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优秀读书笔记(精彩10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机缘巧合,读过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略有兴趣,就深入了解了一番,读过后,又找了许多其他人对这本书的观点与看法,比较一番,作了此篇读后感。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优秀读书笔记(精彩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篇一

坚忍的女萝,几经折断才能开出婉转的花。皙华的莲,也要突破几重糜烂的枷锁。——题记

我不喜欢这里。

眼看着的一切和耳边的嘈杂再次告诉我,七五并非我的安乐窝。我不想面对泽没完没了的粘烦,不想面对帆一成不变的苦闷,不能忍受下课后充斥人大脑的喧闹与喧闹背后一望无际的孤寂。

我受够了。

于是我走了出去,眼底含着坚忍的泪水,穿过贴在一起的、叠成一团的、纠结成一头乱麻的人,甩掉骚刮着耳膜的高低不同的几种闹声,走出班门。

迈过班门那一刹那,我感到眼里有灼热的滚烫的燃烧着的什么,要落下来。

拼了命忍住。我走过不长的廊,来到X中教学楼的大厅,心里只想着,我要去找我的朋友们——我的、朋友。我们是在一起的,不是吗?

下一秒钟,我听到了来自所以人的声音:不是!我看到作文了什么?我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度亲密无间的好友然,正在重重叠叠的人堆里大声地笑;挚友欣,曾许诺天涯可却只顾与一群我见都没有见过的人谈笑,对于我,只有一个淡淡的眼神;兄弟皓,也正嬉笑着,穿梭在每个人堆里,拍拍这个肩膀,撞撞那个屁股——他甚至,没看到我。

我心中烦呕,在大厅里彷徨。直到……把自己逼入角落。我在心里哭泣,大声哭号,眼中酸涩却流不出泪来,我简直觉得世界都抛弃了我,曾经一起玩闹的伙伴,都只余下从前岁月里空闹的面目。我只是想要一个拥抱,却没人给我一个眼角。

我突然能冷静下来,心里从没有过的空。我想或许从今开始什么东西在我心里消失了,再也找不到了。我想或许我该回到七五去了。我想没有什么人什么事是值得我流泪的了。我想这就当是个坎。最后的最后,我想,回去吧,该回去了。

篇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 篇二

Es muss sein,意思是非如此不可。

Einmal ist keynmal,意思是偶然一次不算数。两者是昆德拉对重和轻做出的形而上学的阐述。

Es muss sein是生命之重的象征,代表了我们必须顺从的世俗道德和必须遵循的命运,人的伟大在于扛起命运,这代表了一种必然性。

而Einmal ist keynmal是生命之轻的象征,一次不算数,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然而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只有一次,不能重来,不能用来比较,是偶然性的代表。如果必然是重的那么偶然便是轻的。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生命之重抑或生命之轻。这就是米兰昆德拉在这一书中提出的问题。

托马斯选择了生命之轻,他不拘泥于世俗道德,对内心十分诚实。他在和千百个情人的交换中领略了每个人身上百万分之一的独特性,他讨厌俄军也不欣赏反对派,在书的最后他没了工作没了朋友;特蕾莎是生命之重的践行者,她认为灵与肉不可分割,在书的最后她完成了道生命之轻的转化,但他们二人的爱情毋庸置疑。或许没有那6次偶然,托马斯不会遇到特蕾莎。但这6次偶然也是由托马斯自己一次次的选择所引起的,这就是仅一次生命的可承受之轻。但若是永恒轮回,则100次的生命,都会由这6次偶然而和特蕾莎走到一起。所以这便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人存在的本身没有意义,但在这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就是我们生命的理由。所以如何在这仅有一次的生命中去选择,去决定自己的道路,去对自己的存在负责,是我们这一次生命中所不能承受之轻。

而生命之轻的。另一践行者萨比娜背叛了所有,并不在乎自己将去往何处,最后她的世界变成了一片虚空,又或许她所做的决定本身就无意义,在我看来这就是所谓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弗兰茨遵从生命之重,固守内心政治理想,结识萨比娜后他背叛自己原来的生活弗兰茨的重是对历史的崇尚,可惜他看重的历史并不是十分有意义最终他在一次去柬埔寨的游行途中,被当地的恶人杀死。

书中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单纯地选择了轻或者重,他们都是在轻或重中游离、徘徊、改变着,轻与重的界限也不是那么地清晰。

那么我们该选择轻还是重呢?

