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6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篇一:小学数学总复习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小数乘、除法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自己理清这部分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加深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对教学中易混题、易错题加以区分练习,对难点题进行重点复习,使所学知识更加巩固,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4、体验在线段和封闭图形上植树问题的数学方法和思想,能利用所学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运算定律,会运用小数乘、除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解决方程的方法,并会正确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利用植树问题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简易方程、数学广角的相关知识。

【知识梳理】

组间交流,汇报互评。

教师补充并板书:

【指导复习】

1、复习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先让学生完成总复习第1题的第(1)小题。学生做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核对并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全班交流时,教师先让学生根据具体的题目说一说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除法的异同点,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师:你认为计算小数乘、除法应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以下两点计算中比较容易错的地方: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补0的(如2、7×0、03);小数除以小数移动小数点被除数需要补0的,商中间有0的(如2、4÷0、06,6、03÷3)。

2、复习用小数乘、除法解决问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总复习中的第1题的第2小题,接着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全班交流后,教师强调:在利用小数乘法知识解决问题时要做到正确理解数量关系,选择恰当的运算方法,灵活应用运算定律计算,灵活选择解题策略,根据实际需要处理运算结果。

3、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师:用字母可以表示什么?用字母表示数要注意些什么?我们一块儿来复习。

出示总复习第3题的第(1)小题。想一想:书写含有字母的式子该注意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答案。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吗?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4、复习解简易方程。

师:简易方程包括哪些内容?在你们的记忆中,什么是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请同桌同学互相说说。

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概念来解决几个问题。

(1)判断下面各式是不是方程。

学生用定义判断。为什么第2个和第4个式子不是方程?

(2)完成总复习第3题第2小题。想一想: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解方程要注意什么?

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解方程要注意什么?

师:可见我们在列方程时不仅要考虑每步的依据,而且要注意书写的格式,还要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5、复习列方程解决问题。

师:回顾一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整理如下:

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②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接着,让学生完成总复习中的第3题第3小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6、学习植树问题。

(1)出示例题: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上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你能想出几种植树方案?

学生自主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合作交流。

全班交流。

(2)总结学习方法:植树问题有高招,做题之前先分类。

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

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数=间隔数。

封闭图形,棵数=间隔数。

【指导练习】

1、练习二十五中第2题

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学生算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核对,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针对性地指导。

2、练习二十五中第5题

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明确题中隐含着一个条件:一年有12个月。

接着,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练习二十五中第17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核对。

全班核对时,教师强调解方程的书写格式。

4、练习二十五中第18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全班交流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提供不同的解题策略,只要学生能提供合理的算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5、两座楼房之间相距56米,每隔4米栽雪松一棵,一行能栽多少棵?

6、在一次歌唱比赛中,6位评委给⑤号选手的打分如下:

现在作为记分员的你,给出⑤号选手的最终得分是?。

7、某市出租车的收费标准是:3km以内收费8元,3km以外每千米收费1、8元。杨红从家打车去该市书城共付了10、7元,她家到该市书城大约多少千米?

答案:1、130、068156355

2、2033、9÷12≈169、49mm

3、x=0、576x=1、5x=0、9

4、解:设现在可以做x个

3、6x=3、8×180

x=190

答:现在可以做190个。

5、56÷4-1=14-1=13(棵)

答:一行能栽13棵。

6、9

7、(10、7-8)÷1、8=1、5(km)1、5+3=4、5(km)杨红家到该市书城大约4、5km。

【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3、4、6、13、14、15、16、18

答案:第3题1、231、8、42、54+3、5、61、5

第4题3、153、242、86

第6题13盒

第13题4、534、0951321、95、6714、39

第14题32、993、0916、53

第15题

第16题30×2、56÷2=38、4(万千米)

第18题180×3、8÷3、6=190(个)

【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小结:通过对小数乘、除法、简单方程以及植树问题的整理和学习,我理清了这部分的知识体系,形成了知识网络,加深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了解。

【课后作业】

第1课时总复习(1)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1、“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数-1

总长=(棵数-1)×间距

间距=总长÷(棵数-1)

2、“两端都不栽”的规律:棵数=间隔数-1。

3、“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数=间隔数。

4、在封闭曲线中的植树,相当于在一条线段上的一端植树,一端不植,栽树棵数等于间隔数。

最外层总数=(每边的棵数-1)×4

本课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讨论与交流,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感觉复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养成自觉复习的良好习惯。在复习活动中,体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体验学习成就的快乐,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篇二:小学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测定直线是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知道测定直线的一些简单工具。

2、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教具准备:

测量工具若干套(标杆、卷尺、测绳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举例说明什么叫距离?

