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一
一、课前交流:
1、同学们,你们好!我们又见面了,还认识我吗?我是五二班的语文老师刘老师,我们再打一遍招呼,四(2)班的孩子们你们好!真是一群谦和有礼的孩子!
2、早就听闻四(2)班同学个个博学多闻,今天能和大家同台学习,老师深感荣幸。
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我们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你们准备好了吗?上课!
二、解题揭题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杨氏之子》,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
师:谁再来读?(你也很不错!)我们一起来读!
2、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哪位同学知道?请个男孩子说!
师:真好!“之”是“的”的意思,杨氏是一个人的名字吗?这里的杨是人的姓,而“氏”有两个意思。(师出示)
(1)在有特长或者有身份的人的姓或者姓名后面加“氏”表示尊重。
(2)旧时放在妇女夫姓的后面称呼已婚妇女。
师:读一读,题目中的“氏”,该选择哪一种意思呢?“氏”指对有身份有地位人家的尊称,“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杨氏之子”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三、一读:读正确
1、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遥远,读起来有困难是正常的。不过不要着急,老师有个小妙招介绍给大家。请大家打开手中的课文纸,读课文之前,老师请同学们先观察课文,课文里有两个小老师,他们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读通、读懂课文。你找到他们了吗?一个是括号里的拼音,一个是课文下边的注释。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再借助注释把句子读通,开始吧!(生自由朗读课文)
2、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奥难懂的文言文,你们觉得哪些字、句子比较难读要提醒大家注意?
(文章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多音字,那我要考考你们,知道为什么读“wèi”吗?谁知道?你来说。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我们一起来看这句话。谁为谁设果,你是怎么知道是杨氏之子为孔君平摆放水果的?同学们,注意到没有,他在理解这两句话的时候,没注释的就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补充,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经常在用,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课文里根本就没出现,这是我们联系上下文自己补充出来的,其实是把他们给省略了,这就是文言文跟我们现代文表达不一样的地方,它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练。
师:“为”在这里表示的是“给,替”的意思,所以我们根据它的意思确定它的读音wei,理解了这句话再读就不难了,谁来读?
文中还有一个多音字,你们读准了吗?是“应yìng”声答曰,知道为什么读yìng吗?怎么样回答,就是刚问完问题就能马上回答,这就叫——应声答曰。这就是根据它的意思来辨析它的读音,一起再来读这句话。)
3、只读准发音还不行,还要注意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古人读书,非常重视停顿。文言文之美,也全在停顿。读的时候要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还要注意词语和词语之间的停顿。这句话你觉得怎样读才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
(补充:家禽在现代汉语中指我们家中的人工驯养的禽类,如鸡鸭鹅等,而在古代,单字成词,是“鸟”的意思。)
4、谁来读?再听我说。句与句之间,词与词之间,虽有停顿了,但也不能一刀切开。我们读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字断音连,音断意连。这样读,(师范读)会了吗?你再来读一遍。(读得挺好的,老师听出来,你们都特别努力,如果重音,停顿,再鲜明一些,味道就更足了。
5、再比如说这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生练习读此句。
6、每句话的意思都明白了,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故事?
没错,杨氏之子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这样长的故事,作者只用了五句话,55个字就把它记录下来了,这就是文言文语言简练的特点,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人在写文章时十分注重锤炼语言。
7、谁能一口气把整篇文章读下来?
评价: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文言文读成这样,真是妙哉!
8、古时候,诵读文言文是一件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老师也想来读一读。想不想听?来,给点掌声吧!听老师读,怎么样,好听吗?是真心话吗?你的真心话说得老师心里喜洋洋的。
9、学着老师的办法,看好词语间的停顿,再小声练习读一读。相信你比老师读得更好!
10、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再配上音乐读,感觉会更美。谁愿意配乐读给大家听?(琴声悠悠,书声琅琅,读文言文就是这种味道)(听你读书真的是一种享受)
四、分析人物形象
1、经过反复读课文,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一说。
师:全文就是围绕着这句话来写的,这句话就叫全文的中心句,它的作用就是概括全文。这么短的文章就这么有章法,同学们要把它记在脑海中。
2、说他聪明,你有什么理由吗?