太宰治曾说:“人间不值得”。很多人都将其理解为人间不值得我来这一趟。而这句话本身的意思是积极的:人间本就是这样,它不值得你难过,活得洒脱一点。

世界不是永恒轮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倒不如放掉那些自认为无意义的,尽情享受生活,体验人生,释放自己有趣的灵魂,活得更加肆意精彩。王小波曾说:“似水流年才是一个人的一切,其余的全是片刻的欢愉和小确幸。”生活明朗,万物可爱,听从自己的内心,保持因生活细碎而满足的能力,而不是让鸡毛蒜皮的小事磨碎我的热情。

同时记住不要放弃所有,我们无法活在虚空中,因为这种轻是我们生命无法承受的,轻让我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世界也需要一点点重,重在法律,重在道德,重在对我们的约束,我们需要在“重”中不断前行,忍受世俗给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去努力,去抗争。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我们每一个人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都有义务负重前行。

在承重中去奋斗,有时或许很世俗,但这也是在为“轻”奋斗。轻的同时可能意味着重,重的另一面则是轻。选择“轻”,看似不受约束,其实是不能承受;选择“重”,看似不能承受,其实是真实。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就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存在。

篇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篇三

“因为一个人往往从怀疑一个最小的细节开始,最终会怀疑生活本身。”

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生活之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失恋了,或生意失败了,或失业了……人生陷入灰暗——灰暗的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影响到了整个人生,整个人生陷入的灰暗!仿佛生活忽然间再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其实,人生有很多面的,这一方面的不如意,不代表你其它方面也不如意。

人生是无常的,此刻的不如意,并不代表你之前都是不如意的,你以后也都不如意。

人有时会因一时的失败,而彻底地否定自己。

我也曾在某一个失落的时刻,彻底地怀疑自己的人生,觉得自己的人生相当失败、彻底失败!我会想起许多能证明我失败的例子与状况,然后去对比别人的成功,对比自己的理想,发现自己一无是处!(我也会写在日记里,然后去反省,只是这样的文字不免带着许多消极情绪,故不想让人看到,不会公开上传,我希望我所传播的思想都是积极乐观的。有些问题过于沉重,还是不适宜公开讨论的,故还是自己去思考吧。)

反之亦然,你可以因为一时的幸福感,而延伸地感觉到你这一生都是幸福的。

当我被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情所感动的时候,静下心来,我总是想起许多美好的时光,觉得自己不只是在那一刻是幸福的`,我的整个人生都是幸福的!因此,也就有了我之前的那篇《我,幸福无以复加!——感谢在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在我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及后面的几篇有关于幸福的文章。

人,不免有时会夸大自己的痛苦或快乐,我只是希望大家把快乐夸大,把痛苦缩小。

夸大痛苦的时候少一些,夸得小一些,最好是能把痛苦缩小或消除,就像瑜珈中提到的,忘却痛苦,痛苦就不存在;而夸大快乐的时候多一些,夸得大一些。

人与人之间,也常因为一点小矛盾而引发争吵,然后引出许多事情来,不断升级,到了最后不欢而散,甚至反目成仇互相攻击。

当你因为某件事而怀疑人生的时候,跳出来,认真想想,其实你所怀疑的只是一件小事而已,一个暂时的状态而已!

当你因为某件事而怀疑别人对你的看法及情感时,跳出来,认真想想,其实你所怀疑的只是一个小误会,一点小矛盾而已!

有时我们要利用“无限扩大的思想”,让快乐幸福洒满整个人生,整个世界;有时则要去限制,让痛苦只是此痛苦,矛盾只是此矛盾,而不要再延伸!

篇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篇四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作者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算是我对米兰·昆德拉作品的初次阅读。

鲁迅先生在书中曾说:细细品读,是一种吸收,一种洒脱,一种愉悦,一种轻松,一种情怀。在我看来,这部作品就需要我们这般去做。这本书中曾写道:人总有胃痛或心痛。胃痛的话,我们就多吃点饭;心痛的话,我们就多找些简单的快乐。也不要去管生命是轻了还是重了,重就勇敢地扛起,轻就累累地抓住。是啊,沉重,是每个人都想摆脱的,然而当失去那份沉重的时候,那生命的轻,是你能承受的吗?重与轻是相互转换,不断变化的。历史上一些人看似在承受生命之重,实则在他们心中有着我们无法体会的生命之轻。贝多芬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米开朗琪罗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了传世的杰作;托尔斯泰则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这些人都遭受了生命的磨难与挫折,可是并没有被其压垮。他们的所作所为像极了书中所写的一句话: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处于当下社会的我们,不更应该如此吗?我们不应害怕生命之重,因为那是你成长的必经之路,我们也不应体会生命之轻,否则你将会一事无成。我们只有将重与轻辩证的融于自身,才能让自己的外表和内心一样强大,从而在复杂的社会中闯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

一本好书,不是给我们一个答案,而是提出一些很好的问题,让每个人用自己持续的时间去体会。而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让我们体会到了———时间的另外一个同义词,就是生命。那么你呢?