2、常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二、新授。

1、测量土地的意义。

结合本地建设实例,如:群星要建新校,要确定学校的面积有多大,都需要测量土地。所以我们这节课就学习实际测量。

2、认识测量工具。

(1)标杆:测定直线时使用的一种工具。

(2)卷尺和测绳:测量距离时所使用的工具。

把上述工具给学生看,介绍怎样看卷尺、测绳上的尺度。介绍使用方法,使用卷尺时在两点中要拉直。

3、学习测量距离的方法。

(1)量地面上较近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请两个学生用卷尺测量教室门口到窗户的距离。

(2)量比较远的距离。

量比较远的距离如学校到市场,用卷尺不能一次测出距离,量几次就会歪斜,不可能在一条直线上,所得距离不准,所以要在两点中先测立一条直线。

篇三: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课教案资料 篇三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内容。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能正确地分析、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2、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简单的和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类型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进一步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答算式或方程。

(1)20米是50米的百分之几?

(2)50米的 是多少?

(3)多少米的 是20米?

学生口答后提问:第(1)题的40%是怎样求的,表示什么意义?第(2)、(3)题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的,这两个式子都表示什么意义?

2、引入课题。

我们根据分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数量关系,学习过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这节课就复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板书课题)我们学过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分为简单的和稍复杂的两种情况。通过复习,要能进一步理解井掌握它们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更加明确它们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提高分析、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解题思路

1、选择下面三个条件里的一个条件作问题,编出三道不同的应用题。

(1)松树30棵 (2)杨树50棵

(3)松树棵数是杨树的

学生回答时,分别出示三道应用题:

(1)松树30棵,杨树50棵,松树棵数是杨树的几分之几?

(2)杨树50棵,松树棵数是杨树的 ,松树多少棵?

(3)松树30棵,正好是杨树棵数的 ,杨树多少棵?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或方程,老师板书。提问:第(1)题为什么用“杨树棵树”做除数?第(2)、(3)题为什么都用“杨数棵数”乘言?你认为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板书:关键:确定单位“1”的数量)追问:上面题里与“÷”对应的数量是什么?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要怎样算?第(2)、(3)题都是技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子的?

2、归纳基本思路。

从上面的题可以看出,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确定单位“1”的数量,并且找出与“几分之几(百分之几)”对应的量,然后联系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或者一个数乘分数(或百分数)可以表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的意义列出数量关系式,再列出式子解答。如果要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就用“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除以单位“1”的数量;当“几分之几”是已知条件时,就要根据单位“1”的量乘几分之几等于与“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来列算式或方程解答。

3、组织练习。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7题。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然后提问怎样列式的,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不是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为什么列出的算式不同?指出: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时,要找准相应的数量。

2、做练习十六第8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指名口答算式和方程,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为什么所用的解题方法不一样?

3、做练习十六第9题。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提问:为什么问题相同,而解题方法不一样?这两题各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列式子的?

指出: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一般先确定单位“1”的量,(板书:定“1”)再根据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确定解题方法,明确用算术方法还是用方程解答,然后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式子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复习,对于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你进一步明确了些什么?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十六第7题的计算;练习十六第10、11题。

教学反思: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87页练习十六第12~16题,练习十六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能正确地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以及工程问题,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复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它们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提高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基本方法

1、提问: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可以按怎样的顺序分析思考?

2、分数乘法应用题。

(1)校园里有桂树28棵,玉兰树棵数是桂树的 ,玉兰树有多少棵?

(2)校园里有桂树28棵,玉兰树棵数比桂树少 ,玉兰树有多少棵?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提问:这两题为什么都用算术方法解答?列出的算式为什么不一样?从这里可以看出,分析数量关系时要注意什么?

3、分数除法应用题。

(1)校园里有玉兰树21棵,正好是桂树棵数的 ,桂树有多少棵?

(2)校园里有玉兰树21棵,正好比桂树棵数多 ,桂树有多少棵?

指名学生口答方程,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为什么都用方程解答?为什么列出的方程不一样?你认为,这里的应用题分析数量关系也要注意什么?

