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范文网的小编为您带来的《秋思》教学设计(优秀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篇一:《秋思》教学设计 篇一
《秋思》教学反思
《秋思》是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二首。这三首诗都是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诗歌。通过前一首诗《泊船瓜洲》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理解诗句意思,体味诗中感情的方法,因此在进行这首诗的学习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的形式,依靠自己的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想象诗境,体味诗情之上。
一、品读
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的意思。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二、想象
学生自读,解疑后,我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作者客居洛阳城,见到了秋风,就是见到了什么?学生由一“秋”字,联想到萧瑟的秋天来了。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秋天来了,作者见到了秋风,还见到了什么”?学生脑海中储存的关于秋天的意象纷纷涌现出来。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树上的叶子有的变黄了,有的变红了。秋风一吹,树叶一片一片的落下来。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白花谢了。还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燕子飞到南方去了,大雁也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南南方去。这时,我进行小结:是啊,秋风使秋叶纷飞,落红满地;秋风带来了凄凉和寂寞,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时,他想写一封家书给家乡的亲人。他会给哪些人写信,写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诗人,你就把你写给亲人的信,给大家念一念吧!当学生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的时候,此时我说:诗人饱蘸深情写好家书,封好后又做了件什么事?诗人为什么又拆开信封?拆开信封后他会做些什么?想象一下,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故事。
课后孩子们改写的《秋思》都比较成功。
《秋思》教学反思
正思:
1、课前注重到学生中去了解学情。每一堂课在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的同时,我都要提前、深入“基层”去了解学情。问问他们明白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这堂课也是一样。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可以及时再次修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已经弄懂了的就不说,节约教学时间;需要说的重点讲,集中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学生的学情是我教学生长的土壤。
2、课中遵循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根据学情来定教,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在整体感知时,我先问孩子“你们读懂了些什么?”,在他们的发言中很多问题就已经自行解决了。然后我又问“那你们还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呢?”,继而通过梳理小结学生提出的问题来开始我接下来的教学思路与方向。
3、从整体入手,围绕诗题解读文本。在学生解释诗题后,我在“思”字下做一标记,问:“围绕这个字你有什么想问的?”,通过学生的一一回答,我们梳理出三大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思什么?为何思?如何思?这既是问题也是古诗的脉络,捋清了“教与学”的思路。
4、体现高年段古诗教学特点,注重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围绕“思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去默读古诗再次思考“意万重”的丰富内涵。并在小组交流讨论。通过反馈学生说出了很多动人的场景和内容。有对年迈母亲的担忧与思念,有对弟妹的询问,有对家乡一草一木询问,有对亲人的节日问候,还有对家人说的宽慰的话语……
5、注重“走个来回”,从语言文字中来再到语言文字中去。不仅学习、积累、感悟诗句,更积累学习诗人的写作及表达方法。本诗曾被王安石评价为:“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与岑参的《逢入京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不断品读感悟的过程中学生已经逐步感受到诗的动人之处就在于抓住一个看似平常的动作“又开封”,将自己那“意万重”,“说不尽”的心理烘托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时我通过一个简单的对比读之后,进行小结带领学生体会那种“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神来之笔,是对其独到写作方法的一种体会与学习。
反思:
1、读中指导欠缺,诗句诵读在感悟这一层面没有到位。诵读的韵味没能淋漓尽致体现出来。
2、对学生的生成没有及时利用,趁热打铁,引导感悟中读,读中再感悟。在学生一个个起来反馈自己所感受,想象“意万重”的内容时,我没有及时让他们一一读出在每一次思念,每一份思绪时的心情。试想当孩子站起来说出自己独特感受后,相机马上让他们读出感受那不就是不断与作者的内心对话吗,不就是一次次让我们聆听张籍的万重思绪吗?这样个性化的想与个性化的读就结合起来了,起到了一个深刻理解与升华的作用。
3、学生的情感体会仍然不够深,从读中可以感觉得到。这也说明与文本的对话还有点“浮”,也许还只是在与文字对话,还没有真正做到与作者的内心去对话。进入到他的精神世界里。老师的引导与示范作用不明显。
4、板书设计及演示存在问题。一个是书写功底还不够,没能把文字本身的美感表现出来。另外一个就是板书安排有些凌乱和随意。这也是一个老师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从容的反映。
5、在面对“启而不发”的局面时,仍然不够娴熟、老练。语言过快,过碎。需要沉积下去继续打磨。
在进行本次古诗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受到了很多同事、领导的帮助与指导。你们的展示,你们的建议,你们语重心长又一语中的的评价都让我受益匪浅。在这里请允许我感谢在我前面执教的五位优秀老师的启迪。我们虽然上的课型不一样,但是却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借鉴的地方。还要感谢我们五年级语文组的同伴们,在你我那一次次,一句句随意但真诚的交流中,给了我不少的灵感。更要感谢万校长、宗主任、钱主任、朱校长您们对我的帮助、指导。您的不吝赐教让我能够站得更高,无论是看文本,还是看自己都能够有更新更深入的理解与反思,谢谢!