篇五: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作文 篇五

生命,被誉为宇宙中最为神奇的东西。至今,也没有人能全面地解释它。

“我确信,哪怕一个最简单的人脑细胞,也比迄今为止设计出的任何智能电脑更精巧。”这句翟中和院士说的话很好地说明了生命的奇妙。

然而,生命并非仅仅表现在物质形态上。“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不逾矩。”这是孔子对生命的理解,这一切都围绕一个”仁“字。他认为仁是人类生活最基本和最高的道德原则。儒家被称为百家之首,但其在生命境界上来说,我认为它不如老子了。因为他的思考没有超出人类本身。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些都反映老子认为有关“道”的哲学,他认为“道”天地万物的本源,因此主张一切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他的思考超越了人类本身,涉及整个天地规律。由此看出,与孔子比,老子对待生命的感悟的确稍胜一筹。

不过,老子却又不及纯粹研究“道”的朱熹了。而他最突出的观点便是“存天理,灭人欲。”这对当今的人来说的确是过分了,也正是他有这种思想,才造就了他的“理学”。因为他始终以为精神才最重要,这也是它胜过老子的原因。(评:朱熹到底在哪一点超出了孔子,作者不甚了了,得出的结论自然让我们“吓一跳”。)

无论是孔子、老子,还是朱子,我认为在对人生的境界上都没有达到“大道”。这么说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心中还有牵挂,这些地妨碍它们对人生的理解。但有一个人却做到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和尚作的这一偈充分体现了佛教“空”的思想。

佛曰:“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才是理想中的“大道”。当然,我没有说和尚都是成就大道,也没有说想成大道就去当和尚。实际上,古往今来,和尚中又有几人得道?慧能也只不过是和尚中的姣姣者,他也是没成就大道的。但他的境界也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这从“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便可看出。

对于生命境界的理解,我也只能浅尝辄止,因为我本身也是个半吊子,或许半吊子都算不上,只好继续去学习,然后再钻研,看能不能摸到“大道”的门槛吧。

篇六:《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篇六

一看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个书名,人们自然会想到以前的读过的课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下面内容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我一开始就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看到这个书名,人们自然会想到以前的读过的课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没有野心,我不想成为大人物,我向往平淡、安静。所以看到这个安静而微妙的标题,我想知道什么样的内容会成为昆德拉的杰作?

作品中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蕾莎是被人放在篮子里顺水漂流送他身边的'”,那么到底是托马斯救了特蕾莎还是特蕾莎救了托马斯?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还谈到了爱情,人的心理,政治。我不是很明白,但是这本书,它会让你继续读下去,直到最后,然后你还会想再读一遍。有一段文字有一点印象,记得不清楚。所以从网上摘录,分享吧。

书中还有一段文字令我印象深刻,大家可以来品读一下。

这完全是一种无我的爱:特丽莎不想从卡列宁(他和托马斯的狗)那里获取什么,从未要求他给予爱的回报。她从未问过自己那种经常折磨人类情侣的问题:他爱我么?他是不是更爱别人?他比我爱他爱得多么?也许我妈所有的这些关于爱情的问题,这些度量,测定,试探,以及对爱情的挽救,都有一个附加的效果,就是把爱情削弱。也许我们不能爱的原因,就是我们急切的希望被人爱,就是说,我们总是要求从对象哪里得到什么东西(爱),以此代替了我们对他的无所限制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无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一个问题就像一把刀,它穿过舞台,向我们展示它背后的东西。事实上,这正是萨宾娜对特蕾莎关于她自己的画作所做的解释:表面上毫无疑问是一个谎言,但内心却是一个神秘的真相。

如果有兴趣,各位都可以读读这本书,写下自己的理解。

篇七:《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篇七

生,所以重,所以轻,所以有了轻重的抉择。

当你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也许你想拥有的只不过是片刻的安宁,一份能让生命重拾轻松自在的安宁,而当你能够没有任何牵挂任何束缚地活着的时候,此时的你大概最想拥有的是那份被人需要被人依赖着的存在感和负重感了吧!