4、小结。

从上面两组题可以看出,在分数应用题里,先确定单位“1”的量,如果已知单位“1”的量,用算术方法解答;当单位“1”的量未知时,用方程解答比较方便。分析数量关系时,还要注意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如果问题或已知数量与题里的“几分之几”不对应,就是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解答时先要根据题里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找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然后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算式或方程解答。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12题。

科书58——60页内容。

教学反思:

方程

教学内容:教科书62——6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加深对方程及相关概念的认识,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重点:会用字母表示数和解简易方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理念: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为主。

教学步骤

一、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复习解简易方程,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加深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 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 求路程的数量关系。

(2) 乘法交换律。

(3) 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写出字母式子,同时指名一人板演。指名学生说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你能举例说明吗?(用字母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如小明比小红重2千克,用a表示小明的体重,那么小红的体重就是a-2.)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时要怎样写?

三、复习解简易方程

1、复习方程概念。

(1)等式的意义:表示等号两边两个式子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如:3+6.5=9.5、7-4.2=2.8、3.6× 0.5=1.8、3.5+x=9.5等都是等式。

(2)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首先要看这个式子是不是等式,接着再看这个式子中是否还含有未知数。如x 3.2=8、11x=363、x+7.6=11.4等都是方程。

(3)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等式的范围比方程的范围大。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如:35 ÷7=5、2x=0、 3.5x=4、11.2-x=11.14等都是等式,但35÷ 7=5不是方程。

2、复习解方程

(1)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如:x=32是方程x-32=0的解。

(2)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如:

4x=6

解: x=6 ÷4

x=1.5

提问:解题的依据是什么? 怎样进行验算 ?

解方程的依据:

A、四则运算之间各部分的关系。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除数=商 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B、等式的性质。

方程两边同时加上(减去)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3)解方程应注意:书写时,要注意先写“解”字,上、下行的等号要对齐,注意不能连等。

四、综合练习

教科书62——62页的练习。

教学反思:

篇四:小学数学复习课教案 篇四

一、课题:量的计量

1、单名数、复名数的复习,并举例。

请你说说图里学过的四边形的名称、特征和字母表示的意义。

2、小组共同回忆探讨。

二、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

谈话:回到学校,马明对手头的材料认真研究起来。

提问:你能帮马明出个主意,更好地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吗?

小结:用统计图可以把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得更加形象具体。

提问:我们根据统计表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为什么?

总结:我们是根据统计图的特点来选择统计图的。现在打开书p140,再看一看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三、根据统计表画统计图。

要求:小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放的制图纸,在征求组员意见的基础上合作制图。每个小组3人,每人完成一种统计图。

引导评价板演学生的制图。

四、分析统计图。

出示讨论题:

1、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产值增长得快?

2、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工作人数多?哪个厂的技术人员多?

3、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外销产品占产品销售总数的百分比大?

4、综合上面的分析,你建议马明到哪个单位应聘,为什么?

篇五:小学数学总复习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了解统计的意义。

2、巩固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知,明确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复习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2、能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统计

1、观察讨论

(1)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这张图叫什么名字?它有什么作用?

仔细观察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

(2)学生观察讨论,思考,依据自己的体验回答。

仔细观察统计图,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梳理统计图信息。

2、回答问题

根据条形统计图上的信息,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

1)最受二年级同学欢迎的饮料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喜欢哪两种饮料的人数同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提问与解答

(1)根据统计图上提供的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问与解答。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板书。

(3)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全班解答,订正。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充分讨论,在互动中分享、互补。

二、拓展练习

1、完成108页第14、15、16题。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统计。采用全班合作的方式进行。

2、随堂练习。

3、补充练习。

三、课堂总结。

篇六:小学数学教案 篇六

第十单元是总复习部分。复习,就其基本含义而言,是指为了恢复或强化头脑里已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学习。这种重复学习并不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进行更高层次的再学习。小学数学总复习,不是知识的重复讲解,单纯的补缺补差,而是通过复习,把教材中的各部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达到巩固提高、融会贯通的目的。小学数学总复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担负如此重要的任务,因此,要切实做好这一单元的教学。

一、特点分析

总复习是分两部分安排的,一部分是对知识的整理,另一部分是供练习用的习题。新教材与旧教材在总复习的编排上有以下相同的特点:

1.复习的内容集中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了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用数学。并且在编排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数的概念、计算和用数学分别集中起来进行复习,这样便于学生进行整理和比较,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复习的线索清晰

本单元的复习用醒目的黑体字,以标题的形式,明确指出了复习的五部分内容。这样以标题作为整理知识的线索,一方面学生根据这些线索全面再现所学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根据这些线索将分散的知识综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在总复习的编排上有以下不同:

1.复习的导向不同

复习的导向关系全局,只有把路引对,才能避免总复习的盲目性。原教材中有一个标题是“应用题”(小华买了一颗纽扣用了6角钱,买了一根针用了3角钱,他买东西用了几角钱?),它是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新教材将“应用题”改为“用数学”,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具体实际问题,作为“用数学”的问题,是以现实情境图示的方式呈现的。如121页12题,通过家长与孩子的对话呈现的,知道了他昨天看了9页,今天看了8页,一共看了多少页?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会加减法的含义,更主要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觉性。

2.复习的目标不同

原教材的总复习是巩固所学的知识。新教材不仅停留在巩固的基础上,而且在知识领域中进行了延伸。表现在以下两个复习中:

(1)在“认识钟表”的复习中,引导学生会看接近整时的钟面。在此复习中,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认识了钟面,知道整时和半时(如117页第6题),另一方面,通过练习会看接近整时的钟面,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如120页第9题,说一说,大约是几时)。

(2)在“用数学”的复习中,引导学生挖掘形象图以外的资源。

通过前九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图中给出的资源(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本单元的复习中,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形象图以外的资源。如117页第7题,画面是一个停车场上已经停放了9辆汽车,同时还有几辆车正开进停车场,但有的汽车没有画全。如果只看画面,很难说出又开来了几辆汽车,题目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说明“又开来了6辆”。要解决“现在几辆车”的问题,只数出画面上的汽车是不够的,必须利用“又开来了6辆车”这个信息,从而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又如,121页11题,画面上画的是9个小朋友正在雪地上堆雪人,同时又跑来几个小朋友。如果只看画面,无法确认又跑来几个小朋友,于是挖掘形象图以外的资源,知道“又来了9人”,利用这个信息,从而解决了“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二、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熟练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序数含义及数的组成。

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

3.能准确地辨认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四种平面图形。

4.会看整时和半时以及接近整时的钟面。

5.能合理地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

6.能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二)过程与方法

1.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与态度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理念

本单元教学要充分体现新理念:

(一)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再现真实的问题情境,把抽象的复习知识生活化,要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把静态的复习知识动态化。

(二)数学学习要及时反思

反思,简单地说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数学学习反思包括过去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心理行为方式。对学生主体而言,学习是一种经历,只有当经历提升为经验时,学习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经过反思后,我们就能从经历中提炼出经验来。可见,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地学习。因此,复习时要通过回忆,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三)数学学习要主动建构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课程应侧重于“学科的结构”。他指出:无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重视教授和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认为有四个目的:第一,有利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加理解”;第二,有助于对数学知识的记忆,“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美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第三,有利于对数学知识的迁移。他认为,“领会基本原理的观念,看来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第四,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间的差距。数学知识本身是有结构的,数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都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方式联系着,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结构,这是教材的知识结构。这个结构是系统的,有条理的。

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已经形成的应付与处理学习情境或问题情境的内在知识系统。认知结构包括两方面:一是信息经验系统,也就是知识结构,它是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二是心智操作系统,也就是已有的智力活动方式或认知操作方式,它是获得新知识的操作基础。学生在复习数学知识之前,数学知识内容及智力活动方式在学生头脑中按照一定关系或联系形成一个紧密的系统,这就是学生该学科的认知结构,这时候的认知结构是零散的,复习教学就是要完善学生头脑中的这一认知结构。

要优化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必须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整理的方法不是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整理的结果也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给学生,这个建构过程他人是不能代替的,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地加以建构才能获得。因此,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主动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四)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1.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传统的课程,过于关注知识和技能,而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他价值成为附属,可有可无。这样教学,虽然强化了知识,但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它鲜明地提出了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强调既要获取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注意三维目标的全面,在复习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