《秋思》教学反思
“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整首古诗,侧重情景描写,看似简单,实则情在言外。每个环境、每个动作都透露出诗人的凄楚,惶恐与思念。
在教学这篇诗文时,首先,我介绍了张籍其人。然后让学生读诗文,初步感知它,独立理解诗文。但是,很明显,学生对于古诗文中的字义的积累相当的匮乏。理解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不能够进行字义与意境的转化。如:第一句“洛阳城里见秋风”学生将之理解为:在洛阳城里看见了秋风。学生根本没有在意我在开始的时候给学生介绍的张籍的基本资料: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已经远离故乡,漂泊异乡,浪迹天涯。因此学生不能进行角色植入进入那时那景,更不能体会那时心情,无法感知 “见秋风”下的孤单凄楚。由此可见,在对学生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字义的讲解,同时严格要求学生积累古诗文字义;其次,加强学生对资料感知、运用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对诗文意境的体会时,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引导学生对诗文意境的体验。尽管大费口舌,却收效甚微。忽略了学生年龄,生活经验。造成这次课堂教学的一大失误,偏离了方向。正是因为学生的年龄,生活环境,使得学生无法感知诗人当时那种细微的情感体验。在之后,学生想象诗人家书内容,学生更是头脑发懵,眼神里透露出的是一片茫然。诗人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之后,诗人到底会写些什么?在这里,必须得有学生的角色代入。而学生极少有类似的情感体验,学生想象的内容也仅仅是干瘪的空话。无新鲜之感。此处教学:一、教师引导不到位,教学功底不够,汗颜!二、过高的估计学生的能力,应该记住: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却不能盲目的高估学生的能力。在课后的练习中有一个练习:想象《秋思》中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练习,可以弥补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体会。迫使学生角色代入,体验诗人情感。教师应该重视到这个练习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诗词时,我们应该要求学生体会而不是体验诗人情感,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制造各种条件,充分引导学生尽可能的“体验”到诗人情感。诗文教学,不是简简单单的理解就能完成任务的。
篇二:《秋思》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
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重点: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
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设计理念: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思乡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愫,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情怀。见秋而生乡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变的题材,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正是这种题材的一首古诗。诗人因“见秋风”而“作家书”再“寄家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诗的字面意思,学生借助插图、工具书等能够理解,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等原因,要真正走进诗人内心,真切体会那无法排解的思乡情却很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本课设计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措施:一、以优美的语言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萧瑟的秋景中,渲染情绪,为古诗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二、以诗解诗,以诗悟诗。通过张继的一首《秋思》带动一组悲秋思乡的古诗学习,意在以意思意境相近的古诗帮助学生生对古诗的理解感悟,同时达到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丰厚学生经典文化底蕴的目的。三、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设计一个个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感悟,悟后读情,让思乡情在一次次朗读中深入学生心中。四、补充资料,辅助理解。补充一些写作的背景资料有利于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更好地体会古诗情感。
教学过程:
一、见秋生情,读题定调。
1、读“秋”想画面
板书“秋”字生读;读着“秋”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
2、古人眼中的秋天
在我们眼中,秋天带给我们的丰收的喜悦,但是在有一些古代文人的眼中,却似乎很少有这份喜悦,现在让我们透过古诗去看看古代文人眼中的秋天吧!
出示一串写秋的诗句: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海上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生读。
问:这些诗人眼中的秋天是怎样一幅景象?(生答)
萧瑟的秋风,枯败的草木,飘飞的落叶……构成的一幅秋景图给你怎样的感觉?
