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学
第一章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一、概念: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各种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二、急救护理学的范畴
1.院外急救: 2.急诊科抢救: 3.危重病救护:ICU 4.灾难救护; 5.战地救护;
6.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
7.急危重症护理的人才培训和科学研究工作
三、急救护士的培训与认证
1.国内:本科生必修+在职教育
2.我国上海等地从2006年起,对急诊工作2年以上护士进行分批培训认证
第二章: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
第一节: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1.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医院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 2.EMSS包括三个基本结构 (1)院前急救中心 (2)医院急诊科
(3)ICU或各科室绿色通道 3.急诊医疗体系的组成(了解) 通讯指挥系统: 现场急救组织:
带有装置的运输工具: 院内急诊科: 重症监护病房:
第二节: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
- 1 -
一.院前急救
1.院前急救也称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害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即从患者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的这一阶段的救护。 2.院前急救的原则 先排险后施救 先重伤后轻伤 先施救后运送 急救与呼救并重
转送与监护急救相结合 紧密衔接、前后一致 3.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
(1)为院外呼救的患者提供院前急救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性事故发生时的紧急救援 (3)执行特殊任务时的救护值班 (4)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 (5)通讯网络中的枢纽任务 4.院前急救的特点 突发性 紧迫性 艰难性 复杂性 灵活性 流动性大
现场以对症治疗为主 对急救人员素质要求高
二.医院急诊科
1.医院急诊科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中心环节。 2.医院急诊科的主要任务
急诊医疗、急救医疗、教学培训、科研、灾害事故的紧急救护任务。 3.急诊科转运模式
独立自主型、半独立型、轮转型 4.急救绿色通道的管理 醒目标志,抢救优先; 合理配置,规范培训; 正确分诊,有效分流; 首诊负责,无缝衔接; 分区救治,优化流程。
三.重症监护
1.概念:重症监护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症监护单元ICU是由专业医护人员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和高科技现代化医疗设备,对危重症患者进行专
- 2 -
业化集中监测、治疗和护理的场所。 2.ICU运作模式:
专科ICU、综合ICU、部分综合ICU
第五章 急诊分诊 第一节 概述
1. 概念:急诊分诊是指急诊患者到达急诊科后,由分诊护士快速、准确地评估其病情严重程度,判断分诊级别,根据不同等级安排就诊先后秩序及就诊区域,科学合理地分配急诊医疗资源的过程。 狭义:是急诊护士根据患者的主诉及主要症状与体征,对疾病的轻重缓急及隶 属专科进行初步判断,安排救治顺序和分配专科就诊的一项技术。
广义:是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医疗资源,使最大数量的患者获得及时有效救治的决策过程。 2.急诊分诊的作用 安排就诊顺序 患者登记 急处置紧 建立公共关系
统计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3.急诊分诊人员设置
急诊分诊护士:至少一名急诊分诊护士,负责收集医疗护理相关信息,如患者就诊时的主诉、BP、P、R、T、病情危重程度的判断等级等 其他人员:职员、 护理辅助人员、保安人员
第二节 急诊分诊程序
一.
1.书P69表5-3急诊预检分级标准流程(识记) 2.表5-4MEWS评分
二.急诊分诊流程
1.分诊问诊
OLDCART模式:用于评估各种不适症状 O(onset):发病时间,即“何时感到不适?” L(location):部位,及“哪儿感到不适?”
D(duration):持续时间,即“不适多长时间了?” C(characteristic):不适特点,即“怎样不适?”
A(aggravating factor):加重因素,即“有什么引起不适?” R(relieving factor):缓解因素,即“有什么可舒缓不适?”
T(treatment prior):来诊前治疗,即“有没有服过药/接受过治疗?” 2. PQRST公式 :可用于疼痛评估 P(Provoke,诱因):疼痛发生的诱因及加重与缓解的 因素。
- 3 -
Q(quality,性质):疼痛的性质,如绞痛、钝痛、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烧灼样等。
R(radiate,放射):有无放射痛,向哪些部位放射。 S(severity,程度):疼痛的程度如何,若把无痛到不能忍受的疼痛用1一10的数字来比喻,相当于哪个数的程度。 T(time,时间):疼痛开始、持续、终止的时间。 3. 急诊分诊护士的资质要求
接受急诊分诊系统的培训,或2-3年以上的急诊工作经验
第六章 急诊护理评估
概 念
急诊护理评估,亦称为急诊患者评估,是常规收集急诊患者主观和客观信息的过程。
急诊护理最初评估分为两个阶段:初级评估和次级评估。
第一节 初级评估
1. 初级评估前,应首先评估环境危险因素
初级评估内容:气道与颈椎、呼吸功能、循环功能、神志状况和暴露患者,可简单记忆为ABCDE 2. A 气道及颈椎
检查患者能否说话、发音是否正常判断气道是否通畅。
观察有无可能造成气道阻塞的原因,舌后坠是意识模糊患者最常见原因。 如气道部分或完全梗阻,立即将患者送入抢救室,采取措施开放气道 创伤患者同时注意固定颈椎予以制动。
开放气道方法:仰头抬颌法或拖颌法,口/鼻咽通气道,气管插管。 B 呼吸功能
检查患者是否有自主呼吸、呼吸是否正常、胸廓有无起伏,两侧是否对称 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及皮肤颜色 听诊呼吸音是否存在或减弱
外伤患者注意气胸、连枷胸合并肺挫伤造成的换气功能障碍。 患者无呼吸或呼吸不正常 C 循环功能
判断脉搏是否正常、外周血运情况、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皮肤颜色,血压情况、意识状态等判断循环功能。
如循环功能不良,立即入抢,无脉搏予CPR、BLS、ACLS;脉搏过快或过慢、休克,应查找原因,对症处理。 D 神志状况
评估患者是否清醒,可应用“清、声、痛、否(AVPU法)” 有意识改变,查看瞳孔、应用GCS评分 意识不清者立即入抢,保持气道通畅,维持呼吸功能,需要时做好CT检查准备。 E暴露患者/环境控制
- 4 -
评估时可移除患者的衣物已评估及识别任何潜在的疾病或损伤症状。 注意给患者保暖和保护患者隐私。
第二节 次级评估
1.初级评估后患者初步情况稳定,无生命危险,应该进行次级评估 目的:识别疾病与损伤的指征
内容:问诊、测量生命体征和重点评估,3-5min内完成分诊级别确定
第三节 急诊护理评估思维特点
1.具体特点:时效性、针对性、动态性 2.急诊护理评估实践要求
区分四条界限:致命与非致命、即死与非即死、器质性与功能性、传染性与非传染性。
第七章 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
第一节 心搏骤停
一. 概述
1. 心搏骤停CA是指心脏有效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是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心脏性猝死SCD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 2. 心搏骤停时常见的心律失常
室颤、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心脏静止、无脉性电活动。 3. 心搏骤停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10s晕厥 脑氧储备耗尽
20-30s呼吸中枢受抑制,随后呼吸停止 60s瞳孔散大 3min 脑水肿
4min脑细胞开始死亡 8min脑死亡 植物状态
二. 心搏骤停常见病因
冠心病是导致成人心搏骤停的最主要病因,约80%的心脏性猝死是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而这些冠心病患者中约75%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或严重心肌缺血时,室颤是冠心病患者猝死的最常见原因。
三. 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
心搏骤停的典型“三联征”:突发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和大动脉搏动消失。 临床上具体表现为: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