因此,生命,孰重孰轻,实难掂量。

然而,这就意味着我们只能被迫地接受命运给我们的一切吗?诚然,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命运始终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作者米兰·昆德拉主要从男女性爱这一另类新奇的角度对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存在的方式进行“浅入深出”的哲学性思考。

虽然作者在这本书里始终是围绕着生命的轻重抉择去叙述,去牵引情节的发展,但直至书的最后,作者都没有明确地告诉读者,该择轻或择重,相反地,作者极力通过书中人物的所言所行引领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找属于每一个读者自己心中的答案。

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可贵之处。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它们压到地上。但在历史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这几句话,是被人们奉为经典看待的,同时,它也是整本书唯一一处对“轻与重”这一对立面进行的直观的两者关联性的阐述。

生命,往往轻重相伴,然而,很多时候,人往往是在生命的负担下更真切而有意义的活着。

相反地。

生命之轻,因为太轻,轻得不能承受,而总让我们感觉到无处不在的缺失感和空虚感,这反而让我们容易迷失自我,走向毁灭。

读完这本书是在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合上书,看着透过洁净的玻璃窗飞跃在书本封面的光斑,我似乎听到里特蕾莎懒懒的笑声和步入老年的托马斯对特蕾莎说话时的温柔语气,书的最后一章《卡列宁的微笑》在我脑海一直盘旋,久久未去。

我想,我已经找到里属于自己心中的答案。

是“重”,是生命之重,给了我们每一个生命存在的理由,它让我们在承受的同时,也让我们学会了什么是爱什么是信任什么是奉献,让我们得以享受生命所带来的精彩和动容。

想起了,很多年前,赵薇唱的一首歌,叫《拨浪鼓》。

里面有这么一句歌词“这就是爸爸所说的甜蜜的负担”。

是的,有些负担,虽重,有时甚至会重得让你难以承受,但正是这“重”,让我们有了活着的理由。

是对子女的责任之重,才让父母不辞辛苦努力工作挣钱养家;是对父母的感恩之重,才使我们的奋斗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更大的动力;是对爱人的疼惜之重,才使我们不自觉地去关心彼此照顾彼此;是对朋友的信任之重,才让我们交付彼此真心坦诚相照……是的,生命需要重,需要一种叫“甜蜜的负担”让我们更真实地体会生命本身的意义,更坚定地去面对生命里所以可能出现的破碎和残缺,更真心地对待每一个因为来之不易的缘分而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人。

选择生命之重,让我们走得更坚定,更远……

篇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3000字 篇八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著名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于1984年所写,这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米兰·昆德出生在捷克这个小国家,但是在他看来,生长于小国实际上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世界所了解。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作家写的东西只能令该国的人所了解,那么他不但对不起世界上所有的人,更对不起他的同胞,因为他的同胞读了他的作品,只能变得目光短浅”。

本书描述的是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为专横压榨之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揭示出隐秘的无情,探索爱的真谛,书中描述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每个人对不同的爱有自由选择的权力,自觉的背负起沉重的义务。人的各种责任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这却是人存在的实际标志,如果一旦将所有的负担解脱掉,人就会变得轻飘飘的。没有负担和责任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

本书以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和弗兰茨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展开论述。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由于经历了失败的婚姻,他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他应付他众多的情人。有一天他在一个餐厅里遇见了作为女侍应的特蕾莎,他们以书为媒介彼此相爱了,托马斯对特蕾莎的爱违反了他之前制定的原则,他从不带女人回家过夜,但他却收留了特蕾莎,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旧流连在众多情妇之间,而全心全意爱他的特蕾莎却因为此事在嫉妒不安的梦魇中惊醒。在猜忌和恐怖的想象中惶惶度日后来特蕾莎搬到了瑞士。但是面对托马斯仍然与情妇私通以及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她毅然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分开之后的特蕾莎与托马斯彼此感到生活都很无聊,没有意义。他们意识到彼此分开了,虽然没有对爱人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生命却变得轻飘飘的,就像灵魂离开了肉体,行尸走肉一般。最后,托马斯又回去找特蕾莎,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相顾无言,但感受到的却是彼此对生命不可替代的重要。是重还是轻,似乎有了答案。也许“重”会使人无所适从,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但是“轻”却让人们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生不如死。

书中的另一个女主人公叫萨比娜,她是一个画家,曾经是托马斯的情妇之一,也是特蕾莎嫉妒的对象,萨比娜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但是这样的背叛让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于虚无当中,她感到一次次的背叛使她的灵魂轻飘飘的,使她整个人没有归属感,游离于所有人之外。弗兰茨是被萨比娜背叛的情夫之一,他因为她而放弃自己坚持的婚姻与忠诚,但是由于萨比娜的背弃,让弗兰茨发现自己过去对于婚姻的执着是可笑的、纯属多余的假想,

