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 生物圈 》【优秀7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教学目标】:下面是范文网整理的《 生物圈 》【优秀7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篇一:生物圈 篇一

一、分析教材

这是一节七年级的生物课。

人和其他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旨在使学生认识到“家”中有很多成员,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处在动态变化之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人类的迫切愿望,加强环境教育,使初中生提高环境意识,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现状,学习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观念,并使学生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分析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学过生物学知识,但他们从小学的《自然》及生活中的电视节目中已了解了许多生物学的知识。他们能说出各种各样生物的名称、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等,但没有构成“生物和其生存的环境”的整体体系──生物圈的概念,不知生物和生存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七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的规律要求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说教,但乐于观察、分析图片,自己动手做实验等能表现他们的活力。

七年级的学生不喜欢、不满足简单的教材里的图画、文字,他们喜欢讲自己熟悉的人或事。布置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三、设计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活动教学方式为主,通过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力求在整个教学中体现出“三维”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生物圈,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应该积极、主动认识并保护这个家;

2.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发表的见解。

(二)能力

1. 使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处理图文资料,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 会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讨论问题,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知识

1.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 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 尝试搜集和分析资料;

4.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导入课题。

1. 播放歌曲《大中国》,教师和学生齐唱。

[让学生体会到家的温馨和重要性。]

2. 歌中唱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同时我们全世界人民还生活在一个比中国还大的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家的名字。

[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个初步的理性认识。]

3. 比喻:地球──足球

生物圈(地球的表层)──一张薄纸

既然如此,你想了解这个家吗?

4. 引入课题:生物圈。

[使学生在一种轻松而又好奇的氛围中愉快地进入角色,开始本课的学习。]

(二)学生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学习新知。

1. 生物圈的范围。

(1)说一说: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

证一证:阅读教材第11、12页“生物圈的范围”,看看科学家的观点是否与自己的相同。

[给学生自由发言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出问题:通过验证,哪些同学的观点和科学家的一样,一起交流一下,可以吗?

引导学生概括出: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向上可达到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约10千米的深处,整个厚度约为20千米。

提出问题:在这个20千米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呢?

(2)角色扮演: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代表一个生物圈层进行讨论,并做汇报表演。

[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交流活动(一般前后四个学生,方便易行),利用角色扮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扮演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还会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有极大帮助。如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表演结束,学生概括出:

(3)由此介绍: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是截然分开的吗?

[让学生自己先猜想,再举例说明,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想象的科学精神。]

结论:不是。

(4)设疑:为什么生物圈中有生物,其他地方没有呢?

2.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1)讨论:学生分成6大组(确定1人为组长,及时、准确记录该小组成员活动情况,以作学期成绩参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比较教材第12、13页的6幅图片。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能力。]

讨论题:

①向日葵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长颈鹿的生活需要什么?

②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条件有什么异同?

③为什么干旱会使粮食严重减产?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观察、比较和综合归纳的能力。]

(2)汇报结果:以组间竞赛形式,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说出该组讨论的结果,其他组成员和教师作评委,对各组的作答给予适时的、恰当的评价。

[通过竞争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注重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方式和应用。]

(3)小结:

讨论1:向日葵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土壤和肥料;

长颈鹿的生活需要食物、水、空气、阳光和温度。

讨论2:向日葵生活在土壤中,土壤中有水分;

仙人掌生活在沙漠中,土壤中缺水;

牛生活在陆地上,而海豚生活在海洋中。

讨论3:因为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没有水,植物就不能正常生长,所以干旱会使粮食减产。

(4)质疑:①地球上其他的生物生存也需要这些条件吗?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地球上其他的生物生存也需要这些条件。

(实物投影)投影学生搜集的多种资料,有文字的、有图片的……

②如何获得和分析这些资料?