我们且来看这个聪字,什么偏旁?古人造字,就是要告诉大家,人要想聪明,必须得有一双会听的耳朵。那咱们就从耳朵说起,杨氏之子的耳朵怎么样?会听吗?他听出了什么?
师:你真厉害,一下就找到了。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他为什么只指杨梅,不指其他水果?
年近九岁的他,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能一下子听得出来,的确是——甚聪慧。
过渡:只会听还不够,有口有心才为聪。那他是怎么反驳的呢?他这样说,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
(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
3、师:如果杨氏子这样说---孔雀是你家禽。还是这个效果吗?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语言幽默。)
(孔君平拿杨氏之子的姓氏开玩笑,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反驳)
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板书:孔雀——孔家禽
评:你看杨氏子不但会听,还挺会说。
4、他还称呼孔君平为夫子,你知道怎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夫子’?
师:如果是一个没有文化、目不识丁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不行)
师:如果是一位阿姨呢?我们可以称为夫子吗?
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
师:一般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男子,可以称为夫子。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所以称孔君平为 “夫子”显得有礼貌。
5、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思维敏捷、聪明机智)所以课文开头就这样称赞他---甚聪慧。
评:同学们,正如刚才同学所说,这杨家小儿不简单啊,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用的效果。
6、赞“聪惠”
孔君平绝非凡人,他官至为九卿之一的廷尉---掌管国家的刑法,话语一出,他就知道自己低估了杨氏子。如果你是孔君平,在听了杨氏子巧妙又不失礼貌的的回答后,他会怎么夸杨氏之子呢?谁可以学着古人或现在我们说话的样子来写写他吗?
神情、动作又是怎样呢?
(孔笑曰:孺子可教也,他日必成大器。)
(孔赞曰:妙哉,老夫甘拜下风。)
师评:同学们都走进了孔君平的内心世界,说出了他心中想说的话。
小结:面对如此机智的回答,孔君平不得不承认——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面对如此巧妙的回答,我们也不得不赞叹——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这么聪慧的孩子,你喜欢吗?捧起书来读,让大家感受到你的喜欢。
评: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喜爱,更听出了赞赏!
五、拓展延伸:
1、杨氏子年仅九岁,就如此聪慧,他的表现的确让人称赞。更让我们感受到如何智慧、幽默、委婉地说话是一门学问。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则关于语言艺术的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四岁就知让梨的孔融。
十岁的小孔融很有能耐。有一次,大人都夸赞孔融说:“这孩子是一位人间奇童!”一位姓陈的大官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不一定有用。”孔融一听,马上做出回应,他对这位大官说:“这样说来,大人您小时候肯定是很聪明的!”众人听后大笑,这位姓陈的大官不但不生气,也为小孔融竖起了大拇指。请说说小孔融这句话的妙处所在。
2、好一个聪明机智、能言善辩的小孔融,让陈官员对他好一番称赞。同学们,这就是语言的艺术,你看,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
六、拓展阅读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专门记录人物言行事迹的小说,其中刻画了许多古代聪慧少年的形象,像这样的语言小故事,在这本书里还有很多。请学生们课下阅读《世说新语》,感悟人物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杨 梅 杨家果(会听)
甚聪惠
孔 雀 孔家禽(会说)
聪明机智 有礼貌 反应敏捷
看拼音
看注释
查找工具书
联系上下文
篇二:杨氏之子教案 篇二
一、课前热身
1、课前咱们现在复习下以前学的古诗、名句,老师说上句,你们接下句:言必信—— ;与朋友交—— ;读书破万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黑发不知勤学早——
2、真不错,那咱们再来读一读大屏幕上的句子,来试试你们的朗读水平:(大屏幕出示古诗名句)
二、谈话导入
1、刚才我们交流的这些语言都叫文言,用文言写出来的文章呢就叫文言文。今天这节课,咱们将一起来学习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什么意思呢?
