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共25页
第15课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一)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其父司生平 经历 马谈是汉朝太史令。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主要 作品 评价 《史记》。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二)人物轶事 战国时期,秦赵交兵,秦国探知赵国粮草不丰、人心不稳,便派大将白起率大军来攻赵国都城邯郸,赵王速派名将廉颇带兵迎敌。
老将廉颇出邯郸西门,来到离城50里的一座小山下安营扎寨。这里南靠鼓山,北临洺水,是秦军进攻邯郸的必经之路。傍晚,他令士兵把军中的粮食盛到布袋里,都摆到小山上,派人严密看守,然后四处贴下告示:粮草重地,任何人不得靠近,违令者斩。
第二天,白起率大军攻入武安境内,忽然探子来报:“往东二十里,发现赵军粮营,大将廉颇带重兵把守。”白起听了将信将疑,亲自前去察看。不看还好,一看差点儿把他从马上惊下来,只见赵军营中粮食一袋袋、一层层堆积如山,下面军营,大帐连阡,号旗严整。于是仰天叹息道:“赵军粮足兵精,天不助我也!”急忙下令退兵。
从此,这座无名小山,就称作粟山了。后人还在半山腰立一块石碑,以诗文形式记述了这件事。
(一)背景链接
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秦的实力最强。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
第2页 共25页
然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内部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二)常识整理 Ⅰ.文学常识
《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等。
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语来称道其杰出的文学价值。
Ⅱ.文化常识
斋 戒
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廉颇者,赵之良 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 赵
廉颇是赵国的杰出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
将, 伐 齐,大破 之,取 阳晋。 拜为 上卿,
的统帅,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 以 勇 气 闻 于 诸 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
从此,他凭勇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
宦者令 缪贤舍人。赵惠文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83年。赵
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惠文王,赵国君主,名何。为:担任。阳晋:
[齐邑名,在现在山东省郓?yùn?城西南。拜:古代授予官职叫拜。上卿:战国时期诸侯大臣中最高的官阶。以:凭。闻:闻名,出名。宦者令: 宦官的首领。舍人:有职务的门客。战国时,贵族或官僚家里常养着一些食客。
]
赵惠文王 时, 得 楚 和氏璧。秦昭王 闻
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之, 使人遗 赵王 书, 愿 以 十五城
这个消息,派人送给赵王?一封?国书,?说?愿意拿十五座城
第3页 共25页
请 易 璧。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
?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玉,经雕琢成璧。遗?wèi?:送给。
[
以:用。易:交换。
]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 谋: 欲 予秦,
赵王同大将军廉颇和各位大臣商量:想?把璧?给秦国,秦 城 恐 不 可得, 徒 见 欺; 欲勿予,
秦国的十五座城恐怕不能得到,却白白地被欺骗;想不给吧,
即 患 秦兵 之 来。诸:众,各位。谋:商议。徒见欺:白
又担心秦国的大军来攻打。白地被欺骗。见,被,受。即:则,就。
[
患:忧虑,担心。之:结构助词,用 计 未 定, 求人可 使
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对策没有定下来,想找能够出使
]
报 秦 者, 未 得。 宦者令缪贤 曰:“臣 舍人
回复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 可 使。”王 问:“何 以 知 之?”
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道:“你凭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 对 曰:“臣尝 有 罪, 窃 计 欲亡走 燕。臣舍
?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了罪,私下打算想逃往燕国。我的人 相如止臣曰: ‘君何以 知 燕 王?’
门客蔺相如阻止我说:‘你根据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呢?’臣 语 曰: ‘臣尝 从 大王与燕王 会境上, 燕王
我告诉?他?说:‘我曾经跟随大王同燕王在边境上会面,燕王私握 臣手 曰:“愿 结 友。” 以此 知
暗中握着我的手说:“希望与你结为朋友。”由此我知道燕王
之, 故 欲 往。’报:答复,回复。何以:即“以何”,
根据什么。对:下对上的回答。可以依靠,所以打算投奔燕国。’
[窃计:私下打算。窃,谦词。亡:逃亡。相如谓臣曰:‘夫赵强 而
止:阻止。语:告诉。境:指赵国边境。相如对我说:‘赵国强大而 ]
燕 弱, 而君幸于赵王, 故 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 乃
燕国弱小,而您被赵王宠爱,所以燕王想同您结交。现在您竟然亡 赵 走 燕, 燕 畏 赵, 其势必不敢 留
要从赵国逃跑投奔到燕国,燕国害怕赵国,燕王势必不敢收留君,而束 君 归赵矣。君不如肉袒 伏斧质
您,反而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解衣赤身伏在斧质
请罪, 则 幸得脱矣。’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
上向大王请罪,或许能侥幸得到赦免。’于,介词,被。结于君:
[
同您结交。于,介词,同,跟。亡赵走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意为从赵国逃跑,投奔到燕国。束:捆绑。 肉袒?tǎn?伏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
第4页 共25页
表示请罪。肉袒,脱去上衣,露出肩膀。斧质,古代一种斩腰的刑具。质,同“锧”,铁砧板,人伏其上等待砍头。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幸,侥幸,臣 从 其 计, 大王亦幸赦臣。臣幸而。得,能
够。脱,赦免。我听从了他的建议,幸蒙大王也赦免了我。我 ]
窃以为其人 勇士,有智 谋, 宜可 使。”
私下认为这个人是勇士,有智慧谋略,应该可以出使。”于是王 召 见, 问蔺相如曰:“秦王以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蔺相如说:“秦王用十五城请 易寡人之璧, 可 予不?” 相如
十五座城要求换我的和氏璧,可不可以给他?”相如
曰:“秦强而赵 弱, 不可不许。” 王曰:
回答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赵王说:“ 取 吾 璧, 不予我城, 奈何?” 相如
“?秦王如果?拿走我的和氏璧,而不给我城邑,怎么办?”蔺相如曰:“秦 以 城求 璧 而赵不许, 曲在 赵。
说:“秦王拿十五座城求换和氏璧,如果赵国不答应,理亏在赵国。赵 予 璧 而秦不予赵城, 曲 在秦。 均之
赵国给了和氏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理亏在秦国。衡量二 策, 宁许 以 负秦曲。”赦?shè?:
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而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免罪。
[
宜:应该。寡人:古代诸侯谦称自己。可予不:予,给予。不?fǒu?,同“否”。奈何:怎么办。曲:理亏。均之二策:衡量这两个计策。均,权衡,比较。之,这。宁许以负秦曲:宁可答应而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王 曰:以,表目的的连词,来。负,担负,承担。这里是使动用法。赵王说: ]
“谁可使 者?” 相如曰:“王 必 无 人,臣
“谁可以出使秦国呢?”蔺相如说:“大王如果实在没有人,我愿奉璧 往 使。 城入 赵 而 璧 留 秦;
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 不 入, 臣请 完 璧 归赵。”赵王于是遂遣
城不给赵国,我就让璧完整无损地归还赵国。”赵王于是就派
相如奉璧 西 入秦。必:倘若,假如。臣请完璧归赵:
请,动词,表示谦逊的语气。 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向西到秦国去。
[完,使动用法,使……完好无
缺。西: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
秦王坐章台 见 相如,相如 奉 璧 奏秦王。
秦王坐在章台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大 喜, 传以示 美人及 左右,
秦王十分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宫中妃嫔和左右侍从观看,
第5页 共25页