2.关注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人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发展也是有差异的,我们必须认识和承认这种差异。从生命意义上讲,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的认知方式,有自己的选择能力,有自己的人格特征。我们也不是复印机,启动按钮,即可出现数张一模一样的内容。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因此,教师在复习教学中,要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整理知识。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整理的结果也不相同,不能千篇一律。也许整理的结果在教师的眼中有优劣之分,但在孩子的整理过程中并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有理有据,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3.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一种可持续发展,无终点。为了自身的发展,人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健全自我人格,不断地开发自我潜能,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便需要有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领会复习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

复习课难上,这是所有数学教师的共识,如何上好复习课,这也是所有数学教师的盲点。对于教师来说,复习的内容多,复习的时间短,不知从何下手。对于学生来说,复习的内容已学过,听不听无所谓。我们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复习课真没劲儿,都是过去讲过的”,“老做题,我都做糊涂了”。学生的上述反映说明了复习课存在的两大误区:一是复习的内容是“老调重弹”,把复习课看成了补课,二是复习的方法是“题海战术”,把复习课上成了习题课。那么,如何上好复习课呢?

(一)回忆,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回忆,是上复习课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不断提取而再现的过程,“忆”是独立完成的过程,“忆”是一个有序的过程。通过回忆,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1.借助目录进行全册知识的回忆。

目录是教材的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有条理地整理学习内容,提纲挈领地掌握知识要点。本册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设计了新颖的目录。因此,可借助目录引导学生自主地复习。如引导学生回忆本学期你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学生借助目录可知所学九个单元的内容:

(1)数一数

(2)比一比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

(4)认识物体和图形

(5)分类

(6)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7)11-20各数的认识

(8)认识钟表

(9)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借助课题进行单元知识的回忆。

看目录所列的课题,回忆课题里面的知识内容。如看目录第三单元的课题是:1-5的认识和加减法。可知,这个单元包括1-5数的概念和计算两部分。看小课题是:比大小、第几、几和几。可知,数的概念复习的重点包括数的顺序、序数的含义和数的组成。

(二)梳理,引导学生主动建构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获得整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形成建构的意义是至关重要的。这种能力和意识是在经历自主整理、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

1.自主梳理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头脑中已储存了大量的知识,但有些知识无条理性,堆积得越多,越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应用时无法提取。当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以一种层次网络的方式进行排列时,就很容易提取出来。因此,要引导学生将平日所学的零散的知识梳理为系统的知识,以便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

梳理,是复习课的重点,就是将知识点按一定标准分类。梳理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相同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二是把不同的知识点分开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其思考的方法主要是“分类“,分类是儿童学习数学时使用的重要方法,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知识分化。因此,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学生自己找出分类的标准,按自己的理解方式进行重新组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如在全册教材的复习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学习内容可以怎样进行分类?有的同学分为五类:

1.数一数、比一比

2.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3.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

4.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钟表

5.分类;有的同学分为四类:

1.数一数、比一比

2.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钟表

4.分类。有的同学不知如何分类,可以引导学生看总复习进行分类,使学生自己感悟到复习数学知识的方法。

又如在“认识图形”单元复习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怎样分类?学生整理知识的标准和方法不尽相同,有的同学可能按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分类整理,有的同学可能按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联系(正方体的面、长方体的面、圆柱的两个平面各是什么形状的)分类整理。这样,抓准知识的连接点,剖析知识的分化点,求同存异,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2.主动建构。

梳理之后,如何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需要经历主动建构的过程。

⑴捕捉联系,画图建构

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图形学具进行整理,有的同学整理成如下的网络结构。这一结构能清楚地反映哪些是立体图形,哪些是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

有的同学整理成树状结构。这种结构能清晰地反映知识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图形,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从图形这一棵树上“生长”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两个“大枝权”,然后从立体图形这一“枝权”上生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个小“枝权”,从平面图形这一“枝权”上长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四个小“枝权”,形象清晰,不易遗忘。

⑵相互比较,列表建构

有的同学列表进行比较,使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

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这样,学生亲自理一理,试着串一串,在“做”中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提高了学生整理知识、建构知识的能力。

(三)应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掌握所学的知识、构建认知结构是复习的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应用。通过应用,能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复习的应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简单应用,夯实基础;第二层次,综合应用,解决问题。因此,要精心设计习题,通过有效地练习切实提高复习课效率。

