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鸿门宴教案 篇一
从容说课
《鸿门宴》是《史记》的名篇,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典范作品。它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成果而首次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塑造了多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项羽、刘邦、范增、项伯等。认识这些文学形象,把握他们的性格特点是学习这篇课文的关键。文章还描绘了许多富有戏剧性的难忘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本文是中学语文教材中最长的文言文之一,语言现象及词汇都极为丰富,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常用文言特殊句式,常见的实词活用现象以及积累文言词语的良好素材。这是本课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本文为讲读课,文字浅易,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学生对这段历史又比较熟悉,结合注释应该能读懂大意,不需要逐句翻译。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表演法、合作学习法、归纳法、朗读法等教学方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情节,学习字词句。然后针对学生的疑难,教师加以点拨、归纳。在此基础上讨论人物形象的塑造。
拟定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简介作者,听课文录音,根据注释初步疏通课文内容;看课本剧表演,熟悉故事情节。通过学生讨论“演员”的表演是否到位来分析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在学生的点评中,熟悉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穿插带讲重要字词、句式。
第三课时:
教学设想:总结写作特色,自己归纳课文字词、句式。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2.学习文言字词句,掌握通假字,归纳多义词,了解句式的特点。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对历史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史记》的相关内容及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归纳、整理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探究学习,学习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学会初步评价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学习了解人物个性与历史之间的紧密关系。
教学重点
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
在矛盾冲突中把握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霸王别姬》的故事大家多少有所耳闻,项羽被刘邦打败,在垓下与自己的爱姬话别,写下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垓下歌》。它的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大家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感受一下这位悲剧英雄的末路之痛。
【学生齐读、理解。】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师:对于项羽的失败,历来众说纷纭,但鸿门宴是项羽转胜为败的一个起点却是历史公认的事实。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XX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XX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关于这段历史,史书多有记载,而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来自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哪位同学可以帮大家回顾一下关于作家、著作的一些知识?
生: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师:很好,鲁迅先生曾对《史记》给予了很高的赞誉,他怎么说的?
生: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师:对!这句话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所以我们学习本文不但是了解这段历史,还要重点学习、赏析作者塑造人物、构思精彩的文学表现手法。接下来我们先听听全文的朗读,一方面注意读音;另一方面再熟悉一下故事情节。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学生听全文录音,教师巡堂。】
师:录音听完了,哪位同学可以把本文要异读的字点出来?
生:破音异读有:沛公欲王关中(wàng)、道芷阳间行(jiàn);通假异读有: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要项伯(通“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师:为了将大家更好地带入故事,更深入地认识文中的一个个人物形象,我们班的几位同学在课前排演了一出《鸿门宴》,请大家一起观赏。希望在座的能给几位同学一些评价,看谁对自己的角色把握得更准确。现在有请几位演员上场,大家掌声欢迎。
【学生表演。】
师:很好,大家再次掌声鼓励!
【学生鼓掌。】
师:刚才的表演很精彩,相信大家对故事情节更加清楚了。整个故事有张有弛,跌宕起伏。哪位同学来说说自己觉得最为精彩的部分?
生:我觉得刘邦定计一节非常精彩。刘邦在紧急情况之下,急中生智,以拉拢项伯为契机,扭转了自己非常被动的处境。
生(另一生):我最喜欢鸿门宴上的紧张暗斗。因为它名为宴会,实际上处处暗藏杀机,气氛非常紧张。在这场宴会上,几次刺杀几近得手,但又总是在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令人冒一身冷汗。
师:的确如此,宴会上的几番交战被司马迁写得游刃有余,三起三落,扣人心弦。现在我们用一个曲线图来更为详细地描绘一下,曲线我已经画好,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了用四字短语分别概括这几个情节。
生:我来。
【一生填写,其他人思考。】
师:很好!宴会上,从“范增举玦”以示杀掉刘邦到“项羽不应”是第一回合;从“项庄舞剑”借机行刺到“项伯翼蔽”保护刘邦是第二回合;再从“樊哙闯帐”到“项王款待”是第三个回合。每一回合精彩纷呈,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也便跃然纸上。下面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内容对刚才的表演进行点评。剩下的10分钟请各组准备好发言稿,下节课发言。
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是了解了本文的相关文学知识和把握了故事的情节,下节课我们再来重点赏析人物形象。
布置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是完成书面翻译!
板书设计
鸿门宴
篇二:鸿门宴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常识;
2.了解鸿门宴过程;
3.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4.科学评价相关人物。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象棋的楚河汉界引出楚汉争霸,从而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司马迁及《史记》。
(师生共同回忆。)
2.相关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XX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当时刘弱项强,公元前2XX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3.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心中的项羽、刘邦形象。
4.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正音正字。
5.学生看《鸿门宴》录像片断,引起兴趣,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6.学生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7.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8.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进行的长达五年的楚汉斗争的开端,本篇课文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刘邦和项羽在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中所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人生性格及运筹谋略,使楚汉之争的结局初露端倪。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第3、4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
三、合作探究
1.鸿门宴的斗争具有怎样的深层背景?
明确:刘邦、项羽都有南面称孤的野心。当年刘邦看见秦始皇,曾十分羡慕地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也曾自负地说:“彼可取而代之!”秦王朝覆灭后,刘、项矛盾日趋激化,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则拼死相争。
2.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
明确: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风正云散”;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三起。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不可避免。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弥于无形。
宴后(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两毁两受。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为“愤怒之为”。
3.感受人物形象。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1)项羽
明确: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沽名钓誉,缺乏深谋远虑。
(2)刘邦
明确: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
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
善听人言,有心计,处事果断。
(3)范增
明确: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是被刘邦利用。
(4)张良
明确:对刘邦忠诚,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
(5)项伯
明确: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
(6)曹无伤
明确: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7)项庄
明确: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
(8)樊哙
明确:忠诚,勇猛。
4.司马迁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明确:(1)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2)另一方面,善用对比烘托刻画人物。
5.“鸿门宴”上的座次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说明了什么?
明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増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古代礼仪,宴会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为侍坐。可见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増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是侍坐。
宴设于项羽帐中,刘邦虽为宾客,却得不到尊位,可见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也可见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刘邦处境堪虞,但刘邦却能泰然处之,可见起能屈能伸。而项氏集团内部,谋士范増的地位还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膜,事不可谋,已初见端倪。
6.课文中刘邦对张良、项羽称谓的变化体现了说话人怎样的心理动态?体现了人物间怎样的关系?
