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个领域,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技巧,借助阅读技巧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精选10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范文网给您最好的朋友。
篇一:第一朵杏花 篇一
一。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 一年后)
(二)第一次 (学习第1---5 自然段)
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 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 指导朗读。
4.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 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 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 (学习第6---15自然段)
1. 师述:一年前,孩子对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 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 齐读
4. 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 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 )地说:“刚才。”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 )地说:“是。”
(2) 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 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 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
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 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 (学习第16自然段)
1. 出示投影片: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 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 指导朗读
5. 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 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板书:精确观察]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 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五。总结迁移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 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六。作业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板书] 第 一 朵 杏 花
竺 精 确 观 察
可
桢 一 丝 不 苟
设计意图:
竺可桢是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又是一位很有建树的教育家。他从小热爱学习,锻炼身体,培养了坚毅、勤奋的好品质。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观测物候,在气象、物候、地理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课文就是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实际上是从把握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整个教学过程 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第一次看杏花,第二次看杏花,以及竺爷爷意味深长的话。通过学生朗读、讨论、评议,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补充资料《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并以此为契机,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城厢镇第一小学 王晓燕
责任编辑:余涛
来自:城厢镇第一小学网站
篇二:第一朵杏花 篇二
课 题
2、第一朵杏花
案序
1-3
教学内容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进一步明确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
德育目标: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蕴含的道理,提高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
1、继续练习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把握人物的特点,感受蕴含的道理,提高阅读能力。
2、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丰富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学过程
讨论记录
导学过程设计
导
学
过程
设
计
一、揭示学习内容。
二、初步接触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中心。
三、简要介绍人物。图片、生平、成就。
四、引导练读课文。
1、引导: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也是理解课文的基础。
2、学生自由练读。
3、让学生自己说说练读方法与目标。
4、抽样检查练读情况。让学生自己确定抽样方案。
5、学生再次回报阅读收获。
6、引导: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五、梳理课文板块。教师不作分段提示,让学生自己琢磨出课文板块。一般把课文分成三段。
六、品读最后一节。
1、挑战读。
2、以采访挑战成功者的方式,让学生练习采访,并感悟读书方法。
3、教师引领,提升学习方法:品词析句,读懂课文最后一节。哪些词语最让你心动?为什么? 哪些句子最让你心动?为什么?
4、小结:竺可桢的话鲜明地反应了他是一个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人;竺可桢的成就充分说明了只有通过长期、精确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样一个道理。
5、朗读并背诵最后一节。
七、积累文中词语。
八、指导书写生字。
1、重点观察分析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
2、钢笔描红。
板书设计
2、第一朵杏花
用处大着呢!
教后记:
预习
设计
1、 熟练朗读课文内容。
2、 画出打动你心灵的词或句子,思考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备课组长签字: 时间:
齐陵中心小学课时导学案设计
课 题
2、第一朵杏花
案序
1-4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继续练习抓关键词句,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蕴含的道理,提高阅读能力。
2、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丰富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德育目标:
把握人物的特点,感受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整体感悟文字间的内在联系。对人物形象迅速准确的把握,对浸透其间的感情真切体会,对蕴含的道理深刻感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学过程
讨论记录
导学过程设计
导
学
过程
设
计
一、激发研读兴趣。
1、抛出问题:有人说课文的最后一节可以去掉,你认为呢?
2、讨论解决思路。
3、引导学生寻找课文内容上的前后共同点。
4、引导得出结论。
二、品读第一大段。
1、分角色感情朗读。
2、评读。
3、引导抓关键词句品读课文,突出人物特点。
这段文字中最打动你心灵的词或句子又有哪些呢?
主要抓“您又来看花啦”中的“又”等词,课后练习4-1和“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两句话。
4、引导感悟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
三、品读第二大段。
1、分角色感情朗读。
2、评读。
3、质疑:为何人物对话没有读错?
引导:记叙事情时。有时可以省去人物语言提示语。
比较一、二两大段中人物对话,体会记叙方法的多样性。
4、想象,给课文补充提示语。
5、练习抓关键词句品读课文,突出人物特点。
四、激发思考兴趣。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五、宽度拓展阅读。
1、快速阅读补充阅读资料《竺可桢的自然日记》,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
2、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六、深度拓展阅读。
1、快速阅读补充阅读资料《詹天佑》,找出詹天佑与竺可桢的一个显著的共同之处,在重要处做上记号,感悟出一个道理。
2、交流:如果我们学会了长期、精确做事,那会怎么样?