(这个“子”在文章中可以当儿子,也可以是女儿。“之”是“的”的意思,那么连起来说也就是古时候姓杨的家里的家里有一个孩子)。
三、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师:自由的读一读这篇课文,说说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
(古文比现代文简洁、像古诗一样凝练、故事有趣,但不好读。)
师:谁愿意把大屏幕上的古文读一读?
同学们要注意啊,梁国是一个地方。
师:下面再请一位同学大声读。(生读完一句,于老师再指导,再示范,让这位学生读,直到读完。)很好,太棒了。完全正确。
再请一位同学读。“你读,要超过女同学啊。”(像指导女同学一样,再指导第一句。待读完一句,让全体同学一起读第一句。再让男同学接读。)
师:不错。请坐下。
四、品读课文
五、背诵积累
师:看谁记忆力超常,现在就会背了,站起来,勇敢试一试,考一考记忆力。总是你第一个举手。
1、指名背诵
2、齐背诵
六、拓展延伸
师: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写的,《杨氏之子》是记叙文,你能把它用现代文把这个故事表达出来吗,他长得什么模样?想象一下?外貌、穿戴,都写下来好不好?杨修家是大户人家,谁来招待,谁来开门呢?小孩子出来是谁叫出来的?小孩出来以后,会怎么样跟孔君平见面?
篇三:《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朗读和背诵。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感受小孩聪明和其语言的艺术。在本课最后,要对开展综合性学习作些布置。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孩子应对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
1、读出古文的韵味
2、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体会小孩应答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谈话:谈语言艺术在交流中的作用,引入第三单元。
2、板书,齐读课题。简介《杨氏之子》及文言文的特点。
3、再读课题,你能说说对课题的理解吗?
4、谁能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你自己的姓氏,怎么介绍?(激发学生趣)
二、读通课文,体会节奏
1、强调熟读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板书:熟读)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交流:疑问与发现
教师强调:“应、为、惠、曰、禽”的读音,“曰”的写法。
3、抽读课文,了解读文言文的情况。
(评价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4、教师范读,比较不同。
请大家听听,老师读的与大家读的有什么不同。(停顿不一样)
5、师生练读,划出节奏。
文言文和范文网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大家试读,划出朗读时的停顿。(学生反复读中比较,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划出。重点弄清“家/禽”)再按节奏读。
四、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大意。
1、自主理解:参考课文后面的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同桌交流:我们同桌合作,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对照原文请学生逐句理解)
(相机指导理解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讲的是?理解“甚”的意思。
强调: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用常用的方法“看注释”。(板书:看注释,理解)
2):全班朗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a:谁来说说这句的意思。强调“其”“乃”的意思
b: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联系上下文理解(板书)
强调:理解文言文的另一个重要的方法“联系上下文”。
3):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最后两句:理解“君家果”“君、夫子”是什么意思?谁来完整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4、师:通过大家的交流,我想你一定能把这个故事通畅地讲出来,谁来试试?
5、带着理解朗读课文。强调停顿和节奏。
五、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刚才大家读了课文,理解了课文,你能说说从文章中你体会到什么?
1)引导板书:聪惠(智慧)读第一句。
2)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抽答。
2、全班交流。重点点拨:
(1)、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为什么这样说?
(由杨梅想到小儿家的姓,开玩笑,语言风趣幽默。)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板书:杨梅)
(2)杨家小儿听出孔君平的话外之意了吗?(他知道客人在拿他的姓开玩笑)所以他—读。
(3)这个小孩答得如何?妙!妙在哪里?