明确:在古代,一般士大夫除姓名外,还有字、号、斋名等等,还由于不同的关系和场合,另有不同的称谓。通过某些称谓,我们就可以窥探说话人的心理状态,看出人物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文中刘邦对张良称呼了五次,三次在宴会前,两次在宴会后。
宴前,项羽即将大军压境,三次称张良为“君”。“君”是对对方尊敬的称呼,且常常用于平辈之间。而刘邦是主,张良是仆。很显然,这里的称呼是极尽屈身拉拢之能事,降低身价,进一步密切双方关系,以求得张良献计为目的。
宴后,经历了鸿门宴上的惊心动魄,心有余悸,但还未脱离虎口,想借故逃脱。若不留下张良搪塞,恐难如愿以偿,而留下张良,张良可能要冒杀头危险的,不好好相求,谁愿留在这是非之地?故而刘邦改换以前称谓,两呼张良为“公”。“公”也是尊敬称呼,且往往用于尊长者,很明显,再降身价,语气近乎哀求,是为了活命要紧。
再看刘邦对项羽的称谓,本来两人同为反秦大将,地位本无大的差异;再者,怀王曾与诸将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今刘邦先入关,即便“王关中”也无可厚非。可如今,项羽兵四十万,而己十万,即使想“王关中”,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忍气吞声方为上策。
在文中,称项羽,一连几次“将军”,称自己,口口声声“臣下”,甜言蜜语,一副小人嘴脸。
对张良,用尊称,是为了问计,是为了活命;对项羽,用尊称,贬自己,是抓住项羽沽名钓誉的心理,摧垮其思想防线。不同的人,不同的称谓,可谓八面玲珑,圆滑之极。
7.讨论:你如何看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人?
(教师引导:人物性格、品质、身份地位等。)
四、梳理·积累
1.一词多义。
(1)如
杀人如不能举 (好像)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到……去)
(2)举
杀人如不能举 (全、尽)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举起)
举大计亦死 (发动)
(3)谢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感谢)
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项王 (道歉)
乃令张良留谢 (兼道歉和告辞义)
使君谢罗敷 (告诉)
(4)意
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图)
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 (料想)
目似瞑,意暇甚 (神情、神态)
(5)为
使子婴为相 (动词:做)
为击破沛公军 (介词:替、给)
约为婚姻 (动词:成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动词:认为)
客何为者? (动词:干、做)
人为刀俎 (动词:是)
何辞为? (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
吾属今为之虏矣 (介词:表被动)
(6)以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介词:把)
军中无以为乐 (介词:用来)
樊哙侧其盾以撞 (连词:而)
以待大王来 (动词:来)
(7)因
因击沛公于坐 (介词:趁机)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副词:于是、就)
2.通假字。
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
不者(“不”通“否”)
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3.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 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驻军)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吾得兄事之(侍奉)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若入前为寿(上前)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道芷阳间行(取道)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2)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3)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进来)
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使……回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
(4)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秋豪不敢有所近(接近)
(5)形容词用作名词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事)
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用“……也”表示判断
此天子气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断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用“……也”表示判断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无标记表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今日之事何如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为者
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结构后置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贪于财货
具告以事
长于臣
因击沛公于坐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得复见将军于此
(3)被动句
①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无标记
珍宝尽有之
(4)省略句
为击(省介词宾语“之”) 破沛公军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 上
(5)固定结构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五、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2.课后了解楚汉争霸,从中汲取古人智慧。
附:板书设计
鸿门宴
司马迁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楚 汉河 界项羽 刘邦
范增 张良
项庄 樊哙
项伯 曹无伤
篇三:《鸿门宴》教案 篇三
设计:
使用:1-22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及其《史记》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2、3
教学难点:
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判断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练习――――巩固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三课时
一、回顾前面的故事情节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加点的字
①乃令张良留谢②相去四十里
③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④持剑盾步走
⑤道芷阳间行⑥张良入谢
⑦沛公不胜杯杓⑧闻大王有意督过之B⑨拔剑撞而破之
2、指出词类活用
道芷阳间行
3、指出句式特点
A何辞为B大王来何操
C持白璧一双D沛公安在
E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F吾属今为之虏矣
4、古今异义词
再拜献大王足下
5、从本段中演化出的一个成语是
四、齐读课文,概括本段内容:
五、分析刘邦、项羽这两个人物形象
刘邦:
项羽:
六、完成课后练习三
七、质疑
八、课后回顾
篇四:《鸿门宴》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
掌握“举”、“谢”等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乌江(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二、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之后的第三年(前206)。陈涉起义之后,出身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陈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项、刘为楚怀王所辖主力军。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
字词补注:
欲王关中:王,动,称王。
为击破沛公军:中省“我”。
范增说项羽:说,劝说。
夜驰之沛公军:之,动,到……去。
具告以事:以事具告(之)。是倒装句,也是省略句。
臣为韩王送沛公:臣,第一人称谦词。
秦时与臣游:游,交往。
范增数目项王:数,多次;目,名-动,使眼色。
约为婚姻:儿女亲家。
三、“为”、“之”用法汇集:
为:1、君为我呼入:介,替。
若属皆且为所虏:介,被。
何辞为:语气词,无义。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联系动词,像是,如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二个“为”,动,制定。
使子婴为相;客何为者:动,做、干。
之:1、吾得兄事之:代,代人。
切而啖之:代,代物。
为之奈何:代,代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到。
今日之事何如:结构助词,的。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结构助词,使主谓结构词组化。
第二课时
一、文章的结构: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
宴前:(战或不战)
1、项羽准备立即发兵击刘。
2、刘邦拉拢项伯,答应前去谢罪。
项羽轻信项伯美言,许诺罢兵。
(局势由张而弛)
宴中:(杀或不杀)1、刘邦诡表心迹(初步稳住项羽)。
范增举玦(气氛由弛而张)
项庄舞剑(更为紧张)。
樊哙闯帐(一触即发,极度紧张)。
项羽赐座(由张而弛)
宴后:(追不追)1、刘邦乘机离席(危机仍未排除)。
项羽受礼(坐失良机,放虎归山)。
范增拔剑撞斗(由此内部矛盾转化)。
全文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宴前,写宴会前立、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问:共写了哪几件事?
曹无伤告密。(导火线)
范增分析情况。(激化矛盾)
项伯夜访张良。(形势有所转化)
张良与刘邦商讨对策。
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
第二部分:(3-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的高潮。
问:此部分有三起、三落,请指出:
三起:1、“范增数目项王”暗示动手。(紧张)
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刺杀刘邦。(严峻)
樊哙闯入帐(紧张到极点)。
三落:1、项羽不怒樊哙,称之壮士。
项羽赐樊哙酒肉,赐座。
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跑。
第三部分:(5-7)宴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问:此事给项羽和刘邦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对项:坐失良机,加深了项、范矛盾,埋下了最后失败的祸根。
对刘:刘诛杀了曹无伤,内部更加团结。
二、人物:
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形象,他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优柔寡断,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
刘邦: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
一个以“斗力”见长,一个以“斗智”见长。
小结: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课课练》。
教后感:
篇五:鸿门宴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4、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5、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一、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二、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下面四副对联哪一幅是写司马迁的?