板书设计
2、第一朵杏花
精确观察
一丝不苟
教后记:
预习
设计
1、 预习第3课,自学生字词。
2、 搜集燕子的相关资料与图片。
3、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备课组长签字: 时间:
篇三:第一朵杏花 篇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读准音,记住形。正确读写“估计”“掌握”“郑重”“顷刻间”“规律”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语言文字,感悟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凭借语言文字,感悟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预习:
1、读准生字的音,读通课文。
2、查阅竺可桢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它们各有各的生长规律,如果我们司空见惯,就不能有所发现。但如果我们能勤于精确的观察,就一定会有不少收获。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讲的就是这方面的事儿。
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生字词。
泛出 掌握 吹皱 兴冲冲
曾经 精确 估计 顷刻间
郑重 规律 程度 仰起脸
正音:郑 皱 掌
指导写:曾 皱
学生描红,临写。
2、指名读长句子。(第1节第一句话,第5节第三句话,第16节)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课文围绕“第一朵杏花”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竺可桢请小孩留心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小孩发现了第一朵杏花告诉了竺爷爷。竺可桢看到第一朵杏花特别高兴,郑重地记录下开放的时间。)
2、竺爷爷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句子加以说明。
出示句子,指导朗读感悟: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启发思考: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竺可桢爷爷的什么特点?(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三、围绕中心,朗读课文,感悟人物特点
第1——5节
1、轻声读课文第1节到5节,看看竺可桢爷爷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画出有关句子。
2、交流:读读反映竺可桢严肃认真的句子,并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
(“弯下腰来”“习惯地问”“又”这些词说明竺爷爷坚持长期观察,他具有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体会他观察的精确、细致。)
3、练读,边读边体会人物的情感。
4、师生对话(第5节引导学生补充人物的对话)
☆第6——15节。
1、师读第6节的内容过渡:这一天,第一朵杏花开了,那孩子可没有忘记竺爷爷的话,那么他怎么向竺爷爷报告这一消息的呢?竺爷爷听了以后的心情怎样呢?
2、学生自由读7——15节。
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体会情感。
3、默读圈画,体会特点
把反映竺可桢严肃认真的句子再读一读,体会体会人物的特点。
4、引导交流,重点指导第15节最后一句话。
(出示这句话)你读了这句话,感悟到了什么?(他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理解“郑重”:严肃认真。
5、引导补充提示语。
激发兴趣: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第1——5节中,每个人物的语言都有提示语,找出来看看写了人物说话时的什么——动作、神情。而这部分对话内容没有提示语,我们能不能补上?
6、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想一想人物说话的语气,想象人物说话的神情。
师生分角色读。
四、学习第16节。
1、学生自读,要求模仿竺爷爷的语气说。老师不断鼓励:你学得太像了。
2、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同学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你们都有一双慧眼,希望你们勤于观察,没准儿,你也会有新的发现的。
五、作业:
1、写出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
顷刻间:1、 2、 3、 4、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春风吹(醒)了青蛙,吹(来)了燕子,吹(开)了菜花。
“精”(精心)的设计 (精确)的观察 (精妙)的比喻
(精致)的花篮 (精彩)的节目 (精美)的工艺品
(精炼)的语言 (精密)的仪器
“重”(郑重)地宣布 (严重)的问题 (隆重)的典礼
(慎重)地考虑 (沉重)的负担 (笨重)的机器
3、课后阅读《小学语文拓展阅读》中讲的竺可桢的故事。
板书:
严肃认真
一丝不苟
竺可桢 ——————第一朵杏花
掌握……规律
篇四:第一朵杏花 篇四
一、教材分析
本课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流畅,适合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难点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第一课时
目的:初读课文,读准本课 的生字新词,帮助学生理清本文的脉络,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 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2) 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 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 指导读长句子。
出示投影片(第一自然段第二举、第五自然段第三句,第十六自然段第二句)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 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分段提示:
(1) 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 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注意点。
2、学生用钢笔描红。
五、布置作业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2、组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目的:运用各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深入体会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敬业的精神。
一、 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 一年后)
二、第一次 (学习第1---5 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 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 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 (学习第6---15自然段)
1、 师述:一年前,孩子对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 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 齐读
4、 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 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 )地说:“刚才。”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 )地说:“是。”
(2) 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 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 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
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 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第三课时
目的:学习第三段,总结全文,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一、复习
指名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一、二段。
二、学习第16自然段
1、 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 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 指导朗读
5、 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三、通读全文,总结课文,指导应用。
1、自由朗读课文。
2、从竺可桢爷爷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在学习上、生活上准备怎样做?