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对于母亲理想的投射。离婚后,自由自立的单身生活为他生命带来新的契机,并且了解萨比娜只是他对---与冒险生活的追随。后来他与他的学生相恋,在实际参与一场虚伪游行活动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学生旁边。一场突然抢劫中,弗兰茨因为想展现自己的勇气而蛮力抵抗,却遭到重击,在妻子的陪伴下,无言的死于病榻上。萨比娜和弗兰茨在经历了太多的事情后才明白:原来生命中我们本以为无法承受的负担会在负担消失后,整个人生都变得虚无缥缈,我们没有了责任与负担的同时,也失去了我们之所以存在的依托,于是我们只能空虚度日,生命因此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也找不到我们存在的理由。

本书深刻探讨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对于“媚俗”这一观点的看法。书中提到,媚俗是把人类生存中根本不予接受的一切都排除在视野之外。人类的博爱都只能是建立在媚俗的基础之上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媚俗是以做作的行为取悦大众的。这种行为侵蚀了人类最初美好的心灵。可是,我们又不得不媚俗。媚俗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无法避免。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违背内心的价值取向去迎合整体的价值取向,个人似乎被集体所同化了。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集体的世界里,当我们的行为、意识、甚至精神与集体不相适应时,我们就会显得格格不入,无所适从。为了能更好的融入这一世界,我们又是只能委曲求全,改变我们的想法和观点,避免被群体所抛弃。当然,也有人会反抗,坚持自己对事物的认知,遗世而独立,但是我们又是否得知这种反抗是不是另一种方式的媚俗呢?其实,媚俗的不仅仅是个人,还有国家。媚俗是存在整个人类历史中的。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本书以这样的一个疑问作为全书的脉络,旨在探讨在生命中,我们到底是该选择重还是轻?在当今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是否能做出真正毫不后悔的选择?也许没有人知道答案,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同以前的生活来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

当今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每天面临着各种思想和文化的冲击,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当这些压力积压到一起,终有一天爆发的时候,我们会变得无所适从,我们会抱怨,会悔恨,甚至会选择逃避。我们想把压在我们身上的各种压力全部都解除掉,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认为生命是精彩的,我们再也不会被那些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所折磨。其实,这些压力就是我们所要承担的责任与负担。这些压力与负担是我们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的责任,可是当这一切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时,我们就想着抛下这些我们生命中沉重的负担,希望我们的生命变得轻松起来。

的确,暂时放下这些沉重的负担让我们感受到了身心的愉悦。但是愉悦之后呢,我们又变得无所适从起来。然而,这一次的无所适从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生命之轻,这种轻让我们感受不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像人生又一次迷失了方向。于是,轻又变成了我们的负担,我们不得不再次背上这些负担,即使这些负担有些沉重,但这总比我们轻飘飘的远离地面要好,我们的根在地面,飘在空中是比重在地面更让人无法忍受的事情。这时我们终于明白,原来我们承受的生命之轻比承受的生命之重更加可怕。

轻和重是两种相对立的存在,我们无法承受重,于是才选择了轻,但轻却让我们失去了生命赖以存在的依托。最终我们又一次选择了重。这是否是生命的循环往复呢?我们徘徊在轻重之间,游荡于幻想与现实之间,在一次次的选择之中看清到底什么才是我们想要的。

轻与重,到底孰轻孰重?也许我们的生命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追问中得到重生。因为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才对轻和重的选择特别慎重。重的时候我们会想到轻的美丽,轻的时候我们又会想到重的意义。重让我们找到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轻让我们的生命变得空虚和飘渺。看起来我们已经有了对于轻重的选择。但是,我们在感觉重的时候该怎么办呢?除了轻之外,我们还可以选择什么?我认为,我们需要在轻与重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这样可以实现肉体与灵魂的对接。在我们感觉生命无法承受这重时,

我们要把自己变得轻盈一点,但这种轻并不意味着放下所有的重,而且重不是我们放下就消失不见的,我们要从这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中追求些许的轻,这样会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会让灵魂得到升华。

篇九:《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 篇九

米兰昆德拉的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直在我的阅读清单里,单从书名来看,就感觉比较哲学并带有一种深层次感,这该是一本让人很难去深刻理解的书。出于对这本书的敬畏,一直不敢去翻阅这本书,因为从学生时代到如今工作中不乏读书人多次提到这本书,他们会讲到这本书如何高端,如何哲学、如何高境界。但看完后觉得读一遍确实是境界有点高,读一遍绝对不够,好多细节无法解释清楚,对些许情节应该能达到更深的理解。

