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3、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就其语言材料进行充分有效的分类整理的实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有一位大教育家,有人称他为“圣人”,同学们一定知道他是谁。每年的9月28日,都会有很多人去到山东省曲阜市“朝圣”,今年已经是孔子诞辰2556年了。虽然我们不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孔子,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论语>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56年,并从中感知孔子的思想。继续将孔子的儒家思想发扬光大,才是对孔子最好的纪念!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
强调识记: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三、反复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前先齐读课文前方框内的提示,标出“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词。
2、自由朗读,完成两项工作:
⑴ 读准字词读音;
⑵ 思考这十则《论语》中有哪些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方面?
3、总结三个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
板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悦”,愉快。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通“汝”,你;通“智”,聪明,智慧。
4、全班朗读,纠正字音,提示字义。
5、提问朗读。一个小组,每人读一则 。
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概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不必花太多时间在有注释的词语上,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3、提问 ,随便讲自己对哪一则的理解。讲出大概意思就行,只讲求理解,不追求准确翻译。
五、课外作业
1、抄写课文及注释。
2、背诵课文。
第2课时
教学重点
具体探讨课文内容的意蕴。
教学过程
六、逐句翻译、理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副词,时常;也可理解成“以时”,即按一定的时间,按时、及时。
习:实习、演习。孔子讲的功课,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 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如礼、乐、射、御等 都需要实践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
朋:旧注“同门曰朋”,即同学、同班。句中指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怨恨,生气。 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高尚的人。
固定句式
“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践、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得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是君子(的所为)吗?
理解
第一句讲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为人的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实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文言文中的“三”、“九”都指“多”,不是确数。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复习。
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理解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内容)。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知:领悟。可:可以。以:凭。以(此),凭借(这一点)。
为:做。
翻译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理解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危险、有害。
翻译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理解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教导教诲。
知之:认识事物(的道理)。
为:是。
是:这(就是)。
固定句式
“……也……”译作“……是……”
翻译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理解
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言行谨慎,实事求是,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贤:贤人。 齐:相同。 内:内心。自省:自我反省。
翻译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要从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虚数,几个。 行:走。 焉:于此,在其中。 其:代词,他们,指“三人”。 善者:优点,好的方面。 从:顺从,学习。 改之:改正自身同样的毛病。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理解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根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士:有学问有抱负的人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
仁以为己任:即以“以仁为己任”,把仁作为自己的任务。
已:停止。
翻译
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这不也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理解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寒:比喻社会现象,指在浊世。 然:这。 后凋:君子不同于凡人。
翻译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理解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处于浊世,君子能洁身自好。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作为 行:奉行。
其:副词,大概(就是)。 欲:想要的事物。 加:施加。于:在,给。
翻译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理解
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七、课外作业
篇二:《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篇二
第一则讲的学习,不限于书本。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诗、书是学习书本知识,礼、乐、射、御都不限于书本知识,要求实习。孔子讲学习,不是学过了就算,要求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像礼、乐、射、御,不是学一下就会,要多次实习,所以需要一定时间去实习,在学习中还要有体会,有心得,所以说不也喜悦吗?正因为学了有体会,所以感到喜悦。学习时有朋友来共同切磋,比一个人学习好,所以说有朋友来,不也快乐吗?学习是自求长进,所以人家不了解我,也不必怨恨。孔子认为有道德的人是这样的,所以称“不亦君子乎?”这样,孔子讲的学习,不光讲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提高品德教育。
第二则讲温习,温习旧的知识,却有新的体会,新的认识,可以做老师了。老师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得到启发,老师要自己“温故而知新”,自己温习旧的知识,有新的体会,才能使学生得到启发,所以要“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有的在新的社会里还有借鉴作用。那需要对新的社会有所了解,知道新社会里需要什么,才能分别哪些旧知识还有借鉴作用。
第三则讲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学习而不思考,如学习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确的知识也接受了,这就受到欺骗,所以称罔。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
第四则孔子讲对于“文”的要求,要聪明灵活,爱好学问,不耻下问。下问有两方面,地位高的人向地位低的人请教,有学问的人向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所谓有学问,可能指很有文化知识,但对于某一行专业知识,他还不如从事专业的人知道得多,所以有关专业知识,还得向从事专业的人请教。
第五则讲学和教,学习的知识要记住,对学习要不厌倦,教人也要不厌倦。学了不记住,学过忘了,等于不学。学习了有心得,引起对学习的爱好,就不会厌倦。教人发生厌倦,就不会好好教人了。孔子说“何有于我哉?”这是孔子自信的话。《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可见孟子称引孔子的话,说他是“学不厌而教不倦”的。孔子对于学习不会厌倦,所以乐于学习。孔子对于教导不会厌倦,所以乐于教导。孔子在学习中有心得,在教导中和学生讨论,互相启发,所以乐于学习和教导。
