己的职责了吗?(结合课堂的需要,适时展开小型辩论)⑤指导学生分角色读课文对话或表演。[设计意图: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而不是教师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的导,学生真诚的学,真心的学!在课文的学习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对话来体会船长的威严镇定,临危不惧。通过朗读、辩论、表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思维的撞击和课文的诵读中,在对课文内容的深刻领悟中,实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三、创设情境,激情品味。1、师小结后,诵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2、创设情境:看着船长渐渐消失的身影,这一刻你的心里又会有怎样的疑问呢?(学生质疑)3、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谁能就这个问题谈谈看法?(发散学生思维,思考各种可能性)[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矛盾体,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涵盖课堂教学的全部,恰恰是那些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使得课堂教学精彩纷呈。]4、师小结:危难中出英雄。危急时刻,是放弃责任,违背天良,只求独自活命?还是舍己救人,舍生取义?哈尔威船长已经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做出了响亮的回答。让我们再看看船长吧!5、自由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进行角色转换,想象说话。假如你就是生还者之一,你想对船长说:…… 假如你就是船长,当你随着轮船慢慢下沉,你想说:…… 假如你就是这艘在英伦海峡上堪称最漂亮的轮船“诺曼底”号,当你身受创伤,目睹遇难的这一幕,你想说:……(拿笔写下你想说的吧)[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珍视学生在尊重文本价值前提下的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感受,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船长人性的美,为他的人性美而感动。] 相机板书:履行做人之道 6、让我们将无穷的敬意化为美妙的旋律,献给他吧!(学生配乐齐读课文最后三段)[设计意图:阅读是文本与读者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建构、互相拥有的过程,需要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唯此,方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语文带给他们的快意,使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激情。]7、哈尔威船长没有豪言壮语,他犹如一座丰碑屹立在船头,他那高大的英雄形象永远在人们心中定格。(课件中出示丰碑形象)我们全体起立,怀着敬仰激动的心情再次感受一位英雄的做人准则。齐读:“一生都要求自己……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课件播放音乐)-

《船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船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短篇小说。主要讲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之后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如,指挥60名乘客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船一起沉人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课外阅读,感悟英雄所表现出来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三、设计理念:

在把握课标的基础上,做到以课文为引子,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带写,大力推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阅读量,扩宽阅读视野,在体会文字之美,文章之妙后学会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与创造。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第7课《船长》,伸出你的手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板题,读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生交流)

孩子们,哈尔威船长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又是通过怎样的表达方法将这位英雄呈现给我们的?相信用心品读、潜心研究定会有所收获。

(二)民主导学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概括哈尔威船长的语言,用双横线画出。

理解“忠于职守”“做人之道” 带着敬佩、赞美的语气一起读。1、任务呈现:

研读命令,感悟品质,学习表达。

策略:①默读课文,梳理自己的课前学习;

②小组交流,做好展示准备。2、自主学习

学生学习,教师巡视。3、展示交流

哪个小组先打响第一炮?

生1:请大家将目光投向第四自然段,哈尔威船长下达了第一次命令:“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从哈尔威船长果断的话语中,我看到了一个在遇到危险时临危不乱、镇定沉着的人。生补充:联系上下文,我们会发现其实船上有61人,而船长要求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可见,他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

生2:请大家将目光转移到文章的第21自然段,这是哈尔威船长下达的第二次命令: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从这句话中,我可以看出他特别尊重妇女、爱护妇女,将救援他们放在了首位。

生补充:从哈尔威船长精炼、有力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生死面前,一心想到的是乘客的安全,他这种崇高的境界深深地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所以,才会有22自然段的文字:“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才会有救援工作的井然有序,才会为救援工作赢得了时间。

生3:大家刚才的交流非常精彩,请大家将目光跳跃到26自然段,这是哈尔威船长下达的第三次命令,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克莱芒是一个孩子,哈尔威船长不仅考虑到了船上乘客的安危,还考虑到了船员,尤其是儿童的安危,唯独没有考虑自己,真是一种英雄的行为,让我佩服!