历来我个人阅读长篇小说是比较缺乏耐心的,但是长篇小说永远比理论书籍、诗歌散文等能够让人记忆深刻,我们读者能够更好地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等去更全面去分析、思考我们自身,长篇小说当我们认真读下去时,过后你总会有所收获,甚至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书充满了哲学的味道,首章就讲到了尼采的永恒轮回论,我不太能理解并去达到作者的思想境界,我只能勉强理解,这所谓的永恒轮回应该是讲:“当我们生命消逝后,生命再次得到重生并无限重复”,那时人们便各自让生命去承受更多的事情和责任,去重复循环。那该是多么可怕,我们人们每天重复着自己的生命,再去承受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我想在这样的一个永恒轮回的世界里,这该是痛苦不堪的。

本书是在美法俄等国家间的战争背景下,开始这段长篇故事的叙述,并通过托马斯与特蕾莎、弗兰克与萨比娜之间的故事,让我们更深刻地去了解了人物特点及作者想表达的思想。作者通过这几个人物的爱恨纠葛,来反思和认清人们在灵魂与肉体之间,最本真的行为对待。所谓的重与轻、灵与肉,其实用一个词来概括最合适不过,就是通过深刻的对比和刻奇的讽刺手法来反映和突出现实。这几段故事中,托马斯对于萨比娜更多的是肉体上的爱,托马斯与妻子离婚后,他害怕后来那种家庭之中的阴影和静止,所以他的灵魂尽情地控制着自己,但是身体是最诚实的,在萨比那眼里,她明白与托马斯之间,只可能是肉体间的相爱,他们两都享受着这份爱,萨比娜一直是可以让托马斯感觉安心和踏实的人。而从特蕾莎的角度来看,因为她的成长背景,爱情成为了她生命中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它对于托马斯是真切的爱,深邃到骨子里的爱,特蕾莎是付出真心的人,因为恰巧的相遇,托马斯表现的大多是出于同情,到最后辞去医生的工作,跟随特雷萨去开始他们自己的田园牧歌的生活,都是在深深地讽刺。

全书使用了一个常用的写作手段,就是通过文中的主人公,来彻底揭露这个世界的无足轻重和绝对可笑。在俄入侵捷克战争期间,弗兰克去柬埔寨寻找萨比娜的过程中,她又遇到一名女大学生,他发现自己与女大学生在一起是多么的幸福,柬埔寨之行突然对他来说既可笑又毫无意义。作者写道:“他究竟为何而来”是为了抗战列队游行,是为了萨比娜?他是为了这个女大学生,他的这次出行,是为了是自己确信,现实大于梦想,远甚于梦想。”看完这段实在是想夸赞作者,写法之高深,也让我们看见一个如此让人惊叹、感到恶心的人物形象,用过这种讽刺,从而让我们明白,在现实生活中,及时认清现实,头脑清醒是多么重要,活在当下,认真对待现实下所发生的事情,比什么都强。

最后一段狗狗卡列宁的描写,到托马斯与特雷萨的两人的所谓的田园牧歌生活,都是最高级的讽刺。托马斯问特雷萨:“你难道没发现我在这里很幸福吗?”,特雷萨说道:“可你的使命是做手术啊”,托马斯说:“使命?那是无关紧要的事,我没有使命,任何人都就没有实使命。当你发现自己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使命时,便是一种极大的解脱”。我们可以看到,这所谓的“田园牧歌生活在现实面前是多么的空旷,她的托马斯是多么的不真诚,他两的这种生活看起来多美好,但一切都不是建立在真爱的基础上,所以作者通过这种现实状态去讽刺所谓的“真爱”,让我们看清人们对于自己的内心是多么的纠结和违心。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这样的生活状态,我们喜欢做真实的自己,不会为了同情或是某种将就,去迁就、束缚自己,这样反而会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最爱你的那个人。

生活终究是现实的,最终都会以真实的面目和结局告知你,你勇敢做真实的自己,要做学会坦然、真诚地面对一切,你定会从中有所收获,不要欺骗自己和别人,学会在现实中成长,不要走进自我假象中的那座海市蜃楼。

篇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3300字 篇十

首先从最“轻”的人物开始,小说中的一个主要人物萨宾娜,代表着生命的极端之“轻”。她从“轻”处理的方法,就是背叛,背叛自己的祖先,背叛自己的艺术学校,背叛她爱的人(其实她不懂爱人,也不会爱人)和爱她的人,背叛她的艺术,一次一次的背叛,一切一切值得背叛的背叛,心灵况且如此“轻”之对待,身体则更‘“轻”,可以随便奉献出自己的身体,跟任何人做爱(书中虽然只提及她跟两个人的性关系,但是不排除她跟其它人性爱的可能)。