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4)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屈原、欧阳修、杜甫、司马迁
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 后因替李陵 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 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XX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明确重点
时代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XX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XX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课文疏通
1、 通读全文(读准字音,找出通假字,找出成语,通其大意)
2、 串讲与翻译(把握重要的词语、句式与重点句、难句,同时,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比如座次、礼节等。调动学生积极性, 必要时让他们翻译句子并找到句中的知识点,)
知识点归纳
(可作练习用)
一、通假字、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
二、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三、古今异义
1.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寿 古:敬酒。
今:长寿。
6.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婚姻 古:儿女亲家
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四、一词多义
1.谢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 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 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 将:且为之奈何?
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5.幸 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6.之 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7.去 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于 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比:长子臣。
在:复得见将军子此。
9.因 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 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如动词:
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意动、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樊哙侧(使……斜侧着)其盾以撞
4.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项伯乃夜(在夜里)驰之沛公军。
头发上(向上)指。
道芷阳间行、间至(抄小路)军中。
六、句式变换
1.数词作谓语: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
大王来何操?(何操─ 操何)
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3.介词结构后置:
具告以事
贪于财货
4.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省略句: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秦时与臣游、项羽兵四十万、置之坐。
6、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被占有)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
七、偏义复词:
出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八、同义复词:
贪于财货、封府库、项伯许诺、沛公不胜杯杓、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立诛杀曹无伤。
九、固定句式: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会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表反问。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如“何辞为”
十、古代“座次”问题:
1、 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 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 室内:西为宾、长、贵;
东为主、幼、贱。
4、 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
左为贵,右为轻。
5、 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十一、古代的礼节:
1、 坐: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铺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
2、 跪:仍象坐姿态,但臀离脚跟,伸直腰板。
3、 跽:长跪,把身体挺得很直。
4、 顿首:跪而头碰地后再抬起。
5、 稽首:较“顿首”礼节更重,头碰地时停留的时间较“顿首”长。
6、 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
7、 再拜:拜了又拜为“再拜”。
归纳实词义项:
因、如、举、谢、意、置、斗、坐、王、军、击
时间副词归类:
表过去的:
昔:昔某公欲增慰帅兵
初、始:初,君之始入京也
已: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尝:吾尝终日而思矣
既:定国是之诏既下
旋:旋乃还
向:失向来之烟霞
本:臣本布衣
素:素善留侯张良
表现在的:
今:今而知皇上真无权矣
方:余方心动欲还
正: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当:当是时
表将来的:
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流而下
行将:臣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且:年且九十
立:沛公至军,立诛杀曹
寻:寻乃还
表最后的:
终: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
卒: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竟:胥竟不调
表恰在其时的:
会:会其怒,不敢献
适:适大病,不能行
表急速的:
急:既定策,则仆需急归营
急击勿失
疾:若皇上于阅兵时疾驰入仆营
速:今不速往,恐为曹所先
卒:(cu)百万兵难卒合
表时间长短或延续的:
顷之:顷之,烟炎张天
须臾:坐须 ,沛公起如厕
俄:俄见小虫跃起
俄倾:以俄倾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既而:既而以吴氏之乱请于朝
已而:已而英霍山师大起
良久:感此言良久之,却坐促弦
故事情节:
本文中心:鸿门宴
本文线索:杀不杀刘邦
本文顺序:时间顺序
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
宴前(幕后活动):无伤告密 亚父定计 夜访张良 刘邦定策 项伯说情
宴中(明争暗斗):沛公谢罪 范增示意 项庄舞剑 樊哙闯帐 义责项羽
宴后(脱身除患):沛公逃席 张良留谢 项王受璧 范增愤骂 诛杀无伤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萦,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也可说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故事发展过程:
项羽起兵会稽——北上救赵——巨鹿之战——破关入咸
(刘邦在沛起义——刘邦攻秦——约法三章)
——鸿门宴——项羽封侯——诸侯反叛——彭城大战——俘汉妻父
——汉楚讲和——弑父未遂——单独挑战——攻韩信彭越——鸿沟割地——张良说刘——垓下之围——乌江自刎
性格形象分析: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 人物性格:典型性格,各有个性。
项羽和刘邦:(双方首脑)
共同点:胸怀大志 项羽“彼可取而代之!”
刘邦“大丈夫生当如此也!”
1.项羽
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谋远虑。
听曹无伤言(大怒)决意伐刘——受项伯说(许诺)答应善遇——受刘谢罪(留饮)自愧设宴——见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见伯护刘(不应)继续纵容——樊哙闯斥(称赞)赐坐赐酒——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
性格特点:
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
2.刘邦
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真有心计。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见状,樊哙与张良质问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刘邦察纳雅言,“沛公军霸上”。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总之,刘邦还是善听人言的。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刘邦多有心计,处事多么果断!
为之奈何(惊)——求救张良(问)——拉拢项伯(谋)——谢罪项羽(奸)——脱身独去(识)——留良代谢(周)
性格特点:
生性懦弱、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变、头脑清醒、善于应变、虑事周到、善于用人。
张良和范增:(双方谋士,智囊团,事件演变的关键人物)
3.范增
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玦击杀刘邦,项王不应。出召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他不能准确把握项羽的思想动态,一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一方面由于他年龄地位,一方面由于他对时事观察和对项羽的忠心。
老谋深算:夺天下者必沛公也!
洞察敏锐:力促击刘、举佩示意、出召项王
骄横浮躁:拔剑击斗、斥骂项羽
4.张良
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大事当前,张良不计。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
多谋善断:言沛公不敢倍项王也、出招樊哙。
处事不惊:亡去不义、君臣商议、军门见哙。
沉稳机智:张良留谢
处事有方:大王来何操?
曹无伤和项伯:(叛徒)
5.项伯
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直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这完全是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更是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难怪在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周密,谋略:夜访张良、极力劝羽、翼蔽沛公 、宴上东向坐
6.曹无伤
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鲁莽、草率:使人告密、激化矛盾、宴后被诛
7.项庄
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
有勇无谋,被动。
8.樊哙
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勇武。“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惊呼:“壮士!”大斗饮酒,大块吃肉,粗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
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主动请战
对比照应
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集团 项羽 范增 项伯 项庄
刘邦集团 刘邦 张良 曹无伤 樊哙
对比照应,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孰是孰非,孰胜孰负,不问自明。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缺乏远虑,用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内部不团结;刘邦则与之相反,虽处劣势,但能忍辱负重,虚心下问,善于机变,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内奸。刘、项在斗争中地位发生的变化,刘胜项负自成定局。
刘邦论成败: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对项羽的评价:
1、 太史公: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①,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②?何兴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④起陇亩之中⑤,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⑥,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⑦,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⑧,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⑨,奋其私智而不师古⑩,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11),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12),过矣(13)。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14),岂不谬哉!
