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小学数学教案大全最新9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教案是每一个老师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板书的设计,那么关于小学数学教案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大全最新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篇一:小学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形成画角技能,养成学生良好规范的作图习惯。

2、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发散的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自主尝试和小组合作过程中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画角的步骤,能正确地画出给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的画角技能。

教具学具:

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1、测量角的大小要用什么工具?怎样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2、同桌结合说一说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

3、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并能对角进行分类,那么这些角又是怎样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角。(板书课题:画角)

二、揭示目标:(教师口述)

三、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课本第42页例4

2、自学方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3、自学时间:8分钟

4、自学要求:

(1)自学课本第42页例4中的画角步骤

(2)试着按例4中的画角步骤画一个65°的角。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画角的?

四、质疑探究:

1、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2、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角的步骤和方法。

3、师生共同小结画角的具体步骤:

①画一条射线,中心点对准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准射线(两合);

②对准量角器相应的刻度线点一个点(找点);

③把点和射线端点连接,然后标出角的度数(连线)

4、用量角器画出以下度数的角。

65° 40° 110°

篇二:小学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进行分数小数的互化。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3、通过分数小数互化知识,渗透辩证法的观点即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自学预设

自学内容教材第97一98页的内容

指导方法

1、自学P97一98的例1、2

主题图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你会互化吗?练习做一做。

尝试练习1.看图写出分数和小数。(投影出示)

小数________

分数________

2、填空:(小黑板出示)

0.3里面有( )个十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0.17里面有( )个百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0.007里面有( )个千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教学过程

一、自学反馈

1、看图写出分数和小数。(投影出示)

小数________

分数________

2、填空:(小黑板出示)

0.3里面有( )个十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0.17里面有( )个百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0.007里面有( )个千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二、探究新知

教师引入: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实际上就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的另一种形式,因此,小数可以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一)教学把小数化成分数。

1、教学例1(1)出示0.9

①看到0.9,你知道什么?

(2)出示0.03

①看到0.03你知道什么?

(3)出示1.21

①引导学生知道,这个小数有整数部分,即为带小数,带小数化成的分数是带分数,带小数整数部分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小数部分是分数部分。

②议论1.21怎样用分数表示。

(4)出示0.405

①看到0.405你想到什么?

2、从上面的例题,你发现小数化分数有什么简便方法?

引导学生得出:小数化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点去掉,小数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3、反馈练习

把小数化成分数

0.76.130.080.651.075

(1)迅速完成

(2)汇报结果,并说明怎么想的。

(二)教学把分数化成小数。

1、谈话引入:小数可以化成分数形式,分数也可以化成小数形式。

2、出示例2

(1)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点?使学生明确:根据小数的意义,也可以把这些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直接写成小数。

(2)观察3组数

(3)分组议论知道了什么?

(4)分组汇报结果,使学生知道:分

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去掉分母,看

分数中1后面有几个0,就在分子中从最后一位起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教学例3。

1、教师引入:并不是所有分数的分母都是整十、整百、整千……,下面情况应怎样处理呢?

2、出示例3

(2)汇报思考结果: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转化成除法算式,然后计算就可以得到小数。

(3)按照同学们汇报方法完成例3其余几道题。(指名板演,其它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①说出思路。

②提示:除不尽的按要求保留三位小数。

(4)引导学生归纳: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要用分母去除分子,除不

尽的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5)教师提示:这样得到的小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限小数,另一种是无限小数。

(6)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分母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分母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7)教师提示:先把每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

4=2×29=3×325=5×514=2×740=2×2×2×5

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可议论。

(8)启发学生明确: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它的质数,这个

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9)反馈练习:完成146页“做一做”

要求:口头判断,说明判断理由。

三、巩固发展

1、第1、2题生填在书中。

(1)填空力求准确。

(2)集体订正,并说说填空根据。

2、判断下列小数化成分数是否正确。

(1)判断并说明理由。

(2)将错的题改正。

3、练习三十三第4题

比赛形式:看谁连线既快又对。

4、练习三十三第5题。

分组竞赛:共分3组,每组两道题,看哪组为优胜组。

5、练习三十三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3)看谁先记住结果。(2分钟)