学生讨论后回答。
3、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板书:精确观察]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4、 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四、总结迁移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 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五、练写片段指导
仿照课文第二段,练写片段,题目是《买菜》
1、读课文第二段,总结这一段中对话集中时记录的形式特征。
(1) 每人说一段话便独立成一个自然段。
(2) 可写提示语,也可不写。
2、同桌之间分角色练说。
3、将自己与别人的对话创造性地记录下来注意书写格式。
4、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析疑。
5、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六、作业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奇怪 )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 高兴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激动 )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 自豪 )地说:“刚才。”
竺爷爷( 半信半疑)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 肯定 )地说:“是。”
篇五:第一朵杏花 篇五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醒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在教学《第一朵杏花》(苏教版第七册)这一段课文时,有的老师就一读带过,我觉得这个内容很适合读写训练,于是,我设计了“品读、仿写”两步,指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品读(出示这段课文,指名读。)
师:作者在描写春天到来时,抓住了哪几种景物?
生:抓住了“柳梢、小草、河水、杏树的花苞”四种景物。
师:春天的景物有许多,作者为什么选择写这四种景物呢?
生:因为春天来了,柳梢发芽了,小草泛绿了,河里的冰融化了,杏树要开花了。这四种景物能反映出春天的到来。
师:作者又依次用了哪几个动词?它们好在什么地方?
生:依次用了“吹醒”“吹绿”“吹皱”“吹鼓”四个动词。(指导学生讨论得出)春天,柳梢长出了嫩芽儿,就像张开的睡眼,所以用“吹醒”;小草透出了绿色,所以用“吹绿”;春风吹过小河,河水漾起了波纹,所以用“吹皱”;杏树要开花了,花骨朵儿很饱满,所以用“吹鼓”。这四个动词生动、形象,把四种景物写得活泼可爱。
师:在这段话中,作者抓住了春天景物的特点,使用几个生动、形象的动词,把春天的景物写活了。你们能不能抓住秋天景物的特点,照样子仿说一段话?
二、仿写
师:秋天同别的季节比,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生:稻子熟了。
生:大雁飞走了。
生:树叶落了,枫叶红了……
师:根据秋天景物的特点,该使用哪些贴切的动词呢?
生:秋天,稻子熟了。可以这样说:秋风吹熟了稻子。
生:秋天,稻子熟了,变成了金黄色,所以也可以说:秋风吹黄了稻子。
课件出示: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秋风吹 了稻子,吹 了大雁,吹 了树叶,吹 了满山的枫叶。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寒风吹 了小草,吹 了小河,吹 了芦花,吹 腊梅。
师:同学们,下面就请你们在横线上填上贴切形象的动词写完后先在学习小组交流一下,互相提提意见。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文中的佳段,能够举一反三地说仿写精彩的文字,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课文。(生齐读。)
[反思]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在中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选择佳段,由引到放,导学生细读仿说,是一个值得提倡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这样趁热打铁,凭借文中精彩的语段,让学生举一反三进行读写训练,有益于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使他们的语言表达日趋规范、生动。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抓住课文中的佳段坚持不懈进行训练,定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同步发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
篇六:第一朵杏花 篇六
一、看拼音写词语yi zhu fan chu yang qi lian chui zhou jing que gu ji zhang wo cheng du zheng zhong da gai gui lv zhan kai xing chong chong qing ke jing yang guang ming mei 二、多音字组词重: zhong( ) chong( )冲: chong( ) chong( )参: can( ) shen( ) cen( ) 三、近义词顷刻间( ) ( ) ( ) 四、填空1、本课讲了我国主要科学家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 ,说明 2、“便走近杏树数了数”、“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爷爷,您又看花啦”等语句,可以看出 。“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可以看出。3、从第三段竺可桢的话中可以体会到他对科学研究的态度是 。
篇七:第一朵杏花 篇七
王晓燕
一。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 一年后)
(二)第一次 (学习第1---5 自然段)
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 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 指导朗读。
4.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 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 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 (学习第6---15自然段)
1. 师述:一年前,孩子对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 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 齐读
4. 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 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WWW.BAIHUAWEN.CN〉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 )地说:“刚才。”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 )地说:“是。”
