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伤仲永》教学设计9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伤仲永》教学设计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一:《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1、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2、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3、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分组讨论)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句中停顿的诵读能力,但也可以培养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可从两方面体会:

⑴用词的精当传神:

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⑵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二、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教后记】

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给学生展示一个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

篇二:《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二

【教案背景】

《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教学课题】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借事说理的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

【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一篇说理文言文,它的特点是借事说理,借仲永故事来阐明作者的观点。说理的同时还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

一、达成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的读音、难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概括文中的故事,学习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

3、了解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导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够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人的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勤奋起决定性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学习。

二、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方仲永从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文章的立意

四、教学方法设想:

一 、 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 试改变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

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

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 、“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

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网上搜集类似文中成长过程的事例,在教学中穿插融入。

2、制作ppt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自读课)

一、设置话题,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三、 学生自读课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设置话题,导入新课

什么是天才啊?(学生回答)是啊,“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

不学习,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

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介绍作者:

百度搜索,查相关资料。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晚年封为荆国公,故称“王荆公”,谥号"文"。著有《王

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 辙欧阳修曾巩 王安石 三、 学生自读课文

(一 ) 解题。

1、板书课题:伤仲永,“伤”字是什么意思?

2、布置学生看本文注释,了解文章出处。

(二)自主学习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语气、停顿。

2、自由朗读课文,结合字典,正字、正音。

3、译读课文

对照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地方,小组讨论,师做适当

点拨。

重点识记下列词语:

1、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即书诗四句() ...

自为其名()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不能称前时之闻( )受之天也( ) 卒之为众人( ) ...

固众人( ) 得为众人而已也( ) ...

2、明确词类活用。

① 父异焉( ) ② 邑人奇之( ) ..

③ 父利其然也( )④ 宾客其父( ) ...

⑤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组内合作探究,自己翻译文章,不懂的地方,班内解决,再不会的,老师讲解。

四、试着背诵课文第一段

1、自由背诵

2、指名背诵,师生共评

3、齐背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重点字词及含义。

2、理清故事脉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题目中的“伤”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伤?

2、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

3、 五岁时的方仲永表现出了怎样的。才能?在文中勾画语句。提示字义:书、为、意、一、可观。

4、邑人和父亲是怎样对待方仲永的?读课文,勾画语句。提示字义:稍稍、宾客、利、日、泯然。

5、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找出文中的语句朗读。

三、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一、“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

学”。

二、方仲永“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2、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3、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成强烈对比。

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

这种见闻录的方式给人以真切真实之感。

5、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参考: 。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6、归纳主题

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展示,师作补充。(可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谈,让学生认识到,

学习知识,聪明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勤奋努力更重要。)

四、当堂检测

1、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其”各指代什么?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余闻之也久()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2、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隶:属于)

B、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环谒:四处奔跑)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收:聚、团结 )

E、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F、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受:忍受)

3、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愚昧无知的句子是:

4、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三个字:五、扩展迁移

1、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

2、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或古人勤学的故事。

课件展示名人名言和古人勤学故事事例。古希腊演说家得摩斯梯尼的故事。见。

篇二:伤仲永 公开课教案

23、伤仲永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课前我先讲一个小故事,大家听了后,要说出这个小故事是从哪个成语里讲出来的,也可以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话说,南朝梁时,南京有个叫江淹的人,他从小天资非凡,才思敏捷,6岁就能写诗。尽管他家境贫寒,但他勤奋读书,辛勤写作,年轻时就擅长诗赋,享誉文坛。可是,当他官至光禄大夫时,他的才华就慢慢衰退了,不如从前了,写出的诗文平淡无奇。到了晚年更糟糕,他才思枯竭,写来的诗文竟没有一句佳句。人们说他的才思尽了。 1

学生:江郎才尽。

教师:对!(教师板书“江郎才尽”4个字)不过这节课我们学的不是“江郎才尽”的故事,而是一个“方郎才尽”小文章。(教师板书“方郎才尽”4个字)

二、解题:

教师板书课题,并提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学生看课后注解①,回答:悲伤,为??惋惜

教师问:作者为谁惋惜?为什么惋惜?