(4)同桌互相检查,一个说分数,一个说小数。

四、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生发言)

那就是说,小数、分数可以互相转化。(板书:分数和小数互化)这是分数、小数混合运算中首先要理解和掌握的问题,是以后继续学习分数、小数混合运算的基础。所以互化方法一定要牢记。

篇三:小学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教材第68~69页减法的一条运算规律及其应用(例1例2),“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的运算规律,学会应用这种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抽象的思维能力,以及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 口算

48+52= 237+63= 74+26= 85+15=

128+175+25= 64+78+36= 439+302=

2、引入新课。刚才我们用简便方法,很快算出这些题的得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板书课题)通过学习,要能步认识减法运算中的一些规律,并能应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的能力。

二、教学新课

1.教学减法的运算规律。

(1)教学第68页的应用题。

出示题目,读题。

指名学生口答解题算式,老师板书一种方法的算式和结果。

提问:第一种算法是怎样想的?求还剩多少米,还可以怎样算?(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算式和结果)

第二种算法又是怎样想的?

这两种算法都是求的什么问题?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实际上就是从这个数里减去什么?所以两种算法的结果怎样?说明哪两个式子相等?[板书:360—87一113=360一(87十113)]

提问:从360里减去87和113这两个数,等于从360里减去什么?

(2)题组的计算、比较。

用小黑板出示第68页下面的题组。

请大家在课本上把这几道算式计算一下,看看每组里的两个算式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在o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让学生口答练习结果,老师在o里板书等号。

提问:从第一组两个算式里可以看出从30里减去4和6两个数,等于从30里减去什么?第二组呢?第三组呢?

(3)归纳运算规律。

在这三组算式里,每组算式之间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出运算规律,并让学生看课本上的结语读一读。

(4)根据规律填空。

563—174—26=563— (174o26)

342—69—31=342—( o )

1284一(600+7)=1284—600 o 7

324—(24+198)=324— o

456—102=456—100 o 2

提问:前两题为什么o里都填加号?第三、四题为什么o里都填减号?为什么456一102等于456—100—27

说明:应用这一规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教学简便算法。

(1)教学例1。

出示例1。提问:这道题里两个减数可以凑成怎样的数?根据刚才学习的减法运算规律,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谁再来说一说,这道题用简便算法可以怎样想?

按照这样想的过程,黑板上的题怎样算?(板书简便算法的计算过程)

:例1里两个减数可以凑成整百数,就先求出两个减数的和,再从724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这样算比较简便。

(2)计算724——(224+30)。

出示题目。

提问:这道题是724减去两个数的和,大家看一看这三个数,先算加法会简便吗?你发现从724里先减去哪个数比较简便?为

什么?接下来再怎样算?为什么还要用减法减去307

谁来说一说这道题怎样计算?(老师板书计算过程)

板书时结合提问:为什么等于724—224—307并说明这是把刚才的规律反过来应用。

:这道题是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由于724减去224可以口算,所以就反过来应用刚才的规律,从724里先减去224,再减去30。这样算比较简便。

(评析:这里补充了这一类型的练习题进行讲解,不仅使学生认识这一运算规律还可以反过来应用,加深了对这一规律的理解,还可以为下面例2的教学作好铺垫,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和掌握应用这一规律使计算简便的关键。)

(3)教学例2。

出示例2。提问:减数301接近几百?可以看做哪两个数的和?这样,400—301就可以写成400减去哪两个数的和?[板书:=400一(300+1)]现在你能看出怎样算比较简便吗?(板书计算过程)

谁能说一说,这道题用简便算法是怎样想的?

追问:这里是怎样用刚才学到的规律的?(反过来用)

:当减数接近整百数又比整百数稍大一点时,可以把它看成是几百加几的和,反过来应用刚才的规律,先减去几百,再减去几,这样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2题。

(1)指名两人板演左边两题的连减题,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提问学生是怎样想的。

(2)指名两人板演右边两题,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提问学生是怎样想的。

(3)提问:这里四道题的简便算法,第一步得到的都是怎样的数?