(2) 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 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 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
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 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 (学习第16自然段)
1. 出示投影片: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 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 指导朗读
5. 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 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板书:精确观察]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 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五。总结迁移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 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六。作业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板书] 第 一 朵 杏 花
竺 精 确 观 察
可
桢 一 丝 不 苟
设计意图:
竺可桢是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又是一位很有建树的教育家。他从小热爱学习,锻炼身体,培养了坚毅、勤奋的好品质。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观测物候,在气象、物候、地理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课文就是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实际上是从把握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整个教学过程 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第一次看杏花,第二次看杏花,以及竺爷爷意味深长的话。通过学生朗读、讨论、评议,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补充资料《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并以此为契机,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城厢镇第一小学 王晓燕
责任编辑:余涛
来自:城厢镇第一小学网站
篇八:第一朵杏花 篇八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理解生字新词,读好长句子。
2、把握文章结构。
3、了解课文的主人公,初步体会人物精神。
4、体会提示语的作用和用法。
一、出示课题,介绍竺可桢
板书课题,读课题。第一朵杏花,是由数量词和名词组成,到底应该重读哪一部分呢?带着问题读课文。(为什么要写?课文的内容?)
二、引导初读课文,解答第一个问题
1.自读课文,寻找答案。
读完课文,学生应该会说,应重读“第一朵”。因为课文写的是竺可桢爷爷为了科学研究用两年时间观察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的事。
2.简介竺可桢。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也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对我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竺可桢一声有着对气象学、气候学和地理学的执着献身精神,率先对台风、季风、气候变迁等进行研究,其中一些成果达到国际水平,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天气预报。
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特别重视调查研究,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71岁那年,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参加南水北调考察队。他最后一次去野外考查时,已是75岁高龄。
竺可桢一生发表科学著作近300篇,晚年写的《物候学》等专著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物候学指什么?(“物候”是指生物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周期性现象:如植物发芽、开花、结果,候鸟迁徙,某些动物冬眠等。
三、引导二读课文, 扫清阅读障碍
1.这篇课文就讲了竺可桢爷爷研究物候的一个小故事。请同学们听读课文,要求:
轻声跟着读,圈出生字新词,注意读音。
2.交流:
(1)画出了哪些字词,为什么:
着重指导:皱(zhòu),翘舌音,读准后再扩词;盛:多音字。
曾(céng),平舌音。顷刻,顷读第三声,指极短的时间。(讲到这个词顺便指导读好这句长句。这句话中,还有一个多音字呢,能把它找出来吗?兴冲冲的兴也是多音字。)
郑重指严肃认真。估计:大概的推测。推断:推测判断。
四、三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过渡:刚才我们听了课文朗读,找出了生字词,并初步知道课文讲了什么事,接着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根据时间顺序,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写一写每一部分说了什么?
第一段:(1-5)竺可桢爷爷问孩子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孩子回答不上来。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正是通过常年准确、细致的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五、四读课文,品读人物对话
1.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竺可桢爷爷为了研究物候,连续两年看杏花,并与小男孩进行了两次对话,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次看杏花的情况。
出示竺可桢看杏花的句子。指导读好这句话。
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
指名读,指导,齐读。
思考:竺爷爷看杏花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阳光明媚,红杏出墙,一派烂漫春色,一般人可能会驻足欣赏,沉浸在美好的春光里。可是竺可桢爷爷却不是简单地流连春景,而是“走近”“数了数”并发现这四朵杏花是不同程度地绽开,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他是研究物候的,他关心的是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可是错过了时机,只好询问孩子。从而可以看出,竺可桢爷爷是多么留心周围植物的变化,他的观察又是多么细致呀,错过了第一朵杏花开放又不无遗憾。)
2.比较对话,体会提示语的作用。
出示:
孩子天真地说:“爷爷,你又看花啦?”