生4:“动作再快点!”是哈尔威船长下达的第四次命令,可以看出他在与时间赛跑,他要抓住最后的机会救出船上所有的人员。我想起了曾在一本书上读到过这样一句话:“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哈尔威船长就是这样的人。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大家抓住语言和行动描写感受着船长的那份大爱。这也是我们今后在写人的叙事性文章中所需要学习的地方。孩子们,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本质和灵魂,或许有人对哈尔威船长随轮船沉没还有自己的一些质疑;难道他真的没有时间救出自己吗?但我们不能否认在这次事件中哈尔威船长坚强、正直、勇敢、仁慈,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正如著名作家伏契克所说,“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的事。”我想,哈尔威船长就是这样一个人。

再读最后一段,永远记住忠于职守的船长——哈尔威。

课前,老师翻阅了字典,字典上这样解释“英雄”:①才能勇武、过人的人;②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的,令人钦佩的人;③具有英雄品质的人。

最近,你都读了哪些有关英雄的书籍? 1、任务呈现

品读英雄,学习英雄。

策略:阅读有关英雄的故事,分享最让自己感动的一位英雄及他的事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自主学习 3、展示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注意交流时语言的组织。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模仿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的写法,为自己心中的英雄写一段颁奖词。

2、结果反馈

同学们交流自己的颁奖词。3、反思总结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英雄,学习英雄,歌颂英雄。我们所收获的不仅在课上,更得益于课外。著名军事家诸葛亮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老师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读好书,多读书,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而薄发。

谢谢,下课!

第3篇:捞铁牛教学设计完整

《捞铁牛》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熟悉”和“出色”造句。3.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怀丙和尚在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又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来捞铁牛的。【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这节科我们来学习第10课,《捞铁牛》。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谁捞铁牛?(你真会思考)

生2:怎么样捞铁牛?(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生3:为什么要捞铁牛?(你为什么这么惊讶?)

4、你们觉得打捞大铁牛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你猜猜一只大铁牛有多重?出示图片

5、通过预习,你知道谁捞起了笨重的大铁牛?

生:怀丙(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介绍怀丙

6、这一节课,我们着重就来探究XX提出来的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他是怎样捞铁牛的?

二、自读自悟(生本对话)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儿读一读,边读边想:怀丙和尚为了捞大铁牛做了哪些准备?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请同学们完成《导学案》中的“学习探究”部分:怀丙和尚为了捞大铁牛做了哪些准备?每一步准备你能用四个字来概括吗?写出自己的体会。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2、汇报展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出示重点句子,进行精讲、品读。相机板书。)

师:同学们都讨论的非常认真,不错。怀丙和尚为了捞大铁牛一共做了几步准备?(生:4歩。)

师:对,你说的很准确,说明你读书最认真。那现在谁来说说怀丙和尚做了哪四步准备呢?也留一点机会给别人展现自己哦~ A、和尚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

1、师:同学们都找到这句话了吗?齐读一次。你能用简短的几个字来概括这一步的内容吗?(这一步着重讲了什么呢?同学们拿出笔划出关键字)生:先请(先请人干什么?)(潜水 对,所以关键字是潜水)(潜水干什么?)(摸清牛)

2、相机板书 : 潜水摸清牛

过渡:先潜水摸清牛,然后呢?

B、然后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

1、师:刚刚我们已经学了抓住关键字来概括内容,那你们能用同样的方法来试试概括这一段的内容吗?)生:准备装沙(用什么装沙?)(木船)(所以是大木船装沙)

2、相机板书:大木船装沙

3、过渡:大木船已经装好沙了,再下来要做些什么呢? C、船停稳了,他再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得紧紧的,用结实的木料搭个架子,跨在两只船上。

1、师:用抓住关键字的办法来概括,看看谁最厉害!(并排栓船的目的是为了干什么?搭架,所以可以概括为 并船搭架)

2、相机板书 : 并船搭架

过渡:最后一步又需要做什么?

D、又请熟悉水性的人带了很粗的绳子潜到水底,把绳子的一头牢牢地拴住铁牛,绳子的另一头绑在两只大船之间的架子上。

1、师:一样的办法,谁来概括?(绳子栓牛)板书:绳子栓牛

2、师:怀丙一共做了这四步准备,那课文在叙述时是怎么样把这四步准备工作说清楚的?(引导用了表示顺序的词)(先„然后„再„又(最后)„)

3、是的,同学们我们在叙述一件事情时,用上表示顺序的词可以把事情讲清楚。

4、我们一起把这一自然段读一读。

5、从怀丙做的准备工作中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1:聪明(聪明体现在哪里?)想事情非常的周到 板书:聪明、考虑周全。

过渡:准备工作做好了,那怎么样把铁牛给捞上来呢?