① 周生:《正义》引孔文祥说以为是汉代儒者,姓周。盖:大概。重瞳子:两个瞳人儿。②苗裔:后代。③何兴之暴:怎么起来得这么突然。④尺寸:形容很少。埶:同“势”,权势,权柄。又:有人认为“尺寸”指尺寸之地,这句在“寸”字后断句,“乘执”属下句,是趁势的意思。⑤陇亩之中:田野之中,指民间。“陇”,同“垄”。⑥五诸侯:指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个诸侯国。⑦位 :指王位。不终:指没有维持下来。“终”,到最后。⑧背关:舍弃关中。“背”,弃。⑨矜:夸。功伐:功劳,“伐”与“功”同义。⑩奋:振,这里有极力施展的意思。师古:效法古人。(11)力征:以武力征伐。(12)寤:同“悟”。(13)过:错。(14)乃:竟然。引:拿过来,这里有找词儿的意思。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
2、杜牧、王安石、李清照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题乌江项王庙诗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2、毛泽东
钟出风雨起苍皇,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摘自毛泽东1949年4月《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延伸思考与练习:
一、 思考:
1、“鸿门宴”是在什么情况下谁为谁设的宴会?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2、“鸿门宴”的结果对项羽不利,归根结蒂是谁之过?为什么?
3、你如何认识评价范增这个谋士?
4、项羽对樊哙不斥不恼,反而二呼“壮士”,可看出项羽的什么性格?
5、鸿门宴上,基有无杀刘之意?他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来宴请刘邦的?
6、项羽“东向坐”说明什么?
7、举所佩之者三,项王为何默然不应?项庄请舞剑,他又为何曰诺?
8、名钓誉”是什么意思?用它来概括项羽的性格合适吗?
9、在宴前宴后对刘邦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
二、 写作:
1、 发挥想象,描写《鸿门宴》中范增的心理活动。(300字)
2、 以《我最喜欢------》或者《我最讨厌-------》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标题横线上填写《鸿门宴》中的人物名字。
(2)论点鲜明,论据充足,自圆其说。
(3)800字左右。
篇六:鸿门宴教案 篇六
《鸿门宴》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史传文学的传统写法,学习读史
2、 理解人物性格对战争格局的影响,并能合理全面辩证地分析人物性格
3、 积累一些古汉语知识,如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
4、 掌握“因、如、举、谢、意”的不同义项
教学重点:项羽的性格特征及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展示其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教学方法:读文与读史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有同学会下中国象棋吗?中国象棋中双方阵营有严格醒目的分界线是什么?(楚河汉界)这里的楚和汉双方的统帅是谁呢?(汉刘邦楚项羽)关于刘邦和项羽有很多故事,有的甚至变为了成语故事。大家知道哪些呢?(破釜沉舟、衣锦还乡、沐猴而冠、乌江自刎、四面楚歌)还有一些我们经常说的熟语比如“无颜见江东父老”,都是与楚汉相争的这段历史有关的。大家都知道历经5年的楚汉相争最终的结果是刘邦胜利了,项羽才无颜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自刎的,为什么当年能破釜沉舟作战叱咤风云勇猛无敌的楚霸王项羽会陷于四面楚歌的绝境呢?我们从鸿门宴中刘邦和项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中也许能看出些端倪。
二、知识点介绍: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造宫刑。后发愤著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由《史记》引导学生知识回忆曾学史记篇目《陈涉世家》,引出 “天下苦秦久矣”,转入背景介绍。)
同学们以前学习过《史记》里的一篇人物传记,还记得吗?(《陈涉世家》),有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陈涉的英雄事迹?(率领农民起义,反对秦朝残暴统治),当时的秦朝是怎样的情形呢?只有陈涉一个人起来反抗吗?
三、背景介绍:
秦始皇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秦朝,由于对农民实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XX年陈涉、吴广发动起义,以致一呼百应,各路英雄风起云涌,刘邦和项羽也卷入了这场浩荡的农民起义浪潮中,当年刘邦48岁,项羽24岁。不久,陈涉、吴广相继牺牲,项羽的伯父项梁听取范增的建议趁机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作为反对秦朝的傀儡首领。公元前2XX年楚怀王召集反秦诸将结成联盟,令主力军刘邦、项羽分南北两路,合力击秦,并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公元前2XX年10月,刘邦先入关破咸阳,但为了“待诸侯至而定约束”,退驻霸上;然而又恐失掉关中,于是派兵守关,“无内诸侯”,11月,项羽西来,闻讯大怒。
四、学生自读课文,教师集中正音(展示课件):
1、旦日飨士卒 好美姬 鲰生 奉卮酒为寿 参乘
戮力 与臣有郤 玉玦 樊哙 瞋目
按剑而跽 刀俎 何辞为
2、沛公欲王关中 // 秦地可尽王也
范增说项羽曰 // 鲰生说我曰 (破读)
3、毋内诸侯 // 张良出,要项伯 (通假)
4、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还军霸上 // 道芷阳间行 // 度我至军中(多音)
五、讲解一、二两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一段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找出文中一共有几个人物,各自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 全班齐读课文1-4段,抽查正音情况
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 ,状语后置。
“与俱去”、“毋从俱死也”,介词“与”、“从”后面的宾语省略。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句,主语“为大王为此计者”与谓语“(是)谁”倒置。也可以说不是主谓倒置,那么“者”就是语气助词。
“孰与君少长?”疑问句,宾语疑问代词前置。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特殊指示代词“所”、“者”构成“所……者”式名词短语充当主语,作说明、解释的对象。
“且为所虏”(且:将; 为所:为……所,“为”后省略行为主动者。)
“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干什么; 者:代词; “何为”前面省略了判断词)
二、 疏通课文第二部分
1、 听录音正音
2、 全班朗读
3、 疏通文意
4、 强调重点词句
因 因言曰 趁机 善 素善留侯张良 友好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于是 不如因善遇之 好好地
从 毋从俱死也 跟随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道歉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率领 哙拜谢 感谢
亡 亡去不义 逃走
此亡秦之续耳 灭亡
三、 疏通课文第三部分
1、 听录音正音
2、 全班朗读
3、 疏通文意
4、 强调重点词句
胜 刑人如恐不胜 尽
不胜杯灼 能承担 能承受
置 沛公置车骑 丢弃
置之坐上 放在
四、 讲评练习
第三课时
一、 整理课文结构
填空:
开端——曹无伤———— 宴前
发展——a、范增劝羽
b、项伯夜访
c、张良献策
高潮——a、刘邦谢罪——宴中
b、项王设宴
c、范增举决
d、项庄舞剑
e、樊哙闯帐(高潮中的高潮)
结局——a、刘邦逃脱——宴后
b、张良谢罪
尾声——刘邦杀奸
二、 分析人物形象
明确主要人物关系
项羽
1、学生粗谈对项羽的认识
曾经无限风光,威名远扬的西楚霸王,此时面对滔滔乌江水却是“奈若何”,却只能战斗到最后一刻而从容自刎,何等的壮烈!项羽这个人物从古以来就广为传唱,那么,在你们的印象中,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把其回答关键词板书,并要求学生讲出理由,典故等。)
2、找出《鸿门宴》中项羽的言行。
大家刚刚说了一些对项羽的印象,以及关于他的故事,那么《鸿门宴》这个故事你们知道吗?我相信,通过这几天的学习,你们对项羽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物,就要从他的言行入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到《鸿门宴》中找一找项羽都有哪些言行?