竺爷爷习惯地说:“是啊,杏花开了。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孩子说:“哪天?今天开的。”
竺爷爷说:“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
请你读读这段话与课文原文,比较一下,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预设:1、提示语的位置不同。课文中有的在前,有的在后,有的在中间,而出示的全在前面。
2、孩子天真地说只写到了神态,而书上是“他仰起脸天真地问道”,还写到了动作。
教师点评:人物可以同时带着神态和动作说话,这样的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丰满。
3、出示的每一句都用到说,而书上不是这样的。(书上表示说的词有哪些呢?去找一找。有“问、补充、回答、告诉”还可以到第二段对话中去找找,还有“喊、道、叫”)相机板书这些表示说的词
教师板书:(动作+神态)提示语+对话(提示语可以既有动作也有神态,也可以只有动作或者只有神态,应该根据对话的具体情况来定)
根据这种公式,我们可以变换出很多种对话的形式,从而使文章的表达活泼而丰富。同学们,你们能变化出几种公式来?
预设:提示语在中间,提示语在后面等……
3.孩子牢牢记住了竺爷爷的嘱咐,一年过去了,他终于看到第一朵杏花开放了,多么激动,多么兴奋!出示:
“竺爷爷!竺爷爷!”
“什么事情啊?”
“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能为这段对话加上丰富的提示语吗?提供一些词语:奇怪、高兴、激动、肯定、自豪、半信半疑……
交流。(预设:孩子用手指着院墙外,高兴地说;竺爷爷激动地问;孩子脱口而出;竺爷爷伸出一根手指头,认真地问;孩子用力的点点头,回答道……)教师相机把好的答案写上去。分角色朗读写好提示语的这段话。
六、总结,整体朗读课文,消化课堂学习
两年过去了,竺可桢终于观察到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他曾不止一次这样说过:引读最后一小节。
课文讲的是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为什么不直接用竺可桢的故事为题,而用第一朵杏花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明天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篇九:第一朵杏花 篇九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3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两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相机出示:竺可桢、绽开)
2、读“竺、桢、绽”3个字,能读准字音。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第一朵杏花。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
出示要求:
①轻声自读课文2遍。
②读准生字的音。
③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⑴院墙 一株 泛出 程度 顷刻 郑重 大概 估计
规律
⑵指导读长句子。
出示第1自然段第二句,第5段第三句,第16段第二句。
⑶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指导分段。
出示提示:
⑴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如何分成两段?
⑵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四、分段,说段意。
第一段(1-5):竺爷爷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是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爷爷通过长期精确观察,掌握邮气候变化规律。
五、指导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一朵杏花》(齐读课题)
二、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1、春天到了,杏花迎着春风开放了,开得可多可美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地将课文浏览一遍。完成这样一道练习。
出示:
课文中哪几个小节具体描写了杏花的样子。
请用画出描写杏花的句子。
2、课文把杏花描写得很美,哪几个小节具体描写了杏花的样子呢?请你读一读。
3、《第一朵杏花》这个故事前后写了两年的春天第一年是从第一段写到哪儿?做个记号。
4、第一年春天竺可桢爷爷面对那么多杏花和第二年春天面对着第一朵盛开的杏花,他的心情是不是一样的呢?情感不同说明什么呢?
4、提问:竺可桢爷爷最关心的是什么。
5、竺爷爷关心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不仅从他情感上可以体会出来还可以从他说的话中体会得到?哪些话呢?(板书:“我是问第一朵杏花是哪天开的。”)
三、学习1-5小节。
1、指名读第一部分。(简单评价)
2、出示第一段。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
⑴这里把杏花写得这么美,你想怎么读呢?谁来试试看。
⑵指名读。
⑶看来,你读书是很有办法的,你是怎样读好这几句话的呢?(向同学推广经验)
⑷还有谁愿意读的。
⑸听了他们这样读书,其他同学又是怎样读好这段话的。
⑹同学们在读书时有没有注意这两个词,圈一圈。
⑺点一下“泛出”“绽开”这两个词。
⑻齐读第一小节。
3、学习2-5小节。
⑴过渡:杏花开得这么美,可是竺可桢爷爷关心的却是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
课文的2-5小节写的是人物的对话,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人物的语气,表情,动作等。
⑵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
⑶指名读。
学生评价(就某一句读得怎么样,谈自己的看法)
⑷小结:读人物的对话时,要注意用提示语来体会读书的感情。
⑸出示第3小节。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
a、这一句谁来读。
b、这里不仅写出竺爷爷说的什么还写出了他是怎么说的,以及他说话时的动作。
c、为什么说是“习惯地问”。
⑹现在谁能连起来将2-5小节读好的?