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1、请同学们结合这一自然段来看一看怀丙为什么要做这些准备工作?

2、为什么要让人潜水摸牛?(是为了摸清牛的位置)

3、为什么要给大船装沙?(当把船上的泥沙铲掉时,船身会向上浮,这里运用了一个科学知识就是——水的浮力)

4、为什么要把两只船并排搭架再捞牛?(为了保持平衡,况且一只船也打捞不上来笨重的铁牛。)

5、为什么要用粗绳子栓牛?(当绳子绷紧时,铁牛才能被拔出来)

6、师:一千多年前,怀丙就能运用科学捞起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从这儿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善用科学)

7、第一只铁牛已经打捞上来了,那现在谁能说说怀丙是怎样大佬第二只铁牛的? 生:先潜水摸牛,然后大船装沙,再并排搭架,又粗绳栓牛,最后铲沙拔牛。

8、就这样,怀丙让人们用同样的办法,把八只铁牛一只一只地拖回来了。

9、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启示?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聪明的古人懂得运用科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那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更加应该热爱科学、学好科学,让科学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五.拓展延伸(完成《导学案》中的达标训练)1.给下面的字加偏旁再组词。

付()()

本()()

劳()()夸()()

生()()

全()()2.巧填反义词组成语。

()生()死

()入()出

眼()手()()奉()违

避()就()

天()地()3.说说课文的段落大意。

六、板书设计

10捞铁牛

先 潜水摸牛 摸清牛的位置 然后 大船装沙 铲掉沙让船身浮起来 再 并排搭架 保持平衡 又 粗绳栓牛 绳子绷紧拔出铁牛 最后 铲沙、拔牛、拖牛

怀丙 聪明 考虑周全 善用科学

七、教学反思

第4篇:《春》教学设计完整版

《春》教学设计

密山镇中心学校

杨秋芬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品味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体会文本的语言风格适应情感抒发的特点。

3、感受作者对春的盼望、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新生命之情,对希望的憧憬之情。

二、教学重点 品味研读五幅图画。

三、教学难点

体会文本的语言风格适应情感抒发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春天是绚丽的,她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于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朱自清的散文《春》,具体感受一下春天的美好。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中的思路。

3、分析文章结构

盼春(殷切、喜悦)

绘春(清新、温暖)

春草图──草报春──生机勃勃

春花图──花争春──—百花盛开

春风图──风唱春──—和风吹送

春雨图──雨润春──—轻柔宁静

迎春图──人迎春──—喜悦希望

颂春

三、品味研读

1、春草图

(1)从哪些角度描写春天的小草?

质地(嫩嫩的、软绵绵的)、颜色(绿绿的)、范围(园子里、原野里、满是的)

(2)这样的小草给人怎样的感受? 春草充满生机与活力,给人以欢乐。(3)“钻”字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2、春花图

(1)、这段文字是抓住那些特点来描绘春花图的? 主要是抓住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的特点写的。

(2)写春花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写出了春花繁密茂盛,色

彩艳丽香气浓郁的特征。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三个句子的句序能不能颠倒?

不能,这三种颜色是和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一一对应的。

(4)“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仿佛”的作用是什么?

“仿佛”一词由实到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5)写蜜蜂闹和蝴蝶飞与春花图的描写有何关系?