学生答:为方仲永惋惜,为他从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而惋惜。 (教师板书:神童----普通人)

三、作者介绍:(打出课件)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曾封为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现存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

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四、读准字音:(打出课件)

lìpān yè yì

隶 扳 环谒 邑

gài chèn yānmǐn

丐称 焉 泯

五、理解一字多义:(打出课件)

忽啼求之:它,指书写工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余闻之也久:这件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 泯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2

公开课授课老师:欧阳龙贵

授课地点:连州市北山中学

授课班级:七年级(4)班

篇三:《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体会揣摩语言的简洁、洗炼。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展示:

读神童故事,谈感受

一、名言导入

1、名言导入: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2、作者作品: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a、师范读课文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c、师生齐读课文

d、指生朗读课文,大家评判

2、译一译:

①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

A、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B、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

C、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3、议一议:

(1)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

(2)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3)辩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A、天资聪慧是成长的关键

B、后天教育是成长的关键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②语段阅读: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a、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b、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c、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③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见""闻"交织,详略有序,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体验反思,拓展阅读

1、体验反思: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畅谈感受与启示。 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语言简练。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2、拓展阅读:

①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②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五、总结

我们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

六、作业:

①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②组织讨论当今社会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从而使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③课后背诵全文,完成学案的“跟踪训练”。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仲永: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

(利 环谒 不使学)

不能称前时之闻 才能丧尽:

泯然众人

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篇四:《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重点】

1、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2、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

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人,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泯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下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⑴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⑵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⑶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⑷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⑹ 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四、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丁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人、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字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

1、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2、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3、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篇五:《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3、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重要性。

【课前准备】

1、学生:

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组织参辩人员,准备辩辞。

2、教师:

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掌握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什么是人才?怎样才能成为人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才的格言,例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等等。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它从另一个角度告诫我们:人才决不是天生的。

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二、掌握字词句

1、默读课文:

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小声默读课文,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内容,找出因字词句造成的阅读障碍。要求学生在书上做出标记。

2、学生提问:

互动、学问。

凡是不懂的问题,包括汉字的读音、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都可在课堂上提出来。同学们能帮助解答的,随时解答。难点问题,教师指点。

教师备案:

字:邑 扳 谒 称 泯 耶

词句: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仲永生五年:生,长到。年,岁。

自为其名:题写。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值得欣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对此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与今“稍微”不同)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请求仲永作诗。

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然,这样。(指上文“或以钱币乞之”)

余闻之也久:句中助词,表提示,无实义。(只让学生知道无实在意义即可。)

从先人还家:已经去世的。(多饰前辈。如“先父”等)

还自扬州:即“自扬州还”。复到舅舅家问焉:此(指仲永之事)。贤于材人远矣:于,比。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受,同“授”。于,被。卒之为众人:最终。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夫,那些。固,原本。

以上内容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学生文言基础薄弱,要多花点时间训练。一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二是为了积累文言词语,打好文言基础。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通过朗读帮助理解。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细心揣摩语意。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借旁所/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余闻之也/久 贤于材人/远矣

2、讨论思考:

⑴ 全文可分为几部分?划分标准是什么?

⑵ 仲永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

⑶ 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⑷ 作者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课堂发言。问题难度不大,教师尽可能的让那些学习基础稍差一些的同学来回答,大家互相补充指正。

四、朗读背诵

教师指导:在大体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可一段一段地背;先个人背,再集体背;男生照书读,女同学跟着背,反之亦然;合上书,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每句打头的字,帮助学生记忆,一边背,一边逐渐擦掉,直到背过。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3、准备课堂辩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认识后天教育的意义;课堂辩论。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重点检查字、词、句和背诵情况。

二、精读研讨

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深入阅读,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

思考题:

1、课文的两部分有什么联系?重点在哪一部分?

2、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3、叙事部分有详有略,为什么对仲永的才能初露写得这样详细?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教师在同学们讨论期间,巡视学情,启发那些拙于言表的同学发言。

明确:

1、本文采用了借事说理的写法。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说理,两部分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在第二部分的议论。

2、是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不使学”造成的。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是为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巨大的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不使学”一手造成的,从而更好地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本文语言简练而精当。一“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只三个词,便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仲永的变化与结局,仅用“见”“闻”“问”概括,便清楚明了了,议论部分更是言简意赅。

三、体验与反思

☆ 方案一:

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1、辩题:

⑴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⑵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2、要求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通过辩论明确:

⑴ 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⑵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辩论中抓住辩题的中心,凭据论证,以理服人。表达要条理清楚,不文不火,注意辩论秩序。同时要引导学生扬己之长,克敌之短,充分展示辩才。

3、评价:

⑴ 评价方式:听众评价、辩论双方自评,互评、教师评价。

⑵ 评价内容:辩论内容和辩论技巧,指出优缺点。

☆ 方案二:

学习论谈:成才的关键

引导学生就以上主题展开课堂讨论。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深入实际,采用漫谈的形式进行思想交流。要求同学们围绕中心,有理有据,允许同学们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但教师要正确引导。教师可提供讨论话题:

出示相关话题:

1、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2、天赋是成才的关键。

3、天赋有利于成才。

4、天赋不足,后天可以补尝。

5、没有天赋,不能成才。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阐述。可以叙述,也可以议论;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同时也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情。讨论之后,教师要将讨论内容进行归纳集中,使学生有一个正确认识。并据讨论情况予以评价。

四、教师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同作者一样,都为方仲永感到十分惋惜。通过课堂辩论,大家明确了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天资聪慧对成才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关键;天生愚拙,可以从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同样也可能成才。我们注意到,本文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虽然与个人的主观努力是两个问题,但我们也应当从中受到启发。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要接受严格的教育,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己早日成才。

五、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四。

2、将叙事部分改编成故事,题目为《仲永才尽》。保持原有情节线索,通过联想和想像,大胆地进行创作,内容生动有趣,并表现鲜明的主题。500字左右。

【点评】

本教学方案,教学目标定位准确,重点难点突出。在教学设计方面,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符合现阶段学生实际需求。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教师能很好地加以指导,且生动活泼,能激发兴趣。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面很有特色:一般性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难点问题合作探究,有层次性,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思想内容方面,重点让学生领会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了对接受教育的认识。“体验与反思”采用一、二两个方案,给教师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尤其是课堂辩论,设计有独创性,不仅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而且从多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业的设计,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扩大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篇六:《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辅助】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例1: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12岁从初中跳到美国大学一年级,15岁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由于没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终英年早逝。

例2: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大学生。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

例3: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然而,他却中途肆业回家。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无法一个人去面对社会。

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不禁想问自己,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的悲剧,到底这悲剧带给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① 仲永/生五年 ②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 传/一乡秀才/观之 ⑥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⑦ 余闻之也/久 ⑧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三、作者作品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 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题目“伤仲永”的“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由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① “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②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③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④“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⑤ “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养: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④ 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 “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且:尚且。 ⑩ “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四)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五)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五、教师小结: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六、布置作业:诵读全文。

篇七:《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七

《伤仲永》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一、教学分析

《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从独特的角度,表现了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大意义,读来令人深思。作者先讲述了方仲永有一个“奇才”转变为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奇才”的哀伤、惋惜之情。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初一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学习、积累,虽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但是文言阅读能力还是其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教学本文,除了让学生理解其思想内容以外,主要还是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由于受学校教育资源的限制,教学时我们选择多媒体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宾客、环谒、泯然”

等。

2、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写法。 三、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知识;

2、理解方仲永有一个“奇才”而“泯然众人”的原因。 四、教学难点

了解借事说理的写作技巧。 五、教学过程 (一) 教学流程图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导入新课

奥地利著名音乐家莫扎特,3岁时就能在钢琴上演奏他听过的乐曲,4岁便能作曲,6岁开始环球演出,甚至被邀请到王宫里演出,一生作曲无数。被誉为“音乐神童”。今天我们也来读一个有关音乐神童的故事——《伤仲永》。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逝世后追谥号“文”,世人称其为王文公。晚年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多媒体展示) 2、榜样示范,记字音

a、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准字音。(屏幕展示)

邑yì人扳pān 环谒yè称chèn泯mǐn然 还huán自扬州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人声鼎沸,读课文

a、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指导学生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屏幕出示)

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余闻之也∕久 贤于材人∕远矣 b、学生互相练习朗读。 c、全班学生齐读。 d、无标点朗读。 4、齐心协力,译课文

a、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以及课下注释,自学疏通文意,并标记文中的字词

句障碍。

b、小组交流自学成果,并讨论文中的疑难问题。 c、教师点拨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

对于课文中特殊用法的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牵,引) 父异焉(认为…奇怪) 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5、七嘴八舌,明事理

学生朗读课文,讨论思考:

a、方仲永这个“旷世奇才”,“奇”在什么地方?

b、“神通”方仲永最终竟“泯然众人”,究竟是谁的错?王安石对这件事是什么看法?(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四人小组讨论后,共同明确:

a、“奇”在——“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b、方父错在贪图小利,愚昧无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邑人错在过分的吹捧仲永; 仲永错在毫无主见,随波逐流; 方母错在对方父的做法不加以劝诫、制止

……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c、学生自由畅谈,只要学生明确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即可。

6、各抒己见,表观点

教师提问:本文借事说理,以仲永为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课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由方仲永想到的”为题,即兴说话,角度自定,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思路清楚,语言简练。(提示:可说说方仲永的故事对家长、学生、老师等人的不同意义。)

篇八:《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 文学常识。

⑵ 文言实词含义。

2、能力训练点:

⑴ 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⑵ 对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握故事中反映出来的进步意义。

3、德育训练点:

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实词的读音及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结合注释自行串讲,教师订正,明确重点实词)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指出,仲永非主观上不愿学,是父亲贪利。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把握)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明确字、词的正确读音。

2、结合注释,分组串讲文章。

3、通过分析故事情节,闻一见一闻,在对比中明确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我怕种下去会晒死。”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

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

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伤仲永》。

二、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

2、文言实词,直译文章。(重点)

3、辩证地看文章,明确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三、整体感知

1、文学常识:

(请学生问答)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学生朗读文章(教师先范读),读准下列字音:

扳 pān 谒 yè 邑 yì 称 chèn 泯 mǐn 耶 yé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准备:

学生依照注释翻译文章,分四组,第一组,文章开头至“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组,“邑人奇之”至“不使学”;第三组,准备第二自然段;第四组,准备第三自然段。

鼓励能力强的同学多译多准备。

2、串讲:

每组请一同学起来讲,其余同学补充。教师给予订正,并评议每组完成情况,做得好的给予鼓励。

3、教师以投影的形式或小黑板明确重点实词的词义,学生识记:

隶──属于 旁近──邻居 与──给

就──完成 泯然──消失 宾客──以……为宾客

丐──求取 一乡──全乡 扳──同攀,拉、牵

谒──拜见 称──相当 邑人──同县的人

固──本来 伤──哀伤 利──以……为利

闻──名声

4、再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分析文章结构:

⑴ 本文的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3个片断依次分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阶段,请学生排出这个片断,并各用一字归纳。

闻──见──问

⑵ 本文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伤叹,为仲永感到哀伤、为他惋惜。

⑶ 本文先叙事后议论,叙为议服务。议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体现了作者的人才观。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表明了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作法的否定。王安石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表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五、总结、扩展

“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才来“伤仲永”,“伤你伤我们”!

六、布置作业

1、结合练习一,熟读课文。

2、独立完成练习三。

篇九:《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九

一、教材分析

《伤仲永》讲述了一个“神童”因“不使学”而最后“泯然众人”的故事,并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以及强调后天教育对人成才的重要性。所以,教学本文,在指导学生掌握了重点文言字词句之外,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结果,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可让学生就方仲永这个故事本身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章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能够顺畅朗读课文直至成诵,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方法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采用朗读贯彻文言文教学过程始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学习。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探究质疑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导入

(学生回答前明确复述故事要注意交代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

(二)温习文本,深入探究

过渡:本文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那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呢?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一下。首先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1、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最终的“泯然众人”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世隶耕”“未尝识书具”却能在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那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明确: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4、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三)阅读拓展

1、仲永的故事的确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请同学们做仲永的老师,根据他的表现,给他下一段评语,怎么样?(提示:下评语要结合仲永的实际情况,观点要明确,内容要有意义,语言要准确,要简要。请同学们拿出笔,先把评语写在纸上,看谁写得最棒。)

示例:仲永,你五岁“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很聪明,是个神童。可是,你不该年纪轻轻就把学习抛在脑后啊!你最终成了“泯然众人”,原因就是你放弃了学习。人非生而知之,不学习就没有真正的知识。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学到老”这句格言吧,请记住,人的聪明来自学习。

示例: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仲永,希望你牢记这条真理。虽然你落后了,别灰心,振作起来,努力学习,迎头赶上去,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你。

示例:仲永,你从一个智力超群的神童变成了碌碌无为的庸人。你完全可以成功的,但你没有成功。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你没有正确的学习观。你对学习缺乏理想,缺乏热情,缺乏毅力。你虽然“指物作诗立就”,可你成天跟着你的父亲写诗卖钱,这是缺乏理想;你不坚持学习,热衷于“环谒于邑人”,这是缺乏毅力。成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没有理想的人永远不会成功,没有毅力的人永远不会成功。

示例:仲永,你的最大错误就是你把自己当成了天才。天才就是勤奋,就是珍惜时间努力学习。鲁迅先生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仲永,你才只有二十岁,只要你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就能成为真正的天才。

2、同学们的评语下得很全面。有鼓励的,有批评的,有介绍方法的,有指明方向的。从仲永身上,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任何人,不论其智商多么高,只要不学习,就会像仲永那样变成庸人。

(四)课文小结

是的,正像伟大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说的那样“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那么,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说来听听。

(学生举手发言,教师予以大屏幕展示有关名言警句,并令学生作简要摘抄,结束本文。)

(五)作业设计

1、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至少5条。

2、写一篇“由方仲永想到的”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八、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一方面注重了文言文基础的夯实、字词的读音、词语的理解等,另一方面在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挖掘、语言的特色等方面,也都做了教精到的启发引导,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文本中汲取更多的营养,教学效果较理想。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