四、学习6-15小节。
1、过渡:时间过得很快,转眼第二年春天又到了,课文的第6小节将春天写得特别美,你能将春天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2、指名读,齐读。
3、课文的7-15小节,写的是小孩发现第一朵杏花开了,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竺爷爷,这里也有许多人物的对话。
⑴与2-5节的对话对比有什么不同?
⑵没有提示语,但我们能体会是谁说的,怎么说的吗?
⑶小组讨论读。
⑷指名读。
⑸评价:这样读可不可以,你们小组是怎么读的?还有哪个小组愿意读的?
⑹小结:同学们课文的2-5小节写人物对话时,加了提示语,而这里却没有加,是因为作者知道我们大家能够体会得到,这样写很简洁,但由于我们是四年级的学生,写作文时应尽量学着运用提示语。
4、述:当竺爷爷听到第一朵杏花开了,心中可高兴了,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
出示:
第15小节。
⑴谁能把竺爷爷当时的兴奋劲儿读出来的?
⑵圈出“立即”“兴冲冲”“快步”
⑶这一节同样写杏花开了,作者改用了哪一个词语呢?为什么用“捧出”啊? ⑷整个这一段,你能读好吗?
比赛读。
五、整体回瞻课文。
大家读到这儿有没有想过,竺可桢爷爷看到第一朵杏花开了这么兴奋是为什么啊?
(课后大家可以带着这个问题,再阅读阅读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略讲第16小节。
1、汇报查找资料。
2、自由读课文。
出示:竺可桢爷爷搞科学研究,需要的是( )时间,从来不用( )、( )这些字眼,也不用( )和( )代替观察。
⑴学生轻读课文两遍。
⑵在字中圈出答案,指名回答。
⑶指导理解“精确”。
3、小结:学习本课,你觉得竺可桢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二、练习。
篇十: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一朵杏花》教案 篇十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竺可桢的生平及清明节和气象方面的有关知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揭课导入:(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可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2.问:你知道每年第一朵美丽的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 (通过学生的预习回答)
3.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竺可桢爷爷是用什么办法得知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的!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绽开、“吹皱”教师可以问:“什么东西可以绽开呀?”
“吹皱”找出文中的句子来理解,想象这美丽的景色。
如:“习惯”、“顷刻间”、“需要”、“搞研究”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
如:“估计”、“推断”、“规律”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从哪看出来的?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A:我明白了竺可桢爷爷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请学生读1——5自然段,并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你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吗?”(前后两个同学互相读)
重点指导读第3自然段,体会这些词句的作用。(“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B:我明白了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请学生读6——15自然段)
问:“当时他们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出来吗?”(学生自由试读)
在读的时候让学生自由读,想想每一句是谁说的?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并帮它加个提示语。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一填。
如1:“爷爷,您又看花来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什么事情啊?“竺爷爷( )。
“竺爷爷,杏花开啦!”( )。
如2: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 )地说:“刚才。”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 )地说:“是。”
如3:孩子边跑边叫喊,急切的语气中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问:“什么事情呀?”
孩子( )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问:“什么时候?”
孩子( ):“刚才。”
竺爷爷( )问:“是第一朵吗?”
孩子( ):“是。”
讨论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填提示语读出语气,指导朗读。从中学生明白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师:引导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有可能问:“竺爷爷为什么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呀?”(让学生读一读15自然段,读后说说自己的看法)
C:我明白了竺爷爷对待科学研究很认真,从来不使用“大概”和“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师:那大家怎样理解这句话呢?你能用一个成语说说他这个人吗?(一丝不苟、专心致志……)
师:竺可桢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这样么得来的。
4.整体回顾全文。
第二课时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识字: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要求学生尽量自学,识记。
读准“撒、鳞、嵌、略”几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 “勾”。“雁”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说一说从竺可桢爷爷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2.教师还可以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3.鼓励学生交流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节课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
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很快进入文章的学习中。
通过多种形式理解文中的词语,既形象生动,学生们欢迎;又无形中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与渔”。
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运用文本提供的素材进行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表达的欲望,这也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好时机。另外,在教师精彩的引导下,鼓励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这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好手段很方法。尤其是教师设计的加提示语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锻炼了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这也是提高写作的一个有利时机。
让学生用一个成语对竺可桢爷爷进行评价,这也是考察学生理解课文的最好形式。
拓展设计,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鼓励他们随时随地有搜集的欲望和习惯,这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上一篇:生物教学反思(精选9篇)
下一篇:中班下学期班级计划(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