侧面写春花,用蜜蜂、蝴蝶的繁忙表现了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6)“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这个“闹”字用得极妙,不禁使人想起古代诗人宋祁的一句诗:红杏枝头春意闹。

(7)找出文中的拟人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一句就把花当作“人”来写,将竞相开放的花态写得栩栩如生。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遍地开放的野花也像人的眼睛一样闪亮摇摆,传达着情意。

(8)除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外,还有其他修辞手法吗? 排比、比喻。

3、春风图

(1)、第5段一共四句话。分别从人的感觉的哪些角度写春风给人们带来的愉快和快乐。

触觉、嗅觉、视觉、听觉

(2)写景要抓住特征。作者抓住了春风的什么特征来写? 柔和:“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芳香:“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各种花的香” 悦耳:“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地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3)“卖弄”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和它的本意有没有变化?(4)这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引用、比喻、拟人。

(5)说说下边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这个词,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春..风温柔的特征,很有感情。)

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酝酿”这个词原意是造酒,文中..形容春天的各种气息在空气中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越来越醇。这一句从嗅觉的角度表现了春风的馨香与醉人。)

4、春雨图

(1)、作者眼里的春雨具有怎样的特点?

多(“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像牛毛”)、闪亮(“像花针”、“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细密(“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笼着一层薄烟”)

(2)本段描写的对象是春雨,为什么还要突出对小草儿和树叶儿的描写?

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写出春雨的可爱。(3)说说下边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斜织”这个词..形象地写出了细密、轻盈的春雨在春风中的动态特征。)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表现作者将要把自..己对春雨的喜爱之情传达给读者。)

(3)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排比、比喻(“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拟人(“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四、感悟春天:

同学们往这儿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出来了,谁能经得住这美景的诱惑呢?让我们也加入到迎春的行列中吧!真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也在于春”,身处人生春天的同学们更应该把握时机,努力学习。

五、课堂小结:

今天,老师引领大家在朱自清的《春》中旅游了一圈,看到了春草的嫩绿,春花的鲜艳,感受到春风的和煦,春雨的细润,更重要的是跑进了迎春的队伍中,并且懂得了抓紧春光,好好学习,这对我们的心灵实在是一次真正的洗礼!

课后作业:

1、抄写、解释词语,每个四遍。

2、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朱自清

盼春(殷切、喜悦)

绘春(清新、温暖)

春草图──草报春──生机勃勃

春花图──花争春──—百花盛开

春风图──风唱春──—和风吹送

春雨图──雨润春──—轻柔宁静

迎春图──人迎春──—喜悦希望

颂春

第5篇:完整版教学设计甲烷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一、教材分析

1、地位

《甲烷》内容选择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有关内容,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他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了解甲烷的电子式、结构式的写法,并掌握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及其对性质的影响。

(2)掌握甲烷的重要化学性质,着重强调取代反应。

(3)通过对物质立体构形的理解使学生逐渐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环境、能源等问题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甲烷的结构特点和甲烷的取代反应。

难点:主要是学生有机物立体结构模型的建立,具体体现在如何将甲烷和烷烃的结构特点、有机物的成键特点从实物模型转换为学生头脑中的思维模型,帮助学生从化学键的层面认识甲烷的结构和取代反应。

二、学生分析

关于甲烷,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学习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教材在介绍这些知识时,非常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另外,结构式只表示出了甲烷分子中各原子的结构方式,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出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学生将会产生甲烷分子是平面型分子的错误认识。而对分子的立体结构的认识有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有机分子结构的了解,并最终影响他们对有机物分子化学性质的了解和学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三维空间中对有机物分子有个真正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其化学性质。

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探索法

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不仅注意观察,同时还启发了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规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

2、多媒体教学法

由于甲烷分子的正四体结构和甲烷的取代反应机理很抽象,对初学有机物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故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动画进行直观分析,辅以直观教具(模型、折纸)克服了理解上的抽象性,化解了难点。实验录像的播放有助于全体学生观看到实验现象。

3、本节课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创设问题、讨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设计 [板书]有机物:绝大多数的含碳化合物。烃: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

[过渡]本章我们主要学习和讨论几种有代表性的烃的基本性质,同时还将介绍一些石油和煤的有关知识。在烃的大家族中组成最简单的要数甲烷了,所以我们就先从甲烷开始学起。

1.引入

通过一段生活甲烷燃烧的图片以及一段瓦斯爆炸的录像引入,从日常实际生活出发,使学生初步了解有机物,复习通过燃烧产物来确定所含元素的实验,进入最简单的烃——甲烷的学习

2.探索甲烷的结构

[课堂探究练习1] 已知甲烷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其中质量分数C%=75%,H%=25%。请同学们推出甲烷的化学式。

【课堂活动】

[师]初中化学曾对甲烷作过简单的介绍,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已学过的甲烷的性质有哪些?