这是一个身体和心灵都极“轻”的人,太轻了,他就渴望一点点重,所以她喜欢特丽萨和法兰兹(小说中的“重”人物),但是在跟法兰兹的爱情纠缠中,她还是承受不了那种最轻微的重(法兰兹对她的爱和仰慕),她还是逃脱了,逃到了无处可逃,只能到处放逐自己,到最后,轻得她连看到墓地上的大石头都觉得沉重得无法呼吸,唯一的归宿和慰籍是艺术。太轻,轻得只有艺术勉强把她留在人间。

其次“轻”的人物,是托马斯,相比萨宾娜,他重一点,在心灵上重一点,重在对特丽萨的爱上,仅此一点,其它都很轻(当然还有社会责任感方面很重,后面会提及),他认为性和爱是两个分离而不想干的事物,他可以与许多陌生女人发生性关系,只是为了探索女性之“我”的好奇,但是他只爱一个人(特丽萨),他还懂得爱人,还懂得承担爱情关系中的一点责任,也因为爱特丽萨,甘愿跟特丽萨归隐到农村,过简单的生活。虽然这限制住了她继续寻花问柳,但是他并未丧失与众多不知名的异性发生关系的渴望,也从未改变其性欲无罪的观念,所以,他对待自己的身体是很轻的,心灵也很轻,为了自己的身心自由,不愿意承担工作和社会施加给他的任何一点点重,所以他跟极轻人物萨宾娜是关系非常和谐的性伙伴,但是因为太轻了,他爱上的却是“重”型人物特丽萨,在不断的徘徊犹豫之中,还是愿意跟“重”的人物在一起,并与之相守一生。他其实是个轻中带重的人物。

“轻”的反面,就是“重”,小说中,“重”的人物比“轻”的人物多得多,而且重还分各种层次,

首先,就是托马斯的爱人,特丽萨,这是一个在身体和心灵上都看的很“重”的人(对自我重的层次),其母亲对待身体和生命都相当之轻的,她一直都生活在对母亲的逃避之中,最终因为跟托马斯的6个巧遇(而这些对托马斯来说都是偶然事件,甚至把她比喻成了“放在篮子里顺流而下的孩子”,并因为这个比喻,这个危险的比喻,托马斯发现自己爱上了特丽萨),觉着这是生命之注定,毅然决然跟托马斯在一起。这一“重”一“轻”的组合,肯定是痛苦的,矛盾也是不断的,不过,面对托马斯的不忠,她倒没有斥责,相反,她用自己的弱小来逃避,但是正是因为她自认为的弱小,却成了她最重的“重”,而这样的“重”,其实是她的聪慧和深情,。

让浪子托马斯一次一次地回头,回到她的身边,同时,托马斯的“轻”对她也有所吸引,甚至她想去通过一夜情(跟一个酒吧里认识的工程师),去体会托马斯,但是她发现,她做不到跟托马斯那样的性和爱分开,身体性了,心灵也就跟着爱了,她也绝对不会让自己同时爱上两个人,然后她从工程师家里逃脱了,所以她是一个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很重的人,正如萨宾娜对自己“轻”的怀疑,到最后,她也怀疑,自省,是自己所表现的弱小(其实是她对爱情的看重),把托马斯,这个放荡不羁的浪子拴在了身边,并对托马斯表示深深的歉意,

最弱的反而是最强的,结局是,两个人在车祸中一起丧生,也算是不错的结局,毕竟在互相的迁就中,爱中,还有些许的安慰和快乐。下面要介绍的几位“重”型人物,相比这三位,就让人唏嘘很多。