指出:这里应用减法的运算规律简便计算,关键是看能不能先得到整百数再减。如果能先得到整百数,就可以应用规律使计算简便。

2.练习十四第1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小黑板出示。

提问:第(1)题里两道算式结果是不是相同?第(2)题呢?这说明了什么?

第(1)题里哪个算式的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第(2)题里哪个算式的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下面一个算式的计算为什么不简便?(两个数的和不是整百数)

你能看出这样的题在什么情况下就可以用简便方法算吗?(第一步能得到整百数以后再减)

四、课堂

今天学习的减法运算的规律是什么?应用这个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关键要看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2、3题。

篇四:小学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1~53页化简比。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蜂蜜、水、量筒、水杯和自制课件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制蜂蜜水的活动:哪一杯更甜?

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实验物品,动手调制蜂蜜水。

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议一议哪个小组调制蜂蜜水更甜。

[课件出示]课本P51图片,同时配上画外音:

一个男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水。

一个女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10毫升蜂蜜、90毫升水。

师:他们俩调制的蜂蜜水哪一杯更甜?请估一估,再试一试。

我们先分别写出它们的比。

40:360

10:90

就这样直接比较他们俩谁调制的蜂蜜水更甜还是有困难,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请分组讨论一下。

40:360= = =1:9

10:90= = =1:9

得出结论:两杯水一样甜。

二、化简比。

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

0.7:0.8:

师:刚才我们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尝试一下化简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然后请同学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来化简的。

0.7:0.8:

=0.70.8=

=7 =4

=7:8=

=8:5

完成书上试一试化简下面各比。

15:21 0.12:0.4:1:

请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化简比的方法,全班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1题:连一连

在学生中开展比赛,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2题:写出各杯子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1)写出四个杯子中糖和水的质量比。

2)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

3)还能写出糖与糖水的质量比吗?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3题:

(1)(2)题自己独立完成;

(3)题投球命中率同学讨论完成。

四、总结

师:同学们一起来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阅读数学课本P51比的化简。

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化简比的呢?

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的。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化简比?或者说我们用化简比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五、独立完成课本P53 第4题和第5题。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动手调制蜂蜜水。通过调制蜂蜜水的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哪一杯更甜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

这是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还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题目中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进一步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巩固化简比。

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这个问题需要化简比或求出比值后才能确定投球命中率的高低,其实就是比值大小的比较。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完成(1),(2)两题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讨论完成(3)题,然后在班级交流每组的情况,从而让学生明白判断投球命中率的高低要看比值的大小。

篇五:小学数学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科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并关注了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际测量,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难点:通过实际测量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估一估”、

“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

学具:米尺,卡片,吸管,铅笔,剪刀,测量单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温故引新。

1、观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

师:请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看看在这个数学故事中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数学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

2、回忆在测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师:你觉得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周老师带来了现场留下的脚印,谁来测量?

生:测量并汇报,这个脚印的长度是10厘米。

3、揭示“分米”。

师:10厘米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来表示,它就是——1分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米的认识。

师:你知道分米用字母怎么表示吗?

二、认识分米。(11:00之前必须结束)

1、在直尺上找出“分米”,揭示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现在请你拿出直尺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PPT 活动一:

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生汇报

师小结:借助直尺,同学们充分的感受了1分米的长度,如果要把1分米和10厘米用一个符号来连接,你会选择哪个符号呢?

师:很好!1分米=10厘米。

2、自主学习,进一步认识分米。

师:现在,我们对1分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请你拿出桌上的吸管,估一估这根吸管的长度比1分米长,还是短?

师:现在我们就利用这根吸管来继续研究1分米。请看活动要求!