[生]回忆,讨论并集体回答: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比空气轻,能燃烧的气体,天然气、坑气、沼气等的主要成分均为甲烷。[师]除了可燃烧之外,其余就是甲烷主要的物理性质。那么甲烷的分子式和电子式怎么样写呢?(向甲烷的分子结构过渡)[生]一位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其余同学在下边练习。甲烷的分子式:CH4

电子式: [师]如果将甲烷电子式中每一对共用电子对用一条短线替代后将变成什么样子?

[生]在练习本上比画,并得出结果

[师]这种用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对的图式叫结构式。那么上述结构式是不是就表明甲烷分子的真实构型就是这样以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平面正方形呢?

[模型展示]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生]相互传看两种模型,观察、体会、理解碳原子与氢原子的相对位置关系,并明确甲烷分子的真实构型为:以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结构。

[师]由此可见甲烷是极性分子还是非极性分子? [生]非极性分子。

[师]所以甲烷极难溶于水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这体现了什么样的规律?

[生]相似相溶原理。

[师]看来甲烷的结构式并不能代表其真实构型,我们称其为平面结构式,但为了简便其见,一般只写有机物的平面结构式。

【由于学生在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知识的局限性,因此在学习甲烷分子的结构时,首先在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教材,并要求学生做实践活动,即自己动手制作甲烷分子的结构模型,然后课堂上再拿出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介绍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使学生在对比之中,对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通过展示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分析甲烷分子的结构特点,使学生加深对甲烷结构的感性认识;

【过渡】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以上我们了解了甲烷的分子结构,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甲烷有哪些重要的化学性质。

3.实验探究化学性质

在学生解甲烷物理性质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甲烷的化学性质上。回应前面所讲的“结构决定性质”,接着引导学生通过结构理解甲烷的有关化学性质:

1甲烷的可燃性决定了它有什么用途呢?有什么优点呢?写反应方程式,并让学生思考矿井生产为了避免瓦斯爆炸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是什么?介绍新农村沼气池情况。

[师]作为一种可燃性的气体,请大家回忆甲烷在空气中燃烧有何现象?在点燃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生]回忆并回答:火焰明亮并呈蓝色,并有水滴和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生成。点燃甲烷时一定要检验纯度,否则会发生爆炸。[师]从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结果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生]可以证明甲烷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板书]1.甲烷的氧化反应 CH4+2O2 → CO2+2H2O [师]请大家留意我所写的化学方程式与以前大家所知道的在形式上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生]观察、思考,并自学教材中的相关注解后回答:方程式的中间用的是“ ”(箭头)而不是“ ”(等号),这主要是因为有机物参加的反应往往比较复杂,常有副反应发生。

2、加成反应:在两只试管中同时滴加3ml 2%溴水,通入甲烷,观察溶液是否褪色。

[师]我们知道酸性KMnO4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若遇到一般的还原性物质时常常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自身被还原而褪色,那么甲烷能否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呢?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来验证。

3、氧化反应:在两只试管中分别滴3ml稀酸性高钾锰酸溶液,通入甲烷,观察溶液是否褪色。

甲烷通入溴水中 甲烷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关键操作:

因为要观察的是颜色变化,所以可以用对照法进行观察; 溴水具有挥发性,所以通入时间不能太长,防止被气流带走,导致实验结果受影响。

[生]观察、记录、思考实验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后,酸性KMnO4溶液的颜色无任何变化,即不褪色。[问]通过刚才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生]甲烷气体不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师]在通常条件下,甲烷不仅与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不反应,而且与强酸、强碱也不反应,所以可以说甲烷的化学性质是比较稳定的。但稳定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与一些物质如Cl2发生某些反应。

取代反应

[演示实验]教师与两名学生助手共同完成。

取一支100 ml的大量筒,通过排饱和食盐水,生甲负责收集20 ml 的甲烷气,生乙负责收集80 ml的Cl2,然后用220 V、250 W的高压汞灯为光源,在距装置10 cm~15 cm处照射。

[生]观察记录现象:量筒内Cl2的黄绿色逐渐消失,几分钟之后,量筒内壁出现了油状液滴,量筒内水面上升。

[设疑]分析上述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实验的信息?