要现实性。要冲破传统的数学复习课教学的束缚,挖掘社会生活的数学教育资源,精心设计一系列开放、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如在“认识图形”复习中,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对这些图形表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具体现实情境中能辨认这些图形。可以出示情境图,图中有许多交通标志,这些交通标志都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又如,用课件演示家庭布置图,看一看,在我们家中有许多物体,你能说一说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吗?(冰箱、彩电、电视柜、书、写字台的抽屉是长方体,落地灯的灯柱、笔筒是圆柱,台灯和足球是球。)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让学生亲身经历生活情境。要有开放性。在练习的内容和要求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学生各得其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复习课的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选择条件开放、问题开放、结论开放、解题策略开放的习题供练习时使用。教师出示学生课间活动的情境图,图中有的学生荡秋千,有的玩翘翘板,有的玩滑梯,有的跳绳。图中还有花、树、鸟等。要有综合性。复习的面要广,要关注全册教材的知识点。如上面的一道题,涉及到数的概念、计算和用数学三方面的内容。

要有实践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的数学素质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要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五、教学案例:

“认识钟表”复习课教学设计及评析

(一)自我反思,回忆知识

(师出示情境图,图中一个孩子问:“妈妈,我想看动画片,到6点了吗?”)

师:图中的小妹妹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图中的小妹妹想看动画片,但不知道几点了。

师:你会怎么告诉她呢?

生:我会说,你自己看吧。

生:我会告诉她,到6点了。

师:你学会了有关钟表的哪些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钟表的知识,学生看书独立思考,用钟表进行演示,再互相说一说,拨一拨。)

生:我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

生:分针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生演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4,是4时)

生:分针指向6时,时针指向7和8中间,表示7时半。(生演示)

师:你认为你拨的准确吗?

(学生对自己的拨珠过程进行反思,这样不仅关注了拨珠的结果,而且关注了拨珠的过程。)

师:在拨表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教师予以提醒)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钟表的学具拨出整时和半时,激活了学生头脑里有关钟表的知识。]

(二)自己分类,梳理知识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把拨出来的时间写在黑板上。

(板书:11:00 3时5:30 9:00 6时半1:30 4:30)

师:你能把这些时间进行分类吗?

生:我分两类,一类是表示几时,一类是表示几时三十分。

生:我按时间的表示方法进行分类,也分两类。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时间,用自己的喜欢的方法进行分类,学生是复习的主人。]

(三)贴近生活,应用知识

(教师出示情境图,图中一人手中拿着一张车票,票上写着:从松原到扶余8:00开车,此时钟表时刻是7:30。)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车票知道的,从松原到扶余的开车时间是8时。

生:我看时钟知道了当时的时间是7时30分。

[以“生活“为依托,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构建了鲜活的数学课堂。]

(四)自主探索,延伸知识

教师出示三个钟面图,第一个钟面上的时刻正好是8时,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是不到8时,第三个钟面上的时刻是8时刚过一点。

师:看下面三个钟面,哪个钟面上的时刻指的是从松原到扶余的开车时间?(学生指出第一个钟面)

师:观察这三个钟面上的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留给了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师:把你的发现悄悄地告诉同桌。(学生互相交流)

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学生汇报,分享发现的快乐。)

生:三个钟面的时针都指着8,第一个钟面的分针正好指着12,第二个钟面的分针指在11和12的中间,第三个钟面的分针指在12和1的中间。

生:不对,第一个钟面的时针正好指着8,后两个钟面的时针差不多指着8,不是正好指着8。

(这个孩子会倾听他人的发言,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认真倾听了,听懂了,从而积极响应;二是耐心倾听了,当同学发言有错误时,等同学说完了才指出不足。)

师:因为第二个钟面的分针差一点到12,时针肯定差一点到8,第三个钟面的分针刚过12一点,时针肯定也刚过8一点。

师:也就是后两个钟面的时针都是大约指着8。

师:每一个钟面的时间是多少呢?(讨论)

生:第一个钟面是8时,第二个钟面是不到8时,第三个钟面是8时刚过一点。

师:像这样,差一点不到8时或8时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而应该说大约是8时。

[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空。在学生充分观察、对比三个钟面的异同点,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领悟到判断大约几时的方法。]

[总之,在本节课中,教师构建了一个“回忆-梳理-应用”的复习课教学模式。通过回忆激活了学生头脑里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根据对知识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有关的知识按一定标准进行梳理,再应用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