PPT 活动二:

估 估一估1分米的长度。

量 用直尺量一量,进行调整后剪下1分米长的吸管。

找 用1分米长的吸管比一比,量一量长约1分米或几分米的物品。

生汇报

师小结:在今后的估计中,这些1分米、2分米、7分米(分别拿出吸管、文具袋,指出课桌的高)的长度都可以作为我们估计的标准和依据。

3、发现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上学期我们还认识了米,那米和分米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试着在米尺上找一找,也可以借助吸管来研究。

PPT 活动三:

小探究

1米 ?分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真棒!我们通过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用手指来比划1分米,还找到了生活中的1分米,相信同学们对分米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感受!

三、认识毫米。

1、通过“量一量”,揭示毫米。

师:请用直尺在测量单上“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生汇报

师:不是6厘米吗?铅笔的长度比6厘米长,但是又不到7厘米,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它就是刚刚——毫米,用字母来表示。

2、通过自学,发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一起对分米进行了研究,接下来请同桌之间用研究分米的方法,展开对毫米的独立学习吧!

PPT 活动四:

找一找 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

比一比 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

看一看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或几毫米。

想一想 1厘米=?毫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看来同学的收获可真多,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

3、通过摞卡片,感受毫米、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刚我们说一张卡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现在请你将3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3毫米,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3毫米,现在把5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5毫米,再用手摸一摸!如果同桌两个人把所有的卡片合在一起,这时候大约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用手指感受一下10毫米的长度吧。

师:现在请看,周老师吧20张卡片摞在一起,这就是?30张卡片呢?90张卡片呢?再添10张卡片就是?

师: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看来1分米就是10厘米,也是100毫米!看来1毫米实在是太短了!不细心都注意不到,所以,在测量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并且在老朋友米和厘米的帮助下,发现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接下来就请你带着这些满满的收获,赶快帮黑猫警长找到偷吃红土的小象吧!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测量脚印

师:你觉得案发现场的这个脚印是哪只小象留下的?

生独自测量

师:看来确实是小象嘟嘟偷吃了红土,可是,你知道小象为什么要偷吃红土吗?

师:红土中有小象所需要补充的矿物质铜和盐,但是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不劳而获是不对的。

2、修改日记。

师:小马虎最近也学习了长度单位,他已经迫不及待的写了一篇数学日记,一起读一读吧!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

用70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来到学校,我坐在5分米高的凳子上,

拿出7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语文课。

3、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师:这两个算式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想一想,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1( )-9( )=1( ) 1( )-99( )=1( )

4、全课小结。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收获了很多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其实长度单位不只是我们现在认识的这四个,还有比米更长的单位,也有比毫米更短的单位,这些长度单位都等着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去探索、去发现!

五、板书。

分米、毫米的认识

1米=10分米 分米 d

1分米=10厘米 厘米 cm

1厘米=10毫米 毫米 mm

篇六:小学数学教案 篇六

一、说教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3节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也已具备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情

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从心理特征来说,他们对于新鲜的知识充满着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无意注意仍起着主要作用,有意注意正在发展。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有关的知识,对三角形的内角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提升自身动手操作及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理的过程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明确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伙伴。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创设情境,直观演示,观察,猜测,操作,思考,总结等方法,把学生带进开放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合作学习,和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整个学习和探索活动,体现出开放性思维和多元思维并存的思维方式,教学生初步学会自主梳理知识,探索知识的方法,使他们亲历自主探究的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三角形内角和情境视频:在图形的王国中,有一天,三角形家族里为“三角形内角和的大小”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钝角三角形说“我的钝角大,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的内角和大”。锐角三角形也不示弱“你虽然有一个钝角,可是其它两个角都很小,而我的三个角都不是很小,所以我的内角和比你大”。直角三角形说“别争了,我们的内角和是一样大的,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根据视频中三角形的对话,顺势引出题目——三角形的内角和。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三角形内角和的内容,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习高潮。

(二)新课探究

接下里是新课探究环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画几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然后同桌互相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各是多少度?通过测量,学生可以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接着我会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如何进行验证你的结论呢?接下来我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给予指导,讨论过后,请同学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无论学生回答的全面与否,都给予积极的评价,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后做出判断,进行补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引导学生采用剪拼的方法进行验证,先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再拼一拼,拼成一个平角。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此环节通过小组合作,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既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巩固提高

接下来进入巩固提高环节。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篇七:小学数学教案 篇七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认识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课的设计中,首先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到除法估算来完成。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估算经验,自己尝试着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对除法估算有一个建构的过程。紧接着让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通过对“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和“多少个纸箱能装下?”这两个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父母外出旅游时留心在宾馆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了吗?