这萧条肃杀的秋景勾起一多少游子的思乡情怀啊!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走进张籍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一个游子那颗思家念亲的心。
3、补充课题,引导读题,读出浓浓的、悠长的味道。
二、读通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把古诗读3遍,前两遍争取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把字音读准。第三遍争取读出诗的节奏感,韵律感。
2、展示读
指名读古诗,评价是否读出了节奏和韵律。
3、师生合作复沓读。
4、古诗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我们现在说的白话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把这首古诗翻译成白话?(指名说说意思)
5、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品味秋韵,感秋愁
是什么让张籍产生了思乡的情怀?(见秋风)
秋风是见得着的吗?
那么诗人见到了什么?(漫天飞舞的落叶、瑟瑟摇摆的枯木、风吹落叶遍地翻滚……)
洛阳城里,落叶在秋风中漫天飞舞,打着旋儿,零落遍地;路边的败草在风中瑟瑟摇摆;天上大雁南归而去。张籍呀张籍,站在凉意渐浓的秋风中,你的心中涌起的是怎样的思绪呀?(指名说说)
这是怎样的一种愁绪呀!让我们走进另一位诗人马致远的秋思,去品味那一份别样的愁绪。
出示马致远的《秋思》,师读生想画面。
听着听着,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你的内心有种怎样的感受?为什么?马致远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萧条的秋景,瘦弱的老马,浪迹天涯孤独的游子,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请你用朗读把这一份别样的忧愁表达出来吧!(自由读,指名读,)
离愁渐远渐无穷,逢秋向晚肠寸断,寸寸都是游子愁。你看(生齐读马致远的《秋思》)
2、读写结合,悟深意
你若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做什么?
张籍面对此情此景又做了什么呢?我来问问诗人。
看着学生,问:秋风乍起,你——生答:欲作家书意万重。(2—3人)
你想要家书中说些什么呢?快拿起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在家书中尽情倾述吧!
指名说说家书的内容。
情境导读:
这也想说那也想问,想说的话太多太多,这就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心中的牵挂太多太多,千言万语,千头万绪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一封家书承载了游子几多思念几多牵挂,这实在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3、说不尽,又开封
我是送信的使者,信给了我你就放心吧,我一定会尽快把信交到你的家人手中。什么?你要我把信给回你?这是为什么?(生用自己的话回答再用诗句回答)
古代的通讯不像现在这么便捷,客居他乡的游子与家人联系的方式就是写信,而这承载着悠悠思乡情的家书不知要经过几多辗转,几多时日才能到达家人的手中。那么,家书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重呢?
出示诗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生读,你读懂了什么?现在你还觉得家书只是几张薄薄的纸吗?那是什么?
情境导读:
这悠悠的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全靠这家书一封来传递,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那悠悠的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怎是一封家书所能道尽的呀!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说不尽的是什么?轻轻一开开出的又是什么?
这首诗,抓住写信寄信这么一件小事却表达出一个游子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情,在表达方法上可谓高明。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张籍的诗。
出示诗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四、想像画面,拓展升华
1、《秋思》寥寥数字,却字字饱含一个游子对家乡对亲人浓浓的思念,让我们再一次用心品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像画面,去体味那份游子情怀。
师生合作读,然后说画面。
2、读着古诗你心中产生的什么疑问?
张籍为何思家不归家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资料,也许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读 、说再次引读全诗:或许是公务繁忙,或许是生活困顿,张籍思乡却不能归,一年将尽,秋风乍起,他情不自禁地吟道——生读全诗
又一年过去了,秋风又起,他不由再次吟诵起——生读全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诗人离开家乡已是十年,家乡已多年未亲近,可是对家乡的思念却越来越浓郁,而这思乡情中或许带着丝丝无奈。因此每当秋风吹过,他都要深情地吟诵起——生读全诗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人类共同的情怀。自古以来有多少游子抒发过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出示古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袁枚)
家在梦中何日至,春生江上使人愁。 (卢纶)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刘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生读积累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它古诗。
2、继续积累其他表达思乡情怀的诗句,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3、发挥想象,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
篇三:《秋思》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习生词,能有感情地呤诵诗句。
2、通过多种途径,感知诗句的大意,并能讲述诗句的大意。
3、通过想像画面,感悟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有感情地呤诵诗句。
2、通过想像画面,感悟诗人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的感情。
教学难点:
3、通过想像画面,感悟诗人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的感情。
课前准备:
课文的教学插图,古诗的配乐,搜集拓展的思乡古诗。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回顾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思乡的诗句?