教师明确:
大怒——许诺——说出告密者——默然不应——按剑而跽——赐酒、猪腿、座——受璧
3、《第二教材》项羽人物形象参考
第四课时
一、思考
联系故事情节,回答:
1、 项王为什么大怒?还有谁赞成“击沛公”?理由是什么?
2、 项王许诺谁?许诺什么?为什么项伯主张不攻?
3、 在什么情况下说出告密者,这意味着什么?
4、 在什么情况下,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见他不答应怎么做的?刺杀成功了吗?
5、 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谁入帐使项王按剑而跽?项王对他的态度如何?
6、 项王受璧与谁形成了对比?范增留下了依据什么预言?
而事实证明,范增的“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的语言是对的,经过四年的征战,刘邦逐渐占据了战争的主导地位,最终夺取了天下,成为汉高祖。
二、《史记》对项羽的评价
项羽虽然败下阵来,但是,却得到了后人的爱戴,就象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放到本纪中,本纪本来是用来记载帝王的,虽然项羽称帝最终功亏一篑,可是我们丛冢,可见司马迁对项羽的敬意。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以说,《史记》在中国文学史和史学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的观点应该说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中肯的。
(投影,《史记。项羽本纪》评论)
……及项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力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城东,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指出重点词:自矜功伐 岂不谬哉 过矣
三、 请同学们谈谈看过《鸿门宴》以及司马迁的评价后对项羽的认识。
教师明确:
1、 勇而无谋——怒:按剑而跽;说出告密者
2、 沽名轻敌——拒范增之言,纳项伯之言,听樊哙之辞;不杀刘邦,安然受璧
3、 自矜功伐——触犯他尊严,就要进攻;给他面子,他就轻信,不放在眼里。
4、 光明磊落,坦率粗豪,自大轻敌,寡谋轻信,优柔寡断,有勇少谋。
四、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
历史上,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的(展示诗词投影)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亦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慷而慨。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篇七:鸿门宴教案 篇七
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语言现象,掌握“为”、“因”等古汉语词,能够翻译全文。
3、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学习难点】
掌握文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方法】诵读+探究讨论
【知识衔接】
1、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发愤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楚汉之争概况简介
前2XX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XX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干校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斗争。故事开始时,项羽拥兵40万,而刘邦只有10万。从“鸿门宴”的情节,读者已经能清楚地预见到将来刘邦胜项羽的结局了。项羽由主动步步转化为被动,而刘邦却是一步一步地由被动转为主动。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XX年)。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自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XX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给下面画线的字注音。(a级)
飨士卒( ) 美姬( ) 卮酒( ) 郤( ) 鲰生( ) 玉玦( ) 目眦( ) 跽( ) 戮力( )参乘( )( ) 彘( ) 啖( ) 刀俎( ) 樊哙( )
二、再读前两段,整理文言知识。
(一)、一词多义(b级)
为 (1)君为我呼入 。 (2) 若属皆且为所虏 。 (3) 何辞为。
(4)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6)使子婴为相。
因 (1)不如因善遇之/因击沛公于坐 。 (2)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
(3) 因击沛公于坐 (4)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之 (1)吾得兄事之 (2)切而啖之 (3)为之奈何 (4) 珍宝尽有之
(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6)今日之事何如 (7)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
(二)、找出句中的通假字(b级)
1、距关,毋内诸侯 2、张良出,要项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三)、找出句中古今异义的词(b级)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2、所以遣将守关者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 、沛公居山东时 5、亡去不义 6、范增说项羽曰 7、今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四)、找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说明活用类型,解释(b级)
1、沛公军( )霸上。 2、沛公左司马使人言( )项羽曰:……
3、沛公欲王( )关中。 4、不可不语( )。
5、吾得兄事( )之。 6、素善( )留侯张良。
7、项伯杀人,臣活之( )
8、项伯乃夜( )驰之沛公军。 9、此其志不在小(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b级)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3、欲呼张良与俱去。 4、奉厄酒为寿。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孰与君少长?
7、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8、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六)、翻译下面句子。(c级)
1、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3、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4、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七)、口头翻译文章第一段。
三、整体感知:分析讨论课文一、二两段:
1、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b级)
2、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c级)
3、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c级)
【学习反思】选择整理《鸿门宴》中的名言名句。(c级)
【作业布置 】 1复习导学案,掌握课文一、二段知识点。
2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拓展阅读】 杀死刘邦小儿!
我很敬佩项羽,虽然他没有赢下楚汉之战!喜欢他的豪爽,坦荡,勇猛,喜欢他的真性情,喜欢他的仗义!话说项羽破釜沉舟于巨鹿横扫秦军一战成名,既而征降秦将章邯,为亡暴秦立下不世之功!怎料刘邦这老滑头却趁项羽不备占领秦首都咸阳,夺了亡秦首功。楚汉两家矛盾也由此而起,遂引发了长达4年的楚汉争霸战。刘邦这为世人所不齿的无赖本毫无胜算,却硬是他逼得旷世英豪西楚霸王兵败自刎。时乎?运乎?命乎?人乎?悲哉,悲哉!可你又曾知道项羽足以四杀刘邦!?
一杀刘邦。当属鸿门宴。那时的项羽掌四十万虎狼之师无往而不胜:而刘邦仅十万兵将。力量悬殊有目共睹!鸿门宴上,亚父范增几次三番示意项羽下手,可霸王他楞是下不了手。刘邦吓的借口上厕所就溜了,气得范增直说;竖子不足与之谋!亏得项羽勇猛无双,满身血性,却也这般妇人之仁优柔寡断?怒!