引导学生回忆、并结合教材第12页红框中内容,掌握有关搜集和分析资料的知识后小结:

资料形式:文字、图片、数据、音像资料等。

对资料处理:整理并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发现探索的线索。

[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和时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5)小结:所有生物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都是一样的,这些条件包括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6)知识迁移:任举一种熟悉的生物,说说它的生存也必须具备这些条件吗。

[遵循巩固性原则。]

3. 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关“生物圈”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本节所学的知识点。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小结本节主要知识及学习活动,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让学生设计一道题,尽量把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去(提示:可以用表格的形式)。

有人设计了类似的题目:下列条件是该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填“+”,否则填“-”,问其他哪一个学生愿意表现一下?(学生争着回答。)

[让学生大胆创新,改变以往教师考学生的方式,自己设计题目考自己,在提高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巩固。]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关“生物圈”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

我想知道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这些条件一旦改变或不足时,对生物有没有影响?生活在这个生物圈中的生物会不会对生物圈造成影响?

[培养学生虚心提问,学无止境的意识,并为下节课或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4. 巩固练习。

(1)你会填吗?

(2)我来试一试。

我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松土、施肥、浇水、放在阳光下,天气冷了,还要把花搬到屋里,而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种植物,这体现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与上述顺序相对应,分别是(  )

①阳光②水③空气④营养物质

⑤适宜的温度⑥一定的生存空间

a.①④⑥⑤②③     b.③④②①⑤⑥

c.②①⑤⑥③④     d.⑤②①④⑥③

[体现“sts”的教学模式,将所学的内容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物学习在生活中的应用。]

(3)课后想一想。

生物在生物圈内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改变或不能满足时,生物是否还能很好地生存?如果不能,请搜集资料说明你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六、教学反思

本设计中导入部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只是一首简单、普通的歌曲却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了,使他们愉快轻松地进入本节知识的学习。对于知识点的学习,采用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也是本设计的较成功之处。

让学生学完知识,自己编一道题考一考其他的同学,并将编好的题目写在预先准备的纸上,以便实物投影展示,“考”时由编题者当“主考官”,学生自愿参与,“被考者”的回答正确与否,主要由编题者确认,对于较难的问题可以采取集体讨论方式来解决。这样,让学生编题互问互检,注重学生间相互评价方式的应用,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将新教材、新教法和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培养落到实处。

需要反思的是:1.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生物是一门新学科,所用的教材又是新教材,学生尚未进入正轨,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讨论风气、合作精神,出现了课堂气氛松散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从这一方面狠抓学生,分组时采取责任制,责任到人,做到“组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2. 以后的教学过程要认真解读、努力钻研新大纲、新课程标准,尽量达到高的要求。

篇二:生物圈 篇二

说教材:

教材特点:1、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2、当今社会,由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3、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从宏观而不是微观角度来开始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生物课标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本节从生物圈的角度介绍人和其他生物,先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学习内容:本节课的学习是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重点: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3、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难点: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角色扮演,提高小组合作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2、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初步认识课题报告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角色扮演,阅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向学生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什么是生态系统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生态系统特点:有植物、动物、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在某一个区域内;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一个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球的表面并不是都一样的,而且各地的气候也不一样,因此生物的种类也不尽相同,那么开动你们的思维,你认为在生物圈中都有哪些生态系统呢?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来认识各种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

三、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爱我家”。两个学习小组(每个班级均有10个学习小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分成5组分别扮演森林、草原、海洋、淡水、农田,发挥你们的想像力,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你们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达出来,向其他同学展示一下你们的“家”。学生畅所欲言将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中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略)