法兰兹,萨宾娜的情人,是一个类似特丽萨的“重”人物,也是另一个层次的“重”人物(重在对某一个人的付出和崇拜,但是更看中的是自我的标榜和展示,以及妥协),他高大英俊,强壮有力,还是个大学教授,还有爱他的妻子和女儿,而且还喜欢参加游行,伸张正义(介入ZZ),这也是我们当今社会上最常见的一种人,甚至为了爱情,他放弃了自己的力量(“爱就是放弃力量”),在床上,就是扭动着自己强壮的身体,却不敢对萨宾娜有强势的暴力的占有的欲望和动作,这导致萨宾娜非常得失望并离开法兰兹,其实这是法兰兹对她的爱,这点爱萨宾娜都承受不了(也就是我前面提及的她受不了最最轻微的重)。萨宾娜形容他是顶着巨大脑袋的婴儿,对跟法兰兹做爱,甚至感到恶心,她并不需要法兰兹讨好她,结果法兰兹却在一辈子都在讨好她,包括法兰兹死前的那一刻,遭遇歹徒的袭击时候的自卫反抗,他也认为是萨宾娜希望他那样做的,无辜牺牲,白白枉死,而且,他的很多行为都是媚俗的(媚俗这个概念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其实,他所谓的“重”,就是讨好,丧失了自己人格的讨好,紧跟社会潮流的随大众,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力量,包括他去参加伟大的进军,都是一种极度自媚的表现,而且对于这么一次重要的行动,在他心里,也只是表演给萨宾娜一个人看的。这种重,与其说重,不如说是一种轻,轻得太轻,比鸿毛还轻。虽然看起来是社会精英,但是一点份量和力量都没有。“重”把握得不好,只会更“轻”。

这样的人物还有一个就是他的妻子-玛丽。克劳德,丈夫是重在自我的自媚,妻子则是重在家庭和所谓的爱情的自媚(这是一种家庭层次的“重”,小范围的“重”),面对丈夫的撒谎和背叛,玛丽不是愤慨,而是选择抗争-为了爱情(好可笑),其它他们之间哪有爱情可言,只有丈夫对她的嫌弃,以及她自己死要面子的死撑,有的只是美好家庭和忠贞爱情的假象,面子支撑下的内里是空的,什么都没有的,一直死撑着,不肯跟他离婚,直到法兰兹死去,她还认为是“浪子回头”,他哪里是回头,哪里会回头,只是玛丽心中的一个假想和一个自欺欺人的愿望,而已。这一家子的“重”,重在表象,重在面子,重在对自我和自家的自媚,

是很可怜的,也很可笑,而且还很可悲。

除了对自己的所谓“重”和对家庭和爱情这种小范围的“重”,还有一种更大的更重的重-对社会的“重”,也就是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托马斯是不愿意背负这种“重”的,不过他的不愿意背负,却成了对这个社会最大的责任和担当,从社会责任这一点上,托马斯还是属于“重”型人物(前面提及的托马斯的“重”的另一方面),相反,有另一帮人,比如法兰兹,西蒙,主治外科医生,大下巴的编辑,他们加入党派,参与ZZ,示威游行,虽然声势浩大,煞有介事,但是昆德拉把这些统归为媚俗,既然是媚俗的,就没有任何一点意义,是做作,是虚伪,是表演,看起来的“重”,同样轻得不能再轻。

以上这些人物的描写刻画,都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之下完成,这就是昆德拉的慧眼,昆德拉的思考,昆德拉的洞见,在这部小说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亦可以想见,多数读者,读完以后,对轻和重问题的思索,会在自己的生命中一直持续着,对自己生命意义的思考也会一直持续着。

所以,综上分析,与其说这是一本小说经典,不如说这是一部哲学经典,既然是哲学的,哲学的很多课题,轻与重,有与无,真与假,善与恶,对与错,等等,都是很干枯无味的,都是太大太玄的课题,而且没有答案,最终让人陷入的是恍惚和沉思,以及无限的对答案找寻的迷茫之中,即便找到一个答案,也是个自欺欺人的暂时的借口,接触和思考哲学问题,就是这样的无聊且无趣。所以,这本书读下来,而且消化了这么久以后,我倒变得兴趣索然了,甚至觉得,我与其再去看这一类书,还不如来一句,“TMD”,这来得更有诗意,情感也更浓厚更饱满,所以,读哲学书还不如读诗歌(个人观点)。当然,这本书也不是那么的枯燥无味,难啃,至少,心理描写是相当生动准确并且非常到位的,仿佛看到的是一个真正的人在思考,在生活里经受折磨,在思想的苦海里翻滚,也在自省,既然是心理的,也就是思想的,思想的也就是哲学的,借用书上引用的一句很有名的话结束本文,“Esmusssein”(非如此不可)!,确实,只能这么写这本书。

再加一句,如果生命确实“Esmusssein”(非如此不可)!,请先忠于自己,这也是我阅读完这本烧脑的书之后唯一提炼出来的对自己生活有用的一点收获(读书总得落实到自己的生活)。无论特丽萨的“重”也好,托马斯的“轻”也好,即便是萨宾娜的“极轻”,不同于其它几个人,他们都还是忠于自己的灵魂的,还算是完完整整的一个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