a(他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板书:孔雀)
b(比较理解:不生硬顶嘴,针锋相对,而是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自己的意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回答言语巧妙,反映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3、设想:孔听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引导揭示中心词“聪惠”
4、小结: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刚才,我们首先熟读了课文、然后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再进一步去体会到了杨家小儿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五、熟读成诵
1、请一个同学朗读课文,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读。
2、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六、拓展
按照49面上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开展活动,然后请你们张老师抽时间让大家来展示你们的活动成果,进一步地去感受这语言艺术的魅力。
篇四:《杨氏之子》 篇四
【江西省九江市长虹小学 赵红英】
〖让语文走进学生的心里──第十册教学例谈·抓住文眼,激疑促思〗
课堂是有生命的,语文课堂的生命在于通过教师情感的投入与智慧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体验思维活动的快乐,让学生的生命在课堂中悄然成长。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教师要有一双语文的眼,善于去发现语文之美;有一颗语文的心,善于去感受语文之情。以师情促学情,领着学生在言语世界与精神世界中游历,这样才能让语文走进学生的心里。
一篇课文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总会有让人注目的东西,也许是表达形式,也许是内容,但因为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解读文本的方式不同,因而所能读出的感受也不同。教师应在仔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内容,然后对问题进行梳理,找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眼”(也许这样的文眼不止一个),以它们为切入点从不同的角度走进文本,引导学生去品读文本,积累语言,内化语言。
《杨氏之子》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教学本文,我主要采取了问题激趣法:读了这篇文章,你认识了一个的小孩?你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吗?这样就很自然地抓住了这个文眼。然后又追问:“你怎么知道?”或“从哪里看出他的‘甚聪惠’?请你读一读。”读着读着,一个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的杨氏子就活化在学生的语言世界里。
是“此/是君家果”还是“此/是君家/果”──《杨氏之子》教学有感
湖北省宜昌市大公桥小学 曾凡琴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第一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浅显,语言幽默,主要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人家里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是一篇文言文,这也是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因为文言文特殊的表达方式,学生读起来比较拗口。因此在开课之初,我告诉学生这是我们在小学阶段所接触到第一篇文言文,它与我们所学的过的文章都不一样,到底不一样在哪里,掉起学生的胃口。然后对学生简单介绍了《世说新语》,让学生在整体上对这篇文章有初步的感知。
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把课文读通、读顺,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让学生放慢速度,慢慢体会文章的节奏,教师重点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和第五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个地方进行指导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尝试根据自己的朗读来划分文章的节奏,学生一边读,一边划,摇头晃脑,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师生共同合作划出了课文的节奏,再让学生分组进行朗读,学生再读时就读出了课文的韵味。在师生共同划分文章的节奏时,发生了一点小插曲:‘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根据注释以及网上查找资料,我们给这两句是这样划分节奏的,“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学生划分节奏后又读了一遍,这时有学生举手发言,学生说:“老师,我认为这个地方的节奏划分的不够准确,因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是把家禽划分开,表示是家里的鸟,那么‘此/是君家果。’这里的‘君家果’也应该划分成‘君家/果’这样前后才是一致的,朗读起来也才更顺口。”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也都纷纷表示赞同。这是我在课前没有预设的,也是没有体会出来的,我和学生又反复朗读,对比读,觉得学生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就按照他所说的节奏来划分,这时我看到了一丝得意与自豪爬上了他的笑靥。我想这也是学生感受到的学习的快乐吧。
把课文来回读了几遍以后,引导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理解了课文,感受到课文里巧妙应答的人物语言。最后老师又出示《世说新语》里的一则文言文《咏雪》,让学生进行课外的拓展。学生在读过两遍《咏雪》后,居然没有注释也能够听懂个大概,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随即我又推荐学生看一看《世说新语》,把课内的学习引向外延。
结合注释自学《杨氏之子》教后记
福建省南安市康美中心小学 李冬梅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举例如下: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本文虽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要采取以下步骤帮助学生理解短文的意思:
1、学生尝试读文,根据学生读文情况教师示范读文,帮助学生在把短文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2、在读通课文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加以点拨,如:“为设果”是说谁为谁摆放水果?“家禽”是现在说的“家禽”吗?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读中体会九岁孩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交流对这个问题的体会。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对比:“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什么不一样,体会这个孩子回答的委婉和机智。
上一篇:除法计算3篇
下一篇:大班安全教育教案优秀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