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可以生动地阐述一种教学理念,诠释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利于教师深刻生动地掌握教学理论。范文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一等奖优秀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范文网给您最好的朋友。
篇一:语文教学设计案例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梧、桐、枫、松”等14个生字,会写“杨、壮”等10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导自学
1、今天,我们一起去游植物园。老师,是个“小好奇”,会提出很多的问题。你们呢,都是知识丰富的“小博士”,来解答“小好奇”的问题。
2、学生自学。
二、认识树木,读准字音
投影出示八种树木的图片,“小好奇”与“小博士”互问互答。小好奇:×(学生姓名)博士,这是什么树?小博士:这是杨树。
小好奇:×博士,这是huá(桦)树吧?
小博士:不对,是huà(桦)树。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并能读准字音,初步认识八种树木的形状与名称。
三、写出树名,识记字形
小好奇:各位小博士,你们能告诉我,这些树木的名称怎样写吗?(请八位“小博士”上台写出树木的名称,并说出识记字形的方法。)
小好奇:小博士,这些字为什么都是“木”字旁呢?
(引导认识形声字的特点)
小好奇:小博士,请你告诉我,哪些字容易写错呢?怎样才能记得牢呢?
(提示“桦”“榕”等字易写错的地方)
小好奇:小博士,写这些“木”字旁的字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左窄右宽:“木”作偏旁时,“捺”要变成“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偏旁、部首和形声字规律等主动分析、识记字形。这样,既教学了生字,又教给了方法,提示了规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之以渔”。
四、读议韵文,随文识字
“小好奇”看到植物园里有一块大木牌,上面写了好多字。小好奇:各位小博士,这上面写了些什么?你们能教我读一读吗?
篇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一等奖 篇二
“题好一半文”说的是写文章时命题立意的重要;“以题统文”说的是读文如能以题意提挈则事半功倍。两者都说明了题目对文章的举足轻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若能以审题、解题为契机,引导学生从初读课文中探究,就能强化初读的目标意识。
我在教《嘱咐》一课时,初读后先让学生说出“嘱咐”的近义词(吩咐),然后启发大家思考:“嘱咐”和“吩咐”的意思一样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围绕课题“嘱咐”,你觉得课文会告诉我们哪些问题?学生热烈讨论,我引导归结为:
(1)谁嘱咐谁?(母亲嘱咐孩子)
(2)什么时候嘱咐?(四五岁的时候、再大一点、上了学以后)
(3)在什么地方嘱咐?(菜畦里、床边)
(4)为什么嘱咐?(我跟母亲学劳动、我欺负小伙伴、母亲因为助人而病倒)
(5)怎样嘱咐?(母亲笑眯眯的看着我,黑亮的眸子闪着光芒;闪着泪花、严厉逼人的眼睛;疲倦而闪着亮光的眼睛)
(6)嘱咐“我”的的结果怎样?
然后,我让大家初读全文。初读的任务是找出几句话大致说说这6个问题的答案,并想想哪些问题是我们容易解决的,哪些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才能解决的。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大家分段,找出课文的重点词句。
篇三: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一等奖 篇三
教学本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寓言故事来读一读,在第一个环节导入中让学生回忆过去的或者读过的寓言故事进行交流,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感知寓言形象是理解、揭示寓言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自由地阅读课文,对自己没有读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再全班提出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教学此环节时,我将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归纳小结,最后落脚再三个问题上:南郭先生是怎样在乐队里混的?为什么能混过一次又一次而不被人发现呢?后来他为什么要偷偷地逃走呢?整篇课文的学习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根据学习要求,再让学生充分、自由地阅读课文,并在有收获的基础上到小组中进行交流,然后抓住由这三个问题引出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理解课文。如“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
为了让学生深刻领悟到南郭先生那不会装会的丑态,我用老师的朗读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大胆地发挥自己的现象,把自己脑海里浮现出的南郭显示描述出来,然后读出来,这样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形象画面,课堂效果非常不错。再理解“讲排场”一词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排场”再这里是指三百人吹竽的大场面;再理解“滥”字时我又用了选择字义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些不同形式地理解词语的方法都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具有学习的能力,并且注意训练学生用概括、简练的语言叙述和回答问题,不要复述课文,体现了教学的文本性和工具性,也充分体现了“授人鱼,不如授人渔也。”
篇四:语文教学案例设计两课时 篇四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4、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5、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2、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前,最好能背下《谈读书》这篇文章。
第二课时前,找《咬文嚼字》的文章,与《不求甚解》进行对比,再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经验、方法等方面的资料。
【课时安排】
【教学流程】
教学要点:
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不求甚解》的内容;反省读书的态度方法;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一、导入: 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二、快速阅读《不求甚解》
并思考: 了解有关驳论文的知识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明确:“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书要反复读。
三、列出阅读提纲(板书)
提示:按三段论的模式进行
分析陶渊明读书态度,指明“不求甚解”含义。
树立靶子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强调书必须反复读表明态度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四、讨论:
文章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五、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六、小结:
“不求甚解”的前提千万不可忽略:“好读书”,其不可断章取义。我们应该要全面地分析问题,理解理解问题。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设计思路】
学生自学、讨论的课堂,教师需要时时监控课堂,帮助学生能顺利的进行讨论,其讨论有实质性的内容。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也需要教师先想想学生会如何思考,以更好的调控,讲学生所未想,学生能想到的就省去不讲。
上一篇: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优秀8篇】
下一篇: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优秀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