二杀刘邦。鸿门宴后,刘邦被项羽放至巴蜀大山,气的嗷嗷叫却又奈何不了他。鸡蛋碰石头,刘邦可不干,至少也不第一个,毕竟生命诚可贵呀!孰料,刘邦这厮得张良,萧何相助,拜将韩信,不出一年居然以一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山平三秦,取关中,更甚趁项羽东征齐国之机夺了项羽的都城彭城。还扬言要把彭城作为自己的第二都城。于是大会诸侯平天下。他还当真把项羽给忘了?若是这样就被你刘邦给打败了那项羽那霸王还算是什么霸王?就在刘邦飘飘然时,项羽帅三万精骑回彭城将60万汉军杀得落荒而逃,死伤无数。此时的刘邦俨然一难民,身边只有一个夏侯婴,窝囊之至,狼狈之至!项羽决意活捉刘邦,这可把那胆小鬼吓死了!眼看着楚军就要追上自己了,天公却帮了刘邦一把,顿时狂风大作,黄沙四起,刘邦就这么趁乱逃了。命乎?
三杀刘邦。彭城一战未活捉刘邦,项羽快马加鞭直追汉军,直至荥阳城。刘邦至此已是瓮中之鳖,破城之日怕是不远了。怎么办怎么办?若是被项羽活捉那后果是不要想的了,诶,只怪自己太大意,太狂妄。却是有一叫陈平之人,向刘邦出一离间计。要离间的不是别人,正是项羽最敬重的亚父和他最钟爱的虎将钟离昧!枉他项羽英豪盖世却连这点知人判事的能力都没有,他居然中计了!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难道带兵这么多年他连这都不懂?何况亚父他现在已是古稀之年,除了你项羽他又有何私利可言?义愤,绝望,悔恨,伤感,这位可敬的潇洒的老人就这么撒手西去了。假若你听了范增只言,趁韩信,英布,彭越都不在刘邦身边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强攻这一座孤城,那破城指日可待,将刘邦走马生擒亦不在话下。现在倒好,给敌人喘息的机会还害死了自己最可靠的谋士。叹!
四杀刘邦。幸好项羽中计不深,亚父一死他就明白了一切。立刻集全力围剿荥阳,刘邦自知难逃一死,便与项羽商议投降。条件是:不杀降卒,饶自己一死。项羽欣然允诺。另外还有一个不情之请就是:投降的时间要在晚上。这也无可厚非,毕竟投降也不是什么很光彩的事。可你霸王知道吗,这是刘邦这滑头故意安排的。当晚,城门一开,一彪人马冲出城来,情况不对,项羽喝道:给我打!不出两下,楚军就抓住了那领头的,项羽一看:不是刘邦!此时,刘邦已趁乱从侧门跑了。项羽终于错失最后一次杀刘邦的机会。这煮熟了的鸭子居然还给飞了?!霸王啊霸王,难不成真是你个头太大,心也就太粗了?你还真以为刘邦那小子会送死?你还真以为天下的人都象你那样大丈夫?
刘邦跑了,找到了韩信,平了齐国,又联合英布彭越夹击项羽。亲提60万大军将项羽不足十万人马困在垓下。最后便有了霸王兵败一幕,可是有谁能真的打败项羽,他杀出重围,来到了乌江边上。对面就是他的家乡,当年他带着8000子弟兵过江东,如今8000子弟兵无一所剩,他只身又有何面目回去呢?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没人能杀得了霸王,他是自杀的,好死!
这我不禁想起霸王那最后率28骑斩将夺旗一幕。1000多汗军追来,霸王掉转马头昂首马上,对身边的将士说:我霸王不是被刘邦打败的,只是不忍心追随我的将士为我付出太多。且看我这最后一次单骑砍帅夺旗!你们28人分为四队,项羽纵马而下,所到之处,血肉横飞,人仰马翻,汉军四散,只剩下那领头之将。就凭他想拿擒霸王的首功?!结果眨眼就成了霸王戟下亡魂!砍下将旗!纵马而回,清点下人马,还剩26骑。怎么样?霸王问。没错,大王!众将士答。这就是英武的霸王!
2200多年过去了,人们还记得那自刎的霸王!因为后人敬你是英雄!即使他有缺点也是英雄般的惊世骇俗!可再回顾这历史我又不免有些怨霸王了,真的英雄当是大气磅礴,知人善任,谦虚谨慎,勇猛刚果,能屈能伸。而他鸿门宴上优柔寡断纵虎归山;荥阳城一战,刚愎自用气死范增;乌江自刎能伸却不能屈!真的大丈夫是不会以死谢罪,死是一种逃避,英雄就不应该逃避,尤其是面对灾难时!英雄应该以行动来谢天下,而不是死!倘若项羽重返江东,痛改前非,重整旗鼓,那刘邦这老小子是不是还得死四次?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徒留后人空感叹……
『补充』大风歌
刘 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篇八:鸿门宴教案 篇八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微笑)相信每个小组都已经准备好了自己的发言,下面就请在座的各位“挑剔”的观众来发表意见。
生:我们组认为鲁军表演樊哙最为精彩,因为他抓住了樊哙粗犷而又机智的特点。张良话未及出口,樊哙便从其匆匆之步履中察觉鸿门宴上早已是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焦虑关切之情不由冲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没有寒暄,没有客套,有的是一种机警、一份责任、一颗赤胆忠心。当得知“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樊哙迫不及待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寥寥十字,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其性急、其情切、其心忠,跃然字里行间,充分显示了樊哙与刘邦生死与共的手足之情、君臣之谊。樊哙一系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言行竟让生性率直坦荡而又胸无城府的西楚霸王无端喜爱,再赐卮酒。樊哙瞅准机会,借酒发挥,慷慨陈辞,替刘邦说出了想说而又不便说抑或不敢说的话。他先数暴秦之死,“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意谓天人共愤;接着夸刘邦之功,“先破秦入咸阳”,暗指项羽无能;再表沛公之德,“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映射小人之心;然后假以推心置腹之语,前硬后软,引君入瓮。最终满足了项羽沽名钓誉之心、刚愎自用之志,彻底摧毁了他“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那份怒火和霸气。一番煌煌大论,几度欲擒故纵;寓假于真,藏虚于实,貌似理直气壮、推心置腹,实则一派谎言、混淆视听。说者信口雌黄却能滴水不漏,以假乱真却能瞒天过海;攻心战术,旁敲侧击,句句中的。刘邦逃出宴席后,樊哙又能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来抚慰刘邦的不安。鲁军的表演挥洒自如,把一个智勇双全的樊哙表演得恰到好处。
【学生鼓掌。】
师:掌声已经说明了一切,你们组的点评也可谓文思敏捷,神采飞扬。看来司马迁的描写也真是成功,寥寥几笔,一个活灵活现的樊哙就深入到了每位同学的心中。那么让我们一起朗读,重温一下第四段精彩的描写。
【学生齐读第四段。】
师:刚才这一组为我们开了个好头,再请大家评评其他人物。
生:我们组认为黄磊扮演的范增形象也不错。范增的足智多谋在文章一开篇就有所展示。项羽大怒要进攻时,范增的一番分析就足以令人刮目相看。而在宴席上,范增先是举“玦”以示杀掉刘邦,下来又派“项庄舞剑”借机行刺,到刘邦逃席后收到玉斗,范增痛心不已,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范增就如同是一个先知,他也先于其他人悲痛。如果说表演有不足之处的话,就是还不太成熟,缺乏一点儿老谋深算的味道。
师:点评很好,既有鼓励又有指正。的确,范增是一个异常聪明的人,完全可以和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智者的代表诸葛亮相媲美。要演好这个角色,还需要更多的经验做支撑。请大家继续发言!