第六则说孔子没有一定的老师,随处都可以向人学习,对于人家的长处可以学习,对于人家的短处可以引以为戒,这也是一种学习。
孔子讲学习,有书本学习和技能实习的结合,像学习《诗经》《书经》是书本学习。《诗经》中的诗篇是当时外交上用的。在外交上,都要念《诗经》的句子,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不熟读《诗经》,不会用《诗经》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听不懂别人念《诗经》的话是什么意思,不能做外交工作。《书经》讲历史,不读《书经》,不懂得历史知识。所以要学习这两部书。还要实习礼、乐、射、御,要学会这几种技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成为有知识又有技能的人才。
孔子讲学习,又有温故和知新结合。学习古的知识是为了今用,知古不知今,学了古的知识不会今用,不行。知今而不知古,对于前人已有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不知道,也不行。所以一定要“温故”与“知新”结合,做到古为今用,才符合要求。
孔子讲学,又是学和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学了知识不会分别知识的正确与否,不会从中得到启发,不会活用,不行。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是否前人已经解决,倘前人已经解决了,那再去想不是白费了?倘前人没有解决,不知道从前人已经研究过处继续前进,再从头开始,是再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也是浪费。所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
孔子讲学,又是学与问的结合。学的中间有不明白的,有不能深入下去的,有疑问的,都需要向人请教,都要问。所以学跟问是不能分开的。只问而不学,不是从学习中所产生的疑问来问,问的问题,一般恐不深入,问得浅。所以也不行。
孔子论学又提出学和教结合,教师对所学的东西要深入,有体会,才能教得好,这对学有帮助。教时要启发学生,学生受到启发,或提出疑问,或提出心得,对老师也有启发,对老师的教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学相长,教和学都有好处。
孔子论学不限于书本学习,随处可学,这就有善与不善的结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是善与不善的结合。
(说明:这里所讲的六则,指课文中所选的第一、二、三、五、六、七则)
篇三:《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篇三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
内省( ) 莫春( ) 喟然( ) 弘毅( )
2.按要求用课文原文填空:(3分)
⑴子在齐闻《韶》,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⑵孔子讲的对人要宽容的话是 。
⑶曾子自省的三个方面是 。
⑷曾点所说的“ ”这些话令孔子大加赞赏。
3.“富而可求也”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3分)
4.孔子对先进和落后的两种态度是 。(3分)
5.解释下列词语:(5分)
⑴见贤思齐焉(齐: )
⑵内自省也(省: )
⑶不成人之恶(恶: )
⑷小人反是(是: )
⑸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图: )
6.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⑵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⑶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7.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004年芜湖试题)(2分)
a、这张伪造的病假证明显然是假的。
b、通过老师的教育,我认识了问题的严重性。
c、大量植树种草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环境能否得到改善。
d、操场上,到处飘扬着彩旗和歌声。
8.教师节期间,有位同学给老师送上了这样的贺词,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赞美和敬意。(2004年无锡试题)(3分)
你博古通今,像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引导我们追求无穷知识。(历史老师)
请你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句话,送给某门学科的老师。
第二部分:
(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x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9.解释句子中的词语。(4分)
⑴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
⑵不以其道得之(道: )
⑶富而可求也(求: )
⑷虽执鞭之士(虽: )
10.译句。(4分)
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⑵贫与x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1.找出选文中的两个成语。(2分)
12.从选文中任选一则,谈谈你的理解。(3分)
(二)
⑴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⑵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⑶子曰:“饭疏食饮水,由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⑷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⑸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之士之仁者。”
⑹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⑺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知也。吾与女弗知也。”
13.用“|”给加线勉励断句。(只断句,不加标点)(3分)
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14.从第一则中,我们知道“而立之年”指的是30岁,“不惑之年”指的是40岁;我们常说50岁已过半百,而60岁则称为 ,70岁称为 之年,八、九十岁高龄则称为 之年。(3分)
15.第六则中,孔子指出的是辨别好人与坏人的标准,那么他认为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好人呢?什么样的人又能称得上是坏人?(4分)
16.第七则中“愈”为“较好”的意思。子贡认为自己不如颜回的原因是什么?孔子的答话表明孔子是怎样一个人?(4分)
17.译句:(4分)
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三部分:片断写作练习(40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请你以“老师”为话题,结合《论语》中的有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300字左右。
篇四:《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篇四
21、《论语》六则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
今天,我们要携手一起去拜访一位大人物,这个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你们了解他吗?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十则。 一、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放朗读全文的录音,学生听清朗读节奏的划分、停顿,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义。
3、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提出疑问,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师生共同探讨。
三、师生互动
1、提出初学文言文的学习要求。
明确: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做到朗读和背诵。
2、结合注解,学生提出难解的字词
重点词语:
亦(yì):也。
说(yuè):愉快、高兴。
乐(lè):喜形于色。
知:了解。
愠(yùn):怨恨,心里不满。
可:可以。
以:凭借。
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的原则:人名、地名不译;单音节词语翻译成双音节词语。
3、抽查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4、学生诵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师抽背,学生互背。
四、学习小结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诵读,反复进行,当堂完成。
五、作业
1、背诵、默写、翻译第一、二则。
2、说说“不亦说乎”中的“说”、“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与在现代汉语中用法、意义的不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识
齐读课文全文,检查第一、二则的背诵和默写。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注释,疏通文义。
重点词句:
罔(wǎng):迷惑不解
殆(dài):危险
何以(hěyǐ):凭什么
是以:因此。(是:这(代);以:因)
识(zhì):记,记住。
厌(yàn):满足
诲(huì):诱导,教导
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对于我有哪一样呢?