2、揭题,板书题目。
3、释题。
二、初读古诗,理解大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反馈。(特别是“重”。)
2、自由读古诗,把诗句读通顺→点名读、齐读以作反馈。
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出节奏→点名读以作反馈。
4、教师范读,学生读,强化知识。
5、引导学生回顾以往读懂古诗的方法,进行诗意的理解。(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长汇报学习结果。)
三、展开想像,品读诗情。
四、整体感受,领悟诗情。
配乐读诗,边读边感受诗情。
五、拓展。
学生交流各自搜集的古诗,师作补充。
篇四:《秋思》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的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感情的。
教学重难点:
1、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2、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感情的。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一、导入
1、齐读单元导语。
2、释题。泊:停船
3、知诗人:王安石,北宋诗人,祖籍江西临川县,因父亲在江苏南京担任官职,后死于南京,因此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据说这首诗是诗人从南京赶往北京做官上任的途中写的。
4、读题。
二、学习古诗
1、齐读古诗
2、生根据注释理解整首诗的大意。
3、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理解诗句:京口到瓜洲只有一江之隔,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体会诗情:
人在途中,心系家乡
我从故乡南京出发去北京,途中将船停靠瓜洲,看见江苏的镇江到瓜洲只有一水只隔,镇江离我的家乡南京只隔着几座山而已。
(1)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出门主要靠的是?走习惯了,“一水之间”“重山之隔”已经算是很近了,虽然我现在离家只有“一水之间”“重山之隔”,但是我是在赶路啊,在慢慢地远离家乡啊。(板书:人在途中,心系家乡)这种还没走远就想回家的心情是(后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天过去了,又有再来的时候,你瞧,他把江南大地吹绿了,那么团圆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照我回家乡。)
(2)朗读体味情感
这种还没走远就想回家的心情,你有吗?送进去读!
心在家乡,人却离家越来越远,这是一种南辕北辙的矛盾。你边读边体会!
就把这种想重返家乡的感情寄托给象征着团圆的明月吧!你读吧!
三、背诵并默写。
第二课时《秋思》
一、复习导入
1、背诵《驳船瓜洲》。
2、北宋王安石在《驳船瓜洲》中倾诉了自己还未远离他乡,就盼望着回家之时,于是他把自己的这中感情寄托在象征着团圆的明月身上。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首关于思乡的诗,诗人又是看到什么想起自己的故乡呢?
3、读课题,释题,知诗人。
二、学习古诗
1、齐读古诗,学习生字“洛”。
2、看注释,知诗句的内容。
3、男、女生分别齐读全诗。
三、体会诗情
1、学生试着翻译诗前两句。
2、体会“见”:请你闭上眼睛想想作者眼里的秋风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3、“意万重”:此时他最想最想对亲人说什么。
4、齐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5、捎信的人临出发前,你干嘛又把信拆开来呀!
四、朗读体味诗情
1、秋风乍起之时,你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指名读!
2、秋风乍起,年关已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说不完,写不尽。男同学读!
3、思乡的季节里,担心捎回故乡的思念有遗漏,赶紧把信拆开来看看。齐读!
五、背诵并默写
第三课时《长相思》
一、导入
1、如果说王安石的乡愁是融欲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萧杀的秋风引起,那么身在边关的战士呢,他们的乡愁是由什么勾起的,让我们读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齐读诗题,释题。知诗人:纳兰性德“清代第一词人”。
二、明大意
1、自读古诗,学习“榆、畔、帐”。
2、看注,明大意。
3、再读古诗。
三、悟诗情
1、旅途的艰辛: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行军旅程你体会到了什么?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身向榆关那畔行,要面临什么?夜深千帐灯,说明了什么,你体会到什么?
2、朗读体会。
3、长相思:夜的静谧更加显出了风雪的声音聒耳,睡梦被无情的打断,漫漫长夜,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读题!北方的风雪勾起了边关战士的乡愁,他们会想起什么?家乡的温暖、安静、祥和。舍小家为大家,社会动荡,战争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读题!长相思,相思长!齐读全诗!