四、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同学们把各自的生态系统都表达出来了,而且表达得非常好,看来同学们都以自己的家为荣,都非常爱自己的家,这种情感非常可贵。刚才同学们都是以自己的家为中心来谈的,那么生态系统是独立存在的吗?与其他的生态系统有关系吗?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讨论,分析自己的生态系统与其他的生态系统的联系:农田生态系统需要淡水浇灌;森林生态系统可以为地球大气提供清新的空气;海洋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海产品;等等。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发现各个生态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于生物圈中的,他们都与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联系,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当其中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时候,会影响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态系统。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从整个生物圈来说你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各个生态系统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其他的生态系统也会受到影响,生物圈就是一个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各种生物,还有光、水、大气等非生物,当某一部分发生变化时,都会影响整个生物圈,所以我们说生物圈它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五、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在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生态系统遭到轻度破坏时能依靠自我调节能力调节过来,但是当遭到严重破坏时,生态系统就无法恢复了。在整个生物圈中,谁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最大?是人类的活动。那么在你们身边,有没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呢?学生畅所欲言将身边人类的破坏活动揭示出来,并表现出极大的愤慨:白色污染;随意堆放垃圾;滥砍滥伐;浪费淡水资源;湖泊、河流受到污染;工厂随意排放废气,污染空气,产生温室效应……

六、保护我们的生 n 物圈: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电池对水体的污染》链接)后,同学们你们认为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达成共识:我们要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不随意乱扔垃圾;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影响我们周围的人,带动其他人共同保护我们的环境;我们要多种树,绿化环境。

七、教师总结:生物圈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如果生物圈遭到了破坏,就很难恢复,那么地球上的生物也就无法生存了。所以我们要记住一句话:地球不仅是我们人类的,它也是那些美丽植物和可爱动物的共同家园。

八、课下作业: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题,写一篇文章。

说学法: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所以更多的是让学生深入体验。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体验到各生态系统是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当其中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时候,会影响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态系统。2、观看课件里的环境污染图片,让学习认识到地球上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状况。体验环境污染的危害。3、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让学生明白莲花镇电池污染的严重性及前景是不容乐观的。同时也可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人小事做起。

篇三:《 生物圈 》 篇三

一、教材分析

⑴教材内容、地位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中第1小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3个方面:1、微生物的特点;2、微生物的种类;3、微生物的生活。

在初中生物学阶段,本节内容是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第一课,在课程标准中虽没有独立的体现,却与今后授课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特别对于十大主题中的《生物技术》,有一种奠基的作用。

⑵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什么是微生物,列举常见微生物的类型;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和收集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课堂发言,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信息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这是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学会辩证地分析事情、看待问题的

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微生物及其种类

2.微生物的代谢类型、繁殖特点

3.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2.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微生物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真正准确认识的学生并不多。而本节知识涉及的几乎都是微观生物,对于学生的掌握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抽象的理解有困难,但是形象的理解相对则比较容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直观的图片演示,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纠正、加强他们的认识。对于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性活动,平时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少足够的实践,虽然有探究的积极性,但探究的科学性把握不到位,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三、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提前准备分发实验材料;提前布置探究性活动

四、教法学法

【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不是传统的注入式,而是结合了多媒体直观教学(特别是图片),通过问题衔接知识点,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结论,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法】

小组合作:上课之前学生按事先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课堂交流:师生交流,学生学会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知识点。

小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析选择,培养综合能力。

自主学习:课后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完成“假如地球上没有微生”活

动,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

1.临境入兴,激发动机(预计耗时5分钟)

以情境图片、文章开篇,联系生活实际,展示部分生活中比较常见、常接触的微生物现象。简要介绍、讨论这些微生物现象,让学生对微生物有一整体的了解。以问题串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经历,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入教学主题。

2.归纳小结,直击主题(预计耗时10分钟)

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归纳出“什么是微生物”,即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提示学生三个关于微生物的要点,突出重点。同时进行知识延伸拓展,要求学生再举例,教师稍作评价。

通过比较不同的图片,提出微生物的分类。按细胞结构特点,分别展示单细胞微生物、多细胞微生物、无细胞结构微生物。

⑴单细胞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注意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的特点,最后展示细菌时,分别展示细菌的不同形态。

⑵多细胞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这类微生物细胞组成特点,解释大型真菌和微生物的关系。