[生]分析思考后回答:上述实验现象说明在光照条件下,CH4与Cl2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易溶于水的气体和难溶于水的油状物质。

[师]评价、肯定回答结果,下面将Cl2和甲烷的反应过程视频,以帮助大家理解该反应的基本机理。[视频动画效果显示]甲烷与氯气的反应过程

[说明]在反应中CH4分子里的1个H原子被Cl2分子里的1个Cl原子所代替,但是反应并没有停止,生成的一氯甲烷仍继续跟氯气作用,依次生成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和四氯甲烷(又叫四氯化碳),反应如下:

(CH3Cl分子里1个氢原子被Cl2分子里1个Cl原子所代替)

(CH2Cl2分子里1个H原子被Cl2分子里1个Cl原子所代替)

(CHCl3分子里的1个氢原子被Cl2分子里1个Cl原子所代替)

[生]观察、理解甲烷和氯气反应过程。

[师]在这些反应里,甲烷分子里的氢原子逐步被氯原子所取代,生成四种取代产物。这就是甲烷的另一重要化学性质——取代反应。[师]要注意CH4和Cl2的反应不能用日光或其他强光直射,否则会因为发生如下剧烈的反应:CH4+2Cl2 → C+4HCl而爆炸,再则CH4和Cl2的体积比应以1∶4为宜,无论是CH4还是Cl2过量,都会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

思考讨论:

(1)CH4、CH3Cl、CH2Cl2、CHCl3、CCl4、Cl2、HCl等七种物质,哪些是有机物?

(2)从CH4、CH3Cl、CH2Cl2、CHCl3和CCl4的分子组成上,分析说明CH4与Cl2的化学反应具有什么特点?

[思路分析](1)在本题中指出的七种物质中,CH4、CH3Cl、CH2Cl2、CHCL3和CCl4五种为有机物。

(2)从CH4、CH3Cl、CH2Cl2、CHCl3、CCl4分子组成上判断,CH4和Cl2混合光照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反应其共同点是有机物分子里的氢原子被氯原子所替代。

[师]像这种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就称为取代反应。

[师]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所学过的置换反应的有关知识,然后和取代反应相比较,看看有何异同。

[生]回忆置换反应的定义,思考其反应特点,并作出不是很完全的回答。

【比较学习】[PPT表格显示]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的区别 取代反应 置换反应 CH4+Cl2→ CH3Cl+HCl Zn+H2SO4 = ZnSO4+H2↑

[生]观察、体会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的区别。

[师]CH4和Cl2的取代反应的生成物一般有CH3Cl、CH2Cl2、CHCl3、CCl4多种成分,它们均不溶于水。在常温下,一氯甲烷为气体,其他三种都是液体,三氯甲烷(氯仿)和四氯甲烷(四氯化碳)是工业重要的溶剂,后者还是实验室里常用的溶剂、灭火剂,氯仿与四氯化碳常温常压下的密度均大于1 g•cm-3,即比水重。那么,除了氧化反应和取代反应,甲烷还有无其他性质呢?

[生]自学、思考后回答:甲烷在隔绝空气并加热至1000℃的条件下,可分解生成炭黑和氢气。

[追问]这么高的温度才分解,说明甲烷的热稳定性如何?

[生]热稳定性很强。板书设计

有机物:绝大多数的含碳化合物 烃:只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 第一节 甲烷

一、甲烷的物理性质

二、甲烷的分子结构

三、甲烷的化学性质 1.甲烷的氧化反应 CH4+2O2 → CO2+2H2O 2.甲烷的取代反应

教学设计

好文档网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好文档网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教学设计

握手礼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握手礼仪》一课处于《商务礼仪与公关》(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第一部分第二单元第二主题。教材中主要介绍了握手的方式及握手的顺序(谁先伸手)。2、......

《左右》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左右》教学设计桐城市范岗中心小学邱旭娟教学内容:教材66-67页 教学目标:1、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有趣的活动,认识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设计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白山市抚松县露水河镇中心小学 贾华一、教学背景分析(课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环境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教学设计

好文档网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好文档网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