4、朗读体会。
四、朗读体会诗情
篇五:《秋思》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对元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秋的意境及诗画相通原理。3.让学生感受美感知美。
重点:1.元曲四大家。2.小令的主题意境。3.诗画相通原理。
难点:1.课文意境把握。2.游子心情的感受。
教学方法:教师课堂讲授比较教学
一﹑导入:同学们好!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作一个小小的练习--造句。请从黑板上的词语中任选三个造句,要求造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现在开始练习,时间2分钟。流水老树人家枯藤小桥昏鸦例句:一只昏鸦趴在缠有枯藤的老树上。
二﹑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天静沙。秋思》,展开你们联想的翅膀欣赏课文,注意体会文中所描写的景物,要进入意境之中。请同学在欣赏课文的时候把刚才造的句子同课文的1.2句进行比较,感受他们之间的差别。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文章是在写些什么?写得怎么样?请同学回答。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为了进一步的了解读者,感知课文的美,下面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分析。
三﹑破题:[越调]是曲调,是给给全文定一个调,就像现代音乐中的E调F调等。我国古代以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为七声记录音乐,相当于1234567其中以任何一声为主均构成一种调式,以宫为主的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则为调统称宫调“天静沙。秋思”中“天静沙”是曲牌名。同宋词中的词牌名一样,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乐谱。“秋思”是题目,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歌曲名。这样题目就有乐调。乐谱。歌曲名就是一首完整的曲子,就可以歌唱了。
在中国古代文人心理,大部分人认为秋天具有萧凉。肃杀之感,往往与悲。与愁相联系。屈原弟子宋玉说悲哉,秋之为气也第一个道出秋的蕴含,宋玉被称为“悲秋之祖”。课文以秋思为题刚好揭示出文章的主旨:悲秋。通过一幅副秋郊夕阳图,准确而凄婉的刻画出游子漂泊﹑孤寂的心境。一个思道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题目紧扣主题,是对课文的高度概括。这一点是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应学习的。三﹑作者概况:本首小令是马致远小令中最著名的一支,作者马致远是何许人也?请听分解: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大都人,与关汉卿(窦娥冤)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合称“元曲四大家”。简称“关白马郑”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15种,仅存6种,以《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最为出名。马致远有尤擅长散曲,堪称散曲第一,有文场曲状元之称。今存小令115支。
四﹑课文解析:
大家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本篇课文就是元曲中的一种称为小令。杂剧元曲小令(只有一支曲子)散曲套数
(一)分析课文: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点名季节(时间)--深秋。枯藤老树把人一下子推进秋天的悲凉之中,紧扣主题--悲秋。枯老进一步突出深秋的肃杀,“昏鸦”是指黄昏归巢的乌鸦。但我我个人认为“昏”字用的最好,可堪称点睛之笔。乌鸦是有生命之物具有动感,昏字一出使其顿失活力,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动不动﹑毫无生气的昏鸦而已,与秋的意境想吻合。同时还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给同学们的第一感觉是什么?(请人回答)对,就是--美。潺潺的流水上横卧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小桥,还有一户人家,这些画面具有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这难道还不美吗?可是为什么作者第一句要写悲境而第二句要写美境?其实作者写美的目的在于以乐写悲,美--悲。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以乐写悲的请往下看。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突出了游子的唯一交通工具--马,而且是一匹瘦马。当一个游子出门在外,他和他的朋友兼交通工具的行走的古道上,在四周枯藤老树的环境下,看到第二句中的小桥流水人家他内心在想些什么?请同学们揣测一下他的内心活动!(然后叫人回答)。我想他会想他的故乡﹑他的家﹑家中的父母﹑妻儿。还有在思考他的前程,他对未来的渴望。在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为什么文中用瘦马而不用老马?请人回答。答案:老马并不一定瘦,但瘦马却一定能够显现出马的病态﹑老态,从侧面表现文中游的悲惨!第四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游子。夕阳西下点名具体的时间,傍晚﹑黑夜即将来临。哪个可怜的游子抬头望了望半空中的夕阳,身影拖的很长很长,眼看就要天黑,自己还不知在那里过夜,惟有无赖的叹息!看见小桥﹑流水﹑人家我想他的心里可能会升起嫉妒与希望,说不定还会到那户人家借宿一晚。
(二)总结:整首小令语言纯朴﹑清新﹑自然而有包含深情。运用了中国诗画相通原理进行作诗。前三句用九个并列实词,把九种不同的景物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三)独特的魅力:同学们这首小令写的非常好,为什么好?好在那里?请看它的艺术特色:
1、在于它对秋景的描绘。前三句全由名词铺成,十八字九个词。列出了九种景物,集中展现了秋的特色,描画了一幅简洁明快的秋景图。这种写法只有唐代诗人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才能与之媲美。2.移情于物情景交融。作者不是孤立呆板的写景,而是把人的感受心情融入景色之中。作者所罗列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中枯老昏古西瘦所的修饰的都是文中断肠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感,是断肠人的情绪移入景物之中的产物,使景语也是情语写景也就暗喻了情在其中,做到情景交融。3.时空关系处理的巧妙。就空间来说:那充满人物感受的景不是断肠人故乡的景,而是天涯的景。就时间来说:那是夕阳西下,游人思归的时候,而不是早起出发的时候。正是这种时空关系的处理使整首曲子笼罩在一幅悲凉寂寞的气氛之中,再加上与景物描写相结合,便产生出特殊的艺术感染力,达到非一般作品所能达到的艺术效果。4.与白朴的《秋》相比较:很明显,《秋》侧重于秋景本身的描绘,缺乏思的成分,而马致远这首《秋思》,则紧紧扣住了思"作文章,通过断肠人漂泊天涯的所见所感,画出了一幅苍茫萧瑟悲凉的秋思图,这就比单一的秋景图更具有艺术感染力。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种原因(当然还会有其他原因),它才被推为秋思之祖,被誉为元代散曲中的绝唱。艺术特色:1.语言音节和谐,具有自然柔和之美。2.用词淳朴,练字独到。如:枯老昏瘦断肠人等3.诗中有画,画面色彩鲜明且动静结合。如:流水--枯藤老树4.真情含蓄,自然流露,憾人肺腑。五﹑课后作业:1.改写课文--春。夏。秋。冬均可2.画一幅课文意境图(秋景图)3.背诵课文
[越调]天静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昏鸦:黄昏时回巢的乌鸦古道:古老荒凉的路断肠人:极度悲伤的人天涯:天边,指极远的地方。《秋》--白朴孤存落日惨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注:请同学们注注意两首小令的区别差异
篇六:《秋思》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设计理念】
秋风起,黄叶黄,乡思深,愁满怀。“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已经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断的命题。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本课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两重” : 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即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景写话、对比阅读等策略丰盈诗歌意象,立足“诗言”,理解诗意,体悟诗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的内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秋”的演变的过程:
甲骨文、小篆、隶书,推荐学生读《汉字字源学》。
2、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那么,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秋思》。
3、指导读题:
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
4、理解题意。
二、初读知意
1、自由读诗:
按照平时读课文的要求把诗读正确、通顺,注意停顿。
2、检查正音:
特别注意读准“意万重(chóng)”。
3、齐读:
读出古诗的节奏。
4、再读一读:
试着联系注释等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过渡: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
三、入境悟情
1、乡愁生于秋风里:
⑴ 指读:
洛阳城里见秋风
⑵ 探究“见”字:
① 秋风看不见,或许那是一个早晨,也或许那是一个傍晚,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
生叙述(大都叙述的是看到的景),师提醒,除了看见景外,还会看到什么?
② 孩子们,诗人伫立在瑟瑟秋风里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是什么?
③ 相机阅读诗人所写的部分关于家乡、亲人的诗句:
夜月红柑树,求凤白藕花——《送从弟戴玄往苏州》
骨肉待我欢,邻人望我荣——《南归》
④ 读着这些诗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兄弟之义、邻里之情、骨肉之亲。
⑤ 可是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红柑树、白藕花,他看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他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____,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⑥ 体会“见”的意蕴。
⑦ 补充阅读张籍的资料。
⑧ 这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啊,这是怎么样的一种见啊?
(悲伤的见;无奈的见;凄凉的见……)
2、乡思寄寓家书中:
⑴ 秋风瑟瑟,乡思绞碎了诗人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结,他想写一封家书,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请你再细细读后面的几句诗,用笔在边上写写你的体会。
⑵ 重点交流之一:
“意万重”。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 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⑶ 引导学生重点交流:“又开封”。
3、乡心仍在寂寞处:
⑴ 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尽管带走了家书,但留在诗人张籍心里的还是孤独与寂寞。
⑵ 回读《秋思》。
四、对比阅读
1、呈现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自读思考:
从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从哪儿可以看出秋带给诗人的是快乐?
3、比较阅读。
五、积累延伸
1、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收集与“秋”相关的古诗,办一次“秋”的诗会。
篇七:《秋思》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教学过程:
一、见秋生情,读题定调。
1、读“秋”想画面
板书“秋”字生读;读着“秋”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
2、古人眼中的秋天
在我们眼中,秋天带给我们的丰收的喜悦,但是在有一些古代文人的眼中,却似乎很少有这份喜悦,现在让我们透过古诗去看看古代文人眼中的秋天吧!