⑶无细胞结构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此类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为简介其营寄生生活埋下伏笔。

问题再引入,提出微生物的生活场所,学生回答,教师简要评价小结。

微生物主要的活动场所——土壤;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动植物的体表和体内;其他恶劣环境。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微生物分布极其广泛。

3.动情晓理,深入钻研(活动预计耗时17分钟)

问题引入,处理本节第一个教学难点,即探究活动。

学生交流提前布置活动的结果,比较不同环境中实验材料的变化,小组提交活动结论。小组提出活动中存在的疑问,师生讨论解决。通过学生的交流,教师小结,验证我们身边绝大多数地方存在微生物。

通过本活动探究主题,可以提供学生亲身体验探究活动的机会,安排在课外开展探究可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安排其它教学内容,安排课堂交流,可让学生感受获得成果的快乐,培养学生的交流归纳能力。同时还可复习实验法七步骤,复习变量和实验对照组的设置,科学探究的过程和要求。完成难点的突破。

再提出问题,引入微生物的多种生活方式,在生物圈中的多种作用,处理第二、第三个教学重点及相应的教学难点。(预计耗时10分钟)

考虑到教学时间、学生一堂课的知识承载力,我对本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和详略处理。

分别展示相关图片,但重点介绍过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及其在生物圈充当分解者的作用。对比大多数动物,简介充当消费者的微生物,特别提示病毒这类微生物,过着寄生生活,充当消费者。对比绿色植物,简介充

可以自行合成有机物的微生物,在生物圈中充当生产者。实现横向联系和旧知识的复习。

在展示完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图片后,教师进行小结:微生物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代谢类型多、代谢强度高。

最后由学生自行对比人和大肠杆菌的繁殖速度、肉牛和酵母菌合成蛋白质的速度,得出结论:生物繁殖速度极快。

4.巩固知识,实际应用(预计耗时3分钟)

总结本堂课教学重点,布置课外活动和课后习题,给学生任务,培养收集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四:生物圈 篇四

教学过程

引  言:

一个人一天平均消耗一千克氧气,地球上有六十多亿人,每天要消耗60多亿千克的氧气,同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缺氧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第一部分: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请同学观察金鱼藻在光下放出氧气这一现象。在观察的基础上请学生思考气体的成分,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做出假设,并思考验证方法。(可提示学生:氧气能够助燃。)师生双方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法对气体的成分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第二部分: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普利斯特利的三个实验。请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把点燃的蜡烛和活着的小白鼠分别放进密闭的容器,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小白鼠为什么死掉?

2.点燃的蜡烛或小白鼠与绿色植物分别从对方那里得到了什么?

3.普利斯特利为什么要设计三个实验?

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综合看问题的意识,并让学生初步得出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的结论。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注意让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讨论。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其他小组大胆的发表不同的意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争论的科学作风。

探究活动:教师出示讨论提纲:

1.这个实验中除二氧化碳以外能否出现别的变量?

2.如何确保实验中只有二氧化碳一个变量?

3.你认为对照实验应该如何设计?

4.你准备选取哪些材料用具?如何应用?

学生根据讨论提纲进行分组讨论,每一小组根据自己讨论的结果制定探究计划,实施探究。因为本实验设计难度较大,需注意的问题较多,所以教师在此通过讨论提纲为学生降低学习难度。然而本实验又是本册书中最后一个探究实验,要求学生能较为独立地完成探究活动,以考察学生对各项综合技能的运用情况,所以教师出示讨论提纲后并没有在全班给予统一答案,而是让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情况独立设计井完成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在教师主持下学生交流探究报告,教师与学生根据讨论提纲共同分析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及严谨性。教师对每个小组实验的合理方面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的,与其他小组一起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并请他们在以下三种方案中做出选择:(1)否定原来假设,得出与假设相反的结论;(2)按照原来的实验方案重做一遍,检验自己的实验结果是不是可以重复;(3)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重新检验假设。交流结束后,教师请每一个小组的组员对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评与互评,并结合教师的评价作为一个阶段性成绩收录入学生成长档案袋中。