三: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2、抽查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3、在五分钟内完成本文后四则的背诵,以小组为单位。
三、总结古文翻译方法。
翻译原则:
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翻译方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四、学习小结
1、请学生归类,文中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文中其它话说的是什么内容呢?
明确:其它话说的是人的修养、精神境界。
3、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出现的“而”字的几种用法?(具体见补充练习)
(1)顺接(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承);
(2)转接
五、总结
今天在这堂课上,我们是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与2500多年前的孔子作了一番面对面的交流,真是不亦乐乎。这堂课要结束了,老师送给同学们三句话作为临别的礼物吧:“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六、补充练习
1、用课文的原句回答问题。
(1)作者阐述学和思辨正关系的句子的哪句?
(2)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根据是什么?
2、《论语》中很多话后来成为,下面句中各含一个请找出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不耻下问)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善而从)
3、“而”字的两种用法
(1)学而时习之(顺)
(2)人不知而不愠(转)
(3)温故而知新(顺)
(4)学而不思则罔(转)
(5)默而识之(顺)
(6)学而不厌(转)
(7)择其善者而从之(顺)
4、背诵五则
5、课外了解孔子其人、其事、其思想。
【板书设计】 《论语》六则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教学态度:诲人不倦
篇五:《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篇五
山东光远中学 王新伟
[教学目标 及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学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有关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 及重点
(二)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
2.布置学生划出自己感到最精彩的语句。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明确: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字词:
⑴通假字:①不亦说乎:通假字“说”,本字“悦”,愉快。
②由,诲女知之乎:通假字“女”,本字“汝”,你。
③是知也:通假字“知”,本字“智”,聪明,智慧。
⑵多义词:
①而:表顺接关系,相当于“并且”等,如:“学而时习之” 、 “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表转接关系,相当于“却、但是”等,如“学而不思则罔”、“人不知而不愠”。
②以:凭借,如“何以谓之‘文’也”;用来,如“以思,无益”;因为,如“是以谓之‘文’也”
⑶多音多义字:
论:论语 乐:不亦乐乎 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舍:不舍昼夜
⑷流传至今的成语: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2.读完课文后,你感到最精彩的语句有哪些?请给大家展示一下,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学生理解不当的地方并适当点评)
明确:
⑴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诚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要不懂装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⑵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⑶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3.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让学生自由谈)
4.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5.“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结束语]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四)梳理、总结、扩展
《〈论语〉十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论述,其中第四、六则是讲学习态度,第二则、第三则讲学习方法,第一则、第五则 既讲学习态度又讲学习方法。
[布置作业 ]
联系自己的实际,结合学习《〈论语〉十则》,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受到的启发。
[板书设计 ]
篇六:《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正音、正字。
三、理解课文
1、理解重点词语:
⑴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⑵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下列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理解课文: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吾日三省吾身。
⑶传不习乎?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四、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识记字词。
3、预习剩余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
1、研读后五段。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3、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课文。
2、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理解后五段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
1、见贤思齐焉。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概括思想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归纳到如下几点:
1、学习方法。
2、学习态度。
3、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学习体验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
篇七:《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 :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 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论语》十则(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4.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 :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三、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六、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七、背诵指导:
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八、作业
A 1.课后练习三、四题。B 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学以致用,本课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点
<-- #EndEditable -->
篇八:《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篇八
10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起兴趣,导入 学习
1、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
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5、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4、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积累拓展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3、背诵课文
篇九:《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篇九
一、 教学目的:
1. 体会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2. 了解古代语录体散文的特点。
3. 诵读欣赏。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基本字词的含义
2. 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内容。
三、 课前准备:
1.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明言警句,课上交流。
2. 准备本课的朗读磁带,收录机。
3. 《论语》、孔子等有关文化常识。
四、 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 学法指导:指导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含义。背诵、积累,要求熟读成诵,正确默写,并能灵活运用。
六、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明言警句,抓住其中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举一反三”等成语引入《论语》。
(二)、教师简介《论语》、孔子等有关文化常识,播放朗读磁带,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并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三)、诵读欣赏。
1. 学生齐读。
2. 教师针对齐读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指正;范读;领读。
3. 听朗读磁带,自读两遍;齐背一遍。
4. 教师指导美读,指名学生朗读。
(四)、指名学生翻译,教师适当点拨,扼要分析,最后归纳总结。
(五)、巩固。进行背诵默写比赛。
篇十:《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篇十
10《论语》十则
四川郫县周化琴
教学目标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成语、格言、警句。00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背诵课文。课前准备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
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
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韵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
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
《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
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on)学而不思则罔(w6ng)
思而不学则殆(dai)不亦说(yu杏)乎
三省(xvng)吾身传(chu6n)不习乎
诲女(r已)知之乎不知为(w6i)不知是知(zhi)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
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探究学习后五则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
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背诵课文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下一篇:自我介绍(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