出示诗句,生读。
问:这些诗人眼中的秋天是怎样一幅景象?(生答)
萧瑟的秋风,枯败的草木,飘飞的落叶……构成了一幅多么荒凉肃杀的景象。这萧条肃杀的秋景勾起一多少游子的思乡情怀啊!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走进张籍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一个游子那颗思家念亲的心。
3、补充课题,引导读题,读出浓浓的、悠长的味道。
二、读通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把古诗读3遍,前两遍争取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把字音读准。第三遍争取读出诗的节奏感,韵律感。
2、展示读
指名读古诗,评价是否读出了节奏和韵律。
3、师生合作读。
4、古诗的语言具有有度的概括性,和我们现在说的白话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把这首古诗翻译成白话?(指名说说意思)
5、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品味秋韵,感秋愁
是什么让张籍产生了思乡的情怀?(见秋风)
秋风是见得着的吗?
那么诗人见到了什么?(漫天飞舞的落叶、瑟瑟摇摆的枯木、风吹落叶遍地翻滚……)
洛阳城里,落叶在秋风中漫天飞舞,打着旋儿,零落遍地;路边的败草在风中瑟瑟摇摆;天上大雁南归而去。张籍呀张籍,站在凉意渐浓的秋风中,你的心中涌起的是怎样的思绪呀?(指名说说)
这是怎样的一种愁绪呀!让我们走进另一位诗人马致远的秋思,去品味那一份别样的愁绪。
出示马致远的《秋思》,师读生想画面。
听着听着,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你的内心有种怎样的感受?为什么?马致远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萧条的秋景,瘦弱的老马,浪迹天涯孤独的游子,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请你用朗读把这一份别样的忧愁表达出来吧!(自由读,指名读,)
离愁渐远渐无穷,逢秋向晚肠寸断,寸寸都是游子愁。你看(生齐读)
2、读写结合,悟深意
你若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做什么?
张籍面对此情此景又做了www范文网..范文网cn什么呢?我来问问诗人。
看着学生,问:秋风乍起,你——生答:欲作家书意万重。(2—3人)
你想要家书中说些什么呢?快拿起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在家书中尽情倾述吧!
指名说说家书的内容。
情境导读:
这也想说那也想问,想说的话太多太多,这就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心中的牵挂太多太多,千言万语,千头万绪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真是——
一封家书承载了游子几多思念几多牵挂,这实在是——
3、说不尽,又开封
我是送信的使者,信给了我你就放心吧,我一定会尽快把信交到你的家人手中。什么?你要我把信给回你?这是为什么?(生用自己的话回答再用诗句回答)
古代的通讯不像现在这么便捷,客居他乡的游子与家人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写信,而这承载着悠悠思乡情的家书不知要经过几多辗转,几多时日才能到达家人的手中。那么,家书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重呢?
出示诗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生读,你读懂了什么?现在你还觉得家书只是几张薄薄的纸吗?那是什么?
情境导读:
这悠悠的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全靠这家书一封来传递,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那悠悠和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怎是一封家书所能道尽的呀!难怪诗人会——
这说不尽的是什么?轻轻一开开出的又是什么?
这首诗,抓住写信寄信这么一件小事却表达出一个游子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情,在表达方法上可谓高明。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张籍的诗。
出示诗句
四、想像画面,拓展升华
1、《秋思》寥寥数字,却字字饱含一个游子对家乡对亲人浓浓的思念,让我们再一次用心品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像画面,去体味那份游子情怀。
师生合作读,然后说画面。
2、读着古诗你心中产生的什么疑问?
张籍为何思家不归家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资料,也许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读 、说
再次引读全诗:或许是公务繁忙,或许是生活困顿,张籍思乡却不能归,一年将尽,秋风乍起,他情不自禁地吟道——
又一年过去了,秋风又起,他不由再次吟诵起——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诗人离开家乡已是十年,家乡已多年未亲近,可是对家乡的思念却越来越浓郁,而这思乡情中或许带着丝丝无奈。因此每当秋风吹过,他都要深情地吟诵起——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人类共同的情怀。自古以来有多少游子抒发过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出示古诗,生读积累
五、作业
上一篇: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优秀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