第三部分:光合作用及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光合作用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以及光合作用进行的条件和地点)请学生讨论后根据光合作用的实验对光合作用做一个初步的小结。(学生归纳)教师进一步完善光合作用的概念并利用课件展示光合作用的公式。在了解了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公式后,教师请学生思考:由光合作用的公式来分析,同学们能阐述一下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意义吗?(学生讨论后回答:光合作用可以提供食物,产生氧气供生物呼吸,把太阳能转化成我们可以直接利用的能量等等)教师对以上回答予以充分肯定,然后指出:光合作用除了以上种种好处外,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接着教师出示129页的系列数据请学生比较分析。(学生比较分析,对于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性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请学生进一步思考:

1.碳-氧平衡会被打破吗?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会打破碳-氧平衡?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预防?

2.你认为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如果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过多,会对生物圈造成什么影响?请你预测一下。

(学生对以上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发言交流)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交流,加深了学生对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重要性的理解,并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四部分: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师利用课件逐一展示,三种不同种植密度的植株结出的果实。请学生分析植株结果情况与种植密度之间的关系,并思考它们这种差异与光合作用的内在联系。(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合理密植会使植物充分利用单位面积上的光照,而不会造成浪费。)教师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你知道农业上还采取哪些措施来充分利用光照提高产量吗?(学生思考回答)

第五部分:课堂小结

教师用亲切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你认识了光合作用了吗?你知道绿色植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了吗?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再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篇五:生物圈 篇五

学习目标:

1、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 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 了解分析收集资料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难点:学生课下收集生物圈相关资料,课堂对相关资料的分析。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就同学们所知,地球上哪里能找到生物呢?生物要生存需要什么条件呢?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1、学生自学教材,了解生物圈的概念、范围。

2、小组内讨论、讲解:生物圈的范围。

3、影片展示:生物圈的三个圈层及相应的生物。

思考:这三个圈层内的生物有什么不同呢?比较说明。

学习任务二: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条件

1、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介绍自己采用的收集方法。

2、 小组内探讨所收集的资料,分析所提供的条件。

3、 小组向班级展示讨论成果。

4、 通过课件师生分析教材提供的图片资料,通过具体事例得出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生活条件。

分析思考:月球、火星等星球上为什么没有发现生命?

讨论: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对待这个所有生物的家,我们应当怎么办?

三:系统总结

引导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四:尝试应用:

1、 如果养花,应当提供怎样的条件?

2、 宇宙旅行应当携带哪些维持生命的物质?

五、诊断评价

1、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繁衍的地方叫(     )

a   大气圈   b 生物群落   c  生物类群   d 生物圈

2、在岩石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有(     )

a   森林和草原                  b  陆生动物和人

c   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        d  森林、草原、陆生动物、真菌和人类

3、果农在移栽植物幼苗的初期,幼苗往往会出现萎蔫现象,是下列哪种条件缺乏引起的?

a  空气    b   水分   c  阳光    d  营养物质

4、生物圈中最主要的生产者是(     )

a   人   b  生活在岩石圈的生物   c  生活在大气圈的生物 d 绿色植物

5、大气圈的空气由多种气体组成,          、         、        等。在大气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是        、        ,还有         等微小的生物。

6、“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提到了那些生物?你能说出这些生物生存需要哪些条件吗?