1、课件出示教材29页例8。 思考: (1)从例8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问题中的“大约”是什么意思? (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由发言,大约就是大概的意思,结果要进行估算,得数不能用“=”连接,要用“≈”连接) (3)鼓励学生分析题意,独立列出算式,并说一说这样列式的理由。(267÷3) 师强调说明:问题中“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不需要算出准确结果,只需要进行估算,求出近似值就可以了。

2.揭示课题。 这样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这节课我们就应用除法的估算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自主预习,探究算法

1.引发思考。 师:你会估算267÷3的结果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1)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①267≈300 300÷3=100(元) 267÷3≈100(元)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②267≈270 270÷3=90(元) 267÷3≈90(元)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看除数,想口诀) (2)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小组讨论两位同学的解答合理吗?为什么? ①因为不需要算出准确的钱数,所以两种结果都是合理的。 ②第二种方法估算的结果更精确一些,准确结果应该比90少,比80多。 (3)总结估算的方法。(课件出示)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先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再口算出结果。 (4)明确:解决同一个问题,如果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就可以采用。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和探究使学生明白,估算时要看除数,想口诀,找到和被除数最接近的整十、整百、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数,选择合理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教材30页例9) (1)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问题中的“够装”是什么意思? (3)小组合作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①182≈180,182÷8>20,需要的纸箱肯定超过20个,所以18个纸箱装不下182个菠萝。 ②18≈20,20×8=160(个),20个纸箱只能装160个,所以18个纸箱肯定装不下。 (4)组织学生对以上的估算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课件出示) 第一种方法与例8的把被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的方法一样;第二种方法是把纸箱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再乘每箱装的菠萝个数,然后和菠萝总数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估算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自主探索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30页例9下面的问题:多少个纸箱才能装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

2.完成教材31页1题。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估算的一般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3.完成教材31页2题。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感受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只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就可以把学到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

篇八:小学数学教案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2、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过程,体会计算的多样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正确计算。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四、教学具准备

投影、视频、答题纸、小棒。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开始新一单元的学习了,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师板书课题: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展示图片1:11页主题图ppt主题图,

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二(1)班35人,二(2)班32人,二(3)班37人,二(4)班34人,每个班由两名老师带队。

师:同学们发现这么多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每个班与老师一共多少人。如:二(1)班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

两个班一共多少人。如:二(1)班和二(2)班一共多少人等。……

师:那我们就先来解决“二1班学生和他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1出示图片2

(1)看图片,二(1)班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35+2,师板书

出示图片3

(2)结合口算,感悟加法的算理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你能口算出得数吗?

预设1:口算:5+2=7 30+7=37追问:为什么用个位上的5加2?

结合摆小棒,探究加法竖式的写法及用竖式笔算的方法和算理。

师:怎样笔算呢?我们用摆小棒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用摆小棒,师巡视。

组织学生交流摆小棒计算“35+2”的方法和过程,教师出示小棒图。

学生有35人,先摆3捆零5根小棒;带队老师有2人,接着摆2根小棒。把5根小棒与2根小棒合起来是7根,一共是3捆零7根小棒,也就是35加2等于37.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写出加法竖式,并计算。利用课件演示算理。

出示图片4

笔算时,第二个加数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个位要与个位上的数相加,笔算时个位与个位对齐。

教师板演算法,并对应展示口诀:

数字分开,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3)练习:做一做,图5

2、学习例2

(1)看图片(乘车图片6)提出问题

师: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怎样解答呢?