生:我们组觉得王磊扮演的刘邦也不错。刚开始刘邦得知项羽将对自己有所举动时是“大惊”,但是在之后与张良的分析中继而“默然”,紧接着沛公生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何等善于利用人,何等善于狡辩。王磊同学紧紧抓住这些细节,很注意人物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能屈能伸、狡诈多端的刘邦形象。
师:刘邦为了平息项羽的愤怒,想出了这招以退为进的妙招,于是才引出这出“鸿门宴”。有几处字词、句式要大家特别注意。首先是“为”在本文大量出现,哪位可以为大家整理、归纳一下?
生:“为”作介词,读“wèi”,例如“君为我呼入”,解为“替”;又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解为“为了”。但是当表被动时,如“吾属皆且为所虏”中,要读“wéi”。另外“为”还可以作动词,相当于英文单词“do”,它的翻译非常灵活,如“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前一个是介词“替”,后一个就是动词,可译为“出、谋划”。再如“窃为大王不取也”中译为“认为”;而在“皆为龙虎”一句中表判断,可译为“是”。
师:很不错,能够把已学知识迁移到本课,而且归纳得很有条理。在本课,我们还要补充一个新用法,那就是43页的“何辞为”一句中的“为”是句末语气词,表反问或感叹,读作“wéi”。至此,我们已经掌握了“为”的所有用法,请大家做好整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字的活用类型是什么?
生(异口同声):名词作状语!意为“像兄长一样”。
师:对!见了这么多的名词作状语,我们今天给大家做一个归纳。请看课件!
【多媒体课件打出归纳。】
师:第一种:常以身翼蔽沛公。(比喻式,像“翼”一样,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第二种:吾得兄事之。〔以兄礼,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
第三种:道芷阳间行。(抄小路,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
第四种: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用箕畚,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第五种:亚父南向坐。(朝南面,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第六种: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在夜晚、连夜,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学生做笔记
师:还有“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所以”请大家特别注意。
生:指“……的原因”。
师:“所以”在文言中还有一种用法是什么?
生:表“用来……的方法”,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另外还有“非常”的意思是什么?
生:意外,是古今异义。
师:本文还出现了哪些古今异义的词语?
生:(此起彼伏地喊)婚姻、山东、河北、河南。
师:同样请大家下去后整理、归纳。还是回到表演的话题上,哪个组可以评判一下本文的主要角色项羽呀?
生:我们组!我们觉得王志斌同学对这个角色的把握还不到位。
师:终于有大胆提出批评意见的了,很好!请王志斌同学不要介意,有指正,才有进步嘛,我们倡导的就是在相互切磋中学习、提高嘛!请谈谈你们组的高论。
生:我们组认为文章对项羽的刻画似乎表面上并没有其他角色那么鲜活,王志斌同学的表演也似乎就显得不那么突出。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项羽这个角色恰恰就是在这不分明中见真性。他在整个过程中的反应除了开头的一处“大怒”之外,似乎并无任何大的举动,但是他的每次被动的反应背后都无时不透露出这个人物的自矜功伐的性格特点。因为秦的主力被他击败,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所以入关后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立即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等待他来处理,便放弃了进攻打算。更由于自矜功伐,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也不表态。这种“不忍”之心甚至使他对樊哙采取了格外宽容的态度:樊哙没有资格与会,本可以叱出,但他理解樊哙的心情,反而赐酒。樊哙陈词,虽有指责的话,但又把他看得比怀王更高,有“求赏”之意,都合乎他自矜功伐的心理,他内心有愧而“未有以应”,于是优礼有加,赐樊哙坐。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是比较缺乏心理描写的,而人物的心理主要是通过外化的言行来流露,而项羽的一番似乎不张扬的言行其实都包含着他的个性特点,这是需要演员仔细琢磨,通过细微的面部神态来表现出来的。表演难度更大。而王志斌同学在表演的时候就忽略了这个问题,使得这个人物显得没有光彩,比较呆板。
【学生一起鼓掌。】
师:(微笑)很有见地的一番话,看来你可以考虑将来去做导演了。王志斌同学你觉得能接受刚才的一番批评意见吗?
生:当然,我觉得自己有茅塞顿开之感。其实在开始考虑演的时候,我自己也觉得似乎不知从何表现这个非常有分量的人物形象,现在知道了。
师:好!冲着你的谦虚好学,本学期的课本剧比赛一定会给你一个角色。
课堂小节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精彩发言,令我们更加了解了樊哙的智勇双全,范增的老谋深算,刘邦的狡诈多端,项羽的自矜功伐。故事的胜败也就在这些人物的交锋中注定了。虽然知道大家还意犹未尽,但时间关系,我们这节课就只能先讨论到这里。其他组的发言稿下课交回来,老师会一一认真审阅、回复的。
布置作业
师:本文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很多,今天请大家自己先做一下积累和归纳,下节课我们再互相查漏补缺。下课!