篇六:《 生物圈 》 篇六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一、微生物

1、概念: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2、种类:

(1)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藻等。

(2)多细胞微生物:如各种霉菌和大型真菌等。

(3)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如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二、微生物的生活

1、代谢类型

(1)腐生:有些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枯枝落叶、动物尸体和粪便等中的有机物,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营养方式。

作用: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非生物环境,供绿色植物再利用,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寄生:一些细菌、真菌和所有的病毒生活在其他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些生物体获得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营养方式。

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寄生性微生物发球消费者。

(3)自养型微生物:有此致微生物像植物一样,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成储能的有机物,满足自身对营养物质的需要。

作用:发球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2、生长特点:生长繁殖速度极快。

3、作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特点以及极快的繁殖速度,使它们成为生物圈的重要成分,尤其腐生性微生物工程作为生物圈中的分解者,是其他生物不可替代的。

第2节微物生与人类关系

一、微生物与食品

1、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广泛用于食品和发酵工业。如烤制面包或蒸镘头、酿酒等。

2、醋酸菌:用于酿醋。

3、乳酸菌:用于制酸奶和泡菜。制泡菜时,乳酸菌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分解糖类产生乳酸。

4、大型真菌:如蘑菇、木耳、灵芝等可以直接食用或制药。

二、微生物与疾病

1、寄生在人体表面或体内,使人患病。如艾滋病就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它寄生在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中,使人体免疫能力下降。

2、菌痢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患病主要是由于食用了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

3、本身致病物质或毒素使人患病:如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素具有致癌作用,毒蘑菇、毒蝇蕈、毒粉褶菌等,被误食后会使人、畜中毒。

三、微生物与医药

1、提供维生素:多数酵母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提供医药用。

2、抗生素:青霉素和头孢素是相应的真菌产生的抗生素;链霉素、金霉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是某些放线菌产生的。

四、微生物的应用前景

1、氨基酸、有机酸、酶制剂、菌肥和农药生产方面得到应用。

2、生产沼气;利用秸杆、粪便和产甲烷细菌等产生沼气。

3、用于基因工程:涌过基因工程用微生物产胰岛素、乙肝疫苗、干扰素等。

4、生产动植物产品;今后可由微生物大量生产动植物产品。

5、在采油、冶金、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篇七:《 生物圈 》 篇七

第1节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概括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通过“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活动,认识动物和植物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可缺少的成员;

3、通过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1、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2、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3、动物对植物生活产生的积极作用。

教学难点

1、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2、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活动、讨论、讲授

板书设计

第1节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二、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三、动物对环境的影响

1、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

2、动物对植物生活的不良影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能简单地写和数食物链。

联系学生已知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生产者,促使他们思考动物是生物圈中的作用如何,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然后,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对主题进行研究。

首先设问:动物怎样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从动物获得营养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进一步设问:动物都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吗?从动物的食性上,引导学生区分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

在学生进行“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活动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逐渐建立起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认识到物和植物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可缺少的成员。设计的问题有:最长的食物链是哪一条?如果没有某一种动物,食物网回如何?人类的食物结构回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标题

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     41

目的要求

材料器具

方法步骤

讨论

1、分析说明不同食物链之间的关系。

不同食物链之间通过特殊生物联结在一起,形成食物网。

2、找出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这条食物链有几个环节?

3、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动物,人类的食物结构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如果没有动物,人类的食物结构只剩下植物,使得人类的食物结构变得简单营养获得不全面。

第二课时学习动物对环境的影响的内容,同样地,“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实验前,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除捕食和被食关系外,动物与植物之间还有什么关系?”本实验受条件限制,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在课外完成,在课堂上交流实验结果和结论。

标题

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   42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方案

实施实验并记录

分析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1、在探究动物对绿色开花植物的积极作用的过程中,你组是怎样追踪观察对象的?

2、动物与绿色开花植物的互惠互利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蜂与蝶的取食与有花植物的传粉,动物活动与种子果实的传播等。

3、绿色开花植物离开动物能否传宗接代?

大多数绿色开花植物引来动物传粉,它们离开动物不能传宗接代,还有一部分绿色开花植物不依赖动物,它们离开动物依然能传宗接代。

课堂作业   p44思考与练习题

布置作业    《伴你学生物》

预习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研讨,在研讨的引入、持续过程中,辅以探究、讲授等方法,特别是展示学生的探究方法,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