板书算式:35+32=( )

(2)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你们能自己试一试吗?我们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合作交流

①在计数器上拨珠子

先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表示3个十,在个位拨5个珠子表示5个一;再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表示3个十,在个位拨2个珠子表示2个一,合起来就是67。

②摆小棒

师:有的同学是这样摆的,先摆3捆与5个单根 ,再摆3捆和2个单根(上下摆放),合起来就是6捆零7根就是67根。

鼓励学生质疑:为什么整捆和整捆的合在一起,单根的和单根的合在一起?

播放动画

③口算的方法

30+30=60,5+2=7,60+7=67

④竖式计算 出示图7

师问:为什么5和2对齐?3和3对齐?

师:个位和个位上的数对齐,十位和十位上的数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老师板书竖式的写法,让学生观察。

生1:您是先算个位5+2=7,再算十位3+3=6,也就是6个十,把6写在十位。

师:你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

(4)算法对比,理法勾联

指着竖式结果中的“7”,在摆小棒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在拨计数器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在口算的时候指的是哪个算式? 竖式结果中的“6”,是在摆小棒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在拨计数器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在口算的时候指的是哪个算式?

做P13 第2题“做一做”(学生独立做,教师检查。)

提问:写竖式注意什么?你是从哪位加起的?还可以怎样加?做完后别忘了什么?

小结:写竖式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和个位对齐,计算时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做完后别忘了写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

(三)拓展延伸

1、看图写竖式。(P12第2题)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3、同学们为贫困地区的小朋友捐款,二(1)班捐了56元,二(2)捐了43元。两个班一共捐了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篇九:小学数学教案 篇九

教学内容:确定位置(北师大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确定位置的必要性;

2、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1、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使学生感受丰富的确定位置的现实背景;

2、引导学生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与活动;

2、训练学生能把思考的结果用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同时要让学生很好地交流和合作。

教学重点:

1、在现实情境中感受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式、方法;

2、比较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

学具准备:直尺、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同学们还记得吗?去年也就是20xx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成功发射,10月16日6时28分返回舱在内蒙古大草原安全着陆,圆了几代中国人的梦想,让全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但是你们知道在茫茫无边的大草原上,我们的科学家是怎样迅速地找到返回舱着陆的位置的吗?这全依赖于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大家一定觉得很神奇吧!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

二、 引导探究:

1、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需要物体的位置,同学们有这样的体验吗?

2、如果现在有同学想去看电影,

(1)如何找到电影标上所指的位置?(以6排3号为例,指名说,再用课件展示),

(2)如果是3排6号,与6排3号指的是同一个座位吗?如果将6排3号记作(6,3),3排6号该怎样表示?

(3)从刚才的讨论中,你知道了在电影院内确定一个位置一般需要几个数据吗?这两个数据都代表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而且在排列上有一定的顺序性,这是在平面内确定位置的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也就是用有序排列的、具有实际意义的两个数据可以确定一个位置。

3、指名任一同学:你能用刚才这种方法描述一下你所坐的位置吗?

4、刚才有同学提到了在地图上确定某城市的位置,大家想一想在地图上是利用什么来确定位置呢?请看题(P126随堂练习)

(1)分组讨论:如何找到震中的位置?

(2)在这张地图上你能找到位于东经1130、北纬400的城市吗?你能描述大连的大致位置位置吗?哈尔滨呢?

小结: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位置都有经度和纬度,象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就是通过监测出神舟5号返回舱降落位置的经度和纬度,从而帮助科学家快速地找到英雄杨利伟的。

5、除了刚才谈到的方法以外,生活中确定物体的位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6、示例1:(多媒体展示舰艇图)

(1)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并交流;

(2)补充问题:你能说出我方战舰2号的位置吗?我方战舰1号呢?你能描述我方潜艇相对于敌方战舰C的位置吗?

(3)小结:用这种方法确定位置一般也需要几个数据?哪几个?(距离和方位角)

7、出示广州市地图: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所在的区域吗?广州火车站呢?

三、小结质疑: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如:在电影院找位置,在战争中确定对方的位置,在地图上确定某城市或地区的位置,让我们知道了生活中常常需要确定位置,在平面内确定一个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不同情况要选择不同的方法)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