板书设计
鸿门宴
胜 败
刘邦:诡计多端 项羽:自矜功伐
樊哙:智勇双全 范增:老谋深算
篇九:鸿门宴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重点】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
一、导入
《垓下歌》
——秦末汉初•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1、齐诵项羽的《垓下歌》,尽量读出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垓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要点:
(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项羽起兵反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亡的原因。他把一切归结于“天意”,是“时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4)“鸿门宴”前,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二、读讲课文一、二两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①王(wàng)关中 ②说(shuì)关羽
③好(hào)美姬(jī) ④为(wè)击破沛公军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①“军霸上”、“王关中”(加点词为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②“说项羽”可简为“说羽”不可简为“说项”,“说(shuō)项”意为替人讲情、说好话。
③“成五采”、“为(wé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
3、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文意:
①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土,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②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第二段:
1、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
①古今歧义: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
“公岂敢入乎?” “敢”,能够。
“固不如也。” “固”,本来。
②通假:
“具以事告。” “具”通“俱”,全部。
“要项伯”。 “要”通“邀”,约请。
“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
“不敢倍德”, “倍”通“背”,违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③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
“臣活之” “活”,使动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作动词用,编造名册。
“不义也” “义”,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④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与俱去”、“毋从俱死也” 介词“与”、“从”后面的宾语省略。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疑问句,主语“为大王为此计者”与谓语“(是)谁”倒置。也可以说不是主谓倒置,那么“者”就是语气助词。
“孰与君少长?” 疑问句,宾语疑问代词前置。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判断句,特殊指示代词“所”、“者”构成“所……者”式名词短语充当主语,作说明、解释的对象。
2、讨论课文内容,思考:
①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刘邦施计”、“项伯中计”不必分开来说)“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②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也就是说,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
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3、学生自读课文一、二两段,释疑解难。
三、小结
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井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四、布置作业
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
有樊哙 目眦 按剑而跽 卮酒 彘肩
②翻译下列语句: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③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鸿门宴”上的斗争。
2、思考下列问题:
①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什么?试从课文中举例加以说明。
②范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他在哪些方面不及张良?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情况:
1、提问: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土气不同。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
2、指名认读生字,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从百余骑(从:使……从;骑:一人一马。)
数目项王(目:以眼示意,名词作动词用。)
且为所虏(且:将;为所:为……所,“为”后省略行为主动者。)
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干什么;者,代词,“何为”前面省略了判断词。)
二、读讲课文三、四两段:
第三段:
1、指名讲述第三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本段记叙的事件。
提示:第一件事“刘邦谢罪”,第二件事“项王设宴”,第三件事“范增举殃”,第四件事“项庄舞剑”。
2、提问: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
提示:并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3、提问:课文中插图有什么地方画得不妥?为什么?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提示:插图中张良站着,这是不妥之处。课文中说张良是“西向侍”。“侍”,一般指站立,但也有“侍坐”之说,这里“西向侍”是坐东朝西作“陪”讲。后面又有项羽赐樊哙“坐”,“樊哙从良坐”,如果樊哙坐着而张良却站立一边,岂不有点不合礼仪?
4、提问: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提示: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范增一再暗示项羽,要他下令除掉刘邦,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过策划。这一变故是范增一手导演的,虽然阴狠,却并不示明,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而项伯又出面援救,终于不了了之。
5、提问:“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
提示:“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第四段:
1、指名试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2、分角色朗读课文,力求充分表达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3、提问:“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4、提问: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提示: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入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从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
二者有本质区别,说话的语调语气也自然大不一样,朗读课文要注意这一点。
三、小结
课文三、四两段记述“鸿门宴”上刘、项双方的激烈斗争。刘邦谢罪,以屈求伸,矛盾缓解,范增举块,危机依然四伏,项庄舞剑,更是险象环生,樊唆闯帐,故事到达高潮。项羽唯恐担当“不义”之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增之计,终于让刘邦借故脱逃,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四、课堂练习: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或数人一组分角色表情朗读三、四两段)。
2、完成“思考和练习”三、四两题。
五、布置作业
1、自读课文五、六两段,疏通文字。
2、文章为什么在沛公脱逃之前交代鸿门与霸上两地的距离?
3、概括课文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第三教时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是什么意思?可用课文中哪一个字来概括?(“忍”)
范增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他内心真的认为项羽是“为人不忍”吗?
“不忍”,用今天的语汇表达,就是心慈手软,也可以引申为缺少决断。其实,范增内心井不仅仅认为他是“为人不忍”,公开场合只能这样委婉地评论。
二、读讲课文五、六两段:
1、学生试讲课文,纠正误读误释: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辞为?”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道芷阳间行。”(间,从小路道,音jiàn)
“沛公不胜柄杓。”(“不胜梧杓”,指酒醉,以“柄杓”借代酒水。)
“再拜献大王足下。”(再拜,两次行礼,表示敬重;“足下”,古代敬词,用来指称对方。)
“竖子不足与谋。”(“竖子”,古代骂人的话,小子,没出息的东西。)
2、提问: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置车骑”是什么意思?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
提示: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一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3、提问: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提示: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故事至此结束,“立诛杀曹无伤”则是对开头“告密”的交代,是尾声。
三、分析人物形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1、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
提示: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樊哙责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诘,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 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
2、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对他应作如何评价?
提示: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
四、讨论分析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1、试以樊哙为例,说说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①人物在什么环境中出现?②从哪些方面描写?③浓墨重彩写樊哙有无必要,为什么?
提示:第二课时对樊哙已作了具体分析,这里侧重干归纳刻画人物的方法。
2、以项羽、范增对张良献礼态度的不同分析归纳作者用对比方法写人的技巧。
提示:着重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对比、映衬手法。
五、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消极因素进行批判
1、文中的迷信成分。
2、作者的英雄史观:文章对刘邦虽有贬抑,更多的却是颂扬,对项羽也颇多同情,尤其是把他作为一代帝王为之撰写“本纪”,其英雄史观显而易见。当然,我们不应要求作者像今天这样具备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五题。
2、以“《鸿门宴》中的”为题,写一篇短评。
篇十:《鸿门宴》教案 篇十
教学目的:
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
2.认识“鸿门宴”这一斗争的性质,注意本文情节起伏的结构特点,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3.重点学习“军、击、内、如”等实词和“其、而、则、乃”等虚词,了解课文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2.掌握“军、击、如、信、谢”等文言实词和“因”、“为”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做到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二者做到相辅相成。
2.注意作者运用对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根据本文重点、难点,总体上采用诵读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从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导入课文。
二、让学生自己整理有关《史记》的知识,快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三、问题设计:
①全文按鸿门宴的前的前后过程分为几部分?
②宴前共写了哪几件事?用精炼的词语概括。哪件事是“导火线”,这一部分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四、学生带着问题②诵读(1─2)节,教师指导学生不懂之处。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在理解(1─2)节的基础上诵读(3─4)节。
第二课时
六、学习(3─4)节
七、问题设计:
①宴中这部分共写了哪几件事?它围绕对刘邦的态度反映了项羽、范增之间什么矛盾?
②文中的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分别具有什么性格的特点?通过他们的哪些言行表现出来的?
八、学生带着问题①②读(3─4)节,并让同学自己指出自已不理解的地方。
九、布置作业:⑴背诵(3─4)节⑵完成练习(二)P91
第三课时
十、先检查学生背诵(3─4)节情况。
十一、先齐读(5─5)节,然后和学生一起解决其中问题。
十二、再齐读(5─7)节。
十三、问题设计:
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十四、整体把握全文的写作特色,并要学生自己分析项羽、刘邦的形象。
十五、作业布置:
①背诵(3─4)节,完成练习(三)P91
②整理文言实词及特殊句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